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E-TAM模型与制造企业ERP规划策略研究
制造型企业生产ERP规划方案设计浅析
营效 益 ; 打造生 产制 造过程计 算机管 理平台、 夯实公司精益 生产 基础 ・ 促进 公司 “ 十二五” 战略 目 标 的 圆满完 成。 在公司范围内, 做好 生产E RP 规划 设计, 全 面推开生 产制 造过 程信息化管 理系统 建设 , 作 为公司下一 步信 息化建 设 的重要 内容和 工作 实施 重点 , 以 流量 计分 公司生产 制造 过程E R P 信息化 管理初 步取得经验 的基础 上, 以点带面 , 公司各生产 制 造型单位有计 划、 有组织地 全面推 行和实 施生产 制造E R P 建设 。 为此 , 笔者就 如何搞好 生产E R P 规划 设计和 实施 , 谈一点体会, 仅供参考。 做 好 生 产 制造 E RP 信 息化 现 状 分析
公司的生产 制造过程E R P 信息化 建设在 已建立了显著 的示 范作用 , 取得了较 好的 效果 。 但 公司各 生产制造 .  ̄ t - . - f / t l E R P 建 设整体发 展不 平衡 ,
个别 单位信息化 建设 基础 薄弱 , 生 产制 造E RP 信息化 建设 的整体 实 施 销售 、 采 购、 计划 、 生产、 委 外加工、 仓存、 质检环 节, 对 订单物料 , 进行 标识 、 跟 踪并作相应 的业 务处理 。 将MT O 贯穿 到物 流环节 , 实现 按订单 还存在 一定 的困难 。 合 同) 的准确跟 踪与透 明化监 控。 1 、 分 公司生 产制 造E R P 信 息系统建 设不全 或未建 , 导 致生 产制造 ( 管理 流程 不畅 、 数据 处理 不及时 、 制造成 本不清 楚, 不 能为决 策层提供 3 . 1 . 5 生产任务管理 提 供生 产任务管 理 、 生产 任务变更 、 生 产任务 改制 、 生产 投料 、 生 有效 的产品生产制 造决策依据 。 生产物料 报废 、 生产 任务汇报等生 产业务流程 管理 , 提供 模拟 2 、 生产制 造E R P 信息系统建 设 团队人才较 少, 技 术与管 理人才缺 产领 料、 乏, 需 要公司加 大力气进行 培养。 发料 齐料缺 料查询 功能 。 帮助企业 生产计 划部 门、 生 产作业部门、 物 流 3 、 当前 的 生产 制 造 信息 系统 对 公司的 生 产调 度 中心 支撑 力度 不 部 门对生产过 程的物 流 、 信 息流 进行有效 的管 理和控制 , 加强投 入产 出 分析。理 ( MRP ) 提供 MRP 计算 、 MR P 维护、 MR P 查 询等功 能, 企业 根据主生 产计 划( MP S ) 、 物 料清单 ( B O M) 、 实时的库 存数据 等信息 , 直接计算 出加 工件 、 采 购件 、 委外 件 的需 求 数量 和时 间, 并 提 出建 议计划 订单量 , 经 过投 放功能 把计 划结果 转化 为生产 计划 和采购 申请 。 提 供准 确的物 料 需求 , 减少库存 积压、 保证生产, 提高库存周转率 。
TOC S&T战略战术树
TOC S&T战略战术树背后思想转载自:/s/blog_4c34a6510100o35s.html很多人听说高德拉特博士帮别的企业写一份S&T树要收费上百万美元表示怀疑,有的人还说,无非不就是几页PPT吗?企业会真的傻到拿出一百万美元来买这几页PPT吗?我想这是对S&T树非常肤浅的看法,或许根本不知道这颗树背后隐藏的逻辑所带来的巨大力量,非常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只见过标准的S&T树,根本没有看到过高德拉特或者GC的TOC顾问高手为企业所亲自开发的定制的S&T树以及整个过程,我有幸亲自观赏了GC专业顾问一次整个构建过程,作为一个生意人,没有人会傻到掏几百万来买几页PPT,除非这几页PPT实施后能带给企业成千万过亿的收入,否则,没有人愿意做这样的买卖,构建的整个过程绝对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坐在办公室里头脑一热开始写一堆所谓的假设吗?错,真正为企业量身定制的S&T树,里面所有的假设都经过企业管理层和企业实际经营环境的确认和buy in,并且一开始实施的时候,就会产生巨大的改善效果和回报,否则,这样的S&T树除了树状架构,是没有产生的多大价值的.这次有机会和一个企业的老总讲解了二天战略战术树的写法以及必须采取的步骤后,他自己总结过去几年做年度计划的做法太 "业余",为了系统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真正的S&T树,我计划撰写一系列S&T树背后秘密和逻辑的文章,期望大家对S&T树有清楚认识后再开始有效运用,请大家持续关注,因此,为了正确理解什么是战略战术树,我们必须理解什么是战略计划,以及战略计划的目的,有很多公司老板每年都制定战略计划,但为什么得到正确和有效实施的企业并不多,战略计划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系列在未来二到三年内必须采取的行动以实现我们期望的发展目标,战略计划分成战略和战术两部分,并且得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认可,传统的想法认为,战略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专注的要素,而战术是公司低层管理者应该执行的行动,在整个年度计划过程中,我们如何将战略变成战术,却是很少企业探讨的话题,也根本不去理会战略和战术之间是否有逻辑关系,在高德拉特的眼中,战略最主要是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what for,而战术最主要是回答如何去实现how,对于我们即将采取的任何行动,我们都应该回答what for和how的问题.我想任何企业期望实施有效的S&T树,无非就是期望实现两个目的,那就是如何在保持企业运行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公司业绩的大幅度增长,换句话说,没有人期望牺牲自己企业的运营稳定性去换取所谓的增长,因为这样做风险实在太大,而S&T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将实现所有高层战略所需要采取的行动进行统一确定并且和大多数干部都进行了有效的沟通,这样的话,从企业高层到基层,所有人的步调都一致,都知道自己采取什么行动来实现公司的目标,用戴明博士的话说就是,拥有共同的远景并且全力以赴去实现它,在这种环境下制定出来的S&T树,实施后都能实现企业基业长青的目的,而实现可行愿景的基石就是制定非常稳健的S&T树,并且都得到公司上下的buy in,这就是为什么制定企业的S&T树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而经过企业实际经营环境验证的S&T树则更能显现它的价值.到底哪些公司期望导入S&T树,我想那些期望每年实现少许业绩改善的公司是根本不会对导入S&T树感兴趣的,换句话说,他们可以自信的说,即使不使用S&T树,也可以实现多少或者多少比率的增长,但问题的关键是,当你看到绿线和红线的时候,你会认为哪条线比较务实,比较适合公司的发展速度,我想大多数公司的老板都会选择绿线,因为看起来稳健,因为很多公司在头几年实现了比较大比率的增长后,后续每年的改善就基本上停滞不前了,而红线是每年持续保持比如说5-10%的增长, 当你回过头来看过去几年大多数中国公司的发展速度时,你会发现他们的增长速度绝对是遵守红线的模式,但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绿线的增长模式比较稳健呢? 我想红线代表增长,绿线代表对于很多公司的管理层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稳定性,没有老板会期望增长速度过快以致于花在救火方面的时间大于50%以上并且伤害到了公司的稳定经营,而公司内部的员工也不会真正实现良好的团队合作,除非我们能给他们想要的东西,一般会会拒绝改变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改变本身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一个企业不光要生存下去实现所需要的增长外,对他们来说,实现稳定经营和高速增长这两样东西绝对不可能缺少.有人说,要同时实现两条线不太可能,因为要实现高速增长有时候就需要牺牲一定的稳定性,那么在现实环境中,到底有没有企业实现了高速增长,同时又实现了稳定经营?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需要我们去寻找,读一下<<基业长青>>这本书吧,两位大师研究了18家具有非常不错远景的公司,而选择的标准是非常苛刻的,他们是行业内的标杆,被大多数的同行所尊重和认可,并且在1950年前成立,如果你把这些公司的业绩画一条曲线,这条曲线绝对是完美的红色曲线,而挑选其中一两家处在同样行业的企业,你会发现他们的增长速度要比这些被挑选的企业要慢得多,几乎接近一条绿线,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他们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两位作者分别选了几家企业进去工作了几个月,他们发现有两个共同的因素导致了这些企业的成功,分别是独特的文化和非常卓越的运作系统,他们独特的文化表现在很多员工自从加入该公司就没有考虑过要离开这家公司,非常卓越的运作系统是体现在不管谁来运作这个公司,每年都能实现期望的业绩增长,那么到底我们能不能确保我们的企业实现基业长青永续经营的目的?同时实现绿线的经营稳定性和红线所需要的增长呢?高德拉特博士用心开发了五个非常不错的S&T 树模板出来,这些模板含盖了70%的行业,并且背后有非常严密的逻辑系统在支撑这些树,而执行S&T树的起点就是同时实现稳定性和快速增长,以致于成为一个基业长青的公司,不仅仅是未来几年的增长,而要实现基业长青,就必须让企业每年实现业绩的持续改善,而要实现持续的业绩改善必须三个要求,一,现在和未来都赚钱,二,现在和未来都持续地满足市场所需,三,现在和未来都持续地满足员工所需,而这三个要求其中一个是目标,其余两个是必要条件,而实施S&T树就是要确保我们所采取的行动都能满足上述三个要求.要系统地理解和运用S&T树,那么必须对S&树的基本结构有个非常清晰的理解,目前很多S&T树已经发展到了五层,那么这五层分别代表什么东西,每层所代表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各层所代表的意义如下:第一层: 代表的是整个S&T树必须实现的远大目标*盛满了黄金的锅;第二层: 代表的是决定性竞争优势的本质,在这层当中,你的决定性竞争优势必须有非常清楚的说明;第三层: 代表的是为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决定性竞争优势,所必须做出的运营模式的改变以及他们之间相互的逻辑说明;第四层: 代表的是运营模式改变的细节,以及改变的原因和逻辑;第五层: 代表的是如何执行所需要的改变,在这层当中,没有太多的介绍执行的逻辑,而花了大量时间介绍如何去执行第四层所达成的战略战术.而从整个S&T树来看,每一层都包括战略和战术的说明,战略战术树其实既包括了必要条件,也包括了充分条件,应该说,体现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多一点,但越到下层,充分性就体现的非常明显,最重要的是,每层前面所包括的是数字是先后逻辑关系的说明,而在构建整个S&T树时,你必须完成了TP工具中CRT现况树和FRT未来树的构建,否则,你S&T树的根基从何而来,因此当很多想学高德拉特博士一样为别的企业写S&T 树时,用尽了所有的脑力也写不出一棵像样的S&T树,为什么?因为没基础,基础的TP工具没学好,写出来的S&T树由于没有到实际环境中去充分验证,逻辑结构非常松散,因此学会写S&T树的前提就是把TP工具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否则,别轻易尝试写S&T树,会打击你学习TOC的信心,这让我想起来赵本山和小沈阳在大笑江湖中的一个情境,一个长老丢给小沈阳一本武功秘籍,小沈阳一看,上面写满了字,没有图形看不懂就丢给别人了.而对S&T树的理解也是一样的.而要正确地理解S&T树,我们必须先正确理解S&T树中提到了三种假设,第一种是Parallel Assumption,也就是并行假设,并行假设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并行假设所反应出来的是现实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用逻辑的方式告诉你,有点类似我们在画现况树时候的逻辑说明,并行假设把我们从战略不可避免地引导到了我们所需要的战术层面上,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如果战略和并行假设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所应当采取的不可避免的战术就是...... 由此可以看出高德拉特虽然是大师级的管理大师,但在实际构建战略战术树的时候是多么的务实.第二种假设就是necessary assumption,也就是必要假设,必要假设又是什么意思呢? 必要假设阐述的是为了实现上层目标,特定的下面这层S&T树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为了实现某个目标,阐述为什么采取这个行动非常有必要,因此,他们的逻辑关系是必要性而非充分性,必要假设描述的是如果你不采取下面的这个行动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或者益处,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为了实现上层目标,我们必须有这层S&T树,是因为这个必要假设.....第三种假设就比Sufficiency assumption,也就是充分性假设,充分性假设阐述的是常识,但又常被很多人忽略,也就是说,如果忽略掉下面的这些常识和步骤,那么你所采取的行动就不充分,无法实现我们的上步S&T,因此,充分性假设的逻辑关系是充分性而非必要性,有了充分性逻辑后,我们必须确认接下来的S&T层所包含的关键要素是否充分到让我们实现上层目标,当然检查充分性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实际情况来确认,确认我们如果实施了所有这些行动后,我们的上层结果能实现吗? 也就是说,我们在构建下层S&T树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什么实际情况.当你用心一遍遍去阅读这些S&T树的时候,如果你真的读懂了,你会发现里面布满了非常严谨的逻辑开关在里面,不要随意地去碰触这些开关或者破坏这些开关,否则你的S&T树就是不完整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不建议我们的TOC顾问在见到客户老总的那一瞬间把我们的S&T树搬出来,你会失败的非常惨,理由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你如何让老总们认识到这背后的逻辑呢? 因此,当高德拉特博士在全球向很多老总在NIF 研讨会上展示他的S&T树的时候,我很担心老总们是否真正认识和理解了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如果没有理解,会不会像小沈阳一样把我们的S&T树这本武功秘籍丢在船头呢?为了让大家系统了解S&T树的结构,在这边我想举几个例子让大家了解S&T树背后严谨的逻辑思维,当然了,我无法把整个S&T树都在这一一和大家解释,理由很简单,一,这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的工作,我无法把高德拉特博士花了很长时间发展成的S&T树在这边用几篇文章把它写出来,二,更重要的是,作为TOC专业人士,我不会傻到去侵犯高德拉特对S&T树的最终版权,所以如何系统地解释整棵树,将会违反这一政策,所以我在这边只能给大家用几张样本PPT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如果你的悟性够高的话,当你看到整棵S&T 树的时候,你立刻会明白如何去读这棵树的并且理解到其中的精华内容的.上面这张PPT是在很多S&T树里面出现过的,但是,坦白说,哪怕看过几十次,你真的理解背后的内容和逻辑吗?这张S&T树的最高层就是该公司在稳健地实现持续改善,S&T树的第一层战略就是该公司在四年或者更少的时间内实现可行愿景VV(用四年或者更少的时间让公司的纯利等于当年的营业额),在现有的思维方式下,VV对年度的纯利目标VV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而且非常深信如果这样非常有挑战性的目标实现的话,我们可以相信通过运用TOC用四年的时间来改变一个公司的文化是非常有可能的,这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公司实现了VV来得到实际的验证,把公司的纯利目标设置的非常有挑战性也和基业长青书中所提到的公司是一致的,这些公司通常对于自己的纯利目标会设置的非常有挑战性,而这种指数级的增长只有所有股东(比如股东和员工)都同意和全力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就是绿线所强调的稳定性,换句话说,只有当所有股东对S&T树中的行动有真正了解并且深深了解这些行动如何让我们实现高纯利目标的时候,这种高纯利目标的设定才切合实际并且有可操作性,举例,在零售业S&T树中,我们可以知道销售额小比率的增长通常不会转化成纯利的同样增长,除非我们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让我们来看并行假设中的内容,并行假设所描述的是我们所面临的企业实际状况,而一种假设不能被认为是实际状况,除非公司里的管理层都认同这就是公司面临的实际状况,我们可以大声地把这句话读出来并且确认起逻辑的有效性,第一句并行假设是,当一个公司要实现VV,它的T要增长(并且要持续增长),并且T增长的速度要大于OE增长的速度,其中的T就是指公司通过销售产生钱的速度,通常是指销售额减去具体的变动成本TVC,比如原材料,总的来说,就是指公司销售额增长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成本增长的速度,在这里,高德拉特博士为什么没有使用成本这个词而是使用OE? 因为成本这个词会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在成本会计的模式下,而高德拉特所定义的成本只有两种,要么是投资I,要么是运营成本OE,而I是卡在组织里的钱,OE是指将I转化成T所必须的开支,比如购买设备是投资I,而让此设备运行起来的操作成本就是OE,在销售上增加一块钱和在成本上节约一块钱对于纯利的变化影响是一样的,但真正的问题是,他们的改变从长期的眼光来看是一样的吗?销售的增长有限制吗?只有天空才是限制,而成本减少有限制吗?当然,成本可以减少到0,明天把公司关闭掉,成本减少的目标就实现了,但必须记住,我们需要绿色这条线,也就是稳定性的支持,在一个公司中,占成本最多的无非只有两项,一,员工成本,二,物料成本,如何减少员工成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裁员,但是你会得到大多数员工的支持吗?如果员工辛苦努力把公司业绩改善了,到最后却换来你把他们裁掉了,那么你觉得他们还会继续支持公司的其它改善活动吗?答案是,没门,而对于物料成本,最直接的方法是什么? 举办每年一次的物料成本招标会?从供应商那里榨取一到两个点? 前提是如果你的采购量足够大并且能够保证长期的订单的话,否则,这种方法带来的影响是,要么供应商不理睬你,要么供应商自己关门,带来的长期影响是,你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搞糟糕了,那么这是你想要的持续改善吗? 能不能追求一种WIN-WIN的改善方案,让彼此的关系都不错,并且也能实现更高的利润目标? 所以说实现高纯利目标的唯一办法就是大幅度地增长销售,而不是减少成本,对吗? 是不是常识呢? 但问题是公司主要的活动都是针对增长销售的吗? 还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如何减少成本? 这句话解释清楚了吗?我们再来看并行假设中的第二句话,第二句话,很多时候被很多人理解成仅仅是公司的现金资源,不全是,这句话也包括人力资源和高层管理的注意力,当一项改革吸引了太多人人员注意的时候,很有可能让我们失去了长期保持在红线增长速度的能力,我们无法承担一个决策的风险超过20%,尤其是当这样的决策不止一个时,举例,当一个公司建新厂房购买新设备的时候,你是否实现知道是否能够把这部分多余的产能销售出去? 如果不能,你是不是把公司的命运当成俄罗斯的轮盘游戏一样来玩?注意,在并行假设下方的战术是并行假设和战略的综合逻辑输出,针对这个战术,有五个要素必须考虑,一,我们必须有决定性的竞争优势DCE,如果没有DCE,要实现销售额的大幅度增长几乎等于空话,但光有DCE就够了吗?比如新科技让我们拥有了更好的新产品,但在两年内我们一定失败,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充分利用(二)这个DCE,三,我们所拥有的DCE必须能带给我们更大的市场,这个市场要多大呢?必须大到让我们实现VV所需要的增长,因此,非常小的市场是不可能让我们实现所需要的VV的,如果你的DCE是建立在非常小的市场上,那么这样的DCE风险是非常高的,问题的关键是,你在构建DCE的时候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并且确认这就是公司面临的现实环境? 最后的两个要素是不能过分消耗公司的资源和承担太多真正的风险.那么在接下来的关键步骤中,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是,如果实现这样一个战术? 那么接下来的充分假设又将你打回到现实,你必须考虑公司面临的实际情形,如果忽略了,那么你的战术目标是无法完成的,这句话更多强调的是,如果你的竞争对手也有同样的DCE,那么你就陷入了价格战之中,在我们明白了战略和战术的产生过程之后,我们就会明白针对任何行动所必须问的问题,也就是说针对S&T树的所有层次,我们应该学会问这些问题,并不是只有最高层和最低层,也只有这样,我们所构建出来的S&T树才能更好帮助企业更快地实现高纯利的快速增长. 