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心理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探究
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调控的课堂实践研究方案
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调控的实践研究方案[摘要] 心理调控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巧妙地处理课堂教学问题,化解师生间的不良情绪,营造一种师生相融的课堂气氛,让师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
本课题以人本主义、社会互动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初中数学课堂,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的特点,在数学课堂中,利用种种调控策略引导学生调适各种学习心理,使学生走出被动学习的不良状态,有效地形成数学学习的“生态场”,实现数学新课程要求的“过程与结果相统一,认知与意志相统一。
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而且在学习意志、思维品质、学习动机、态度和兴趣等方面都不断地得到提升。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心理调控生态场一、课题的提出(一)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调控的紧迫性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学实施的背景下,许多教师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但还有相当多的数学老师对数学课堂,师生之间的心理互动、课堂上学生心理环境的调适缺乏足够的认识,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环境,它作为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制约着学生课堂学习效益。
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
有人对同一个班的数学课调查发现,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下效果相差悬殊。
在良好心理气氛下,学生课堂提问15个,其中8个质量较高,发言24人次,其中7人次有创见;而在不良心理气氛下,提问仅4个,发言10人次,质量均较差无创见。
两周后测验又发现前者知识的巩固率为90%,后者仅为72%。
这些都表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相反,则会降低学习效率。
(二)学生不同心理现象给数学课堂带来的不同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情感作为纽带的,只有师生之间感情融合,课堂气氛才能和谐、愉快教师应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走进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
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渠道和方法很多,在这些方法当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灵活选择,综合利用,以充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96-01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
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气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或发现规律,并可伴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文就为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一些探讨,以供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1、情感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面对适度的难题,经受锻炼,尝试成功。
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应注重创设一种能够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并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
2、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以已经具备的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
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自己知识的构建,应建立在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上,以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之间搭建支架,从而形成台阶。
3、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么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结论是如何验证和运用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领域的广泛运用,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探究精神、创新意识的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学课堂需要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
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的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释疑的强烈愿望,并且善于在特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既情绪激昂,又头脑冷静,最终获取新知识。
然而,审视、反思我们的课堂会发现,问题情境的创设存在着随意、低效的现象,有些问题情境对教学的服务功能并不高,甚至已经演变成一种学习的障碍。
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杨庆余教授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指出:“所谓有效,首先是指创设的问题是儿童感兴趣的、能激发儿童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第二,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儿童有经验支持的,且儿童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的,第三,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儿童可能提出问题或假设的;第四,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儿童有可能尝试和探究的。
”由此可见,情境创设中我们要把社会中心的“用”,学科中心的“序”和儿童中心的“趣”很好的结合起来。
受此启发,笔者就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几条策略,结合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立足趣味性,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受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
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不失时机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需要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把握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运用综合、联系、分析、比较的方法,捕捉每个机会,创设一个个富有儿童情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作者:蒋平琴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14期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认清小学数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重要意义、巧设问题情景的要求,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景;意义和途径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的最突出特点是改变了平铺直叙、满堂灌的倾向,促使学生很快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由无意识记转为有意识记。
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消除教师讲得累、学生打瞌睡等弊端,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能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意义1.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问题情境理念引领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体现学习的趣味性,展示数学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1.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根据所授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特点,教师如果能在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设置一系列需要学生主观努力去解答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扩充自己的思维空间;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使其聪明才智得到发挥,潜力得到开发,素质得到提高。
1.3.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数学学习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空间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积极合作,主动探究,打破呆板的学习空间。
其次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朋友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师生问、生生间平等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较为开放的、张弛有度的教学气氛。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行动研究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行动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情境创设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强调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或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一理论与“双减”政策的实施目标相契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在“双减”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情境创设作为一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示范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有效情境创设的行动研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方法和策略,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推动“双减”政策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有效实施。
