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
中国历史故事-如何评价苏轼?苏轼的历史成就
中国历史故事-如何评价苏轼?苏轼的历史成就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他最重要的历史成就不在于政治,而在于文学,他是宋代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诗词书画加之散文,都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很多还是那方面的巅峰代表。
从政治上来说,苏轼是一个想要有所成就,且关爱百姓的官员。
但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过于执着,导致他很多时候的想法都会存在着偏见,以至于他的仕途不顺。
王安石与苏轼同处于一个时代,但王安石的政治成就却比苏轼要高的多,他所提倡的王安石变法,至今也是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北宋政治历史不可轻视的一点。
但是对于历史而言如此重要的“王安石”变法,却是苏轼仕途的绊脚石。
苏轼一生仕途的起伏,都皆与此次办法有关。
苏轼第一次进士及第之后,任从八品陕西风翔府判官。
担任了一些小职位后没有多久,他就因为母亲去世,丁忧回乡,暂时告别了官场。
后来丁忧期满,他复职回京,一路上看见许多百姓因为王安石变法深受其痛,所以自此以后他对待王安石的变法都采取一种坚决反对的态度。
苏轼关爱百姓的心是好的,但是他也许不知道一场变法,本来就是将那些腐朽发脓的伤处割开,然后挖掉里面已经腐烂的肉,这样才能让伤口彻底的好起来。
正是因为这样的局限性,他从复职开始,一直到政治生涯的结束,都对新政持反对态度。
苏轼是一个豁达之人,在因为反对新政,而遭到新政一派的诬陷贬谪之后,他虽然因为被贬谪而郁闷,但是一直都用自己的内心来排解。
他醉心山水,求得心灵上的平静。
历史上的评价,多见于苏东坡于文学和艺术方面,如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又如陆游:“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再如:“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
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
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一)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一)【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惠州;儋州;文学创作;精神境界【论文摘要】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在他的仕途变化中,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黄州是他思想发生隶变之地,从此,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最终集儒道择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旷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而这种思想境界,使他面对更险恶的被贬之地惠州、儋州,却能与民同甘共苦。
这才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留给后人精神上的最宝贵财富。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有知杭州、颖州以及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政任上,为什么他独把在这三处的贬居看得如此重要呢?因为十几年的贬滴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贬滴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这让一个御史台挑出毛病,又在他的诗文中寻章摘句,弹劫他蔑视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
他被押解人狱。
苏轼贬谪经历
苏轼贬谪经历
苏轼,北宋文学巨匠,才高八斗。
然而,他的一生却饱经沧桑和风霜。
他的谪贬经历,可谓人生苦旅。
苏轼自幼聪慧,诗词歌赋皆能娴熟地运用。
他进士及第后,历任教谕、知州等职务,而后召为翰林学士,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颗新星。
然而,美好的生活却只维持了短暂的时间。
庆历之变后,苏轼被贬戍黄州。
他的身份地位一下子从高架到落地,受到极大的打击。
黄州的艰苦生活更是让他倍感压抑和无力。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被打垮,而是以更加热情的文学创作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数年后,苏轼得以重返官场,被任命为太子宾客。
然而,他的官场生涯并未走上正常的轨道,反而又因为《礼部试禁闱案》而重新遭到贬官。
此后,他被调往崖州,在此地度过了10余年的流放生涯。
崖州的烈日酷暑,海峡两岸的暴风骤雨,极大的考验着苏轼的意志。
但他仍然不断地写作,不断地思考,为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实,苏轼的贬谪生涯,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
一方面,贬谪并不代表人生到了尽头,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信念和勇气,前行着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另一方面,难处也成就了苏轼的文学风范,让他成为不朽的文化名人。
在苏轼的生涯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的才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更是他一路走来将理想转换成现实、对人生执着的无限追求和探索。
正因为这种精神,苏轼才能成为古代文化的巨匠,是毕生坚持追求的最好写照。
一代文豪苏轼,一生处于贬谪之中,浅析其仕途不顺原因
一代文豪苏轼,一生处于贬谪之中,浅析其仕途不顺原因前言:在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诗人文学家虽然满腹才华、见识不凡,但是往往都是怀才不遇,在政治上颇少建树,即使一些人执意从政,但是效果也都不是很理想,或被排挤,或被贬谪。
宋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苏轼的时代。
