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倒叙的作用: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 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 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 成悬念,引人入胜。 注意: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 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 做到自然衔接。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 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 展顺序进行叙述。
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 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文中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 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 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揭示出祥林嫂 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 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 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 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 用。
1、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 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 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 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 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 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 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 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 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 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 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 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 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 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 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 无能的一面。)
探讨——人称的作用
归纳要点
“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 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 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研读:人物形象——祥林嫂
小说三要素:
人物: 外貌、语言、神态、 动作、心理----- 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 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 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祝福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 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 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环 境 描 写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人物心理。 ④象征和暗示。 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 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倒 叙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 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 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 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 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 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 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 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 主题。
环 境 描 写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以“雪”为主,在文 中总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写的“天色愈阴 暗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 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此处作者着力写雪 的大而乱,有意渲染祝福前夕鲁镇忙乱的 气氛。
2、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 “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纲,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意思,就是臣要 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 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 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 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 序,朋友有信”。封建礼教就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 护封建等级制度,根据儒家思想制定的,以三纲五常 为基本内容的封建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
作者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
祥林嫂这个典型的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 这个典型事件牵动出来的。只有将其不幸置于“祝福”的 环境中,才能更清晰的揭示出旧中国社会,尤其是神权在 其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出祥林嫂悲剧一生的 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环境描写
第二次描写是在作者听闻祥林嫂死讯后,深夜神伤“雪花落在 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 寂。” 这一段对“雪”的描写意在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 心情。 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文中插入“微雪 点点的下来了”一句,这其实是暗示着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 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 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文末再次 描写雪的大而猛,这其实是寄托作者对亡灵的最沉重的哀悼, 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 的欢乐喜庆如此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了读者强烈的艺术 震憾。 文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 在心上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 所闻来展现的;)
选择“我”这样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 为叙述人有什麽用意?
2.我实际上同样是看客:面对祥林嫂“有 没有灵魂”的发问和惨死,“我”发现了自己 与鲁镇社会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祥林嫂无意 中扮演了一个灵魂审问者的角色,令“我”招 供出了灵魂深处的软弱与浅薄。在祥林嫂的一 再追问下,“我”没有勇气正面回答,而只以 “说不清”三个字来搪塞,此后匆匆逃走,在 不安与不祥中度过了一夜。既在“我”预料中 又不愿发生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祥林嫂的惨 死令“我”诧异和惊慌,但这种精神的危机 “只是暂时的事”,很快“心地已经渐渐轻 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且为了 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已决计离开鲁镇。 (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
祥林嫂——悲惨遭遇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讨论:造成祥林嫂 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政 权 封建礼教
族 权
封建迷信
神 权
夫权
研读:人物形象——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 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 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 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 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 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 被旧社会所吞噬。
选择“我”这样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 为叙述人有什麽用意?
1.只有我能当叙述人: 在鲁镇,没有人 真正关心祥林嫂的不幸:而祥林嫂,一个礼 教道德的牺牲品,长期的封建压迫和禁锢, 折磨得她像一个木偶,根本没有能力诉说自 己的不幸和痛苦。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 灵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 社会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们 注定担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所以,作 者只能把叙述的任务交给“我”一个熟悉故 乡却远离了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 识分子,只有“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视点上, 以“智识者”的理性精神来认识和思索祥林 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是全文的线索人
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 的情节提纲; 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 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祥林嫂——肖像描写
衣着 精神 脸色 两颊 眼睛 饰物 状态 第一次
第二 第二次 次
第三次
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作用:概括了祥 林嫂半生悲惨的历 史,通过鲜明的对 照深刻揭露了封建 思想对劳动妇女的 摧残和迫害。
行动描写
找行动
论特点
反对再嫁——逃、撞 反有 抗一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性定 怀疑灵魂——问 的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 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 幸的女人。
描写眼睛 描写衣着 描写脸色 描写语言 描写空碗
展示残酷的社会遭遇 显示贫穷的经济状况 描绘惨痛的人生经历 揭示沉重的心理压力 暗示悲惨的命运结局
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 强祥林嫂的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把批判封建社 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题进一步强化,即把 “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
探讨——人称的作用
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 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 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 论。
3、妇女的三从四德 封建秩序对 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 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 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 “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 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 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 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 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 的约束。
4祭祀 对祖先的崇拜也 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 血缘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 组成部分。所以鲁四老爷对 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 “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 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 色。
——从三次描写的不同来看,每次都 有所变化。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 总起来看,三次描写先后写出了祥林嫂 的变化过程,表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并不是 固有的,而是因为外在的客观因素(封建 专制、迷信落后的客观环境)造成的。杀 死祥林嫂的刽子手,就是以鲁四老爷为首 的那些封建卫道士!通过前后对比,使人 物形象的悲惨命运更为突出更为逼真,主 题思想更为鲜明。
情节——内容 ————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顺序
倒 叙
倒叙(一)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 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 展顺序进行叙述。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 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他第一次用“鲁迅”为笔 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代表作有短篇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坟》、《二心集》、《而已集》、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 北调集》等,并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 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 《毁灭》等作品。
描写空碗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 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
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
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
Fra Baidu bibliotek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
语言描写
