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传媒)从第一财经周刊发稿理念看公关软文广告前途堪虞
论行业广告软文的新闻价值
论行业广告软文的新闻价值在广告部门做行业专刊采编一体十几年,其中软文广告中的新闻价值常常不被新闻人看重。
尤其一提软文的新闻性,让一些记者们常常慌乱甩笔,特怕沾上了有偿新闻的嫌疑,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这里说的广告软文的新闻价值,是指能够给媒体所宣传的品牌带来深远影响的新闻效果,具有这样新闻价值的广告软文,能让人记忆更长久,感受更深刻,对客户想达到的品牌宣传效果和媒体需要的影响力是一种双赢。
在史料中寻找新闻点在广告史料中找到了新闻点,这个广告就有了生命。
几年前,大连獐子岛集团上市前,准备与《大连晚报》合作广告,为上市营造品牌形象夯实基础。
在报社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广告部与新闻采编中心配合,将此立为重点食品广告包装项目,选出精干的文字与摄影记者,多次参加专题会议。
记者们以新闻敏感的职业素质迅速抓住了周恩来宴请美国总统尼克松用獐子岛鲍鱼、日本鬼子侵占大连将獐子岛野生海参一船船拉回国内等一系列历史新闻事件,设计了十几个大的新闻话题,分成采访小组,去獐子岛多日实地采访,一边按照广告合作要求按版面付广告费,一边按照新闻报道方式进行整版或半版报道,完全打破了一般性广告软文的写作模式,两次连续26天共报道了26个版面,不仅为报社增加了近百万元的广告效益,獐子岛上市时股指还迅速超百,令獐子岛集团领导大为惊喜。
而股民看重獐子岛股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那些日子《大连晚报》连续报道的令人振奋的獐子岛系列历史回放新闻事件,对他们的股票放心,人们记住了为大连人争光不畏艰险下海捞鲍鱼受到周总理表扬的王天勇,记住了为让全村人每年都能拿到厚厚的养老金而带领大家拼命致富的带头人吴厚刚等等,正是这些闪光的新闻点,成就了獐子岛上市股票的辉煌。
而獐子岛的一些硬性广告语,除了“北纬39°”外,几乎没有让人记住什么。
在素材中营造新闻点面对一堆广告素材,和面对新闻素材一样,都得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广告素材与新闻素材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在广告素材中去寻找甚至去营造新闻点就更重要了。
新媒体格局下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
新媒体格局下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公关属于软性的推广,但凡品牌的建立都是依托在大众关注的基础上的。
面对信息如此膨胀的时代,想要抓住大众的眼球并快速的传播品牌的相关信息必须依赖于公关,因为他可以帮助品牌争取更大的资源。
正如特劳特所说,公关可以生火,但广告不行。
首先,营销最终的目的是让企业或者品牌和消费者有良好的沟通,从而达到在消费者心目中提高知名度并占领心智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公关不仅可以树立品牌形象,塑造可信度,最重要的是遇到危机的时候可以化险为夷,不会让品牌走上不归路。
再看看广告,实质上属于品牌的硬性推广。
现在大部分广告人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广告当成是打造品牌的唯一法宝,他们认为只要到央视露个脸,要是企业有钱的话最好,撒个几个亿,准保你的品牌能火。
其实,广告的作用不可否认,在打造品牌的知名度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完全依赖于广告的思路是片面的。
关于广告,特劳特先生的观点是,广告是可以在通过公关方式来建立品牌后用来维持品牌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广告是用来煽火的。
如何看待公关与广告?两者孰轻孰重?两者都是营销传播手段,在营销传播过程中各自充当不同的角色。
广告注重创意,通过独特、新颖的创意来吸引目标受众的眼球,并借此向受众集中传播经过事先精心提炼的品牌或产品利益的诉求。
一个好的广告对扩大品牌或产品知名度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广告的传播功能比较直接,广告的效果一般能比较快、比较明显的表现出来。
公关主要通过利用、制造事件、新闻等方式来传递企业、品牌理念等方面的信息。
公关传播对企业品牌的影响更多时候表现得较为隐性和间接,公关一般注重的是长期效应。
公关讲究的是“润物细无声”,好的公关能使企业信息真正的深入人心。
相对来说,公关的成本效应要高于广告。
公关在树立可信度、刺激销售队伍和经销商、降低促销成本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
对品牌建设与维护、危机事件的处理、协助成熟期产品的重新定位、影响特定的目标消费群体、建立有利于表现产品特色的公司形象等方面,公关能较好的发挥作用。
第一财经周刊杂志分析
(3)定位于公司报道而非商业报道,重视选 题中“人”的因素,重视公司白领关心的 流行话题,拒绝盲人摸象式的宏大题材 。 (4)写作风格:偏向西化色彩的文字。
有效的渠道 拓展能力 :
专设了“发行总经 理 ”这个职位: 发行和内容是有互 动的、联通的,发 行总经理可以参与 杂志的内容环节。
有效的渠道拓展能力 :
适当添加风趣实用 的图表。
整体设计: 高度重视杂志视觉
轻涂纸。大 量使用雅黑 字体。
内容设置: 独特的选题标准和写作风格
读者定位: 针对了一个其他商业媒体并未瞄准过的 市场:中低层白领 ,读者群年轻新鲜,可 以伴随该刊共同成长 。
内容设置: 独特的选题标准和写作风格
可读性: (1)紧跟当前时事,不拘泥于新闻报道或评 论,文摘、专栏 、访谈等多种形式并存。 (2)观察者、传声筒而非监督者 。
《第一财经周刊》是一本以当下公司人 的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杂志 。
整体设计: 高度重视杂志视觉
创意十足的封面
封面的“第一财经 出品”,把自己品 牌相关的东西印在 封面条形码位置 。
整体设计: 高度重视杂志视觉
借鉴Monocle 杂志的设计理 念,减少了传 统杂志给读者 的视觉压迫, 简明精致。
整体设计: 高度重视杂志视觉
第一财经周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李 哲 李小凤
简介:
