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分析
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分析第一篇: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分析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分析摘要:英美文学教学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程之一,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培养非常关键。
本文从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方面分析英美文学知识的重要性,并提出高校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应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英美文学知识对学生四项综合技能的影响语言技能包括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两大技能,即,听和读为语言输入技能;说和写为语言输出技能。
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注重这四项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语言修养、文化意识的培养及文学修养。
事实上,语言技能和语言文化、文学修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
(一)英美文学的学习促进学生英语听说技能的提高英美文学课的教材一般是《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作品选读》及《文学批评原理》,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分析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语言知识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须借助于看与读,英美文学课所用的教材、教师的讲义都是全英文;加之教学对象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略高于非专业的学生,因此教师的课堂用语几乎都是英语。
这样学生上课时不仅要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课还要做相应的笔记。
如果教师将学生所记录的英美文学知识笔记作为评定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不仅检测了学生听课的情况,而且也迫使学生注意去听,促进了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口语技能是语言输出技能之一,需要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技能输入。
文学作品的内容、词汇丰富,极大地吸引了学生读的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加了英语词汇量和积累了口语素材。
教师对文学作品内容讲解后,学生可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主题在某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展开讨论。
在这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即可了解英语文化、学会对比分析西方文学作品,还可以锻炼英语听说能力,英语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英美文学的学习促进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英美文学选读教材选的阅读材料都是英美著名小说家、戏剧作家、诗人的经典作品。
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教学分析
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教学分析【摘要】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积极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结合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英美文学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启发更多教学实践的可能性,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更好地发挥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潜力。
通过对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积极影响和未来发展的展望,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关键词】关键词:英美文学、高中英语教学、渗透教学、学科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学生学习兴趣、综合能力、积极影响、未来教学实践、局限性、展望1. 引言1.1 学科背景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教学分析英美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中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而英美文学作为英语国家的文学代表,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思想。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英语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引入更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对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英美文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教学分析是一项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课题。
