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影响凝血检测的常见因素

影响凝血检测的常见因素

影响凝血检测的常见因素凝血检测和其他血液检查相比,从样本采集到试剂的制备,其好坏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检测结果,而检测误差会导致误诊和错误的临床判读,可能对患者带来极大的危险,因此我们需要在检测时进行严格的质控管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一、病人差异因素1.饮食:富含维生素K对华法林有反作用(INR下降);2.月经、妊娠、绝经:不同的状态凝血功能不一样;3.药物:阿司匹林、华法林、肝素等影响凝血和血小板功能;4.肥胖:促凝因子增加,纤溶功能减弱,AT和PC活性升高;5.吸烟: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FVII抗原和活性升高;6.酒精:酒精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功能;7.年龄:许多凝血因子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8.性别:女性出血时间更长;9.血型:O型血的vWF和FVIII比非“O”型血活性低。

二、样本影响因素样本的质量最为重要,因此控制好样本的采集程序非常必要;样本采集的方法,抗凝剂的选择(类型和用量),样本的用量,样本储存复溶和稳定性都直接影响我们的检测结果。

1.静脉穿刺:正确:CLSI 推荐采用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装置,如果使用注射器,需要使用小容量的注射器(≤20 mL),材质使用塑料或硅化的玻璃;根据采血量、病人的年龄、静脉的大小决定合适规格的针头,如果使用静脉留置管采样,首先吸取5mL血液润洗管道,减少肝素的污染(静脉留样针);错误:止血带压迫时间延长导致组织液渗出和溶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止血带使用时间不超过1分钟;使用注射器/针头会增加溶血和凝血的风险,抽血不顺利会影响结果;特别需要注意避免创伤引起溶血,小的针头会引起血小板的破坏和溶血。

CLSI推荐的采血顺序:凝血样本应该放在第二或第三管,顺序如下:血培养管普通血清玻璃管凝血样本枸橼酸钠抗凝管凝胶血清分离管/普通血清塑料管肝素管EDTA血常规管葡萄糖管2.样本管的混匀:正确:血液进入试管后,轻轻的颠倒混匀3到4次;推荐枸橼酸钠浓度 105 to109 mmol/L, 3.13% -3.2%;错误:不要使用试管摇床,混匀次数用力过猛或次数过多,容易引起溶血和血小板激活,产生气泡;其他浓度(3.8%)和其他抗凝剂(例如:草酸钙,肝素,EDTA)3.血液/抗凝剂比率:9:1抗凝剂量:1.85*10-3*(100-HCT)*血量标本量少于90%时,会影响APTT结果;标本量少于80%时,会影响PT结果;当充盈不足,血液/抗凝剂比例下降,导致结果假性延长,当充盈过度,血液/抗凝剂比例升高,引起结果错误或标本凝固。

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各种因素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并做出分析与对策,使临床检验的准确性大幅度的提高。

方法选取200例来本院参加体检的学生,抽取他们的血液作为血液检测样本,在不同的放置时间和离心时间以及是否溶血等环境下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的检验。

结果APTT、Fib 及TT值因标本放置时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PT值不受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PT、APTT 值在一定程度上受离心时间的影响,TT及Fib值不受离心时间的影响。

结论在临床凝血检验时,标本放置的时间和离心时间影响检验结果,因此患者的血液标本应当即采即检,并且在离心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离心的时间与转速,防止出现溶血现象。

关键词凝血检验;标本;放置时间;影响因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在医学技术的发展上(如免疫学、生物学技术以及生物化学),并且伴随着各种精密仪器的使用(如高精度的凝血分析仪),临床应用时,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程度对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作为一种辅助指标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断中[1]。

凝血检验的项目逐年增多,其中常见的项目有APTT、TT、PT、Fib等,相应的,在临床诊断时,对于这些项目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精确度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而且各方面的因素均会对PT、APTT、TT、Fib的结果产生影响[2]。

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下,随机抽取200例本院体检人员的血液进行凝血检测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并且对实验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从2014年7~10月来本院抽血体检学生的血液样本中随机抽取200例,所有的血液样本均是健康的血液样本,并且是在学生空腹且心情放松的状态下抽取的静脉血。

学生的年龄19~22岁、性别不限、身高150~175 cm、体重35~65 kg。

1. 2 方法1. 2. 1 检测仪器应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试剂和质控用品均应用配套产品[3]。

血凝试验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凝试验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凝试验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关键词】血凝试验血凝试验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检测项目,血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是指导临床正确治疗的保障。

作为血凝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抗凝治疗监测,术前检查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应用广泛。

由于凝血试验与一般的检验项目测定不同,其影响因素具有特殊性。

当其启动因子被某些因素激活后,就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检测结果的极大误差。

因此,对于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掌握和了解影响血凝试验相关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血凝试验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样的采集与处理1.1 采血技术1.1.1 患者应处于平静状态。

因为情绪紧张,剧烈运动会激活或干扰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溶酶原等成分。

1.1.2 患者应空腹。

进餐后,血中的乳糜微粒等将对血凝试验结果造成干扰。

1.1.3 采血前不应拍打采血部位,必须顺利“一针见血”,避免混入组织液或发生溶血。

因为组织液中会有丰富的因子Ⅲ,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速凝血酶源的消耗,使试验结果偏低。

1.1.4 压脉带不应扎的太紧,压迫时间不应过长。

压力大及束缚时间过长可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和内皮细胞释放T-PA,后者可引起纤溶活动增强。

1.1.5 采血速度要适当,若太快易产生气泡,使纤溶蛋白原、因子V、因子Ⅲ变性。

因此,建议使用定量真空采血管。

1.1.6 采血后要立即与抗凝剂混合,但不要用力震荡。

NCCLS推荐使用带塞塑料或聚乙烯试管采血,因不带盖,血浆pH值升高,影响试验结果。

1.1.7 采血顺序对试验结果也有影响。

朱忠勇报道[1]:PT血样采集顺序第二管、第三管与第一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PTT的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