1. 双减政策的背景和目标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减少校外培训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施双减政策,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和减少校外培训”。
“双减”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降低家庭教育支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课外培训机构的发展,规范线上教育市场,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
数学教学中创作问题情境五种尝试论文
数学教学中创作问题情境的五种尝试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
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
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
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情景问题的创设。
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创设各种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通过问题思考创设情境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思维的动因。
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思考问题。
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如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可先通过摸球、猜球等游戏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可能”、“一定”、“不一定”等概念有了初步的感受后,老师再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口袋里有10个红球和3个黄球,要想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怎么办?”通过思考和与同伴的交流讨论,学生很快得出“把红球数量减少”和“把黄球数量增加”等方法。
教学中,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学生颇具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合作交流,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
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对策及思考论文
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对策及思考摘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现有知识结构与教师所提问题的认识冲突,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思考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36-01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现有知识结构与教师所提问题的认识冲突,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适宜性,唤起学生求知欲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阶梯:“现有水平”,“最近发展区”和“潜在发展水平”。
教学实践表明,在“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上创设的问题情境有较好的适宜性,它能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从而激发探索的欲望,引起积极的思维,最终实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一个铁丝圆圈,问:“谁能测出这个圆圈铁丝的长度?“(拉直即可)出示一个硬纸片圆,问:“怎样量出这个圆片的周长?”(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怎样知道学校门口圆柱的周长?还能用刚才所用的方法吗?”(不能,可以用一根绳子绕圆柱一周,剪去多余部分再量出绳子的长度);接着教师用一根带“球”的线,在空中旋转几周,问:“小球在空中转了多长的距离?还能用刚才的几种方法吗?”(不能)“那么测量圆的周长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一环紧扣一环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不断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趋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第一阶段研究计划固城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2001年经市教育学会批复立项。
我们随即启动了本课题的研究。
第一阶段研究计划如下:一、研究的背景提出本课题时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论证,课题组人员对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比较到位。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情境的创设认识比较模糊。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掌握情境创设的方法我们展开了本阶段的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方法的研究三、本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1、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四、本阶段研究的意义:1、通过本阶段的研究使教师对情境创设的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提高情境创设的水平。
2、本阶段的研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兴度,营造一个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五、研究的程序1、文献检索:查阅有关文献,明确研究的思路。
2、行动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情境创设的方法。
3、经验总结:对情境创设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理性的认识。
六、本阶段预期的成果形式论文、案例七、本阶段研究的时间2002年3月~2003年1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第一阶段进展报告固城小学本阶段课题组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将第一阶段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涵义本课题的情境限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
它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发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索的佳期境。
二、本阶段的研究过程1、认真研制本阶段研究计划。
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研究。
为了有效地进行研究,成立了以数学学科带头人为主持人,其他骨干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研究小组。
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为了了解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情况,我们对我校数学课中情境创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及时召开通报会,使课题组成员明确现状。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一)联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为学生探究新知搭建桥梁数学是抽象的,这些抽象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是相当的困难的,就像这“数与形”,不用说是学生,就连老师一看到这个题目,就不知道该从何教起。
如果我们课堂伊始就直接呈现这些内容,会让学生产生胆怯畏惧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很可能造成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索然无味,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
为了杜绝这种状况的发生,我在课堂伊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设计了看图猜数的小游戏,通过游戏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体验到数与形是有关系的,一下就消除了对“数与形”这个抽象课题的抵触心理。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学生心理搭建数学模型,让学生逐渐懂得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新授知识是可以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探究得出的。
让学生能够逐渐的形成数学技能,但凡遇到未接触过的数学问题,都知道去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去探究解决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对新授知识进行探索。
只要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能让下面的探究过程事半功倍。
那么这个探索的欲望如何激起呢?这就需要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参与研究。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对即将出现的未知的知识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想学数学,爱上数学课。
《数与形》教学中,我通过猜字游戏为学生做好知识铺垫后,创设了在几秒钟之内快速的算出算式结果的情境。
学生们算不出,这时教师神秘的抛出老师有窍门,想知道吗?学生当然会想知道,由此吸引学生进一步探索求知。
(三)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之后,就要引领着学生去探索研究了。
