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及对策
九所中学麦强语文是学习各门功课基础的基础——百科之母。虽然如此,却仍然有些学生不加重视,给各学科的学习造成很大的不便。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青少年成材之道上巨大的障碍。为何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呢?其原因是有很多的,如认为多学多写或少学少写,语文成绩都是差不了多少;或学语文没有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进而上语文课,不带课本,不开口读,无心听课,不做读书笔记,不做作业、作文,甚至缺课,不参加考试,考试不写作文等。
导根寻底,我认为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至少有四点:1、汉字本身有难写、难读、难记、难理解等客观特点,趣味不浓。因此,学生会觉得单调,对似懂非懂的字词轻晚放过。例如,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与“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两句中的“峥嵘”的含义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与“酣畅淋漓”中的“淋漓”混为一谈等;2、形象思维抽象,很难找到恰当的词表情达意,语言贫乏,打不开思路。这一点在作文的写作中尤为突出,比如,让学生写《水》,大家不约而同的写到了水的重要、水的污染和水的枯竭,水的形态、水的特征、水的精神品质。如此作文何来新颖、深刻呢?同时,在课文学习中,学生常会就课文而学课文,缺乏一种整体观念和联系观念,这是一种思维障碍的表现;3、语文学习过程中缺少主体意识是一种障碍。当代
的学生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过分依赖学校和老师。而学校和老师也急功近利,一味的搞所谓的强化训练,几乎完全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再者,不少语文老师沿着老路走:解题、划段落、纳中心、指特点就算完成任务,而忽视兴趣教学、素质教育等问题,偏离“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轨道;4、对学习语文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在母语的环境里学习母语语文,很多人会因为会认字母会说母语了,便错误的以为自己才不过粗通文字的语文功夫就已经是语文的全部了,于是语文在他们眼里便魅力尽失。再者,认为语文成绩很难提高。许多学生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能取得明显效果之后,就干脆弃之不顾,转而去抓那些立竿见影的科目去了。殊不知,在语文学习上追求短平快是绝对行不通的。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导致质的飞跃,但积累的过程毕竟是长期的、艰辛的,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恒心,这就要“虚一而静”力戒浮躁。
那么该如何克服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动力。是促使人积极学习各种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初中语文教材绝大多数的课文都是文质优美,情文并茂的优秀作品,对陶冶学生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
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我们必须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发挥教材的独特作用。如我教《背影》,这是一篇经典散文,感人之深,并不是凭借什么美丽的文字,而是它所表达的人世间最珍贵的亲情崇高的父爱,字里行间洋溢着父爱子,子怜父的真实感情,因此上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与父亲感情如何呢?文中的父亲与儿子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请选其中的问题说说自己的想法,以谈谈自己的感情为主要目标。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心田里的涟漪,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激发了畅所欲言的欲望,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语文课堂教学走向成功的途径和方法。此外,教师在上课时应该联系学生实际,给学生造成一些悬念,使其自然产生联想,猜测迫不及待地发问。如教学《死海不死》教师问:世间万物死了是不能再复活的,为何海死了还能复活呢?矛盾吗?引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又如《变色龙》问:龙能变色吗?请读读课文,看它是怎样变的。此外,我们面对难写、难读、难记、难理解的字、词句或篇章时,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观、科学方法,明确知识的特点,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比如比喻修辞,除了明确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和本体、喻体、喻词三个要素之外,必须抓住“相似”与“不同类”这两个本质特征,才不至于与其他修辞混淆。再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识记。如知道了“世外桃源”的“源”意为桃花溪的源头,就会写
成“园”了;明白了“歪风邪气”的“邪”为邪恶,就不会写作“歪风斜气”了。并且对于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闪现出的灵慧火花,教师应多持鼓励态度,而不能无情浇灭。
二、消除学生写作的障碍
写作是老师们最头痛的问题,也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学生在写作时会产生“恐惧”,产生这种心理现象原因是很多的,如写作时由于错误较多,曾受老师令其重写等,因此定作时往往采取相应的对策,三言两语或干脆不交,遇到这种情况,须耐心教育不能挖苦,不可伤害自尊心,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成绩,使其产生一种继续写的欲望。除此之外,在较短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700字左右的作文。很多学生感到为难,担心时间不够、担心写作跑题、写不好,望而生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作文课,精选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训练的重点在于“多解”和“求异创新”。“多解”即让学生对一个文题、一则材料,进行多侧面、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选择最佳。“求异创新”可以利用“班门弄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这样一些成语和格言、俗语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辨证思考,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发表独特见解。其次,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要求,不断提高写作效率。如教《济南的冬天》,这是老舍的一篇佳作,语言精美,形象生动,就这一点讲对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上,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仿句或作文
训练,鉴于审美欣赏、语言文字及写景方法的运用上,我让学生对文中语气的表达和运动用比喻、拟人等级修辞方法、篇章结构上进行仿写,能过咬文嚼字,语句的感化,使学生的表达更趋向完美,然后安排学生模仿《济南的冬天》写我们《海南的冬天》进行整篇作文的训练,突出语言的表达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征,借物抒情进行描写,注意表明自己对景物的生动感觉且能在语气语调表达上透现感情,融入感情,在层次结构安排等方面突出感情的呈现,力求实现审美创造,。这样学生轻松,教师愉快。学生有章可循,写作兴趣被激发了,那么语文的教学也就有了明显的改观了。
三、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生活积累材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对生活的热情感受,才能将生活转化为写作材料。喜、怒、哀、乐的场面,活生生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意图都要记录下来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我们现实面对的是乡村学生,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熟悉农村的一切,这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日常生活,诸如人们的精神面貌、人文关怀、家乡变化、外出务工潮等,用自己眼睛去发现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从这些资源里感悟生命,体味人生,反思现实,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领域里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题材,用心积累,留心记忆,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抒发自己的情怀。如我班林向姑同学写的《来自陌生人的关怀》抒写人间真情,获得第九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