这可能与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过长有关。

因此,采多管血样时,血凝试验标本应取第一管。

1.2 标本运输、保存与处理标本应随采随测,如需运输,标本应在室温下运送,因低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使PT、APTT结果降低,血浆标本原则上应立即检测,血液一旦离体后即开始变化,随离体的时间不同凝血因子逐渐消耗,从而检测出的结果也不同。

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探讨

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探讨

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探讨凝血检验和血常规检验都是临床检查中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但是,这些检验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注意控制这些因素,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本文将介绍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1.1 血液采集方式采用不恰当的采集方式会破坏血小板和红细胞,导致凝血检验结果失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该使用适当的采血技术,例如抽血必须用无菌的针头和注射器,使用适当的血管牵引技术,并在采血前正确消毒。

1.2 抗凝剂的干扰抗凝剂可能会干扰凝血测试结果。

因此,在进行凝血检验之前,应该明确患者是否正在服用抗凝药物,例如华法林等药物。

如果患者正在服用这些药物,尽量避免进行凝血检验,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调整药物剂量等。

1.3 局部创伤局部创伤也可能对凝血检验结果造成干扰。

例如,受伤的组织可能会释放一些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会影响血液的凝血情况。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应该在进行凝血检验之前,注意避免患者局部创伤。

1.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可能对凝血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室温过高或过低可能会导致血液的凝血时间发生变化。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该在符合要求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检验。

2.1 样品存储条件2.2 采集针头的大小采集针头的大小也可能会对血常规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采用的针头过大,可能会导致破坏血细胞,从而影响分析结果。

因此,应该选择合适大小的采集针头。

2.3 患者饮食患者的饮食也可能会对血常规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患者食用了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血脂和血糖的水平升高,从而影响分析结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该在进行分析之前,让患者保持正常饮食。

2.4 分析仪器的检修维护分析仪器的检修维护也可能会对血常规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应该定期对分析仪器进行检修维护,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便获得可靠的分析结果。

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探讨

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探讨

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探讨一、引言凝血检验和血常规是临床常规检查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以及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项检查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因素、营养因素、药物因素等。

本文将探讨凝血检验和血常规分析中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二、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1. 生理因素凝血检验中常用的指标包括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这些指标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年龄、性别、疾病状态等。

在进行凝血检验时,要考虑患者的生理状态,做好相应的控制。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凝血因子的含量会逐渐减少,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在对老年患者进行凝血检验时,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对结果进行适当修正。

性别因素: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和怀孕期间,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凝血功能会发生改变。

在进行凝血检验时,要注意患者的性别和生理周期,对结果进行适当修正。

疾病状态:某些疾病如肝病、肾病、血液病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凝血指标异常。

在进行凝血检验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状态,对结果进行适当解释。

2. 营养因素营养对凝血功能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维生素K和蛋白质含量的摄入对凝血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凝血检验前,患者的饮食状况也需要被纳入考虑范围。

维生素K: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其摄入不足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患者在进行凝血检验前,应遵循医嘱合理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以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

3. 药物因素许多药物会影响凝血功能,包括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激素类药物等。

在进行凝血检验前,应告知医生患者近期的用药情况,以便医生做好相应的调整。

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会延长凝血时间,影响凝血功能的检测结果。

在进行凝血检验前,应暂停抗凝药物的应用一段时间,以保证凝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常规检查中常用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这些指标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年龄、性别、海拔等。

检验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检验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检验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摘要】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基本内容之一。

临床上采集小儿血常规标本,常发生肉眼不易察觉的血凝块或血标本凝固,使得检验结果不准确需重新抽血,这不仅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且给患儿造成再次抽血的痛苦。

【关键词】小儿;血标本;凝血;因素;对策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基本内容之一。

临床上采集小儿血常规标本,常发生肉眼不易察觉的血凝块或血标本凝固,使得检验结果不准确需重新抽血,这不仅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且给患儿造成再次抽血的痛苦。

通过对本院一年来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调查分析,现将影响因素及对策,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门诊2007年1~12月期间检测血常规的患儿1 132人,其中,新生儿242人,1~3岁患儿364人,3~7岁患儿526人。

1.2方法:使用真空采血管(含EDTAK2)采集小儿血常规标本,常规消毒皮肤,找准血管,刺入针头,见回血后,另一端插入已备好的采血管,采血完毕,拔出针头,采用大面积按压法按压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

将血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即可。

临床实验室。

1.3结果:发生标本凝血32份,其中新生儿20份,占625%;1~3岁8份,占25%;3~7岁4份,占12.5%。

2讨论2.1凝血因素2.1.1患儿本身因素:①由于小儿静脉暴露不充分,且肥胖患儿较多,操作时找不到理想的血管,而导致抽血过程不顺利或针尖刺到血管后回血少许,再次刺入血管抽出,致使血液在注射器中已部分凝固;②新生儿采集血常规标本时最容易发生凝血,这是因为胎儿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较高,血液粘稠度高,加之刚出生1~2 d摄入少和不显性失水,血液浓缩,故血标本容易凝集而发生凝固[1];③3岁以下小儿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血管细小,静脉压力不足,使采血时间延长,导致凝血。

2.1.2采血器具不合格:①漏气、负压不够使血流缓慢,靠挤压穿刺部位上方使血液间断地被挤入采血管内,采血时间延长,造成凝血;②真空采血管内抗凝剂剂量不足,血标本与抗凝剂未完全混匀,未能起到抗凝作用。

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探讨

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探讨

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探讨
凝血检验和血常规是常用的检验项目,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

