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思想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思想
机电一体化的机械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两个环节: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
1、静态设计
静态设计是指依据系统的功能要求,通过讨论制定出机械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该方案只是一个初步的轮廓,包括系统主要零、部件的种类,各部件之间的联接方式,系统的掌握方式,所需能源方式等。有了初步设计方案后,开头着手按技术要求设计系统的各组成部件的结构、运动关系及参数;零件的材料、结构、制造精度确定;执行元件(如电机)的参数、功率及过载力量的验算;相关元、部件的选择;系统的阻尼配置等。以上称为稳态设计。稳态设计保证了系统的静态特性要求。
2、动态设计
动态设计是讨论系统在频率域的特性,是借助静态设计的系统结构,通过建立系统组成各环节的数学模型和推导出系统整体的传递函数,利用自动掌握理论的方法求得该系统的频率特性(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系统的频率特性体现了系统对不同频率信号的反应,打算了系统的稳定性、最大工作频率和抗干扰力量。
静态设计是忽视了系统自身运动因素和干扰因素的影响状态下进行的产品设计,对于伺服精度和响应速度要求不高的机电一体化系统,静态设计就能够满意设计要求。对于精密和高速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系
统,环境干扰和系统自身的结构及运动因素对系统产生的影响会很大,因此必需通过调整各个环节的相关参数,转变系统的动态特性以保证系统的功能要求。动态分析与设计过程往往会转变前期的部分设计方案,有时甚至会推翻整个方案,要求重新进行静态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机械、机床等设备的技术也得到了很
大的提升。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和方法。机电一体化将机械与电子技术相结合,使机械与电子技术更加协调、配套,实现了机械与电子技术之间的无缝衔接。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概述
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机械、电子、控制、传感、信息等多种技术和方法组成,是
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实现机械和电子技术的高效协调,在生产制作和工程项目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机械工程和电子技术的整合,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高效运行。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重要性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需要重视机械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是为了充分发挥机械和电子技术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节约资源和能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需要根据生产制造过程和工程项目的要求,充分考虑机械和电子技术的相互配合,实现机械和电子技术之间的紧密结合。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要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需要研究机械和电子技术的相互关系,考虑生产制造中
的工艺流程和机械参数,以此确定电子技术的设计方案。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要素包括:机械构造、电子技术、尺寸参数、工艺流程等。
1.机械构造
机械构造是机电一体化系统最基本的设计要素,包括机械元件的选型、维护、
装配等方面。在机械构造设计中,需要考虑机械构造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耐磨性等因素,同时也需要注重机械元件的设计和优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种将机械结构、电气控制、传感器及
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的工程
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传统的机械设计、电气设计有所不同,它要求设计人员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从机械、电气、传感器、控制、计算机等多个方面考虑,才能实现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通常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系统结构
设计、电气控制设计、机械设计及系统软件编程等几个方面。其中,系统需求分析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关键,需要通过对用户需求、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等进行分析,来确定系统的技术方案和设计
目标。
系统结构设计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在系
统结构设计阶段,设计人员需要考虑机械、电气、传感器、控制
及计算机等相关因素,以确定最佳的系统结构和指标要求。为了
达到这个目标,设计人员通常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
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电气控制设计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关键部分,能够直接影
响系统的性能指标和工作效率。设计人员需要考虑不同的电气控
制器和传感器,以实现针对不同工作条件和环境的多功能控制。
在进行电气控制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先制定控制策略,然后选
择适合的电气控制器和传感器设备,并设计相应的电路和软件程序,来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机械设计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机
械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考虑机械结构的稳定性、刚度、精度、
寿命等因素,并与电气控制和计算机等相关组成部分进行整合,
以满足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设计人员还需要运用CAD软件等工具,完成机械结构的三维建模和分析等工作。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系统设计
功用: 转矩匹配; 惯量匹配;脉冲当量匹配;降速
11
机械系统设计
消除传动间隙
作用:消除反向间隙,提高传动精度 方法:使啮合状态轮齿的两侧均处于接触状 实现:偏心轴调整、轴向垫片调整 (刚性)
机械系统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传动支承系统设计 第三节 机械系统载荷的类型及确定 第四节 机械系统的参数设计