对于苏轼,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他是为数不多可以被称为大文豪的人,由此可见其才华。
在北宋曾经有过苏家的一个佳话,“苏门三学士”,苏轼是唐朝大臣苏味道的后代,家学渊源厚重,苏轼的父亲苏洵曾经是一个纨绔子弟,中年时顿悟发奋进学,然后父子三人一同科考全都考中,在当时也是非常轰动的事情,在父子三人中苏轼才学名望最高,后来苏轼还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加之北宋重文轻武的风气,苏轼应当混的风生水起才是,但是事实恰恰想法,苏轼的仕途之路非常不顺,可以这么说,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谪,就是被贬谪的路上。
这不禁令人好奇,苏轼如此有才华,能力出众,却唯独不受重视是何原因?苏轼画像党争不断,未能立稳脚跟北宋开国皇帝通过兵权夺得天下,因此十分忌惮拥兵自重的武将,于是一直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这样一来很多文人都受到重用,文人多了弊病也多了起来,朝堂上酸腐之气、勾心斗角也多了起来,然后慢慢就演变成党争。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党争是险恶的,也是慢慢腐烂国家的根基,北宋时期的党争十分严重,苏轼处于其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牵连。
苏轼第一次来到京城的时候,北宋的党争还没有摆到明面上,苏轼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无所顾忌,但是此时苏轼母亲去世,按照惯例苏轼要守孝三年,于是错过了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的时机,等他再回来,新旧党争开始,苏轼没有选择阵营,新党当政苏轼因为反对上书被新党排挤构陷,最后被贬;旧党当政苏轼上书陈述新党政策好处,被旧党排挤构陷,最后被贬,这一切不仅是苏轼性格问题,也和朝堂有很大关系,当时的朝堂不允许一个仗义执言的人出现,所以苏轼仕途才会如此坎坷。
就是这样的党争,埋没了很多人才,也牺牲了很多人才,苏轼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注定是没有立锥之地的。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历经多次贬谪,命运多舛。
然而,他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豁达、乐观与坚韧,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启示。
苏轼的第一次重大贬谪,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那时的他,从朝堂之上的重臣一下子沦为了偏远之地的“戴罪之身”。
黄州,这个在当时相对荒凉的地方,成为了苏轼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初到黄州,生活的困顿可想而知。
没有了丰厚的俸禄,没有了前呼后拥的排场,他甚至要亲自下地劳作,才能维持生计。
苏轼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
那片土地,起初或许是荒芜的,杂草丛生。
但苏轼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和退缩,他卷起衣袖,拿起锄头,一下一下地翻耕着土地。
他的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阳光照耀下,折射出他坚韧的光芒。
他种下的不仅仅是庄稼,更是对生活的希望。
他会仔细地观察每一颗种子的发芽,每一株幼苗的成长。
当看到嫩绿的芽尖从土地中钻出时,他那疲惫的脸上会绽放出欣慰的笑容,就好像是看到了自己在困境中重新崛起的希望。
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愈发丰富。
他会在夜晚,独自一人漫步在田间小路上。
月光如水,洒在他的身上,周围的虫鸣声此起彼伏,仿佛是大自然为他演奏的一曲交响乐。
他抬头望着那轮明月,心中思绪万千。
想起自己曾经的抱负和理想,如今却身处这荒僻之地,但他没有陷入自怨自艾之中。
相反,他感慨着这天地之间的广阔,自己的这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也会在闲暇时,与当地的百姓交流。
那些朴实的农民,虽然没有高深的学问,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简单的快乐。
苏轼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他会和百姓们一起分享自己种出的瓜果蔬菜,听他们讲述着乡间的趣事,笑声在那简陋的屋舍中回荡。
后来,苏轼又被贬到了惠州和儋州。
惠州的瘴疠之气,儋州的荒蛮艰苦,都没有打倒他。
在惠州,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坦然。
苏轼三次被贬的经历和成就
苏轼三次被贬的经历和成就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凭借其才华横溢的文章受到后人钦佩,被誉为“文章王”,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并以此为责任,克服了重重困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就了卓越的文学成就。
苏轼的第一次贬官是在1125年,当时他被任命为赤壁令,但后来他被贬为荆州刺史,因为他没有按照朝廷要求行事,而是支持贵族,所以他被贬了。
苏轼的第二次贬官是在1133年,他当时被任命为安徽太守,但由于他没有按照朝廷的安排,而是支持贵族,所以他又被贬了。
苏轼的第三次贬官是在1140年,他当时被任命为浙江太守,但他不仅没有按照朝廷的安排,而且还发表了《游春词》,指责皇帝失管,所以又被贬了。
虽然苏轼三次被贬官,但他依然勇往直前,在贬官期间他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的优秀作品,被誉为“文章王”。
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以及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
苏轼的诗歌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被誉为“宋诗经典”,并被称为“诗经的晚期经典”。
他的散文作品有《赤壁赋》、《江城子》、《洞仙歌》等,被誉为“宋代散文经典”。
此外,他还创作了《游春词》、《答韦检社论》等文艺评论作品,被誉为“宋代文艺评论经典”。
苏轼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有《楷书》、《行书》、《隶书》等,其中《楷书》被誉为“宋代楷书经典”。