在这一环节,教师在示范引领学生进行探索后,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机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现实,而在知识迅速创新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最重要的已不仅是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在更新知识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造能力。
本课题主要探究的是如何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爱好活动,生活经验不丰富,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的能力不强,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
3、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利用情境创设让抽象数学更形象,这样也迎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
4、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
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
这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的。
5、数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和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如何创设数学教学中的情境
如何创设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情境创设可分为以下几种:一、创设问题型情景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巧妙地创设悬念,使学生心理上有一定的强度律,形成较强的刺激,对新知识产生关切和渴求的心理,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产生探索的兴趣。
问题情境就是巧妙设置悬念情境,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无拘无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随机事件》的教学中本节课的引入中创设的问题型情境猜扑克游戏: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四张扑克牌(都是6),要求一生随意抽取一张,不准看牌。
提问:你能确定抽到的是什么牌吗?现在老师告诉你,这四张都是6,那么你能告诉我手中的牌了吗?确定吗?你能从中抽取8来吗?再让一生从这四张牌中抽出一张,提问:你能确定你抽到的牌的大小吗?你能确定它的花色吗?在教学中,以疑创境,于无疑处生疑,疑可以促进学生更多地思考,可以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实验的每个环节精心地设计问题,改变沉闷的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树立创新意识,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或者具有悬念的生活素材,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二、风格创设生活情境新课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学习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此,可以用生活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中选用的例题:某公园要修建一个圆形喷水池,在池中心竖直安装一根水管,在水管的顶端安一个喷水头,使喷出的抛物线形水柱在与池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m处达到最高,高度为3m,水柱落地处离池中心3m,水管应多长?三、创设活动型情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台上站,学生台下看。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实际生活情境,通过情境化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逐渐得到关注和应用。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学习兴趣不高,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等。
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原理理解和实际案例分析,旨在为教师提供更具体的教学指导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本研究旨在评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
通过对情境教学法的研究和探讨,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最终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提高整体教育水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1.3 研究意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拓展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和效果,对于改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深入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
.2. 正文2.1 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原理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将学习内容置于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和应用。
【课题中期小结】《初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中期小结
(二)、合作探究我能行为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充分认识100万,我设计了四个主题活动分小组进行探究,根据活动过程填写活动报告单,最后展示探究成果。
第小组活动报告单组员任务主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得到的结论活动过程的感受主题①“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这句话告诉我们知识就是财富,如果把我们的100万本数学书叠在一起有多高?相当于几层楼高?主题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估测自己的步长,计算100万步大约有多长?能绕我们操场走几圈?主题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那么我们一餐大约吃下多少粒大米呢?100万粒的大米质量又是多少呢?主题④水资源紧缺是目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现在国际上流传很多说法——“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但我们很多同学不注意节约用水,大家试试看100万滴的水有多少立方米?相当于多少瓶的矿泉水?[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体验100万,认识到与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是感受较大数据的重要方法,同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践探究中体验发现的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由衷的兴趣。
③把体验项目多样化,增加问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每个活动都赋于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拓广应用展智慧1、张三的心情今天可真不错,昨天花2元买了一张体育彩票中了大奖,除了缴税,还有100万,他兑完奖刚回到家门口,就碰见邻居李四……①请你根据右图的情景,写几句两人见面时的对话?②张三家中有三个不同规格的箱子(单位:厘米):45×15×10、60×20×7、75×40×4,你知道他手上捧的是哪一个箱子吗?[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幽默的教学情境,把枯燥的数学内容包上糖衣使之甜甜的,让学生在品尝甜美中受到启笛,让学生在愉快和盎然的心境中增强学习效果。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艺术。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数学课堂上应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找准教学切入点,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沉浸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习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一、因疑促思,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创设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由疑激思,以疑获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强烈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
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把含盐20%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30%的盐水,怎么办?“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寻找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
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加浓度更大的盐水。
由此提出三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盐?(2)需蒸发多少水?(3)需加浓度多大的盐水,要加多少?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
当加盐时,盐水中的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重量不变;但当加盐水时,盐和水的重量都在变化。
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研究,也培养了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严谨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使问题情境具有可接受性和探索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摘要】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运用、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的终身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创设情境认知冲突激发1、前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
另一方面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引起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遵从一定的原则。
2.1诱发性原则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结合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2适度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强度、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最适度的问题。
