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其含义。

(3)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君主的智慧和胆识,学习他们的治国理念。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正能量。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和结构。

(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对文中政治、军事、文化背景的把握。

(3)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让学生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5. 拓展延伸:(1)比较《齐桓晋文之事》与其他篇章的异同,探讨古代君主的治国理念。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文中道德观念的认识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统编版 必修下第一单元3《齐桓晋文之事》(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 必修下第一单元3《齐桓晋文之事》(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下第一单元3《齐桓晋文之事》(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二)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春节期间追《狂飙》了吗?第三十五集,徐忠劝降杨健看过吗?(此情节学生讲最好,重点突出徐忠的谈判技巧与语言艺术。

)在省教育整顿指导组的追查下,京海电力局副局长杨健因为经济犯罪即将败露,他与电力公司老总马涛谋划乘船出逃国外,被特警包围在码头,由于二人携带枪支,接下来也许会负隅顽抗爆发枪战,但他们的结局已经注定,要么是被当场击毙,要么是被抓获归案。

面对特警喊话劝降,杨健提出要与指导组组长徐忠见面。

而徐忠马上就出现在现场,完全暴露在杨健马涛射程内的开阔地带,冒着生命危险喊话杨健,并且成功劝降,把伤害降到最低。

那么徐忠是如何打动杨健的呢肯定杨健,让杨健回忆起曾经的荣誉与尊严,放弃抵抗。

杨健曾经是禁毒支队的队长,他设下一个规定流传至今,那就是不管谁死了,名字都得留下来,点名的时候一定要点到,所有人帮助他们回答,代表他们还活着。

徐忠开始按照人名点到,点完了在场的人,他开始倒酒,把这瓶酒倒在了地上“致敬英雄",然后开始点“牺牲的战士”,每点一个,支队的人开始高声喊“到",周围所有武警,督察队以及警察一声接着一声的喊“到”,四面八方的声音传来,场面非常震撼,让杨健想起了曾经的队友,想起了曾经的光荣岁月,回到曾经的缉毒生涯。

氛围烘托得差不多了,徐忠开始点“杨健",一遍又一遍,杨健终于想起来了,他曾经也是警察,只是中间走错了路,如今到了该选择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他不是供电局的副局,不是逃亡的罪犯,而是缉毒队的一名成员。

这一场点名,成功地说服了杨健,成功地勾起了杨健的荣誉感,让杨健放弃了抵抗。

所以劝说也是一门学问,讲究“认知突破”和“心理尊重",徐忠就是做到了这两点,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劝说齐宣王是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教学过程(因为是自读课文,整节课主角为学生,教师适时引导即可。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篇一一.学练目标提示[情感目标]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利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能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利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二.学练方法选择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

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1)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

因此,对话不但要表现出说话人自身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因此,较多地利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

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2)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例如促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

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习方法。

大学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大学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1. 知识与技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人物和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孟子仁政、王道的核心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经典文献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2. 掌握孟子仁政、王道的核心观点。

3.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孟子仁政、王道的内涵。

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作者孟子。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孟子会选择在齐桓晋文称霸之际提出仁政、王道的观点?(二)阅读与分析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孟子仁政、王道的核心观点。

3. 学生讨论文章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三)讨论与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孟子为何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孟子如何通过“齐桓晋文之事”来阐述仁政、王道的观点?2.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齐桓晋文之事》的中心思想和孟子仁政、王道的核心观点。

2. 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践行仁政、王道?3. 教师布置作业:(1)背诵《齐桓晋文之事》的相关段落。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仁政、王道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人物和主要内容,掌握孟子仁政、王道的核心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仁政、王道,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及作者孟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齐桓晋文之事”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a.齐桓公:雄才大略,善于任用贤人,改革政治,使齐国强大。

b.晋文公:明察秋毫,善于纳谏,重用贤才,使晋国崛起。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a.采用对话形式,以事实为例,论述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

b.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两位君主的优点。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成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提问: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a.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突出他们的优点。

b.事实论证:以具体事例论述两位君主的成功之道。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b.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从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道理?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比较阅读心得。

2.收集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其他故事,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篇一:《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专题》教案】《齐桓晋文之事》集体备课教案(新授课)1.课标要求及解读第9条: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第8条: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第7条: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第2条: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第11条: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第12条: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课程标准解读:第9条提出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目标和方法要求。

学生能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准确识偏义词等文言知识,并能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第8条从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方法论两方面予以阐释。

诵读文本,能够说出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能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教材分析《齐桓晋文之事》是鲁人版必修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仁政思想。

