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指证陶寺城址为尧都

合集下载

陶寺遗址扁壶朱书符号之谜

陶寺遗址扁壶朱书符号之谜

陶寺遗址扁壶朱书符号之谜周戊丁陶寺扁壶朱书符号,是1984年春季由第一代陶寺遗址考古队发现的。

据原在中科院考古所山西工作队任职、主持襄汾陶寺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的高炜研究员的回忆:1984年春季,在陶寺遗址居住址第Ⅲ区的一座陶寺文化晚期编号为H3403的灰坑里出土了一件残碎的陶扁壶。

这种正面鼓腹背面平腹的灰陶汲水器,在陶寺遗址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用器。

但就在这件不起眼的残破陶器上,竟赫然有朱红彩笔描的笔画痕迹,扁壶残器沿断茬涂朱一周。

当确认陶器上有朱书文字后,队内同仁都非常惊喜。

但是经高天麟、李健民先生对该坑出土陶片一一检视,又把填土全部筛过以后再也没有新的发现。

(高炜:《陶寺出土文字二三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2002年1月)有朱书符号的扁壶出土以后,陶寺工作队把扁壶带回北京,好长时间没有对外公开过,这是陶寺扁壶朱书符号的第一个让人迷惑之处。

按照考古常规,文物出土整理后要写发掘报告的,但是陶寺遗址的几次发掘报告中却没有关于扁壶朱书的报道。

只是高天麟在1986年召开的晋文化研究座谈会上做的《陶寺遗址七年来的发掘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残扁壶的腹壁上有毛笔朱书的字迹,其中文字清晰可辨”(《晋文化研究座谈会纪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86年)根据高炜先生的回忆,当时大家都认为扁壶正面的符号是“文”字,背面的符号不识。

是因为背面符号不识而不公布发掘结果,还是谨慎过余的考古同仁要等到研究出结果才准备公布?不得而知。

从中国的考古历史来看,1987年舞阳贾湖遗址(距今7500-8500年之间)出土的龟甲刻符、石陶器刻符在发掘报告中都是同其它发掘结果一起公布的,当时贾湖的甲骨除了“目”字外也是几乎不识的。

(河南省文物所:《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一期)西安半坡遗址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发掘的,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113个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1963年公布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第186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符号是1983年公布的(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3年第11期)。

临汾地区尧文化遗存资源梳理

临汾地区尧文化遗存资源梳理

临汾地区尧文化遗存资源梳理蔺长旺研究全市范围内乃至周边临近地区尧文化遗存的地理分布,有助于研究尧文化传衍的途径、发展脉络和文化旅游产业的顶层设计与统一开发。

一、陶寺遗址是我市尧文化遗存的核心资源历经长时段考古挖掘,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整理、编纂与修改,集结而成的《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于2015年12月12日正式出版。

据文物部门考古调查,仅在临汾辖区龙山文化陶寺类型遗址就有二百多处。

经研究,在龙山文化时期,陶寺类型文化的主人,控制了临汾盆地。

从整体看,其聚落群的组合多为金字塔模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表象。

其文化特征是完全统一的,反映了人们在统一的礼制规范下进行生产、生活,是同一个族团。

陶寺城址是这个庞大族团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是这个族团的国都。

中国社科院及有关专家已经确认,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陶寺遗址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在陶寺遗址时期中国就已经进入文明阶段,这比历史教科书上的华夏文明从夏王朝开始,整整提前了300年。

陶寺古城前期的主人是帝喾,后期的主人是帝尧。

二、陶寺遗址周边遍布诸多尧文化遗存资源1、尧都区辖区内的尧庙(详述略)2、尧都区辖区内的尧陵(详述略)3、尧都区辖区内的仙洞沟(详述略)4、尧都区辖区内的尧造围棋遗迹(详述略)5、尧都区辖区内的‘茅茨土阶’遗址(详述略)6、尧都区辖区内的康衢庄“击壤台”‘击壤歌’、‘康衢歌’诞生地遗址(详述略)7、蒲县辖区内的帝尧与蒲伊论道遗迹,清人留诗中有“蒲谷贤人怀宝去,平阳圣帝策辇来”的诗句,即指帝尧访蒲伊子的故事。

