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1社戏》赛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社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社戏》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
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所以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
因此教学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学情分析】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感悟社戏之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悟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教法: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教学类型】新授课、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此环节不让同学们阐发,只是说说就行,目的是勾起学生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1.《社戏》主备课人迟丹校对人李颜池课型新授上课时间2课时【个性修改】【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缕清小说情节,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法学法】提问启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优秀学生作文分享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童年的鲁迅在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童年乐趣?今天我们走进《社戏》这篇小说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迅哥儿又有哪些童年趣事?三、正课1.学生介绍作者并给下列字注音钳撮偏僻行辈照例欺侮宽慰怠慢礼数撺掇凫水吩咐潺潺踊跃家眷皎洁好歹2.写作背景《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
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
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
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生活。
资料链接:关于社戏——社,金文(示,祭神)(木,代表在上生长的万物)(一,代表大地----在汉字中,“一”既可代表天,也可以代表地),表示植树代表地神,以便祭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社戏的热闹和民俗风情。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引人入胜,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课文也蕴含了作者对家乡和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能对农村社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了解和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共鸣,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不太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和认识农村社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
4.能够培养对家乡和童年时光的情感共鸣。
四. 教学重难点1.农村社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的理解和认识。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3.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2.互动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3.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3.相关问题讨论和思考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农村社戏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农村社戏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操练(15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和解释,让学生通过翻译和造句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巩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学案教学设计
1.社戏编写:张恒利[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2.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 自主预读 ]1.《社戏》出自,作者是,原名,字。
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诗集。
2.给加点字注音。
凫.()水怠.()慢家眷.()潺.潺()皎.()洁絮.()叨蕴.藻.()惹.()眼撺掇..()漂渺..()旺.相()3.你对课文内容了解了吗?请完成以下各题。
①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②本文可分为三部分,请按要求在横线处填写《社戏》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概述乡间生活。
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b. c.第二部分:看社戏全过程。
a.看戏前的波折。
b.c. d.第三部分:余波。
a.偷豆的事败露了。
b.c.③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4.从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选取3-5个词语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5.我的疑难:[ 文本研讨 ]活动一赏析人物美6. 平桥村的人和事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说说你最喜欢的文中的人物形象。
7.少年们娴熟的驾船本领在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活动二品味景物美8.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活动三感悟真情美9.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什么?10.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 书声琅琅 ]折腾个底儿朝天,然后甩哒甩哒地走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作品。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材安排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他们对鲁迅的作品及本文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耐心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解作者对农民阶级的同情,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难点: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会作者对农民阶级的同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资料:教师准备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写作纸张:为学生提供写作练习的纸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农村社戏的独特魅力以及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对乡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村社戏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农村社戏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农村社戏的特点。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农村社戏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
3.准备相关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农村社戏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社戏,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农村社戏的了解。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社戏》教案
在今天的《社戏》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理解文学手法和深入挖掘社会背景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学生对文学手法的认知。在讲解《社戏》时,我应该更多地举例说明鲁迅先生如何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分析阿Q在戏台上的心理变化,从自大、炫耀到最后的自卑、无奈。
c.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学会从文学角度欣赏文本,理解作者的语言艺术。
-举例: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d.社会背景的融入:学生应能将作品放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背景。考虑到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有限,我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介绍《社戏》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让他们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应该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但有些小组在讨论时过于依赖课本,缺乏自己的见解。针对这一点,我应该在活动前给予他们更多引导,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5.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形成独立见解,激发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故事情节的把握:学生需要理解《社戏》的故事发展脉络,掌握主要事件及其相互联系。
-举例:《社戏》中“我”与阿Q的对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b.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应能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代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生活气息,适合学生阅读。
