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学语文教育
2024年素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二篇)
2024年素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迈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纪元。
在这个时代,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人才、知识、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则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关键指标。
面对国际竞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途径。
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
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
一位著名人士曾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的个人成长,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提升自身师德修养,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影响学生。
正如有教育家所说:“教师是学生心中的灯塔,是引领他们前行的火种。
”教师的言行不仅具有学术影响力,更具有人格感召力,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托马斯·马尔斯贝丁曾说:“每一个行动都会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通过行动而非言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行为模式,无论是大到课堂教育,还是小到日常行为,都会被学生无意识地模仿,从而影响他们的品格形成。
因此,我们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注重自身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对他们产生持久的影响。
正如一位作家晚年时感慨的那样,一位好教师的道德风范和言行举止,能够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在此,我们共同勉励,致力于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好地肩负起教育的重任,为培养具有高尚品格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2024年素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二)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资源和生产要素,人才、知识和民族素质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因此,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础。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搞素质教育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搞素质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具有广泛的思想涵义。
首先,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
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及人本身的终极关怀,要求着力培养学生一种能使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更好地不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养成能使人终身受用。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有利的教育模式,它要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思想意识及心理的基础。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是有其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依据的。
人的素质的结构化特性决定了各素质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也决定了人的素质养成的综合性特征。
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因而素质教育应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合理的素质结构的形成。
其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应试教育只面对少数学生,是一种被扭曲的教育。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每个人的才能及其所获得的成就自然存在差异,社会需要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人才。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论争的发展现状与反思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论争的发展现状与反思摘要:本文重点探究了三个课题,一是语文教育论争的概念与意义,二是中学语文教育论争的发展现状,三是对现状的反思,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并促进我国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教育论争发展现状反思自二十世纪初期语文教育设立以来,围绕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等所开展的教育论争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
时至当代,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育论争再掀高潮,在新时期,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迷茫与困惑。
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是侧重于学生,侧重于教材,还是二者兼顾?仅侧重于学生,则教材失去了意义;仅侧重于教材,而学生又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二者兼顾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凡上种种,都是新时期学术界的论争对象。
因此,本文是基于上述背景所开展的论述与反思,期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促进我国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教育论争的概念与意义解析1.什么是教育论争当代,论争是一项广泛存在于社会各界并促进社会发展的实践性探究活动,论争的前提是分歧,论争的方法是提出论据并以此来辩证,而论争者与论争的对象即为论争的主体与客体,由此可见,论争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即论争者、论争对象和论争的依据。
在教育界,围绕学术分歧所开展的论争千百年来从未间断,论争者包括教师、教育专家甚至社会各界人士,而论争客体大多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近年来更转向了教师素质和教育方法。