但是,这些检验
结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因此正确掌握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可
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1. 食物和药物影响
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影响凝血功能,如含水果酸的水果、维生素K等。

控制方法包括:
饭后进行检测,以及在检测前隔离特定食品和药物的摄入。

如果需要服用药物而不能停药,应告诉医生并注意监测凝血指标。

2. 卧床时间
长时间卧床容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从而影响凝血系统。

如果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应该减少移动量的同时使用抗血栓药物控制凝血功能。

3. 脱水和贫血
由于凝血是需要依靠血液的流动,所以脱水或贫血会直接影响到凝血功能的检测结果。

因此,饮水、输液等措施可以帮助纠正凝血指标的异常。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会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如血糖、尿酸、胆固醇等。

建议患者在检
测前空腹或少吃高脂肪、高糖类食物,并且在饮食上保持平衡和多样化。

2. 放松状态
情绪激动、紧张和疲劳等情况会影响血液成分的分布,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应建议患
者在检测前放松心情,减少精神上的压力,并且确保有足够的休息。

3. 体力活动
过度的体力活动会影响血液成分的分布,从而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

建议在检测前停
止繁重体力活动,尽量保持安静状态。

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㊃专科护理㊃∗通讯作者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Blood Clotting in Children's Blood Samples and Nursing Measures周㊀静(ZHOU Jing ),李㊀娟(LI Juan )∗(安康市中医医院,安康,725000;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Ankang ,Ankang ,725000,China )摘㊀要:㊀目的㊀探讨小儿血常规标本发生凝血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㊂方法㊀以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检测血常规的98例患儿为对象,观察血液样本凝血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护理对策㊂结果㊀10例患儿出现凝血,其中新生儿5份(50.00%),1~3岁3份(30.00%),3~7岁2份(20.00%)㊂根据凝血的原因分析,患儿生理因素凝血7份(70.00%)㊁试剂因素2份(20.00%)㊁人为因素1份(10.00%)㊂凝血的原因与患儿自身㊁采血器械㊁采集人员之间存在联系㊂结论㊀护士在采集样本过程中,应针对性培训,弥补自身的不足,加强送检人员的培训㊁教育,保证血液样本在采集及送检过程的安全性㊂关键词:㊀小儿;血常规;凝血[中图分类号]R473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6213(2020)05-0899-02㊀㊀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检验中的基本项目[1]㊂在对婴幼儿的血样采集过程中发现,婴幼儿的血液样本易发生不易察觉的血液标本凝固,对检查的结果造成干扰,需再次采血,增加患儿的痛苦,同时因血样凝固可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增加医疗纠纷的发生率[2]㊂本文对本院2019年至2020年发生凝血的样本进行分析,探讨影响血液凝固原因及相应的对策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以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检测血常规的98例患儿为对象㊂98例患儿中男50例,女48例,平均年龄(3.42ʃ0.83)岁,新生儿24例,1~3岁35例,3~7岁39例㊂1.2㊀方法㊀使用真空管采集小儿血常规标本,常规皮肤消毒后,找准血管刺入针头,另一端插入准备好的采血管,采血完毕拔出针头㊂采血后按压针眼㊂将血液标本与抗凝剂混匀㊂1.3㊀结果㊀本实验中采集血液样本98份中,血清样本50份(51.02%),血浆样本29份(29.59%),全血19份(19.39%)㊂98份标本中10份发生凝血,其中新生儿5份(50.00%),1~3岁3份(30.00%),3~7岁2份(20.00%)㊂根据凝血的原因分析,患儿生理因素凝血7份(70.00%)㊁试剂因素2份(20.00%)㊁人为因素1份(10.00%)㊂2㊀凝血的相关因素2.1㊀患儿自身因素㊀(1)静脉未完全暴露,肥胖患儿较多,采集血样时找不到理想的血管,抽血过程受阻或针尖刺入血管后出现少许回血,再次刺入血管,导致血液在注射器中部分凝固㊂(2)新生儿,新生儿多处于相对缺氧的状态,血液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浓度较高,患儿血液粘度较高,出生1~2d 新生儿摄入较少,导致血液凝缩,血液呈现高凝状态㊂(3)3岁以下患儿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血管细且小,在采集血样时静脉压力小,增加采血的时间,导致凝血的发生㊂(4)采样时天气较为寒冷,造成患儿血管收缩,同时采集血液时患儿禁食,造成血液容量减少,外周循环变差㊂(5)患儿血脂或血液黏度高,如红细胞增多,脾切除术后,此类病人血液黏度高㊂2.2㊀采血器械原因㊀(1)真空管路密闭性不好,导致负压降低,采血时血液流动缓慢,靠挤压穿刺部位使血液被挤入采血管内,采血的时间延长[3]㊂(2)在真空采血管中加入的抗凝剂量不足,血液标本未能与抗凝剂混匀,未发挥抗凝作用㊂2.3㊀人为因素㊀(1)同此多管采血时注入顺序错误或动作较慢,造成血液在采血针内凝固㊂(2)血液注㊃998㊃㊀血栓与止血学2020年第26卷第5期入试管后未立即摇匀或震荡时间不足,血液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匀㊂(3)采集的血液标本量不准,与抗凝剂用量不符,采血量过多导致血浆中出现微血块,血量过少,抗凝剂相对过剩引起白细胞形态及体积的改变,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4]㊂(4)血样采集好后未能及时送检㊂(5)输液前采血,因采血导管的管路过长,导致血液易凝固㊂(6)输液过程采血,降低抗凝剂的浓度㊂(7)采集时止血带扎的过于紧导致抽血不畅㊁试管过多导致顺序错误㊂3㊀护理对策3.1㊀培训㊀定期对护士进行培训,使护士掌握血液标本采集流程,制定血样采集的要求㊁用量㊁时间㊁注意事项及送样时限等,在采集血样时严格参照;同时检验科室开展相关的培训,将血样采集要求送至各临床科室,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加强沟通,提高血液样本的质量㊂3.2㊀采血器械㊀采集样本前严格检查真空管内抗凝剂剂量㊁管路是否破损,橡皮塞是否松动等㊂3.3㊀血管的选择㊀采样时选取粗且直的静脉血管,对于3岁以上患儿选取肘静脉或大隐静脉,对于肥胖患儿及3岁以下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可选取股静脉或颈外静脉采样㊂3.4㊀采血时间的确定㊀血液黏稠度高的患儿,可推迟至第2天采集,补液后对血液进行稀释;对于病情较重或危重急症患儿,可选用股静脉采血,采集样本时速度要快㊂3.5㊀血样与抗凝剂混匀㊀血样注入抗凝剂试管后立即单手旋转向外进行摇晃,将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切记轻微摇匀,避免人力造成血球破坏;对于血脂高㊂血液易凝结患儿,抽血速度加快,注入试管的速度加快[5]㊂3.6㊀血样送检时间㊀严格掌握血液样本送检的时间,对以标明所需的样本,左手持管,拇指置于所需刻度,举试管时保持试管刻度与实现平齐㊂右手持针将血标本注入至所需刻度㊂采集后立即送检,时间控制在2h内,对于血气分析样本,30min内送检[6]㊂3.7㊀真空管压力不足㊀采样时真空管无负压或负压不足,用5mL注射器插进试管,抽去空气,增加管内负压,保证血样顺利采集㊂3.8㊀输液采血㊀采血时应用7号针,同此多管采血或患儿不合作时,将采血与输液分开操作,防止采血时间延长导致凝血,禁止在输液的同侧采集血液样本㊂3.9㊀理清血样采集顺序㊀对于需多管采血时,理清各种试管顺序,严格按照抗凝管至非抗凝管的顺序采集,如血培养>抗凝管>干燥管>真空采血管㊂3.10㊀送检人员培训㊀做好送检人员的培训㊁教育及监督,如在送检过程检查试管的放置朝向,并用保温箱,确保样本在送检过程的安全性㊂4㊀结㊀㊀论本实验以98份血液样本进行凝血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小儿血常规凝血的原因与患儿自身因素㊁试剂因素㊁人为因素存在联系,其中患儿自身因素占主要因素,本文建议在对小儿采集血样时应注重患儿自身因素的分析,避免因此导致血压样本凝固㊂此外,护士在采集血样时应严格检查真空管的气密性,并明确采集样本的用途,确定采集的量与抗凝剂的匹配性,保证血液样本不发生凝固,并在完成样本采集后,及时将样本送至检验室,避免因放置时间延长导致血液样本凝固㊂参考文献[1]㊀王晓梅.标本采集放置时间㊁方式影响凝血与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012(017):167-168.[2]㊀魏青文.浅谈凝血检验和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和控制变异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2):116-118.[3]㊀张弛.检验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健康必读,2010,001(002):P.43-44.[4]㊀赵红,彭敬红,刘跃,等.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08,027(003):269-270.[5]㊀季德成.探究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变异方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2):10401-10403.[6]㊀黄颖娜.临床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5(20):2768-2769.(收稿日期:2020-06-04)㊃009㊃㊀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2020Vol26No5㊀。