此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画作有《观云图》、《秋夜图》等,他的画作被誉为“宋代水墨画经典”。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仅在诗歌、散文、文艺评论、书法、绘画等方面有所突出,而且他的诗歌、散文、文艺评论也都被誉为“宋代经典”,令人称道。
苏轼的三次贬官经历,使他在文学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绝世精品,令人敬仰。
《苏东坡传》阅读感想
《苏东坡传》阅读感想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宋代〕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六十六岁的苏轼在从被贬之地海南岛儋州回中原的途中,经过润州(镇江)的金山寺看到自己的画像时,回顾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遗憾的是,苏轼在写完这首诗两个月后便逝世了,因此,这首诗也成为了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和总结。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两句诗道出了苏轼对自己一生功绩的总结。
他一生的功业,不在于在朝堂做大官时的政绩,也并非他在三个地方做知府的功绩,而是在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被贬谪的经历。
苏轼为何会有这样的总结?这要从苏轼的贬谪经历说起。
在被贬谪期间,虽然是苏轼仕途最为失败的阶段,也是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磨练,成就了一种伟大的人格进退自如、超然洒脱的精神境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来了解苏东坡传奇的贬谪经历。
1. 初贬黄州,朝堂重臣变成东坡居士在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
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初到黄州,苏轼心中充满了恐惧与忧愤。
他曾写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在盛世却无法施展才华抱负的忧愤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因此,他常常借酒消愁,无法面对此时的境遇。
然而,生活的苦难并未容他为仕途坎坷失意而买醉。
由于团练副使是个闲职,没有工资,加之一家老小在黄州居无定所、朝不保夕,苏轼不得不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以种田来解决温饱问题。
他还筑起居室,并亲自写上“东坡雪堂”四个大字,自称东坡居士。
从此,那个朝堂重臣已然成为东坡上耕种的农夫,其中既有无奈,亦有凄凉。
幸运的是,在此期间他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帮助。
淳朴的民风让他的心境开始发生变化,他逐渐与百姓成为朋友,不再封闭自己。
当他面对赤壁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时,我们似乎听到了苏轼从纠结、悲哀中超脱出来的感叹。
论苏轼的贬谪经历和创作成就
论苏轼的贬谪经历和创作成就作者:聂伟来源:《短篇小说(原创版下半月)》2012年第05期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仕途坎坷,但他心胸宽广,面对逆境泰然处之,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不断遭贬谪,身心得到磨炼息息相关。
故研究贬谪及其创作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苏轼。
一、贬谪经历嘉祐元年苏轼到汴京赴进士考,次年参加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取为进士。
25岁授河南福昌县主簿,不赴。
26岁参加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以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
30岁召回京,历任殿中丞、直史馆和差判官诰等职。
熙宁变法开始,因与王安石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
36岁起任杭州通判,接着先后为密州、徐州、湖州知州,直到44岁。
苏轼外任以来,诗文中时有对新法流弊的针砭。
这在苏轼的原意是“缘诗人之意,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但一些投机新法的人,却摭拾苏轼诗中的片言只语,弹劾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
因此,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入狱,这就是所谓“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押公事。
从此他在黄州度过了五年的谪居生活。
元丰七年三月,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仍不得签押公事。
他因有田在常州,向朝廷请求常州居住。
次年,神宗去世,十岁的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旧党人物纷纷上台,苏轼被迁为登州太守。
到任仅五天,又诏回朝中,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一连三次提升,这是苏轼由贬谪到起用的一个重大转折。
但这时苏轼又不满意司马光尽废新法,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于是与司马光产生分歧,又受到旧党的排斥。
为摆脱党争,苏轼再次请求外任,54岁出知杭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但就在这一年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原来投机变法的章惇、吕惠卿、蔡京等人又补起用。
苏轼第三次请求外任,出知定州。
苏轼出知定州的第二年,章惇为相,改元“绍圣”,意谓继承神宗的施政方针。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苏轼,这位让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巨匠,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