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学生可以了解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学科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主体问性理论视野下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创造 的机会 和展示的平 台。因此有必要在 主体 间性理论指导下构建新 的课 堂教学模式 。学 生在个人展示 , 影视欣 赏, 小组 研讨 , 课堂 听讲 以及课后 反思的几个环节 中逐步获得 了情感 和心智 的双重成 长 , 同时达到 了师生之 间 , 以 及生生之 间的共 同融合 及共 同发展 。 关键 词 : 主体问性 ; 英美 文学 ;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 号 : G 6 4 9 . 2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l o o 8 -5 9 8 X( 2 0 1 3 ) O 2 一O O 8 1 一O 5
英美文学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 的主要课程之一 ,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 阅读 , 欣赏和理解英语原著 的能力,
并 通过 该课 程 的学 习 , 提升 学生 的人文 素养 。然 而 多年来 我 国英 美 文学 课 堂教 学 大部 分 还沿 袭 着 教师 讲 学 生 听 的单一 模式 , 不 能真正 激发 学 生学 习 的 内在 动力 , 造成 师生 教与 学 时间成 本 的巨大 浪费 。正是在 这一 背
2 0 1 3年 6月
陕西学 前师 范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a n x i Xu e q i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J u n .2 0 1 3
Vo 1 . 2 9 No . 2
中, 最终丢失其主体性 。
收 稿 日期 : 2 O 1 3 一O 2 —1 6
作者简 介 : 肖剑 , 女, 陕西渭南人 , 陕西学 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教 育教学法。
・
81 ・
2 . 师 生 交 互 性 缺 失
主体间性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提 ,以共 同 的客 体 为 对 象 的 多 级 主 体 之 问 的 相 互 作 用 的关 系 。
在主体间性教育视角下 ,师 生任 何时候都是主体,学生 在认识教师及其教育教学内容时是主体 ,在被教师认识和教 育时也是主体 。教师在认识和指导 学生时是主体, 在被学生 认识和 影响 时也 是主 体。教师 主体与 学生主体 是共 生共 存 的, 缺少了任何一个主体, 就不 能形成主体 间关 系。主客师 生关系 中生成和彰显的是教师或学生的个人主体性,个人主 体性强调对客体 的塑造 、征服和 占有, 必然会 导致 师生关系 的对 立和 恶化 。主体 间师 生关 系生成和 彰显 的是教师和 学 生的主体间性, 主体 问性 强调主体之问 的沟通 、理解 和 “ 视 闽融合 ”3,为建 构师 生间 的和谐 关系 奠定 了基 础 。在 主 … 体 间性 教 育 中, 主 体 与 主 体 无 时无 刻 不 在 交 往 着 , 主 体 与 主 体 的活动相 互延伸 、扩展 ,二者之 间形成 不可分割 的融合 的 区 域 , 教 学 活 动 就 存 在 于 这 个 融 合 的 区 域 内 。 教 学 活 动 既是 一个建立 在对象 化活动 基础上 的教师 “ 价值 引导 ”与 学 生 “ 动 建 构 ” 的 辩 证 统 一 过 程 , 又 是 一 个 建 立 在 意 主 义活动基础上 的以教育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对话为核心的精神 性交 往过程 ,从而可 以实现 教师与 学生 、个 体与人类 文化 之 间生命精 神能 量的转 换和 创造性 生成 。 进一 步讲 ,教 学中 的主体 间性应 具备 以下特 征 :( 一) 人 本性。师生 的交往 活动必须从人 的 自身 发展 出发, 交往的 过 程 即 是 生 命 舒 展 和 生 命 涌 动 的 过 程 。 二) 等 性 。每 一 ( 平 个 教育主 体都有参 加和继 续交往 的均等机 会 ,都有表达愿 望 、感 情 、打算 的均 等机会 ,都必 须有做 出判 断 、劝 告、 解 释 以及 向辩 护 挑 战 的 机 会 。 三 ) 互 性 。 师 生 间 以 对 话 ( 交 的 形 式 在 情 感 、 观 点 、 认 识 、 思 想 、 意 见 、 知 识 等 方 面互 相传递 、交 流 。 四) 展性 。交往 的主体应 本着 发展 ( 发 的眼光 ,不 断地 对 旧有 的认 识进 行 内化 、重构 ,不 断地 寻找新 的 出发 点、突破 点 ,建 构超越 以往 的新的 内容 ,交 往一 方 的发展 会促 进 、带 动另 一方 的发展 。 五)主动 性 。 ( 教学活动 中作为交往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应积极主动地与对方 进 行交往 ,特 别是在 教学活动 中起主 导作用 的教师更应 主 动 引 导 、 启 发 、 鼓 励 、 激 励 学 生 更 多 地 进 行 主 体 问 的 交 往 , 以便 能扩大 主体 间的互相 了解 和理解 ,从 而提高教 学
建构主义视角下英美文学重要性的研究
、
引 言
建构主义发展 兴盛于 2 0世纪 中期 , 在一 段时期 内掀起一阵思想风潮 。建构主 义的 中心是在 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基础 上 , 不可 忽略教 师的指 导作用 , 即学 生是 中心 , 教师是主导 , 在教 学过程 中协调 二者 的关 系。建构主义 的 目的是希 望通 过角色 的定位和角色 的任务分配 ,不再像 传统 的教 学观念一 样 由老 师全 权负责而不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建构理论之下 , 教 师的作 用不是单纯地教 授知识 ,而是要在整个教 学活动 中尽 量发挥学 生的主观能动 性 ,以一个组 织 者 的身份 与学生相配合 ,从而提高 整个 教学与 学习 过程 的积极 性和效率 。经过长期 的探 索与研究 , 建构 主义已经初步形成体 系 , 可 以延伸应用至 其他领域 。 本 文将 以建构主义 为背景 。通过对 英美文学课 程现 阶段的教学活动研究 ,总结英 美文学学 习与教 学工 作 的重要程 度。
建构主 义视 角下英美文学重要性 的研究
◎江 利
( 沈 阳理 工大学外 国语 学院, 辽宁 沈阳 1 1 0 1 6 8 )
当前形势之下 的课程改革体 系 中,建构 主义是 其三大现代教 育理 论 中的一项 依据 。通过 对建构 主 义的 多年研究 , 众 多学者 得 出一致 意见 : 建构主义要 遵守现有 的认知规律 , 其 中心地位 的客体是 学生 。随 着教育水平 的不断提高与 我国国际化进 程的不断 发 展。 英美文学 占据 的比重逐年增 加 , 因此 本文将主 要 研究 对象定位于英美 文学课程 ,将 建构主义 延伸 到 高校 的英语专业 中, 以建构主 义为视 角, 探析英 美文 学在 教 学 工作 中 的重 要 性 。