在围绕教育所开展的论争中,论争是核心,而教育仅是对论争的限定。
2.教育论争的意义当前,我国教育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教育的低效性,虽然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的数量呈直线上升曲线,但与国外相较,中国大学生在创新和实践领域都较为逊色,这是一件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事。
教育论争首先对我国当前的教育进行了批判,其目的是为创新教育,强化教育的效用。
因此,开展教育论争不仅关系教学质量,更关系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随着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演变。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倡导着现代化的语言和思想。
此时,已有不少语文教育新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如胡适、钱钟书、吴宓等人,他们关注的是句法、语法、文学和思辨等方面。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民主共和国国家开始建立。
这个时期,国家制定了教育法规,语文教育也逐渐得到正规化。
各种语文教育体系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使中国的语文教育得到了发展。
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中国的语文教育也随之而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资源得到了普及,教育和语文教育成为了新中国建国和发展的支柱。
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大幅度的改变,重点变成了以后代国际文化为中心,其它学科的教学也相应地贴近了现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此时,新的语文教育改革也相应进行。
主体方面,国家逐步落实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方针,语文教育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良好的德育。
形式方面,学习媒介的改变引起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数字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总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新文化、民国、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变革。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在越来越高水平,为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高中语文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素材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刚刚蜚声文坛,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选用鲁迅作品《故乡》、《风波》、《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论雷峰塔的倒掉》、《秋夜》、《风筝》等①。
这说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历史地位,在“五四〞运动以后不久即已确立。
鲁迅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是“五四〞新文学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的选录经历了一个稳定、更替和逐步发展的过程。
五六十年代,中学语文教材所选鲁迅作品一般都在十几篇左右,1978年以来,那么增至二十篇以上。
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居古今中外作家之首。
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第一套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各6册,这套课本,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的需要。
它注重课本的思想政治性,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编排。
1950—1955年的教材共收录鲁迅作品16篇,其中《一件小事》、《故乡》、《社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药》、《〈呐喊〉自序》、《祝福》、《“友邦〞惊诧论》、《藤野先生》等成为以后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保留篇目,基本确定了新中国语文教材收录鲁迅作品的内容。
另外,1950年和1951年版教材还收录了杂文《最先和最后》,散文《鸭的喜剧》、《风筝》,历史小说《非攻》等,而这四篇文章在1952年修订时被删去了。
这时期的鲁迅作品教学由于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教学中的政治化倾向比较严重,尤其强调“阶级斗争工具论〞,使教师对作品的阐释呈公式化、标准化倾向。
教学照搬苏联的“四步骤〞教学法:即介绍作者——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正如这套教材的《编辑大意》所说:“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这个任务,在语文学科更显得重要。
〞这样,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工具。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精神与中学语文新课标
王为生
( 徐州 工程学 院 , 江苏 徐州 中学 语 文 新课标 的制定 ,是 针对 二 十一世 纪 全 新 的 国际社会 文化环 境 和 中国 自身发展 的需 要 ,对母语 22 1008 )
文化教育的战略性调整。国际化的大背景 , 要求中国人 具备更为开放 的心态和平等 、 .由的文化素养 ; 同时 , 自 自尊 、 自爱更是 国际交往 的前提 。语文这 门课程 , 既有 传情达意的工具性 , 又有滋润人心 的人文性。但新 中国 之初 的国际 国内环境 ,使语 文这 门课 程 的制定刻下 了 深深的时代烙印 , 其后 , 虽屡次调整 , 但整体骨架没有 变化 。八十年代 中期 以后 , 文这 门课程 的教学实践在 语 “ 双基” 理论的影响下 , 愈来愈突出其工具性 , 而相对忽
3.对 待子 女要 真诚 。很 多家长 还有 很浓厚 的“ 权威
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 , 在当代的家庭教育中试用。
参 考文 献 :
意识”认为孩子是 自己的私有财产。古语道 :三人行必 ,
有我 师 。在 孩 子身上有很多东西是值得 家长去学 习的 。 孩子也是一个独立 的个体 , 并不是谁 的附属物 。亲子之 间的平等 、 友善 的沟通家庭教育 的必要条件 。
作家 , 是启蒙 呐喊 的主将 , 也是人选 中学课本最多 的现 代作家之一 , 但在文章 的选择与解读两方面 , 都存在着 误 解 。鲁 迅 的小 说 先 后 人 选 的有 : 《 人 日记 》 《 乙 狂 、孔
己》《 、一件小事》《 、药》《 、故乡》《 、阿Q正传》《 、社戏》 、