课文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才展开孟子的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行文层层深入,气势充沛,顺理成章,十分严密。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介绍本教案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即春秋时期中期的齐桓晋文之事。

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变迁和文化背景。

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分享,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启示,提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生平事迹和对当时历史的影响。

2.掌握春秋时期中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3.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及其对现代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课:齐桓公的生平课程介绍在本课中,我们主要了解中国历史上有着“明君之风”之誉的齐桓公,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和对当时政治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1.齐桓公继位和重用管仲。

2.齐桓公的“宽政”,晋国和鲁国的相继臣服。

3.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背景及其发展。

教学活动1.观看纪录片《齐桓公》。

2.分组讨论齐桓公的“宽政”对当时政治文化的影响。

3.小组汇总并展示各自的讨论结果。

第二课:晋文公的生平课程介绍在本课中,我们主要了解中国历史上另一位有着“明君之风”之誉的晋文公,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和对当时政治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1.晋文公的继位和改革。

2.晋文公重用韩晋魏三家,使得晋国国势迅速崛起。

3.晋国在春秋时期中期的地位及其发展。

教学活动1.观看纪录片《晋国春秋》。

2.设计小组活动:扮演晋国官员,模拟晋文公的改革。

3.模拟晋国大官会议,分享和讨论各自的改革方案,并达成共识。

第三课:春秋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课程介绍在本课中,我们不仅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制度和国际关系,还要了解各诸侯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

教学重点1.各诸侯国的政治制度和国际关系。

2.各诸侯国的经济发展、贸易往来等情况。

3.各诸侯国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教学活动1.分组研究和总结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设计小组活动:模拟春秋各诸侯国的国际关系,讨论和处理对各自国家的影响。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通用5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通用5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通用5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

重点难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过程:一、导语: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

其中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

二、背景介绍:《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

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

三、作者简介:1、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思想主张: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3、具体第一部分,分三层: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由对话的开始几句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怎样的?我们先来看看齐宣王想谈的两个人是什么样的人: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定乱扶周,破楚救宋;皆是春秋时的霸主。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理念。

(3)学习成语“明察秋毫”、“仁者无敌”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运用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理解仁政的重要性。

(2)培养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3)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及其中心思想。

2. 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理念。

3. 成语“明察秋毫”、“仁者无敌”的含义及用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 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

(2)介绍齐桓公、晋文公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词典等工具,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理念。

(2)解析成语“明察秋毫”、“仁者无敌”的含义及用法。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理解仁政的重要性。

(2)培养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

7. 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2)运用所学,评价历史人物。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让学生对比齐桓公、晋文公的治国理念,分析其异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子;(3)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春秋时期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2)学会如何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如何运用文献资料,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历史贡献;(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3)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鼓励学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社会环境,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历史地位。

2. 文章内容梳理:齐桓公称霸、晋文公崛起的过程及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3. 重点词汇和句子解析:如“尊王攘夷”、“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出齐桓公和晋文公。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齐桓公称霸和晋文公崛起的过程。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课堂讲解: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子。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文章中的重点句子;3. 调查齐桓公和晋文公在历史上的影响,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春秋左传》、《史记》等相关历史教材;2. 课件:文章内容、重点词汇和句子、历史背景等;3. 视频资料: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纪录片或历史剧;4. 图片资料: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画像、古代兵器等;5.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论文、评论等。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5篇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5篇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5篇Teaching design of classical Chinese translati on and annotation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5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汉语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汉语常识一般指研究汉语所需具备的领域内的基础知识。

本教案根据汉语常识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教学设计2、篇章2: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注释教学设计3、篇章3: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4、篇章4:齐桓晋文之事分析鉴赏教学设计5、篇章5:齐桓晋文之事作者简介编辑教学设计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泰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篇章1: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教学设计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意义;(2)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3)能够分析文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对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意义;2. 文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3. 文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 对文中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分析;3. 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课文翻译、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介绍等;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历史资料;3.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意义;(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3)学生思考文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和补充;(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4.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和解决问题;(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效果;2. 教师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体悟孟子主张及现实意义。

2.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

3.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4.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体会比喻在文章中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最新整理《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两篇

最新整理《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两篇

最新整理《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两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1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

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

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

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

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教案:《齐桓晋文之事》一、教学目标1.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与作者。

2.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并做到朗读流畅。

3.通过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与作者,理解文章主旨思想。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课文《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2.教学工具:PPT、多媒体设备。

