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村居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告
2024年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
3.记录数据。我们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之后再总结讨论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我们汇总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向当地的村委会提出。
四、经验体会
(一)我们在选择做调查实践活动时,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扩大,从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事情开始考虑,即取材有针对性,要有意义,同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辩证的看待,从由表及里的思维着手,在这个主题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农村老年人目前所缺的物质是什么,更体会到了他们精神领域所缺的那份情感。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次活动我和我的一帮同学们就做足了准备,我们不仅在网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更是针对我们村的情况,找到了我们村里的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资料。
二是保障水平低。民政部门实施的《基本方案》考虑到农村牧区发展条件的差异,规定了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10个档次缴费。但是由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普遍水平低,家庭生活困难,再加上农牧民对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档次。这样低标准、短周期的资金周转难以达到养老保障作用。
2024年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1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
一帮大学同学
实践的主题:
通过调查与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而让我们村里的子女以及干部懂得如何最优化最合理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让老年人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
时间:
20xx年1月27—1月31日。
地点:
我所居住的那个村子。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告如下。
衢州调查报告
衢州调查报告衢州调查报告一、引言近期,我们对浙江省衢州市进行了一次调查。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衢州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状况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衢州市的调查,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城市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经济发展衢州市是浙江省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也是浙西地区的中心城市。
在经济发展方面,衢州市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城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多元化,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多个领域。
其中,制造业是衢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等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此外,衢州市还积极发展旅游业,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然而,衢州市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排放问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另一方面,衢州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浙江省其他地区,与杭州、宁波等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
这也意味着,衢州市在经济发展上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三、社会状况在社会状况方面,衢州市的发展相对平稳。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便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较高。
此外,衢州市还注重文化建设,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
然而,衢州市的社会状况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居民的生活压力较大。
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生活条件较为艰苦。
另一方面,城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这些问题对于城市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四、人民生活水平衢州市的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城市的居民享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此外,城市的居民生活环境较好,社区设施完善,居民的生活品质较高。
然而,衢州市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浙江省老年人养老状况的调查报告
浙江省⽼年⼈养⽼状况的调查报告浙江省⽼年⼈养⽼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背景随着⼈⼝⽼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龄⼈⼝的不断增长,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速度最快的⽼龄化过程。
第六次全国⼈⼝普查资料显⽰:我国总⼈⼝为13.4亿,60岁以上的⽼年⼈⼝达到1.78亿,其中,65岁以上⽼年⼈⼝为1.19亿。
根据⼈⼝惯性规律,我国⽼年⼈⼝规模在2026年将超过3亿,2037年将超过4亿,2050年将达到4。
4亿,约占总⼈⼝的30%。
养⽼负担之重,由此可见⼀斑。
同时,三分之⼀的⽼年群体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坚持以⼈为本,共同担当养⽼责任,将是⼀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调查结果分析针对上述数据显⽰我国⽼龄化问题。
在班主任的倡议下,我们利⽤寒假组织班⾥同学们对我省城乡⽼年⼈养⽼状况进⾏了⼀次调查。
本次调查采⽤⾯对⾯问卷调查。
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85份,收回85份,均为有效问卷。
我们针对⽼年⼈的基本情况、⼦⼥情况、经济来源、养⽼观、养⽼⽅式等情况,设计了31个问题,对我省60岁及以上⽼年⼈的养⽼情况进⾏了调查。
我们共调查了40位男性⽼年⼈和45位⼥性⽼年⼈。
其中60-69岁的⽼年⼈63⼈,70-79岁的⽼年⼈24位;夫妇俩合居的60位,单⾝25位;有1个⼦⼥的5位,有2个⼦⼥的10位,有3个以上的有70位;退休⽼年48⼈,农村⽼⼈37⼈。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以下突出现象:现象⼀:⽼年⼈空巢化从调查显⽰上看主要突出的⽼龄问题也是当今我国的普遍问题,我们总结出⽐较具代表性的问题现象:⽼年⼈空巢化,⼀般养⽼⾦不够⽼年⼈看病,如今慢慢的出现2个⼩孩养4个⽼⼈的现象,如何确保⽼年⼈今后的安逸晚年⽣活。
针对这4个较突出现象我们进⾏了分析。
图表1 ⼦⼥回家探望⽗母的频率据同学们调查,城市⽼⼈和农村⽼⼈都不愿给⾃⼰的⼦⼥添⿇烦,都是独⾃⽣活⼉⼥们会定隔时间来看看⽼⼈。
⼀周回来看⼀次⽼⼈的有13个,两周回来看⼀次⽼⼈的有14个,⼀个⽉回来⼀次看⽼⼈的有31个,⼀年回来⼀次看⽼⼈的有27个。
社保信息漏洞调查
社保信息漏洞调查月日,全球最大的漏洞响应平台“补天漏洞”发22 4月以来,在浙江、陕西、河北、四年布数据称,自 4 2014川、江苏等省份中,发现涉及居民社保信息泄露的报告19 达个,其中高危报告个。
涉及人员高达万,其5200 44 46 中超过千万居民的信息漏洞未修复。
面对民众忧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坚称:“全国社保系统总体运行平稳,未发现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多名专家表示,普遍存在的信息漏洞,为个人社保信息泄露埋下了隐患。
而地方政府的懒政,以及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则是这些漏洞存在的重要原因。
月日,针对“数千万社保用户信息或泄露”造成26 4的影响等问题,补天漏洞响应平台安全专家邓焕表示,社保信息包括参保人的身份证、薪酬等敏感信息。
这些信息如果被泄露,有可能导致个人隐私全无,还会被不法分子用于复制身份证、盗办(盗刷)信用卡等等。
“我们许多决策的参考数据都是绝对保密的,这是因为通过对一个地方的整体社保数据关联分析,就可以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决策模型。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晓表示。
.近日,记者登录补天漏洞响应平台,发现平台早些时间公布的社保漏洞信息,有的已显示修复成功,有的显示正在修复。
那么,“数千万用户社保信息被泄露”新闻爆出后,涉及省市做了怎样的工作?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位工作人员说,已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应对,未出现用户信息泄露情况。
“根据近期各地市上报情况来看,我省仅金华一地监测到了网络异常。
现在也已经没有问题了。
”关于“河北沧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保局某系统存在漏洞,多达万参保人员敏感信息疑遭泄露”这一条,该平台显270示沧州人社局已在年月下午时分提交反馈,33 23 20153 4表示已经修复成功。
该市人社局相关部门告诉记者,沧州社保系统已经没有漏洞。
记者又致电陕西人社厅网络管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对系统进行全面排查,目前系统已经很安全同时,记者获悉,涉及万人的沈阳市社保局某系统SQL 822注入问题、涉及万人的烟台市社保网上办事大厅安全漏643 洞等问题,均已经得到修复。
案例报告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报告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报告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课题研究报告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课题负责单位:浙江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负责人:洪玉张兴华课题组成员:张祖民张申龙李吾增葛小娥内容提要: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本文从分析和研究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发展轨迹、现状、收入构成着手,探寻浙江农村居民在较高的收入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发展潜力,提出在高基数上如何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元增加到2000年的元,绝对额增加了近20倍;特别是最近4年来,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而浙江农村居民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应该看到,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也存在着收入差距较大、部分农户收入不稳定甚至年度间时有减收等问题;本文从分析和研究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发展轨迹、现状、收入构成着手,探寻浙江在收入较高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潜力,提出在高基数上如何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一、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现状和结构分