3、有效问题情境创设中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浅析高中数学情境教学
浅析高中数学情境教学近年来,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情境教学倡导以情境为背景,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思考,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实践的特点、教师的角色以及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浅析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情境教学是建立在学习心理学和认知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探究发现等方式来发展和提高的,是一个积极主体的心智活动。
而认知构建主义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构建的,学习者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构建者,而不是知识的消费者。
情境教学正是基于这两种理论而设计的,通过让学生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情境教学的教学特点情境教学的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情境教学的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情境、虚拟的情境或者传统的经典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2. 情感激发:情境教学强调情感体验的重要性,通过设计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情感投入,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生活化。
3. 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共同探究问题,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 实践探究:情境教学追求学生的实践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索、发现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学生参与: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去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情境引导和学情反馈等环节。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美国教育心理学家E.D.加涅认为:教学策略是指导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以达到最佳效益。
数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设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己有知识出发点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学生创设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的环境。
我认为可以在学生的兴趣点上探究。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玩的过程中,使学生有所发现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并努力探究其中所蕴涵的奥秘,那么这样的玩将是最有意义的。
教学《圆的认识》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陀螺各一个,谁来和老师比比赛,看看哪种形状的的陀螺转得最平稳、最持久?”通过操作验证得知,正方形旋转最平稳、受外界的影响最小。
进而出示正八边形、正十六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与哪个图形比较接近,学生观察到与圆越来越接近。
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削方为圆”中国古代研究圆的方法,进而揭示课题《圆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
为什么圆形的比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转得更平稳、更持久呢?它与其他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呢?这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地探究欲望。
有趣的活动、巧妙的设疑,使学生带着追根求的强烈好奇心进入了新知的探索阶段。
二.激励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是数学创新的基础。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情景引入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情景引入教学教学情境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背景,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背景。
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多数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如果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那么就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或是练习课,情景引入教学都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入环节中则更为重要,好的引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动学生的心灵,触动学生的灵魂,是一堂高效课堂良好的切入口。
如何创设好问题情境,在短短的几分钟就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呢?这是我们教师经常在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下面就谈谈如何在初中数学中创设好的问题情境。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现象来源于生活,而它又要服务于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创设问题情境方法。
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内在魅力,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某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首先,安排了一个由学生全员参与的数学活动——“你最喜欢哪些美丽的动植物?”。
活动中,涉及到的信息只是学生们平时最最普通的生活经验,是发生在自己身边最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要学生们说出自己早上最喜欢的动植物,并不是件难事。
很多学生都能脱口而出:“我最喜欢蝴蝶、蜻蜓、孔雀、银杏、梧桐、……”(板书)。
就这样,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激情中,毫不费劲地就把游离在学生们脑海的零散信息收集起来了,同时也诱发了学生们进一步探究的情绪。
这时,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并引出所要探究课题,顺理成章的把学生带入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二、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除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以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的、自觉的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 题 情 境 应 该 具 备 三 个 要 素 : 即未 知 的 事 物 ( 的 ) 思 维 动 机 ( 何 达 到 ) 学 生 的知 目 , 如 , 识 能 力 水 平 ( 察 到 问题 ) 觉 。 问 题 情 境 的 核 心 要 素 是 新 的 、 未 知 的 东 西 。 了在 教 学 中设 置 问 题 情 境 , 须 要 为 必 求 学 生 完 成 任 务 ,把 需 要 掌 握 的知 识 放 在 未 知 事 物 的 地 位 上 。 未 知 的 事 物 反 映 了 思 维 的对 象 —— 内容 方 面 。 问 题 情 境 的第 二 个 构 成 要 素 是 思 维 动 机 , 对 未 知 事物 的需 要 。 在 问题 情 境 中 , 即
得 以进 行 下 去 。学 生具 有 的 可 能 性 越 大 , 也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体 性 ,促 进 学 生 学
习 能 力 的形 成 和 发展 。什 么 是 问题 情 境 , 在 数 学 教 学 中 如 何 创 设 问 题 情 境 ,本 文 将 对
此做一探 则 创
思 维 的本 源 在 于 问 题 情 境 ,那 么应 该
境 : 题 情 境 就是 一 种 心 理 状 态 , 种 当学 问 一 生 接 触 到 学 习 内 容 与 其 原 有认 知 水 平 不 和
谐 、 平 衡 时 , 生 对 疑 难 问题 急 需 了 解 的 不 学
提 出 怎 样 的 问 题 才 能 创 设 出 恰 当 的 问题 情
境 , 而 引起 学 生 积 极 思 考 呢 ?根 据 学生 的 进
心 理 状 态 。 与 问题 不 同 , 它 问题 指 的 是 个 人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㊀㊀㊀㊀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Һ叶新生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河东镇上腰墩小学,甘肃㊀武威㊀733000)㊀㊀ʌ摘要ɔ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得到了有效提升.而情境教学法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思路,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思维品质.因此,笔者通过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深入㊁详尽的论述,以供广大教师借鉴.ʌ关键词ɔ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引㊀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引导问题是实施师生互动的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引导问题的探究欲望㊁增强学生对引导问题的学习体验,已经成了教师最值得深思的问题.由此可见,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㊁学习规律进行问题情境的有效设计及创设,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一㊁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思维能力欠缺,对事物的认知层面相对肤浅.教师只有在顺应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规律的情况下,通过积极的引导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和课堂教学内容,对问题情境进行引导性㊁层次化的创设,使学生在具有关联性的问题情境的引领下,由浅入深地思考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与培养.2.