在下篇文章中,我将和大家详细假设零售业S&T树中的层层逻辑带你去详细解读高德拉特的伟大思想.谢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个零售业S&T树非常具体的实例,共同体验一下S&T树背后严谨的逻辑, 第一层我们就别看了,与前面一篇文章里面描述的一样,让我们直接看S&T树的2.1层,2,1层是什么呢? 那就是建立可得性的竞争优势,那么必要的假设NA是什么?1. 良好的可得性是消费者的重大需求,我们针对所有的消费者,我们立即可以验证这个说法,而且我也相信大多数消费者会同意这一说法, 我们继续读下一个NA,那就是,2.期望找到某个商品但最后却失望而归会大大伤害消费者对良好可得性的印象,举例,一个时尚的女性周末去逛街,看中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但却没有她的尺码,我们把这个就叫做缺货,对于特定的产品,大多数零售商都有5%到30%的缺货率,而由于缺货的存在,你是否知道我们由于缺货带来了多少损失?如果缺货的商品正是我们的畅销品,那么又会造成多少销售损失?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消费者没有买到自己喜欢的产品而选择购买替代品,但货架上没有消费者喜欢的产品,这时候销售损失就产生了,零售商无法确切知道到底由于某个产品的缺货而造成了多少损失,因此,在我们读了第三个NA之后,我们知道预测是不好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结果就是让我们多余的存货占去了我们非常宝贵的瓶颈,那就是存货货架面积,在我们读了第四个NA之后,我们才发现有个隐性的内容并没有写在零售业的S&T树里面,那就是那些短寿命的产品所带来的存货后,然后我们将它们打折扣销售所带来的损失,很显然,这一NA有时候不适用于超市, 而我们的决定性竞争优势就是所有在货架上的产品就是市场真正所需要的,而在读了第五个NA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比如在零售店里我们所看到的牛奶,鱼等产品,即使这些产品是随时在货架上可得的,尤其是他们快接近他们的保质期的时候,消费者对可得性的印象仍然会大打折扣.2.在我们读了五个必要的假设后,我们所能得出的战略是什么? 我们的决定性竞争优势就是,让市场知道我们的可得性非常高,同时其它参数维持在同样的水准,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样的战略,那就是我们必须知道一个现实情况就是,但客户去到一个零售店,如果每次都失望而归的时候,那么这个客户重复去这个零售店购买的几率有多大的问题,"让市场知道"这几个词非常重要,即使你有非常好的可得性,如果市场不知道的话,仍然没用,需要花很多钱做广告吗?不用,最好的可得性广告就是消费者互相告知, 而其它参数比如价格,质量,产品可选择性不能有任何的折扣并且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当其它参数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并且加上良好的可得性,决定性的竞争优势就建立起来了,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看看淘宝网目前的模式,可以说马云真的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企业家,别的不说,我们看看他在网站里的其中一个功能,那就是当消费者在淘宝购物后,消费者可以进入到后台进行评价,而评价不管好与坏,都不会被删除,另外,系统里实时显示还有多少库存,这难道不是对可得性良好的诠释吗? 刚开始我也不相信这样的商业模式会成功,但当我的太太多次以比市场低的多的价格购买了几次东西,并且质量都相当不错的时候,我才知道为什么淘宝网在去年过年的前几天,集中了一天全面打折,疯狂吸引在线用户几亿购买他们的产品,据说大多数是女性用户,马云估计没有学过TOC,但他的这些思想绝对是经典,而把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障碍一个个地消除了.。
基于TOE_理论的数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分析
第25卷第2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5No.22024年3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r.2024基于TOE 理论的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分析张春玲,王鸿斌(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㊀[收稿日期]㊀2023-08-17㊀㊀[基金项目]㊀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及空间差异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202307057);雄安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雄安新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及路径规划 (XASK20221101)㊀[作者简介]㊀张春玲(1975 ),女,河北沧州人,博士,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鸿斌(1999 ),男,河北唐山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㊂[摘㊀要]㊀文章运用TOE 理论框架建立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ISM-ANP-MICMAC 模型对数实经济融合影响因素的网络层级㊁优先级㊁驱动力及依赖性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复杂的关联关系,影响因素网络层级结构中包含表层直接㊁中层过渡㊁深层关键及根层决定四个层次,优先级排序中数字技术创新㊁人才资源㊁基础设施㊁政府行为属于核心关键因素,数据要素㊁网络安全㊁国际合作㊁营商环境㊁数字化产业㊁数字经济治理属于次要因素,数字社会㊁数字政府㊁产业数字化因素驱动力较弱,但依赖性极强㊂基于此对数实经济融合提出短中长期发展对策,及时疏通融合路径中的急㊁难㊁重点,为推动数实经济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㊂[关键词]㊀数实经济;TOE 理论;解释结构模型;网络层次分析法;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中图分类号]F4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40203607一㊁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部分中指出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㊂‘ 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㊂可见促进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㊂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发展,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1%㊂现如今,数字经济已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阵地前沿,促进数实经济深度融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㊂数实经济融合的本质是依靠数字经济部门提供的数据要素㊁数据技术和数智产品对实体企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经营模式重组更新,进而促进实体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1],其融合涉及到组织㊁技术及环境三方面㊂随着数实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深入,其对全球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广泛认可并重视㊂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㊁复杂过程,多种要素参与其中,各个要素对融合发展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其中关键核心要素保证了融合质量发展,而要素脱节㊁堵塞将导致融合受抑㊂目前,我国的数实经济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㊂亟需理清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切实推进数实经济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㊂第2期张春玲等㊀基于TOE理论的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分析37㊀本文以TOE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IMS模型㊁ANP模型㊁MICMAC模型组合应用,为数实经济融合影响因素梳理提供了组织-技术-环境维度的新视角,对数实经济融合中的人才资源㊁数字技术㊁数字产业发展㊁市场环境㊁政府行为㊁数字经济治理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复杂网络关系进行探究,弥补了以往对数实经济融合因素的单一分析,对影响因素复杂关系㊁影响路径㊁优先级㊁因素驱动力及依赖性进行系统性分析,及时发现数实经济融合路径中堵点㊁难点㊁重点,探究融合受阻原因及关键环节,加速融合进度,提高数实经济融合效果,为推动数实经济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㊂二㊁数实经济融合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㊀㊀已有关于数实经济融合影响因素研究可分为支撑因素㊁需求因素㊁保障因素等方面的研究㊂在技术因素研究中,赵剑波通过对数字经济主要特征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具有提升实体经济效率的积极作用,促进实体企业数智化升级[2];陆岷峰对数据要素与数实经济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了数据要素赋能数实经济融合新路径[3];郑琼洁根据数实经济融合的基本逻辑构建了以数字人才为核心的支撑体系[4]㊂需求因素研究方面,赵梦提出借助数字化产业通信技术优势推动实体经济 脱虚向实 [5];李三希等通过总结数字经济成功经验探索了数字社会与数字政府的优化路径[6]㊂在保障因素研究方面,有学者对数字经济与产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政府行为对数字经济绿色创新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7];张帅根据我国不同省域的数实经济融合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了数实融合外在保障机制因素中市场环境的有益作用[8];朱明婷针对数字贸易中的网络安全主要挑战提出治理进路与对策,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9]㊂上述文献为数实经济融合影响因素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㊂在质性研究方面,洪银兴㊁田杰棠等人的研究主要聚焦数实经济融合内涵㊁路径㊁机制等方面[10-11],通过文献梳理分析了各因素对数实经济融合的影响作用,在量化研究方面,郭晗㊁胡西娟等人采用要素赋权法测度了不同因素对融合的促进作用[12-13],但已有研究忽视了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且数字技术㊁数据要素㊁基础设施因素的选取偏限于技术方面,对于组织㊁环境方面因素考虑欠缺,缺少将多个因素在统一标准下进行相互层级关系㊁优先级及影响路径的分析,针对以上研究不足,本文将从系统角度出发,对组织㊁环境因素体系进行补充,并采取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因素分析模型,综合考虑系统内的各个因素的网络层级关系,比较分析各因素间的驱动-依赖关系,并对其优先级排序,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数实经济融合发展给出科学建议㊂三㊁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㊀㊀(一)TOE理论分析框架学术界对于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的研究通常是基于技术㊁产业㊁环境㊁机制视角展开分析,包括从组织内外部环境及成员认知角度分析的组织环境理论;侧重分析技术㊁管理㊁法律及制度的新制度理论;从技术㊁市场㊁环境㊁业务角度考虑的产业融合理论及TOE理论,根据目前已有数实经济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并考虑理论框架的成熟性,TOE理论框架更加适用于分析数实经济融合影响因素的分析㊂TOE理论框架在众多理论分析框架中影响最为广泛,其适用于不同情境下企业或组织行为决策的归因分析,将影响因素划分为技术因素㊁组织因素㊁环境因素三个类别,技术因素是指技术所具有的固定特征属性,如技术优势㊁技术设施㊁技术安全等;组织因素是指组织的特征和体系,如组织制度㊁管理模式㊁人力资本㊁资金保障等;环境因素是指组织所处的各种环境,包括市场环境㊁政策法规㊁社会环境等[14]㊂(二)基于TOE框架下的数实经济融合因素分析如今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数实经济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如何促进数实经济不断加深融合程度需要着重考虑影响因素的作用及关系㊂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数实经济深度融合涉及到数字技术㊁市场环境㊁融合产业㊁政府政策等多个方面,其中的融合影响因素作为必备前提条件可以分为技术条件㊁组织条38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件㊁环境条件因素,因此本研究以TOE理论框架为基础,从技术㊁组织㊁环境三个方面对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因素的一级指标为技术因素㊁组织因素㊁环境因素㊂第一,技术因素㊂在数实经济融合中,技术因素起到驱动支撑作用,主要包括数字技术创新[2]㊁数据要素[3]㊁基础设施[4]㊁网络安全[9]四个影响因素㊂其中数字技术创新为融合提供驱动力,数据要素是融合 血液 ,起到支撑渗透的核心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则是融合的基石,网络安全为融合保驾护航㊂数字技术创新指融合所需的核心技术突破,如工业互联网核心架构㊁智能芯片自主研发㊁人工智能技术等,核心技术创新不足,有短板或受到扼制,将无法为融合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致深入融合停滞不前;数据要素包括建立数据要素市场㊁数据价值化㊁数据流通共享等,数实融合只有打通关键数据链才能实现数字化协同和智能决策;网络安全是对数实经济融合中的数据资源进行保护,避免网络服务中断,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被视为 国家安全 问题,数字贸易领域所产生的网络安全威胁与日俱增;基础设施是指为数实融合提供智能化㊁数字化㊁高速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是融合发展所必需的硬件支撑㊂第二,组织因素㊂组织因素在数实经济融合中起到推动加速作用,主要有人才资源[4]㊁产业数字化㊁数字化产业[5]㊁数字社会㊁数字政府[6]因素㊂其中人才资源为智力支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融合路径,数字社会与数字政府属于融合产生的服务应用㊂人才资源是指数实经济融合所需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为融合提供人才供给,是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产业数字化是指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产业,包括智能制造㊁智慧农业㊁数字服务业等,数字产业化是指电子信息制造业㊁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为融合提供软件支撑,两者是数实经济融合创新的表现;数字社会包括智慧城市㊁数字乡村及生活数字化,数字政府是指政府履职数字化㊁政府决策智能化及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两者属于数实经济融合的应用服务,对融合具有反馈优化作用㊂第三,环境因素㊂环境因素对融合具有拉动调控作用,主要包括政府行为[7]㊁营商环境[8]㊁国际合作㊁数字经济治理㊂其中营商环境能够刺激融合的加深,通过国际合作与国外数实经济融合进行交流,数字经济治理负责规范监管,政府行为为融合提供投资和引导㊂营商环境是指数实经济融合的国内市场环境与法律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会加速实体部门的数字化转型;国际合作是指让数实融合企业 走出去 ,打入国际数字经济市场,与数实经济融合的国际标准对接;数字经济治理是指完善融合经济领域的法律规范和监管体系,避免出现数据滥用㊁数据确权模糊㊁算法歧视㊁ 大数据杀熟 ㊁交易市场混乱等问题;政府行为是指政府在规划㊁税收㊁投资㊁人力等各个环节支持数实经济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㊂(三)指标体系根据对于数实经济融合耦合机理中各因素的互动效应及作用影响的分析对技术㊁组织㊁环境三个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进行梳理确定,其中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展示了数实融合的准则层一级指标和指标层二级具体因素,如表1所示㊂表1 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目标层T准则层N指标层I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技术因素N1数字技术创新I1数据要素I2网络安全I3基础设施I4组织因素N2人才资源I5数字社会I6数字政府I7产业数字化I8数字化产业I9环境因素N3营商环境I10国际合作I11数字经济治理I12政府行为I13四㊁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分析㊀㊀ISM(解释结构模型)将系统各因素分层处理并揭示各层因素的影响作用[15],ANP(网络层次分第2期张春玲等㊀基于TOE 理论的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分析39㊀析法)在ISM 层级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因素关系对网络结构中各因素的权重比例进行计算,区分各因素的优先级[16],MICMAC (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则分析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及依赖性,为了探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及验证层级关系的合理性,更加全面地分析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体系的整体关系,使得研究更加科学性㊁完整性㊁系统性[17-18]㊂本文构建了ISM-ANP-MICMAC 综合模型,在ISM 模型基础上确定因素关系,构建邻接矩阵,计算得到可达矩阵,利用可达矩阵建立ANP 模型的网络层次结构,进而根据超矩阵运算对影响因素优先级排序,同时对ISM 可达矩阵进行MICMAC 分析,绘制驱动-依赖图像㊂(一)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网络层次模型构建ISM(解释结构模型)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利用数学拓扑运算在系统找出一个多层次的有向拓扑图,分析系统内各个要素所处层次及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㊂根据前文的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首先利用ISM 方法将数字技术创新㊁数据要素㊁网络安全㊁基础设施等13个元素放入2∗2矩阵制中,标记I 1~I 13,邀请专家小组讨论分析,建立邻接矩阵,然后以此为基础运用Python 进行编程计算出可达矩阵,求得解释要素关系的可达集合㊁先行集合及交集,最后利用解释结构分解层级,得到模型的层级关系,并绘制有向拓扑图,如图1所示㊂图1㊀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ISM 