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示范教学PPT课件【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新词导入
浣溪沙
整体感知
成德, 字容若。
●纳兰出身显赫,是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 长子,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 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 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
整体感知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 性德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赴觇(chān) 梭(suō)龙打虎山巡查边境,十二月返 京。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这首词 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诗词吟诵
整体感知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描绘的画面
整体感知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 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 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 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 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赏析探究
赏析词句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他生性孤傲,淡泊名利,不愿受社会种种森严礼法的束缚,但又 无力反抗。纳兰性德出身显赫,仕途生涯顺畅无阻,没有一丝一毫被 挤压被贬谪的经历。他作为康熙的贴身侍卫,经常随驾陪皇上狩猎、 去各地巡察。见多了官场的阿谀逢承,见多了虚伪、龌龊和尔欺虞诈 ,官场的许多暗道机关和潜规则为他所不齿,故而他从厌倦到为无法 摆脱官场的捧场作戏而苦恼,他将这些视为精神枷锁,欲罢不能。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词。 2.自主选择一首纳兰词背诵,尝试诵出感情, 通过经典吟诵的方式读给全班同学听。
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赏析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2022年4月23日星期六下午1时35分21秒13:35:2122.4.23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2022年4月下午1时35分22.4.2313:35April 23, 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年4月23日星期六1时35分21秒13:35:2123 April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 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 北风呼啸,战马嘶鸣 深秋的边塞增添豪情
内容赏析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 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战地风光
晚烟袅然升起 营垒荒凉萧瑟
落日斜照关城
内容赏析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 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 恨,抒发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 事的独特感悟。
情感内容
边塞之景:“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 情感: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
手法分析
探究:本词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 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出塞的凄惘之情, 可谓景情交融。
课堂小结
(1)纳兰性德:清初词人。 (2)内容情感:以简古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赏析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字容若, 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 武兼修,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康熙十五年补 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著有《通 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旨 点
这首词回忆了词人年轻时在洛阳的游乐生活,在今昔
拨 对比中抒发了国家沦陷的悲痛之情和自己漂泊四方的落
寞孤寂的情怀。
诗歌赏析
词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然天成。词的上片由“忆昔”领
鉴 起,回忆了二十多年前午桥聚饮的盛况,照应题目中的 赏
“忆洛中旧游”。词人与英豪在此聚饮,突出了风云际会、
豪气干云的盛况。豪饮、吹笛塑造了英豪风流倜傥、豪放
诗歌赏析
主
旨 点
这首词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强烈地表达了词人
拨 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诗歌赏析
词
上片对月抒怀。开篇两句写中秋的圆月皎洁,月轮转
鉴 动,暗示着时光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向月中 赏
嫦娥发问。这一问有力地展示了词人功业无成、白发已多、
怀才不遇的苦闷。
下片大胆想象。词人乘着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定风波》中苏轼以“_莫__听__穿__林__打__叶__声_,_何__妨__吟__啸__且__徐__行_”
两句,借风雨之声自我宽慰,表现了他心境的坦然。 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与本词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
的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卜算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孤鸿”的形象
【示例一】比喻新颖奇特。以“飞镜”喻月亮,用“秋影” “金波”写月色,新奇形象,充满动感。
【示例二】想象神奇大胆。词人想象自己飞赴月宫,斫去 桂树以让更多清光照满人间,大胆夸张。
朗读指导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
为情!
