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人教版 必修一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前提:秦的统一
秦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形 成
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内容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 ——郡守——县令(长) 影响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西周灭亡与东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
郡
县
中央集权
服从中央
乡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 秦朝Βιβλιοθήκη 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二)影响: 积极影响:P10历史纵横,P11 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疆域的初步奠定,中华民族的 形成。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 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影响: 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秦朝短 命而亡。
你认为柳宗元的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概念总结:
1、“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 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秦朝官制示意简图
专制独裁 皇帝
专制主义
御史大夫 丞相 九卿 太尉 分工制约
问题:从上述材料我们能够 看出皇帝制度有什么特征? 皇帝独尊
材料2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3:“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 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 《史记· 秦始皇本纪》 依据材料2、3,皇帝制度的另外两个特点是? 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学思之窗”
政治上:诸侯兼并,形成局部统一;
皇帝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2.概况(设置、任免方式) 人心所向:人民经受长期战乱,渴望统一。 易产生暴政从而激化阶级矛盾
有何作用?
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辩论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A 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积极性、局限性)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唯上幸许。
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的重大事情的决策失 人心所向:人民经受长期战乱,渴望统一。
2.概况(设置、任免方式) C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误。 人心所向:人民经受长期战乱,渴望统一。
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历史纵横)
(2)皇权至上(材核心)料一:P9“历史纵横”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已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3)从材料二所含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P10(历史纵横)
诸大臣已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1、时间:BC221年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P10(历史纵横)
C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皇权至上(核心)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主。
❖ 相互配合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已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 咸阳
一
(2013年浙江)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
是
A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北至长城
西 到 陇 西
东 到 人口达2000万 东 海
南到南海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客观原因: 1、政治基础: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 2、社会基础:人民渴望统一。 3、经济基础: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各地区联系加强。 4、民族基础:春秋战国以来各民族初步融合,利于统一。 主观原因: 1、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 2、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远交近攻)。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 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 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 3、郡县制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
1)皇帝称号——皇帝 目的:①突出个人功业 (首要目的)
郡县制
√×
西 周 分
封
制
3、郡县制 中央 丞相 实现对地方的直
郡县制
接有效的控制;
的建立
有利于巩固统一,
是官僚 郡
Hale Waihona Puke 郡守 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取
代贵族 政治的
县
县令
重要标
志。 乡 三老、有秩、啬夫、有徼
里
里正
三、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并 说明郡县制的特点
相 目的 同 性质
分封制 郡县制
巩固统治 地方行政制度
【即时巩固】
1.(2013年广东)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共30张PPT)
1.皇帝独尊
(一)皇帝制度 主要特征
2.皇权至上(核心)
3.皇位终身与世袭
本质:是 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
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秦朝的中央官制
宫 中 警 卫 宫 门 警 卫 宫 廷 车 马 司 法 首 都 警 卫 少 数 民 族 皇 室 宗 族 租 税 财 政
庙 仪 化
皇家 财政 官府 手工 业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的统一
燕 秦
赵 秦 秦
前221年 定都咸阳
齐 秦
魏 秦
韩 秦
楚 秦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北抵长城一带
西 到 陇 西
人口达2000万
东 到 东 海
南到南海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作用
措施:(1)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
(3)统一文字、车轨;
显 隐 \
强和国家的统一
问题: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的趋势是什么?
皇帝制度
秦朝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
中央官制
郡 县 制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制度
1.确立:_________ 秦朝 。 2.存在矛盾: 皇权与相权 (1 ) _________矛盾。 (2 ) _________矛盾。 中央与地方 3.影响:
(4)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
(5)大规模移民等等。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细密、严苛。
统一度(长度)、量(体积)、衡(重量)
统一货币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圆形方孔钱
统一文字:
以秦国的小篆为统一文字,后又出现了更为
简便的隶书
齐
楚
燕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法家代表人民渴望安宁,统一 成为历史潮流。 (5)个人: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如远交近攻战略等)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专制主义(君臣关系): 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具体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关系): 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其特点 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矛盾:中央vs地方)
拓展:郡县制的特点和积极影响
特点: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积极影响: ★ 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 的进步; ★ 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 根本上否认了分封制,打破了诸侯割据的状况,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廷尉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
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赞成实行郡县制
1.形成过程: 春秋时期初设郡县;战国各大国广泛实行;秦统一后 全面推行。 2.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 为郡守。负责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 长官为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 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 和兵役。 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秦国统一六国
从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 年的时间,秦国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 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 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
许。”
——《史记》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
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
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
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实行分封制。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形成背景:秦的统一 2、具体内容:
⑴中央: ①皇帝制度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⑵地方:郡县制 3、影响
临沂一中 高一组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秦的统一
诸侯势力强
(西周)周室东迁
大“两制” 渐渐崩坏
(春秋)
封
分封制、宗法制
建
诸侯割据混战
经 济
的
秦商鞅 变法成
(战国)
B、内容:
①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负责 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 ②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 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④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 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政治的重要标志。
专
皇帝
制
集
主
中
义
中央权力
中
集
央
中
集
地方权力 权
特点: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秦朝这 套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必修一政治史第2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即中央王全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秦朝统一原因(1)战国时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本原因)。
(2) 春秋战国诸侯纷争,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
(3) 秦国的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4) 法家学说影响。
(5) 秦王瀛政个人的雄才伟略(如远交近攻战略等)。
2、秦朝一统:秦王瀛政相继灭掉其他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基本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核心);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2)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太尉(虚设) :管理全国军务。
3、地方制度: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1)对秦: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促进封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
(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深远影响)。
2、消极:专制皇权极易形成暴政和腐败,阻碍社会发展。
★知识拓展——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不同点:。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教材分析知识图示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选择重点要围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题(也是本课内容的中心),由此可确定“至高无上的皇权”和“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两目作为重点。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材地位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二.重点难点及其突破教学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教学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重难点解析:1.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1)首先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2)其次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政府的组成及特点1)三公九卿及其职权,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热点链接:太尉是秦朝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但是,现存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过此职,故可以推断秦始皇统治时期是自掌军权。
秦朝中央政府中实际存在的是“二公”。
2)中央政府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抛弃了宗法关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统。
各管理层不再由世袭贵族垄断,而是由皇帝和主管机关任命的大小官吏掌握。
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邑,上下级官吏之间管理与服从的关系,职业官吏构成各级政府的实体。
法律对官吏提出的各种要求,促进了官僚制度的进一步确立。
例如,丞相是百官之首,权力比御史大夫大,地位也比御史大夫高,但是当丞相有失职和做错的情况发生时,御史大夫就可以向皇帝报告,纠正丞相的失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 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
第 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
第 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一)秦统一的背景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度崩坏;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古风·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问题:这首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 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材料一: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 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 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 喙,足以为九鼎。"
三、郡县制
(四)作用 1.郡县制下,官吏不再世袭,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统治 基础。
2.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 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3.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贵族政治被官僚政 治取代。
4.为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第 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四)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与作用
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2.对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与加强。
1.统一文字(小篆)
2.统一货币 3.统一度量衡 4.统一车轨 5.颁布秦律
6.修长城筑灵渠 7.焚书坑儒
有利于构建共同统一民族文化 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件(共29张PPT)
皇帝 中央政府
三公九卿制 1.受命中央
郡 县 乡、里
郡守
县令 或县长
2.督责属县
3.汇报丞相
(三)郡县制
1、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春秋时期初设郡县; 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全面推行。
2、地方官制及职能 3、郡县制推行的作用
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 效防止出现割据
第 2课
课程标准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 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 响‛。 •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 •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统治的残酷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之间的 关系)。
西周: 周武王——周幽王(前1046~前771年) 镐(今陕西西安)
太尉。但在秦朝时虚设, 实际上由秦始皇自掌军权
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三公
九卿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御史 丞 大夫 (统率) 相
(统率)
(牵制)
直 接 控 制
太 尉
治 粟 内 史
(虚设)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少 府
太 仆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 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制如“三公” 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军政大权,最终军 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个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 不致旁落
论从史出
如何评价? 积极、消极。 现实、长远。
1、对秦朝的影响: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②初定疆域 ③巩固统一 (最重要的作用) ④有利于中华民族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春秋的诸侯争霸(前770年到前476年) 原因: (1)周王室直接控制区域缩小,实力下降。 (2)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 (3)诸侯不再服从于周天子。 (4)诸侯为争夺土地和人口,发动战争。 2.战国兼并战争(前475年到前221年) 发展表现: (1)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改称 “王”。 (2)诸侯国纷纷变法,力图统一天下。 (魏国李悝变法,秦商鞅变法,楚吴 起变法)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3.秦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2)评价: 结束了四分五裂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形成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 形成原因: 经济:保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政治: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思想: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3.秦的统一(前221年)
秦王嬴政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3.秦的统一(前221年)
材料:嬴政(前259—前210),秦庄襄王之子,生于赵国邯郸,亦 名赵政。公元前246年即王位时,年仅13岁,由丞相吕不韦以“仲父” 的身份辅政。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开始亲政。同年,镇压了嫪 毐(lào’ǎi)发动的叛乱。第二年,免去吕不韦丞相的职务,从此 “独治其民”。 嬴政掌权后,重用尉缭、李斯等大臣,谋划灭亡六国的策略,任 命王翦、桓(yǐ)、李信、王贲、蒙恬等为将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统一 战争。 从前230年的前221年, 秦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不到十年的时 间内,就灭掉了东方六国。
秦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 左才(在)阳陵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