他的诗词文章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而他的黄州、惠州、儋州三段经历,尤为值得一提,这其中的故事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1. 黄州的艰难岁月1.1 从荣光到流放话说,苏轼在黄州的日子可是跌宕起伏。
他原本在朝中风光无限,官运亨通,谁知道政治风云突变,他被贬到黄州,真是晴天霹雳。
黄州这地方,远离繁华,四面环山,环境可谓颇为艰苦。
不过,苏轼可不是什么容易被打倒的人,尽管处境困顿,他还是积极调整心态,努力适应。
1.2 艰难中的创作在黄州,苏轼的日子虽苦,但他并没有让自己沉沦。
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比如那首《赤壁赋》。
那段时间,苏轼不仅享受到了自然风光,还在困境中深刻地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他用笔触记录下这些思考,让人读来,仿佛能看到他那时的心境。
这种精神,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2. 惠州的风花雪月2.1 惠州的平静岁月从黄州离开后,苏轼被贬到惠州,这儿环境稍好一些,风景也美丽不少。
在惠州,苏轼的生活条件相比黄州改善了不少。
他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那时候,苏轼在惠州的日子过得相当悠闲,他常常在湖边散步,享受那种宁静的生活。
2.2 惠州的文学创作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苏轼继续他的文学创作。
他写了不少优美的诗词,比如《湖上》和《惠州山中作》。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他对生活的无限感慨。
惠州的生活给了他更多的灵感,他的诗词因此也更加充满了诗意。
3. 儋州的最后岁月3.1 儋州的日常生活接下来,苏轼又被贬到儋州。
儋州地处偏远,虽然环境更艰苦一些,但苏轼依旧不改风采。
他在儋州的日子过得相当充实,他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笔墨,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追寻知识和真理。
3.2 儋州的贡献在儋州,苏轼不仅继续创作,还在当地积极推广农业和水利建设。
他把自己的一些理念和经验传授给当地人,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苏轼在儋州的贡献,可以说是他那段流亡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苏轼经历磨难成功的事例
苏轼经历磨难成功的事例
一、乌台诗案。
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
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一一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
三、一贬再贬的苏轼。
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
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苏轼,这位大名鼎鼎的文人,真的是个传奇人物。
他在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地的生活,简直可以写成一本小说。
先说黄州吧,苏轼在这里的日子可真是跌宕起伏。
他因为政治斗争被贬到黄州,初到时心情可想而知,想必是郁闷得要命,像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
可这位老兄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的。
他住在黄州的茅屋里,四周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心情也慢慢开朗起来。
他开始探索周围的自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想想啊,那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溪旁,看看水流潺潺,脑海里灵感不断,笔下生花,简直像是仙人下凡。
再说他的美食情结,苏轼可是个吃货,尤其喜欢吃那种简单却美味的东西。
他在黄州发明了“东坡肉”,这道菜真是家喻户晓,听说当时的猪肉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结果大家都被这美味所征服。
可以想象,苏轼招待朋友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香喷喷的肉,谈天说地,欢声笑语。
真是热闹非凡,整个黄州都因为他的才华和美食而活跃了起来。
惠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苏轼在那里继续发挥他的才华。
他到惠州后,常常去东江边散步,看看水面波光粼粼,思绪万千。
诗词一首接一首地涌现出来,简直就是泉涌而出。
那时他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首,情感真是让人动容。
苏轼在惠州不仅仅是写诗,还参与到当地的治理中。
他关心民生,想方设法改善乡亲们的生活,真是个热心肠。
有人说他是在做“官”的同时,也在做“人”的工作,真是一举两得。
而在儋州,这个地方又是另一番风味。
苏轼的心情在这里显得格外洒脱。
他在这个偏远的地方,开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虽然有些孤独,但他却从中找到了快乐。
他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他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常常参与一些集市活动,和大家一起聊天,分享生活的点滴。
他的幽默感和亲和力让他赢得了大家的心,谁不喜欢和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呢?说到他的文学成就,那真是数不胜数。
他不仅是诗人、散文家,还是个优秀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诗词作品,流传千古,风靡至今。
苏轼的坎坷一生被贬路线
苏轼的坎坷一生被贬路线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_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苏轼被贬的经历
苏轼被贬的经历
苏轼被贬的经历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
他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画家,被誉为苏派四艺之首。
