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
1、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
第四,关于史书的文字表述. 第四,关于史书的文字表述.
他认为"简要"是"美"与"工"的基本要求.他还主张 "用晦",还提出采用"当时口语","从实而书",以不失 "天然".
第五,关于史家做史态度. 第五,关于史家做史态度.
《史通》提出"直书","曲笔"两个范畴认为这是"君子 之德"和"小人之道"在史学上的反映.他认为,直书才有"实 录",曲笔导致"诬书",它们的对立从根本上决定了史书的价 值和命运.
司马迁及其《史记》所体现的史学思想 司马迁及其《史记》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著作有纪传体史书《史 记》. 司马迁纵观古今学术,熟悉当代政治人物和政治情况, 自序称其总的原则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 语." "整齐"有综合排比,批判订正的意思.丰富的 材料,经过司马迁的综合整理,熔铸于宏篇局制中,使 《史记》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资料的总汇.
第二节,刘知几作《史通》与 中国古代的史学批判著作
魏晋到隋唐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体现
一 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二 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 三 《晋书》卷82有关史家的传记 四 《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 五 刘知几《史通》
刘知几与《史通》
意义: 意义: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 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 关于《史通》: 关于《史通》 今存49篇,凡20卷.前10卷为内篇,是全书的主要 部分,着重阐述了有关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辑, 表述要求和撰史原则,以及史学功用等.后10卷为外 篇,论述史官制度,正名源流,杂评史家,史著得失, 并略申作者对于历史的见解.
中国史学史 经学与史学的关系
中国史学史1、经学与史学的关系(1)从学科上说,经学与史学经历了先秦时期的同源相兼、相互难辨,汉代开始分化,隋唐正式分离,宋明清各自发展成熟的过程。
从思想上说,经学与史学始终相互影响。
先秦时期“六经”亦经亦史,一方面孔子创立儒学,整理六经,后世据此为经典,训释传记,逐渐形成经学,另一方面,“六经”作为上古三代时期的“先王正典”,本身就是重要的史料,其中的《尚书》《春秋》实为先秦史籍之源。
汉代人史经不分,据《汉书·艺文志》可知,史籍依附于经书“六艺略·春秋家”下,出现“史附于经”的现象;但实际上,西汉时把儒家典籍奉为经,经学已正式产生,史学也随着《史记》《汉书》等巨著的出现暂露头角。
司马迁提出“成一家之言”,实际开始了经史分离的过程。
魏晋时期,曹魏时荀勖《中经簿》分书为甲乙丙丁四部,经在甲部,史在丙部,……隋唐,《隋书·经籍志》分书为经史子集四部,史部又分十三目,史学从经学的分离在目录学上反映出来,又出现了刘知几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都是史学发展中居于创造性的成就,从学科上说,史学从经学中分离出来。
但是经学的思想或原则却作为知道思想渗透到史学当中。
宋代,经、史学并行发展,经学兴盛且义理化,史学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从史学对理学发展的来讲,史学思想中的历史观本身就是时代哲学的重要组成,直接影响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经学对于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史学思想的指导上。
清朝,经学和史学都很发达,却紧密结合。
(2)经学对史学的意义:保存了古代原始文献,反应历史的方面较多,比较系统地记载了古史,但都是有限度的(3)史学对经学的意义:提供史料,提供对古文献的解释,提供整理古代文献的方法(4)经史关系密切的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阶级力图在史书中贯彻儒家经典的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另外,经学与史学有着重视传统、注重考史、经世致用的相通之处2、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史学发展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 导论
考试方式:
A.平时成绩(作业)占40﹪: 上交时间:期末试之前。
B.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
作业主题:停滞中的变化——两汉与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社会差异之一侧面。 注意事项: ▲ 题目要具体,内容必须限定在两汉、明清两个时期。讨 论的重点是异,而非同。 ▲ 尽量避免选择人所共知的话题(如宰相)。选题是否有 独到性,将是评分的重要参考标准。 ▲ 材料与论述相结合,避免大而无当的空论。 ▲ 引述其他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要注明出处。严禁抄袭! 一旦发现将以作弊论处。 ▲ 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用A4纸打印,正文用五号宋体, 1.5倍行距。于作业开端写明姓名、学号、院系。不必另加 封面。凡不符合上述规格者,将酌情扣分。
3.古史传说
三、中国历史的童年
神 农 尝 百 草 图
3.古史传说
中祝 华总 书斌 局先 ,生 二著 ○ ○ 九 年
一说炎帝即三皇中的神农氏。祝 总斌先生通过对《史记》等书相 关记载的分析,推断炎帝系神农 后裔,“神农氏”有国号的含义, 因此有“炎帝即神农氏”的说法。
三、中国历史的童年
3.古史传说
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
中国古代历史的上下限:远古~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传统分期法:进一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性质
含义
相对的概念
古代的 政治名词 “封建”
现代的 经济及社会 “封建” 形态名词
分封土地, 建立国家
前资本主义 社会的名称
郡县(制)
奴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三、中国历史的童年
3.古史传说
三、中国历史的童年
3.古史传说
华夏集团 (河洛民族)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史学
尊儒说
始行于汉武帝时期,秦朝行法家路线,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汉初宗黄老之说,宽省政治,无为而 治。汉武帝时改用标榜仁义礼乐,重视教化的儒 学作为思想统治的学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董把儒学与阴阳五行说相结 合,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汉宣帝时举行白渠阁会议,东汉明帝时举行白虎观 会议,儒学成国教。
2.重视选择修史人员的资质 二、刘向、刘歆父子的史学贡献 1.刘氏父子的生平简介。 2.刘氏父子的史学思想及在典籍校雠上的贡献。 从《叙录》——《别录》——《七略》 三、第一部官修国史——《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当代史书 四、荀悦对《汉纪》的修撰
校雠
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 谬误,为校;
图谶
例: 甘忠可制《包元太平经》政治性预言: “汉家逢 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 下教我此道。”后其弟子夏贺良继续鼓吹: “赤精 子下凡,汉家要再受命”为王莽夺权造舆论。
刘秀及手下也大加利用谶言,神化刘秀,最后使图谶 地位达顶峰状态。
如在泰山顶上刻石铭文,向全国宣布由刘秀钦定的 81篇谶纬。
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 天人感应 彰显汉室 尽圣人之道
文字
《史记》富有感情,善于描写,生动形象; 《汉书》叙事客观,文字严谨,有条不紊。
《史记》文字平易 《汉书》文字较艰涩
《史记》雅俗共赏 《汉书》雍容而雅
第四节 两汉的官方史学
一、政府对修史的重视 体现:1.官修国史制度初步形成;
阴阳五行说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论认为:封建等级制 度和伦理纲常关系都是天意的安排。当时 曾起到巩固封建大一统作用,但是任意对 天变灾异加以穿凿附会的解释,使两汉时 期迷信思想盛行。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长孙博历史学基础中国史大纲解析
长孙博历史学基础我国史大纲解析一、概述我国历史悠久,跨越了数千年,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如何系统地掌握我国历史的基本内容,是每一个历史爱好者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