(详述略)8、浮山辖区内的纪念尧治洪水的尧山与祭天地天坛山(详述略)9、浮山辖区南部与翼城县北部的唐尧古国地域(尧都、丹子山、朱村、尧村等)(详述略)10、安泽县辖区内的唐城遗址、冀氏遗址等(详述略)11、霍州市辖区内的陶唐峪(详述略)12、洪洞县辖区内横跨五个乡镇延续四千年接姑姑迎娘娘的活动地域(详述略)三、舜都蒲坂新考:在洪洞与蒲县之间的万安镇一带:洪洞县万安村的“妫汭沟”,是虞舜与娥皇、女英居住成婚之地,虞舜的父亲、继母、妹、弟等人也迁居于此;帝尧专门为虞舜设置的“宫居”也距此处不远,还有‘国家堡’、‘昭阳宫‘等与舜相关的遗址。

陶寺考古知多少

陶寺考古知多少

陶寺考古知多少作者:幼吾来源:《中华瑰宝》2023年第10期陶寺遗址的发掘过程是一个耗费数代人几十年心血的历程。

考古工作者一铲一铲将埋藏在陶寺地下的文化遗迹一点一点挖掘了出来。

2005年春节,山西某地两座尚未被发掘的古墓被盗。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两座被盗的古墓并非处于无人之地,而是位于一片正被发掘的考古区。

一群盗墓贼从一篇杂志文章中知晓了该地考古的相关消息,趁春节期间警备松懈之机,偷掘了这片考古区。

所幸“盗墓事件”发生后不久,考古人员立即对被盗的两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这两座被盗的古墓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正是后来被推测为尧都的陶寺遗址的一部分。

从1978年开始发掘至今,陶寺遗址的发掘工作持续进行了40多年,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发现陶寺陶寺遗址的发掘工作虽然始于1978年,但早在1958年就已被发现。

它的发现与丁村遗址有关。

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与陶寺村相距不远。

1953年,人们于丁村的沙地里发现古人类化石,震惊海内外。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继北京周口店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又一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丁村遗址开始为世人所知。

1958年,适逢我国进行第一次全国文物大普查,丁村遗址周边区域成为当地考古工作者调查的重点区域。

当时,就职于山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并在丁村遗址负责化石修复和模型制作工作的丁来普来到陶寺村进行摸排调查,在南沟与赵王沟之间的一片区域里发现了大量从未见过的灰陶片。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但在当时的中国尚未发现灰陶片。

因此,丁来普虽然意识到陶寺村灰陶片的独特之處,但对于其年代难下判断,只是做了登记。

这是陶寺遗址首次进入考古界的视野。

此后,受条件所限,陶寺遗址一直未被发掘,但考古界始终没有忘记它。

1958—1977年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陶寺遗址进行了4次勘察,发现陶寺地下文化遗址面积巨大,达上百万平方米,推测其年代可能为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000年前)。

陶寺就是尧的都城,临汾是最早的“中国”

陶寺就是尧的都城,临汾是最早的“中国”

陶寺就是尧的都城,临汾是最早的“中国”作者:石耀辉来源:《中关村》2015年第11期2015年4月15日,在古城临汾举行的“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上,当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王巍在总结讲话时宣布:我们有信心、有把握地宣称,陶寺遗址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它的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距今4300年,比河南二里头提前了500年至600年。

“陶寺就是尧的都城”在考古学界已形成共识,“尧都平阳”已成定论。

王巍话音一落,整个会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至此,中国历史上扑朔迷离、争论多年的“尧都何在”的疑案最终有了答案,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史终于有了坚实的基点,临汾人民引以自豪的“尧都平阳”也终成不容置疑的铁案。

