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_七年级下册(2016年11月第1版)_《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1)

合集下载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人教2011课标版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人教2011课标版

《台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读课文,学习生词;2.划分小说层次;3.做好批注,记下读课文中的问题和收获,留待课上讨论。

二、检查预习1.小组长检查小组同学的预习情况,小组长整理共同的不会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老师强调重要词语,投影展示: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2.小组长检查学案完成情况。

二、速读课文,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

举例: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

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

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交流展示1.小组内交流划分的小说情节。

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指名让小组长当堂汇报。

提问:(1)先说一下,这篇小说围绕什么展开情节?(2)你对这篇课文的小说情节是如何划分的?2.投影小说情节的划分,统一认识。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四、研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1.“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大家觉得那个字应该重读?“总”这个字表现出什么?父亲为什么“总”有这样的感觉?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好长的日子,这好长的日子里,父亲的心里一直纠缠着这样一个心结。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_ 七年级下册(2016年11月第1版)_ 14 驿路梨花(22页)(共22页)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_ 七年级下册(2016年11月第1版)_ 14 驿路梨花(22页)(共22页)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 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 开。’”——“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 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四、为何要写梨花
借景抒情 小茅屋——————梨花林 主人是谁? 悬念
五、设置悬念

你能找出悬念设在什么地方吗?
悬念一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46 年开始发表作品。本文发表于 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 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 乐的故事。
一、快速阅读文章,并正音: 撵( nǐan 驿( yì 陡( dǒu ) ) )
篾(
陋(
miè
lò u )

修葺( qì
恍惚( huǎnghūΒιβλιοθήκη ))麂( jǐ
悬念二
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我、老余,见到小茅屋。
茅屋主人是谁

不是他。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
主人是他??
喂!你们谁是梨花啊?
茅屋定是你们的啦?
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
这才是梨花! 可你见不着喔! 她出嫁了
真是驿路梨花处处开呀!
六、全文写了几件事?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二、释义标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 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文中几处写梨花

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 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 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这是自然界的 梨花。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文常】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登飞来峰》体裁是七言绝句;内容上是哲理诗。

【词语注释】(注:④⑤是补充的。

)①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

②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为一寻。

(千寻,极言塔高。

)③缘:因为。

(自缘,只因为。

自,只。

)④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比喻奸佞的小人。

⑤最高层:最高处。

又比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诗句解释】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说鸡叫时就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内容主题】诗人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表现了诗人表现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诗句赏析】写飞来峰的地势。

紧扣诗题,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极言其高(运用夸张的手法,实写)。

写目极之辽远,紧承首句而来(典故,联想,虚写)。

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两句为下面议论抒情作铺垫。

①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②富含哲理——(1)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③表面即景说理,实际用典,直抒胸臆(运用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表现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作者借登高以寄托感慨,表现了作者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感情奔放,气势磅礴,不愧是名作。

【拓展】★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异曲同工的诗句(或格言、成语)。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自是花中第一流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自是花中第一流
(1)老师读、生读、点评。
(2)有哪些词语明白无误的把作者的感情表达了出来?我们一下子就知道她在写什么。
(3)我们古人的情感表达是十分含蓄的,还有一种抒情方式,他们看到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一朵花、一朵云,乃至一棵草也能勾起他们的情思,更能委婉的表达他们的情感。这首词有哪些自然景物引起了她的愁思?
(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雁月西楼花水)
杨柳---------惜别流水——愁思落花(叶)——失意,年华易逝
月亮——悲欢离合雁——鸿雁传书,表达思念
梧桐——悲凉梅兰竹菊——高贵品质
齐读
(6)你在什么诗句中见到过这些意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第三阶段
如果我们的诗人,她的生活是在一种甜蜜的相思中度过,那也不失为一种幸福。可软弱的宋王朝并没有给它的子民这样的安乐窝。1127年,女真族大举入侵,中原沦陷,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更为不幸的是,赵明诚病死,在难逃过程中,金石字画文物丧失殆尽。有一种伤痛叫雪上加霜,有一种绝望叫国破家亡。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写这首词的时候的李清照已是李家有女宝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已经该找婆家了。所以当她在院子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荡秋千的时候,听说有位客人要来,而且据说这位客人就是她以后的夫君赵明诚,所以她非常想看看这个人长什么样?但是她能不能明目张胆的去看?想不想看呢?
不知道老天为什么要折磨这个女子,给了她绝世的才华,给了她一个美好的开始,却又忍心给了她一个“国破家何在”的凄凉下场。
我们给她的这个阶段命个名——山河碎、故土远,素琴难奏鸳鸯弦。
我们读《武陵春》,来体会她那化不开的浓重的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七年级第一单元《邓稼先》》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七年级第一单元《邓稼先》》