长孙博编著的《历史学基础》我国史大纲,是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我国历史的著作。
本文将对该大纲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国历史。
二、大纲结构长孙博的《历史学基础》我国史大纲共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介绍古代我国史,下册主要介绍近代和现代我国史。
整个大纲共分为十章,每章都涵盖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
下面将对大纲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
三、古代我国史第一章:夏商周断代史在这一章中,长孙博详细介绍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包括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
他以史料为证,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解读,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夏商周时期的我国史。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章中,长孙博深入解析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包括了各国的兴起、消亡、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等重要内容。
他以多方面的证据和资料,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这一时期我国史的发展。
第三章:秦汉断代史在这一章中,长孙博对秦汉两代的断代史进行了全面解析,包括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变革、统一我国和修建长城的重要作用,以及汉朝的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等内容。
他站在历史的高度,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使读者更加深入理解了这一时期我国史的发展。
四、近代和现代我国史第四章:隋唐五代十国断代史在这一章中,长孙博对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详细解析,包括了各朝代的兴起、灭亡、文化传承和政治变革等内容。
他深入研究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将历史文化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我国史。
第五章:宋元明清断代史在这一章中,长孙博对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解析,包括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文化艺术的发展、对外交往和经济繁荣等方面。
他以客观的态度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我国史。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纲(2021年整理)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纲(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纲(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纲(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初中历史(人教版)目录初一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7)第3课华夏之祖 (12)活动课一寻找历史 (17)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9)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20)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26)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30)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36)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41)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46)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 (52)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55)第10课“秦王扫六合” (56)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62)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67)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72)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77)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82)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92)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97)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01)第18课三国鼎立 (102)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08)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14)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18)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22)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127)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131)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上) (134)附录 (135)初一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2)第2课“贞观之治" (7)第3课“开元盛世” (12)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17)第5课“和同为一家” (22)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28)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33)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44)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49)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50)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56)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61)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66)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72)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77)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 (83)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87)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88)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93)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99)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03)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09)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15)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121)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127)活动课三历史知识竞赛 (132)活动课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 (135)附录一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下) (138)附录二中国历史纪年表 (139)附录三好书推荐历史学习网站推荐 (140)初二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1)第1课鸦片战争 (2)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7)第3课收复新疆 (12)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6)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 (24)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27)第6课洋务运动 (28)第7课戊戌变法 (32)第8课辛亥革命 (36)第9课新文化运动 (40)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45)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6)第11课北伐战争 (50)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4)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59)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 (65)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69)第14课难忘九一八 (70)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74)第16课血肉筑长城 (79)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87)第17课内战烽火 (88)第18课战略大决战 (92)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99)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00)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04)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11)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112)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117)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近代部分) (121)附录 (122)后记 (123)初二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第2课最可爱的人 (7)第3课土地改革 (12)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7)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8)第5课三大改造 (23)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7)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32)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7)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38)第9课改革开放 (42)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8)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 (52)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 (55)第11课民族团结 (56)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60)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65)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71)第14课钢铁长城 (72)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76)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80)活动课二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 (85)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89)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90)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94)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98)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02)活动课三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108)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113)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14)活动课四家庭照片 (118)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现代部分) (120)初三上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1)第1课人类的形成 (2)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7)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14)活动课一古代世界文化之旅 (20)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23)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24)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28)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35)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36)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41)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46)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51)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57)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58)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64)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67)第12课美国的诞生 (72)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78)活动课三我看拿破仑 (84)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88)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93)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94)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99)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105)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06)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111)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117)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123)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24)活动课四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 (129)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31)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 (137)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138)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143)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47)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148)附录 (150)后记 (151)初三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2)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7)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4)第4课经济大危机 (20)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25)活动课一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 (30)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4)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9)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 (44)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48)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52)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60)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64)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12页亚非拉的奋起 (70)第13页动荡的中东地区 (75)活动课三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中国学生期盼巴以人民走向和平 (80)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84)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90)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95)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102)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107)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111)活动课四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 (115)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17)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118)附录 (119)后记 (120)。
中国史学史讲义
中国史学史讲义先秦史学一、传说、官书和史诗1、传说口耳相传史学的源头传说包含两大类:1)战胜自然灾害和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传说治水(禹、女娲)干旱(羿)耕稼(弃,也称为稷或后稷,成了农神)2)氏族由来和氏族、部落间原始战争的传说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始祖禹:从鲧腹中生契:简狄吞了燕子的蛋,生了契弃:姜源践巨人迹怀孕所生原始战争(黄帝与蚩尤之战)传说与史学的关系2、官书1)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官文书。
卜辞和金文同史学产生的关系2)《尚书》历史鉴戒《酒诰》“罔(无)敢湎于酒”、“荒腆于酒”“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3、史诗,指《诗经》中的《大雅》史诗与史学的关系二、国史和《春秋》1、国史《左传》“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国语》“习于春秋”、“教之春秋”《墨子·明鬼下》“周之春秋”、“燕之春秋”、“齐之春秋”《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国史的特点及与史学的关系2、《春秋》三、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1、《左传》和《国语》1)《左传》2)《国语》3)《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三传、《春秋外传》2、《竹书纪年》、《世本》和《战国策》1)《竹书纪年》《晋书·武帝纪》载:咸宁五年(279年)冬十月,“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
”束皙、荀勖、和峤、杜预2)《世本》帝系、本纪、世家、传、谱、氏姓、居、作雷学淇、茆泮林两种辑本3)《战国策》4)《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3、多种撰述《山海经》、《尧典》和《禹贡》、《仪礼》和《周官礼》四、先秦诸子历史观1、损益史观孔子《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复古史观老子《老子·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09-史学(2h)
§1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021/2/4
1
2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一)远古至秦汉的史学:奠基 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史学源头:口耳相传,辅之结绳刻木。 中国远古时代的大量历史传说,如《大 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造人》 等等,尽管其真实性受到质疑,但其中 包含的史学元素却光彩夺目。
(2)类书、丛书的编修达到了高潮。明《永乐 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都代表了类书、丛书的最高成就。
2021/2/4
1
17
(3)清代考据学在校勘古籍,考证史实 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果。重 要的著作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 翼《廿二史札记》等。
(4)方志编修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数量 之多、范围之广,为前代所不及。
(5)史评史论在明清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以清代章学城的《文史通义》成就最大。
2021/2/4
1
18
(6)明清两代的官修史书,不论在数量 上还是在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 时期。官修正史有《元史》和《明史》。 其它重要的官修史书有《大明会典》、 《明实录》、《清实录》、《清会典》。 “清通” 等。 (《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 乾隆年间官刻《二十四史》。
2021/2/4
1
4
最早的历史典籍
继甲骨文、金文之后,《尚书》中记载 了殷、商王朝的大事,是中国最早的文 献总集,是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
《诗经》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如 《绵》、《公刘》等反映了周王朝某些 历史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视为汉 族史诗。《大雅》中的有关篇章提供了 周部族的发祥、发展、创业、立国的史 料。
新课标教案模板简案范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
2. 掌握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建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归纳历史规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历史问题。
2.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历史角色扮演,加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了解。