模型㊀㊀根据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ISM(解释结构模型)可知,影响因素共分为4层,第1层为表层直接因素(数字社会㊁数字政府㊁产业数字化),属于被影响因素,由于处于最表层,所以影响路径最短且传递速度最快,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也被称为最可靠的因素;第2层为中层过渡因素(数据要素㊁网络安全㊁国际合作㊁营商环境㊁数字化产业㊁数字经济治理),仅可影响作用表层因素,受到深㊁根层因素的共同影响,将深层次融合基础与表层次融合应用紧密连接在一起,避免融合出现间隙;第3层代表深层关键因素(政府行为),可直接对表层㊁中层因素作用;第4层为根层决定因素(数字技术创新㊁人才资源㊁基础设施),影响路径可直达任意因素,与深层因素作为基础架构对融合发展产生根本且深远的影响㊂(二)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优先级分析ANP(网络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方法,能够适应非独立阶梯阶层结构,相比较于AHP,ANP 消除了三点假设障碍,用网络将ISM 模型层次内部的因素关系予以展现,考虑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利用非线性结构关系代替线性层次结构,并且加入了反馈机制,考虑底层要素对高层要素的支配影响作用㊂根据前文中ISM 模型可知,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关系,每个层次之间及层次内部的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因此利用ANP 模型构建4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多层次网络结构模型,然后根据专家讨论采用1~9标度法构建判断矩阵,并使用软件Super Decisions进行矩阵计算,使用幂法求解各要素权重,得到赋权超矩阵㊁极限矩阵,最后进行矩阵运算求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优先级,如表2所示㊂从准则维度看,在 技术因素㊁组织因素㊁环境因素 三个一级指标中,技术因素所占权重高于其他三者,其次是组织因素;从指标维度看,人才资源㊁数字技术创新㊁基础设施㊁产业数字化㊁数字化产业在整体影响因素中分别排在前五位且权重之间的差距较小,对于数实经济深度融合的整体发展起到近似同等重要作用;国际合作㊁数字政府㊁数字社会分别在整体影响因素排序中处于末尾三位,对于整体融合发展起到的作用较小,相较于其他因素核心竞争力不足㊂表2㊀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权重排序准则层N指标层I 准则下权重比总体权重比优先排序技术因素数字技术创新I10.2262010.1100842数据要素I20.1711640.0832997网络安全I30.1564850.0761568基础设施I40.2115510.1029543组织因素N 人才资源I50.2345980.1141701数字社会I60.1779320.05008611数字政府I70.1678650.04725212产业数字化I80.3394550.0955524数字化产业I90.3147480.0885975环境因素N国际合作I100.3582790.02802813营商环境I110.6417210.05020210数字经济治理I120.4492630.0690159政府行为I130.5507370.0846046㊀㊀(三)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驱动-依赖分析MICMAC(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分析方法采用了矩阵相乘的原理,通过对系统中要素的相互影响程度分析,系统中各要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进而明确各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为组织决策提供指导㊂通过前文中ISM模型中的可达矩阵计算出每个因素的驱动力与依赖性,并绘制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驱动力-依赖性分布图像,驱动力公式为:D i=ðA i#,其中D i表示矩阵中影响因素A i 所在的第i行数值为1的个数和㊂依赖性公式为: R i=ðA i#,其中D i表示矩阵中影响因素A i所在的第i列数值为1的个数和㊂驱动力与依赖性的值表示对其他因素影响程度,横纵坐标轴的交叉点为因素驱动力与依赖性的均值,驱动力-依赖性分布图像分为联系㊁独立㊁自发㊁依赖四个区域,将各要素按照驱动力-依赖性数值绘制成分布图,其中 + 号表示重叠因素的定位点,如图2所示㊂根据MICMAC模型分析可知,数据要素㊁网络安全㊁国际合作㊁营商环境㊁数字产业化㊁政府行为均分布于联系区域,具有较高驱动力和依赖性,具有较强关联关系;数字技术创新㊁人才资源㊁基础设施均分布在独立区域,因素驱动力较大,依赖性较小,对整个系统的作用程度与广度要高于联系区域因素;自发区域无要素分布;数字社会㊁数字政府㊁产业数字化均分布在依赖区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较低的驱动力,该区域因素出现问题往往需要依赖其他因素帮助解决㊂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分析,在联合统计场景中,隐私计算融合行业生产数据(产品价格㊁市场占有率,供需总量等)实时获取与计算,能够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其中数据要素在市场流动中打通融合节点,网络安全保证数据隐私,营商环境与国际合作着力构建高效市场化配置新格局,数字技术㊁人才㊁设施为研发场景的工厂物联网数据集成提供支持,此外,数字社会㊁数字政府㊁产业数字化则是融合的综合应用成果,包括智能医疗㊁智慧文旅㊁智慧城管㊁智慧工厂等㊂图2㊀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MICMAC模型第2期张春玲等㊀基于TOE理论的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分析41㊀五㊁结论与对策建议(一)结论本文通过文献及相关政策文件检索,并邀请专家讨论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从技术㊁组织㊁环境三个维度确定了13个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通过ISM模型分析,发现因素层级及影响路径,之后利用ANP模型获得影响因素优先级,最后使用MICMAC模型对影响因素的驱动力与依赖性进行评估,找到了联系㊁独立及依赖因素㊂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创新㊁人才资源㊁基础设施㊁政府行为因素属于根层决定及深层关键因素,其中前三者在优先级排名中为前三名,政府行为次之,且均为独立因素,具有独立集群的指挥性,系统性影响最大;数据要素㊁网络安全㊁国际合作㊁营商环境㊁数字化产业㊁数字经济治理因素包括位于中间层级,在优先级排序中,国际合作处于最末位,其他因素属于中后段,且均为联系因素,具有联动集群的波动性,系统性影响中等;表层因素包括数字社会㊁数字政府㊁产业数字化,在优先级排序中数字社会与数字政府处于后端,但产业数字化处于前段,在依赖因素中处于首要地位,此外,三因素对其他因素驱动作用甚微,但依赖性极强,具有依赖集群的被动性㊂(二)对策建议综合分析可知,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各因素受影响路径的作用存在不稳定性,仅关注个别因素的层级性㊁优先级将忽略系统性影响作用,因此本文从系统角度出发,对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制定提出以下对策:首先,根㊁深层关键因素对融合系统影响深远,应重点关注,若数字技术创新㊁人才资源㊁基础设施出现问题,将驱动政府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及投资来缓解由于数字人才匮乏㊁核心技术短板㊁基础设施不完善所带来的数据要素市场混乱㊁网络安全危机㊁国际数字冲突㊁营商环境恶劣㊁数字化产业萧条㊁数字经济治理低效等问题,否则将可能进一步抑制表层因素发展㊂因此,提出长期发展战略对策,建议政府及融合企业制定针对技术㊁人才㊁设施的相关政策文件及战略发展长效机制,保障数实经济融合发展中的人㊁财㊁物基础支撑,如搭筑数字技术创新平台㊁构建一体化技术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建立配套的数字人才培育机制,聚焦长期发展人才需求定位;提升数字基建可及性,针对重点城市群建立大数据中心㊁数字网络㊁算力中心集群㊂其次,中层过渡因素在网络层集中具有 承下启上 的传递作用,同时受到表层㊁根层㊁深层因素影响,且因素传递时间短于根深层因素,一旦该层因素成为融合阻碍,可能造成产业数字化停滞等紧迫问题,并反馈给底层因素求助信息,期待更多激励与支持,促进底层因素规模扩张㊂因此,提出中期发展战略对策,建议完善数据要素相关法规,建立市场监管机制,依法保护数据流,加速融合血液的流通;持续强化网络安全机制㊁手段㊁能力建设,有效预防网络风险,推动融合健康发展;积极参与搭建全球数字经济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数字经济的互通互联,逐步与国际数字经济接轨;着力构建开放㊁公平㊁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塑造数字经济竞争优势;着力推动数字化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数实经济融合发展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㊂最后,考虑表层的依赖因素对整个系统影响具有小㊁快㊁易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实经济融合效果,其水平展现了融合深度与广度,可作为短期战略的核心因素,受到长中期战略实施的影响,因此,提出短期发展战略对策,建议通过对短期因素刺激及对中期因素反馈来推动融合加深,建议狠抓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装备数字化㊁管理数字化㊁生产数字化,充分释放产业数字化的叠加倍增作用;同时突出发展数字公共服务建设,大力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强化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加速推进教育㊁医疗㊁文化等领域数字化,强化与就业㊁社保㊁养老等民生重点社会服务供需对接㊂[参考文献][1]姜松,孙玉鑫.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20(5):32-39.[2]赵剑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基于智能制造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3):3-16. [3]陆岷峰.新发展格局下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23(2):143-151.[4]郑琼洁,曹劲松.数实经济融合的基本逻辑及路径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23(1):95-102.[5]赵梦. 十四五 时期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J].西南金融,2023(3):84-95.。
TAM理论:从企业员工看待ERP实施
TAM理论:从企业员工看待ERP实施TAM理论:从企业员工看待ERP实施企业实施ERP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产品的选型、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梳理、优化到系统运行等各项环节都存在诸多风险因素,但是随着IT技术的不断进步和ERP供应商的持续改进,来自产品本身的风险在逐渐弱化,而ERP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则相对集中。
对此,许多专家从决策层的支持、管理者的控制等多层面,同时融入了BPR、IT规划、项目管理等多种管理思想总结了一系列实施策略,如“一把手工程”。
然而,从企业员工,即个体层面的探讨则相对较少,而且缺乏相应的理论分析方法。
对此,源于心理学的TAM理论(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将有助于从新的视角分析和解决ERP实施中的问题。
浅析TAM理论1.TAM的发展历史TAM理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对西方消费者的研究,例如通过对消费者的行为分析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
当时由于受到了心理学基础研究和经济学、社会学以及交际学等相关领域的影响,西方消费者研究重心由社会研究向认知研究倾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Ajzen和Fishbein于1975年提出的TRA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从个体信念和社会规范两条线索探究消费者的心理-行为过程,其基本模型描述如下:这一模型也被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所采用,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Fred Davis和Richard Bagozzi成功的将TRA理论引入到IT技术应用的范畴。
他们经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之后,对TRA模型做了进一步修正并提出TAM理论,该理论从技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两方面分析了影响用户接受IT相关技术的过程。
但是TAM着重分析新技术使用者自发的心理动机,忽略了社会、组织等外部环境对个人心理的影响,因此,Venkatesh 和Davis在2000年又扩展了TAM理论,他们将主观的行为规范做为影响个人行为的附加因素考虑提出了TAM2理论。
【毕业论文选题】经典信息技术论文题目133条
经典信息技术论文题目133条信息技术是科技的一部分,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大家提供了很多便利。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133条信息技术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你论文的选题。
信息技术论文题目一:1、云计算架构下云政府模式研究2、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中的多级安全技术研究3、制造业企业信息技术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联研究4、推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5、基于整合TOE框架和UTAUT模型的组织信息系统采纳研究6、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7、组织内部员工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IT/IS)主动采纳的决策行为研究8、基于G/S模式的三维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平台研究9、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应用与评价研究10、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11、基于嵌入式机器视觉的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113、信息可视化技术及应用研究14、银行数据挖掘的运用及效用研究15、国营农场作物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及数据共享技术研究16、云计算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17、基于云计算的铁路信息共享平台及关键技术研究18、面向服务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及推荐模型研究19、物联网环境下信息融合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20、物联网空间域的泛传播构型21、物联网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22、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23、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24、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25、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研究26、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27、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相关研究28、ERP系统实施风险管理研究29、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3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31、信息技术环境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与研究32、国内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研究33、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34、概念图/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35、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实践探究36、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构建研究37、临沂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38、企业信息技术与管理融合的度量与模型分析239、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40、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信息技术论文题目二:41、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42、电子档案袋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43、企业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研究44、合作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45、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生存状态研究46、数字地球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47、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及其演化机理研究48、信息技术融合及其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49、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50、基于软件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课Webquest设计与实现51、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52、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中职信息技术协作学习研究53、基于云计算的医院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与研究54、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55、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教学设计研究56、中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比较研究57、