机械系统设计
第一节 概 述
一、机械系统的定义
传统机械系统组成: 动力件、传动件、执行件、 电气、机械控制
现代机械: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与控制的、用于完 成包括机械力、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和 (或)机电部件一体化的机械系统 ,是机电一体化机械 系统。核心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包括机、电、液、光 等技术的伺服系统。
9
机械系统设计
刚度是使弹性体产生
2.刚度大
单位变形量所需的作 用力。
Leabharlann Baidu
①伺服系统动力损失随之减小;
②机构固有频率高,超出机构的频带宽度,使之不 易产生共振;
③增加闭环伺服系统的稳定性。
3.阻尼合适
阻尼越大,其最大振幅 就越小且衰减也越快; 阻尼大使系统的稳态误 差增大、精度降低。
机电一体化及其机械系统的设计特点
机电一体化及其机械系统的设计特点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的增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设计和研究也必须
依赖于电子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与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相比,机械系统
的设计和研究大大改变了机械集成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统机电
一体化行业的创新改革,在机械与机械一体化的广阔发展前景下,计算机应用于
机械设计与研究,对传统机电一体化的改革与创新具有广阔的前景。由于机械系
统由许多机电部件组成,因此每个部件都需要在一个有效的科学系统中进行调整。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设计要点;发展
0引言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业中逐渐发展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而广泛的交叉学科。20多年来,机电一体化集成越来越丰富,机械计算从机械电子的诞生发展到光学、智能和微机械的融合,我们在信息技术、机械与机械集成、电子应用等领域的发
展和进步具有广阔的前景,其中:通过协调部件来增强创新和改善机械集成系统
的运行,机械集成系统问题有灵活性和柔性不足。为了实现机电一体化和机械集
成系统的自动化,关键设计要点和发展前景是必不可少的
1机电一体化的特点分析
1.1高安全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项目非常重要,可提供高性能、全功能、自动监控、警报和设备保护,能够及时保护系统的相关组件,防止其对人员和设备造成损坏,其中设备整个运行大大提高安全性。
1.2高性能
在机电应用中,可以及时完成自动处理和信息管理,高控制、高检测灵敏度以
满足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求,通常由设备运行时根据系统情况启动适当工作人员
的控件组成,设备必须按照要求执行正确的指令,并准备好适当的操作过程,以确保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效率,同时随着以下各项的推出,整个系统的应用程序成本将大大提高。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导程精度选择检验项目
2)标注方法
5.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的调整与预紧 • (1)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式
• (2)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式
• (3) 双 螺 母 垫 片 调 整 预 紧 式
• (4)弹簧式自动调整预紧式
• (5)单螺母变位导程自顶紧式和单螺母滚珠过盈 预紧式
6.滚珠丝杠副支承方式
2、以“精密化”将成为发展的关键
所谓“精密化”,一方面是指对产品、零件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精密加工, 细微加工,纳米加工等等。
3、突出“极端条件”,是发展的焦点
“极”就是极端条件在高温、高压、高湿、强磁场、强腐蚀等等条件下工作 的,或有高硬度、大弹性等等要求的,或形体上极大、极小、极厚、极薄、奇形 怪状的。
内循环方式的优点是滚珠循环的回路短、流畅性好、效 率高、螺母的径向尺寸也较小。其不足是反向器加工困 难、装配调整也不方便
外循环有以下三种形式:
1)螺旋槽式 2)插管式 3)端盖式
螺旋槽
插管式
端盖式
1)螺旋槽式
•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工艺简单、径向尺寸小、易于 制造。但是挡珠器刚性差、易磨损。
2)插管式
各支承方式特性比较
方式 刚度
单-单
2
双-双
1
双-简
3
双-自
4
精度
2 1 3 4
轴承寿命 适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一、引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将机械和电气控制系统相结合,实现自动化控制和监测,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现代制造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文将探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重要性、原则和实施步骤。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重要性
1.提高生产效率
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减少人为操作,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优化机械和电气系统的配合,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速度和稳定性。
2.优化产品质量
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实现精准控制和监测生产过程,减少因人为因素引起的错误,提高产品质量和一致性。
3.节约能源资源
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优化能源消耗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4.提升生产安全性
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实现安全监测和自动报警,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高生产操作的安全性。
5.降低维护成本
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实现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及时发现和排除问题,减少维护和维修成本。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要以整体性为原则,全面考虑机械和电气系统之间的协调和配合,确保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2.可靠性原则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要考虑到系统的可靠性,选择高品质的机械和电气元器件,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3.灵活性原则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生产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适应市场的变化。