二、 建构主义理论研究
探究建构主义教学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探究建构主义教学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作者:覃春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03期摘要: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中,仍是以传统教学观念作为主要的教学理念。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们被动地学习知识,并更注重理论知识和作品背景的介绍,缺乏对作品的个性化分析,不利于学生们自主性的研究。
有鉴于此,采用构建主义教学理念进行行为主义教学的深入,这也是对现有英美文学教学的大胆尝试和理论性创新。
本文以反思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为切入点,分析探讨以外部研究视角作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方式,将传统教学中“教”为核心的理念逐渐转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进行现有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引入随机通达式教学方式和支架式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出构建主义教学的内涵和教学的时效性,为我国英美文化教学创新和探讨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英美文学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支架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53-03一、对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反思高等院校开设的英美文学课程,成为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开展的重要构成。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体现在对已久英美文学知识的讲述,并分析其中的技能特点,采用有组织的进度教学理念,选择由少到多、由部分到整体的教学方式。
受教育的学生客体可以通过了解、背诵、练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此之中有疑惑内容可以向教师讨教。
这也就意味着此种方式的英文学习是建立在主体认知论的模式上,以刺激到反映的学习达到从外向内的研究,能够把握教学进度并加以控制。
但是在教学中也是容易出现两个显著的问题,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1.把文学当成定论,文学教学以外部研究为主。
目前主流英美文学教学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分别是史料背景介绍、作品内容分析以及文艺理论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史料和文艺的教学延拓,很大程度上忽略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分析。
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中英语教学对于英美文学的要求逐渐提高,英美文学作为英语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历史和社会。
因此,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地渗透英美文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了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计、阅读材料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英美文学渗透,学校和教师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具体措施:(一)课程设计。
英美文学应该被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同时,接触更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丰富英语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安排一些英美文学原著的选读和分析,也可以把英美文学作品与英语语法、词汇等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阅读材料选择。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选择合适的英美文学作品是非常关键的。
教师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因素,选择适合的英美文学作品,既要有足够的难度,又要趣味性强,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英美文学渗透的重要手段。
教师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阅读指导,阅读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英美文学作品的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英美文学渗透的重要部分。
在考核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注重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传统笔试和口试,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度、阅读笔记等方面来进行评估。
此外,还可以开展英美文学作品解读或者创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传统考核外得到更多的激励和奖励。
总之,英美文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研究
一
、
高 中英 语教 学 的 “ 主 体 间性 ” 理 念 概 述
中 譬 t 萋 季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0 0 3 — 6 8 2 2 ( j ) . 2 0 1 4 . 4 . 0 3 9
2 0 1 4 年 第4 期
“ 主体问性” 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研究
邱 晔