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58、信息技术支持的多元智能教学研究59、开源软件教学应用综合研究60、信息技术环境下PBL的设计研究6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362、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再造63、任务驱动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64、信息技术对终身学习力的构筑65、中学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66、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研究6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68、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的比较研究69、基于Moodle平台的虚拟课程研究70、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71、视频案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中应用的研究72、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与分析73、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英语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74、高中信息技术网络学习资源设计研究75、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压强与浮力教学的整合模式研究76、信息技术环境下设计课程多元“学与教”方式的研究与实践77、信息技术与电磁学课程整合实践研究78、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研究7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思考80、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信息技术论文题目三:8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项目学校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研究82、基于Moodle开源系统的WebQuest教学模式研究83、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与发展研究84、“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应用研究485、提高宣化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对策研究86、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87、《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88、信息技术课程中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研究89、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90、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实践研究91、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92、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化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93、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建设研究94、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95、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96、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97、中学生基于Moodle平台的合作学习研究98、基于云计算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开发与应用99、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系统设计与开发10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101、面向农业领域的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102、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分析与思考103、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现状的研究104、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105、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考辩106、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变革的研究107、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108、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研究性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09、中职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研究110、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5111、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与实践112、信息技术支持下新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11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数学空间与图形)114、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115、信息技术环境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116、电子档案袋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117、论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及其实践118、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11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120、《信息技术》网络教研现状及策略研究1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122、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123、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分析及发展策略12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的研究与设计125、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与开发126、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WebQuest学习法的应用127、基于Moodle的高中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系统应用研究128、基于Moodle+LAMP技术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混合式教学研究129、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研究130、对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研究131、信息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合理应用的案例研究132、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133、对大数据信息技术推动银行业风控创新的可行性研究6。
erp市场模型及策略
ERP市场模型及策略引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演绎出一代一代的产品,从MIS系统到MRP、从MRP到MRP-II、从MRP-II到ERP,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企业间协同管理的SCM、CRM等系统使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有了更大的目标。
世界也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变得更加紧密。
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水平的提升,也提升了企业对信息化的水平,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人才比过往有更大规模,在规划和开发方面都拥有自己的能力。
当然,这些信息管理系统的专业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企业内部开发的系统进一步被具有行业解决方案的大系统替代。
企业对整合系统的需求,刺激了软件开发行业的发展,几百万上千万的系统进入市场,软件公司所建立的超级王国规模已可达到几万人的水平。
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ERP级别的高端市场的竞争尤其激烈,产品性能固然是取胜的根本因素,而市场营销模式的设计,也在竞争中有重大贡献。
需要探讨的是企业购买ERP系统的动机、市场模型以及应该采取的策略,从而建立取胜的基础。
企业购买动机分析要找到ERP系统的市场模型,建立有效的销售模式,任何关于市场宏观情况的估计都帮不上忙,市场空间的存在并不等于所有供应商都能且到这块蛋糕。
热浪中的市场也回淘汰掉产品不过硬、实施不成功、销售不得法的软件产品或公司。
基于企业购买动机分析,可以为建立市场模型提供帮助。
ERP产品的确具有管理上的整合性,但就企业的管理瓶颈、管理水平来讲,目前真正把ERP产品用好的企业并不多,即便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存在切实的需求。
可以把购买ERP产品的企业做简单划分如下:■务实进取型 --- 这些企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也具有务实的经营风格,在产品选择上特别关注自己的管理瓶颈,然后再选择相应的产品。
他们的决策目标可能不长,但其策略是非常务实的。
■贴金效应型 --- 这些企业在行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或者与客户关系密切,客户不仅关心产品的质量及交期,对企业内部管理也比较看重。
购买ERP是为了让自己穿上金鞋子。
基于TAM_TTF整合模型的企业实施ERP研究
2004年10月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10期 文章编号:100026788(2004)1020074206基于TAM T T F整合模型的企业实施ER P研究高 平,刘文雯,徐博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30)摘要: 在科技采纳模型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企业ER P实施的行为因素,并建立了能够在企业ER P采用进程中解释和预测员工行为的TAM T T F整合关系模型Λ本文从行为科学角度来分析企业ER P系统的实施,以期能使企业更加深刻的了解影响ER P采用和实施的行为因素,并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来提高ER P系统实施的成功率和使用效果Λ关键词: 企业资源计划;科技采纳模型;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AM T T F整合模型中图分类号: C931.6 文献标识码: A A Study of En terp rise ER P I m p lem en tati onBased on In tegrated TAM T T F M odelGAO P ing,L I U W en2w en,XU Bo2yi(Schoo l of M anagem ent,Shanghai J iaoTong U niversity,Shanghai200052,Ch 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chno logy accep tance model(TAM)and the task2techno logy fit model(T T F),w e analyze the behavi o ral facto rs that influence the enterp rise ER P i m p lem entati on,and buildan integrated TAM T T F model to exp lain and fo recast the emp loyee’s behavi o rs in the p rocess of ER Paccep tance.T h is integrated model can help enterp rises understand the behavi o ral facto rs mo re p rofoundand use the ER P mo re successfully and effectively.Key words: enterp rise resources p lanning;techno logy accep tance model;task2techno logy fit;integrated TAM T T F model1 引言信息技术带来了企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企业日益重视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也呈上升趋势,但是,企业信息化的成效却没有人们预期的那样乐观Λ拿ER P系统来说,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施已取得较大成功,然而在我国的实施效果却很不理想,在一些主要的工业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和产出甚至呈负相关性Λ企业实施ER P的严重超支超时以及成功率低下等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阻碍了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Λ因此,学术界和企业界纷纷从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和社会经济等角度探讨ER P系统实施成功率不高这个问题,研究发现,除了企业的领导对ER P项目的实施不够重视;企业管理机制和市场环境不完善;对自身的需求缺乏深入的研究以及基础建设不完善等原因之外,企业员工的行为也是影响ER P 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Λ企业在引进ER P时,员工的接受程度如何,ER P的实施是否会遭遇员工个人、组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否会受到部分员工的抵制或消极使用,这些都会影响到ER P在企业的成功率和实施效果[1]Λ本文的中心内容有两点:1)以科技采纳模型(T echno logy A ccep tanceM odel,简称TAM)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 ask2techno logy F it,简称T T F)为理论基础,构建一个能够解释和预测员工行为与企业ER P 采用的整合关系模型Λ2)从行为科学角度研究影响企业ER P采用和实施进程的各方面因素,分析这些因收稿日期:2003211227作者简介:高平,硕士研究生,Em ail:gaop ing@;刘文雯,硕士研究生;徐博艺,副教授,天津大学博士,东南大学博士后素的具体内容和影响机制,并对企业采用和实施ER P 系统提出建议Λ2 个人行为对ERP 成功实施的影响管理者在ER P 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员工个人对ER P 的接受态度和使用意图,因为影响一个ER P 项目的成败的因素不仅包括技术因素,还包括各种组织因素和行为因素Λ员工的个人行为往往是导致企业信息化不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因素,但人们经常容易忽视这个重要的因素Λ实施ER P 系统实质上是有计划的组织变革,它意味着不仅要改变人们习惯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改变工作流程与接口,而且可能对部门、岗位的职责、权力乃至组织结构、报告体系等都进行调整[2]Λ这种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遭到员工习惯性的天然抵抗,人们即使不是有意的,也可能会下意识地维持现状,因此管理者必须懂得信息系统给组织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从而改变员工对使用ER P 系统的态度和意图,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学习氛围和激励机制,积极推动员工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不仅仅依赖于命令约束、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自觉性Λ 随着对影响信息技术实施的因素的深入探讨,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从行为科学角度来研究信息技术的采用,从理性行为理论(T heo ry of R easoned A cti on ,TRA ),计划行为理论(T heo ry of P lanedB ehavi o r ,T PB )到科技采纳模型,以及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众多的研究发现个体对信息技术的态度、主观性规范及行为控制认知是直接影响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Λ个人对信息技术的采用行为的态度由社会群体和个人因素引起的认知差异决定,同事、上司、顾客、供应商直接和间接的对信息技术的态度也都会影响个人接受信息系统的态度[3],而个人对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进一步影响人的行为意向,从而决定人是否会采取实际的行为Λ实践证明,从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角度来衡量个人自发性的行为意图的确能很好的解释和预测个人对信息技术采用的行为Λ3 TAM T T F 整合模型的建立3.1 技术采纳模型(T echno logy A ccep tance M odel ,TAM )D avis 为了有效解释与预测信息技术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易用认知(Perceived Ease of U se )和有用认知(Perceived U sefu lness )这两个概念,并认为它们在解释信息系统的采用和使用过程中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Λ他把易用认知定义为“使用者认为该技术容易使用的程度”,有用认知定义为“使用者认为使用此技术对于完成工作的表现及未来的助益”[4]ΛD avis 认为外部变量、易图1 技术接受模型[5]用认知和有用认知与信息技术的实际使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并建立了技术采纳模型(见图1)Λ科技采纳模型简化了理性行为理论,描述了外部因素影响信息技术使用的途径,体现了影响技术采纳行为的各因素之间的逻辑结构,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解释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的方法Λ在此后的TAM 