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供参考)

合集下载

国开(电大)《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形考作业1一、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和意义(每题2分,共42分)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词性:介词;意义:替、为。

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答李翊书)词性:介词;意义:对。

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词性:介词;意义:被。

4.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词性:动词;意义:成为。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起义)词性:介词;意义:被。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词性:介词;意义:被。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词性:语气助词;意义:表示疑问。

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谊传)词性:介词;意义:被。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词性:介词;意义:表示比较。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词性:介词;意义:被。

1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郑伯克段于鄢)词性:介词;意义:到。

1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词性:介词;意义:被。

13.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冯谖客孟尝君)词性:介词;意义:遭受。

1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直:词性:副词;意义:仅仅、只不过。

是:词性:代词;意义:这。

15.树成阴而众鸟息焉。

(劝学)词性:指示代词;意义:在这里。

1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词性:指示代词;意义:那。

17.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天论)词性:指示代词;意义:这、这样。

18.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词性:疑问代词;意义:怎么。

19.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词性:指示代词;意义:这。

 20.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察今)词性:连词;意义:的原因。

21.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词性:代词(所)、介词(以);意义:用来…的方法。

《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一项是“術”的本义:BA 学术、学问B 邑中的道路C技能、技艺D 方法2、“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是:CA 文学课B 理论课C 基础课D 应用课3、下列各组汉字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A 女耳自B 本刃末C 武信从D 江河娶4、下面选项全为通假字的一组是:DA知智益溢 B早蚤昏婚 C莫暮反返 D信伸畔叛5、“责毕收乎?”中的“责”用的是“责”的:AA 本义B 引申义C 假借义D 比喻义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是该词的本义是:DA 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C 绝江有托于船。

(《吕氏春秋?知度》)D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诗经?周南?汉广》)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有:CA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庄公寤生,惊姜氏。

C 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D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8、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共有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宫、释亲等。

它是:AA 《尔雅》B 《玉篇》C 《正字通》D 《康熙字典》9、“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DA 对文B 异文 C衍文 D 互文10、“汤之问棘也是已”的“之”的用法或意义是:BA 结构助词“的”B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 指示代词“这”D动词“去”二、填空题1、形声字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个部分叫,也叫义符,另一部分叫声符,也可叫音符。

2、在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被称为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也叫转折点。

3、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的。

4、关于汉字起的传说主要有结绳说、八卦说、。

5、《礼记》与( )、《仪礼》合称为“三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战国、秦汉间儒家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6、“防”、“隄”、“陸”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祁”、“部”、“邦”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

【免费下载】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

【免费下载】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2)》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1、下列工具书中,可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的是( )A、《词诠》B、《辞通》C、《十三经索引》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A八卦说 B结绳说 C仓颉造字说 D图画说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丘皿行回 B人血象舟 C 山雨目本 D果州考豆6、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 A超街碧冈 B风瓣闻闽 C阁围屈觉 D辩凤国裹7、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A《康熙字典》 B《汉语大字典》 C《中华字海》 D《词源》8、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A见-现征-徵解-懈 B奉-俸景-影文-纹 C益-溢然-燃干-乾 D立-位县-悬雕-凋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B祈父,予王之爪牙。

C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D交通王侯。

10、下列例句“问”字用其本义的是()A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1、下列各字属于形声字的有 ( )( )( )( )( )A、春B、朝C、孟D、鼎E、伐2、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 )( )( )( )( )A、炫黄B、匍伏C、披靡D、辟易E、愤懑3、下列各句中,“就”用作本义的是 ( )( )( )( )( )A、草创未就。