析一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总体情况1980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000年达到元,绝对额增加了近20倍;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自1985年以来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不包括直辖市;回顾20年间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快速增长的“六五”时期;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在搞好粮食生产和农业多种经营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涉足非农产业,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六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达%;2、暂时调整的“七五”时期;由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农村经济出现了阶段性波动,收入水平增速明显放慢,5年间,人均纯收入由元增加到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递增只有%;3、稳定增长的“八五”、“九五”时期;“八五”时期前三年,由于全省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村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尤其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浙江农村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活跃期,农村居民收入在较高的起,但从1997年以后,收入增三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比;,收入增长具有共性;后10,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图1 1990-2000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图(元)24681012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10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波动在逐步地减小,1990-1993年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差为个百分点,而1994-1997年增长速度差仅为个百分点,说明了浙江农村居民进入了稳步增长期;从收入结构看主要有以下特点:1、劳务收入成为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动力,在收入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进入90年代,尤其是近3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于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日益弱化,而来源于劳务收入的主体地位日渐突出,为浙江农村居民增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见表1;表1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构成表单位:元、%从历史数据和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90年代以前,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1990;90年代后,随着对收入增长的推动力减弱,1999年的%表明对总收入增,平均每年下,成为浙江农村%上升到%,平均每年上升年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务收入-60-40-20020406080100120140从上图可以明显地看出,,2000年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对收入增;2,家庭经营二、1990年农村居增长幅度,4;199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从上图可以看出,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与农业产业收入的走势相反,呈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并且在农业产业收入出现下降的情况下,该项收入仍保持了稳步增长;如1996-2000年农业产业收入从人均元减少到元,而同期的二、三产业收入却从人均元增加到元,抵销了因农业产业减收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为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优高”农业,稳定农业收入;在“九五”以前农业收入稳步增长,对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如1990年,该项收入人均为元,占全部收入比重为%,最高的1996年收入为元,比重为%;在“八五”末期和“九五”初期,农业产品开始过剩,价格下跌,出现“卖难”现象,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从农业产业中得到的收入呈逐年下降的态势;1996年,农业产业收入人均为元,其后逐年下降,1997-1999年分别为元、元和元,与上年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和%;从2000年开始,为稳定农业产业收入,减缓其下滑趋势,浙江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发展“优高”农业;2000年农村居民从农业产业得到的收入人均为元,比上年同期下降%,减幅明显趋缓;部分地区从效益农业中获得了较多的收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如德清县积极发展“水精灵”青虾养殖,获得了较好的收益,据测算,2000年该县农民从效益农业中增加收入人均近1000元,占当年纯收入20%;三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在全国的位置及其特点1、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6年居全国省区首位;从2000年全国农村住户调查资料看,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居上海、北京之后列全国第三位,已超过第四位广东省将近600元;由于上海、北京是直辖市,城市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少,与他们可比性不大,实际上浙江已连续16年居全国省区农民收入首位;2、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是在高基数之上的稳步快速增长;2000年全国多数省市区农民收入增长在2%左右;北京、天津、浙江、山西和新疆收入增长速度在5%以上;我省增速居北京、新疆之后列第三;北京市作为首都、直辖市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很快,GDP增长达11%和浙江持平,而新疆属于恢复性增长,因为前年该省农民收入是下降的;全国有6个省区农民收入下降,分别是东北三省、陕西、宁夏和广西;东部沿海较发达省区则保持了较快增长,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农民收入增速靠前;由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11个粮食主产区省农民纯收入为2150元,增长%,增速比全国低近1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划定的12个省区市农民收入为1615元,是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72%,增长%;3、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质量较高;近几年来,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由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来推动;2000年浙江农民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为元,比全国平均元高出元,非农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为%,高出个百分点;浙江比上年增长%,比全国平均增长%高出个百分点,从增加的绝对额来看,浙江人均增加元,是全国平均增加元的倍;上述数据表明,浙江收入增长主要是依赖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处于较高的产业层次,质量优于全国;不仅如此,浙江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就业,也有利于其他地区增加收入;二、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总体上的持续稳定增长是通过平均数表现出来的,但实际上平均数掩盖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如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不平衡以及总体增长背后的部分农户减收等问题;为了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我们采用了动态发展资料与静态截面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再加工,进行深入剖析;为此我们利用2000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进行重新分组作为截面资料,结合前几年的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对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不平衡等问题进行剖析;同时利用2001年上半年浙江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数据,对总体增长背后的部分农户减收状况和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一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1、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80年代中期以前,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一直在以下,个人收入差距不明显;进入1985年以后,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1985年基尼系数为,1990年上升到,1995年再次出现加速上升势头,1998年的基尼系数已上升为,1999年高达,成为改革开放20年来个人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2000年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和,基尼系数降至,但仍是第三个高差距年;2、“两极”差距悬殊;从农村居民纯收入五等份分组情况来看:高收入阶层占整个收入的比重上升,低收入阶层则下降,差距悬殊;1980年,最低收入20%农户占全部收入的份额为%,最高收入20%农户的份额为%,两极差距为倍;1990年最低收入20%农户的份额下降至%,而最高收入20%农户所占的份额上升%,两极差距扩大为倍;1997年最低收入20%农户的份额进一步降至%,比1996年又下降了1 个百分点,收入最高的20%农户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比1996年又上升了个百分点,两极差距进一步扩大到倍;在1999年,最低收入20%农户的人均收入仅为元,而最高收入20%农户的人均收入则高达元,两者差距高达倍,2000年收入最低的20%农户收入所占收入的份额为%,比1999年的%上升个百分点;相应地,收入最高的20%农户收入所占份额为%,比1999年的%下降个百分点;最高收入农户收入份额与最低收入农户收入份额之比也由1999年的:1降至2000年的:1;虽然2000年“两极”差距有所缩小,但这几年的总体情况仍表明农村贫富“两极”差距在继续扩大,高收入农户占农村社会财富的份额在上升,而低收入农户则相对贫困化;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如区位因素、劳动力素质、资产存量等,但上述因素往往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因此,我们认为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农户经营结构调整引起的收入结构调整是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必须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一部分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而另一部分人失去了商机,造成产品价值不能实现;二是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的下降,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程度要远远高于高收入农户;三是农产品价格下跌,使农业经营户收入下降;二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通常把浙江分成三个经济地带;即浙东北、浙中、浙西南经济地带;前几年在分析浙江经济地带时把浙东北划入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的经济区域,浙中则是个私企业为主的经济区域,而浙西南则划入主要以农业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为主的经济区域;从目前的情况,浙中个私企业发展模式已逐步外扩至浙东北地区,所不同的是浙东北地区毗邻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农村企业体制逐步呈现多元化,两大都市的经济辐射更为广泛、强烈;浙西南虽然个私企业发展也较快,但从数量和规模上都无法和其他两个区域相比;1995-2000年,浙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3056元增加到4959元,增长%,浙中地区由2915元增加到4144元,增长%,浙西南地区由2197元增加到3033元,增长%;三个地区收入差距由1995年的::1扩大到2000年的::1;地区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我们通过分析三个经济地带农村居民各项收入的高低来描述浙江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见表2;表2 