实证研究中,科技采纳模型无论在解释能力或理论简洁程度上都获得相当程度的肯定Λ经过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不断完善,科技采纳模型被引入了更多的内部和外部变量,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更加系统的模型体系,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体现出其重要的价值Λ3.2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 ask 2techno logy F it ,T T F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是另一个在信息技术研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模型(见图2),它被用于解释信息技术对工作任务的支持能力,通过描述认知心理和认知行为来揭示信息技术如何作用于个人的任务绩效,反映了信息技术和任务需求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6]Λ由于员工的岗位和职责的不同,被指派的任务存在多样性和专业性的特征,而信息技术也唯有针对某种特定的任务来设计才能满足其需求Λ没有满足个人的任务需求是信息技术的缺陷,会降低员工对该技术的有用认知,同样,多余的功能设计则是信息技术的冗余,会降低员工对该信息技术的易用认知,因此,唯有恰当匹配任务的信息技术才是最好的Λ任务技术匹配模型57第10期基于TAM T T F 整合模型的企业实施ER P 研究认为,只有当信息技术的功能可以很好的支持员工的工作时,它才会被采用,反之,信息技术将不会被采纳Λ也就是说,使用者会选择那些能够使他们高效、低成本的完成任务的信息技术Λ图2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 T F )[7]3.3 TA M TTF 整合模型虽然以上这两个模型在对信息技术采纳的研究上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认可,但它们也各有不足之处Λ一方面,科技采纳模型在解释信息技术的采用时仅仅考虑个人的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两个因素,更多的是基于个人心理和行为,在解释实际应用中,由于TAM 模型缺乏对组织任务的关注,造成了对信息技术的有用认知与该信息技术对特定任务的有用认知之间的混淆,其理论存在明显的结构缺陷[8]Λ而信息技术从本质上讲是使用者用来完成组织任务的一种工具,如果不考虑工作任务则会导致模型对信息技术采用的解释模糊不清Λ另一方面,任务技术匹配模型虽然考虑了企业的任务需求和信息技术功能这两个因素,但在任务技术匹配与信息技术的采用行为之间缺少一个相互沟通的桥梁,无法反映出任务技术匹配作用于个人行为的内在机制,这也成为阻碍任务技术匹配模型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一个瓶颈Λ因此,我们认为可以把这两个模型结合起来,从而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Λ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和前面的分析,我们把TAM 和T T F两个模型整合起来,提出以下的模型(见图3)Λ图3 TAM T T F 整合模型整合模型中包括了TAM 和T T F 两个模型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弥补了TAM 缺少明确的外部变量以及缺乏对任务的关注这两个重要缺陷,另一方面在任务技术匹配与信息技术采纳行为之间架起了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这两座桥梁ΛTAM T T F 整合模型在解释和预测企业信息技术采纳行为方面比单独使用这两个模型要更加合理和有效Λ4 基于整合模型的ERP 影响因素分析在上面的整合模型中,我们清楚的看到ER P 的系统功能和企业的任务需求这两个因素是如何一步一步影响到个人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的Λ我们可以把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分为三类,工具功能、任务需求和任务技术匹配称作外部因素;个人的态度、意向是内部因素;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我们称作中间因素Λ4.1 内部因素2态度、意向和行为为了研究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F ishbein 和A jzen 将态度分为两种类型:对标的物的态度(A ttitudeTow ard the O b ject )和对行为的态度(A ttitude Tow ard the B ehavi o r )Λ对标的物的态度是指个人对人、事、物或问题(行为以外)持有的态度,例如,ER P 系统的功能很齐全、很好等,就是对标的物所持的态度ΛF ishbein 和A jzen 认为对标的物的倾向态度无法预测行为,亦即对标的物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例如对ER P 系统(标的物)的态度并无法直接预测他是否会使用系统Λ而对行为的态度是指人们对行67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10月为持有的态度,例如使用ER P 系统可以降低库存,提高生产率,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按时交货率等,就是对行为所持的态度Λ对行为的态度与此行为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当某个人对某一行为持有的态度越好,则从事该行为的意向会越强Λ例如,若个人认为使用ER P 系统的感觉很好(对使用系统持正面的态度),则他使用系统的意愿就会越强Λ换言之,衡量个人对行为的态度,可以预测他执行该行为的意向Λ意向是个人想要采取某一特定行为之行动倾向或动机,也就是说个人对使用ER P 系统的愿望[9]Λ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意向是预测行为的最佳变量Λ行为意向指的是个人想从事某种行为的主观愿望Λ个人对某一行为的意向愈强,代表他愈有可能去从事该行为ΛER P 系统采纳意向(In ten ti on to ER P A ccep tance )是指个人想使用ER P 系统行为的意愿Λ个人使用ER P 系统的意向愈强,代表他愈有可能去接受和使用ER P 系统Λ由于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有非常强的直接关系,所以在很多模型中都将意向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来考虑Λ所谓行为是指人们对ER P 系统的实际的使用,无论是理性行为理论,还是计划行为理论都认为个人的态度会决定个人行为的意向,即对使用ER P 的态度决定了对使用ER P 这种行为的意向,并最终决定了他对ER P 系统实际的采纳行为Λ简而言之,就是态度决定意向,意向决定行为Λ4.2 中间因素2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4.2.1 对ER P 的易用认知心理学家和信息系统研究者都发现,对信息技术的易用认知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有用认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意向ΛER P 系统的易用性是指用户感觉使用软件的难易程度,它是与用户为使用软件所作的努力和对使用所作评价有关的一种属性Λ顾客使用软件所必须投入的附加工作量及这些工作的难易程度是衡量软件易用性的主要标志Λ一个好的ER P 系统不仅应提供所要求的功能,还应尽可能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便利,如操作界面形象生动、友好直观,具有易学易用、操作简便、便于维护等特点Λ对于员工而言,易用认知也不仅仅局限于软件的操作界面,影响任务需求与信息系统匹配程度的不同软件设计方案也会影响易用认知[10]Λ但是随着ER P 技术的改进,其模块会越来越丰富,ER P 系统所适应的情况也越来越多,系统功能也会越来越复杂Λ如何处理好ER P 的多功能和易用性之间的矛盾,不仅是我国ER P 系统开发商所应该关注的,也是企业选择ER P 系统时应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Λ4.2.2 对ER P 的有用认知D avis 在研究中发现,对信息技术的有用认知会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使用者的态度和意向Λ也就是说,企业主管 员工认为ER P 系统对于其完成工作是否有所帮助以及帮助的程度如何,会影响他们使用ER P 的态度和行为,最终影响ER P 在企业中的实施ΛER P 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Λ正是因为如此,实施ER P 系统成了众多企业信息化所追求的目标Λ但是一个ER P 系统包括了原材料采购管理、产品加工制造管理、质量控制管理、库存控制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运营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许多企业在真正实施ER P 过程中,都只是应用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功能或者使用效率不高或者闲置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员工缺乏对软件易用认知,认为ER P 系统难于操作,使得他们在平时工作中不愿使用;另一方面,员工缺少对ER P 的有用认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们在使用ER P 系统的过程中并没有感觉到工作效率的明显提高,反而觉得有时增添了许多麻烦,所以他们对使用ER P 便缺少热情和积极性Λ4.3 外部因素2工具功能、任务需求和任务技术匹配4.3.1 工具功能不同的ER P 系统其开发的侧重点不同,其功能和所适用的行业也各不相同Λ就制造行业而言,不同企业其物料清单的结构和生产方式大相径庭,有A 型结构(离散型制造业),V 型结构(连续流程化工型制造业),X 型结构(选择装配型产品制造业),在进行主生产计划(M aster P roducti on Schedu le )和物料需求计划(M R P )计算时,软件将物料清单的结构展开,其计算方法存在很大区别,所产生的采购计划、销售计划和预计生产时间自然就会因系统而异[11]Λ很难想象一个药品制造业的企业采用装配型产品制造业的成本核算系统会带来什么结果Λ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性,如果企业采用了不适合其行业类型的系统,轻则整个系统的功能大打折扣,重则会导致整个ER P 系统的实施失败Λ作为用户和咨询人员双方都不希望看到77第10期基于TAM T T F 整合模型的企业实施ER P 研究87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10月投入很大精力、财力及时间取得的一套系统与自己当初设想的功能完全不相吻合这一局面Λ因此是否能正确地选择ER P类型成为系统是否能发挥足够功能的决定性因素Λ4.3.2 任务需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依照流程性质可以划分为:生产流程、财务流程、企业管理流程、人事 工资管理流程以及其他流程,不同流程的任务需求也不尽相同Λ企业在选择ER P系统之前一定要做任务需求分析,让员工及时准确了解自己的任务,能够正确描述任务的内容和实质,如任务的性质、限定范围、难易程度、任务完成程序、任务所包含的动作、所需的工具材料等Λ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在选择ER P系统时的需求决不会相同,即使处于同一岗位的员工也会因为对任务分析的程度、处理任务的经验和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对任务需求产生不同的理解Λ因此,企业在引进ER P时,除了对企业类型要有清醒的认识外,对具体工作流程还应定义具体的任务需求,同时考虑员工的认识和自身情况,使他们可以清晰把握自己所处流程的任务需求Λ4.3.3 任务技术匹配Goodhue认为只有当信息技术的功能可以很好的支持企业需求和员工工作时,它才会被采用,反之,信息技术将不会被采纳,这就是所谓的任务技术匹配Λ大型ER P系统的选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任务需求与信息技术难以适当而准确的匹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Λ许多客户在选择系统之初,往往只有一个模糊的、浅显的概念,如:我需要一个能打印报表的财会系统,要有中文界面,要能控制财务借贷平衡等等Λ实际上,就所有ER P系统而言,这些表面的需求是容易得到满足的Λ而更深一步的具有企业独特性的需求才是用户在选择系统时需要予以最多考虑的Λ如果用户对自身的任务需要不作深入的分析,往往会在系统实施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现具体业务与实施的ER P系统不匹配,许多方面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但此时系统已经安装完成,并已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Λ类似这样的由于用户没有进行深入的需求分析,或由于一种趋从的心理做出了错误的系统选择而导致大量资金、资源及时间的浪费已屡见不鲜Λ企业如何选择和实施ER P系统,使之每个模块或单元的功能都能和员工自身的任务需求相匹配,这是我们所有已经实施和尚未实施ER P的企业都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Λ5 企业实施ER P系统的几点建议在了解影响企业实施ER P的行为因素之后,企业应如何控制这些因素并提高ER P实施的成功率和效果呢?汉普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曾经指出:ER P的实施成功=有准备的企业+合适的软件+成功的实施Λ结合上文的模型和分析,我们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企业需求分析(提高任务技术匹配度)企业的实际需求是实施ER P的第一推动力Λ由于行业、文化、人员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企业在选择ER P软件之前不仅要了解软件的具体功能,而且应该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仔细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或管理上的难点,做好企业内部的需求分析,然后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既了解本行业管理特点又熟悉ER P系统的软件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从而为ER P的成功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Λ2)系统的选型(合适的工具功能)企业在明确了自身的需求之后,还要考察ER P厂商,选择合适的ER P软件Λ目前市场上的ER P软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档次:高端的ER P软件,主要是SA P和O racle,这两种产品非常复杂,实施难度大,周期长,实施这样的ER P软件价位一般在四五百万元以上,比较适合大型企业集团;中端的ER P软件在一些行业领域的跨国公司管理方面有成功经验,往往在某个或某几个行业具有专业版本和相当强的优势;低端的ER P软件功能实用,易于掌握,实施周期短,主要应用于机械、电子行业、食品饮料行业以及医药行业等Λ用户在选择ER P时,还要了解该软件的核心模块,知道它主要能够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哪些方面具有功能优势Λ不同的ER P软件在行业针对性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Λ所以,企业在选择时,要考察所选的软件在相关行业的成功应用和相关行业的管理经验Λ只有在全方位的考察之后,企业才可能成功地完成ER P项目的选型工作Λ3)企业领导的支持(提高有用认知)实施ER P 有风险,有付出,但也有收益,因此企业的主要领导首先要对实施ER P 形成一定的共识,能够把握全局,亲自主持、参与、指导ER P 的实施Λ企业领导可以说是项目成败的核心人物,从项目一开始,到项目最后可以实施,这个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Λ因此他首先应该对ER P 高度重视,将ER P 的应用作为公司的工作重点来抓,而且积极与技术部门配合,既要与开发团队沟通,又要协调企业内部Λ在需求分析阶段,由他负责去请来各个部门比较熟悉的人,来协助完成需求Λ在项目实施阶段,由他负责与各个部门的部门经理协调,或者由他直接给企业中的每个人分配工作Λ4)员工的培训(提高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认真抓好教育培训是成功实施ER P 的必要条件Λ我国大多数企业员工对ER P 较为陌生,所以教育培训应该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而且教育培训应该有层次性,由浅至深,循序渐进,不同对象的培训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一是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ER P 基本理论、系统功能及其发展,B PR 基本理论等知识;二是对一般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软件的使用、维护等;三是对普通员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必要的电脑应用技巧、项目实施方法、步骤、计算机知识、管理理论等Λ6 结束语本文以科技采纳模型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为理论框架,从行为科学角度分析企业在实施ER P 系统时所应考虑的几个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型,为已经实施和尚未实施ER P 的企业提供了一条分析问题的新思路,使企业从行为科学角度更加深刻的了解影响ER P 采用的因素,并通过需求分析、ER P 选型、领导重视和员工培训这四个方面来影响这些因素从而提高ER P 系统实施的成功率和使用效果Λ参考文献:[1] 张绍勋,汤宗益.企业间电子商务采用前后使用信念之径路比较[J ].资讯管理展望2001,(1):1-25.[2] 邱昭良.实施ER P ,三思而后行[J ].IT 经理世界1999,(15):42-43.[3] 张绍勋.组织内电子邮件之沟通模式——以社会性影响理论、科技接受理论的角度来探讨[A ].1999中华民国科技管理研讨会( )[C ],台湾高雄,中华民国科技管理学院,1999.[4] D 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 tance of info r m ati on techno logy [J ].M ISQ uarterly .1989,(9):319-340.[5] D avis F D .A T echno logy A ccep tance M odel of Emp irically T esting N ew End -U ser Info r m ati on System s :T heo ryand R esults [D ].Sloan Schoo l of M anagem ent ,M 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 echno logy .1986.[6] M ark T D ,D iane M S .Suppo rting softw are m aintenance w ith softw are engineering too ls :A Computed task 2techno logy fit analysis [J ].T he Journal of System s and Softw are .1998,44:107-120.[7] Goodhue D L ,T homp son R L .T ask 2techno logy fit and individual perfo r m ance [J ].M IS Q uarterly .1995,19(2):213-236.[8] M ark T D ,D iane M S .Extending the techno logy accep tance model w ith task -techno logy fit constructs [J ].Info r m ati on &M anagem ent .1999,36:9-21.[9] 许孟祥,林东清.伦理决策与计算机使用之意向模式[A ].第二届中央研究院“信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论文集[C ],台北中英研究院,1997.[10] K ieran M ath iesona ,M ark Keil 1.Beyond the interface :Ease of use and task 2techno logy fit .Info r m ati on &M anagem ent .1998,34:221-230.[11] 张小航.流程制造业如何实施ER P [EB OL ].h ttp : www .cc w .com ci o research info h tm 200320030708_11w 62.asp ,2003207208.97第10期基于TAM T T F 整合模型的企业实施ER P 研究。