《 福》《 祝 、 伤逝 》 共计 九篇 ; 散 文 : 《 阿长 与 <山海 经 >》 、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藤野先生》 《 、范爱农》共三 篇 ; 散文诗 : 《 风筝》杂文 : 《 ; 记念刘和珍君》《 、不能忘却 的纪念》 《 丧家 的”资本家的乏走 狗 ” 、“ 、“ “ 》 《 友邦惊 诧 ” 论》 ( 关 于 中国的两 三件事》 ( 拿来 主义》 《 国人 失 、 、 、中 掉 自信力 了吗 》 《 “ 、 论 费厄泼 赖 ” 该 缓 行 》 共 计八 应 等 篇 。这么多的文章进人 中学课本 , 在现代作家 中是绝无 仅有的。有些文章如《 一件小事》是鲁迅小说 中较 为失 , 败 的 作 品 , 是 学 界 公 认 的事 实 ; 有 些 文 章 如 《 丧 家 这 “ 的” 资本家 的乏走 狗 ” ,时代 的阶级理论 和义气之争 “ 》 意味很浓 , 中学生很难 真正理解 。就笔者所 了解 , 中学 生 普遍感 到很 难 理 解 鲁 迅 的作 品 , 有敬 畏 之 心 , 至产 甚 生厌倦情绪。这与中学课本过多选人鲁迅作品有关, 也 和选 择 不 当及 教 师 的讲 解偏 颇 密 不 可 分 。从 选 文 的角 度看 ,应选一些较为平易且能展现鲁迅 多方面性情和 才华 的文章 。就教师 的讲解看 ,应该更全 面切实地分 析, 不要 过分夸大所谓 句 子 、 文章 的意义 , 造成 过 分 阐 释。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为例, 中学教师一般从百 草 园生 活 和三 味书屋 生 活 的对 比中强调 反 封建 教 育 的 主题 , 而忽视 了与之相伴 的另 一个 主题 。这篇 文章描写 百草园生活 , 既给我们展示了百草园不同季节的美丽 , 又 为我们 刻 画 了一个 调 皮 、活泼 的儿 童身 影 和好 奇天 真 的孩 子心理 。三 味 书屋 生活则不仅 写 到 读 书 生 活 的 不 快乐 : 老 师 不 回答 有 趣 的 问题 、 堂气 氛 的沉 闷 、 课 老 师的严厉 , 而表现传统教育对儿 童心灵 的伤害 ; 而且 从 更 多 的篇 幅描 写 了“ ” 跑 出去玩 耍 以及 课 堂上偷偷 我 偷 画 画的乐趣 , 是一个 反封建 主题无 法解释 的。而文章 这
对语文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的探讨
浅谈对语文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的探讨随着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改革作为教育实践的运动形式,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过程。
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教学改革,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来说,还是从人的发展要求来看,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目的重要途径之一的中学语文教育,必须适应21世纪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
那么,面向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如何呢?一“语文素质教育”逐步替代“应试教育”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民族振兴的需要,确立将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的思想,时不待我,势在必行。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所谓素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设立几个琴棋书画培训班,不是单纯地去乡村体验体验生活,更不是机械理解下的不考试、不留作业。
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总结出“十学会”: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实”,这恐怕是目前许多学校的教育实情。
校方经常倒苦水:想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就有家长说不务正业;想少补些课,就有家长担心孩子成绩掉队。
也许有些家长会振振有词: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与就业环境下,“升学率”仍然是第一位的,如果因为推行素质教育使孩子得不了高分、上不了大学,“十年寒窗苦”便会无功而返。
有些家长甚至抱着孩子“不上名校誓不休”的态度,不仅不给孩子减负,还给学校加压。
还有的家长片面理解素质教育,互相攀比,以为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就是“不输在起跑线上”,却不考虑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意愿。
“高考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如果高考不改革,21世纪中国的教育将严重制约政治、经济的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即是顺应高考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育
浅谈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育当语文与经学、史学分离,独立成为一门学科时,它就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已踏上了现代化道路。
然而,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却是一段坎坷而漫长的行程。
百年来,语文教育虽在无数志士仁人的探索实践中前进,取得过辉煌,但确也犯过一些错误,甚至是方向性的,致使语文教育长期处于“少、慢、差、费”的尴尬境地。
中国的现代语文教育从清末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和“读经讲经”,到“五四”以后的“国语”和“国文”,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以及新时期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育,其间走过了百年历程。
这里我们回眸语文教育百年步履,以此窥视语文教育本质。
1903年清政府设“中国文字”科和“中国文学”科,并确定“中国文字”科“其要义在使识日用常见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以为听讲能领悟,读书能自解之助”,“中国文学”科“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文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试达意之用”。
这就是设科之初的目的:“识常用之字”,“解常用之词句”,“通常用之文理”。
“五四”时期,“中国文字”课和“中国文学”课变为“国语”课和“国文”课,打破了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提倡“我手写我口”的文风,推行大众化主张。
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进步,它开始强调了学习语言(不足的是对古汉语的冷落)。
新中国成立时,将“国语”“国文”合并正式改称为“语文”。
叶圣陶先生解释说:“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此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
”(《答滕马林》)他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密不可分。
至此语文教育的本质——学习语言——才开始被揭示。
可惜,由于当时学习苏联俄语和文学分科的教学经验,强调汉语知识、文学知识的系统性,照搬凯洛夫的“组”、“复”、“新”、“巩”、“布”的课堂教学模式,致使语文教育偏离了合科的本意,而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
改革开放后,语文教育百花齐放,语文教改热火朝天,语文名家群星灿烂,涌现了像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教育专家。