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探讨

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探讨

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探讨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是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它们可以反映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和血液的生理状态。

在进行这些检验时,有一些因素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控制。

本文将讨论凝血检验和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1. 抗凝剂的影响:抗凝剂的添加可以延缓血液凝固的速度,因此会对凝血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控制这个因素,可以在样本采集前与患者确认是否服用了抗凝剂,并相应地调整实验方法。

2. 血细胞比例的改变: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红细胞对于凝血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血小板数量较少或红细胞比例异常,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或凝块强度减弱。

为了控制这个因素,需要进行血常规检验,及时发现血细胞比例异常,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3. 温度的影响:温度对血液凝块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温度下的凝血时间有所不同。

为了控制这个因素,需要使用标准温度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进行标准化。

4. 样本采集和保存的方法:样本的采集和保存方法对凝血检验结果有重要影响。

样本采集时应避免气泡的产生,同时保持血液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并尽快进行检验。

在保存样本时,需要避免血液凝固和降解,例如加入抗凝剂或采用低温保存的方法。

1. 体位的影响:体位的改变会导致血液的分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血常规的结果。

为了控制这个因素,应在采集血液样本前确认患者的体位,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2. 采样时间的影响:血液成分在不同时间段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例如白细胞计数在早晨较高。

为了控制这个因素,应在相同的时间段进行血样采集,以减少这种波动对结果的影响。

4. 操作技术的影响:血常规的分析需要技术操作,操作技术的不熟练或不规范会导致结果的误差。

为了控制这个因素,应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抗凝剂的影响、血细胞比例的改变、温度的影响和样本采集保存的方法。

在进行这些检验时,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导致儿童凝血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

导致儿童凝血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

导致儿童凝血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导致儿童凝血结果异常的各种原因并进行分析。

方法每日跟随护士并观察采集凝血标本的整个过程,对于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的标本,退回后重新采集,分析原因后归纳总结,分析相关数据。

结果采血不顺利是造成儿童凝血结果异常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护理人员和检验人员的操作的不当造成儿童凝血结果异常也是工作中的普遍现象。

结论落实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及操作规范化,同时应该加强实验标准化以及质量控制的制度化。

【关键词】儿童凝血结果异常操作规范化实验室标准化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通过静脉采集血液标本是儿科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必要手段,更是检验工作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关键,同时结果的准确与否关系到疾病诊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然而很多医生认为检验结果的异常往往是由于检验人员进行了不正确的检验造成的。