《第一财经周刊》 (CBNweekly)于 2008年2月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SMG )主办、第一财经(CBN)正式推 出,是中国商业媒体领域第一本“基本杂 志”。以优秀的品质、良好的口碑、巨大 的市场反响被评为“中国邮政最畅销报 刊”。
《第一财经周刊》≠财经杂志
抢占iPad市场, apps率先开发。
经济新闻软文广告利弊分析及治理对策
作者简介 : 肖鲁仁 ( 1 9 6 4 一) , 男。 湖南娄底人 ,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 中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 ;
法。 切 实保 障受众 的各项权益。
关 键词 : 经济新闻软文; 广告; 媒介; 受众心理; 新闻寻租
中图 分类 号 : ( 3 2 1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5 9 8 1 ( 2 0 1 3 ) 0 2—0 1 5 1— 0 4
在这个 “ 广告为王 ” 的传媒时代 , 媒体 与商家的关 系越来
文 或广告性新 闻持否 定和批 判 态度 , 视之 为媒 体 的毒 瘤 , 并
且 多是从媒体 和企 业的角度进行探讨 , 少有分析受众对此 问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1 2 — 1 0
要 的就只是对 准靶 子射 击 , 靶子 就会 倒 下。 ” 【 。 】 l 啪具 有 这 种“ 魔 弹” 力量的媒体就是将受众当作靶子 , 大肆推 出“ 广告
广 告市场份额 的激烈竞 争 , 方 法层 出不穷。“ 广告性 新闻” 便是 近年来备 受追捧的一种 营销策 略 , 在 都 市报 的 经济 新 闻部 门表现 尤为 明显 。它将 经济新 闻与软文广告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 实际上将 广告改头换 面 当作新 闻 出售 给读 者 。它往往 以资讯 、 通讯 、 特 别策 划、 专刊等形 式出现在相 关版 面上 。从 理论 上看 , 此现 象可归 因于媒体 将 受众 当 作 一击就 中的“ 靶 子” 。 并设 置相关议程 , 同时满足各种 受众心理 ; 从 实践 上分析 , 根 本原 因就 在 于媒 体 受利 益驱 动
性发展的轨道上 , 而不是让 公众成 为媒 体的“ 靶子 ” 、 媒体 成 为商家的“ 奴役 ” 。
从《第一财经周刊》发稿理念看公关软文广告前途堪虞
从《第一财经周刊》发稿理念看公关软文广告前途堪虞1、编辑记者(包括实习记者)不得收受任何礼品,包括“人之常情”的节日赠送,通过快递公司送到办公室的将原址退回;2、编辑记者(包括实习记者)不得收受采访对象或托付第三方提供的红包、车马费,采访过程中不得同意对方提供的交通住宿费用。
我们再次强调我们的那个纪律,期望得到各界的监督,假如有周刊人员违反规定,能够直截了当反映给周刊,也能够向我们的主管主办机构及行业治理机构举报。
一经查实,我们将会采取最为严格的措施。
我不明白以上文字有没有使公关公司读者产生担忧与启发?在我看来,担忧是:公关公司现在的软文发稿或者貌似新闻的有偿公布,可能会因与媒体进展趋势相悖,从而失去生存意义;启发是:公关公司或可与时俱进,关心客户与媒体做真正的信息沟通,新闻策划,而不是买版发文这么简单粗暴。
假如用两个词来形容我对这本杂志的最初印象,那确实是敏捷和混搭。
它对都市经济生活的感受颇为锐利和通透,风格上又追求把财经资讯生活化甚至时尚化、把高端财经“小白领化”。
假如能把联办王波明先生旗下的《财经》和《乐》这两本截然不同的杂志扔进一个搅拌器榨出一杯充分混合的新奇果汁,或许它确实是《一财周刊》。
就那最近这两期来讲,能够吸引我眼球的内容包括两期的封面故事《外滩革命》和《赌王京城受挫》,以及《Ferragamo的新生之道》、《航空公司“斤斤计较”》《Shai or Share》、《猫狗经济》、《专门林弈华》、《去URBN为碳排量埋单》等。
(相比之下,关于人民币升值、巴菲特、东航、雅虎、本土最强品牌、人才争夺等相对“硬财经”一点的内容,我则完全没有爱好在这本杂志上阅读。
)上周在一个活动上见到《一财周刊》的主编何力。
我对他讲:“你们的杂志有点像央视的新大楼,尽管还没完全拧巴到位,但差不多开始有风格了。
”我劝他:你干脆把那点做得半生不熟的硬财经(约占1/3)全部拿掉,完全走通俗财经的路子。
国家大事有舒立(《财经》主编)操心,企业家小圈子有东华(《中国企业家》社长)爱护,你不如用心致志做面向都市白领、带有一定娱乐性和生活方式引领性的生活类财经。
再议“公关第一,广告第二”
再议“公关第一,广告第二”作者:来源:《国际公关》2010年第06期因其职能手段的不同,注定了在营销传播过程当中必须是“公关为先,广告辅之”的逻辑顺序从阿尔·里斯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这本书出版以来,业界有关公关、广告孰先孰后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企业市场推广需求的日益提升,这种争论颇有些甚嚣尘上的味道。
事实上,“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观点,从来没有把两者对立起来,只是因其职能手段的不同,注定了在营销传播过程当中必须是“公关为先,广告辅之”的逻辑顺序。
一些论点施展“乾坤大挪移”的手段偷换概念,大有混淆视听的意味。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再对“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观点再做论述。
生存第一还是利润第一?这显然无需回答。
尤其是对于生存环境日益复杂的现代企业而言,单纯追求利润早已不是第一要务。
只有善于打遣企业品牌,处理好复杂环境下的各方关系,为自己营遣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而广告与公关的差别也正在于此,广告关乎利润,公关关乎生存。
善于利用公关原理,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并为自己企业的发展创遣良好的环境才是第一要务。
当年蛊极一时的三株集团,其广告不可谓不温馨感人,然而它却因为一味强调自身利益,忽略公众感情和消费者权益而覆灭。
战略为先还是战术为先?某种程度而言,公关涉及到的是企业整体市场营销战略层面的内容,其任务是结合企业战略,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地进行相关市场营销活动。
这种策划也包括广告如何拍摄、如何创意、如何投放等等问题。
相比较而言,公关更类似于战略规划,而广告则属于战术技巧。