( 江 苏省 南通 市 天星 湖 中学 2 2 6 0 1 0 )
帮助学 生处 理教学活动 中的个 人与他者 的关 系 ,促使教育 回 归现实生活 。
2 . 高 中英 语 教 学 “ 主体间性 ” 理 念 的 重 要 价 值
合度 。因此 , 高 中英语教 师需 要根据教学 内容 , 创设真实有 效
的语言认知环境 , 例如 P P T课件 、 投影 仪 、 幻灯 片等等 , 调动 学
应用 的多样化 与组 织形式 的激趣性转 换为学生 的内在学 习动
力与持续 的英语学 习动机 ,建构 高中英语教学课堂始终如 一
的兴 奋 状 态 。
二、 “ 主 体 间性 ” 视 角 下 的 高 中英 语 教 学 策 略
1 . “ 主体 间 性 ” 视 角 下 的高 中英 语 教 学 关 系构 建
生 的生活记忆 , 吸引学生 的关 注 , 让学 生产生身临其境 的情感 体验 , 从 而主动投入到学 习情 境中去 。其次 , 高 中英语教师要 注意运用肯定 、 表扬等赏识 策略与激励性评价手 段 , 适 时激 发 学生 向更高 的学 习 目标迈进 。因此教 师不仅要体现教学 民主
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摘要]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段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与讨论,加强学生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但是,多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模式基本仍在沿袭多年以来的套路,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分析,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应以任务型教学为建构的基础、问题意识的培养为建构的途径、多媒体教学为建构的环境,[关键词]建构主义英美文学课堂教学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段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英国和美国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以及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语言技能。
通过大量的阅读与讨论,加强学生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但是,多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模式基本仍在沿袭以前的套路,致使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高校采取文学史加作品选读的模式,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沿袭着“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课堂以史为主,讲解过程中大量陈述枯燥的背景及史实,虽然有时也会加入作家的逸闻趣事,但学生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完全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不少教师在进行作品鉴赏时没有创见,只会罗列一些评论家的观点。
“文学教学不是要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权威或正确的解释,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
”2.教学内容粗浅,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
大多数教师没有让学生自己真正地去读作品,很多时候学生对原作都只是浅尝辄止、略知皮毛。
有时甚至连教师自己也没有真正研读过作品文本,仅仅罗列他人观点,讲课枯燥乏味。
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但很多学生甚至连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都没有接触过,更遑论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了。
从视域融合过程看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的开题报告
从视域融合过程看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翻译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然而,由于文化、语言等因素的差异,文学翻译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主体间性问题。
因此,对于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展开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2. 研究现状与问题对于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些研究从文学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感知、主体意识以及主体角色等方面;还有一些研究则从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讨论。
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现有研究往往关注单一角度的问题,缺乏全面性;另一方面,现有研究方法大多基于理论分析,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3. 研究目标与内容本文旨在从视域融合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主体间性的问题。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文学翻译中主体感知的视角分析;(2)文学翻译中主体意识的视角分析;(3)文学翻译中主体角色的视角分析。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问题。
4. 研究方法与步骤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方法,对于文学翻译中主体间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具体步骤如下:(1)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翻译专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2)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主体感知、意识和角色等方面的问题;(3)选取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文学翻译实验,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4)通过比较原文与译文的差异,分析主体间性问题。