3.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秦汉时期疆域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建立。
2.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1. 秦汉时期疆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2. 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地图、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秦汉时期的初步了解。
二、新课讲授1. 秦朝的统一- 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 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2. 汉朝的建立- 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
- 分析汉朝建立的原因和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成就?3.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成就- 介绍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 介绍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如《史记》、长城等。
- 引导学生思考: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三、课堂活动1. 分组合作:学生分组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场景。
2. 地图分析:学生运用地图,分析秦汉时期疆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和东汉教学设计
04西汉与东汉教学设计【课标内容】2017版课标: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实验版课标:初中课标: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诗作,想象商旅的艰辛。
课标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本课共4目,分别是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硬、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
本课相关内容初中基本都有详细介绍,分散在初中七上11-15课。
本课的问题同样是内容太多,想一节课解决的话就必须突出重点。
根据课标要求,这个重点就是“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汉初无为而治是背景,汉武帝文韬武略是主要保障,两汉经学与东汉兴衰是其历史影响。
汉朝的社会矛盾是什么?教材没有具体论述,只是泛泛地指出是由于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事实上两汉时期最大的社会矛盾就是世家大族(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与皇权为代表的中央势力之间的矛盾。
世家大族的兴起同两汉经学(儒学)兴起密切相关,而经学的兴起又是缘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立意】立意一:大一统王朝的巩固立意二:华夏文明的扩张汉代华夏文明向外扩张,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立意三:全国性文化立意四:合法性对合法性的追求【教学目标】1. 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2. 时空观念:能够将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3. 史料实证: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历史解释: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相关史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5. 家国情怀: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国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国学基础英文名称:课程编码:学分:4学分总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五年制二年级航空服务专业理论学时:32学时实训学时:0学时执笔人:冯杜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国学虽不是一门专业、一个科目,但却是各种学问生发的土壤。
大到中国文化的标志,促进民众了解本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小到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护养根本,滋养灵魂。
国学,不可不立。
《国学基础》是一个国学的入门课程,主要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框架体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1.介绍国学的内涵、外延及发展演进;介绍国学的内容框架体系;介绍经史子集三教等有关内容。
2.学会诵读经典、乐于背诵经典、增加文化底蕴。
3.构成一定的搜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国学科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章目一二三四五六课程引入国学概述(一)国学概述(二)国学概述(三)国学概述(四)经学(一)教学内容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作业作业作业作业作业教学方式或手段备注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经学(二)经学(三)经学(四)史学(一)史学(二)史学(三)子学(一)子学(二)子学(三)课程答疑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作业作业作业作业作业作业作业作业作业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谈国学详述8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学的内涵及发展演变;掌握国学的框架体系。
教学重点:什么就是“国学第一节什么就是国学一、何谓“国学”?二、国学的框架体系三、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国学概念的历史总结四、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新国学的历史任务第二节为什么要学国学一、为什么要研究“国学”?二、关于现代“国学”热的思考第三节朱子家训诵读第二谈经学6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经学的发展历程及框架体系。
中国史学史讲义04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
第四章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一、封建史学发展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史学彻底摆脱“附经立说”的束缚,在学术领域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封建史学得到了初步的巩固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官私修史成风、史籍数量宏富、史著类型多样、史学地位提高。
当时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面对频繁的政权更迭、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迫切需要借鉴前代王朝兴旺盛衰的经验教训,也迫切需要宣扬本政权开国创业的功德,因而在建国之后几乎都设置史官,组织人力编修前代史和本朝国史。
官修史书外,私人修史也蔚然成风。
他们或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或针砭事时弊,以为讽谏;或借修史建立名誉,求名当世,传名后世;或为避免遭无故贬斥杀戮,退而著史,寄托情趣。
当时史书的作者几乎遍及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和各个文化部门。
魏晋以前的史书数量不多,不过200部左右。
而《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官私史书多达874部,16558卷,除极少数是东汉、隋朝的史家所撰外,绝大部分产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