shù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
【精品教学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四、写法评析 ✓ 托物言志,想象丰富,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① 借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 ② 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
与理想的实现。
五、主旨情感解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在中 秋月下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岁月流逝、功业无成的苦闷,强烈地 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 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 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 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 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 词。
“莫听”表明不管雨势是大是小,
苏轼都会无所畏惧,毫不在意。
态度
不是行走“轻快”,而 是他的心情“轻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渲染雨骤风狂。
的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 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 吹笛直到天明。
评析:上阕写洛中旧游,追忆昔日与“豪英”聚会的
盛况。用“忆”字开篇,引出对当年在午桥上与众多 才俊畅饮玩乐的场景的回忆。“长沟流月去无声。杏 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三句写景叙事,表现了欢聚 玩乐兴致之高。“长沟流月”用语生动奇巧,平添朦 胧之美。
一、诗词诵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qián)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
姮( hénɡ )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 (zhuó)去桂婆娑(pó suō) ,人
道是,清光更多。
二、文学常识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散文家和诗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课件 (共30张PPT)
问题探究
6、请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词是如何做到景 中含情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这首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 中含情,边关的云烟、堡垒、落日均染 上了情绪的色彩。环境险恶,前途未卜,
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 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整
个边关不再是唐人笔下的雄浑、苍凉、 悲壮,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萧瑟、冷清与 破败。
词之大意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 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在遥远 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 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 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 心潮起伏不平。
文本解读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云山,指出使的目 的地之一——打虎山。这一句很容易联想起同 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唐苏颋 《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问题探究
3、请你展开想象,试着描绘“一抹晚烟荒戍 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的情景。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 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 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抒发了作者奉 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问题探究
4、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 城。”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边防驻军的营垒显 得更加荒凉,夕阳照在关塞的城堡上。描 写了深秋边关萧索、寂寥的荒凉之景,寄 寓了词人奉命出塞的怅惘之情。
人物资讯
第四个女人:小妾沈宛
沈宛是汉族女子,跟纳兰性德一 样十分有才情,同时两人的气质也 十分相似,所以两人相互被吸引了。 然而,在清朝早期满汉不能通婚, 于是,两人无法走到一起,甚至不 能堂而皇之地做纳兰性德的妾。因 此,沈宛无奈之下只好拖着有身孕 的身子回到故乡。四个女人,带给 纳兰性德不一样的感情经历,可是 却都不得善终,都让纳兰性德一次 次品尝到悲痛的滋味。所谓“情深 不寿”,就是纳兰性德的生命终结 在三十岁那年。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下片写“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以及自己 的感受。末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表面写雨过天晴, 一切归于平静,实则蕴含深刻道理:无论遭遇多少苦难, 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将过去。这里一语双关,表现了词 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主旨情感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 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的第三个春天。本词通过野外 出游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 的小事,反映了词人虽处逆境 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
下片,前两句以简练的文字描写了荒凉的戍垒、半落的 夕阳、古旧的关城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 地风光图,营造了一种萧索冷清的氛围。结句点明主旨,极 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表达了词人对浩渺的宇宙、 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主旨情感
《浣溪沙》描写了词人奉使出塞所见的深 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寄寓了悠悠苍 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幽恨难平”的凄惘之 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统编版初中语文在新教材的设置中增加了课外古诗词诵读,每册 安排2次课外古诗词诵读,每次4首。
2.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能够熟读背诵。 3. 了解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
的知识与技能。 4. 加强文化积累,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作为中华民
族一员的归宿感和自豪感。
主旨情感
这首词是其晚年追忆二十多年前宋徽宗年间,在洛 阳的安定、快乐的生活所作。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 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通过上 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 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 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 意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 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善用典 故,托古喻今,多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使宋词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著有《稼轩长短句》。代表 作品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课件 (共30张PPT)
此词描写了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 手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弃以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悲剧的典故,通过“秋扇”、“骊山语”、“雨霖铃”、 “比翼连枝”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 的意境,抒写了女子被男子抛弃的幽怨之情。
问题探究
3、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 城。”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边防驻军的营垒显 得更加荒凉,夕阳照在关塞的城堡上。描 写了深秋边关萧索、寂寥的荒凉之景,寄 寓了词人奉命出塞的怅惘之情。
问题探究
4、这首词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1)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 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 隔绝在荒凉之地的感觉。 2)深、远、晚 、荒、 旧等一系列形容词 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印 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 晚烟 、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 残破之感。 3)另外一、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 富、繁多完全相反的 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空阔 荒凉。
课堂小结
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 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 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 景情交练。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 点明主旨。
当堂检测
1、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 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__一__抹__晚__烟__荒_戍__垒__,__半__竿_斜__日__旧__关__城___。 2、纳兰性德《浣溪沙》中的“__身__向__云__山_那__畔__行___ ” 一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这首词中的 “___古__今_幽__恨__几__时_平____”一句点明主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41张PPT)
情寄何处?
指什么?其中蕴含什么情感?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一个“闲”字,写出了词“人古的今百多无少聊事赖,。渔其唱中起有三知更交。零”落流的露寂出寞词,人有壮 志未酬的无奈,还有怎面样对的惨心淡境时?局强作轻松的沧桑!