相对于广告,公关研究的是利益相关方,考虑的范围更广。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一些企业高层领导,譬如联想的柳传志,阿里巴巴的马云、吉利汽车的李书福等等都更加重视公共关系。
沟通为上还是砸钱为上?一些企业财大气粗,总以为只要肯砸钱,就一定能取得好的营销效果。
殊不知,随着新媒体的成熟和广泛使用,现在已经到了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企业通过广告投放掌握话语权的时代已经过去。
第一财经周刊分析讲解
第一财经周刊特色
新闻优势:每周出版的商业新闻杂志。不仅奉 献精彩的商业故事,还将营造轻松智慧的阅读快感
品牌优势:第一财经传媒是中国财经资讯提供 领域的强势品牌
团队优势:聚集中国高水准的公司、商业、财 经资讯业界采编精英
《锦绣》是一本商业杂志。 关注商业领域最前沿、最隐秘、最具启 发性、 最有创造性的人与事,从地缘文化的视角对变化做出反应, 对那些真正的商业变革力量做出报道。 《锦绣》是一本地理杂志。关注商业活动的地理分布,关注商业生 活与自然环境、文化传承的关系,它将地理的经度和商业的纬度相 结合,将多元文化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探询商业逻辑,洞察人性 幽微。 商业创新与地理环境、传统人文之间有独立关系、冲突关系 和共生关系,商业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复合文化形态,《锦绣》寻找 那些在一定地理空间中的、新兴的独特的商业模式,并揭示它们的 内在规律。 《锦绣》是一本人文杂志。在传导商业创造精神的同时,《锦绣》 致力于发现商业中的人性和善的力量,力求在商业活动中点亮一盏 人文之灯。在这里,商业是一种发现,商业是一种文明。《锦绣》 致力于成为中国商业期刊差异化领先者、中国商业文化媒体第一品 牌、中国最佳精英读品。
1968年生于河南开封,199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 闻系, 到广州《南风窗》杂志工作。1997年起担任总编辑, 《南风窗》实现了向一份“有责任感的政经杂志”的转型, 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政经杂志。秦朔2000年在美国加州州 立学(北岭分校)学习,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其所著《中 美杂志比较研究》一文已经成为期刊界引用最多的论文之 一。2001年9月起,秦朔在中山大学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 方向为中国市场营销与消费者行为。秦朔的主要著作有 《大脑风暴——文化工业探寻》、《传播成功学》,《感 动中国》、《美国秀》、《大变局》、《告别GDP崇拜》 等。他还曾经被《中国青年》评选为“可能影响21世纪中 国的100位青年人物”(2001),被湖南卫视“新青年”评选 为“2002年中国十大新锐人物”之一。从2003年8月开始 参与《第一财经日报》的筹备,2004年11月15日报纸创刊。
第一财经周刊分析 ppt课件
ppt课件
1
第一财经背景介绍
《第一财经周刊》(CBNweekly)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 公司(SMG ,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第一财经(CBN) 倾力推出。
第一财经(CBN)成立于2003年7月,是中国唯一跨媒体、跨 地域、跨行业的专业财经资讯供应商。第一财经致力于为中国广 大投资者和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优质的财经新闻和 深度评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财经资讯平台。
ppt课件
11
《销售与市场》 杂志行业地位
国家中文经济类核心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 刊 中国报刊经营管理模式10大案 例 中国传媒改革三十年10大创新 传媒品牌 BPA认证中国内地发行量最大 的财经商业期刊
ppt课件
12
ppt课件
13
《销售与市场》发行盛况
团队优势:聚集中国高水准的公司、商业、财 经资讯业界采编精英
渠道优势:借助第一财经系列既有成熟渠道, 全面覆盖国内中高端公司人群
广告优势:第一财经系列广播、电视、日报、 网站、周刊、研究院的跨媒体服务可以最大范围内 实现整合营销与价值传播
服务优势:追求不断的创新、卓越的执行力, 提供各类增值业务,寻求与读者和客户的共同发展。
目前,第一财经品牌旗下的媒体平台包括:广播、电视、日 报、周刊、网站、研究院。第一财经的衍生产品包括财经资讯产 品和财经公关产品。财经资讯产品包括由第一财经研究院自主研 发的财经资讯、宏观及行业研究报告、指数以及企业咨询业务等。 财经公关产品包括论坛、榜单、会展、培训、企业家俱乐部等形 态。
ppt课件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公关软文发稿和“读者时代”的来临
公关软文发稿和“读者时代”的来临20多年来,软文发稿一直是公关公司的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因此,撰写公关新闻稿是公关公司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为拿到客户,公关公司的撰稿人要千方百计的去迎合客户。
因而,自吹自擂就成了公关新闻稿的特色。
直到今天,这类软文稿件还占据市场主流。
中国公关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一部分媒体“松绑”在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在公关业发展初期,大众接受信息渠道较为狭窄,媒体的公信力较高,读者的分辨能力较低。
因此,这类自夸的新闻一般能起到不错的宣传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公关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逐渐变化。
平面媒体竞争的激烈,网络媒体的兴起,使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大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在增多,部分媒体的公信力在降低,读者的分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提高。