同时,本文也涉及到一些农村的风俗习惯,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记叙文,对记叙文的结构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情节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一些细节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村社戏这种文化形式比较陌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理解社戏这种文化形式,以及作者对社戏的情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互动式教学: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老师准备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视频:老师准备相关社戏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戏的形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播放社戏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戏的形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巩固(10分钟)老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社戏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设计
1.社戏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2、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农家小朋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新课:童年是美好的,我们在童年经历的件件有趣的事情,听到的各个奇妙的童话,唱出的首首稚嫩的歌谣,直至今天我们都还记忆犹新,都还怀有种种快乐与欣喜。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社戏》一文,看看作者对于这段往事是否怀有与我们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检查预习作者介绍及题解: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复习文常,默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三要素,梳理结构。
2.赏析词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思想,学习课文写法。
重难点1.整体感知三要素,梳理结构。
2.赏析词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社戏》这篇文章。
什么叫“社戏”呢?“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
“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稷”是谷神。
“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下面在笔记本上写下课题和作者。
作者是谁呢?(鲁迅)本学期我们学过鲁迅的一篇文章,叫什么名字?是什么体裁?选自哪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朝花夕拾》)关于鲁迅的情况,上学期也背诵过,下面回忆一下。
目标一1.复习文常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散文。
《社戏》选自哪里?又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呐喊》小说)本学期我们学过两篇小说,哪两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下面回忆一下小说的三要素以及阅读小说的方法。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核心要素是(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社戏》教案导学目标1、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在叙述中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心理描写细腻的写法。
3、让学生能感悟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念,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格。
导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导学难点学习本文在叙述中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心理描写细腻的写法。
导学资源导学案、自测题、当堂测评、微课“社戏及文学常识”“《社戏》基础梳理”,平台讨论及活动。
第一段——自学质疑(第1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0-40分钟)小组分工提示:在本环节自学过程中,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协调员组织学习开始学习、监督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督导本组同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计时员根据自学任务督导本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1、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积累常识(5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进行学习。
自学质疑导学设计【环节一】学法指导资源助学(30-35分钟)1、导入:同学们,诵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到的是流淌着的孩童时清新甜美的意趣。
的确,即知识链接:(1)社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了。
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
绍兴的大部分地区以庙会戏为主。
庙会戏是指在各种神道如关帝、包公、龙王、火神、岳五猖、城隍、土地等等诞辰祭祀活动中演出的戏。
祭祀神道的诞辰,是神庙所在地的农村的盛大庆典,通常举行迎神赛会,绵延数里乃至十数里,轰动村社。
同时,农村的贸易集市活动,也在庙会期间举行,百货云集,称为会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社戏的基本概念。社戏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社戏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社戏在实际中的表演场景,以及它如何传递情感、表达主题。
其次,在分析课文结构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不够到位,或者示例不够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用更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手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其作用。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学生们都很投入,但在分配角色时,部分学生显得拘谨。我意识到,在组织类似活动时,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放松心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社戏的基本概念、表演特点和文化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社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民间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围绕“社戏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和批注,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2.探究人物描写艺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理解文中的儿童叙述视角。
4.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5.理解旧时江南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教学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鲁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了解作者,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同学们,请回忆我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这些文章分别出自哪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文章——《社戏》。
教师板书课题:1 社戏(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鲁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2)课本知识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涉及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社戏》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社戏》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节结构与节奏2、写景与抒情及人物塑造(重点)3、人物品析——人物群体形象(重点)4、平桥遗梦——童年记忆中的桃花源(难点)教学设想1、以结构情节分析为切入点。
2、核心问题——“乐”与“不乐”。
3、激活学生的童年体验,激发学生的通感共鸣。
4、目标1、3以学生探究为主,目标2、4学生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5、加强朗诵示范与指导,体会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6、注重阅读规律与技巧的探究、渗透、提炼、整合、运用。
7、注意结合作者时代、当代现实。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结构分析2、作家作品3、字词一、导入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自序》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鲁迅的小说,有一些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它们带有更其强烈的抒情色彩,我们可以称之为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
,《《社戏》》就是其中之一。
二、轮读:每生一段,标段划词,师生评点,解决字词三、为什么是乐土?(引出结构分析)学生读课文搜寻、概括解答。
看《社戏》也是且是最重要的原因,写看《社戏》包括哪些段?(细部分析)四、根据以上,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五、作业1、如时间不够,上面第四部分可以作为作业2、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部分3、读一读,写一写(带音抄五遍)第二课时要点1、情节结构与节奏(乐与不乐)2、人物形象分析3、品析“不乐”之处一、复习分段,解决作业二、作者还写了“不乐”之处,找出来,有何作用?(结合作文)1、曲折与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心情)2、人性、风情——群像、双喜3、戏好看么?三、小结四、作业1、预习分析写“乐”之处2、同步训练二,阅读部分第三课时要点1、品析看戏之乐2、写景——抒情与人物塑造3、平桥遗梦一、月夜行船1、动词与心情2、多角度感觉3、虚实、动静二、午夜归航与“月夜行船”内容角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三、偷豆吃豆为什么“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四、总结结尾的理解平桥乐土——平桥遗梦五、作业1、同步训练全部2、读后感。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1)
《社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2、学习抓住典型语言、动作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小伙伴”形象。
3、通过品读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旨,从而感悟“我”对纯真质朴、热情友爱的小伙伴以及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旨。