故对我院住院病人进行跟踪观察并分析,探讨导致儿童凝血结果异常的各种原因。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采集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儿外科住院儿童239例,年龄20天~12岁,所有儿童均无血液系统疾病,肝功能正常。

采集患儿静脉血2.7ml,加入0.3ml,含有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中,混匀,送检,3500r/分钟,离心15分钟,上机检测。

1.2仪器及试剂美国贝克曼公司ACL-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相关配套试剂、质控品、定标液。

1.3检测方法所有患儿均为我院住院准备手术的病人,每日跟随护士并观察采集凝血标本的整个过程,对于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的标本,退回后重新采集,然后归纳总结,分析相关数据。

2 结果通过对239例患儿标本的采集,检测及复检的追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导致儿童凝血结果异常原因68.2%是由于采血过程不顺利,22.1%是由于护理人员的疏忽,7.9%的原因是由于检验人员对于标本的处理不当,1.8%是由于其它原因造成的。

3 讨论3.1 采血不顺利由于患儿的不合作易导致血液采集量不足。

当试管中的血量少于规定要求血量的90%时,APTT结果就偏离预期值而明显升高。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影响因素1.生活习惯饮食(例如动物肝脏类),吸烟、饮酒等也会影响检测;2.药物影响(1)华法林:主要影响PT和INR值;(2)肝素:主要影响APTT,可延长1.5~2.5倍(进行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尽量在药物浓度降低或者药物过了半衰期后采血);(3)抗生素:大剂量的抗生素使用可以造成PT、APTT的延长,有报道称青霉素含量达到2万u/ML血液时,可使PT、APTT延长1倍以上,INR值也延长1倍以上(有报道静点头孢哌酮舒巴坦致凝血异常的案例)(4)溶栓的药物;(5)输入脂肪乳类的药品可对检测结果干扰,遇到严重脂血标本可以通过高速离心来降低干扰;(6)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和噻氯匹啶等药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3.采血因素:(1)枸橼酸钠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通常为1:9,并充分混匀。

有文献报道,抗凝剂浓度的增加或减少都对凝血功能检测有影响,血液量增加0.5mL时可缩短凝固时间;当血液量减少0.5mL时可延长凝固时间;(2)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混入;(3)压脉带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min,压脉带压得太紧或时间太长,会因结扎使因子Ⅷ和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t-pA)释放,注入血液太用力也会是血细胞破碎激活凝血系统。

4.标本放置的时间和温度影响:(1)凝血因子Ⅷ、Ⅴ及其不稳定,随着放置时间延长,保存温度升高,凝血活性逐渐消失,因此血凝标本采集后1小时内送检,2小时内完成检测,以免引起PT、APTT延长。

(2)不能及时检测标本应分离血浆加盖冷藏2℃~8℃保存。

5.中/重度溶血、脂血标本发生溶血的样本具有与血小板第Ⅲ因子相似的凝血活性,可以缩短溶血血浆的TT、PT、APTT时间,降低FIB含量。

6.其他低温、酸中毒和低钙血症均可导致凝血酶和凝血因子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7.凝血结果异常就一定会出血吗正常人凝血功能的代偿能力强大,临床上,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0.8g/L,凝血因子活动度大于正常的30%,凝血因子在正常水平的40%~50%时候,血小板计数不小于30×109/L.即使PT和APTT值有所延长,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常。

凝血功能检测的影响因素3

凝血功能检测的影响因素3

二、药物的影响
• 1、口服华法林监测:目前监测华法林最常 用的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 和出血危险性密切相关,当INR>4时出血危 险性增加,>5时危险性急剧增加,<2时栓 塞危险性增加。目标要使患者的凝血酶原 时间延长>50%,活动度降至20~30%,INR维 持在2.0~4.0.
Copyright (C) 2006 SYSMEX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抗凝管的使用
• 109mmol/L枸椽酸钠,抗凝剂与血液比例是 1:9抗凝;
错误
• 充盈不足,血液/抗凝剂比例下降,导致结 果假性延长 • 充盈过度,血液/抗凝剂比例升高,引起结 果错误或标本凝固
五、标本放置温度与时间的影响
1、血凝标本采集后应该在1个小时内将送达实验室, 及早分离血浆,及早检测;由于凝血因子Ⅷ、Ⅴ 极不稳定,随着时间的延长,保存环境温度的升 高,凝血活性逐渐消失,使得PT、APTT延长,因 此最好在2小时内完成检测。
Slide: 18
丛玉隆等.血浆凝血因子测定的影响因素探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5年3月第18卷第2期
Slide: 20
Copyright (C) 2006 SYSMEX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七、标本凝集
1、明显凝集,显而易见,直接当不合格标本处理, 并联系临床重抽血检查。 2、肉眼不见的标本部分凝集:FIB,APTT同时降低, DD-Ⅱ升高,提示标本内可能有极小凝块存在, 标本肉眼不见部分凝集造成的凝血常规检测结果 的偏差可能不影响临床决策,在重抽复查困难且 结果不超出临床决定水平的患者可不复查。
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做

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调查与分析

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调查与分析

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调查与分析作者:孟宇虹来源:《健康必读·下半月》2010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7-0066-01【摘要】血常规检查检查是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基本内容之一。

临床上采集小儿血常规标本时常发生肉眼不易觉察的血凝块或血标本凝固,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延误了病情的诊治,而且给患儿造成再次抽血的痛苦。

本文作者在对凝血标本进行充分的调查下,总结了凝血的原因及防范对策,为小儿血标本的顺利采集提供了保障措施。

【关键字】小儿血标本凝血因素对策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血标本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而在临床小儿采血时,常常发生肉眼不易察觉的血凝块或血标本凝固,导致检验工作无法进行或检验结果发生偏离,影响疾病的及时正确诊断[1]。