2000年浙江三个经济地带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1、浙东北劳务收入总体水平大大高于其他两个经济地带;以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为主体部分的浙东北地区2000年劳务收入工资性收入达到元,占纯收入比重达%,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比其他两个经济地带高出将近20个百分点;该地带即是历史上所称江南鱼米之乡,也是新中国乡镇企业最早发展地区;进入“九五”时期,通过企业的改制,科技的进步,该地区仍保持浙江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浙东北地区仅劳务收入一项收入就已超过了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额;从该地区劳务收入构成看,从本地企业得到的劳务收入占了%,也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而外出打工收入仅占全部劳务收入的%,在全省三个经济地带中是最低的,这也印证了浙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普遍在本地就业的传统;2、浙中、浙西南劳务收入仍偏低;这两个经济地带2000年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和%,绝对水平也偏低,尤其是浙西南地区,劳务收入只有元,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一般认为该地区外出打工较为普遍,但数据显示看,这项收入也不高,这可能与该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比例高,外出劳动力往往打一些粗工或间断性打工有关;据对衢州市柯城区姜家山乡大塘头村调查,该村总人口1103人,2000年外出打工人数接近300人,但一般只是到衢州市内干一些粗重活和零活,而且季节性很强,平均每人全年打工收入仅1000元左右,摊到全村人口上,人均打工收入只有272元;3、浙中地区农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大;这与该地区家庭个私企业较为发达的表象是相符的;2000年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人均达元,占纯收入比重为%,接近劳务收入的比重,比全省平均高个百分点;浙中地区劳务收入中的外出打工收入比重也高于其他两地区,这与该地区县与县之间劳动力频繁流动所带来的收益有关;如全国着名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城,在义乌小商品城中经商的人中30%以上是邻近的东阳市人;乐清、永嘉、瑞安等个私发达的县市都吸收了大量邻近欠发展县市农村劳动力,因而总体上提高了浙中经济地带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劳务收入;三部分农户减收问题在近几年农村居民收入总体增长的态势下,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农户收入比上年下降;1999年有%的农户收入比上年下降,2001年上半年有%的家庭现金收入是下降,这些家庭收入下降的平均幅度是%,其中下降30%以上的占%;在收入下降户中,工资性收入下降%,家庭二三产业收入下降%,出售农林牧渔业收入下降%,家庭非经营性收入下降%;农户收入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入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虽然他们有自己的承包田,但我省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耕地以外的非农产业,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这种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收入来源很不稳定;从农业产业上看,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尤其是农业结构调整,农户获得农产品出售收益也不一定是每年同一时间;从非经营性看,收入来源主要是入股分红、被征用土地的补偿收入、亲友赠送收入,这些收入更具不确定性;三、浙江农村居民增收前景展望和对策建议一增收前景展望如上所述,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劳务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的提高;2000年这两项收入已占人均纯收入的%,超过三分之二;这表明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非农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之所以还称他们为农民,是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仍生活在农村;农村居民收入非农化程度高说明他们的收入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农民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形式了,而更主要的是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了;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展望浙江农村居民增收的前景,就不能仅仅从农村本身来分析农民增收问题,更应该放到浙江经济发展大环境中来探讨;以下我们根据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四大部分来展开一些讨论;1、劳务收入;目前一般意义上的劳务收入概念也就是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2000年浙江农村居民来自各种劳务性的收入达到元,占全部纯收入的%,尚不足50%;而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最高的上海市2000年这项收入已占全部收入的%,绝对额达4310元,该项收入就超过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全部纯收入;因而浙江农村居民增收的着眼点还是主要应该放在劳务收入增长上;只有不断提高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农村居民总收入水平才可能稳步增长;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从1995年超千元到2000年超双千元只用了 5年时间见表3;从1996年到2000年劳务收入平均年递增%;以此速度测算,到“十五”期末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一项将达3200元以上;表3 不同年份浙江劳务收入水平及占纯收入比重2、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和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两部分;首先来看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从80年代初开始到“八五”末期和“九五”初,家庭经营农业指农林牧渔产业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至1996年达到峰值元,比1985年增长了倍;从1996年开始农业收入逐年下降,其中1998年和1999年分别比上年减少%和%见表4;表4 1985-2000年浙江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单位:元分析农业收入的增加和减少,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产品价格的涨落,如果说90年代以前农业收入增长主要依靠产量的增加,那么90年代以后农业收入的增加更主要的是依靠农产品价格的提高;1996年农业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因为当年物价指数的奇高,当然也包含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提高;而“九五”时期后几年农业收入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的回落;近几年浙江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较为明显的是粮食面积大幅减下来了,经济作物面积却没有同比例增加;200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万亩,总产量万吨;分别比1995年减少万亩和万吨;今年浙江以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为主要内容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更使浙江粮食面积大幅度减少,预计2001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只有万亩,比去年减少万亩;粮食面积的大幅减少,势必影响农业收入;虽然从今年的实际情况看,由于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下降不明显,但也没有看到明显的增收效应;其他牧业、渔业生产由于受到外省生猪、家禽的冲击和渔用柴油的涨价等因素的影响,从近期看,很难能够有较明显的增收;根据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规律,GDP中农业份额必将进一步减少,农村居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比重也将继续下降,这几年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构成也印证了这一点;至于农业收入的绝对额,可能还会有反复,但已不可能有很大的增长;预计2002年和2003年会有所增长,以后可能仍将减少;在测算农业收入中,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随着我省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人口基数将会逐年减少,因而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农业人口基数的减少,人均农业收入会增加;综合上述因素,我们测算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从农业产业所得收入在1100元左右;其次是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该项收入和劳务收入一样是我省农村居民增收的主动力;1997-1999年该项收入对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平均接近50%,这主要得益于这三年浙江家庭个私企业的超常规发展;正如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浙江诸暨市的调查表明的一样,该市非农企业达到万个,基本上是家庭企业,每个企业从业人员不到5人;这种家庭作坊式的个私小企业在一定发展阶段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卓有成效;但这只是一种初级的发展阶段,这种模式在一定的阶段、特定的地域能够取得成功;浙江2000年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人均元,占人均纯收入的%,不到四分之一;我们认为这一比例是比较合适的;浙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浙东北集体企业多,浙中个私企业多,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要求全省各地“家家机器响,户户推销忙”;从成本角度考虑,一家一户的非农产业经营模式必然增加成本;今后这种家庭企业必然要通过入股、收购等形式走向联合,以期产生更大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从我们调查的数据看,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