然而,由于他与王安石的政治观念不合,苏轼开始了一系列被贬的经历。
首次贬谪发生在1079年,当时他因为批评王安石的新政而被
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了一名乡官。
在黄州,苏轼积极参与当地的农田水利建设,并展开了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然而,1094年的徽宗即位后,苏轼的处境发生了改变。
徽宗
是王安石的支持者,他指责苏轼批评王安石的作品,将苏轼贬谪到了远离京城的常州(今江苏常州)。
尽管被贬到了常州,苏轼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包括以常州芍药花为题材的诗词。
然而,苏轼在常州只待了一年多,1096年又被贬谪到了婺州(今浙江金华)。
在婺州,苏轼因为负责水利工程的建设,被称为“婺州水利郎”。
1100年,苏轼被调任到杭州(今浙江杭州),担任了一名副尉。
在杭州期间,他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与一些文人雅士结交,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然而,苏轼的政治处境再次发生了变化。
1111年,皇帝钦点
了他的弟弟苏辙担任参知政事,但苏轼却因为辞职不尽忠于朝
廷而被罢官,并被流放到黄州。
在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包括“赤壁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尽管苏轼多次被贬谪,他却没有气馁,继续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并且在这些贬谪地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使他的名声日渐赫赫。
论苏轼的仕途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苏轼的仕途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其卓越的才华,更在于他的仕途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苏轼的仕途经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的官场生涯,第二个阶段是他的放逐生涯。
这两个阶段对苏轼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苏轼的官场生涯始于他的进士及第,他先后担任了许多重要的官职,如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
在这个阶段,苏轼的文学创作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官场经验。
他的文章大多是政论文或者是官场笔记,如《东坡乐府》、《赤壁赋》等。
这些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反映了苏轼对政治和社会的深刻认识,这些认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放逐生涯始于他的“靖康之变”,他被贬到了黄州、岳州等地。
在这个阶段,苏轼的文学创作主要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文章大多是诗歌和散文,如《江城子》、《赤壁怀古》等。
这些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反映了苏轼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些思考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仕途经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苏轼的仕途经历使他对政治和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
他的政论文和官场笔记反映了他对政治和社会的深刻认识,这种认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和散文中也反映了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也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苏轼的仕途经历使他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官场经历和放逐生涯使他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和散文中反映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苏轼的仕途经历使他的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他的官场经历和放逐生涯使他的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他的作品涵盖了政论文、官场笔记、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这种多样性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的才华与挫折
苏东坡的才华与挫折苏东坡,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是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问影响了后世,但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不幸。
本文将探讨苏东坡的才华以及他所遭受的挫折,展现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才华的辉煌。
一、苏东坡的才华苏东坡生于一个寒微的家庭,但却凭借其非凡的才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他的诗文优美动人,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展现了他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苏东坡的文章展示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的文笔清新明快,意蕴深远。
此外,他还是一名娴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被视为传世之作。
