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德信现代学校数学教研组

一、数学研究型学习提出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二、研究措施

(一)专题研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探究学习就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教学理论与实践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教师的全部精力都应放在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二)课例研讨

1.课例选择背景

我们之所以将研究课题定为《物体怎样滚的远》,是因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相关知识后安排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已经具备了角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角知识的运用。这一活动引导学生由开展简单的实践活动逐步过渡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

2.课例的意义

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知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和“物体滚得远近与斜面的角度有关”。能力目标是通过经历探究“怎样滚得远”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策略,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方面主要

是通过情境活动激发学生参予活动的兴趣,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3.课例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①以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②培养“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在发现中锻炼学生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信息、口语表达以及交流沟通等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综合实践素养。

③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将数学学习由课堂扩展到课外,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4、课例研究实施方式

(1)教师指导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内容,拓展学生思维,,提出相关研究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选定研究课题。

(2)课堂上交流、研讨,初步产生小组合作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指导分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与责任。

(3)教师根据小组成员个人特点,合理搭配研究成员,使每组成员都具备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4)教师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学习小组通过选择场地动手实验、上网、书籍、观察、实地调查等形式,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合作、沟通、交往的能力。

5、中期调度

由于首次开展此类课题,在诸多方面我们都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因此,在实施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对研究中期的内容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整合指导:(1)检查调查进度,对于学生的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及总结的结论给予整理与指导,查看资料是否齐备、合理,明确学生的努力方向。

(2)各小组成员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落实自己研究数据及结论,以实物、报告、图片、数据等形式呈现研究成果。比如小组汇报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过程,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课件制作

对学生课堂成果展示的图片、文字资料、音像、数据等形式进行整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以直观、丰富的形式突出研究内容和研究特色,注意

呈现形式的精炼,不拖沓、不累赘。

(4)小组研究成果汇报衔接指导

将展示课堂放给学生,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对展示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将成果汇报各环节有序地衔接起来,教师作出适当引导,但不得干涉展示的具体操作。

6、课堂展示

各小组按研究内容,分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汇报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为主,加以数据进行解释,使展示形式更加直观,更加丰富,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整体把握课堂,适时引导,做课堂总结指导。

三、总结与反思

经过此次的课例研究,我们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学科“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明确研究课题——确定研究目标——划分研究小组、明确个人分工——开展实验——收集、整理数据资料——中期调度——课堂展示。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在实验操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培养:

一是利用好问题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索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是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是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

四是鼓励学生在自主实验操作中,总结科学结论,提高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实验及操作活动中,获得科学结论,进而提高探究能力。

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形式等方面我们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次研究性学习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这种研究性学习模式从学生的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出发,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发现”式学习方式,一改以往学科课程单一的学习模式,跳跃性地整合学生的知识技能。运用各种方式开展实践活动,使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融入社会,这对于尚处于知识能力相对缺乏,但又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机遇和挑战。既可以锻炼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学习知识的勇气和自信,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有自己的判断。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综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思考发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在课例的打磨中,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完成了《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提出的教学要求,在学科教研和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新的启发。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学生都对这种学习方式很感兴趣,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去研究和学习,但是,也有极少数学生显得不主动,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多去关注和鼓励,帮他们融入集体活动。还有个别家长对这样的活动不理解,不支持学生的研究,造成了一些学生研究内容未能有效完成,这也需要学校和家长之间加强沟通。另外,由于研究的主体是小学四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对涉及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并不明确,只能由教师提供相关参考意见。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这种研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十分新鲜的话题,这种教学模式还未能完善和推广,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日益成熟和完善,这些问题会不攻自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