5. 预期结果与意义本文预期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问题,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具体预期结果包括:(1)翻译专业学生对于主体间性问题的认识情况;(2)探讨文学翻译中主体感知、意识和角色等方面的问题;(3)通过实证研究,评估翻译质量,提出相应改进意见。
本研究可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意见,对于促进文学翻译的质量和进一步推进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述主体间性视角下英语课程教师角色
论述主体间性视角下英语课程教师角色高级英语课是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其课堂模式的探讨中,越来越多的人提倡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课堂模式要真正得以实现,关键还是在于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的关系。
于是,课堂上教师作用的发挥显得更为关键。
高级英语课堂上教师该扮演怎样关键的角色,该如何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培养并提高学习者的各种能力呢?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能为探讨高级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就是以“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方法论为基点,通过对主体间性教育内涵和特征的归纳,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的分析,对高级英语课堂上教师角色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探索。
1 主体间性与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的思想是不断演进的。
最初提出主体间性的是胡塞尔,他认为:现象学要先验现象学摆脱“为我论”或“自我论”,必须从“自我”走向“他人”,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即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另外,他认为主体间性是一种在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的“共同性”或“共通性”,即“交互主体的可涉性”。
海德格尔就认为主体间性是我与他人之间生存上的联系,是我与他人的共同存在以及我与他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
伽达默尔则认为主体间性是主体的“视域交融”。
马丁·布伯所探讨的主体间性是主体通过“对话”所形成的“我一你”关系。
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在语言交往中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主体的相互“理解”和“共识”。
主体间简言之,即主体间的交互关系。
(岳伟、王坤庆,2004)。
总的说来,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
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强调的是各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以实现认同达成共识。
它不是先天的自然存在,而是不同主体后天交往的结果,是不同主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共同建构起来的。
间性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反思
间性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反思英美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文学素养以及人文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教学过程中,间性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本文将对间性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反思和探讨。
一、间性理论的背景和基本原理间性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Vygotsky于1978年提出的,它认为教学应该在学习者已有知识和学习目标之间寻找最佳的中间状态,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方法既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又注重教师的指导和辅助,强调学习者的能力与学习环境的匹配。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间性理论的原理,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辅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应用间性理论的探索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中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分享经验和见解,为学生打开广阔的学术视野,增加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2. 合理设计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果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特点,合理设计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的效果。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诠释文学作品。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发潜能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开发他们的潜能。