【教学准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3、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社戏”,请同学们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社戏》这篇小说取材于鲁迅的童年生活,极富情趣,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探寻那属于童年的快乐吧。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小说中你最感兴趣的情节。
小结:读小说,一般要从梳理情节入手。
课文以“社戏”为线索,通过乡间生活、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等情节为我们描绘了弥漫着豆麦清香、朦胧月色的江南水乡美景,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平桥村生活三、精读课文,品读人物。
找一找文中写小伙伴的内容,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小伙伴?为什么?学生朗读、讨论。
明确:双喜(1)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2)“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3)“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社戏》教案部编版
1 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概括主要事件, 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2.体会表达、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 分析人物形象, 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它,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是东方的歌剧, 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旧时的江南水乡, 访一访当地的民俗活动——“社戏〞.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 社是一种区域名称, 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 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 为祭神而演, 大家都可看的戏便是“社戏〞.2.《呐喊》简介.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 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对中国旧有制度及局部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拟彻底的否认, 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 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3.背景简介.《社戏》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社会黑暗, 农民痛苦, 使作者唤起心中保存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祥, 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 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 热爱劳动人民, 热爱农村孩子, 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 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鲁迅在童年时代, 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 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 采用回忆的形式, 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 而是在生活根底上的艺术概括, 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 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局部.4.文体简介.本文是一篇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 概括文章事件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明确:(1)线索:看社戏. (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曲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 略写的是①②⑦. 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 所以看社戏前的曲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3.“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局部没有平铺直叙, 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曲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 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明确:三次曲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忧.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好处:①笔法曲折, 文气摇曳, 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 尤其是双喜.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1.作者在表达事件的过程中, 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 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 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以动写静, 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迫、冲动的心情.人物描写:①“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 我们已经点开船, 在桥石上一磕, 退后几尺, 即又上前出了桥. 〞运用“点〞“磕〞“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②“阿发一面跳, 一面说道, ‘且慢, 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 直起身来说道, ‘偷我们的罢, 我们的大得多呢. ’〞通过对阿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 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憨厚无私.2.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的, 而是渗透渲染着“我〞的心情, 请概括“我〞看戏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明确:看戏前的曲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迫、冲动看戏中感受:快乐、愉悦→失望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教师总结:表达、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往往是综合运用, 穿插使用的. 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 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 这种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表达、描写、议论之中, 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 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人物的形象, 品味童真童趣,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析言行, 概括人物性格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 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我〞;主要人物:双喜.2.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明确:(1)当“我〞看社戏受到曲折时, 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忧都是孩子时, 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响灵敏, 考虑周到, 善解人意, 办事果断.(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 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吃完豆,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 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双喜送“我〞回到家, “都回来了! 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6)双喜答复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响灵敏.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3.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老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明确: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①“双喜, 你们这班小鬼, 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 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 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 便停了楫, 笑道, ‘请客?——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 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表现六一公公好强. 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4.阿发和桂生在偷豆一节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明确:阿发憨厚、无私. 桂生机灵、勤快.目标导学二:揣摩语句, 感受童真童趣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 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 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1)总之, 是完了. 到下午, 我的朋友都去了, 戏已经开场了, 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 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明确:“是〞加重语气, 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 想象听到锣鼓声, 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明确:“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比照, 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3)我不喝水, 支撑着仍然看, 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 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 那五官渐不明显, 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上下.