中学语文学科发展历程
中学语文学科发展历程语文学科作为中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回顾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从初期的基础教育到现代的综合素养培养,探讨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初期的基础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主要侧重于文言文的学习,注重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阅读。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围绕着文法、课文背诵和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展开。
这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奠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中学语文教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学语文教育走上了语言和文化的综合教学模式。
此时,教师将语文教学与现代文学、新闻报道等日常语言运用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并学习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
三、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学语文教育正朝着更加综合和实用的方向发展。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的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此外,语文教育还要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注重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信息资源进行搜索和分析,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四、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除了语言和阅读能力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写作、口语、听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挑战。
结语中学语文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基础教育到现代的综合能力培养。
21世纪以来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综述
21世纪以来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综述21世纪初,在新一轮的世界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国务院为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
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课》和高中各科课程标准。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阶段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题的依据。
,是编写教材、进行课程、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程方案的纲领性文件。
在这个新世纪的课程标准中,在工具性人文性方面的讨论,由刚解放的突出文学性,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到重视工具性,再到今天的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改革在曲折中发前进着。
我国的课程标准在理念上更加的贴近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根据其特点,注重丰富了人文内涵,在它的表述中,似乎更加的注重人文性,因此,不但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而在课程目标这方面则围绕一个目标,三个维度而建构。
即“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更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
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
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改革另一方面是同时实施一纲多本的政策,结束全国一套课本的局面,在高中采取不同版本的教材。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外国文学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外国文学内容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理念进一步发展,中学语文课堂不仅强调学生的语言知识习得,同样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
因而,文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了培养和谐健全人格的必要手段。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外国文学这一板块历来不被重视,这不符合目前信息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
中学语文教育应适当增大外国文学的比重。
标签:中学语文;文学教育;外国文学在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基本理念”的界定是:“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学语文教育除了传授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
从1997 年底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开始,文学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中学语言教育中重功利实用,淡泊人文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文学教育成为了目前课程改革的关键,它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在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格养成、道德素质提升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文学教育应该如何展开?这一讨论在近年来的语文教育论坛中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引起了众多教育思想家和教师队伍的重视,比如怎样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如何阅读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怎样传播人文精神等等。
但是大多数的语文工作者都只把目光集中在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学长河里,他们认为中学文学教育应该以弘扬本民族的语言文学为宗旨,甚至有人提出,要以四书五经等先贤典籍为主要阅读对象。