如以纪传、编年为体的后汉史有29家、三国史有19家、晋史有18家、十六国史有31家、南朝史有39家、北朝史有18家。
这一时期史书数量之多,卷帙之繁,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比拟的。
“二十四史”中,就有五部成书于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史书类型日趋繁杂,有许多史书类型是前所未有的。
纪传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编年体则蓬勃发展,作为直接为纪传体和编年体准备材料的起居注,发展成为一大门类。
杂传是借人物反映一定时期历史内容的一种史书类型,分为13类。
所记各类人物,有合传,有分传;有一时的,有一地的;有男的,有女的;有传记,又有序赞、题记、行状。
杂传保留了为史官不及备载和不以为载的“风俗之旧,耆老所传,遗言逸行”(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传记类》),有助于历史研究的扩大和深入。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史注作品,有的史家以注史而出名,其名声甚至超过了原作者。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史学
尊儒说
始行于汉武帝时期,秦朝行法家路线,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汉初宗黄老之说,宽省政治,无为而 治。汉武帝时改用标榜仁义礼乐,重视教化的儒 学作为思想统治的学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董把儒学与阴阳五行说相结 合,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汉宣帝时举行白渠阁会议,东汉明帝时举行白虎观 会议,儒学成国教。
《汉纪》
这是我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朝代史。 荀悦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治史为政治 服务和宣扬天命观、正统观。从史学的编 纂学上看,其具有创新性: (1)以正统帝王纪年为纲,断代为史显示 出西汉一代皇朝的兴衰,,时间更集中而 体例更符合正统。 (2)采用类叙、追叙、补叙方式使记事相 对集中,并顺便将与之同类或有关的政事、 人物、典制、少数民族加以介绍,对编年 流水账式记事的一大改进。 (3)以大量史论进行政治说教,发展了 “论”、“赞”。
汉明帝时亲自裁定《白虎通义》,将儒家经书的说法 与图谶杂糅在一起,所有大事均决定于图谶。(大 臣任命,皇帝功德,礼仪大事)
纪传体
1. 本纪:采用编年形式,以时代、王朝更迭为体系,提纲 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是记载历代帝王和在政治上 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如项羽)。这是全书的提纲。
2. 表:以时间为序,用谱牒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分世表、 年表、月表。提纲挈领,理清线索,使人对错综复杂的 历史事件一览无余。
阴阳五行说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论认为:封建等级制 度和伦理纲常关系都是天意的安排。当时 曾起到巩固封建大一统作用,但是任意对 天变灾异加以穿凿附会的解释,使两汉时 期迷信思想盛行。
继承者: 有眭孟、 夏候始昌、京房等人。 作品有:刘向、刘歆父子分别著的《洪范五行传论》
史记开篇
“本纪”
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 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 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 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 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 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本纪” 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 “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 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世家”
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 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 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 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 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 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 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 情况。 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 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 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 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 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第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 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 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 面。 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 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荀勖适应新的 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 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 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 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 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高一历史第四课笔记
高一历史第四课笔记
高一历史第四课的课程内容可能会因教材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你提供人教版高一历史第四课的笔记内容:
1.汉承秦制,三公诸卿郡县制,有所损益,汉朝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地方官制上,第一个就是郡国并行制。
既有郡县又有封国。
2.博士淳于越攻击了郡县制:陛下有海内,子弟为匹夫。
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3.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认为淳于越说的对,但是他搞分封的跟以前不一样的是他绝不分给外姓。
最后刘邦死的时候让大臣们斩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分封同姓王,所以,它地方上既有郡县又有封国,诸侯王实际上就和割据政权没有什么区别了。
诸侯王可以自己养兵,可以自己铸钱,这样就严重威胁到了中央。
加上都是同姓,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给
汉朝皇帝带来了危机。
4.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开始推行刺史制度。
分天下为十三个州,每州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刺史是小官,俸禄仅600石,郡国守相是高官,俸禄两千石,小官管大官,内朝官管外朝官,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特殊的地方。
一开始刺史是有监督的职责,到后来,刺史权力扩大,州也成了行政单位,变成州——郡——县。
13个州,49个郡。
西汉增至108个郡,郡造反很难,但是州,又对中央成了一个威胁。
东汉刺史改为州牧,刘备三顾茅庐去见诸葛亮,他就告诉童子说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大汉皇叔宜城亭侯领豫州牧刘备来访。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
十三经导读
十三经导读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
经为常,即“常道”,认为因儒家经典蕴涵有永恒而不可变的真理。