3.教学环境:教室。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与作者。

2.提问学生:你们对《齐桓晋文之事》有什么了解?第二步:课文解读1.分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2.教师解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与结构,并提问学生,确保学生理解课文。

第三步: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齐桓公与晋文公的政治手段和方法的异同。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问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齐桓公和晋文公能够实现国家的统一?他们的政治手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第四步:拓展延伸1.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齐桓晋文之事》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第五步:归纳总结1.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问学生课文中的一些问题。

2.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第六步: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

2.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和答题情况来进行评价。

2.通过听课评价、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来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主要通过课文解读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但由于时间限制,有些学生发言机会较少,下节课应该设置更多的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

2.上课过程中存在一些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下节课需要采用更多的互动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主动性。

〖2021年整理〗《《齐桓晋文之事》优质2》优秀教案8

〖2021年整理〗《《齐桓晋文之事》优质2》优秀教案8

《齐桓晋文之事》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2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

3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4欣赏本文中孟子的论辩特色。

重点难点重点欣赏孟子的善于设喻、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论辩特色。

难点1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

2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品读后两部分,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2进一步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比较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

重点难点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运用多种论辩技巧和修辞方法的引人入胜的论辩语言,增强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问题:前两部分,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因势利导,对齐宣王进行劝说的?明确:前两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齐宣王提出齐桓晋文之事的问题,孟子指出其不足道,趁机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

接着论述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

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始,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入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

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地论述,而是抓住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

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能”和“不为”的区别。

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

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1.2《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1.2《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文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学习本文精彩的论辩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体味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上的独到之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孟子文章的雄辩之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孟子的王道思想,探讨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体味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上的独到之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法、分角色朗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像、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

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雄居“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

我们将通过学习《齐桓晋文之事》来体会孟子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

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王道与霸道王道: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称霸天下(“霸道”),而孟子要推行“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仁道”),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交流?孟子用了哪些招数?四、梳理文意,分析论辩艺术第一招:“转”——婉言“转”之阅读第1-2段,思考:1.齐宣王的提问是从什么开始?齐宣王毫不避讳,提出他要做齐桓晋文,也就是要称霸天下。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归纳孟子“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3.理解孟子的社会理想,并产生自己的思考。

4.了解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感受孟子的论证魅力和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任务】1.结合注释熟读文本,了解文意。

2.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课上学习任务】一、继续上一课时的学习,将表格填写完整:二、归纳概括孟子的社会理想,尝试做出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一、请仿照示例给本文中出现的“之”“若”“诸”三个词语做文言卡片。

示例:御实词,动词。

义项1.抵御例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义项2.治理例句: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1.之(1)实词,动词。

义项: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2)实词,代词。

义项: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3)虚词,助词。

义项1_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义项2_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义项3_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2.若(1)实词,代词义项: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2)虚词,连词义项:如果例句:__________________(3)虚词,介词义项:像例句:__________________3.诸兼词义项1: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义项2: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二、翻译下列句子。

1.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__________________2.殆有甚焉。

__________________3.盖亦反其本矣?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参考答案】一、1.之(1)实词,动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txt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定有他的安排。

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里面。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

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

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

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

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
2、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四、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两个重点内容要掌握:一是重点的文言字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也是今天的作业(分类归纳)。

一是文章要表达的观点,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

具体到孟子这篇文章,就是要了解孟子的主要观点,他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孟子是怎样说服一步步说服齐宣王的,也就是孟子的论辩艺术。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对我们大家也很实用。

二、二、串讲课文:(列出基本层次)
三、
三、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难齐宣王孟子解决
1 畏
难“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
不忍之心—王道基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心悦诚服
2
信心不足
信心不足:“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比喻说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3
大欲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激—然后快于心与;“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

缘木求鱼的比喻齐宣王的迷梦被击碎(先破后立)
四、语言特点:
一篇好的文章,决不能只有思想,而没有血肉,更不能缺少必要的修饰。

语言的运用就特别强调修饰的功夫。

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准确、恰当、得体地传达出来,课文使用了较多的语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这些手段是比喻、排比等辞格的运用和适当的神态描写。

1、比喻: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

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①“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③“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④“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159处之多。

汉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可谓说到了点子上。

2、排比
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彩裴然,行而远矣。

①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

它的浅显易懂,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

③“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3、适当的神态描写
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五、作业:学生归纳文言知识。

六、板书:
提出并明确话题(王道-霸道)——————————实行王道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不忍之心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齐宣王未能实行王道,不是不能,——————————推恩天下而是不为
反面论述“霸道”危害,敦促——————————推行仁政齐宣王实行王道
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