4.通用性原则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生产场景和环境,提高系统的适用性和可扩展性。
5.安全性原则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要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安全和人员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将机械和电子控制系统结合在一起,通过智能化控制实现
自动化操作和精确控制的系统。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电一体化系统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并介绍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机械设计、电气设计和控制系
统设计。首先,机械设计要考虑系统的结构和运动方式,以及与其他部件的相互配合。其次,电气设计要考虑系统的电力供应和电路设计,包括各类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选型和接线。最后,控制系统设计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关键,要设计出高效稳定的控制算法,并选择适合的控制器和编程平台。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现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步骤。首先,需要进行系统的
建模与仿真。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对系统的性能进行预测和优化。其次,需要进行硬件设计与制造。这个步骤包括选型和采购各类机械和电气元件,并进行装配和调试。然后,需要进行软件开发与编程。根据系统的需求,设计控制算法并进行编程实现。最后,需要进行系统的调试与优化。通过对系统进行运行测试和参数调整,改进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制造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可
以实现产品的自动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人力成本。在能源领域,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转换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减少能源浪费。在农业领域,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实现农业机械的智能化管理和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医疗领域,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实现医疗设备的自动化操作和监控,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系统部件的选择与设计课件
• 可用加大尺寸、添加辅助导轨或施加预载 荷等方法提高刚度;
12
③ 精度的保持性
精度的保持性主要由导轨的耐磨性决定。导 轨的耐磨性是指导轨在长期使用后,应能保持 一定的导向精度。
导轨的耐磨性, 主要取决于导轨的结构、材 料、摩擦性质、表面粗糙度、表面硬度、表面 润滑及受力情况等;提高导轨的精度保持性, 必须进行正确的润滑与保护。采用独立的润滑 系统自动润滑已被普遍采用。防护方法很多, 目前多采用多层金属薄板伸缩式防护罩进行防 护。
压力为Ps的液压油,对运动件施加一个小于
运动件所受载荷的浮力,以减小导轨面的压
力。油腔中的液压油经过导轨表面宏观与微
观不平度所形成的间隙流出导轨,回到油箱。
图2-42 静压卸载导轨原理
29
• (2) 水银卸载导轨
•
在运动件下面装有浮子1 (木块),
并置于水银槽2中,利用水银产生的浮力抵
消运动组件的部分重力。这种卸载方式结构
采用镶装导轨、提高导轨的精度与改善 表面粗糙度、采用卸荷装置减小导轨单 位面积上的压力(即比压)等。
26
以聚四氟乙烯为基体的塑料导轨性能良好,它是一种在钢板上烧
结1球. 合状青理铜选颗择粒导并浸轨渍的聚材四氟料乙及烯热塑处料的理板溅材。导轨板的厚度为 1这 的.并5种刚~具3塑性m料 与有m用,导 导良于在轨 热好多板 性导的既 ,孔轨加有 装青的聚配铜工材四时颗和氟可粒料热乙用上,应处烯环面具理的氧的摩树聚性有擦脂四质耐特粘氟。磨性接乙,在性烯又动表好具 导层,摩有 轨厚青 上为擦铜 。0系.0和 这2数5钢 种m铁 导小m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系统设计
4
齿轮机构 齿轮齿条 圆柱齿轮传动 圆锥齿轮
不完全齿轮
不完全齿轮
5
挠性机构 链条摆动机构 带轮减速机构 平带传动机构 链条往复机构 链条停歇机构
6
其它机构 棘轮机构
滚轮机构 双面滚轮机构 齿轮曲柄滑块
槽轮机构
19
•2.4.2 复杂运动实现方式
机构常用的组合方式如图2-4所示,有串联、并联、复合、闭环等 方式,基本运动形式通过组合构成复杂的运动形式。当组合方式定之后 ,也就确了系统的机械传动设计方案。
一是带动负载运行,二是为自身运动提供动能,三是转化为热能、光能
、声能等形式消耗掉。机械系统的摩擦、传动间隙、阻尼、结构变形等
因素都会影响系统中的能量分配。机械传动、执行机构等运动部件重量
越轻,自身消耗的能量越小,所需输入功率就越小,在相同输入功率下
输出功率越高,加速性能越好。
5
• 2.1.2 机械系统组成
11
•2.2.3 功能求解
功能分解 控制功能
驱动功能
框架功能 传动功能 移动功能 测量功能 换刀功能
CNC 步进电机
立式框架 齿轮传动 滚动导轨 刻度尺 立式刀架
表2-1 功能技术矩阵
实现技术方法
PLC
运动控制卡 单片机
交流伺服电 直流伺服电
机
机
直线电机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
(一)精度设计中的主要原理和原则
在精度设计时,应遵循下列的主要原理和原则:
1.阿贝误差原理:长度测量时,被测尺寸与标准尺寸必须处在测量方向的同一直线上,或者两者彼
此处在对方的延长线上。
2.运动学设计原理:一个空间物体具有6个自由度,要使它定位,需要适当配置6个约束加以限制,
这是6点定位原理。要求约束条件为点接触。运动学设计原则一般仅适用于高精度的、承载小及运动行程不大的场合。
半运动学设计原理以小面积接触或短线接触代替点接触来约束运动方向。适用于运动零件重量较大或有载荷作用时。
3.平均效应原理:应用平均效应作用,使误差得到均化,从而提高机构的运动精度或定位精度。
4.变形最小原则:精密机械设备的零部件受自重、外载、温度变化、工艺内应力以及振动等因素作
用而产生的变形误差应尽可能最小。
5.基面统一原则:设计基面、工艺基面、测量基面和装配基面应尽可能统一于同一基面。
6.误差缩小和放大原理(速比原理):在机械传动系统中使用减速或增速齿轮传动装置,会使传动转
角误差放大或缩小。
7.误差配置原理:一台设备或部件,如果各部分的误差配置得到,就可提高装配成品的总精度。(二)精度设计中的基本概念
1.误差:对某个物理量进行测量时,所测得的数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2.随机误差:由许多独立因素的微量变化综合的结果。随测量次数增加,它将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
系统误差:大小和方向在测量过程中是不变的,或是按一定规律变化的。
精大误差:由测量人员的疏忽或错误、在测得值中出现的异常误差。