“古新今晴悲”慨指、天国刚恨放家晴愁,,这都里融登入楼“看渔新唱晴”,之纾中解,了也作就者将内沉心挚的的郁悲闷感。化为 旷达的襟怀。
了解作者
“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 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其词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 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 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写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 等出使觇(chān)梭(suō)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 篇大约作于此行中。纳兰词多婉约,这首词却颇有一些豪迈 情怀。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上阕忆旧。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回忆在洛 阳时与好友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表达出对美好往事的怀念。 回忆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伤感,所以美好的怀念也纠缠着知交零 落的寂寞。
悟情感
这首词上阕忆旧,下阕感怀。词请人读陈词与的义下为阕何,而看“看惊表”达?了词 人怎么样的情感?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
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国破家亡,亲友离散;时光易逝,年华已老;今昔巨变,往日的美 好不再。
有国破家亡的悲痛,又有劫后余生的沧桑感慨。
悟情感
在北宋的盛世繁华里,词人可以与友人纵情宴饮,满是豪情。 而现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闲国”破点家明亡了之词痛人的什词么人心,境又?将“魂新牵晴何”方是?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67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赏析“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①二十余年点明追忆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又可见时间之长 。
②如一梦喻示作者身经浩劫,如历恶梦的心境。 ③“惊”字写出了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作者逃到南方,饱尝 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④ 这两句概括了国家和个人急剧变化,道尽了词人的身世之感
3.“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是什么意思?这一句 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起义抗金 南渡游宦 退隐闲居 起用即免
辛弃疾 “登高望远、 指画山河” 起兵抗金 追杀义端 活捉叛徒
《青玉案·元夕》
《水龙吟·登建 康赏心亭》
《太常引·建康 中秋夜为吕叔潜 赋》
《摸鱼儿·更能 消几番风雨》
《菩萨蛮·书江 西造口壁》
《丑奴儿·书博山 道中壁》
《破阵子·为陈同 甫赋壮词以寄之》
《西江月·夜行黄 沙道中》
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这是词人
饱经风雨养成的智慧:以顺处逆、以理化情。表达了作者乐 观、坚毅、旷达、超脱的人生精神。
小结:
上阕,反映作者不避人生风雨, 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泰然处 之的生活态度。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 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
下阙
形容微寒。
偏西的阳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 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 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 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上阕
指雨点透过树林打 高声吟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赏析及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鉴赏《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一.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二.写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译文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那畔:那边。
若为:怎为。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四.古诗赏析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
“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
然后作一小结。
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
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浣溪沙纳兰性德(含音频)
关塞上的城堡
译文:
赏析研读
分析课文,研读句子
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和 路途的遥远。
言明时节为秋季, 亦称“秋声”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生动的描绘出了马嘶声在北风中 被阻断,写出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 作者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浣溪沙 纳兰性德
作家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 (léng qié)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 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 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 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赐进士师。他于两年 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 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纳兰性德 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 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 《饮水词》等。
写作背景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 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 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 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 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
检查预习
畔 ( pàn )
戍垒 ( )
诗词诵读
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 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精细研读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本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 苏轼的《定风波》中“
”一句写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
”了。
(1分)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2分)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直下看”指目光一直往下看,这看似简单的口语化表达增加了词作的趣味。
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 “惊”字写出了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作者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第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书、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 (2分)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
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
。
不要留意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 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 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 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 雨任平生”,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 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 风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 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 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 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临江仙》《太常引》《浣溪沙》(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四首词,体会词中的意境,感受词的韵律美。
2.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四首词,体会词中的意境,感受词的韵律美。
2.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诗中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恣意,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失意,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闲适,还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幽静。
诗中的缕缕情意和种种美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诗性。