的增收效应不会无限扩大;极有可能经过一段时期,该项收入贡献率会降低,而在企业工作的劳务收入贡献率继续提高;3、财产性收入;主要指金融资产所有者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作为回报所得的收入;随着浙江农村居民金融资产的增加,这项收入中的利息、股息将稳步增长,特别是近几年土地征用补偿有可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一点从2001年数据中就可反映出来;2001年前三季度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达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倍;但土地征用补偿这类收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近几年浙江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国家征用土地大量增加,广大城市郊区和城镇边沿的农村居民从经济上受益较多;这种情况可能会延续5-10年,因此总体上今后几年内浙江农村居民会因此受益;4、转移性收入;包括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带回、亲友赠送、各种救济金、救灾款等;这项收入约占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左右;由于我省外出从业人员较多,不少人常年在外经商,经济基础比较稳定,因而寄带回的收入也比较稳定和可靠;其他如救济金、救灾款等年际间虽有变化,但对总收入影响不是很大,因而不作具体分析;综合农村居民收入四个方面构成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十五”时期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将会延续“九五”以来的增长态势;工资性收入仍将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收入基本保持稳定或微幅增长,非农产业仍将维持3-4年的繁荣局面,之后该项收入份额将下降;财产性收入将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转移性收入低速增长;预计,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5500-5600元之间;二对策建议1、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2000年最低收入20%农户人均纯收入只有元,只有全省平均的%;这部分农户主要分布在浙西、浙南一些县内,如青田、缙云、文成、泰顺、景宁、永嘉、衢州部分县市,也有部分农户虽所处地区总体经济状况良好,但由于各种因素如疾病、文化程度低、受灾等致贫;对于浙江这样的富省存在这些较为贫困的农户,省委、省政府已经对此高度重视,并从今年开始正式实施“百乡扶贫计划”;从农民增收角度讲,这是真正抓到点子上;只有最低收入层次以及次低收入层次的农民收入上去了,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全省农民总体收入水平;2、关注年度间减收农户;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年与年之间同一农户收入差距较大;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农户收入比上年减少,这本不足为奇;但如果收入减少农户比例过大,就不得不引起重视;如今年上半年我省有%的农户现金收入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由于总体上农民收入是增加的,说明其他%的农户必然是增收的,这样一增一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继续扩大;特别是纯农户的问题更加严重,粮食购销市场化对粮农是一种挑战;由于我省生产的粮食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差,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外来高品质粮食会给我省的地产粮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粮农的收益,农民虽然已经可以自由选择不种粮食了,但对于种什么能赚钱缺乏把握,相当部分仍会选择种粮食;贫富“两极”差距的过分扩大将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其他一些制约经济增长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如农副产品价格还没有走出周期波动的圈子,效益农业能否持续良性发展给农民增加收入还是个未知数,农业结构调整风险大、成本高,今年效益农业中的优质农副产品很可能成为明年的过剩产品,产生新的“卖难”,给农户造成新的损失;。
台州调查报告
台州调查报告台州调查报告一、引言近期,笔者对浙江省台州市进行了一次调查。
台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台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问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情况,以期为台州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经济发展状况台州市是浙江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台州市的制造业发达,涵盖了家电、汽车零部件、塑料制品等多个领域。
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台州市设有生产基地,为台州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台州市的农业也十分发达。
农产品种类繁多,其中以水产品和水果最为出名。
台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这为台州市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尽管台州市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此外,台州市的农产品虽然品种丰富,但质量和品牌建设仍有待提高。
三、社会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台州市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首先是教育问题。
尽管台州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但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不足,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此外,一些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一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差。
其次是医疗问题。
尽管台州市的医疗设施相对完善,但一些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不足。
这导致了一些农村居民看病困难,尤其是在遇到重大疾病时。
此外,医疗费用较高,给一些居民带来了经济负担。
四、人民生活水平调查显示,台州市的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较高。
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生活质量较好。
城市中心区域的商业和服务业发达,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消费选择。
然而,农村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较为艰苦。
此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交通、供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五、发展建议针对台州市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环境保护。
浙江农村社会保障市场机制利用的调查报告下
浙江农村社会保障市场机制利用的调查报告(下)郭竞成2012-04-24 10:56:51 来源:《保险研究》 2012年第3期四、养老费用贷款交纳的“柯城模式”为解决在城乡居保实施过程中,老年人一次性缴费困难的问题,衢州柯城区探索了通过贷款缴纳“社保”费用的做法,运用金融便利为老年人解决困难,受到群众普遍欢迎,被称为“柯城模式”。
60岁左右相对年龄较轻的老年居民普遍对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一次性10多年的缴费感到困难,特别是部分城乡家庭不富裕的老年居民感到有心无力,参保不起,要求分期付款参保的呼声较为强烈。
男60周岁、女55周岁参加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应缴费用情况如表1所示。
当农村社保开始扩面的情况下,同样在操作过程中,如何调动农民个人缴费的积极性,成为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发挥作用的关健。
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经济条件的限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特别是接近60岁的老人,若选900元标准,要一次性拿出1万元以上,许多人无论从财力还是心理上都难以承受。
在柯城区社保部门的协调下,从2010年4月份开始,浙江衢州柯城信用联社创新服务模式,推出了“相伴人生”社会养老保险小额信用贷款新举措,以解决柯城区部分经济困难农民面临的缺少资金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的难处,通过“适度负债”让农民学会贷款来投资养老保障,普遍享受到社保政策的阳光,柯城信用联社的这项金融创新,保证了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都有条件参保,从而鼓励帮助困难居民能缴费、多缴费、长缴费、多享受养老金待遇。
其意义不仅仅是为经济困难的农民解了一时之难题,更是一次观念的洗礼,通过向农户传输“适度负债”的理念,让他们也能通过金融业务获得更多的保障,从而更多地打开他们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身的生活。
“相伴人生”社会养老保险小额信用贷款不牵涉到农民别的抵押,只是用今后社保的养老费作为偿还的基础。
但通过贷款,虽然借了一笔钱,但社保会让你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养老金收入,就可以用一部分还贷款,一部分用作生活用。
关于浙江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农业与食品学学院调研报告题目:浙江部分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调研姓名:袁琳何诗瑾谢丹薇李捷吴悠然所在系: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日期:2012年4月12日目录1、浙江省老龄化的基本情况和呈现的问题1.1 基本情况1.2 呈现的问题2、人口老龄化现象存在的主要影响2.1人口老龄化对计生工作产生重大影响2.2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
2.3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尚且达不到人口老龄化的需求2.4农村的老年性社会组织比较薄弱2.5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3、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3.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完善3.2 从国家政策来看,计划生育政策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3.3从经济发展来看,物价飞涨导致子女供养能力越来越受限制3.4 从家庭来看,劳动力人口外流导致农村空巢现象日趋严重3.5 从思想观念,传统养老习惯根深蒂固致使村民对养老保障制度认识淡薄4、对当地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4.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5、其他方面的建议5.1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长期规划 5.2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5.3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 5.4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5.5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5.6居家养老环境5.7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5.8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5.9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5.10积极发展老龄产业5.11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 5.12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5.13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6、附件附件1: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问卷/16附件2: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统计结果/18附表3: “八大银发工程”简介关于浙江省部分人口老龄化问题调研报告【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农村经济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本文对浙江省绍兴市、嘉兴市、临安市、桐乡市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挖掘各地区人口老龄化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浙江农村居民养老保障调查报告