B、三窟已就。

C、是以百姓就本者寡。

D、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2)》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2)》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2)》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第十三讲 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单选题 1.下列习惯句式中,表示反诘语气的是( )。
a.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b.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c.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 2.“何……为”是表示询问或反诘的常见格式,“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 辞为?”该句中的“何……为”应该翻译为( )。 a.为什么……呢 b.怎么办呢 c.哪里 3.下列“孰与”用例中,表示比较用法的是( )。 a.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b.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后出师表》) c.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 4.“曰:‘学诗乎?’对曰:‘未也。’”(《论语》)该例句中省略的句子成分包 括( )。 a.谓语、宾语、主语 b.主语、宾语 c.主语、谓语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成分省略是古今汉语共有的现象 b.成分省略是古代汉语独有的现象 c.成分省略是基于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原则下省略某些句子成分
第十五讲 副词和句式 一、单选题 1.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该句中“少”的词性和意思是( )。
a.数词,多少 b.副词,很少 c.副词,稍微
2.“愚以为营中之事,奚以咨之。”(《出师表》)该句中“奚”的词性和意思是 ( )。
a.代词,什么 b.副词,全,都 c.动词,奚落 3.“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该句中“敢”的词性和 意思是( )。 a.形容词,勇敢 b.副词,敢于 c.副词,斗胆地做某事 4.“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该句中“窃”的词性和意思 是( )。 a.副词,私下里怎样 b.形容词,自私 c.动词,偷窃 5.“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该句中“无”的词性和意思是 ( )。 a.副词,不论,不拘 b.副词,没有 c.副词,不要

《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2)》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1、下列工具书中,可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的是( ) A、《词诠》 B、《辞通》 C、《十三经索引》 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A八卦说 B结绳说 C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A丘皿行回 B人血象舟 C 山雨目本 D果州考豆6、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A超街碧冈 B风瓣闻闽 C阁围屈觉 D辩凤国裹7、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A《康熙字典》 B《汉语大字典》 C《中华字海》 D《词源》8、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A见-现征-徵解-懈 B奉-俸景-影文-纹C益-溢然-燃干-乾 D立-位县-悬雕-凋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B祈父,予王之爪牙。

C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D交通王侯。

10、下列例句“问”字用其本义的是()A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1、下列各字属于形声字的有 ( )( )( )( )( ) A、春 B、朝 C、孟 D、鼎 E、伐2、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 )( )( )( )( ) A、炫黄 B、匍伏 C、披靡 D、辟易 E、愤懑3、下列各句中,“就”用作本义的是 ( )( )( )( )( ) A、草创未就。

B、三窟已就。

C、是以百姓就本者寡。

古代汉语2答案

古代汉语2答案

古代汉语2答案一、 l 、 C 2 、 B 3 、 B 4 、 C 5 、 D 6 、 C 7 、 B 8 、 C9 、 D lO 、 B二、 l 、 AC 2 、 ADE 3 、 CD 4 、 ACD 5 、 CDE 6 、 BCE 7 、 CDE8 、 ACD 9 、 BD 10 、 ACE三、 l 、则 2 、歸 3 、引申义 4 、辛劳 ( 或辛苦 )5 、经6 、孔颖达7 、委婉8 、平平平厌仄9 、清浊 10 、词调四、 ( 一 )l 、参加 2 、责骂 3 、消失 4 、用5 、发泄不满6 、尽7 、通 \" 揭 \" ,举起8 、背叛9 、尽 10 、显赫,显明( 二 )1 、连词,连接状语 \" 人立 \" 和中心语 \" 啼 \" 。

2 、介词,相当于 \" 于 \" 。

3 、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 \" 竟 \" 、 \" 竟然 \" 。

4 、副词,表示加强语气,可译为 \" 竟 \" 、 \" 竟然 \" 。

5 、指示代词,那。

五、1 、 (1) 颇 : 从页,从页的字本义与人头有关。

(2) 髡 : 从 * (该字的上半部分),从 * 的字本义与毛发有关。

(3) 耨 : 从耒,从耒的字本义与农具有关。

(4) 融 : 从鬲,从鬲的字本义与炊具有关。

(5) 段 : 从殳,从殳的字本义与击打有关。

2 、相同 :(1)\" 之 \" 、 \" 焉 \" 都是指示代词。

(2)\" 之 \" 、 \" 焉 \" 都可以充当及物动词的宾语,如例 (2)(4) 。

不同 :(1)\" 之 \" 可作定语,如例 (1) ; \" 焉 \" 则不能。

《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解析

《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解析

《古代汉语(2)》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工具书中,可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的是( C)A、《词诠》B、《辞通》C、《十三经索引》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 D )A八卦说 B结绳说 C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 C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 A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 )A丘皿行回 B人血象舟 C 山雨目本 D果州考豆6、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A超街碧冈 B风瓣闻闽 C阁围屈觉 D辩凤国裹7、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A《康熙字典》 B《汉语大字典》 C《中华字海》 D《词源》8、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A见-现征-徵解-懈 B奉-俸景-影文-纹C益-溢然-燃干-乾 D立-位县-悬雕-凋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B祈父,予王之爪牙。