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有效开展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应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独立的思考,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开展与教师的引导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能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有效性.3.有助于数学知识的有效迁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迁移.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广阔的延伸空间,从而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向生活问题进行延伸,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向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内在的迁移,最终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二㊁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指导理念缺乏科学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教师自身具备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由于还未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无法深入贯彻与实施 以人为本 的教学理念,这就导致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自主性和科学性.2.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趣味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好玩好动,容易对具有趣味性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然而在现阶段的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规律,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趣味性和吸引性,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针对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主体,学生会由于学习基础㊁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相应的个性化差异.而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采用 一刀切 式的问题情境,使问题情境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三㊁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1.教师应树立科学㊁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因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为实现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的提升,教师应积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教师应积极贯彻 以人为本 的教学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使学生在更具有针对性的课堂问题的引领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独立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不再拘泥于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更加开放㊁积极的心态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数学问题的提出,从更新的角度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引导与培养,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2.注重问题情境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其学习兴趣的产生与维持及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㊁复杂性的特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通过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来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㊁自由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解决问题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学习㊁思㊀㊀㊀㊀㊀㊀考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完 乘法口诀 这一内容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乘法口诀复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复习内容与趣味性的游戏进行结合,在课堂中开展 小蝌蚪找妈妈 的趣味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标有乘法算式的图片与标有得数的图片进行快速匹配,匹配速度及正确率最高的小组即为获胜方.这种趣味性的游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学生积极参与㊁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3.注重问题情境的生活化,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迁移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用性的学科,其中很多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问题情境进行设计与创设时,应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将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一方面,教师通过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实现数学知识向生活问题的迁移,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开阔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例如,在教学 三角形 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不急于讲授教学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向学生提问: 教室中存在哪些三角形的物体?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三角形? 这样,教师就将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渗透到了问题情境中,学生在对周围事物观察㊁分析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也深刻感受到了教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有效迁移.4.注重问题情境的引导性,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但是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主要集中在形象思维上,缺乏逻辑性,这就导致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层次性㊁递进性.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与创设时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引导性,通过若干个具有不同层次㊁具有相互关联性的引导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循序渐进㊁层层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这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能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可以与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如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中,教师就可以将其与引导性问题情境相结合,以此实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自主学习和层层深入的探究.如在教学 平移与旋转 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 小鱼游泳 陀螺旋转 的动态图,并这样引导: 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幅图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观察,当得到 小鱼游动了,陀螺旋转了 的答案时,教师又可以提出: 那小鱼游动了多远,陀螺又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 通过这样引导性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思考,并在教师引导性问题的引领下层层深入地学习与理解数学教学内容,实现思维能力㊁学习能力的提升.5.注重问题情境的实践性,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具有高度实践性的数学知识只通过课堂讲解的形式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创设具有实践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己动手㊁亲自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很好地实现了手㊁脑的协调发展和配合,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提高了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如在教学 圆锥 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圆锥的模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圆柱的知识进行圆锥体积公式的自主推导,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四㊁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以上的论述不难发现,问题情境教学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只要科学㊁合理地运用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精神,更为有效地推动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数学问题情境应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为教学内容的教学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积极性,赋予枯燥的数学知识以趣味性和生命力.最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学习基础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此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工作,教师应结合注意事项,科学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结㊀语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意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㊁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以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革,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ʌ参考文献ɔ[1]靳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7(87):101.[2]邹红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6(08):15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小学陈亚苏