( 、区 ) 展新型 农村社 会养老保 险试点 。浙江 从2 1 年 市 开 00
1 日起 ,1 岁以上无 社保 的城 乡居 民均可 以参 保 ;规定对 月1 6
《 统计科学与实践 》2 1 年1 期 0 2 1
已经超 过6 岁 的老人 ,只要其 子女参 保 ,不用缴 费可直 接享 O 受 每 人 每 月6 元 基础 养 老 金 ,直 至 终 身 。这 是继 取 消 农 业 0 税 、农业 直补 、新型 农村合 作 医疗 等一 系列 惠农政 策之后 的 又 一 项 重 大 惠农 政 策 ,实现 了 农村 居 民从 “ 土地 保障 ” 向 “ 社会保 障 ”的转变 。据 有关 资料 ,截 至2 1 年底 ,全省 参 00
形 式 的 仅 为 12 。 .%
赋 分 。结 果 显 示 :年 龄 与养 老 担 心程 度 有 一定 程 度 的相 关 性 。 随着 年 龄 增长 ,其 对养 老 的关注 和 担 心程 度 趋 高 。其
中 ,年龄4 岁 以下 的被调 查 对象 中 ,有2 .%的人表 示没 想 0 16 过 ,3 .%的人 表示担 心 ;而年龄 6 岁 以上 的调 查对 象 中 , 11 0
省政 府 明文 规定 :农t  ̄ 标 准按 城 镇 低保 标 准 的6 %执 ,E保 t 0 行 ,进一 步规范 了各地 的低保标准 。 2 0 年 ,浙江颁 发并 实 08
01 .个百 分点 扩大 到34 .个百 分点。 从2 1 年 的公安 年报 数据 00 看 ,全 省 户籍人 口中3 — 0 的人 口达 2 0 .万人 ,占总数 56 岁 0 32 的4 .%,该 区间人 口将陆续步 入老年人 口行列。 22
调查 对 象选 择 对未 来养 老 问题 担 心或 者 有 点担 心 的 比例 为
浙江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浙江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深入了解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为制定和完善乡村振兴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
选择浙江省具有代表性、典型的乡村作为调研对象,通过深入了解人口、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全面把握当地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
2. 问卷调查。
针对调研对象的农民、村干部、农业企业家等,设计问卷进行调查,以获得更广泛的信息和反馈,为分析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问题提供数据支撑。
三、调研结果1. 人口流动问题。
农村劳动力离乡务工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导致农村老年人口多、年轻人口减少,加大了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难度。
2. 产业结构调整。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需要加快农村产业的升级转型,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企业管理模式,培育新的农村产业。
3.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部分农村地区的道路、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需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4. 公共服务不足。
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人民群众普遍需求未得到满足,需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四、调研建议1. 完善乡村振兴政策。
建议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扶持、政策优惠等,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
通过加强农村人才培训和引进优秀人才,提高农村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3. 建设优质基础设施。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通行能力和生活水平,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对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乡村社会文明进步。
五、总结浙江乡村振兴面临着人口流动、产业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足等挑战,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社会基础。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留意语言要精确、简洁。
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实现“老有所养”,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当前,从石哈河地区放眼至全旗、全市乃至全国,养老服务仍旧存在许多明显的短板,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为此,石哈河镇人大主席团在镇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部分人大代表,通过深化村组入户走访、到互助院和养老院调研、组织代表小组研讨以及听取村“两委”看法基础上,以老年人多元的养老需求为导向,围绕解决石哈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分析目前农村养老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石哈河地区养老现状石哈河镇位于阴山北麓“高台梁”脊地,是典型的山旱区,镇域面积1806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户籍总人口24784人,常住人口7645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站到60%以上。
全镇以农牧业为主,中青年大多外出,空巢老人多、留守老人多、高龄老人多、贫困老人多是基本现状。
多数老人在村居家养老,子女不在身边,存在诸多不便和平安隐患。
少部分五保和特困老人在旗养老院养老,还有一部分老人伴同子女在周边旗县生活。
2021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漂亮乡村建设为契机,整合项目资金,利用闲置校舍、旧乡镇政府等闲置资源,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完善、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建设幸福养老互助院2处,其中格日楚鲁幸福养老互助院由原石哈河镇学校教学楼改造而成,占地21亩平米,建设规模100户;白音厂汗幸福养老互助院在原楚鲁图乡政府大院旧址建设,占地面积23亩,建设规模52户。
目前,幸福养老互助院已经住满,入住互助院的老人比较认可政府在集镇所在地集中自助养老的模式,很多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也渴望能入住。
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基于下沙区以及开化县的调查报告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杭州310018摘要基于调查问卷,考虑到我们的调查群体并不符合社保受益人的年龄群体,然后能够对社保有一定了解的认读还是达到了66%,可见中国社保内容的普及程度已经有了相当的程度,并且不再受到年龄的限制;事实上,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保障的好处,这不得不说是当今中国社保模式建设的巨大成就;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保的普及;建设;成就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个层面与多个领域的资源,通过收入再分配,使得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由于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基本生活能够不受影响;在做到这些基础的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逐步调整结构、完善体系,从而提高公共福利水平,提升国民生活的质量,加快我国全面小康的建设;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生态的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个人安全需求的普及以及增长,社会保障这个词不断频繁的出现并且越来越深入人心,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作为一项衡量国家国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存在了;在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策的运行,事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那么关于这样一个大的问题,我们决定从小地方开始,从身边展开,从家乡、以及我们大学生活的地方调查起;因此我们选择的地域非常明确,即杭州下沙区以及衢州开化县地区的人民群众们;我们对此进行了网络访问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当地的一些政策情况,同时我们利用网络这个高效的工具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传播,我们还走访了我们一位小组成员妈妈的公司,了解他们公司的关于社保的一些情况,获得了一些资料;本文就下沙以及开化两个区域部分群众以及相关机构的调查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中国社保模式改革的效果,探索中国社保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社保,从政府来讲,也是希望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积极配合政策普及以及落实;一、中国社保模式建设状况事实上,我国目前关于社保的理论研究呈现多样化的情况,夸张点来说可以说是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在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方面较为权威的专家郑功成教授认为:现阶段应以家庭保障为基础,构筑混合型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家庭保障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保障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现代社会保障模式必须认真考虑现代与传统的融合问题;而李建立、杨宜勇等则主张我国应以德国模式为基础,博采众长,和我国特色经济社会体系相结合;而蒲晓红主任认为:应开征社会保障税,这不仅能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并且还能推动税制改革;而陈萌则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农村环境下的政府责任存在越位和缺位的状况,使其建设进度严重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来说,可以得出这样一点,中国是一个有自己独有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我们得社会保障模式也应道是如此,所以出现这样有众多观点情况是正常的;因此本小组成员对当今中社保体系中的一些政策与福利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根据我们搜索到的对于社保内容的的观点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我们自己的观点做出以下分析:(一)社会保险在我国社会保障中,最受到群众谈论以及关心的就是社会保险;大家口中常说的五险一金其中的五险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就是社会保险;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的社会保险基金,对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是失业是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乍一看有这样的机制感觉已经面面俱到,其实不然;1.