C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D交通王侯。

10、下列例句“问”字用其本义的是()A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每小题1分,共15分)1、下列各字属于形声字的有 ( )( )( )( )( ) A、春 B、朝 C、孟 D、鼎 E、伐2、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 )( )( )( )( ) A、炫黄 B、匍伏 C、披靡 D、辟易 E、愤懑3、下列各句中,“就”用作本义的是 ( )( )( )( )( ) A、草创未就。

古代汉语练习题二

古代汉语练习题二

古代汉语练习题二、选择题1、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A 、末行劣都B 、目析戒哀C 、鱼甘受牧D 、皿亦修疆 2、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一组是( )A 、知一一智B 、翦一一剪C 、襍一一雜D 、雕一一彫3、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A 、桀一一揭B 、昏一一婚C 、赴——讣D 、暱——昵4、下列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A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B 、是以远至迩安。

C 、姜氏何厌之有?D 、君何患焉?5、 下列句子中具有名词用作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A 、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B 、 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C 、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D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6、 下列句子,具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 象有齿以焚其身。

C 、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D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7、 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 )A 、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 、 从左右,皆肘之。

C 、 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

D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8、 下列句子,属于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 、彼且奚适也?B 、何以知其然也?C 、之二虫又何知?D 、去以六月息者也。

9、下列句子,具有名词作状语表示“按照” A 、会天大雨,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C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D 10、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一句是( )A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 、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C 、见犯乃死,重负国。

D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11、下列各句,画线字在本句中的意义为该词本义的是: () A 、(仲尼)出游于观之上 B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C 、太后曰:“然 12、下列各句,作者对杀人致死事件持否定态度的是:( )A 赵盾弑 其君。

古代汉语2习题集(含答案)

古代汉语2习题集(含答案)

古代汉语(2)习题集一、简要解释下列名词:1、无定代词2、词的兼类3、词类活用4、为动用法5、对动用法6、双声叠韵7、韵部8、三十六字母9、入声韵10、叶韵说11、义疏体12、集解体13、传注体14、章句15、音义体16、声训17、形训18、如字19、之言、之为言20、读为、读曰21、直音法22、反切23、衍、衍文24、脱文(夺)25、韵书26、《切韵》27、《平水韵》28、平仄29、粘对30、借对31、流水对32、拗救33、三平调34、《中原音韵》二、解释下列句中带·号的词的词义: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无伤也。

是乃仁术.也。

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5、《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6、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7、轻煖.不足于体与?8.、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9、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10、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

11、其若是,孰能禦.之?12、苟无恒心..邪侈,无不为已。

..,放辟1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14、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

15、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16、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17、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18、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19、后稷教民稼穑..五谷。

..,树艺20、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21、皜皜乎...不可尚矣。

22、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23、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24、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25、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26、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27、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28、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29、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30、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古代汉语2答案1

古代汉语2答案1

古代汉语(2)练习题答案练习题一一、论述题1、词义引申的途径是什么? 详细论述并举例说明(1)、延展引申:是指在不改变某词词类的情况下,把原来词义所概括的内容中的某一点在一线上加以延展或突出,用来标志另一事物的引申方式。

如:临,从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引申出“从上监视着”和“从上面到下面来”(2)、比喻引申:是一个词的基础意义(或本义)用于比喻的用法使其固定化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斗,由古时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器皿(舀酒的勺子),引申出北斗星,只因两者形状相似。

(3)条件引申:是一个词的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句中前后搭配关系的制约而产生新义并进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刊,本是砍,所以可以说“刊木”,而引申出“刊误”的“刊”(删改义)是因其与谬误的搭配关系而形成的。