主体问性理论视野下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Classroom Teaching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e
Theory
作者: 肖剑
作者机构: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61
出版物刊名: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81-8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主体问性 英美文学 课堂教学
摘要: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教学模式主导下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热情,也不能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
因此有必要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在个人展示,影视欣赏,小组研讨,课堂听讲以及课后反思的几个环节中逐步获得了情感和心智的双重成长,同时达到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共同融合及共同发展。
英美文学教学研究【论文】
英美文学教学研究[摘要]在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英美文学课堂中,既有不同的文本间的互文解读,也有教师、学生和文本的互动,更有文本与历史和文化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因此,英美文学的互文教学构建的是一个充满“对话”和“交流”的场域,是所有主体之间、所有文本之间的意义交流。
[关键词]互文性;英美文学教学;研究一、文本对话层面的互文文学文本离不开传统,离不开对其他文学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强调了作家恪守传统的重要性。
遵循传统并不会扼杀创新,相反“不仅最好的部分,而且最有个性的部分都是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明他们不朽地位的部分。
”[3]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进入整个语言系统和文学网系,在与其他文本构成的“互联网络”中,才能产生意义,指向现实世界。
根据互文性理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之间相互参照,彼此关联。
其他文本可以是“前人的文学作品、文类范畴或整个文学遗产,也可以是后人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泛指社会历史文本。
”[4]由此可见,一部文学作品的互文阅读可以呈现出多种方式。
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来分析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中多种形式的互文现象,多维度审视文本,发掘文本之间暗藏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延伸原文本的意义,丰富其内涵,实现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例如,英国19世纪小说家萨克雷借用了17世纪的作家班扬《天路历程》中描写的市集的名字“名利场”(VanityFair)作为自己小说的标题。
班扬笔下的浮华市场出售世俗所追求的各种名利和享乐,充斥着各种肮脏的交易和欺骗。
萨克雷以此来讽刺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浮华和堕落,前文本与现文本通过标题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互文,使读者加深了对现文本的理解。
再比如,英国诗人拜伦在《她在美中行》这首小诗中这样来歌颂女性之美:“增一分阴影/减一丝光线/都将有损那难以言喻的/波动在她绺绺黑发上/或轻笼在她面庞上的风采”(查良铮译)。
此句与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宋玉描写的“东家之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从主体间性的角度谈如何促进学生与英语文学作品的对话
2021年06期总第550期ENGLISH ON CAMPUS从主体间性的角度谈如何促进学生与英语文学作品的对话文/范秀娟【摘要】 本文探讨了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的可能性,承认了文学文本的交流主体地位,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从注重学生和作者的对话、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通过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拓宽对话交流空间三个方面,探索了促进学生和作品这两大主体之间对话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主体间性;文学阅读;高中英语【作者简介】范秀娟,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主体间性最早是一个哲学概念(英文为Inter-subjectivity),又被称为交互主体性。
主体交互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主体由单一向多个的转变,主体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对话、理解以及互相作用。
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首先是肯定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存在主体间性,然后研究高中英文文学阅读教学中,主体有哪些,主体之间是如何交流和对话的,以及这种交流和对话对各大主体产生什么影响,对教学过程有什么作用。
首先要明确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主体有哪些?我们很容易想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但是学生所阅读的文本是否是这一过程的主体,不同的人是持有不同的观点的。