尚未成熟的医疗保险医疗事业可以说是每个国家都必须并且非常注重的项目,在我国也不例外;医疗保险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关注最多同时也是涉及最广的保险项目,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医疗卫生安全水平也是一项判断公民生活条件的重要指标;就我们调查的地区来说,杭州以及开化的医疗报销政策尚且是一种典型的分离政策;其内容根据保险对象可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于生长在农村的笔者也是对此深有感触,也确实曾受过医疗保险的惠利入了农村医保后,凡是去医院都有相对较大的百分比可以报销;就实际的运行情况来说,中国医疗保险建设已经有不小的进步了,从混乱的医疗体系到“十三五”明确的医改计划,从没有保险机构到已经审理明确可以申办相关内容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医疗保险管理局;就这些个项目上,中国目前的医保建设确实有所成就;但是由于国家的发展程度以及经济能力,相较发达国家来说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差距;总之,中国现在的医疗保险有一个非常好的开头是可以确定的;2.经受质疑的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可以说是仅次于医疗保险的受关注程度较重的保险项目;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不可被阻挡,高龄、退休、丧失劳动力的人群数目不断增加,在这种大环境下,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养老保险势在必行;在我国,养老保险由四个层次组成,分别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个人储蓄性和基本养老金;早些年因为养老金目标群体的局限性,养老金经常会被质疑,到底上交的钱有没有用处,这些事情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笔者对此也是非常了解,家中爷爷奶奶尚还在世,亲戚朋友也多老年人群,起初是大多数的人都不认同,认为风险大,一些眼光长远的朋友则是选择了投保,结果也算是因此小赚了一笔因为初期政府政策也在试验阶段,不够完善,所以第一批上交的群体往往有更好的福利;时至今日,养老保险已经深入各位老年人的心,笔者爷爷奶奶也已经能够享受到实质性的养老金补助了这又不得不说,这又是一大成就;3.亡羊补牢的工伤保险工伤保险相对来说,受关注程度不是那么高,但对于劳动者来说,它确实是真正的与自身相关的保险项目;“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以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获得帮助的一种制度;”由于笔者所在的小组均为大学生,对此了解不够深刻,因此我们有幸来到了开化县凌云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收集了一些资料“关于一次工伤事故所需要的材料”;经过了解我们发现,事实上,工伤保险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在劳动者受到足够影响劳动能力的伤残时才会生效,在这样的基础上工伤保险给予的帮助同劳动者受到的实际损失来看,并不能达到真正额保障效果,只能算是聊胜于无,有总比没有好;在笔者来看,比起事后的补偿,现代的公司应当更加注重于预防,尤其是建筑、机械操作等存在较大危险的,必须要有严格的安全制度;4.仍欠考虑的生育保险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曾有过计划生育的政策,但由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开放了二胎政策,因此生育保险在政策上有相当的背景,也是非常必要的的,同时也是在近期比较受到关注的保险;“其本质是为了帮助妇女补偿生育期间的损失,帮助他们恢复劳动能力,重返工作岗位;”由于二胎政策的开放,笔者的姑姑正好于不久前喜得贵子,所以也从他那边了解了一些关于生育保险的资料:顺产98天,剖腹产113天之后,拿着生育保险待遇申请表以及在医院里的开销的单子去社保中心办理,差不多可以报销总开支的80%-90%一般大部分药物以及手术、治疗、护理等都能报销;并且还存在如若自己上交保险金,是不会享受生育保险这样的问题;这不得不说城乡的巨大差异;在当今实际存在的,确实有存在利用生育保险和孕期津贴投机取巧地谋取利益的实例,这也体现出生育保险的制度尚且存在问题,本组成员也暂时无法有更好的观点;5.可有可无的失业保险失业保险在调查过程当中,确实是最少被提到的项目,实际上可以说也是很难实现的项目;本组成员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想要领取到失业金的要求有两个要点:“一是劳动者必须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二是外地户口无法在当地公司领取失业保险金;”这两点条件看似简单,实则可以说是比较苛刻的,而且其领取流程相较来说复杂冗长,这导致了相比起去申请领取失业金,还不如赶紧换新的工作来的更快;其实古语就有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换用现在的话来说,以工代赈可能更加稳妥,眼光也更加长远,给予其实际的工作岗位永远比任何对失业者的其他补助都要好,也更加的有效;但这会面临新一项问题,如何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在此我们无法多做讨论; (二)社会救济社会救济在中国算是一项比较古老的项目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的赈济,主要针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中国幅员辽阔,历朝历代天灾无数,在这些灾难中就一直存在赈灾的行动,就像现在一些古装剧中播放的差不多,由朝廷拨款拨粮;这样的项目,从国家组织到现在的个人自发,无不体现的人道主义的色彩;社会救济还包括了对孤儿,残疾人,孤寡老人,还有现在学校里存在的家庭困难生,特困生等的都是这一方面的;因此这个项目虽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特别常见,却在各个方面都有发挥着作用;正是礼记·礼运的大同篇大道之行也中所说的一样:“……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虽然如是说还为时尚早,但这应该是最终的方向;(三)社会福利社会福利与其他的几个项目的重合度较高,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帮助,但是社会福利由于群体广泛,远不如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这两项实行的具体有效,有时候因为这些额外的一些开支导致了社会各方面的财政负担,甚至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事实上这是一项再被逐渐分化的项目,可能以后就没有社会福利,被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瓜分了,当然这只是笔者一些猜测;(四)优抚安置优抚安置是对从事特殊工作者,例如军人之类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军人疗养院、光荣院等内容,作为国家力量的保障,军人受到如此的待遇的确是理所应当;但是这样项目与普通人的交集不大,虽然有所零星的从一些参军回来的同学朋友口中有所耳闻,但是设计军费等一些内容,所以暂时无法评价;(五)社会互助社会互助是相对来说由社会上的团体和成员参与以及控制的较多,其中包括了各种互助基金,国内外捐赠,慈善事业,义演义赛义卖等;经常可以从某媒体上看到某明星或者某基金会等等的自发性的个人或者组织进行一些慈善活动;当然正是由于这种自发性,所以其中混杂了相当多的投机主义分子,所以社会互助的名声在一定程度上算不上有多好,曾一度被曝光的郭美美,因此中国红十字会的名声并不是特别好,笔者曾看到某些都市生活的小说中一度将其写成黑十字会;由此可见,社会互助尚缺乏监管,国家政府在这一方面应当加强监管,能够做出正确引导;二、中国社保模式的缺失一城乡之间社会保障是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障”这是一个十分显而易见的问题,我小组成员在探讨各自家乡的社保问题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城乡社保水平差异问题;以杭州这边来说,虽然余杭区那边的农村建立了相应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且针对失地农民从原来的失土保险增加了现在的养老保险,但是经过我们的对比,农村所享受到的保险项目远远少于城镇,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家庭和土地保障;并且,按照农村远没有城市发达的经济水平与医疗水平来讲,如果没有相关的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支持,只会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与共产主义社会本质要求的共同富裕背道而驰;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社保事业确实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城乡保障差距也越来越突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保这块的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就拿我们现在普遍都较为关注的养老保险来说,就可以明显的存在差距;“从1989~2009年,全国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和受保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涨幅,农村地区能够享受养老保险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和城市相比城乡养老保险的差距还有进一步的扩大趋势;”近几年略微有些缓和;我国社保制度多样前文已有介绍不再重复,对于城市来说,各个社保项目已经普遍建立并完善,而农村地区社保只能享受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几项,其它也虽然也在不断完善,但与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就目前来讲,仍然落后于城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越来越矛盾化,差距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城乡一体化进程还是需要加速进行;(二)社保系统工作效率以及资金利用效率的问题以杭州市为例,现在电子政务基本普及,社会保障的一些项目也可以在网上直接办理;但是政府各部门缺乏有效配合;分税制将财权和事权进行了分离,降低了组织落实;政府自身的多等级化,官僚机构的程序化,也使得信息和决策等不能得到迅速的传达和解决;社保资金采取的是“统账结合”,每年剩余资金太多,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利用;然后事实上在某些地区某些情况下,一些大病医疗保险金大约在15万-35万左右,很多情况下这些金额并不能解决问题,虽然在小病小医时可以起到一定的弥补,但在真正危机要紧的场合却无法力挽狂澜,这是一种资金问题所造成的执行力虚弱的现象;在工伤保险上,以开化县凌云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来说,申请工伤认定所需材料大概需要:工伤认定申请表,事故过程报告,劳动关系证明,所在公司营业执照,如若机动车引起则需要交管部门的责任认定书,如若是建筑工人则还需要工资发放表、考勤表等;需要准备的时间确实不短,大多数情况需要跑很多部门才能完成申请;这不得不说是保障系统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有更为复杂的是失业保险具体上文也有一定介绍,不赘述同时根据我们在网络上的查询,群众对失业保险更多的印象就是领取耗时长,在政府工作单位的流程多,偶尔还会有踢皮球,怠忽职守的现象,这依然是一种资金利用率极其低下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也即社保系统工作效率的情况;(三)某些地区人们对如何利用社保观念还存在缺失由于受到20世纪70年代农保政策的失误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解体等的影响,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这一制度存在质疑,并且由于大多数农民为自雇者,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参与社保又要上交大量金钱相对于他们来说,这就导致参与社会保障的保积极性不高;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文化价值、生活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年轻一代又出现了一部分啃老族,传统的敬老、养老观念有所淡化;社保观念的缺失使得他们面对养老问题更加困难;那么结合我们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并整理后得出:第三个问题中详见附页,我们提到了答卷者对以下集中社会保障模式的看法,并询问了他们对其中哪几种有所体验,出于调差面向群体年龄的考虑,我们加上了“详细了解也可”这一条注释,结果是以五险一金和志愿者服务作为最高票,其中“五险一金”是整个社会保险项目的概括,在社会上这一名词几乎已经路人皆知,可以说如今只要是找工作单位、事业单位,就需要找公司交五险一金;而志愿者服务则是社会互助的一种项目内容,这也与我国传统美德息息相关,默默