此时,自吹自擂的软文越来越难以起到其宣传效果。
而且,在重量级的媒体上,也越来越难发布。
朝闻通-传播机构认为公关新闻稿具有双重属性,第一层属性是“公关”,所谓公关,就是站在客户立场,为实现客户目的,说服客户的目标受众。
因此要了解客户的企业战略、市场格局、公关目标;第二层属性是“新闻”,新闻在站在媒体立场、读者立场去考虑,考虑新闻对读者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因此新闻要从读者最感兴趣的点切入,阐述对读者、对社会有价值的信息点和观点,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客户的“观念植入”。
“观念植入”是电影《盗梦空间》里的名词,电影里的造梦师,在梦中打败目标受众的抗拒意识,植入特定理念。
事实上所有公关人,包括一切机构的宣传工作者,都是为了向目标受众植入特定观念,影响目标受众的行为。
“客户是上帝”,这句话没有错。
但客户也有客户,对于客户来说,他们的客户也是上帝。
所以,朝闻通-传播机构认为我们要帮助客户,说服他们的上帝。
这才是公关人的本质责任。
如果公关人的工作只是为了钱财吹捧客户,那既是公关人的耻辱,也是公关客户的愚蠢了。
第一财经周刊简介-媒体资源网
•
发行优势
我们的定位决定我们发行量必须成为第一,发行量最大不是口号,而是我们 的一项战略决策。
•
品牌及推广优势
第一财经品牌价值168亿,利用跨媒体跨地域的整合平台推广优势为同类媒体 竞争者构筑了非常高的门槛。
5
第一财经周刊的特色
一样的财经 不一样的体验
“我们就是要用几年的时间办成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财经和商业读物。 这个道理很简单,不是因为我们的新闻特棒,所以要做第一,而是因为我 们的读者人群最大。” “你如果是定位CEO,他定位是创业者,他定位是IT界的人士,那周 刊的定位是广大公司人群,公司人群应该比CEO多啊……” “我们的发行量比定位CEO的杂志发行量大,并不意味着有多么牛, 而是因为市场定位决定了你必须是第一,你不是第一你还做什么(面向公 司人群的周刊)?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做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商业和 财经读物。”
主文内容
主文配文
10
第一财经周刊的特色
一样的财经 不一样的体验
《第一财经周刊》在设计方面借鉴吸收并有所发展了如《monocle》《portfolio》等国际一流 杂志的特色,结合中国市场和中国读者的习惯与接受程度,对栏目做出了细致的定位和细分, 形成了包含时尚、年轻、正派、风趣等元素的杂志风格。
设计风格活泼 色彩鲜艳富于变化 多以创意图片为主
设计风格严肃严谨 色彩简洁 多以新闻照片为主
11
第一财经周刊的特色
一样的财经 不一样的体验
贯通式留白,注重视觉设计
排版风格 图片、图表的使用 字体字号的使用 文章篇幅的控制
12
第一财经周刊的特色
一样的财经 不一样的体验
我们是国内目前惟一一家每周出版的商业新闻杂志,新闻时效性更强 第一本第一时间报道地震的周刊类杂志
新媒体广告软文击中监管软肋
新媒体广告软文击中监管软肋作者:张淳艺来源:《上海企业》2018年第11期“标题往往很吸引人,文字也很优美,看着看着才发现其实是卖东西的广告软文。
”近年来,新媒体广告软文泛滥,这些软文一些在文末标注有“推广”字样,一些却并未注明,很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
不仅引起了受众反感,更重要的是造成大量“带病”“带毒”广告隐藏其中。
《一大清早女儿对妈妈说了一句话,妈妈瞬间落泪!》,这看似是一篇暖新闻,实则推销北极甜虾的软文。
同样,《致爱人:我想从容的度过这一生》也无关风花雪月,而是卖香皂的广告。
眼下,在互联网新媒体上,许多从暖文到广告的反转让人猝不及防。
这些广告软文大都将标题做成情感风、励志风,从现代社会、生活话题切入引发读者共鸣。
当人们一步步被带入文章的意境中,不失时机地推出广告产品。
广告软文再软,其本质还是广告。
201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显著标明“广告”,使消费者能够辨明其为广告”。
不过,两年多时间过去了,新媒体广告软文不标明“广告”的问题仍十分普遍。
今年3月,相关调查机构对201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7%的受访者遇到过阅读一篇新媒体文章,直到最后才发现是广告软文的情况;对于这种广告软文,56.1%的受访者表示反感。
根据《广告法》,广告违反规定,不具有可识别性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广告发布者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但在现实中,很少有新媒体平台因此受到处罚。
法律被束之高阁的背后,折射出传统监管对于新媒体广告软文的力不从心。
首先,与传统主流媒体相比,互联网的信息浩如烟海,大大增加了有关部门的监管难度。
加之,新媒体广告软文的创作更加灵活,推广更为隐蔽,植入广告几乎天衣无缝,很难被察觉。
广大受众在发现是广告后,或一笑置之或不屑一顾,很少向有关部门举报,愈发让一些新媒体平台有恃无恐。
其次,新媒体广告软文的定性本身,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争议。
广告与新闻,双管齐下才能赢
广告与新闻,双管齐下才能赢作者:陈亚洲来源:《传媒》 2011年第10期陈亚洲最近重读了《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这本著作前几年在中国很流行。
面对新时期的营销变革,该书传达的理念的确是令人感到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但不可否认,中国确有特殊国情,许多源于国外的营销传播思想,初看都甚是有理,但细想之下,就难免有“水土不服”之感。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打品牌、推产品,抑或个人宣传,都离不开广告的推波助澜。
但无论表面看起来怎样火爆,倾向于自说自话的所谓“硬广”已然是难逃没落的命运了,原因有三。
一是广告数量越来越多。
曾几何时,哪个品牌一旦在CCTV播广告,生意就好得不得了。
最为显著的是当年秦池酒厂勇夺标王的豪举,他们说,“每天开进电视台一辆桑塔纳,从电视台开出一辆奥迪”,可见广告对销售的推动力。