ERP系统实施过程中的TAM-TOE整合模型
ERP系统实施过程中的TAM-TOE整合模型
陈晓卿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科技》
【年(卷),期】2009(008)027
【摘要】本文以TAM模型和TOE模型为基础,同时借鉴组织同化的制度理论,对EEP系统实施过程的组织采纳问题进行了探讨.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纬度归纳概括出影响EEP系统实施的因素,并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本文的概念模型及后续的研究计划.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陈晓卿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
【相关文献】
1.ERP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与控制 [J], 罗宇;王志行
2.ERP系统实施过程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相关探讨 [J], 张启彬
3.ERP系统实施过程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探讨 [J], 武淑娟
4.ERP系统实施过程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探讨 [J], 武淑娟;;
5.基于ERP系统实施过程中汽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完善 [J], 李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OE-TAM模型与制造企业ERP规划策略研究
工业 化 国家约 7 % ~ 0 的物 质 财 富来 自制 造 0 8% 业 ,国家 和 地 区 的 经 济 腾 飞 ,制 造 业 功 不 可 没 。 当 今 市 场产 品更 新 换 代 速度 加 快 及 人 们 对 产 品多 样 化 的需求增加 ,使得制造业 向多 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 发展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 意识 到信息化是企业在 竞争中求得生存机会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良 好 的信 息 化 也 是 集 中 核 心 竞 争 力 ,加 强 信 息 沟 通 ,
刘红军 ,汪 旭 ,杨 映
( .成都理 工大 学信息管理 学院 ,四川成都 6 0 5 ; 1 10 9 2 .四川成都成 工工程机械 股份 公 司,四川成都 6 0 1 ) 1 10
摘要 :良好 的信 息化是制造业提 高竞争力的关键 。以制造业 E P实施 为背景 ,在整合 T M ( 术采纳模型 )和 R A 技
2 1 年第 l 01 3期
S i c n e c nea dT e
m n R sac et eer h
2 1 01 0 1N .3
d i1. 9 9ji n 10 7 9 .0 1.4 o:0 36 /.s .00— 6 5 2 1.3 0 1 s 1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前因组态研究——基于TOE理论框架的分析
第25卷㊀第2期2023年3月㊀科㊀技㊀与㊀管㊀理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㊀Vol.25No.2Mar.,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7133(2023)02-0089-10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前因组态研究基于TOE 理论框架的分析陈佳琴,㊀韩明华(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㊀宁波㊀315211)摘㊀要: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我国制造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㊂基于TOE 理论框架,构建了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fsQCA 方法探究6个前因条件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组态效应㊂研究发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并非由单一因素驱动,而是技术㊁组织㊁环境条件协同作用的结果㊂制造企业高数字化转型存在4条驱动路径,根据核心条件不同可归纳为 全要素驱动型 ㊁ 技术导向型 ㊁ 规模优化型 和 内外联动型 ;而非高数字化转型仅存在1条 要素缺失型 路径㊂研究结果不仅从组态视角丰富了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研究,而且也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路径参考㊂关㊀键㊀词: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TOE 框架;组态分析DOI :10.16315/j.stm.2023.02.006中图分类号:F 270.7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on antecedent grouping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manufacturing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TOE theoretical frameworkCHEN Jiaqin,㊀HAN Minghua(Faculty of Business,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Abstrac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Based on the TOE theoretical framework,a model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constructed and the fsQCA method is applied to explore the complex group effect of six antecedent conditions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The study found tha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s not driven by a single factor,but is the result of the synergy of technological,organis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There are four driving paths for hig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which can be categorised as all-factor-driven , technology-oriented , scale-optimised and inside-out de-pending on the core conditions.There is only one factor-deficient path for non-high digital transformation.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not only enrich the research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from a group perspective,but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Keyword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digital transformation;TOE framework;group stat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23-01-06基金项目:浙江省软科学项目(2020C35012)作者简介:陈佳琴(1998 ),女,硕士研究生;韩明华(1973 ),女,硕士生导师,教授.㊀㊀随着大数据㊁云计算㊁物联网㊁人工智能㊁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深入应用,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为数字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㊂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在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下,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进程加快脚步,获得了新的颠覆性改变㊂数字化转型成为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2]㊂近年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逐渐在企业层面达成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迈向转型之路㊂虽有旺盛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但在此过程中很多传统制造企业未明确转型路线并缺乏整体思维,不知道优先考虑哪些因素以及如何选择数字化转型驱动路径,故导致数字化转型结果收效甚微㊂在此情境下,制造企业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哪些前因条件会影响数字化转型,以及如何选择数字化转型驱动路径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必须深入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㊂近年来,围绕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学者们主要从影响因素㊁转型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索㊂影响因素方面,大多是聚焦于探究技术㊁组织等单一层面的因素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也有部分学者通过传统定量方法探讨某些单一因素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线性关系[3],但事实上,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复杂㊁长期的系统工程,这个过程可能受多重因素的影响㊂转型路径方面主要是关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的经验性总结,且案例研究方法的相关结论普适性不强,少有学者探讨多重前因条件对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组态效应[4],缺乏新的实证方法解释多重前因条件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复杂联动影响㊂基于此,本文以99个中国A股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TOE框架从技术㊁组织㊁环境3个层面识别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前因条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以下问题:单个因素是否构成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哪些前因组态是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所在?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路径有哪些?研究结论不仅为企业管理者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配的数字化转型驱动路径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并对于促进制造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1㊀文献回顾与模型构建1.1㊀企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学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尚未统一,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从技术层面和组织变革层面对其进行了阐述㊂大多数学者普遍将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解为以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为基础,通过重构企业组织结构㊁再造业务流程,以改善企业绩效或转变商业模式从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一个过程[5-6]㊂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数字化转型与组织变革息息相关,数字化转型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得以更快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7-8]㊂数字化转型正深刻地改变企业实现技术变革的战略方向,但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而言,随着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在企业层面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9],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是 要不要 的问题,而是 怎么转㊁如何转 的问题㊂因此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文献回顾主要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与转型路径2个方面展开㊂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且不同影响因素在不同情境下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异质性[10],其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3个层面:组织层面,如资源配置[11-12]㊁动态能力[13]㊁高管支持[14-15]等;环境层面,如政府支持[16]㊁行业竞争[17-18]等;技术层面,如信息技术[19-20]㊁数字化创新投入[21-22]㊁数字化基建[23-24]等㊂现有关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是,从某个视角[25]或影响因素[26-27]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后归纳出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二是,采用阶段划分[28-29]或案例研究分析[30-31]等方法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演化路径㊂综上,现有研究已从技术㊁组织和环境多个层面萃取出大量关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这对本文深入探究多重前因条件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组态效应具有重要借鉴意义㊂然而,聚焦于技术㊁组织等单一层面的影响因素,得到的只是单一因素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 净效应 [32],而实证结果局限于单一线性关系,淡化了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因此,多重因素对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组态效应有待深入研究㊂此外,现有关于转型路径的研究,前人大多采用案例研究分析方法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进行经验性探索,而数字化转型路径的实证研究尚不够深入,且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也不尽相同,相关结论的普适性不足㊂因此,在多重前因条件的组态效应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路径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究㊂1.2㊀TOE理论框架TOE理论框架强调多层次的技术应用情境对企业采纳技术应用效果的影响,可以根据研究问题和背景改变因素㊁变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33]㊂TOE框架并未明确技术㊁组织㊁环境各层面的具体因素,更多是一种因素归类的模型,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实际背景进一步细化和论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及可操作性㊂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大量的影响因素,而TOE框架适用于影响因素的归类和划分㊂因此,本文基于TOE理论框架,构建制造企业09㊀科㊀技㊀与㊀管㊀理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5卷㊀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的整合性分析框架,探讨技术㊁组织和环境等多重条件通过联动匹配方式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㊂1.3㊀模型构建根据现有研究文献,学者们对于技术㊁组织和环境3个层面所包含的具体因素尚未一致㊂技术层面,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研发投入是企业为获得新技术而进行的有计划的创造性研究[34];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来看,企业数字技术投资有助于塑造自身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竞争优势,从而为获取超额的经济价值创造了潜在机会[35]㊂因此,本文选取研发投入和数字技术应用作为技术层面的代表性变量㊂组织层面,现有研究表明企业规模的大小对数字技术的运用或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36-37];基于高阶理论视角,高管团队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38],其所具备的数字素养和技术经验有助于优化各类资源以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迭代更新㊂基于此,本文考虑到变量的典型性和量化难易程度,故选取企业规模和高管团队作为组织层面代表性变量㊂环境层面的因素主要从市场和政府两方面选取变量,原因在于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资源高消耗性活动,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补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动技术创新