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其中又有哪些不同的意境?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苏轼、陈与义、辛弃疾、纳兰性德四位作者的简介。
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作品信息和写作风格,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课件出示《定风波》《浣溪沙》的写作背景,适当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信息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中内容和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二、作品赏析【活动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学习四首词,每首词单独赏析,过程如下。
1.学生听范读音频,注意语气语调,感受节奏和韵律美。
自由朗读四首词,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尝试读出自己理解的情感。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节奏划分,学生进行朗读,也可以分组朗读,进行比赛。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序或注释,理解词的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内容,避免逐字翻译。
3.赏析词句,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师引导学生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学生先根据学过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后和同桌交流,互相纠错补充。
【设计意图】感受词的韵律美,想象词描绘的场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生活态度。
《定风波》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却不畏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上片忆旧,下片抒怀,词人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的情怀。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共58张) 课件—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定 风 波
一、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 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1、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 物、事件。
“莫听”“ 吟啸” “何妨” “徐行”
态度
超然物外 泰然自若怕” “任平生”
搏击风雨、笑傲人 生、泰然处之、无 所畏惧、潇洒从容
洒脱 乐观
晴
“回首”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中 无晴雨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
三、探究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 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 照样吟啸徐行。
临江仙①·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③。长沟④流 月去无声。杏花疏影⑤里,吹笛到天明。
注释: ①临江仙:词牌名。 ②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③豪英:出色的人物。
回想当年在午桥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豪杰。 ④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去无声:表示月亮西 沉,夜深了。 ⑤疏影:稀疏的影子。
背景介绍
这首词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 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 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 中旧游。
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还承平无事,可 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靖康之难后,宋氏 南渡,词人也因此也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 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她在南宋都成临安回想 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郊游的情景,不禁感 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我将立足新课标的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说教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里的第四篇文章。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能够给予学生思想上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激励,具有深刻的当代意义。
这首词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受命与副都统朗谈出使觇梭龙打虎山途中所作。
纳兰性德的词作在清代词坛乃至中国古典文学中都具有一定地位。
这首词作为其代表作之一,被选入教材,能让学生领略到清代词的独特魅力。
词中描绘了边塞的景象,展现了空旷、荒寂的意境,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边塞风光和古代军旅生活的窗口。
这首词蕴含着复杂的情感,既有身处边塞的孤独、惆怅,又有对人生的感慨和思索。
这种细腻而深沉的情感表达,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情感的体悟和感知能力。
新课标指出,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一词,是提高学生欣赏品味,感悟纳兰性德清丽婉约的词风的很好的题材。
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对诗词的基本格式、韵律等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纳兰性德的作品可能接触相对较少,对于纳兰性德词作独特的婉约风格和细腻情感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字面意思去感知诗词的大致内容,但对于一些较为含蓄、深刻的情感以及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的理解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并且,学生大多没有亲身经历过边塞生活,对于词中所描绘的边塞荒凉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孤独、惆怅等情感,可能较难产生切身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阕赏析
“北风”句描述 一路境况,突出边塞 苦寒、空旷的环境特 征。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 亦称“秋声”秋声”往往给人 一种凄凉肃杀之感。“吹断” 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感慨“深秋 远塞若为情”。“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 任的迷茫与不安。
下阕赏析
前两句以古 朴之笔勾勒了一 幅充满萧索之气 的战地风光图。 晚烟“一抹”,斜 阳“半竿”,用语 新奇巧妙。
浣 溪 沙 纳
兰 性 德
课 外
部 编 语 文
古
九 年
诗
级 下
词册
诵
第 三
读
单 元
目
壹
贰
录
叁
肆
壹
纳
01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字
兰
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
性
德
02
《著
饮有
水《
词侧
》帽
等集
。》
纳
兰
词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 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特 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 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豪迈真挚。
下阕赏析
☆
☆
☆
感 谢 聆 听
全 词 大 意
()
, )
)
,
复然来使更 苦用声的山
!
而 生 的
幽 恨 何 时
才 能 平
, ,(
(
,
多 少 故 事 涌 上 心 头
悄
关 城 更
显 破 旧 。
古 往 今
显 荒 凉
半 竿 斜 阳 返 照
一 抹 晩 烟 飘 过
使 营 垒
寒 空 旷
!
怎 样 的 情 怀
去 感 受 这
在 这 深 秋 的 边 塞
该
北 风 吹
断 了 战 马
的 嘶 鸣
峰 方 向 一 路 前 行
凛 冽
我
向 那 高 耸 入 云 的
主旨点睛
本词描绘了凄凉的边塞秋景, 寄寓了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 发了“幽恨难平”的凄惘之情。
肆
上 阕 赏 析
起句点明此 行目的地,表明 行程之远。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 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 兰的“山一程,水程,身 向榆关那畔行”。
叁
浣 溪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深 秋远塞若为情!
沙
一抹晚烟荒戍垒,
纳
兰 半竿斜日旧关城。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字 词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解 释
古今幽恨几时平!
①那畔:那边。 ②若为:怎样的。 ③戍垒:边防驻 军的营垒。 ④关城:关塞上 的城堡。
清纳 代兰 最容 著若 名 词 人 之 一
纳兰性德
文武兼修, 尤善填词。
,
词独丽写
写 坛具婉情
景 独特约真写
写 情
树 一 帜 。
,
色
在 清 初
,
,
格 高 韵 远
,
挚 浓 烈
清
景 逼 真 传 神
,
他的词
多写悼亡、 恨别、男女 情思、思乡 思亲等,
贰
背
康熙二十一年八月,纳兰奉命赴梭龙巡
景 探 寻
边,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 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下阕赏析
“一抹”两句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 风光图。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 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 依旧。画面营造的寂寥之感油然而生。
☆
☆
☆
结句画龙点睛,这“幽恨”既不同于被遣关外的流人凄楚
☆ 悲苦的呻吟,又不同于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词人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