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品牌之间发生激烈的“广告战争”。
而媒体为了生存更是乐此不疲,以至于“在广告之间插播电视剧”的情形屡见不鲜。
不争的事实是,广告数量越来越多,大众消费意识更趋理性,导致广告所承载的品牌公信力和其本身的权威性都越来越低。
二是广告创意越来越差。
广告无处不在,但我们因为广告记住了多少品牌?即便在狂轰乱炸之下勉强记住一个名字,看过广告以后又能否对“我为什么要买它”心中有数?如果看了广告只能回忆起广告本身,却对品牌没有印象,我们做广告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广告的核心是品牌产品,做广告的终极目的就是销售;而眼下大多数广告追求的是所谓“记忆点”的创意表现,而非能打动受众的“利益点”,即购买理由的传达。
三是广告效果越来越弱。
有一句话广为流传:“我们知道有一半广告费是浪费了,但我们不知道浪费在哪里。
”广告数量巨大,并且“王婆卖瓜总自夸”,使消费者对品牌无法建立信任,甚至产生反感。
广告创意糟糕,对于受众的利益点不清晰,导致品牌传播不到位。
目前网络搜索广告大行其道,合理运用的话,对于广告效果或可做到有据可查。
但就算“百度一下”,人们对自然排名内容的信赖,依然远高于竞价推广。
广告在没落,公关在崛起
广告在没落,公关在崛起作者:于清教汉唐阳光李占芾老师第一时间将山西人民出版集团最新出版的《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一书快递,我几乎一口气读了一半。
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如此着迷并先睹为快。
几个原因:一是,我最喜爱的定位大师艾.里斯总是善于深入浅出用实践告诉你真相;二是,经济危机之下,品牌公关正成为传播趋势,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削减广告投放,这是因为公关建立品牌,广告维护品牌;三是,太多广告砸品牌的失败案例让我们触目惊心,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式的品牌催生术已让众多公司死于广告非命;四是,广告不是品牌投资,而公关是。
创建品牌和保卫品牌是公司营销规划的两个主要功能,公关创造品牌,广告维护品牌,讽刺的是,中国公司往往是本末倒置,靠广告创造品牌,用公关维护品牌。
显易而见,在创建品牌阶段,广告人花费了太多的钱和时间,常常已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进行品牌的维护工作。
我们知道,营销的核心不是产品,而是认知,要运作一个成功的广告或广告策划,你必须创造比谈论价值更多的东西,你必须处理潜在顾客心智中的糟糕认知。
一个不容改变的事实是,广告越是设法入侵,人们越是设法排斥它。
譬如你手中换来换去的遥控器。
我们必须注意一个现象,那些忠于“广告建立品牌”的美国广告公司,几乎不为他们自己做泛滥的广告,相反,他们非常依赖用公关来建立自己的品牌。
他们在行业刊物、商业财经媒体,特别是《广告时代》、《广告周刊》(在中国则在航空杂志、畅销杂志、管理类杂志报纸上)大量刊登自己的广告作品案例,恨不得把自己做的所有客户案例图片都放上,甚至用自己所谓的酷毙的头像或者伪品牌逻辑装点自己,如果没有奖项,无论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奖项,那些广告代理机构都不会有生意,所以获奖就成为广告公司争风吃醋的常态。
我们翻阅了国内几乎所有的企业家、品牌、营销、商业评论等财经商业媒体,没有一家缺席这些广告创意、购买、代理公司的广告的(相比烧钱的电视广告来说,一周的广告量可购买一年的纸媒版面)。
广告传媒的品牌危机与危机公关
广告传媒的品牌危机与危机公关品牌对于广告传媒行业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和声誉,还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品牌危机已经成为广告传媒行业不可避免的挑战。
面对种种危机,广告传媒企业需要提前做好风险管控,并及时采取危机公关策略,以保护品牌形象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一、品牌危机的形成原因品牌危机可以由多种原因引发,包括产品质量问题、违规操作、管理失误、舆情危机等。
不同的原因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和后果。
例如,产品质量问题可能导致顾客的投诉和退换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被监管部门罚款或撤销资质。
而舆情危机则可能引发公众对品牌的负面评价,从而损害了企业的声誉和市场形象。
二、危机公关策略的重要性当品牌危机发生时,广告传媒企业需要迅速行动,并采取危机公关策略来应对。
危机公关策略的目标是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修复受损的信誉,并恢复公众对品牌的信任。
危机公关策略应当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及时回应和沟通:面对品牌危机,企业需要迅速做出回应并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
这可以通过发布新闻稿、开展媒体沟通、开设危机公关专线等方式实现。
及时回应和沟通可以有效遏制危机的发展,并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和谣言的流传。
2. 透明度和诚信:在危机公关中,透明度和诚信至关重要。
企业需要向公众公开真实的情况,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如果企业试图隐瞒危机或夸大危机的后果,将进一步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公众对品牌的信任。
3. 建立危机管理团队:广告传媒企业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危机管理团队,负责应对各种品牌危机。
该团队应该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成,具备处理危机的技能和知识,并与企业的高层管理层密切合作,制定有效的危机管理计划。
4. 制定危机应对计划:为了提前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广告传媒企业应该制定详细的危机应对计划。