苏东坡的才华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他还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才能。
他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并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智慧赢得了众多人的敬佩和崇拜。
苏东坡在政务上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念和政策,为当时的政务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苏东坡的挫折然而,苏东坡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他的高才华和直率的性格,他常常惹来麻烦。
他的一些言论和行为招致了政治上的敌对,甚至遭到了贬谪。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多次被贬职或贬斥,经历了无尽的挫折和磨难。
在他的人生低谷期,苏东坡还受到了一连串的家庭不幸。
他的妻子去世,他失去了亲人的慰藉和支持。
这些不幸的遭遇使他沉浸于思考人生的意义,促使他在创作中表达更深刻的哲理和感悟。
然而,苏东坡并没有被打倒。
相反,他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由于他的才华和勇气,他再次站起来,展示了他的自我超越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于命运的抗争,使人们得以从中寻求力量和勇气。
三、苏东坡的辉煌与影响苏东坡的一生经历了成功与挫折,他的才华让后人仰慕不已。
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他的政治智慧和贡献也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苏东坡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艺术的瑰宝,为后世书法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惠州;儋州;文学创作;精神境界【论文摘要】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在他的仕途变化中,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顶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黄州是他思想发生隶变之地,从此,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最终集儒道择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旷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而这种思想境界,使他面对更险恶的被贬之地惠州、儋州,却能与民同甘共苦。
这才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留给后人精神上的最珍贵财富。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有知杭州、颖州以及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政任上,为什么他独把在这三处的贬居看得如此重要呢?因为十几年的贬滴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贬滴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顶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这让一个御史台挑出毛病,又在他的诗文中寻章摘句,弹劫他蔑视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
他被押解人狱。
苏轼被贬儋州后的贡献2
苏轼被贬儋州后的贡献2
可⽼百姓却关爱苏轼,为他搭建了三间茅屋栖⾝,尽管凄凉,东坡不改乐天派本⾊,他还为茅屋取了个⽂雅的名字《桄榔庵》,竟有兴致写下了“桄榔庵铭”。
⾯对如此绝境,苏轼没有绝望,他还写到:“我本海南民,寄⽣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他认为故乡在⾃⼰⼼⾥,只要⼼有所安,⽆处不可作故乡。
他说:“海南万⾥真我乡”。
要是没有如此旷达的⼼境,也许受尽折磨的东坡早已回到天国去了。
他很快把⾃⼰融⼊到这⽚陌⽣的⼟地上。
与百姓交朋友,传播中原⽂化,他办学堂,⾃编教材,把教学点命名为“载酒堂”,这是取“载酒问字”典故。
他⼤⼒倡导读书,经过苏轼的努⼒渐渐地兴起,苏轼说:“跫然已可喜,况闻弦涌⾳”。
不时可以听到书声琅琅,弦歌四起,从此海南才有了考中进⼠的历史,有诗赞道:“谪居儋⽿有三秋,轶事繁多史籍留。
劝导庶民兴学馆,写成经义教名流。
”姜唐佐就是苏轼培养出来的佼佼者。
由于儋州⽂化与观念落后,当地⼈病了不医治,说是妖魔作怪,要请巫师捉⿁,杀⽜驱邪,⽜就成为⼈们举起屠⼑任意砍杀的对象了……东坡向他们传播科学,医药,⼴泛收集药⽅,为百姓做好事。
苏轼倡导民族平等。
海南岛的黎族⼈以种地、打猎为⽣,⼀直过着⼑耕⽕种的原始⽣活。
可以说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没有把他们放在眼⾥,他们受尽剥削压迫、凌辱。
早在汉武帝时代,黎民就反抗攻击杀太守,被称为“黎蛮”,遭到当权者的杀害。
被贬后仍乐观的诗人的论据
被贬后仍乐观的诗人的论据
被贬后仍能保持乐观的诗人,可以举出苏轼(苏东坡)的例子。
以下是他的经历和乐观态度的体现:
1. 被贬黄州:苏轼在政治上曾经遭遇过挫折,被贬到黄州。
然而,他并没有被这种困难击垮。
在黄州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2. 美食家:苏轼在黄州期间,曾自创“东坡肉”,这道菜后来成为了中国的名菜之一。
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找到乐趣。
3. 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入洞察。
4. 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非常积极向上。
他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乐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在被贬后仍然对生活充满热情,这种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因此,通过苏轼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贬后仍能保持乐观的诗人是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创造出卓越的文学成就的。