学生和教师这两大主体的对话和交流已经有很多学者关注和研究过了,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本文侧重于肯定文学作品是阅读过程的一个主体,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从三个方面就如何促进学生和作品这两大主体之间的对话展开探究。
我们以往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阅读的材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所作用的对象,是以一种客体形式的呈现。
但是,在我们的文学赏析过程中,作家通过文学作品,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而读者通过阅读,与作者和作品进行对话,并且以此为基础将作家所创造的世界加以“重现”。
这本身就是两个主体之间的互相理解和认同。
这种“重现”不是传声筒式的,而是创造式的。
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会受各种因素影响,学生所阅读的作品的意义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动的,流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堂 。教 师 的独 白 、 文学 知识 的灌输 不仅 违 背 了文学
的 内在 规律 ,也 忽视 了学生 的主 观能 动性 和 主体 性 , 其 后果 是剥 夺 了学生 对文 学 的兴趣 , 利 于培 养学 生 不 的 自主能 力 和创 造 精 神 。 第二 种 是 以 杜威 为代 表 的
基 金 项 目 : 京信 息 工程 大 学教 改教 研 课 题 “ 工 院 校 文 学 文 化 类 开放 课 程研 究 ” o J O 4 。 南 理 (8 YO 2 )
英 美 文学 课 一 直 是英 语 专 业 课 程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就 无 法真 正理 解文 学作 品的 内涵 , 也难 以真 正 参与 到 教 学 活动 过程 中 , 不 要说 开展 课 堂讨 论等 主 体性 学 更 习活 动 了 。这 样 , 教学 效果 也 势必 受到 影响 。
“ 生 中心论 ” 这 种 观点是 从 一个极 端 走 向另一 个 极 学 ,
作 为主题 问关 系的规 定 ,是 以个 人 主体性 为 基础 的 . 但 又与 主体性 有 区别 。主体性 存 在 于对象 化 活动 . 主
体 间性则 体 现在交 往 活动 中r。 4 j 主体 间性 理 论 深 化 了 人们 关 于 教 育 本 质和 教 育 过 程 的认 识 , 开辟 了教 育研 究 的新 空 间 。现代 教育 是 主体 问性 教育 , 体 间性 即师生 间的交 互关 系是 现 代 主
通过 阅读 和分 析英 美文 学作 品 。 促进 学生 语 言基本 功
和 人 文 素 质 的 提 高 . 强 学 生 对 西 方 文 学 及 文 化 的 了 增
将 教学 理解 为 教 与学两 个 孤立 的过 程 , 教 师 和学 生 将
分 别 至于 “ ” “ ” 主 、客 两个 不 可调 和 的对立 面 上 。在这 种 哲 学思 潮 主 导 下 的英 美 文 学 课很 有 可 能 偏 向教师 或 学生 一方 . 法在 最 大程 度上 调 动教师 和 学生 共 同 无
作 者 简 介 : 玉玲 (9 7 )女 , 苏 南京 人 , 夏 17 一 , 江 南京 信 息 工程 大 学 ( 苏 南京 2 0 4 ) 言 文 化 学 院讲 师 , 江 10 4 '  ̄ 南京 师 范 大 学博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 英 美 文 学及 教 学 。 研 收 稿 日期 :0 0 0 - 3 2 1 - 6 2
以往 的教育 理论 大都 是在 “ 体一 主 客体 ” 的框架 中
解 释教育 活 动 的。 美文 学课 教学 主要 受 到 以下两 种 英
传 统教 育理论 的影 响 : 第一 种是 以赫尔 巴特 为代 表 的
“ 师 中心论 ” 教 。这 种 观点 片面 强调 教师 的权 威性 . 教
师是 主体 , 生是客 体 。 映在 英美 教学 过 程 中是 “ 学 反 你
主体问性视域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夏 玉 玲
摘 要 : 体 间 性 理论 为 英 美 文 学课 教 学 改革 提 供 了新 的视 角 。 阐述 英 美 文 学教 学 中 师 生 关 系的 主体 问性 以及 师 生 之 间 主 的 多边 交 往 过 程 . 出 了 由新 的 教 学方 式 和 评 价 体 系等 组 成 的 基 于主 体 间性 理 论基 础 上 的 交往 教 学模 式 , 而切 实提 提 从 高英 美 文 学课 堂教 学质 量 。 关键 词 : 体 间 性 ; 生 关 系 ; 美 文 学 交往 教 学 主 师 英 中 图分 类 号 : 4 .1 G6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 9 ( 0 0 2 — 1 1 0 1 7 — 9 9 2 1 )0 0 7 — 3
解 l。0 4年 颁布 的《 语 专业八 级 考试 大 纲》 12 0 ] 英 中增加
了人 文知识 的考核项 目. 要求 学 生掌握 一 定 的英语 文 学 等 知识 晗。但 由于 多种原 因 , 美 文学 课 在 实践 中 ] 英
的教 学效果 不尽 如人 意 。
一
参 与 的积极 性 。 学过 程 中交往 的缺失 使得 英美 文学 教 课 在 培养 学 生 的思 维 能 力 和 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能力 方 面还 存 在不 足 。教育 要 实现人 的全 面发展 . 需要 更 就
重 庆科技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1年第2期 00 0
J ra o hnq gU i rt o c ne adT cnl ySc lSi csE i n N . 0 0 o nl fC ogi n e i fSi c n eh o g (oi c ne di ) u n v sy e o a e t o o2 2 1 0
新原 有 的教 育理 念 。
、
问题 的 提 出
二 、 论 基 础 理
“ 主体 由德 国现 象 ( tru jci t i vy
学 理论 家 胡塞 尔提 出来 的。 主体 间性 虽是 一个 备受 争 议 的 哲学 范畴 , 有利 于 突破 主体 性哲 学主 客关 系 的 但 困境 。主体 间性是 对 主体性 的扬 弃 和超 越 . 主要 是 指 主 体之 间 的关 系性 和主 体性 . 不是 主 客关 系性 和 客 而 体性。 主体 问性 最 重要 的特 性是 主 体与 主体 之 间是平 等的 、 交互 的 , 有 可理 解性 、 沟通 性 _。 主体 间性 具 可 3 ]
以上 两种 师生 观 的问 题在 于 主客 观二元 对 立 , 即
分 ,对 培养 复合 型外语 人 才起 到 了举足 轻重 的作用 。 教育 部 2 0 0 0年 3月批 准 实施 的 《 高等 学校 英语 专 业 英语 教 学大纲 》 明确规 定文 学 为专业 知识 课 程 。英美 文 学课程 的 目的在 于培 养 学 生 阅读 、 赏 、 解 英语 欣 理 文学 原著 的能 力 ,掌握 文学 批评 的基 本 知识 和方 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