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群众也自发性地支持着这种行为,至今也有无数人投身于支教、建设服务;同时也是我们大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再说最少票的工赈,施粮,抚恤金等类,或许是在现在和平发展的当代世界主题下,大部分人并没有经历过那些天灾人祸,然而这并不能就此否认这些项目的重要性,正是它,真正帮助到了那些受到苦难折磨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保持心中的那份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人在“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建立存在哪些问题”这一问中,都没有选择“群众配合问题”,因为所有人都明白,社会保障这一系列的政策的实行,都是惠及自身的;但是任然存在某几个人可能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说明在这个方面确实存在值得商榷的问题;事实上,以上的调查,均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对如何利用社保的观念的缺失,国家投入众多人力物力来建设社保制度,那么“为便民而民不用”这样的情况就是最大的浪费; (四)社保信息安全问题社保系统中存在诸多信息,包括居民身份证、社保、薪酬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暴露,造成的危害不仅是个人隐私问题,还存在被犯罪分子利用,例如复制身份证、盗用信息办理信用卡、盗刷信用卡等等;在2016年11月16日曝出了这样一个报道:“数千万社保用户信息或遭泄露超30省市曝管理漏洞社保系统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获悉,目前重庆、上海、山西、沈阳、贵州、河南等省市卫生和社保系统出现大量高危漏洞,数千万用户的社保信息可能因此被泄露;数据显示,超30省市曝管理漏洞;例如,沧州市社保局某系统存在漏洞,270万医疗、养老、社保参保人员敏感信息疑遭泄露;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社保系统漏洞可能泄露全省至少213万农村参与社保人员的信息,黑客可利用漏洞随意修改社保待遇,停发社保金;浙江省永康市社保网上办事大厅存在漏洞,上万单位企业信息或遭泄露,其中包括上百万员工社保信息;江苏省省级机关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系统出现漏洞,可能导致江苏省2510个单位10万公务员的姓名、身份证、社保信息遭泄漏;本次社保用户信息泄露的总体情况”总体来看,围绕社保系统、户籍查询系统、疾控中心、医院等大量曝出高危漏洞的省超过30个,仅社保类信息安全漏洞统计就达到5279.4万条,涉及人员数量达数千万,其中包括个人身份证、社保参保信息、财务、薪酬、房屋等敏感信息;多达5000万条的身份信息如若被不法分子盗取,那造成的后果的可怕程度恐怕无法用语言形容了吧;三、创立独特的中国模式在我们的问卷中,我们也曾问道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中国社保走到了哪一步”,多数人认为只是建立了初步的体系,仍需要探索,不得不说这个选项是应当可以说是正确的选择;当前的中国依然没有可以称得上是完善的社保模式,而是取“百家之长”的混合制度;当然,这是受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国外学者从文化视角对社保制度的研究可以说取得了丰收的成功,而国内学者还处在起步与探索的阶段;经过本小组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点见解:(一)加强社会保障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检索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社保的理论研究中,社保文化是一个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的地方,虽然经过这么多年也累积了许多研究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例如,社保文化的内涵社保文化内容社保文化功能等等;这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的研究;(二)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前文本小组的对调查结果分析时也是运用了这种方法,不得不说是非常好用的;那么我觉得应该研究的有:1.对于处于相似文化背景下的国家进行比较;如中日韩三国,也可是英美等;2.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如美、英、日、法等;3.则是前文也有所涉猎的城乡问题,这里还可以扩展到城市与城市,农村与农村等;(三)微观层面上细化社会保障文化当前社会社保文化大多采用宏观视角,而细化研究则是可分为:1.社会保险具体几项前文有提及文化的研究;2.社会救济文化的研究;3.社会福利文化的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保制度顶层设计的大背景下,中国目前的模式还是颇具中国色彩的,在部分项目上展现出福利性这一特点,同时又兼有强制储蓄和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都有体现;中国制度多样,变化繁多,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借鉴他国的优秀部分,最后完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模式,现在来看还任重道远;很多国内外的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实践具有普适性,能完全独立于文化或其他主观背景, 随着各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相互借鉴、学习,最终社会保障制度会统一于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最优模式’”;笔者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但是在我看来,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作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我们相信中国一定存在并且能找到一种属于适合我国的具有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四、总结在这次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学到许多,也对社会保障这一词有了深刻的了解,因此作出如下总结:社会保障彰显的是人道主义的精神,突出以人为本,它是每个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它改良了产业结构,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它又帮助国民拜托了生存危机,满足国民基本的生活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它仍需要努力;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需求以及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它正在不断的建设与完善,但仍然存在诸多漏洞;就其本身来说,它是渐进式的,这几乎有别于任何国家社保制度的改革;他不同与其他国家的立法先行,他从1986年来,从自发改革到自觉改革,从单向改革到综合改革的渐进过程;其中一方面要追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自身以及与各个项目的协调,社会保障政策与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公共财产政策、人口政策等的相关协调,同时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社保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类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从而在制度发展过程中就要确立并。
城乡调查参考题目
城乡调查参考题目
本题目仅供参考具体题目可结合调查内容自拟
1、某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关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参加工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的调查报告
4、某地区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调查
5、某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状况的调查
6、某地区某学校班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分析
7、××地区高校学生校园不文明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8、某地区企事业单位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9、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杰出校友成才道路的调查分析
10、某地区某高校大学生网上阅览或手机传递信息的主要内容的统计分析
11、浙江地区儿童读经活动情况调查
12、浙江区域文化包括传统艺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调查研究
13、民营企业如何应对高成本
14、我省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型人物及事迹调查
15、某民营私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
16、某家庭或某群体改革开放前后收入、消费情况对比调查分析
17、在杭某企业外来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分析
18、建设低碳浙江的理论与实践
19、关于公共场所是否应当禁止乞讨的调查与思考
20、某地区农民或社区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分析
21、某村镇、社区、企业党员素质、结构及作用调查
22、调查家乡村镇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增长方式
23、交通违法现象调查报告
24、浙江城市、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发展及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
25、浙江某市、县、区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26、浙江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成长环境及发展趋势研究
27、浙江私营企业主的慈善行为与心态研究。
积极开展试点 认真总结经验 尽快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青县、迁安市农民养老保险情况调查
的青 县 、迁 安 市 两地 开展 这 项工 作
的 情 况 进 行 了 专 题 调 研 。 在 此 基 础
的发 展 目标 , 求我 们 在制 定 政策 、 要 完 善 制 度 等 方 面 必 须统 筹 兼 顾 . 实
现 全 面 协 调 可 持 续 发 展 。目前 , 国 我 已经 初 步 建 立 和 完 善 了覆 盖 城 乡 的
水平 较 高 的地 区试 点 , 老 保 险 基 养 金 的来 源 由参 保 人 按 照 每 月2 至 元
2 元 的 标 准 缴 费 形 成 。 由 于 受 生 活 0 水 平 的 限 制 ,这 种 养 老 保 险 模 式 在 当 时覆 盖 面 小 ,保 障水 平 也 较 低 , 对 广 大 农 民缺 乏 吸 引 力 。 因此 , 除
有 的 直 接 对 参 保 人 实 行 定 额 补 助 等 等。 二 、 要 解 决 的 几 个 问 题 需
台了青 县农 村 合作 养 老办 法 。办法 规 定 的个 人缴 费标 准 为每 人每 月 1 0
元 , 年 缴 费10 。缴 费 年 限为2 全 2元 5 岁 至6 岁 , 计缴 费 总额 为40 元 . 4 累 80 约 相 当 于 青 县 农 民 20 年 一 年 的 人 07 均 纯 收 入 ,年 缴 费 额 占 年 人 均 纯 收 入 的 26 。 此 外 , 6 岁 ~ 4 的 老 . % 对 0 6岁
积极 开展试 点 认 真 总结经验 尽快建 立农村 基本 养老保 险制度
青县 、 迁安 市农 民养 老 保 险情 况 调 查
■ 课 题 组
科 学 发展 观提 出 了“ 个 统筹 ” 五
仅 建 立晚 , 而且 项 目不 完 整 、 障 水 保 平 偏低 。随着农 村最低 生 活保 障 、 新 型农 村合 作 医疗 制 度 的建立 ,城 乡 社 会保 障失衡 现 象有 所 改善 ,但 由 于 农村 养 老保 险 制度 的缺失 .使 得 农 村社 会 保 障体 系仍 显 薄弱 。应 尽 快 建立农 村 养 老 保险 制度 .并采 取 适 当 的管 理模 式 .使 这一 制 度 既符 合农 民养 老 的需 要 ,又在 各 级财 政
温州城乡统筹发展报告
温州城乡统筹发展报告城乡统筹发展是党中央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出的重大方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摆在首位,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农村长期以来靠自身积累的发展模式,使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大大落后于城市。