找对话 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 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 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 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 固的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 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 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 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 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的揭露了 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 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文中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 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 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揭示出祥林嫂 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 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 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 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 用。
1、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 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 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 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 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 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 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 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 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 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 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 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 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 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 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 无能的一面。)
探讨——人称的作用
归纳要点
“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 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 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研读:人物形象——祥林嫂
小说三要素:
人物: 外貌、语言、神态、 动作、心理----- 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 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 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祝福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 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 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环 境 描 写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人物心理。 ④象征和暗示。 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 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倒 叙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 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 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 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 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 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 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 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 主题。
环 境 描 写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以“雪”为主,在文 中总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写的“天色愈阴 暗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 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此处作者着力写雪 的大而乱,有意渲染祝福前夕鲁镇忙乱的 气氛。
2、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 “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纲,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意思,就是臣要 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 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 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 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 序,朋友有信”。封建礼教就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 护封建等级制度,根据儒家思想制定的,以三纲五常 为基本内容的封建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
作者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
祥林嫂这个典型的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 这个典型事件牵动出来的。只有将其不幸置于“祝福”的 环境中,才能更清晰的揭示出旧中国社会,尤其是神权在 其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出祥林嫂悲剧一生的 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环境描写
第二次描写是在作者听闻祥林嫂死讯后,深夜神伤“雪花落在 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 寂。” 这一段对“雪”的描写意在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 心情。 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文中插入“微雪 点点的下来了”一句,这其实是暗示着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 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 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文末再次 描写雪的大而猛,这其实是寄托作者对亡灵的最沉重的哀悼, 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 的欢乐喜庆如此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了读者强烈的艺术 震憾。 文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 在心上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 所闻来展现的;)
选择“我”这样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 为叙述人有什麽用意?
2.我实际上同样是看客:面对祥林嫂“有 没有灵魂”的发问和惨死,“我”发现了自己 与鲁镇社会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祥林嫂无意 中扮演了一个灵魂审问者的角色,令“我”招 供出了灵魂深处的软弱与浅薄。在祥林嫂的一 再追问下,“我”没有勇气正面回答,而只以 “说不清”三个字来搪塞,此后匆匆逃走,在 不安与不祥中度过了一夜。既在“我”预料中 又不愿发生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祥林嫂的惨 死令“我”诧异和惊慌,但这种精神的危机 “只是暂时的事”,很快“心地已经渐渐轻 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且为了 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已决计离开鲁镇。 (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
祥林嫂——悲惨遭遇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讨论:造成祥林嫂 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政 权 封建礼教
族 权
封建迷信
神 权
夫权
研读:人物形象——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 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 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 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 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 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 被旧社会所吞噬。
选择“我”这样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 为叙述人有什麽用意?
1.只有我能当叙述人: 在鲁镇,没有人 真正关心祥林嫂的不幸:而祥林嫂,一个礼 教道德的牺牲品,长期的封建压迫和禁锢, 折磨得她像一个木偶,根本没有能力诉说自 己的不幸和痛苦。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 灵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 社会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们 注定担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所以,作 者只能把叙述的任务交给“我”一个熟悉故 乡却远离了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 识分子,只有“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视点上, 以“智识者”的理性精神来认识和思索祥林 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是全文的线索人
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 的情节提纲; 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 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祥林嫂——肖像描写
衣着 精神 脸色 两颊 眼睛 饰物 状态 第一次
第二 第二次 次
第三次
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作用:概括了祥 林嫂半生悲惨的历 史,通过鲜明的对 照深刻揭露了封建 思想对劳动妇女的 摧残和迫害。
行动描写
找行动
论特点
反对再嫁——逃、撞 反有 抗一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性定 怀疑灵魂——问 的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 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 幸的女人。
描写眼睛 描写衣着 描写脸色 描写语言 描写空碗
展示残酷的社会遭遇 显示贫穷的经济状况 描绘惨痛的人生经历 揭示沉重的心理压力 暗示悲惨的命运结局
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 强祥林嫂的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把批判封建社 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题进一步强化,即把 “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
探讨——人称的作用
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 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 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 论。
3、妇女的三从四德 封建秩序对 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 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 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 “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 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 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 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 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 的约束。
4祭祀 对祖先的崇拜也 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 血缘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 组成部分。所以鲁四老爷对 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 “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 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 色。
——从三次描写的不同来看,每次都 有所变化。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 总起来看,三次描写先后写出了祥林嫂 的变化过程,表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并不是 固有的,而是因为外在的客观因素(封建 专制、迷信落后的客观环境)造成的。杀 死祥林嫂的刽子手,就是以鲁四老爷为首 的那些封建卫道士!通过前后对比,使人 物形象的悲惨命运更为突出更为逼真,主 题思想更为鲜明。
情节——内容 ————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顺序
倒 叙
倒叙(一)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 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 展顺序进行叙述。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 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他第一次用“鲁迅”为笔 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代表作有短篇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坟》、《二心集》、《而已集》、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 北调集》等,并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 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 《毁灭》等作品。
描写空碗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 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
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
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
Fra Baidu bibliotek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
语言描写
找对话 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 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 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 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 固的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 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 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 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 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的揭露了 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