明确:“支撑〞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 但“我〞却“仍然看〞, 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 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4)品评“偷豆〞一节, 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纯朴.明确: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偷〞, 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 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 “偷〞出了情趣, “偷〞出了欢乐.目标导学三:拓展比照, 探究思想情感1.“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怎样理解?明确: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 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 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 作者思念那夜的戏和豆, 实际上是思念平桥村的朴实、勤劳、聪明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 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比照《社戏》原文开头局部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 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 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资料链接:鲁迅作品《社戏》在结构上分为两局部, 前一局部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 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 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 另一次是募集水灾捐款, 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 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 但却遭遇为难, 没有看完便离了场, 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 第二局部主要写了“我〞儿时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明确: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 通过前后鲜明的比照, 表达了对故土的风景、人情美的思念, 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三、板书设计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把握小说主题。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小说的情节、人物与主题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童年,是天真烂漫,是多姿多彩,是纯洁无瑕。
提及童年,总会有无尽的追忆眷恋。
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也曾是个孩子,也有自己不一样的童年。
百草园、三味书屋那里有他的记忆,对他在农村的一段生活也记忆犹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戏》这篇小说,相信你也会在属于他的这段时光寻觅到不一样的乐趣,说不定还感同身受呢!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见资料)三、预习检查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段落大意?讨论并归纳:(板书)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第一部分(第1~3段):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1层(第1段)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层(第2段)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段)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
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段):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1层(第4~9段)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2层(第10~13段)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3层(第14~21段)写在赵庄看社戏第4层(第22~30段)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段到结尾):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思考:文中写了哪些事件,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第二课时一、检查旧课,听写本课字词。
二、随机抽学生朗读部分文字,训练朗读能力。
三、概括文章的事件,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1.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去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能结合课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能结合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所透出的自由的气息,对美好事物产生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分析鉴赏人物。
教学难点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课型
阅读课
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我喜欢文中的(人物),
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的品质),
提高鉴赏人物的能力
课后小结
课题
社戏
授课人
张桂芳
课时安排
第三
课时
授课时间
2018.
课标要求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比如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鉴赏景物描写:
二、鉴赏人物:
读精彩段落,层次式品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1.跳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的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感的美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划出。
2.请选择一段或一句你认为写的优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美词、美句)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的形式对你所选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请同学注意的是:
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我”——迅哥儿≠作者)
“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
听
回忆
激发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重点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能简单介绍鲁迅。
2.能力目标:能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小说内容;能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情感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所透出的自由的气息,对美好事物产生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请同学说出小说当中都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列举人物的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勾勒人物的形象。
朗读课文
鉴赏写景的语言
母亲、外祖母、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
分析人物形象
提高鉴赏语言的能力,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听录音
圈注
理清故事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了解课文内容
积累词汇
培养概括能力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后小结
课题
社戏
授课人
张桂芳
课时安排
第二
课时
授课时间
2018.
课标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学习的过程,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2.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所透出的自由的气息,对美好事物产生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分析疑难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课型
阅读课
板书设计
阅读小说的方法:
1.说情节,多角度概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精段,层次式品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题
社戏
授课人
课时安排
课时
授课时间
2018.
课标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1.听课文朗诵录音,请同学标注自然段和圈注生字词。
2.识记字词。
3.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试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的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
(提示: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4.我们现在已理清了小说的故事情节,请问同学哪些事情是详写?哪些事情是略写?
3.评人物,简笔式速写,体会文章中人物形象。
4.抓文眼,深入式理解,明确文章的主旨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合作探究:
明确:“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概括故事情节。
2.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课型
阅读课
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情节: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小说三要素环境:
人物: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导入新课:
童年,天真烂漫,童年的生活,多姿多彩。提起童年,我们有说不尽的话题,充满了美好的回忆。高尔基说:“童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杯美酒”。本册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深情地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童趣。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记叙童年乡村生活的小说《社戏》。文中的趣事,可能我们也有切身体会。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是原作的节选;它是一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我”讲述童年生活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