这些观点造成了目前的文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在中华民族之外浩瀚如银河一般的世界文学,形成了今天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状,大大缩小和减少了学生接受文学、文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一、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文化总是通过“认同”(纵向的聚合)与“离异”(横向开拓)这两种作用来发展的。
它不仅需要的是内部的源远流长,同样需要外部的交流碰撞。
中国现代语文发展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发诞生、艰难成长、曲折发展、走向成熟四个阶段。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1878—1926年)中国古代教育是一种混合型的教育,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内容包容在综合性教育之中。
中国现代教育起源于清末的新式学堂。
从清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
(一)清末的语文教育1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端19世纪5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兴办了教会学堂,清政府官方创办了各种同文馆和洋务学堂,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私人也开办了各类学堂。
新式学堂借鉴西方经验,实行分科教学。
语文教育也逐步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与修身、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并列的独立学科。
其中,光绪四年(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县梅溪街创办的正蒙书院,最早设国文科,以“俗话译文言”“讲解与记忆并重”为特色。
2 清末的语文教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虽然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独立设科,但从总体上看读的是古文,写的是文言,教法是讲解,学法是记诵,与传统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
(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1 民国初年的语文教育改革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就认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所要学的并不限于文字和文学,于是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
蔡元培等人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称为“国文”。
1911年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总长,对清末封建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12年1月,教育部宣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等。
同时,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中将各类学校“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
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变革与实践
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变革与实践导读: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在经受剧烈阵痛与反思之后,中学语文教学正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与时代同步,而且必将引领教学改革之先。
中学语文教学正在发生五大变革。
第一,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培养目标的创造性正大大增强,学科的工具性将在运用实践中得到动态的培养和体现,传统的静态“研究性”将不断被淡化,(研究将更多地成为专家学者的专利,而不是学生的工作),中学语文教学将突破封闭求“完整”、静态以求“客观”的形态在保持相对独立的情况下以运动的形式向各基础性学科辐射和延伸。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在具体实践中有意识地得以实现和反馈。
第二,统一规范的语文教材正逐渐被取消,教材将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相互独立、相互借鉴的多形式并存中不断变更与发展,教材的“例子”作用(叶圣陶先生语)更为明显,而其规范作用和传统的蓝本作用有较大削弱。
师生正由教材的“奴隶”成为教材的创立者、选择者与发展者。
第三,常规教学模式将被完全打破,以学生主体性教学为核心的教学形式呈现多姿多彩的状态,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广泛吸收诸如中国传统的启发教学模式(“人文主义”教学),西方活动教学模式(“行为主义”教学)等教学精华,结合时代与“人”的发展需求,在继承与变革中实现有机的交融和有效的契合,于无固定模式中体现出各自特色来。
第四,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淡化,学生在更多的自学实践中逐步走向独立,教师成为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中名副其实的“导师”。
由于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师一般不再专属于某班或某几十个人,师生民主与平等关系的深层次体现,即是教师的三重身份共存:指导者、共研者与供参考使用的“教材”和“工具”,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研究的同时,也成为被学生感知评判、利用的“活教材”,师尊、师道将只限于情感的领域而不是学术的“权威”与行为的“管理”者。
第五,突破时空和课堂形式限制,达到语文教学的主体化。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社会生活形式的复杂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改革了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吸收形式,有序的课堂教学将减少,学生独立自由的实践学习将大量增加,通过多媒体网络广泛吸收语文信息将成为学生学习更为重要的形式,这一转变,将是对传统教学观念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谈二十世纪前期语文知识教学
容, 也是 中国语文教育走上科学化 的重要标志 。0世 2 纪前期 的语文知识教学是 中国语 文教 育由少 、慢 、
差、 “ 费之 暗中摸索” 向多 、 、 、 走 快 好 省之“ 明里探讨 ”
的重要历程 。 文对 2 本 0世纪前期 的语文知识 教学进
行 了梳 理 与反 思 。
一
字。 1 1 年公布的《 ”9 3 中学校课程标准》 文字源流 ” 中“
科 。同年颁布的《 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 在第 三条对
国文科 的教学作 出了要求 :初 等小学校 首宜 正其发 “ 音, 使知简单文字之读法 、 书法 、 作法 . 渐授 以 日用文
学校师生的控制 , 课程标准的制订逐 渐走 向“ 党化” 。 与此同时 , 民族危机加重 , 国际 国内形势也制约了语 文教学 目的和教学 内容 , 语文知识教学也受其影响 。 12 9 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课程标准中, 小学闰语课