遭贬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遭贬黄州成就了苏东坡遭贬黄州成就了苏东坡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自汴京出狱的苏轼获得了朝廷部分赦免,“责受黄州任团练副使”。
所谓责受,大概有接受“再教育”的意思。
团练副使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官呢?其实只是一个不理公事、空挂虚名的散官。
从直史馆阁员、州太守,到囚犯再到散官,这命运的秋千荡得太急了,让苏轼发晕。
但不管怎样,黄州是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之地。
在寓居承天寺、天庆观之后,苏轼在黄冈山下城东边坡开了几十亩的荒地,自己盖了几间房子,号“雪堂”,自称“东坡居士”,于是,便有名贯天下的苏东坡。
“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
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
”这样的去处,正是苏轼所寻找的地方。
“盖将老矣,则亦黄人也”。
从此可以频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浅唱。
此时的苏轼,是不是全然进入了黄老之学?非也。
在苏轼的骨子里,有一种天然的东西:你可以打击他,但不会打倒他。
他的硬骨气节只能隐隐地释放在自己的诗文书画里。
在四十二岁人生的盛年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因诗文被谏议大夫李定国、御史何大正诬告下狱。
“乌台诗案”大概是有宋以来第一桩荒唐的文字狱。
许多人不信,可是,皇帝偏偏信。
其实“功夫在诗外”,本案的幕后是政坛之争,是“变法派”与“非变法派”的政治论争。
神宗皇帝是主张“变法”的,丞相王安石是推行“变法”的。
他们无非要借此案惩治反对“变法”的人物。
苏轼是个文人,也是一个力图救世的政治家。
以苏轼的体察,如果假以“国家”之名、行集天下财富与资源于皇家一姓,则富国也失去了“变法”的初衷,一切不能富民的行动可能只是一种招术。
与皇帝的想法相悖,这注定要给苏轼的人生涂上悲剧色彩。
当另一个书生型的人物王安石强力“变法”、排除异己之时,苏轼就被划入了“元佑党”人,倍受排斥和打击。
宋代这段历史,让人痛感宋朝帝王的偏执、宰相的偏狭时,也要惊讶宋朝还是一个保持底线的王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惠州;儋州;文学创作;精神境界【论文摘要】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在他的仕途变化中,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黄州是他思想发生隶变之地,从此,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最终集儒道择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旷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而这种思想境界,使他面对更险恶的被贬之地惠州、儋州,却能与民同甘共苦。
这才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留给后人精神上的最宝贵财富。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有知杭州、颖州以及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政任上,为什么他独把在这三处的贬居看得如此重要呢?因为十几年的贬滴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贬滴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这让一个御史台挑出毛病,又在他的诗文中寻章摘句,弹劫他蔑视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
他被押解人狱。
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激怒新党。
苏轼因此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初被贬滴至湖北黄州,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苏轼被贬黄州作团终副使,其实身受监督管制,并不十分自由。
这种灾难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和孤独,曾使他“魂飞汤火命如鸡”。
平日借居定惠院,只是“闭门谢客对妻子”,而且不敢饮酒多言,“醉里狂言醒可怕”。
原本一腔报国热情,准备大展宏图,却落得贬官流放黄州。
然而,黄州的贬滴生活不仅造就了他文学创作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而且使苏轼从思想上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此期创作的词作有近100首,占其整个一生词作总数的四分之一(词作总数360余首);诗作《梅花二首》、《寒食雨二首》、《东坡》、《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等,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散文《前后赤壁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
他思想上的隶变可以从他的创作中看出印迹。
从他初到黄州时期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苏轼这种孤寂心境和孤傲的人格理想:“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那孤寂清高的孤鸿就是他的化身,这种无人能省的精神上的极度孤寂让豪情万丈的苏轼归于沉静,“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
政治上陷人绝境,心理上饱受摧残,生活上困窘不堪促使他思索。
儒家人世思想让他陷人困境,使他开始吸纳佛老思想作为自己在逆境中的处世哲学,困境中的不断省思,使他终于把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苏轼是不肯服老服输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院溪纱》)最能体现他此时心境变化的是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料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已然能吟啸迎风雨,大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坦荡胸怀,如此壮志豪情,又如此超然不羁,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其实,苏轼的这种精神一直是有儒家积极人世的理念支撑着的,即使是他刚从狱中走出,初到黄州时,也未曾放下过这个理念:“吾挤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怀坎懊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福祸得丧,付与造物。