3.原理误差、制造误差和运行误差。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报告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报告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机械结构、电气控制和计算机软件三者相互协调、相互约束、相互补充的系统,它集机械设计、电气控制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实现对工业设备的全面控制和管理。本报告主要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
设计的相关内容。
一、系统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系统设计应该尽可能采用通用性的设计,能够兼容和
集成各种不同厂家的设备和系统。
2.模块化原则:系统设计应将机械、电气和计算机控制分模块进行设计,每个模块都有特定的功能和接口,并且可以独立测试和维护。
3.可拓展性原则:系统设计应考虑到未来的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具
备可扩展性,可以方便地增加新的功能和设备。
4.可靠性原则:系统设计应具备高可靠性,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并能及时处理各种异常情况。
5.安全性原则:系统设计应满足安全性要求,包括设备自身的安全性
和对操作人员的安全保护。
二、系统设计流程
1.需求分析:通过与用户沟通了解用户的需求、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明确系统设计的目标。
2.总体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确定系统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和
接口设计。
3.详细设计:对系统的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包括机械结构设计、
电气控制设计和软件设计。
4.系统集成:将各个模块进行集成,进行功能联调和性能测试。
5.系统验收:对集成的系统进行全面测试,满足用户需求后进行验收。
三、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
1.机械结构设计:根据用户需求和功能要求,设计机械部分的结构和
传动装置。
2.电气控制设计:设计电气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逻辑,包括传
感器的选型和布置、执行器的选择和控制算法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要点以及未来发展探讨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要点以及未来发展探讨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是指将机械部件与电气控制部件紧密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实现机械部件的运动与位置控制、力矩控制、速度控制等功能,以实现复杂
的机械运动和工作任务。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在现代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其设计要点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刚性设计: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具有高速、高精度和高刚性的特点,因此在设计
时要考虑到系统的刚性。通过采用合适的材料和结构设计,确保系统能够承受高频振动、
冲击和高负荷的工作环境。还需要考虑到系统的行程、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以满足
实际工作需要。
2. 精确控制: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通过电气控制部件实现运动的精确控制。设计时
需要考虑到控制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可以采用闭环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反馈系统的实
际运行状态,根据控制算法进行调整和修正,以达到所需的运动精度。
3. 电气与机械的协同设计: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还需要兼顾电气和机械的相
互协作。机械设计需要考虑到电气部件的布置和安装位置,以便实现电缆和电线的连接和
布线。电气设计需要考虑到机械部件的位置和运动要求,以便实现准确的控制和操作。设
计中需要密切协调和沟通两个方面的工作。
4. 可靠性设计: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通常用于工业生产和自动化设备,因此需要具
备较高的可靠性。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系统的耐久性、抗干扰能力和故障诊断能力等方面。
可以采用双重保护系统、备份设备和自动故障恢复机制等,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
性。
未来发展方向上,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有以下几个可能的发展方向:
高校机械设计专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思路
高校机械设计专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思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系统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机械设计专业。高校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思路,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文将探讨高校机械设计专业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思路,包括需求分析、设计方法和实施步骤等。
一、需求分析
在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确定系统功能和性能指标的关键步骤。在高校机械设计专业中,需求分析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确定系统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安全要求等。
1. 功能要求
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确定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要求。例如,对于一个自动化生产线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功能要求可能包括自动搬运物料、自动检测和控制等。
2. 性能要求
性能要求是指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工作状态下所应满足的基本指标。例如,自动化生产线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性能要求可能包括运行稳定性、生产效率、精度要求等。
3. 安全要求
在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时,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安全