蓝工程” 资助( 目号: 项 苏教师[0 83 2 0 ]0号) 系列成果之一。
o
。
≤ 丝警 § 毫
二 一
、
新 课 程
, — √一 i
文实用文的格式 、 结构 、 文法 、 修辞、 标点” 等方 面。中
学 国文教学 内容主要包括精读 、 略读、 文章法则 、 作文 练 习等 四部分 , 中集 中关涉语文知识 的是 “ 其 文章法
领性 地位 ,成 为 2 O世纪 3 0年代语文教材 的典范之
作, 在教 材的编制史上也有着里程碑式 的意义 。 五 、卫 0世 纪 4 0年代语文知识救学
则” 部分 ,初中文章法则包括语体文法 ( “ 词性 、 词位 、 句式 等 )文章体裁 ( , 性质 、 取材 、 结构 等 )高 中文章 ;
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探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也不断前进和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发展。
本文通过考察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评价体系的变化,探究中学语文教学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变迁中学语文教育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学语文教学主要依照苏联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20世纪6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中学语文教学受到了很大的波动,教学内容被迫从提高语言技能转向预防“资产阶级反动派”的进攻。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学语文教学回归到了语文教育本质,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开始从语文素养转向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学语文教育从最初的注重语言技能、语法底子,到70年代的“大串连”和“大讨论”,再到90年代的学科交叉和任务型教学,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学语文教育从一开始的汉语拼音、标点符号、语法基础,到重视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再到现在的注重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等方面的教育。
二、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目前,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建立在基础教育的框架下,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让学生具备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学语文教学现在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和体验法等。
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学生身心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而且,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学语文教学注重扩大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从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时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进行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合灵活运用语言。
其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和情感认同,并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来感悟和与之融和。
浅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浅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作者:王增国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年第11期[摘要]新课程的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崭新的变化,但要真正地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课堂,我们必须抛弃那些束缚课堂教学手脚的东西,具有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从而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我们要立足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
在新课改中,让我们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中去,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拥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我县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走向深远。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标教学特点发展趋势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大潮,新课标披着新的世纪的霞光走进我们的生活。
新课标的提出无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天地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给我们的语文教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新课标的实施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崭新的变化,但要真正的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课堂,我们必须抛弃那些陈旧的、不合理的、束缚课堂教学手脚的东西,使每个人都有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让课堂教学如沐春风,不断改革教学模式,稳步向前发展。
一、语文教学的改革成果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扎实的基本功,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素质,成为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新思维、新教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钱梦龙的“三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教学思想,于漪的“三观”(学生观、兴趣观、整体观)教学思想,魏书生的“三系统”(计划系统、检查系统、反馈系统)教学思想及“知识树”教学法等,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某些范围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说,还是很难摆脱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滑坡的瓶颈。