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也猜测,或当孔子删定六经之时,以其道可常行,正名为经。
《汉书。
艺文志》在谈到诸子起源时曾说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史记》写道,“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衰,乃遂去。
”于此既见老子的学术宗旨,也可进一步明了西周官学是怎样瓦解以及私学是怎样兴起的过程。
《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中国文明的起源相当早,文字的发明与使用也在孔子之前一个相当久远的年代。
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三坟》,是伏羲三皇之书;《五典》是唐尧、虞舜五帝之书;《八索》,是有关八卦的最早的书;《九丘》为九州土地、风气之书。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焉。
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尧之际,下至秦缪公,编次其事。
从今存《尚书》看,所渭《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等等,其成文则绝对在孔子之前。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分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申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
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六种臣子
– 亦有六臣:有王臣,有良臣,有直臣,有具臣 ,有嬖臣,有佞臣。以道事君,匪躬之故,达 节通方,立功兴化,是谓王臣。忠顺不失,夙 夜匪懈,顺理处和,以辅上德,是谓良臣。犯 颜逆意,抵失不挠,直谏遏非,不避死罪,是 谓直臣。奉法守职,无能往来,是谓具臣。便 嬖苟容,顺意从谀,是谓嬖臣。倾险谗害,诬 下惑上,专权擅宠,唯利是务,是谓佞臣。( 《汉纪·昭帝纪》)
– 《竹书纪年》一名为后人所取,因其原书于竹简之上 ,为纪年之体;又因它是从汲冢中发现,所以还有人 称之为《汲冢纪年》或《汲冢书》。
3
• 2、内容与作者
“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 唯特纪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 伯。……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 盖魏国之史记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 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
11
(2)强调人事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 六种国君
– 王主:“体正性仁, 心明智固,动以为人,不以为已” 。
– 治主:“克己恕躬,好问力 行,动以从义,不以纵情。 ”
– 存主:“勤事守业,不敢怠荒,动以先公,不以先私” 。
– 哀主:“悖逆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纯道度” 。
– 危主:“情过于义,私多于公,制度殊限,政令失常” 。
9
4、史学思想
• (1)史鉴意识
• 君子三鉴:
–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 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夏商 之衰,不鉴于禹汤也。周秦之弊,不 鉴于群下也。侧弁[biàn,古代的一种帽子]垢 颜,不鉴于明镜也。故君子惟鉴之务 。([汉]荀悦:《申鉴·杂言上》)
10
创作《汉纪》目的
《易》称“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诗》云“古训是式”。中兴已前,一 时之事,明主贤臣,规模法则,得失之轨 ,亦足以监矣。撰汉书百篇,以综往事, 庶几来者亦有监乎此。 (《汉纪·跋》)
– 唐以后不见于著录。
– 明朝又出一《竹书纪年》,内容起自黄帝, 共二卷,近人称为《今本竹书纪年》,清人 考订为明人伪书。
– 朱右曾辑录、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 校》
5
4、史料价值
• 《竹书纪年性:
– 齐桓公午在位年数,《史记·田敬仲世家》和《 六国年表》都作六年,《竹书纪年》作十八年 ,《陈侯午敦》铭文证实《竹书纪年》的正确 。
第四讲 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 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
一、社会文化发展状况 二、主要史家与史著 三、其他史著 四、史学基本特征
1
三、其他史著
• (一)《竹书纪年》 • (二)《汉纪》 • (三)《东观汉记》
2
• 1、晋朝发现经过 –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 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 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 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 厘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 春秋》皆多相应。”(《晋书·束皙传》)
秘书监:东汉延熹二年(159年)始置。属太常寺 ,典司图籍。
7
2、撰作缘由
汉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于建 安三年(198年)诏荀悦依《左传》体例改 写《汉书》。经三年而成《汉纪》30卷, 约18万字,其规模仅为《汉书》四分之一 弱,时人赞其“辞约事详” 。书成,大行 于世。
8
3、写作方法: 《汉纪》内容无新意,只对《汉书》删繁存要
– “问:民由[犹]水也。济大川者,太上乘舟 ,其次泅。泅者劳而危,乘舟者逸而安,虚入 水则必溺矣。以知能治民者,泅也;以道德治 民者,舟也。”(《申鉴·政体》)
15
• 《汉纪》对《汉书》内容大量删节,唯独 农民反暴政的资料却抄摘无遗。
– 有意从陈涉、吴广、项羽、刘邦的反秦起义写 起,强调这场斗争推翻暴秦的作用。
13
• 君臣关系与政治治理
– 或有君而无臣,或有臣而无君。同善则治,同 恶则乱,杂则交争。故明主慎所用也。六主之 有轻重,六臣之有简易,其存亡成败之机,在 于是矣,可不尽而深览乎。(《汉纪·昭帝纪》 )
14
• 天下国家一体观:
– 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 手足。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下有饥民。则 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申鉴· 政体》)
• 《史记·田敬仲世家》:齐侯太公和卒,子桓公午立 ,六年卒。
• 《纪年》:齐(幽)[桓]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 • 《陈侯午敦》:“隹十又四年,陈侯午以群诸侯献金
作皇妣孝大妃○器○○。”
6
(二)《汉纪》
1、作者: 作者荀悦(148-209年),字仲豫,东汉颍川
颍阴(今河南许昌西)人。幼而多才,长而博学 ,尤好著述。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等 职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内容:
粗略的编年体通史:记事简短如《春秋》经。
作者:
可能是魏国史官,但不一定是国史,很可能是史官的私 人著作。
4
3、流传情况:
– 自战国以后佚失,汉代学者未见过。 – 晋代发现:书写文字为蝌蚪古文 – 《水经注》、《史记•索隐》、《史记•正义
》、《史通》等书都有引证。
、改变体裁,新增材料很少。
– 荀悦仿《左传》,从高祖至平帝十二世十一帝,依次而 叙;
– 《汉纪》于每年下先记皇帝大事,同时将一些不重要的 事情集中记载出来:
武帝元光元年冬记“初令郡国贡孝、廉各一人”,又记“董仲舒 始开其议”,下面便将董仲舒的籍贯、生平、天人三策、直至 退休时的情况一一记载下来。
– 《汉纪》的突出优点是时间清楚;本纪统率一切,列传 分于其下,仍突出了君主的地位,容纳的内容多但不琐 碎。
– 又系统记述了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认为这些 都是统治者引致的。
16
(3)援引神意监督政治
• 《汉纪》约18 万多字,不到《汉书》的四 分之一,但它不仅对《汉书》有关灾变、 神异和天命之类的记载,几乎全部拉录, 而且在许多地 方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与发挥
17
凡汉纪十二世十一帝,通王莽二百四十二年 ……凡祥瑞:黄龙见,凤皇集,麒麟臻,神马出 ,神鸟翔,神雀集,白虎仁兽获,宝鼎昇,宝磬 神光见,山称万岁,甘露降,芝草生,嘉禾茂, 玄稷降,醴泉涌,木连理。凡灾异:大者日蚀五 十六,地震十六,天开地裂、五星集于东井各一 ,太白再经天星孛二十四,山崩三十四,陨石十 一,星陨如雨二,星昼见三,火灾二十四,河汉 水大泛溢为人害十,河泛一,冬雷五,夏雪三, 冬无冰二,天雨血、雨草、雨鱼,死人复生,男 子化为女子,嫁为人妇生子,枯木更生,大石自 立。建安元年。(《汉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