要求包括人员安全、设备安全和环境安全等方面。例如,在设计自动
化生产线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时,需要考虑到人机交互的安全性,确保
操作人员不会受到伤害。
二、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关键。高校机械设计专业的
学生们需要掌握常用的设计方法,以便能够有效地完成机电一体化系
统的设计任务。
1. 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将系统划
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不同的功能,可以提高系统的可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
一、概述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在机械与电气领域的融合中,通过智能化、自动
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机械和电气控制及驱动一体化。机电一体化
系统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涉及到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传感器、软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电一体
化系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高性能、高效率、高灵活性和可
靠性等优点,因此对其设计的研究与应用愈发受到重视。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
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在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知
识的基础上,将各种设备或系统组合成一个整体,在保证各子系统之
间具有联动性、互补性和协调性的基础上,使之实现协同工作,其目
的是提高系统的集成度、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能源消耗和材料的浪费。
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
(1)需求分析:根据客户需求以及系统使用环境等,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界定,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指标。(2)功能设计:在明确了系统的需求后,根据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进行系统的结构设计、模块设计、软硬件设计等。
(3)控制系统设计:设计和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策略,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并设计相应的控制算法。
(4)通信网络设计:建立合适的通信网络,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传递。
(5)安全性设计:设计系统的安全控制系统,保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6)可靠性设计:考虑系统的故障预防、故障检测和故障诊断手段。(7)试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检验系统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
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
概述
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是指将机械设计与电气控制系统相结合,实现机械装置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通过机电一体化的设计,可以实现机械装置的精确控制、自动化操作和高效生产。本文将介绍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应用。
基本原理
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将机械结构和电气控制系统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机械结构是实现特定功能的物理装置,而电气控制系统则是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对机械结构进行控制和监测。
在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中,首先需要进行机械结构的设计。机械结构的设计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确定结构的形状和尺寸、设计传动系统等。同时,还需要考虑机械装置的运动规律和工作环境的要求。
接下来,需要设计电气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包括传感器、执行
器和控制器等组件。传感器用于感知机械装置的状态和环境信息,将
这些信息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入到控制器中。执行器接收控制器的指令,控制机械结构的运动和操作。控制器对传感器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
并产生相应的控制指令,实现对机械装置的精确控制。
最后,将机械结构和电气控制系统进行集成,通过合适的连接方式
使它们协同工作。通常使用电缆、信号线和接插件等连接方式,确保
机械装置的信号传输和控制能够稳定可靠。
应用领域
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自动化方面,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可以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
和智能化控制。通过将传感器与机械装置相连,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
程中的温度、压力、速度等参数,通过控制器对装置进行精确控制,
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交通运输领域,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可以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和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摘要:机电一体化是在微电子技术向机械工业领域渗透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多种技术向“机械母体”不断渗透的结果;机械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的最基本的部件,机械系统的发展和进步推动和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在机电一体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探讨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的思路和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机械系统的设计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现在,越来越多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机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信息时代冲击,客观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改变传统的设计思维理念,在传统的机械系统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1.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特点