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39-40];此外,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要占据行业主导地位需要不断创新㊁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㊁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研发创新活动[41]㊂因此本文选取政府补贴和行业竞争压力作为环境层面的代表性变量㊂1)技术条件主要包括研发投入和数字技术应用2个子条件㊂数字技术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因素[42],但数字技术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本身,关键是数字技术能力的开发与应用㊂研发投入是企业加速数字化建设的预备环节,企业为提升创新活力和增强技术能力,会适度增强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从而为产品㊁技术研发增添动力[43];企业的研发㊁生产㊁运营等环节无不需要技术的支撑,数字技术应用激发了创新活力,再造了创新流程,变革了价值创造过程,从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44]㊂研发投入是预备环节,而数字技术应用是关键步骤,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助力于企业数字化转型㊂2)组织条件主要包括企业规模和高管团队2个子条件㊂数字化转型决策受企业规模和高管团队的领导风格所影响[45]㊂现有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主要从资源禀赋和技术经验两方面影响数字化转型㊂上市年限越久且规模越大的企业,其所支配的资源越丰富和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越多,研发风险抵御能力则越强,因此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关注内部的转型升级,更偏好数字研发投入,开展数字化创新活动㊂事实上,数字化转型不单是简单地购买数字基础设施或应用数字技术,还涉及到组织内部的管理变革,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高管团队的有效管理,并且具有数字化思维的高层团队可以感知到数字环境的变化,从而为企业制定清晰的数字化发展愿景,坚定不移地推动转型工作[46]㊂3)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政府补贴和行业竞争压力2个子条件㊂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受政府政策和行业竞争等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㊂政府补贴可以有效缓解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时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压力,从而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意愿[47];同时,政府补贴一定程度上向企业所在的市场传递了认可信号,借此企业可以在竞争市场中获取更多的资本援助,从而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投资和创新[48]㊂此外,行业竞争压力加剧会促使企业加大创新力度以谋求差异化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㊂特别的是,行业竞争压力使得部分头部制造企业率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字流程变革,以抢占市场获得先发优势,而行业内其他企业警觉到竞争压力后,也纷纷跟随变革,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㊂综上,基于TOE框架识别出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6个子条件㊂在组态视角下,技术㊁组织和环境层面的因素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并非是独立的,而是通过联动匹配的方式协同发挥作用㊂因此,本文基于组态分析视角,构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㊂图1 研究模型Fig.1㊀Theoretical models19第2期陈佳琴等: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前因组态研究 基于TOE理论框架的分析2㊀研究设计2.1㊀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本文旨在探究在多重前因条件的组态效应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路径,选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主要基于2个方面考虑:相较于传统研究方法,fsQCA作为一种集合理论分析方法,有助于深入了解多重前因条件的联动匹配对数字化转型的组态效应㊂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可能存在多样化的驱动路径,引入fsQCA方法能够进一步探究在多重前因条件的组态效应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路径,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制定适配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提供路径参考㊂2.2㊀数据收集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互联网㊁大数据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自2017年开始,中国企业开始广泛实施数字化转型㊂考虑到数据易得性,本文选取的样本案例主要是中国A股上市制造企业,数据主要来源于东方财富网㊁Wind㊁CSMAR等,以2020年末数据为基准,其中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数据通过Python整理和人工阅读所得㊂为了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剔除数据中的ST及∗ST企业,最终获得99个案例样本㊂99家制造企业覆盖了全国3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广东省占比最高;涵盖了22个行业大类,其中以专用设备制造业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主㊂2.3㊀变量测量2.3.1㊀条件变量1)研发投入(Rd)㊂研发投入强度作为衡量创新研发投入的指标,反映了一段时期内企业对创新投入的重视程度㊂本文借鉴严若森[49]等的研究成果,采用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㊂2)数字技术应用(Dt)㊂参考祁怀锦[50]等的研究,当无形资产明细项说明中包含与数字技术应用相关的关键词,则将其归入数字技术相关的无形资产,同时加总每年的数字技术相关无形资产变动额,采用数字技术无形资产变动额与年度期末无形资产总额的比重来衡量数字技术应用水平㊂3)企业规模(Sz)㊂企业规模衡量了企业的实力与地位,规模越大的企业具备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研发能力,也更偏好进行创新研发投入㊂本文采用营业收入取自然对数作为企业规模测量指标㊂4)高管团队(Tmt)㊂高管团队特征具有不同维度,其中教育背景对于企业是否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决策具有关键影响作用㊂因此,本文借鉴薛钥[51]的研究成果,对高管团队受教育程度进行测量,即其他学历赋值为1,大专学历赋值为2,本科学历赋值为3,研究生学历赋值为4,计算出高管团队学历赋值权重总和除以总人数求得平均数表征高管团队受教育程度㊂5)政府补贴(Gs)㊂本文政府数字化投入补贴数据主要是从企业年报中手动筛选政府补助与数字化有关数据整理得到,最后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㊂6)行业竞争压力(Ct)㊂参考蔡猷花[52]等对竞争强度的测量方式,使用赫芬达尔指数HHI测量行业竞争压力,计算公式为HHI=ðn i=1x i x()2㊂其中:n表示企业的数量,x i表示企业营业收入,X表示所在行业总的营业收入㊂HHI的倒数反映行业竞争程度,其值越大,表明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越高㊂2.3.2㊀结果变量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Dcg)㊂本文参考吴非等[53]的研究成果,基于所得的数字化转型特定关键词,利用Python大数据爬虫功能,统计上市企业年报中包含数字化转型关键词的语句与词频,再通过人工阅读方式进行数据筛选,最后分类归集这些关键词词频并形成最终加总词频,最终加总词频数加1取对数表征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㊂2.4㊀变量校准校准是对研究案例赋予集合隶属的过程, fsQCA方法的分析对象是集合并非变量,因此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中的各个变量进行校准,赋予变量隶属度,使得原始变量具有被解释的集合意义㊂由于现有研究对锚点的设置暂未统一,本文参考Ragin[54]等的研究选取0.75㊁0.5㊁0.25作为校准锚点,各变量的校准值,如表1所示㊂表1 各变量的校准锚点Tab.1㊀Calibration anchor point of each variable变量维度变量名称锚点完全隶属交叉点完全不隶属技术维度研发投入(Rd) 6.84 4.44 2.77数字技术应用(Dt)0.080.030.01组织维度企业规模(Sz)23.5122.5921.88高管团队(Tmt) 2.07 1.78 1.51环境维度政府补贴(Gs)17.3115.7912.85行业竞争压力(Ct)0.200.130.12企业数字化转型(Dcg) 2.60 1.790.6929㊀科㊀技㊀与㊀管㊀理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5卷㊀3㊀数据分析与结果3.1㊀必要性分析在组态分析前,需要对单一因素的必要性水平进行独立检验㊂为了检验单一变量是否可以作为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通常检验一致性的大小,即一致性结果大于0.9的前因条件被认定为结果的必要条件㊂本文使用fsQCA3.0软件计算出了高水平数字化转型和低水平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结果,如表2所示㊂表2㊀必要性分析结果于0.9,即不存在某个单一因素是导致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的必要条件,这也侧面印证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单一因素无法解释这种复杂性,因此进行下一步的组态分析是必要的㊂3.2㊀组态分析多因素的组态路径分析也即充分性分析,主要反映各因素的组成配置对结果的充分性影响㊂本文采用fsQCA3.0对样本数据进行组态分析,案例频数阈值为2,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75,PRI 的一致性设定为0.7,由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不同视角的多维度解读,因此本文将技术㊁组织㊁环境条件均设置 Present or Absent ,最后形成真值表㊂在得到简约解㊁中间解和复杂解后,秉承 中间解为主,简约解为辅 的原则得出制造企业高数字化转型的5种组态和非高数字化转型的1种组态,结果如表3所示㊂3.2.1㊀制造企业高数字化转型的组态分析由表3可知,5种组态的一致性都远高于0.75,这说明每种组态都是实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充分条件㊂解的总体一致性水平为0.85,这表明所有满足这5种组态的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样本案例中,有85%的案例企业实现了较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㊂此外,由解的总体覆盖度度0.41可知,这5种组态可以解释41%的高数字化转型的案例企业㊂根据5种组态的核心条件不同,进一步将H 1㊁H 2归纳为全要素驱动型 ,H 3为 技术导向型 ,H 4为 规模优化型 ,H 5为 内外联动型 ㊂表3㊀高㊁非高数字化转型组态分析结果注:Ә表示核心条件存在;Ә表示边缘条件存在; 表示核心条件缺失;⊗表示边缘条件缺失; 空白 表示条件存在或缺失㊂39第2期陈佳琴等: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前因组态研究 基于TOE 理论框架的分析㊀㊀1)全要素驱动型㊂全要素驱动型是指技术㊁组织㊁环境条件之间的联动匹配共同助力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㊂H1(Rd∗Dt∗Tmt∗Gs∗Ct)表明,拥有高素质高管团队㊁高政府补贴㊁高行业竞争压力的制造企业,辅以较高的研发投入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㊂H1中的制造企业在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时,高管团队会积极进取,加大创新投入,同时,政府补贴为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并且在具有敏锐数字化感知的高层团队领导下,数字化投入和研发成果得到快速转化,数字技术得以高效地应用于企业的技术生产和产品迭代更新环节中,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㊂约16%的案例企业能被H1所解释,代表企业有69㊁44㊁37㊁86㊁91号㊂H2(Rd∗Sz∗Tmt∗Gs∗Ct)表明,拥有拥有高素质高管团队㊁高政府补贴㊁高行业竞争压力的制造企业,辅以较高的研发投入和较大的企业规模,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㊂H2中的制造企业处于复杂的竞争环境下,会尽可能加大研发投入㊁增强数字化投资和扩大企业规模应对技术研发的风险和市场压力的冲击,而高管团队在这个过程中,赋予认知上的渗透力和行动上的执行力,优先将重点资源和资金投入到数字技术创新研发中,政府补助为企业提供研发资金的支持以缓解企业资金短缺的压力,刺激企业重视研发创新活动㊂约12%的案例企业能被该H2所解释,代表企业有18㊁28㊁40㊁86㊁91号㊂以典型案例91号泰豪科技(600590)为例,泰豪科技作为高科技企业,现形成以军工装备㊁智能电力㊁智慧城市㊁创意科技和创业投资业务为主的发展格局备受政府关注,2020年获政府技术研发和人才补助高达4千万㊂公司现有研发人员1260余人,占比40%以上,其中获得有效授权专利和著作权1600余项㊂政府的大力补贴㊁组织内部积极研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泰豪最终获得了数字化高绩效回报㊂2)技术导向型㊂技术导向型是指技术主导㊁组织辅助的联动匹配共同助力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㊂H3(Rd∗Dt∗~Sz∗Tmt∗~Gs∗~Ct)表明,拥有高研发投入和数字技术应用的制造企业,辅以较高的高层团队的支持,更有助于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㊂H3中的制造企业在缺乏外部竞争驱动和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会积极进行研发创新投入,优化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充分挖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在高质量数字化管理团队的带领下,提升精㊁高㊁细的技术应用水平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最终高效地实现数字化转型㊂约13%的案例企业能被H3所解释,代表企业有50㊁84㊁39㊁80号㊂以典型案例80号新元科技(300472)为例,新元科技是作为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拥有国内最早一批从事相关技术研究的专家,凭借强劲的研发团队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不断为客户提供智能化装备产品和综合性服务方案㊂新元所处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先进的核心技术及持续创新能力一直以来都是新元的核心竞争优势㊂3)规模优化型㊂规模优化型是指技术和组织条件共同助力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㊂H4(~Rd∗Dt∗Sz∗Tmt∗Gs∗~Ct)表明,拥有高数字技术应用的大规模制造企业,辅以较强的行业竞争压力,更有助于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㊂H4中的制造企业在面对相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时,企业拥有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大的企业规模时,其配备更优质资源和更成熟的技术经验,其抵御竞争风险的能力更强㊂为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规模越大的企业在竞争压力的驱动下更有可能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能力去提升数字技术应用水平,驱动核心技术实现颠覆性创新,再造创新流程,助力其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㊂约11%的案例企业能被H4所解释,代表企业有32㊁16㊁53号㊂以典型案例16号古井贡酒(000596)为例,古井贡酒是中国名酒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A㊁B两支股票都发行的上市公司㊂古井作为大型国企,2020年拟投入89亿元建设酿酒生产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为提升公司勾储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市场占有率,积极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增强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程度㊂4)内外联动型㊂内外联动型是指技术和环境条件共同助力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㊂H5(~Rd∗Dt∗Sz∗Tmt∗Gs∗~Ct)表明,拥有高素质高管团队和高政府补贴的制造企业,辅以较强的数字技术应用和较大的企业规模,更有助于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㊂H5中的制造企业获得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能够有效缓解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压力,而技术创新成果以及研发周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较大的企业规模可以提供更多的试错机会从而应对研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与冲击㊂与此同时,高管团队一方面把握研发创新的节奏,紧跟数字技术应用的前沿方向;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数字化创新思维,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字化㊁认识数字化㊁拥抱数字化㊂约8%的案例企业能被H5所解释,代表企业是9号㊂49㊀科㊀技㊀与㊀管㊀理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5卷㊀。
ERP系统实施过程中的TAM-TOE整合模型
为 . TM 为 , 系 统 的使 用 是 由行 为 意 图决 定 的 , 而 行 为 意 A认 图 是 由 人 们 想 用 的 态 度 和 感 知 有 用 性 (e c i e P r ev d U e u n s , P ) 同 决 定 的 ,想 用 的 态 度 是 由 感 知 有 用 性 sfles U共
探 讨 . 从 技 术 , 组 织 和 环 境 三 个 纬 度 归 纳概 括 出 影 响 E P E 系统 实 施 的 因 素 , 并 分析 各 因 素 之 间 的 关 系 ,提 出本 文 的概 念
模 型 及 后 续 的研 究 计 划 .