(4)、活用引申:是指古汉语中由于语法上词类活用现象而产生而固化出新义的一种词义引申方式。

如“衣”常作动词用,引申出“穿衣”的意思,它是因为经常活用而产生新义,并为人们所公认的。

(此道论述20分,每条理论部分4分,每个例子1.5分)2、、写出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两种平仄格律形式。

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来看古今词义的差异,可以分几个方面?分别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

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1)、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或由部分扩大到整体,或由个别扩大到一般,或由狭窄变为宽泛,扩大的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扩大。

如:河,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不包括一般的河流,后来河扩展为北方河流的总称现代,不论南方水系还是北方水系,都可以称河了。

《古代汉语(2)》试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2)》试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2)》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工具书中,可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的是( C)A、《词诠》B、《辞通》C、《十三经索引》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 D )A八卦说 B结绳说 C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 C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 A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 )A丘皿行回 B人血象舟 C 山雨目本 D果州考豆6、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A超街碧冈 B风瓣闻闽 C阁围屈觉 D辩凤国裹7、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A《康熙字典》 B《汉语大字典》 C《中华字海》 D《词源》8、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A见-现征-徵解-懈 B奉-俸景-影文-纹C益-溢然-燃干-乾 D立-位县-悬雕-凋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B祈父,予王之爪牙。

C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D交通王侯。

10、下列例句“问”字用其本义的是()A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每小题1分,共15分)1、下列各字属于形声字的有 ( )( )( )( )( ) A、春 B、朝 C、孟 D、鼎 E、伐2、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 )( )( )( )( ) A、炫黄 B、匍伏 C、披靡 D、辟易 E、愤懑3、下列各句中,“就”用作本义的是 ( )( )( )( )( ) A、草创未就。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古代汉语》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2)课后习题与答案.doc

古代汉语(2)课后习题与答案.doc

古代汉语(2)》课后习题与答案1、古代汉语中的复音词中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是()。

A.连绵词B.附音词C.叠音词D.偏义复词教师解析:答案是 D.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A联绵词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B附音词是在单词语素的前后附着一个词头或词尾,黏着在实语素前后为构成复音词添加一个音节,并不表示实际意义。

C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

2、下列复音词中,属于联绵词的是()。

A.犹豫B.险阻C.独特D.饥饿教师解析:答案是A. “犹豫”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即连绵词.B险阻是联合式合成词C 独特是联合式合成词D 饥饿是联合式合成词.3、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为双音合成词的是()。

A.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B.于是焉望洋兴叹曰。

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D.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爲天下得人難。

教师解析:答案是D.天下师偏正式的合成词.A地方是两个单音词,土地方圆的意思B望洋是连绵词,仰视的样子C关关是叠音词,鸟叫声。

4、融融属于复音词中的()。

A.连绵词B.叠音词C.附音词D.合成词教师解析:答案是B. 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A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C附音词是在单词语素的前后附着一个词头或词尾,黏着在实语素前后为构成复音词添加一个音节,并不表示实际意义。

D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5、古代汉语的词汇从音节上看是以()为主的B。

A.复音词B.单音词C.双音词D.附音词教师解析:答案是B. 单音词包含一个音节的词,古汉中,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单音词.A 复音词是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 C双音词是含有两个音节的词. 附音词是在单词语素的前后附着一个词头或词尾,黏着在实语素前后为构成复音词添加一个音节,并不表示实际意义.6、下列各句加“.”的词中,属联绵词的是()。

王力版古代汉语练习题(二)(后附答案)

王力版古代汉语练习题(二)(后附答案)

王力版古代汉语练习题(二)(后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的“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A. 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 学未有达,强.以为知C.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 人强.马壮2.“刃”在“六书”中属于()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3.《郑伯克段于鄢》作为一篇历史散文,属于典型的()文章。

A. 记人B. 记事C. 记言D. 记国君4.《冯谖客孟尝君》选自()A. 《左传》B. 《战国策》C. 《国语》D. 《孟子》5.在汉字里,像“花”这样既带形符又带声符的字,一般被称为()A. 会意字B. 象形字C. 形声字D. 指事字6.“众闻则非.之”中加点字“非”的意思是()A. 诽谤B. 指责C. 非议D. 不是7.下列繁简字对应有误的是()A. 东——東B. 汉——漢C. 买——賣D. 华——華8.“颖”字的声符是()A. 匕B. 页C. 禾D. 顷9.“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是()A. 比喻B. 排比C. 对偶D. 顶真10.以下各项中的“闻”作名词解释的是()A.没死以闻B. 老妇不闻C. 不能称前时之闻D. 不求闻达于诸侯二、指出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该字。