传统的机械系统和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主要功能都是完成一系列的机械运动,但由于它们的组成不同,导致它们实现运动的方式也不同。传统机械系统一般是由动力件、传动件、执行件3部分
加上电器、液压和机械控制等部分组成,而机电一体化中的机械系统应该是“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与控制的,用于完成包括机械力、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和(或)机电部件相互联系的系统”。其核心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包括机、电、液、光、磁等技术的伺服系统。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中的机械系统,已经成为机电一体化伺服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再仅仅是转速和转矩的变换器,还需使伺服电机和负载之间的转速与转矩得到匹配,也就是
在满足伺服系统高精度、高响应速度、良好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应该具有较大的刚度、较高的可靠性和重量轻、体积小、寿命长等特点。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与传统的机械系统设计一样有传动设计和结构设计部分,只是由于机电一体化的特征决定了在机械系统设计过程中有它自身的特点,下面就从传动设计和结构设计两方面进行叙述。
1.1机械传动设计的特点
机械传动设计的任务是把动力机产生的机械能传递到执行机械上去,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就是面向机电伺服系统的伺服机械传动系统设计。根据机电有机结合的原则,机电一体化系统中采用了调速范围大、可无级调速的控制电机,从而节省了大量用于进行变速和换向的齿轮、轴承和轴类零件,减少了产生误差的环节,提高了传动效率,因此使机械传动设计也得到了很大的
简化,其机械传动方式也由传统的串联或串并联方式演变为并联的传动方式,即每一个机械运动都由单独的控制电机、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组成的子系统来完成,各个运动之间的传动关系则由计算机来统一协调和控制。因此机电一体化机械传动系统具有传动链短、转动惯量小、尽可能采用线性传递、无间隙传递等设计特点。
1.2机械结构设计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的机械结构仍属于传统机械技术的范畴,在满足伺
服系统对其稳、准、快要求的前提下,从整体上说应逐步向精密化、高速化、小型化和轻量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就应综合考虑到各个零部件的制造、安装精度,结构刚度,稳定性以及动作的灵敏性和易控性。对具体的零部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例如:采用合理的截面形状和尺寸、采用新材料和钢板焊接结构来提高支承件的静刚度;采用高传动效率和无间隙的传动装置和元件,如滚动丝杠,消除间隙的齿轮副、齿轮齿条副、蜗轮蜗杆副来提高运动的灵敏性和定位的准确性;采用低摩擦系数的导轨提高运动的平稳性。近几年在结构上也出现了并联形式,如并联机器人、并联机床等,极大地简化了机械结构,提高了产品的刚度重量比及
精度。
2.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思路
机电一体化的机械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两个环节:静态设计和动
态设计。
2.1 静态设计
静态设计是指依据系统的功能要求,通过研究制定出机械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该方案只是一个初步的轮廓,包括系统主要零、部件的种类,各部件之间的联接方式,系统的控制方式,所需能源方式等。有了初步设计方案后,开始着手按技术要求设计系统的各组成部件的结构、运动关系及参数;零件的材料、结构、制造精度确定;执行元件(如电机)的参数、功率及过载能力的验算;相关元、部件的选择;系统的阻尼配置等。以上称为稳态设计。稳态设计保证了系统的静态特性要求。
2.2 动态设计
动态设计是研究系统在频率域的特性,是借助静态设计的系统结构,通过建立系统组成各环节的数学模型和推导出系统整体的传递函数,利用自动控制理论的方法求得该系统的频率特性(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系统的频率特性体现了系统对不同频率信号的反应,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最大工作频率和抗干扰能力。
2.3 静态设计的优势
静态设计是忽略了系统自身运动因素和干扰因素的影响状态下进行的产品设计,对于伺服精度和响应速度要求不高的机电一体化系统,静态设计就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对于精密和高速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系统,环境干扰和系统自身的结构及运动因素对系统产生的影响会很大,因此必须通过调节各个环节的相关参数,改变系统的
动态特性以保证系统的功能要求。动态分析与设计过程往往会改变前期的部分设计方案,有时甚至会推翻整个方案,要求重新进行静
态设计。
3.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和传统的机械系统的设计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传统机械系统一般是由动力元件、传动元件、执行元件3个部分加上电磁、液压和机械控制部分,而机电一体化中的机械系统应该是“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与控制的,用于完成包括机械力、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和机电部件相互联系的系统。”其核心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包括机、电、液、光、磁等技术的伺服系统。由于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有别于传统的机械系统,所以在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重视。
3.1机械传动设计
机械传动设计的任务是把动力机产生的机械能传递到执行机械上去,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就是面向机电伺服系统的机械传动系统设计。根据机电有机结合的原则,机电一体化系统中采用了调速范围大、可无级调速的控制电机,从而节省了大量用于进行变速和换向的齿轮、轴承和轴类零件,减少了产生误差的环节,提高了传动效率,因此使机械传动设计也得到了很大的简化,其机械传动方式也由传统的串联或串并方式演变为并联的传动方式,即每一个机械运动都由单独的控制电机、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