温州作为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先驱城市,一个以农村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地区,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城乡经济都得到快速发展。
但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中,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差同样十分明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的差距逐渐加大,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地存在,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紧迫和艰巨。
一温州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温州农村依靠星罗棋布的家庭工业在三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工业化又推动了温州城镇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推动了温州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迁。
1998年浙江省委九届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提出了“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的发展战略。
1999年在《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中又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城市整体素质,增强城市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温州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温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多个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浙江省委的要求,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整合社会力量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以解决最贫困农村人口的民生问题,出台了“139富民攻坚计划”。
通过这一系列工作的推动,温州的城乡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浙江‘三农‘保险调查报告
人保财险浙江省分公司财产保险部副总经理何旭芳介绍,去年浙江全省参保农户985.46万户,参保率96.1%;今年全省共有1002.87万户农户参保,参保率达98.61%。去年全省农村住房保险共有16715户农户受灾,总赔付7351万元;今年截止到目前,全省共有受灾农户16727户,赔付6123.51万元。“为切实保障受灾农户利益,省里还建立了覆盖到乡镇的理赔工作网络,简化了传统理赔手续,加快理赔速度,基本做到在查勘定损后三个工作日内支付赔款,所有赔款都在三个工作日内送到受灾农户手中。”何旭芳介绍说。
“三农”保险是个方兴未艾的广泛市场,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注重农村保险服务网络建设和农村市场开拓,而浙江省也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其他涉农保险业务,进一步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金融服务“三农”中的重要作用。
对浙江农业保险的思考
浙江省“三农”保险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有几点感触最深。
浙江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保险市场是需要培育的,农村的保险需求和农民的保险意识是可以培育出来的。眼下各级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越来越重视,保险公司也对农村市场越来越关注。从浙江的情况看,此前农民不是没有钱去买保险,而是在他们的消费观念中没有树立起有关保险保障的风险意识。浙江省通过一年、两年、三年的不断推动,通过不断开发新品种,利用老试点带领新试点,以真实的事例、农民的现身说法、灾区现场理赔大会等多种方式,逐渐培育起了农民的保险意识。如今,保险公司把农村的保险网络基本建立起来了,农民利用保险来分担自己风险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据了解,从1982年开始,浙江商业保险公司已开展商业性农村住房保险业务,平均每户交纳保费20元、赔付1.3万元,截至2006年底,全省商业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仅为0.62%。建立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制度后,农户保费负担更轻,自交保费从20元降低到3元—5元,只有原来的1/5,受灾后赔付更高,从原来每户1.3万元提高到1.8万元,提高了近40%。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探讨的开题报告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探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不断增加。
而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则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虽然他们的贡献不可或缺,但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民工却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比如,他们普遍没有医疗保障、退休保障和工伤保障,在工作中也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和职业培训等。
这不仅给农民工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也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悖。
为了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已经展开了很多工作,但是问题仍然突出。
本文拟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并为政府和社会各方积极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1. 目的(1)明确当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体制机制问题;(3)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取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文献资料法用于搜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相关资料,调查法则通过问卷或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实证数据。
案例分析法则从地方或企业等具体角度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践经验进行研究。
三、预期研究结果及创新点1. 结果预期(1)对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2)探讨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政策缺陷、行政和体制机制问题等方面;(3)提出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2. 创新点:(1)本文将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历年发展现状,特别是针对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2)通过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将直接关注农民工自身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期望的保障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落实性的对策建议。
四、论文结构安排第一章:绪论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方法1.3 论文结构安排第二章: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和问题2.1 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2.2 农民工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第三章:问题原因和体制机制分析3.1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的缺陷3.2 行政问题3.3 体制机制问题第四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建议4.1 政策体系的改进4.2 体制机制的改革4.3 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河南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和对策5.2 浙江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和对策第六章:结论6.1 主要结论6.2 研究限制与展望参考文献注:本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自行修改。
关于浙江省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状况调查报告
xxxx/浙江省湖州市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状况调查报告在研究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时,一般以中国社会结构两次重大的变迁(1949年新中国建立和1978年改革开放)为研究视角。
本次我们调查的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湖州市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状况。
至1978 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后,长期以农为本缺少变化的农民阶层内部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农民从原来静态和固定的传统身份向流动的、多元的方向发展着。
目前,农村社会因各农户所处经济地位的不同,已使得农村社会并非只是由农民阶级构成的单一结构,而是由复杂的阶层结构构成的,已分化出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使过去的政治经济构成比较单一的农村,呈现出多样和复杂。
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加快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的阶层分化程度也在提高。
按职业分层农村社会主体可以分为:乡村社会管理者、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商户和个体劳动者、乡村知识型职业者、乡镇企业工人、农雇工、农民共、农业劳动者。
浙江省湖州市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状况——湖州市农村个案分析(息塘村)(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息塘村现状从地域和人文的角度看,息塘村地处南浔镇东南端,与桐乡市乌镇镇、吴江市桃源镇交界,属两省三市交界之地,村域面积3.62平方公里。
西靠浔练公路,北有一条横街至桃源的公路,中间横贯浔乌线公路,交通便利。
全村现有人口2304人,耕地面积2863亩,桑地面积742亩。
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划分10个村名小组。
目前,全村拥有初具规模的个私企业一五家,包括家具、皮件、箱包、毛纺等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个,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合作社总占地面积1053亩,由一五家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户联合组建。
建立起集种苗培育、引进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
初步形成以家具、箱包为重点的区域经济特色和以特种水产养殖、生态种植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格局。
改革前,息塘村是出名的湖州贫困村,但是90年代后,政策制度,政府帮住下,息塘村已经摆脱了贫困村的称号,还成为第一个女作家协会绑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