而且会再次给患儿造成痛苦,激发护患之间的矛盾,并增加护士的工作量。

通过对本院一年来的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资料来源选择我科2009年3月—2010年3月期间检测血常规患儿126例,其中1岁~3岁患儿83例,3岁~7岁患儿43例。

结果发生标本凝血30例,其中新生儿20份,占66.7%;1~3岁占7份,占23.3%;3~7岁3份,占10%。

1.2方法使用真空采血管(含EDTAK2 ) 采集小儿血常规标本,常规消毒皮肤,找准血管, 刺入针头,见回血后,另一端插人已备好的采血管,采血完毕,拔出针头,采用大面积按压法按压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

将血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即可。

对发生凝血标本,由采血者、护士长与护理质控组人员共同针对患者疾病、采血时间、采血工具、采血量、溶媒比例、采血操作及送检时间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共同汇总分析,寻找凝血原因,然后提出改进措施。

2 原因分析2.1患儿本身因素(1)刚出生的新生儿在采集血常规标本时最容易发生凝血,这是因为胎儿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较高,白细胞数量也很高,造成了血液粘稠度高,加之刚出生1~2d摄入水分少和不显性失水,血液浓缩,故血标本容易凝集而发生凝固[2];(2)3岁以下小儿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血管细小,静脉压力不足,使采血时间延长,导致凝血;(3)小儿肥胖者居多,静脉暴露不充分,操作时找不到理想的血管,而导致抽血过程不顺利,或针尖刺到血管后回血少许,再次刺中血管抽出,致使血液在注射器中已部分凝固[3]。

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探讨

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探讨

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探讨在临床上凝血功能检测常用于病人抗凝剂用量的观察、手术前准备、血栓性疾病或出血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但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非常多。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诊断的可靠依据,控制好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的各种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凝血检测;影响因素【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1-0697-02凝血过程是一系列生化反应的终点,涉及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现象。

止血与凝血机制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它涉及临床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各个方面。

临床上止血、凝血的主要指标是PT,APTT、TT、FIB 等。

凝血检查用于各种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和预测,用于对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

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现对血凝功能检测前、检查中、检测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如下:1检查前的影响因素1.1仪器、器材与试剂现在凝血功能检测一般都使用凝血仪法,进行检测前,仪器通电并预热10分钟,以避免某些凝血因子的失活或活化。

标本试管均应使用质量较好的带盖真空采血管、塑料管或硅化玻璃管,避免标本的异常或污染。

试剂应在预热槽中预温10分钟,如果试剂预温不充分,则不能得到准确的测试结果。

另一方面试剂有老化的可能,因此,不要使用预热超过20分钟的APTT和预热超过40分钟的其他试剂。

1.2标本采集1.2.1患者准备最好在晨起空腹时采集凝血标本,冬季时注意身体保暖,采集前对患者进行耐心指导和心理安慰,缓解精神紧张,取得其配合。

避免在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易引起血小板升高的情况下采血,否则会激活凝血因子和纤溶系统活性。

患者采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适当休息后(如静息10min)再采集;急诊患者急需检测时临床医师应在申请单做出“急诊”标识并注明“临床症状”等信息,以供检验人员审核报告时参考;进行抗凝治疗、使用抗凝药物或其他影响检测药物的患者应在血液药物浓度降低或过了药物半衰期后采血(一般要求停用影响止血、凝血试验的药物至少一周),以避免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经期、酒后或服用某种药物后的患者应尽量避免进行凝血试验检测。

影响凝血检验的六大因素

影响凝血检验的六大因素

影响凝血检验的六大因素所谓的凝血检验,是检查人们的凝血功能是否异常,包括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各纤维蛋白原与各种凝血因子等。

但该反应特殊性和一般酶类检测不同,某个因素激活起动因子,就会引起相关连锁反应,致使检测结果不准确。

因此,做凝血检验时要掌握影响其的六大因素,以提升检验准确性。

一、标本的采集(1)叮嘱患者做凝血检验前保持平静、空腹,勿出现神经紧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不良现象,若做凝血检验的患者刚刚剧烈运动或者情绪过于激动,则需稍作休息,过一度时间再采集血液样本,以免增加血小板数量、纤溶活性、凝血活性。

(2)为患者采集血液样本时,止血带勿扎太长时间或者太紧,因为捆扎时间过久会使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因子Ⅷ活化与释放。

而捆扎太紧,会让血液注入过于用力,易造成血细胞破碎,进而激活凝血系统。

(3)根据分析测试方式选择装有合适添加剂的真空血液收集管。

于此同时,要保持首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而增加患者不适感,甚至还会引起严重溶血问题。

且保持血液样本干净,勿混入组织液,以免其影响凝血检查结果。

二、选择合适的凝血试剂根据凝血试剂的规格与标准,分析各凝血试剂的有效性、使用性,使用比较广泛的凝血试剂是0.109mol/L浓度柠檬酸钠,其对因子Ⅷ、因子Ⅴ的活化可起到有效的阻止。

凝血试剂与血液需根据1:9比例进行抗凝,待红细胞比容在25%以下或者55%以上时,需根据相关公式(例如:抗凝量(ml)=0.00185×劝学里(ml)×[100-红细胞比容(%)])计算抗凝剂使用量,且注意不宜使用不在保质期内的枸橼酸盐溶液,以免引起APTT、PT试验结果降低。

对于不能马上使用的试剂,需将其放入冰箱内妥善冷藏保存,以延长试剂存储时间。

三、血液样本的储存与运输(1)根据检验项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真空采血管,例如做血常规检验用紫色头的采血管、测定凝血时间用浅蓝色盖子的采血管,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内径的采血针,例如采血困难者、婴幼儿、同时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病人,需选择蝶翼采血双向针,以提升采样成功率。

探讨血常规、凝血常规分析前的影响因素

探讨血常规、凝血常规分析前的影响因素

探讨血常规、凝血常规分析前的影响因素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和凝血常规分析前的影响因素。