【关键词】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C【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 2015 )06A-0021-02
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也是创造发明的原始动力。
数学思维及创造能力源自于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情境。
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精彩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迎合学生心理,科学、有效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理,设计数学问题情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
有了好奇心,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接触事物,探究事物的奥秘。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有效地设计数学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图片中物体的共同点。
学生很快发现:图片中的所有物体中都有三角形。
这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些物体中都会用到三角形,怎么不是其他形状?”笔者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更没有直接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而是转而创设问题情境:“你们见过自己身边的物体中也有三角形的吗?”学生们都说见过。
于是笔者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带着学生们在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原形。
他们从自行车上找到了前后轮和支架构成了三角形,从三轮车、椅子脚、房梁、衣架、三角板等物体中都找出了三角形。
看到学生们这么多的发现,笔者表扬道:“你们真棒,一下子找到这么多含有三角形的物体。
”此时,学生们的头脑中会冒出新的疑问:“为什么这么多物体中都有三角形,三角形到底有什么作用?”笔者让他们带着自己从生活情境中发现的问题,带着好奇心去网络上、书本中和身边的木工师傅、农民伯伯那儿寻找答案。
好奇心打开了问题的天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他们带着好奇心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主动探究数学问题。
二、运用学生好胜心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而在儿童的心灵世界中特别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认为。
争强好胜是多数儿童的本性,儿童做事喜好成功,一旦尝到胜利的滋味,那种激动兴奋之情难以表达。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将会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促进他们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的动机。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出“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正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规律,笔者运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现在老师给你们每人一个正方体,你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在同一个角度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笔者故意说:“比一比谁看到的面最多!”有些学生以为看到的面越多就越了不起,连看都没看就说:“最多能看到六个面,因为正方体有六个面。
”笔者提醒道:“在同一角度最多能看到正方体的几个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后再告诉老师答案。
”这时,学生才真正带着问题去观察摆在桌上的正方体,有的从正面看,有的从侧面看,有的站起来观察,有的蹲下去观察,有的跳起来观察,有的甚至站到凳子上去观察,他们不停地转换角度,卯足了劲儿去观察,希望自己能看到更多的面。
学生们一个个不甘示弱,在比拼中带着“在同一角度最多能看到正方体的几个面”的问题思考着、观察着。
最终谁也没有输给谁,共同寻找出问题的答案:“从同一角度观察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
在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要做到趣味性和思考性相融合,挑战性和启发性并存,让学生
们带着数学问题在情境中主动探究,共同进步。
三、巧用学生好玩心理,精设数学问题情境
学生生性好玩,玩乐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学习就像游戏一样好玩,他们将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迷恋其中。
教师应当巧妙利用小学生好玩的心理,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让他们在游戏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玩乐中解决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一课时,为了将学生自然地引入“一一间隔排列”这个问题情境中,笔者精心设计了跳集体舞游戏:“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玩个游戏,请6个男生和6个女生上来跳一段集体舞。
”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来到教室前面,自由站队手拉着手跟着音乐的节拍跳起了拉手舞。
音乐结束,笔者说:“同学们跳得不错,要是队伍排列上有一定的规律就更好了,你们觉得怎样排列合适?”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说:“我们可以按照一个男生接一个女生的顺序依次排成一队。
”有学生说:“可以每两个男生后面接两个女生站成一队。
”还有学生说:“还可以每两个男生中间一个女生围成一个圆圈。
”笔者让前面的学生根据其他学生提出的建议重新站好队之后,手拉手跟着欢快的音乐又跳了一段集体舞,笔者说:“这一回跳得比刚才好看多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队伍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所以队伍整齐,跳起舞来就比刚才好看。
”学生们连忙争着说。
“那现在排列的队伍有怎样的规律呢?”笔者接着问道。
学生们带着自己发现的数学规律问题进入了接下来的探究学习中去。
以游戏的情境导人教学,学生们在玩乐中找到问题和趣味的交叉点。
良好的情境促进了学习,让教学更加精彩,让课堂更有生命活力。
四、妙用学生好动心理,构设数学问题情境
操作是手和脑的协调活动,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学生们生性好动,尤其喜爱动手。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构设数学问题情境,让他们在亲自动手操作中产生兴趣,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研究问题。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笔者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构设数学问题情境,让他们亲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联想、分析、归纳。
上课伊始,笔者给学生出示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个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然后切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分成几份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色?”学生观察后纷纷讨论,看着学生们热烈讨论的情景,笔者接着说:“同学们,你们想亲自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吗?老师给你们每组提供一个涂色泡沫正方体和一把小刀,请你们切开后验证一下,小心不要伤着手!”学生一听可以自己动手,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看到学生们的兴趣这么浓厚,笔者趁机加大难度,说:“如果把一个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色?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各有多少个?分别在什么位置?”笔者给每个小组又重新发了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泡沫,要求各小组合作:先画线,接着观察讨论,再动手操作验。
学生们在观察、想象、操作中自主探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最后,笔者对学生说:“还有更难的问题你们敢挑战吗?如果把这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泡沫的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5份……再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结果会怎样呢?这里面又有怎样的规律呢?”学生们一个个不甘示弱,在小组合作中深入探究。
学生通过有趣的动手操作,将数学问题情境融入操作活动中,他们在操作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不但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还激发了学习兴趣,激活了数学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情境是数学的外衣,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量体裁衣,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外衣,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强有力的内在动力驱动下主动投入数学探究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