语文教学的整体状况虽不能说完全是多少年一个样,但基本上没有什么新的重大的突破,难教、难学、难考、难提高已经成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制约因素。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学语文教育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学语文教育只剩5年的时间,人类就将进入他的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
走过了动荡、纷争、分化、解体的二十世纪,我们已经看得见二十一世纪的曙光。
站在新旧世纪交替的结合部上,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面对新的社会变迁及挑战,来寻思未来世纪的教育,培养顺应世纪之交新潮流的一代优秀建设人才。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这是一个伟大时代在召唤顺应它的宏大的事业——掌握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
而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
美国,1991年提出“二十一世纪的美国教育策略”,日本,1989年“临时教育审议会”通过的报告书中,就提出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日本新国民”的观点;……关注未来世纪的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
那么,正在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作为普通教育基础的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怎样呢?一、中学语文教育现状检讨二十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以废科举兴学校为起点,作为“新式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以“白话”替代“文言”。
新中国建国以后,迭经变革,历经旷日持久的论争。
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过去,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
社会各方面对语文教育的总体评价依然是:费时多、效益低、脱离实际,学生负担重、能力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也突出地反映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乃至教师素质等诸多问题。
略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点:1.大一统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及统编教材,与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不相适应。
2.应试教育的模式,决定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都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设计的。
3.语文能力训练的要求不切合实际,玄虚模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文讲文,主观随意性依然存在。
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
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近50年来按照辩证法走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50年代肯定,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60~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戒律;80~90年代又肯定,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当前,要给中学的文学教育定位,促进文学教育,提高语文教育效率。
一、英、美、德、原苏联等国的文学教育英、美、德、原苏联都十分重视母语教育中的文学教育,法、日等国虽然不单列文学教育的课程和内容,但是也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英国,在1985年颁布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国家标准·英语》中指出:“英语可视为一门学科,也可以看作英语和英国文学两门课程。
”在英语学科中,有语言教育,包括听说、阅读、写作、拼写、书写等,有文学教育,指导学生阅读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从作品主题、人物、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并且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个人反应。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
一般地说,英语课程包括语法、阅读、写作和作文;语言艺术课程包括美国文学、英国文学、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
指导学生逐步熟悉古今文学代表作,能够欣赏语言艺术,评论文学作品,并且养成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德国,一个州的德语教学大纲规定:“德语的任务是对年轻人进行语言上的和文学上的教育,这是它的独特的使命。
”还规定,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要学生了解文学体裁和结构,了解德国的经典文学作品。
原苏联,从40年代到90年代初解体实行语言和文学分科教学,从4年级到11年级分三段进行文学教育:祖国语言——祖国文学——俄罗斯文学和当代苏联文学。
讲授文学理论、文学史知识,培养鉴赏、评论作家作品的能力。
在中学进行文学教育,在世界上原苏联是最认真、最坚决的国家。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在中学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为什么呢?美国学者认为: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地方、人物和事件,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情趣和探索意识,从而给学生的生活增加一个特别的天地;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人类自身的动机、冲突和价值。
语文课程内容的发展
语文课程内容的发展语文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一门课程。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现代特点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语文课程内容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语文课程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社会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经典文化,如《论语》、《诗经》等。
韩愈、柳宗元等文人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传承和发扬道德伦理规范。