这包括预先确定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况,拟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危机应对计划的制定应该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场景和情况,以便及时应对危机发生时的各种挑战。
软文写作
软文案例
脑白金 清华清茶
软文链接
1. 1.软文关键词和图片可做链接 2.链接数量不宜过多,不宜超 2. 过5个
软Hale Waihona Puke 比赛感谢观看!写好软文的要点
1.以行业趋势为切入点,宣传本企业产品的先 进性。 2.从消费者生活出发,以故事性引导打动读者 阅读下去。 3. 3.当确立了目标后,软文的发布一定要遵循连 续性、计划性的原则。 4.适当的夸张,在找到支持点后一定要对产品 利益作某些夸张描述,不可停留在一般性记 述上,语言尤其要口语化。 5.与专业版面合作,选取具新闻价值的切入内 容,让软文成为真正的有偿新闻。
软文写作
浙江中搜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软文的作用
广告阵风吹,公关春光浴; 广告点到面,公关点到线; 广告予于形,公关在于实; 广告自以为是,公关以众为是; 广告无人不及,公关有的放矢; 广告狂轰烂炸,公关日积月累
撰写广告软文三步曲
1.了解消费者对广告软文的接受过程, 明确推广概念主题:只有主题明确,才能 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广告效应。 2.必须要有新颖、富有创意的标题与销售 推广文案。 3.选择与文案相匹配的表现形式。
软文标题的三个必须
1、标题看上去要有非常熟 悉的简单的通俗的字眼; 2、标题里要包含和读者利 益相关的字眼; 3、标题里要包含客户自己 的产品关键字。
软文的发展趋势
从1999年成就"脑白金"至今已经疯狂了13年 1999-2000年也是第一个软文高潮,各企业开始重视 软文和积极模仿 从2002年“清华清茶” 的整版模式开始进入另一个高潮, 专业软文写手和团队开始浮出水面。 但是从2003年开始,软文的辉煌时期已过,进入了平 稳期,软文的媒体也开始上涨,几乎与硬广告持平,使 软文被迫开始创新。
公关危机是接下来蛋黄馅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
当代社会人群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上的反馈来左右自己的消费决策,包括应该购买什么品牌,哪里去购买,甚至是吃饭的地点和所点的菜品。
如在其他国家一样,互联网增长最热的领域之一就是“社会媒体”,即具有互动性、以社区为主的网络平台。
互联网用户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建立联系,谈论兴趣爱好,交换信息和内容。
很明确,社会媒体并非只是中国人用来娱乐的形式;他们还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施加影响。
尤其是当传统的沟通渠道越来越失去吸引力的时候。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参考他人的意见,社会媒体渠道就会在产品的成功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在一个流行口碑相传的文化里,中国消费者正在利用各种渠道了解产品。
用户生成的内容,包括消费者点评、论坛讨论和博客内容,对受访者58%的购买决策有影响,而美国这个数字只有19%。
中国互联网上关于品牌的交流很多其实是通过公告板(BBS)进行的,BBS就是人们可以就任何话题发帖,并且对帖子进行回复评论的网络平台。
提供在线BBS服务的天涯网就开设了几百个不同的讨论版,用户可以在社区里讨论任何话题,从重大社会问题到护肤心得都可以。
指尖下的权力,社交媒体实际是把权力赋予了消费者;他们的在线交谈对于一个公司的品牌资产起着重要影响,无论是以正面还是负面的方式。
但是如果有坏消息发生,情况就会很危险。
为了解消费者的谈论内容,公司可以利用一些程序“潜入”中国的网站和搜索博客、在线BBS和社交网络,以发现人们对产品的看法。
通过这项技术,公司可以监控口碑相传,同时采取措施来防止在网络上爆发公关危机。
双向的对话,不仅是那些小公司,更多的企业都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媒体营销策略。
“在这个社交日益盛行的社会里,当品牌可以花更少的钱和消费者建立起双向的联系,它们有什么理由还要继续花大价钱投资于传统媒体进行单方面的沟通呢?”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互联网营销战略,品牌吸引网民眼球的竞争也更加白热化,除了增加品牌认知度外,有些公司还利用在线社区来保留现有的客户。
迎接公关营销时代的到来读《公关第一,广告第二》
迎接公关营销时代的到来读《公关第一,广告第二》
宿育海
【期刊名称】《今传媒(学术版)》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 美国的广告大师--阿尔·里斯和他的女儿劳拉·里斯最近又出了一本像他畅销不衰,被称为广告理论革命的书<定位>一样让广告界、营销界震惊的书<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书,阿尔·里斯的定位理论曾经轰动一时,被称为广告理论的革命,在定位理论确定二十年后的今天,他再次提出了引起营销理论界极大轰动的理论,公关第一,广告第二,这无疑又是他对世界营销理论的重大贡献.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宿育海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迎接品牌力时代的到来——读《33年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基于广告传播的视角》 [J], 贾丽军;
2.公关决战品牌之巅——读阿尔·里斯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 [J], 李永明
3.秒针系统:迎接广告大数据时代到来 [J], 盖雄雄
4.迎接品牌力时代的到来——读《33年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基于广告传播的视角》 [J], 贾丽军
5.秒针系统:迎接广告大数据时代到来 [J], 盖雄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告衰落公关崛起