关键词 :E,系统 ;T M R P A 模型 ;T E 型 ;制度理 论 O模
Ab ta tB s d n h T c n l g Ac e t n e sr c : a e o t e e h o o y c p a c M o e ( AM ) a d e h o o y Or a i a i n E v r n n d lT n T c n l g - g n z t — n io me t o Mo e( OE , i p p rdsu ss b u h ra i t na o t n i ep o eso R lme tt nb rwigte d lT ) hs a e i se o t eog nz i d pi t rc s f P i e n ai yd a n t c a t ao o nh E mp o h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建模与设计研究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建模与设计研究摘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管理企业资源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许多企业都引入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
本文旨在研究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建模与设计,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和管理ERP系统,以及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 引言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是指通过整合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和业务流程,为企业提供全面的资源管理和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
ERP系统的建立可以使企业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协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2. ERP系统的组成和原理ERP系统由许多不同的模块组成,涵盖了企业各个领域的管理,如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这些模块之间相互联系,通过数据的共享和流动实现整体协同工作。
3. ERP系统的建模方法在设计和建模ERP系统时,需要考虑到企业的特殊需求和业务流程。
常见的建模方法包括面向对象建模(Object-Oriented Modeling)、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ML)和数据流图(Data FlowDiagram, DFD)等。
通过建模,可以清晰地表示系统的功能和流程,为系统的实施和集成提供指导。
4. ERP系统的实施和管理ERP系统的成功实施和有效管理是企业资源规划的关键。
实施ERP 系统需要考虑到组织结构的调整、员工的培训和沟通、数据的迁移和系统的集成等问题。
在系统实施后,还需要进行系统的监控和维护,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故障。
5. ERP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组织结构的调整可能会引起员工的抵触情绪和不适应;数据迁移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或错乱;系统集成可能会面临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数据流转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培训和沟通、数据备份和恢复、接口开发和测试等措施进行解决。
TOE框架下的企业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转型
TOE框架下的企业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转型摘要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也已经成为了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
借助TOE框架,通过对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驱动因素的文献分析,在技术、组织、环境方面度其要素进行树立。
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对人力资源价值提升和运用数字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开展优化,为中国企业的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据研究,数字化转型既可以提高人力资源价值,也可以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发展;在数字化转型中,领导者的“软实力”以及员工数字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基于此,本文对TOE框架下的企业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转型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TOE框架;企业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策略引言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改变企业实体属性的过程。
这种变革主要以信息系统和数据为核心,需要进行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改善,从而重新定义企业的战略、文化和愿景。
不过,现有员工数字素养以及认知制约了数字化的转型。
数字化转型的成功需要员工具备相应的数字素养以及态度的支持。
此外,数字技术以及组织结构的调整也极大的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
基于TOE框架,本文将从技术、组织和环境方面探讨数字化转型如何优化人力资源价值,深入剖析不同领域的变革路径。
一、技术方面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组织都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
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重构了机构架构和业务流程,还改变了员工的工作技能和所使用的工具,对人力资源的价值产生了多种影响。
现今许多企业已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其自动和智能的特点来提升企业效率。
在金融、财务、生产等领域中,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RPA)已取得了很大成功。
这项技术能够让员工在不断重复以及程序化的工作中脱离,节省了工作效率。
这表明人工智能有助于员工将时间以及精力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工作的关键环节上,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最大化组织内现有的人力资源价值。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经改变了人际关系和人机关系,提高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互通互动。
基于TOE_框架的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专利战略化申请视角的分析
第24卷第1期2024年1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4 No.1 Jan.2024基于TOE框架的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专利战略化申请视角的分析刘岩1,贾涵博1,张如意2,高艳慧1(1.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2.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创新质量的提升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实现效益可持续增长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在专利数量与质量层面均呈现出显著的提升趋势。
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申请专利的动机不再仅限于技术知识保护的单一目标,还包含了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声誉和增加谈判筹码等。
因此,我国企业以多动机并存的方式进行专利布局,而多元化的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对企业创新活动与结果产生了异质性影响。
以中国医疗制造型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探讨技术(发明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组织(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广度与深度)和外部环境(政府经费支持与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多元影响路径。
研究发现:①企业发明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技术知识基础特性以及外部环境之间存在联动匹配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引致企业高创新质量与非高创新质量的组态结果呈现出因果非对称性关系;②引致企业高创新质量的组态路径有技术与组织协同型(P1)及技术—组织—环境耦合型(P2、P3)共3条,以及发明专利战略化申请的阻挡动机与国际市场开拓动机是引致企业高创新质量的关键要素;③企业高创新质量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通过多种组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企业的创新质量。
研究结论为企业在不同外部环境与内部知识资源的条件下,根据不同发明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更好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以实现创新质量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导与管理启示。
关键词:专利战略化申请;技术知识基础;政府经费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质量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4)1-52-12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4.1.50 引言《“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路径基于TOE框架的定性比较分析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路径基于TOE框架的定性比较分析TOE框架是指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因素,用于分析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驱动路径。
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路径中,TOE框架可以起到重要的分析和比较作用。
首先是技术因素。
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中,技术创新是关键推动力之一、这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水平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
技术因素对发展路径的影响可以从技术的创新性、先进性和成熟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其次是组织因素。
组织因素涉及企业的内部机制、管理能力和资源配置等方面。
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组织需要拥有创新型团队、灵活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管理体系等要素。
通过分析企业的组织文化、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等因素,可以比较不同企业在驱动路径上的差异。
最后是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市场竞争、政策支持和行业发展趋势等。
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发展路径有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和行业发展趋势等,可以比较企业在不同环境下的驱动路径选择。
基于TOE框架的定性比较分析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选择研究对象:选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比较它们的驱动路径选择和发展情况。
2.确定分析指标:根据TOE框架,确定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分析指标,如技术创新度、组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
3.收集数据: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访谈等方式,收集企业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4.分析比较:根据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对比不同企业在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方面的驱动路径选择和发展情况。
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5.总结结论:根据分析比较的结果,总结出不同企业的驱动路径选择和发展情况的异同,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总之,基于TOE框架的定性比较分析可以帮助理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路径,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在“内卷”时代中突破:从TPM到TPE、TPO,让生意有可预见的持续增长
在“内卷”时代中突破:从TPM到TPE、TPO,让生意有可预见的持续增长在中国市场,快消企业销售系统复杂。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品牌的可见度和市场份额,企业不得不投入大笔资金用于促销活动、广告宣传和各种市场激励措施,同时为了确保产品的快速流转及消费者满意度,还必须支付高昂的物流与仓储成本,以及提供持续的消费者服务。
这一系列对渠道合作伙伴和市场维护的投入,构成了快消品企业在渠道上的庞大费用。
以一家年销售额为30亿的公司为例,其渠道费用约为5-9亿。
因此,如何管理好这些费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今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即所谓的“内卷”时代,快消品企业对营销费用管理的需求愈发严苛。
企业不仅需要对营销投入进行有效的监控与优化,更要确保每一笔费用都能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以维持其在激烈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营销费用管理能够充分适应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呢?为此,我们特别连线赛博威信息科技(以下简称:赛博威)营销一体化研发总监孙中华,分享新一代全景营销费用管理。
据了解,赛博威专注深耕大消费数字营销领域多年,其营销费用管理处在行业领先水平,同时也是众多世界500强及知名品牌企业的长年数字营销伙伴。
孙中华分享道,赛博威营销费用管理已经发展到了卓越能力阶段。
在营销费用管理规划中,我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以满足企业在各个阶段对营销费用管理的不同需求。
第一阶段:基础营销费用管理(TPM)其核心能力在于夯实营销费用基础,实现全链路闭环管理,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以及数据分析。
目前,大约50%的企业达到了这个能力水平。
第二阶段:进阶营销费用管理(TPE)进阶的核心表现在链接和提效、扩展性分析两个方面。
链接和提效指的是将营销费用与企业现有的应用系统进行有效连接,实现提效。
扩展性分析不仅限于分析ROI,还包括企业净利分析等。
通过系统化的接口和数据整合,可以提升绩效管理效果。
大约20%的企业达到了这个能力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E-TAM模型与制造企业ERP规划策略研究良好的信息化是制造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以制造业ERP实施为背景,在整合TAM(技术采纳模型)和TOE(技术——组织——环境)两个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外部变量,构建改进的制造业ERP采纳模型。
该模型可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参考路线图,亦可用于提高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施成功率和应用效能的对策。
工业化国家约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制造业功不可没。
当今市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及人们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使得制造业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意识到信息化是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机会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良好的信息化也是集中核心竞争力,加强信息沟通,与上下游企业构建供应链网的第一步。
但据研究发现,有74%的企业实施信息化是失败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缺乏了解就急于实施,盲目引入ERP系统,最终成为了无用的摆设;(2)在实施ERP之前未对企业内部流程进行优化与整合;(3)企业中各部门分别引入信息化系统,不能互联,导致信息无法共享,最终形成信息孤岛;(4)在信息化过程中,缺乏以行为科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规划框架指导实施;(5)企业各部门对信息化理解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第三方咨询为企业量体裁衣;(6)企业和软件供应商的信息不对称,最终导致企业耗费资金,软件效率不高等。
1 理论背景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从组织层面开始,企业信息平台与管理思想的兼容过程。
这里我们把TOE(技术——组织——环境)模型与TAM(技术采纳)模型引入到企业信息化规划策略研究中,而对于制造业而言,此处的企业信息化就是实现以ERP为核心的应用系统平台。
1.1 技术采纳模型技术接受模型(TAM)是在借鉴TPB与TRA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TRA(理性行为理论)主要用以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行为,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个体的实际行为是由个体的行为意向决定,而行为意向又受到个体对特定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
TPB(计划行为理论)是TRA的扩展,认为特定行为受到行为意向直接影响,而行为意向由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因素共同影响。
TAM则主要用以分析和解释个体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行为,该模型从个体对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用户接受信息技术的过程。
它把易用认知定义为“使用者认为该技术容易使用的程度”,把有用认知定义为“使用者认为使用此技术对于完成工作的表现及未来的助益”。
该模型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很好地解释和理解IT/IS的使用行为,但忽略了社会、组织等外部环境对采用信息技术的影响。
1.2 组织采纳模型Tornatzky和Fleischer对创新扩散模型进行了扩展,认为组织对一项创新技术的采纳受到T(技术)、O(组织)、E(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TOE模型中技术一般是指企业的内外部技术,即包括现有技术,也包括市场上尚未被企业引进利用的技术;组织一般是指企业范围及规模、管理结构特性、人力资源状况等;环境有时也称制度,指所在行业以及与合作者、竞争对手、政府的交易行为。
TOE模型系统考察了组织内外因素和技术本身特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不同信息系统领域内的组织技术的采纳影响因素分析。
2 TOE-TAM综合模型的建立2.1 制造业ERP规划TOE-TAM模型从行为建模等角度的技术采纳模型发展至今,在不同文化下将不同模型进行整合利用,相互弥补协调,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TOE模型正好从企业的三个方面扩充了TAM模型的外部变量,弥补了TAM模型强调个人采纳行为而对组织采纳行为解释不充分的不足。
纵观各成功实施ERP的行业,有很多共同特点。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以上阐述的两个模型来构建适合制造业的ERP采纳模型,即以TOE模型的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方面为依据,在传统TAM模型中引入新的外部变量,提出一个如图1所示的整合TOE—TAM 的信息采纳扩展模型。
该模型将经典TAM模型中的“技术采纳”进行细化,并融合到整个信息化规划过程中,体现了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整体战略匹配后企业“对技术的态度”,以及引入的第三方咨询将给企业ERP等IT采纳产生直接的影响。
图1 TOE-TAM综合信息采纳模型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与对技术的态度存在正相关,ERP用户的认知不仅受系统可操作性的影响,还要认识到ERP对业务的有用之处,引入第三方咨询会影响ERP的易用认知;同样,有用认知对态度也存在正相关,当企业员工明显认识到ERP能帮助自己工作时,应用ERP的意图会显著增强。
我们在传统TAM模型中增加了相容性变量,实证分析发现,ERP与现有技术和价值系统的相容性越大,ERP系统采纳就越易。
如果公司管理层可以把ERP解决方案与公司实际情况和信念整合好,技术采纳的效能也就会大大提高。
事实证明,现有管理系统与ERP系统越相容,企业内部ERP扩散越广泛。
2.2外部变量所谓外部变量,包括前文中提到的TOE模型中三个对技术采纳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及同样能给企业ERP规划实施带来重要作用的第三方咨询因素。
(1)高层支持。
企业中员工对ERP的态度即使用意图主要受到有用认知和主观规范的影响。
除了良好的培训,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领导的支持显著地影响员工的主观规范乃至采纳意愿。
企业领导正确理解ERP,带动员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目标,有助于消除员工的消极认知,从而增强其对ERP的有用认知。
(2)流程特征。
企业实施信息化是为了利用信息增值,实施ERP之前对内部各流程进行梳理是消除组织部门壁垒,使企业组织与ERP思想更加吻合的必要措施。
流程的特征将对相容性因素才生影响并影响员工对ERP的有用认知。
(3)组织特征。
这是从TOE模型出发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化战略需要和企业战略高度一致,合理匹配信息化战略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对实施信息化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明确组织的特性将影响信息技术的采纳及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意图。
(4)第三方咨询。
国外企业十分重视第三方咨询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纽带作用,咨询机构能为企业用户与软件供应商建起沟通的桥梁,咨询人员的知识和经验能增加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的理解和决心,帮助企业在后期进行软件选型,其对TAM模型中的感知易用和感知有用两个因素均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影响信息化的成功率。
(5)技术背景。
技术背景作为信息化的基础,直接影响ERP系统与原有系统及组织的相容性。
考虑到员工对信息化的误区,误认为这是高层领导脱离实际的行动,技术背景将显著影响ERP的易用认知。
3 基于TOE-TAM模型的制造业ERP规划策略无论何种行业的信息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正如前面分析的,在信息化过程中,多达74%的企业实施信息化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用科学的规划框架指导信息化的实施。
在图1中,对应于左面的是TOE-TAM模型,右面给出了企业信息化规划建设的完整过程。
3.1 明确信息化战略与第三方咨询的引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之前,要有明确的信息化战略及清晰的信息化目标。
在对各成功案例的研究中发现,企业信息化离不开高层的支持,合理匹配信息化战略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对实施信息化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明确组织的特性将影响信息技术的采纳及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意图。
在以往的采纳模型研究中,极少涉及第三方咨询的影响,而企业在进行大型系统应用,如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或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时,缺乏相关技术顾问的指导,面对纷纭的市场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方咨询机构从信息化项目一开始,就可以深入企业,走访各个部门,诊断企业问题,开展对不同层次员工及管理者的培训,增强信息化意识,进行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帮助推进企业流程优化并在新老系统的兼容性问题上做出指导,作为企业中引入的强大的技术支持,对技术采纳模型中用户对系统易用性和有用性感知产生正向影响。
3.2 ERP实施规划中的技术采纳如前所述,图1中的ERP实际采纳模块,是经典TAM模型中“技术采纳”的细化,也可以理解为实现ERP采纳的三个步骤:(1)了解企业信息化现状及需求。
现有企业一般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化基础,对于制造业来讲,生产管理、物资管理、成本管理以及物流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核心,而缺乏经验的企业在匆忙实施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后,各个系统往往形成了彼此不通的“孤岛”,达不到预期目的。
找出企业现有症结所在,明确需求,是正确实施信息化的第一步。
(2)进行流程优化。
“先合理化,后信息化”是企业实施ERP所遵循的一条重要准则。
所谓“合理化”指的就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分析、规范、优化、重组和评价,即业务流程管理(BPM)。
准备导人ERP的企业,有必要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和经营目标,利用BPM方法对企业现有的流程进行诊断和优化,然后再利用ERP将手工信息流程转变为信息技术流程,从而直接实现企业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实现业务流程与ERP功能的匹配。
进行BPR(业务流程再造)或BPM(业务流程管理)时需与ERP目标一致,企业将BPM与ERP实施同时进行,提高ERP系统与流程的相容性,可保证ERP的思想融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并直接影响ERP上线后的使用效率。
这里的相容性,指的是企业自身业务流程与主流ERP软件模块功能的匹配程度。
一个成熟的企业用户需要做到“知理、知己、知彼、知用”,才能成功地实现ERP。
3.3 ERP采纳效能的评价进行企业信息采纳效能的定量评估,能为制定ERP规划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这里结合一个制造企业实际案例,对制造业的ERP采纳效能的评价体系及具体效果作如下探讨。
CG公司是地处四川成都的一个以工程机械制造为主的企业,企业为实施信息化建设而引入的第三方咨询机构深入实地走访调研后,了解到该企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引入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软件等,但各个系统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生产工艺中仍旧存在工序脱节、组织内信息不畅通、编码混乱等问题。
(1)评价指标体系。
以图1中的信息技术采纳模型为基础,结合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提出的补充指标,对以TOE-TAM整合模型为指导的信息采纳进行效能评价。
根据CG公司发展现状,筛选出如表1的指标体系。
表l 企业信息技术采纳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指标C1—C4都是测度信息采纳的适宜度,其中资源匹配适宜度和战略适宜度影响的是TOE模型中的组织因素;而组织文化适宜度和应用适宜度对应的是TOE模型中的技术因素,体现信息技术采纳的合理性;而灵敏度指标是测度信息化最重要的指标,通过该指标来体现所采纳的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贡献。
(2)CG公司采纳效能模糊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