”这几句话掷地有声,至今读来仍振聋发馈,令人肃然起敬。
一个逐臣犯官竟能怀如此忠义之心,足能得见苏轼人格的伟大。
一场大的灾难,一次心底最深刻的自我剖析,让苏轼成熟了,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的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 三咏赤壁的千古绝唱就此诞生:《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尽了他政治上的落寞,但读来却让人倍感豪放,全词气势恢弘,苍凉悲壮,化千年为一瞬,唯江月是永恒,这是苏轼发出的强者的壮音;前后《赤壁赋》则更多地表现为人生的哲思;《前赤壁赋》假托客言写人生之悲,又以庄子之齐天人、齐物我自我宽解,令人叹服;《后赤壁赋》中的道士化鹤过舟,真有随缘任性,清明无尘的仙人之境,其实道士、鹤已与自己融而为一,达到了“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进退自如境界。
黄州的滴居生活使苏轼由锋芒毕露转为厚重的成熟,他已经具备了沉静处理政治打击的能力。
绍圣元年(1094),朝廷又以苏轼起草制浩“讥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读学士等职,先贬英州,接着,短短一两个月间,他先后接到贬滴诏令五道,最终落建昌军司马,贬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惠州条件比黄州还要差得多,一向被视为陷恶军州,贬滴至此地,往往就不能生还了。
即使超然旷达,随缘任命的苏轼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忧虑。
然而他的到来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使他这颗受伤的心备受感动。
所以,乐观的苏轼面对骨肉分离,万里投荒,依旧能豪迈赋出“暴雨过云聊一块,未妨明月却当空”的诗句(《慈湖夹阻风五首》)。
惠州的民风淳朴,风光秀美,民众的热情好客,使得苏轼唱出“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
日吱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美丽诗句(《食荔枝二首》)。
他的心境也更加空明清净:“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叶窥佳蹲。
”(《十一月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他甚至想终老于此,自己“譬如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他对惠州的评价是“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贬地俨然又成了乐土。
这期间他并没有沉溺于释道出世思想,儒家济世精神依然起着积极的作用,他心地仁厚,爱民如子,孤忠思想使他不能无视人民的疾苦,不在其位而尽其可能地谋其政。
在寻僧访道的同时,他积极通过各种关系和自己的影响为人民谋取福利:建水磨坊,推广插秧工具秧马,舍药救民,掩埋露骨,而后又建议惠州官员建营房整肃军纪,建议百姓纳税交钱交米应各从其便,并协助策划修建了惠州东西二桥和广州自来水工程。
身为犯官而能如此,苏轼为民可谓弹精竭虑,千古难求!同时,他以佛老修身养性,破除人生的执著,追求人生的大彻大悟,不再局限子人生一时的得失,他要彻底放下世间一切的荣华富贵、名僵利锁,回归本真状态。
虽然这一切出于人生的大起大落的辛酸,但也确实使他得到了超脱,佛老思想一度上升为他思想中的主流。
苏轼再次遭难与此期写的一首诗有关:“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当时的宰相章谆看了这首诗笑道:“苏子瞻竟如此快活!”于是苏轼被贬滴到了海南澹州,“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苏轼因诗三次得祸,却依然“不知悔改”,他在给苏辙的信函诗中写到:“莫嫌琼州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
……他年谁做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然而苏轼这次是真的居无定所,衣食不继,从官舍被逐出后,只得与幼子苏过露宿桃榔树下,“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下无寒泉,然亦未宜悉数,大率皆无耳。
唯有一幸,无甚瘴也。
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而居,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货矣。
·一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
”(《苏轼文集》卷五十五(与程秀才))苏轼依旧没有消沉,他在枕榔树下买地结了几间茅屋,取名“桃榔庵”,又有陶诗杜诗可读,日子也就将就过了。
他依然保持了乐观旷达的精神,他把贬滴地澹耳当作修道养生的乐园,用超俗的眼光看待一切,苦地也就成了天堂。
苏轼被贬时期,特别是晚年经历了岭海滴居漂泊,使他更深人地接触到了下层的生活,了解人间疾苦,增强平民意识,与黎民百姓休戚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情感。
在澹州的三年,生活虽然倍极艰辛,他不但不见“衰惫之气”,反而敷扬文教,在蛮荒之地传播文明文化,改变当地的落后风俗,与当地黎民结下深厚友谊。
他使当地有了琅琅的读书声,并培养了海南第一位进士。
他为增进黎汉团结,播迁中原文明,海南风俗的开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他也因此更加旷达乐观,洒脱豪迈。
苏轼虽然屡遭打击迫害,丢官被逐,始终能自我调适,随遇而安。
然而,苏轼自始至终并未苟且偷生,消沉遁世,而是很好地融人人间天地,诗文创作显示他的豪迈从容,给所贬之地带来文明教化,为当地人民所崇敬热爱。
这应该是儒家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佛道忘我无我、空静澄明的境界相互杂揉融和的结果。
苏轼的精神魅力,正在于此。
苏轼被贬三地的功绩,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