广告衰落公关崛起以内容获取注意力,让产品信息搭内容的便车,从而获得公众的注意力,是大众媒体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现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
大众正迅速地分化为众多的话语部落,产品信息很难像以前那样高效率地覆盖大量的人群。
技术让人们越来越容易地过滤、删除他们不需要的信息。
定位学派的创始人里斯在谈论广告的没落时说,广告像风。
在大众传播时代,受众没有遮风挡雨的个人空间,所以受众很难不受广告的影响。
但在个人化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能力构筑让自己免受打扰的信息空间,个人不感兴趣的信息很难擅自闯入,即使技术的屏蔽机制偶尔失效,垃圾信息偶尔闯入,个人越来越警醒的心理防御机制也会将垃圾信息进行习惯性屏蔽。
这种习惯性防御、屏蔽和删除机制并不只针对“硬广告”。
信息的繁茂芜杂正在让人们进化出一种敏锐识别各种推销性信息的能力,那些尽力软化其广告性质的信息能够被人们瞬间识别并加以屏蔽。
热衷于将“硬广”乔装成“软文”来实施推销的厂商和代理机构显然低估了公众的识别力。
在某些时候,“内容即广告”的策略是对的,但这种策略不可滥用,很多时候,“软文”、“植入”不仅效果远低于预期,而且这种不磊落的推销方式所产生的负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厂商面对消费者,必须听从“你有权保持沉默,你说的每句话都将对你不利”的“米兰达宣言”。
当消费者可以随意发声时,保持沉默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消费者排斥的不是你说话,排斥的只是你说话时的某种腔调和姿态。
无论是“硬广”还是“软文”,都洋溢着一种“厂商口吻”,而一种信息一旦沾染上这种口吻,消费者发达的信息免疫机制就能够轻易地查杀这种信息,让煞费苦心的表述消逝于无形。
里斯把广告与公关的区别,归结为权力(有意的、强制性的力量)与影响力(侧面的、迂回性的力量)的差别。
伊索寓言里,风和太阳争论谁更强大,它们看到一个旅行者在路上,于是它们同意,以谁能让这个人脱下外套来定输赢。
风对自己的蛮力颇为自信,它加大风力,想把外套从旅行者身上吹下来。
谈公关事件对于品牌塑造的影响-管理资料
谈公关事件对于品牌塑造的影响-管理资料一本书《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争论,“通过公共关系创建一个新的品牌需要更多时间和创造性,但是最终公共关系会起到比爆炸式广告宣传更好的效果”,。
广告自然有其独特的影响力,而公关的所到之处也是举足轻重的。
当今的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的目的在于占领市场,占领市场的实质在于占领消费者的头脑,也就是让消费者产生深刻的印象,所以事件公关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经典的事件公关做得出色又成功的并不多见,但“蒙牛”借助“神五”的事件公关所创造的影响令人叹为观止。
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将激发中国百姓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将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创举,与这样的一个具有历史契机的事件结合,其公关广告赢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就“蒙牛”公关广告的成功思考如下:一、蒙牛之所以打造成功,与企业对于事物发展的敏锐洞察力息息相关,其敏感性是对于公关事件的整体把握或是一种认知度的体现。
一个新闻线索的出现在某个时间都可以成为公关事件的焦点,例如:肯德基几则广告涉及“七剑下天山”武侠故事,反而更引得社会关注和议论。
这些的事件都可以成为素材,而关键是对于事件的敏感性的把握,怎样将一种不可能变为可能。
“蒙牛”找到了航空的焦点,并且运用到实践中,提出“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诉求,赢得了大众的心理。
这种敏感性是企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积极思考的结果。
二、企业果敢的投入。
蒙牛集团认准了这个契机之后果敢的投入了巨额资金用来进行公关营销,也是其走向成功的一步,使得蒙牛的声势浩大,在中国的市场上形成了一大风景,形成所谓“神舟五号”前脚航天,“蒙牛飞船”后脚夺魁的奇迹,这种果敢的体现需要有气魄支持和一定的自信心的存在。
而蒙牛酸酸乳赞助超级女声的事件策划又一次奏响了蒙牛的传奇号角。
蒙牛对于超级女声的赞助也同样体现果敢的特点,对于认准的决定一定要做大,要传播久远是蒙牛的理念,同样塑造了蒙牛的整体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第一财经周刊》发稿理念看公关软文广告前途堪虞
出于职业需要,每期《第一财经周刊》我都认真拜读,从中学到了不少做杂志的经验方法。
可是,正因为读这本杂志,我越来越忧虑起来了。
之所以忧虑,并不因为我们的杂志不及《第一财经周刊》——到目前为止我没想过与他们竞争——而是因为如果媒体同行们照着这本杂志的理念发展下去,如今的公关业,只怕要面临很大挑战,很多公司的业务模式和盈利能力,将无以为继,从而无以为生。
这本杂志的执行总编辑伊险峰很有个性。
这样说,是因为他写的卷首语。
通常,一本杂志的卷首语,或本人观点发人深省,或本期精粹阐述入微,并且既能当总编,基本上都是文采斐然。
因此,我养成一个读杂志的习惯,即每本新杂志到手,必先读卷首语,那种阅读快感,不是记者的报道可以供给的。
而伊总编的卷首语与众不同。
他一般不太写与杂志内容本身相关的事情,更多地写与内容管理相关的事情或者方法制度。
从创刊起,他就在卷首语中吹鼓一个理念,即商业新闻的公正立场、客观报道,不受任何利益集团的任何形式的影响。
由于《第一财经周刊》没有自己的网站,我无从去查看其所有卷首语,但在我这位读者的印象中,伊总编多次提到公关公司,并且对公关公司颇多恶感,对于公关公司对他本人和杂志记者的骚扰,很是不快。
我依稀记得他写过一个故事:某公关公司给伊总编电话,想为客户的总裁争取一个人物专访,被拒之后,摆出一付财大气粗的样子,问:“多少钱可以为该总裁做一个专访?”结果可想而知,伊总编告诉她/他,也顺便在卷首语中告诉所有公关公司:在《第一财经周刊》,新闻是钱买不来的。
前两天刚买的一本《第一财经周刊》,抄录一段卷首语:
1、编辑记者(包括实习记者)不得收受任何礼品,包括“人之常情”的节日馈赠,通过快递公司送到办公室的将原址退回;
2、编辑记者(包括实习记者)不得收受采访对象或委托第三方提供的红包、车马费,采访过程中不得接受对方提供的交通住宿费用。
我们再次强调我们的这个纪律,希望得到各界的监督,如果有周刊人员违反规定,可以直接反映给周刊,也可以向我们的主管主办机构及行业管理机构举报。
一经查实,我们将会采取最为严厉的措施。
那么,《第一财经周刊》有没有付费的软文呢?有。
该杂志的付费软文,栏目叫“市场部企划”,英文ADVERTORIAL,字体与杂志文章也不同。
基本上,这是在告诉读者,此文是广告。
只是,中文没有广告字眼,让人觉得这个广告费收得有点羞羞答答。
而最后的声明,就有点假装正经了:“《第一财经周刊》出于传递商业商业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刊观点。
本栏目由本刊市场部企划制作。
”
无论如何,新闻报道与广告软文的区别,《第一财经周刊》谨守分野。
分野在哪里?《第一财经周刊》是一本以商业报道为主要内容的杂志,每期都会报道很多公司。
而在这本杂志上,很多“市场部企划”的文章,看起来也似模似样,与新闻报道区别不大。
那么为什么“市场部企划”文章要收费,而报道严禁任何交易呢?就这一点区别,我在《国际公关》杂志的例会上曾与编辑们讨论过,结论是,对企业来讲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新闻报道的内容和信息来源是多元化的,并且报道中会体现出事件、现象或观点的矛盾、冲突和反差。
而软文都是一边倒地正面信息,观点单一,一般内容没有矛盾、冲突和反差的逻辑安排。
我之所以与同事们讨论这个,是希望我们能把握新闻报道的本质,避免起码减少伪新闻。
我不知道以上文字有没有使公关公司读者产生忧虑与启发?在我看来,忧虑是:公关公司现在的软文发稿或者貌似新闻的有偿发布,可能会因与媒体发展趋势相悖,从而失去生存意义;启发是:公关公司或可与时俱进,帮助客户与媒体做真正的信息沟通,新闻策划,而不是买版发文这么简单粗暴。
其实,我们应当早就看到,可以买的媒体版面,没啥传播价值;传播价值大的媒体版面,往往很难收买。
如不信,公关公司读者可以尝试“攻关”《第一财经周刊》,为客户花钱买个报道;或者开新闻发布会时,看他们的记者到底是不是真的不收车马费。
说实话,我对伊
总编的话,也不能十分相信,毕竟总编有政策,记者有对策。
如果有人验证了,烦请告诉我结果。
王冉:玩混搭的《第一财经周刊》
最近一两年,财经内容娱乐化似乎成了一个趋势。
电视上的典型案例有《名人堂》和《波士堂》,平面媒体上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最近刚刚创刊的《第一财经周刊》(“《一财周刊》”)。
我第一次看到这本杂志是在机场,因为早就开始关注“第一财经”这个跨媒体平台,又知道这个新生儿是友人何力的“孩子”,所以很自然买了一本上飞机。
很快翻了一遍,居然其中有三四篇东西让我觉得很愿意往下看(具体是什么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其中一篇是关于NBA中国的),于是对它顿生好感。
从那以后,我只要在机场看到这本杂志,一定会买。
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我对这本杂志的最初印象,那就是敏锐和混搭。
它对都市经济生活的感觉颇为锋利和通透,风格上又追求把财经资讯生活化甚至时尚化、把高端财经“小白领化”。
如果能把联办王波明先生旗下的《财经》和《乐》这两本截然不同的杂志扔进一个搅拌器榨出一杯充分混合的新鲜果汁,或许它就是《一财周刊》。
就那最近这两期来说,能够吸引我眼球的内容包括两期的封面故事《外滩革命》和《赌王京城受挫》,以及《Ferragamo的新生之道》、《航空公司“斤斤计较”》《Shai or Share》、《猫狗经济》、《非常林弈华》、《去URBN为碳排量埋单》等。
(相比之下,关于人民币升值、巴菲特、东航、雅虎、本土最强品牌、人才争夺等相对“硬财经”一点的内容,我则完全没有兴趣在这本杂志上阅读。
)
上周在一个活动上见到《一财周刊》的主编何力。
我对他说:“你们的杂志有点像央视的新大楼,虽然还没完全拧巴到位,但已经开始有风格了。
”
我劝他:你干脆把那点做得半生不熟的硬财经(约占1/3)全部拿掉,彻底走通俗财经的路子。
国家大事有舒立(《财经》主编)操心,企业家小圈子有东华(《中国企业家》社长)维护,你不如专心致志做面向城市白领、带有一定娱乐性和生活方式引领性的生活类财经。
论眉头紧锁目光深邃你别和《财经》去比人家一天到晚都在那里俯瞰全球,论把酒言欢觥筹交错你别看着《中国企业家》眼红人家是真正用心在经营圈子文化。
你就把这本杂志做成我们在收起小桌板飞机降落前看着解闷、在咖啡馆等人的时候翻翻不烦、把财经和时尚
生活混搭、高端人群看它觉得自己还年轻、小白领看它觉得自己挺高端的杂志,就成了,咱在那么多这企业家那企业家这财经那财富的夹缝里来它个曲径通幽的。
做媒体,其实捧场的人绝对数量是一万还是十万都不是最重要的,最怕的是定位不清。
定位不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的没想清楚,一种是想清楚了但却力不从心做不出来。
我最近已经决定不再接受国内某家曾经火爆过的主流财经报纸的采访,原因就是他们最近连续有三个记者就不同的问题采访过我,但他们的问题无一例外差得让人无语。
这样水平的记者能够被派出外采,可以想象这家报纸的人才储备已经捉襟见肘到了怎样的地步。
这就是典型的力不从心。
应该承认,从长远来看,硬财经(无论是电视还是平面媒体)一定有比通俗财经更大的市场。
因此,我会继续看好《财经》和《第一财经日报》这样的主流财经平媒,同样也会非常期待正在想尽办法加速全国覆盖的第一财经频道以及它潜在的竞争对手、正在调动卫视平台打造中国CNBC的湖北卫视。
不过,硬财经的真正黄金时代需要到我们的股民不再把股票看成彩票的时候才能到来;这也许还需要至少三到五年的时间。
你必须撑得到那一天,并且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尽可能地掠夺(光培养是不够的)和储备人才。
相比之下,《一财周刊》选择的是一个比较讨巧、也易于操作的方向。
它对专业财经记者的要求没有硬财经那么高,但同时它很好地迎合了中国社会从板着面孔一本正经转向自然轻松表情生动的娱乐化趋势以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主流人群对于半坐半卧懒散阅读的需求,也有助于为第一财经这个跨媒体平台培养一批极具广告价值的白领受众群。
不知道《一财周刊》在风格上的选择对于那些在别的行业里赚到了钱现在排着队前仆后继哭着喊着非要拿钱砸传媒的那些民企老板们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