方法:将我院组织的3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常规及凝血常规的检测,比较各种因素影响的程度。

结果:使用压脉带的时间对于血常规的影响:在1分钟及2分钟时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影响较小,在3分钟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P<0.05。

离心前后将标本静置2个小时对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上无影响,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有影响。

离心前后将标本静置4个小时除了对纤维蛋白原无影响之外,对其余三项指标都有影响。

结论:采集标本的方式和标本的放置时间长短都是影响血常规、凝血常规分析前的重要因素,在临床诊断上,医师需要将以上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以免造成病情误判。

【关键词】血常规凝血常规分析前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212-02在临床上血常规和凝血常规是较为常见的检验项目,对于掌握其分析前的影响因素对于判断血常规和凝血常规的准确性有重要的意义,许多的诊疗决定完全是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来定论,因此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在医疗实践中至关重要[1]。

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在血常规和凝血常规检测时,对患者的采集方式及标本放置的时间对其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探讨,现在将本次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2013年10月间募集的健康成年志愿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男性为17例,女性为14例,所有志愿者均在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过程的情况下,自愿参加。

在实验期间,志愿者需要保持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规律,采血时需要患者采取坐姿休息5分钟。

1.2方法血常规的检测时需要对志愿者采血4次,在压脉带系好之后需立即抽血,同时使用秒表对压脉带停留的时间进行准确计时,在压脉带停留1分钟、2分钟及3分钟时抽血3次后将压脉带解除。

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人员215例做为研究对象。

每位受检人员分别取3份检验所用标准血量,通过以控制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及溶血情况的方式实施凝血四项检验,评估可能对影响凝血检验结果的因素。

结果:血液样本在不同的存放时间下检验,PT值无明显变化(P>0.05)。

放置时间超过1小时TT、FIB 、APTT值变化明显,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样本离心时间不同,TT与FIB值无明显变化(P>0.05),PT与APTT所受影响较明显(P<0.05);血液标本出血溶血后各检验数值均变化明显,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液样本长时间放置、离心时间较长、出现溶血现象均为能够影响凝血检验结果的因素,医护人员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凝血检验;影响因素;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凝血检验结果的因素,旨在提高检验效率,最大程度保障凝血检验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人员215例做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16例,女性99例;年龄18~50岁,平均(30.5±5.1)岁。

1.2方法我科室检测仪器为sysmescs-5100,检测与质控产品均为西门子配套。

主要检验流程:采血前先确认受检人员的姓名,将其姓名与对应的独立编号标记于真空采血管上。

所有人员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确定患者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下完成血液采集;采集血液时嘱咐患者放松身体,尽量降低止血带对静脉的压力;每位受检人员均采集可以完成标准检验3次的血量;及时将混合均匀的血液标本送至离心,将血小板去除。

完成离心操作后,将血液标本合理存放,并分别用于3 组不同的检验:①使用本组受检人员1组血液样本进行试验,即先将血液样本放置1h,实施凝血检验,记录检验结果。

在放置2h、4h后对全部的血液样本实施凝血检验,分析存放血液标本的时间对凝血检验的结果造成的影响。

影响凝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凝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凝血的因素有哪些凝血实验主要用于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纤维蛋白原测定以及各种凝血因子的测定。

主要用于出血、凝血以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它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指导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各医院已广泛开展,其结果的准确性、精密度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通过测试,总结了影响凝血检验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报道如下。

1 标本的采集1.1 标本采集前要叮嘱病人处于空腹和平静状态,剧烈运动会引起血浆成分的变化,使血小板增多、血凝和纤溶系统活性的增强。

1.2 标本的采集量要准确,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3 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不能太长,压力大束缚时间过长都要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和内皮细胞释放T-PA,后者可引起纤溶活性增强。

1.4 应尽可能避免在输液过程中采血,即使必须采血,也不要在同侧肢体上采血,而应在对侧肢体上采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比较真实的分析结果。

1.5 采血时应一针见血,切忌反复穿刺,避免溶血,因血小板受刺激而发生聚集,将组织液抽到注射器中或将气泡混入,使结果偏低1.6血液离心必须按照离心标准3000转/分,离心(10-15)分钟进行。

2 标本的存储和运输2.1 在标本采集后,必须马上颠倒混匀(5-10)次,要求动作轻柔,避免产生血凝块,最好尽快分离血浆。

在2小时内完成试验,否则会影响检验的准确性。

如不能及时测试的标本,应置4℃的冰箱中保存,最好不超过4小时,如在4小时内仍不能测试的标本,血浆样品应放在-20℃以下冰冻最好不超过2周,-70℃以下最好不超过6个月,冰冻后的血浆应放在37℃水中轻轻摇动,使其快速融化。

2.2 血标本的存储,要注意有效期,存储时间不能过长,因凝血因子的活性会降低。

2.3 运输时最好在室温下运输,因低温会减缓凝血因子失活速度,但低温可活化FⅦ、FⅪ。

因此,从标本的采集到测试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

儿童凝血功能异常原因

儿童凝血功能异常原因

儿童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 遗传性疾病:一些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或功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2. 肝脏疾病: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会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从而影响凝血功能。

3. 血液系统疾病: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会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从而影响凝血功能。

4.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功能,从而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5. 感染因素: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会导致机体的炎症反应,从而影响凝血功能。