《邓稼先》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1、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共六个部分,思路严谨而清晰。

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准确的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2、杨振宁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赞美了邓稼先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在教学过程“感知—研读—评说”的推进中,学生充分感受到邓稼先的人品风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从中获得健康的审美享受。

二、教材分析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邓稼先》是2016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全文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

品读课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的朗读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多变的语言特色。

2、能力目标: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感受、品读作者的“至情”,理解邓稼先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作者“至情”产生的原因,了解他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感知邓稼先(背景介绍)1、影像创设情景:多媒体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

2、话语激情导入:这撼天动地的一声巨响,一个东方巨人站在了世人的面前!这是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

邓稼先就是为我们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

他用自己的血和生命,谱就了一部为祖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华美篇章。

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2016年11月第1版)6 老山界 》 (1)

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2016年11月第1版)6 老山界 》 (1)

乐观的态 度
探究课文
环境描写
反映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朗诵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业布置
1、书后“积累拓展”第五题,阅读杨得志《大渡河 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
老山界
执教人: 贵阳市第三十四中学
杨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了解长征
前置作业交流展示
红军爬山路线图
探究课文
一、默读课文,找出红军翻越老山界所遇到的 困难。
行军难
处境难
困难
吃饭难
睡觉难
探究课文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表现的呢? 可以从中看出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分小组,合作完成。
探究课文
红军的精神
坚强的意 志
英勇的精 神
2、修改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精神”已完成的作文, 适当增加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精神。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初中课文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初中课文
10
老王
杨绛
学习目标 1、知记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2、分析人物形象 3、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名片
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评论家、翻译家。 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 译作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本文写于1984年,回忆“文化大革命”期间与老
王交往的几个活片段。
字词学习
塌败( tā )
荒僻( pì )
惶恐( huánɡ) 田螺眼( luó )
杨绛( jiànɡ) 侮辱( wǔ )
翳( yì )
伛( yǔ )
取缔( dì ) 凑合( còu )
愧怍( zuò ) 镶嵌( xiānɡ qiàn)
攥着( zuàn ) 滞笨( zhì ) 骷髅( kū lóu)
一读课文
说老王
身体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 生活之苦:塌败小屋,三轮为生。 精神之苦:孤独无亲,备受轻视。
四读课文
说自己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 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课后作业
你身边有类似老王那样生活艰辛而心地善良的人
吗?你能用文字描述一下他(她)吗?或者勾勒一幅
他(她)的简笔画。

C.关心老王的生计;
D.送老王大瓶鱼肝油;
E.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三读课文
愧怍?
背景资料
“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作“反动学术权
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在人们远离杨绛一家, 急着划清界限时,却并没有影响到老王对作者夫妇的尊敬和 关心。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老王给予了作者一家真正的 温暖。
懂 得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感 激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 的 好 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人 C.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 。 蛋上门感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2016年11月第1版)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海底两万里》阅读交流
杨顺国
活动一:畅游海底世界
•假如给你一次随鹦鹉螺号在海底遨游 的机会,你最想体验的是书里提到的 哪个情节呢?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二:聆听人物心声
在这次难得的海底探险中,你最想与书中的哪 个人物为伴呢?为什么?
• (备选人物参考:阿龙纳斯,康塞尔,尼德兰, 尼摩船长等。)
活动三:探寻自己的身影
• 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 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罗曼·罗兰
活动三:探寻自己的身影 • 鉴于尼摩船长徘徊于苦乐边缘的传奇人生, 你能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吗?
思考探究:鹦鹉螺号的神秘消失之谜
• 故事的结尾,鹦鹉螺号遭遇了迈尔大漩流后 神秘消失了,请你试着猜猜看,鹦鹉螺号最 终怎么样了呢?为什么有这样的猜测,说说 你的理由。读人,读己!
小结:
• 运用今天所学的读书方法,继续我们的旅 程,去继续探秘这个《海底两万里》,也继 续发现下一个“海底两万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