到了近代,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国家的内忧外患,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这个时期的语文课程内容开始受到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注重科学素养和实用性。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更是推动了语文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变革,红昭愿提出“白话文运动”,让学生学会运用现代白话表达和思考。
二、发展过程语文课程从传统经典到现代白话的变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语文课程内容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更新。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文字能力,课本内容涵盖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红色经典。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语文课程内容逐渐多样化和开放化。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
课程内容也开始引入了国际文学和跨文化交流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语文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
电子书籍和网络资源的普及,让学生可以广泛获取和分享各种文学作品和语言知识。
课程内容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和评估信息。
三、现代特点当前,语文课程内容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传统文学和经典作品,也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作品,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作品。
还融入了科技、历史、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知识。
2. 实用性:课程内容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交往 中的相互影 响,逐步渗透在 学生的心 目中,并植根 下来 。即使 日
校服、 校徽、 校训 、 校 园等等 , 哪一样不长久地陪伴着学生 ?即使多少年后 , 他们也将记忆犹新 。 潜 在课程存在 于任何时 空,只要你常去想 它,就越 能发现到 它,学 习经验就越 能成长 。在教育 的历程 中,不 要误 以为 在教室课 堂上 的教 学
谁 掌握 了面 向二十 一世纪 的教 育,谁 就能在二十 一世纪 的国际竞争 中处
握面 向二 十一世 纪的教育 。而 与此 同时,世界各 国也都 不约而 同地 把 目 光投 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 。
一
于战略主 动地位 。”这 是一个 伟大时代在 召唤顺 应它 的宏大事业—— 掌 近写道:“ 中文乃一切 中国人心灵之所托 。 只 要中文长在,必然汉 魂不朽 。
师就文讲文 ,主观 随意性依然 存在。
了学生课 业负担,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 。
4 . 语 文学 习严重脱离 学生生活 ,教材 的训练设计 繁琐、重复 ,加重 并通过他们 自己独具魅 力的教育 教学风格 ,熏 陶感染学 生。一方面 造就
二 、以 超 前 意 识 为 主 导 的 中学 语 文 教 育
为此作准 备的。
师生 之间 、学生之 间的种种关 系,如果协调 得好 ,必 然会收 到意想不 到
的效果 。 4 .文化 传统影响 文化传统 本身就是一个 浓重的敦育氛 围。在文化 传统中 ,最根 本的
我 以为 ,作为 中学语文教 育的正式 课程 ,也不能定必修课 为一尊 ,
形 成 同学校 实 课模式 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培 养未来人 才语文 能力的样板 。我们不必拘 泥 于一个 学生 的语 文能打多 少分,我们应 该考虑 的是这个 学生在未来 的社 会凭 借怎样 的语文能力才 能适应和 生存 ,这 是语文活动 课所能够 解决好
从教育 的本质上看 ,教育应该 是 “ 为 明 日而学 习”,即教育我们 的 下一代 去 了解 明日到底是怎 样一个新 的世界 ?二十一世纪 的生活应该 具
有怎样的一个 内涵及特性 ?这是我们应该及 早准 备、未雨绸缪的。目前 ,
国家教委所推 行的必 修课 、选修课 、活动课三 大板块 的课程改革 ,就是
益低 、脱离实 际,学生负担重、能力差,造成这种现状 的因素是 多方面 的, 但 也突 出地反映 了教 育思想 、教育 内容 、教材建 设及教学方 法乃至教 师
现状 令人堪 忧 社会各 方面对 语文教育 的总体评 价依然是 :费时多 、效 筑、学校 的教室 、学校的设备以及空间安排之 中,具体来说 ,学校 的一砖 、
人 才 ,另一方面使 自身成为 “ 文化名人”、 “ 名牌 教师 ” 3 .社会人际关系 在一个和谐 、宽松 、互助互 让、互敬 互爱的环 境里 ,人们的工 作热情 。
学习积极性 、 创造力 、 凝聚力都会空前地爆发出来 , 这里面有上下级之 间、
3 . 语 文能力训练 的要 求不切合实 际,玄虚模糊 :在教 学实践 中,教 思想和采用 的教学方法 ,以及教师群 体的整体文 化功 能发挥 的程 度。中
口众多 ,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 的国情 ,不相适应 。 2 .应试教育 的模式,决 定了课 程结构和 教学 内容 ,都是 以升学为主 要 目标设计 的。
1 . 大一统 的课程计 划、教学大 纲及统编教材 ,与我国幅员广大 、人 培养层次高 、水平高的新世纪创造型人才 。
体 的素质好 坏、品味高低 ,依赖于他们在 教育教学 活动 中所 遵循 的教育 学语文教育要特 别造就一批有 较高思想文化 素质 , 有强 烈使命 感的教师 ,
一
知识 、认 识及价值 观念 的影 响。一个教学 设施简陋 、设备匮乏 、教学建 筑干疮 百孔 ,资料 信息陈 旧短 缺的学校很 难抓好学校 文化建 设,也难 以 2 .教师文化熏 陶 学校 文化 的优劣 盛衰,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 教师这 一特 殊的文 化群
素质 等诸多 问题。略言之,主要有 以下几点 :
的 问题 。 主 体 性 ,无 论 课 程 内 容 、 进 程 如 何 , 都 要 求 学 生 自 己组 织 , 也 就 是 说 ,
它 同样应在 “ 中学语 文教育 ”的大 目标 下,设计多 样的 自选科 目,从而 是 学 校 传 统 的 人 生 观 、 价 值 观 和 伦 理 观 , 它 们 通 过 教 师 的 言 传 身 教 , 同
河北省新 乐市 大岳 中学 相会庄
《 中国教育 改革与发展 纲要》指 出: “ 当今 世界政 治风 云变幻 ,国 际竞争 日趋 激烈 ,科学 技术迅速 发展 。世 界范 围内的经济 竞争、综台 国 力竞争 ,实际上是科学技术 的竞争和 民族素质 的竞争 ,从这个 意义上说,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直接的认识和经验 , 离不开学生 自主 自觉 的学习。 舍此 ,
便 无 出路 。
三 、 中学 语 文 教 育 的潜 在课 程
首先 ,中文 自身就是一种课程 。台湾著名学 者、诗人 余光 中先 生最 让我 们长保 中文的灵活清 纯。 ”诗一样 的语言 ,说 明 了中文 对 中国人的
重要 。而一 旦把 中文置 于招牌、广 告、影 视之 中,这一 门课 程就更 加博 大了。我们 已有不少在这方 面进行探讨的文章 ,兹不赘 述 。 这里讲的潜在课程,主要是指校园文化 建设 。 1 . 校 园物质 环境 物质环境是 学校改革和发 展的物质基 础。潜 在课程 存在于学校 的建 瓦、一树、一花、一草,每问教室的布置 对学生都会产生态度 、行为 、
、
中学语文教育现状检讨
二十世纪 的中国语文教育 , 以废科举 兴学校 为起 点, 作为“ 新式教育 ” 的主要特征 ,是是 以 “ 白话 ” 替代 “ 文言 ” 新中国建国 以后 , 迭经变革 , 历经 旷 日持 久的论争 。一个 世纪 的风风雨 雨过去 ,我 国中学语文 教育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