6. 其他因素:如创伤、手术、烧伤等,也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如果儿童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可 能原 因 ,因此加强常 规标本 的凝血检 测 ,针对 各 因素做好护 理工作 , 而提高血 常规检 测结果 的准确性 。 从
【 键 词 】 血 常 规 ;凝 血 ;影 响 因素 关
血 常 规 检 测 是 临 床 上 最 基 础 、最 常 见 的 化验 检 查 之 一 ,
顾近 年来在我 院接 受血 常规检测 出现标本凝血 5 0例的患儿 资料 ,试分析 容易导致小儿血常规标本凝固的主要 因素 ,从 而为预 防凝血情 况 的出现提供理 论指导 ,现报道 如下 :
组 比安 胎失败组高。检测血清孕 酮及 §- G值对 预测 早 HC
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影响因素
黄 芳
【 要】 目的 摘
了解儿童血常规检 测中导 致样本血液凝 固的主要原因 ,并提 出解决 的对策 。方 法
回顾 2 1 0 0年 2月
至 21 0 2年 2月在我 院接 受血常规检测 出现标本凝血 5 0例患儿资料 ,分析导致常规标本凝血 的可能 因素及其所 占的比例 , 计算各致 凝 因素与凝血 的相 关系数 ,并提 出相 关 的对 策 。结果 导致小 儿 出现 血常规标 本凝血 的主要 因素可能 有:患儿
中 国 乡村 医药杂 志
而此 时 ,检 测血清 p-HCG和孕 酮值 能够有助 于先 兆流 产时 胚胎存活与否 的判断 。国外有 学者认为 , D—HC 在 G 浓度可 以检测 出来的情 况下 , 无论年龄大小 , 只要同时伴有 血清 孕酮 < 4 . n l 约 l . 9 gm1,就可 以认为有 7 7 mo/ L( 5 2 n / )
妊娠异常【 5 】 单 次 血 清孕 酮 水 平 ≤ 1 .n l (n / ) 。若 6 mo/ 5 gm1, 5 L
早 孕 先 兆 流 产 的结 局 及 指 导 治疗 具 有 重 要 的 临 床 意 义 ,可
避免盲 目保胎 。
参 考 文 献
[] 彭 四华 , 1 1 彭其 才, 常丽 . 早早孕先 兆流产初诊 血清 HG G和孕酮 值 的临床意 义[ . J 中国现代医生 , 00 1 (8:2 -1 7 ] 2 1 , 64 )16 2 .
1 资料与 方法
1 1 一 般资料 . 21 0 0年 2月至 2 1 0 2年 2月在我 院接受
血常规 检测 出现标本 凝血的患儿 5 0例 ( 5 共 0份 ) ,其 中男 2 4例 , 2 女 6例 ;年龄 1 ~7岁 ,平均年龄( . 4 5± 2 5岁 。 .) 所 有患儿 采集手 指静 脉血 经凝血检 测后发 现凝血 现象 。
【】 Hu io tC T o sC,c we J e 1L ta u c o 5 bn n T, h ma Sh m F,ta. uelfn  ̄ n i  ̄o i per n yJ. n etpc rgm c [ Am b ttGy eo,18 , 5 :6 . ] JO ae ncl 97 166 9
作者单 位 : 14 0 浙江余姚 市第 四人 民医 院检验科 35 7
1 2 方法 .
分析采血时患儿的体征体貌 、采血 过程 中的操
通信 作者 : 芳 , ma : ay n 1 4 0 2 . r 黄 E ij n a 3 5 7 @1 6c n li o
[】 彭 四 华 , 其 才 , 丽 . 态 检 测 血 清 HCG和 孕 酮 在 早 早 孕 期 2 彭 常 动
提 示为死 胎『。 6 】 3 3 检测血 清 D—HC . G及孕 酮水 平对评估早早孕 先兆流 产结局的临床 意义 一定量 的孕酮对 维持正常妊娠 是十分
先兆流产中的l床意义[ . 临 J 中国实用 医药,00 2()l5 l. ] 2 1 ,1 : 1 6 5 一l
【 高胜海 , 3 】 丛涛 , 王国礼 , . 等 联合检测血 C 2 、 A15 孕酮 、D— G HC 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结局[ .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09 1( :0 7 . ] 20,83 7_ 1 ) . 【】 石一复 . 4 实用妇产科诊断和治疗技术[ .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对 于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诊断致病原因至关重要[ 1 】 。在实 际的血常 规检测 中常常容易发 生肉眼察觉不 到的微小血凝 块或血标本凝固。研究发现患者 自身因素 、医护工作者 的操 作 、医疗器 械 的洁 净度等多 方面 的原 因会导致常 规标本易 凝血[。小儿 由于年纪 小 ,身体 抵抗能力较弱 ,因此血常规 2 1 检测 的准确性对于 其疾病 的治疗 和康复更为重要[ 3 1 。本文 回
判断胚胎存活和安胎效果 。本研究结果也可 以发现 , 两组患 者在 初诊时的孕酮及 D — G水平有明显差异 ,安胎成功 HC
【1 乐杰 . 6 妇产科学【 .版 . M】7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0 8 3 1 2 0 :9 .
( : 02 0— 修回: 02 0— 7 收稿 21— 5 1 7 21— 8 0) ( 发稿编辑 :高淑红)
2 0 4. 0 3:
必要 的, 它能够松弛子宫肌纤维, 从而使其兴奋性随之降低 , 能够进 一步刺激 孕妇产生一 系列 内分泌 变化 。正常 妊娠期
的孕酮 来源于孕 妇妊娠黄 体及合体滋 养细胞 。卵巢 妊娠黄
体 是 妊 娠 早 期 孕 酮 的 最 主 要 来 源 ,同 时 机 体 HCG 水 平 将 影 响黄 体 的 产 生 。因 此 , 测血 清 D —HC 因素 、采血器具 因素和采血环境等 四方 面的 因素;其与标本凝血发生 的相 关系数分别达到 0 8 、 . 5 0 9 、0 5 . 0 . 0和 0 4 。结 论 .5 患儿 自身 因素、医护人 员操作 因素 、采血 器具 因素和采血 环境是 导致小 儿血常 规标本 凝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