11.今京不度.。

12.晋军.函陵。

13.食.以草具。

1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15.日.食饮得无衰乎。

16.不介.马.而驰之。

17.填然鼓.之。

18.无以,则王.乎。

19.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2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人强马壮”和“筋骨之强”中的“强”都可以解释为“强健”。

2.【答案】B【解析】根据指事字的特点可知应选B。

3.【答案】B【解析】《郑伯克段于鄢》属于典型的记事文章。

4.【答案】B【解析】《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这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

5.【答案】C【解析】形声字的两个部件分为形符和声符,通常情况下,形符表义、声符表音。

王力古代汉语练习题-古代汉语练习题(含答案)

王力古代汉语练习题-古代汉语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及答案古代汉语练习题(一)一、解释下列术语。

(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2、四体二用3、本义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_________。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_________。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_________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_________。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

(《史记·吕太后本纪》)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④遂与外人间隔。

(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賈生列传》)⑥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汉语(二)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古汉语(二)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章语法句法部分:句法一、宾语前置句一、简要谈谈古代汉语宾语的位置现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在动词之后,古代汉语则可前可后。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宾语位于动词之后是通常情况,前置一般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介词大都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古代介词的宾语也可在某些情况下前置。

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3.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而前置。

4.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无条件前置。

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无条件前置。

举例略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及前置类型(语料见课件的第二部分“语料辨析”)注意:要求指出前置宾语和前置类型,不要遗漏。

句法二、判断句何为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哪几种情况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即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但也存在一些不表示判断的特殊判断句,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这就是判断句的活用。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较复杂的内容。

3.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直接用带“也”的判断句形式说明原因。

句法三、被动句一、被动句的类型1.意念被动句即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就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只能从句子意思上去理解。

2.被动句式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所谓形式标志指的是句中有某些助动词、助词或介词等作为被动句的标志。

主要包括:1.“于”字句2.“为”字句、“为……所”字句3.“见”字句4.“被”字句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要类型1.“于”字句2.“为”字句、“为……所”字句3.“见”字句4.“被”字句举例略。

三、古今被动表示法的异同1.共同点:(1)古今都有意念被动句。

例如:①饭吃了。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2)古今都可用“被”构成被动句式,例如:①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②亮子被苏峻害。

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

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2答案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2答案

练习二(P381)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ān之战》) ,,郄q i è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这就叫做词类活用。

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

《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

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

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

”“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

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

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

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

”“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

”“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

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

“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

“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

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

”“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

“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见……于”式。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

(《汉书·张骞传》)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前句是,无标志。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汉书·张骞传》)后句是,“为……所”式。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论衡·自纪》)前句是,“见”字式。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许行》)后句是,“于”字式。

六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洛阳伽蓝记·王子坊》)不是。

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

用作“想”的宾语。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是。

“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

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不是。

之,连词。

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齐桓公伐楚》)是。

“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

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是。

“之”作“行”的前置宾语。

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

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

(汪琬《传是楼记》)不是。

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之,动词,到、去。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古:何陋之有。

“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今:有何陋。

宾语后置。

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古:谁与守。

“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

今:与谁守。

宾语后置。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古:未之见。

“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

今:未见之。

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莫之能一。

“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

今:莫能一之。

宾语后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古:不余欺。

“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

今:不欺余。

宾语后置。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古:奚为。

“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

今:为奚,即为什么。

宾语后置。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商君书·画策》)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

“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

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

宾语后置。

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古:唯余马首是瞻。

“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

今:唯瞻余马首。

宾语后置。

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古:孰法。

“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

今:法孰,即效法哪个。

宾语后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古:恶乎长。

“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

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

宾语后置。

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陋:形容词意动用法。

“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食、见:动词使动用法。

“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朝:动词使动用法。

“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来: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降:动词使动用法。

“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弱:形容词使动用法。

“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