这次由山西省委宣传部、临汾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是一次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盛会。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合心,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全国知名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专家参加研讨会。

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尹天五,临汾市委书记罗清宇、市长岳普煜、市委副书记王文英、宣传部长黄翠莲等省、市、县领导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于上午8点在金都花园大酒店举行,开幕式由临汾市委副书记王文英主持,市委副书记、市长岳普煜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之后,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尹天五代表省委宣传部和胡苏平部长对大会召开表示了热烈祝贺!并表示了对与会同志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接下来的研讨会由王巍主持。

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合心率先作主题发言。

刘合心在发言中重点谈到了尧文化的历史地位与贡献,同时还就尧文化研究与开发特别是打造“三尧”(尧庙、尧都、尧陵)文化品牌提出了宝贵建议。

在此后的大会研讨中,考古专家学者们就陶寺遗址考古成果和尧文化各抒己见、讨论热烈,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提出了对尧文化的深刻理解,并对如何把握尧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展开了深入讨论,取得了基本共识。

山西古文化三个一之一座都城一堆圣火一缕曙光

山西古文化三个一之一座都城一堆圣火一缕曙光

一座都城定位华夏文明主脉——山西古文化“三个一”之陶寺遗址•▲陶寺彩绘龙盘••▲陶寺特磬••▲陶寺扁壶朱书“文”字••▲陶寺土鼓•襄汾陶寺遗址是帝尧都城,使尧文化由传说成为信史,树起5000年中华文明的伟大丰碑。

6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国务院新闻中心举行了“山西·陶寺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一系列考古重大收获和研究成果的公布,让全世界开始重新认识和定位陶寺遗址。

陶寺,这个坐落于晋南襄汾县东南隅、塔儿山西麓黄土塬上的普通村落,竟令人惊讶地隐藏了一座改变中华文明起源传统认知的上古都城,一部镌刻着中国早期文明格局的历史书卷,一个从传说中穿越到我们面前可以触及的上古文明。

从1978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考古发掘,让陶寺最真实的面容和最深厚的底蕴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考古工作者们用近40年的不倦努力,在破碎的陶片和残损的遗迹中仔细而谨慎地拼对出越来越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中华文明最早、最有根据、最完整和最庞大的社会文明遗迹,就在这里。

壹陶寺,帝尧的都城陶寺遗址,一座存在于4000多年以前的城邑,一座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规模空前的城址,其由宫城和外郭组成的双城制模式,奠定了后来中国历代王朝都城的构架。

现代人也许根本无法想像,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上古时代,在没有大型设备辅助的当时,如此宏大规模的都城究竟怎样构建,更无法想像这样一座上古时期的城邑,外围耸立着高大的夯土城墙,内部已经规划分明地布局着雄伟壮阔的宫殿区、规模庞大且等级森严的墓葬区,独立完善并有专门守备的大型仓储区,阶级和阶层区划严明的居住区,技艺娴熟并由官方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区,以及无比神圣庄严的祭坛和天文观象台……功能区划齐备合理,俨然已成气势宏大的中土“王都”,成为乡野敬仰的权力中心,四方向往的首善之地。

在陶寺的墓葬区,王级的墓葬中出土了制作精美的彩绘蟠龙纹陶盘,蟠龙以红白彩描绘,周身遍饰红鳞纹,巨口张开,利齿毕现,既是帝尧邦国的图腾,又是典籍所载“赤龙生尧”的注释,被认为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形象之一;遗址中,考古学者找寻到书写于扁壶残片之上、迄今发现的中国最古老最典型的文字,“文、尧”这两个比甲骨文还早500多年的汉字,成为帝尧邦国文明的原创标志和初始记录;在宫殿群的夯土中发掘出的装饰戳印纹的白灰墙皮和陶板瓦残片,彰显了当时宫殿建筑装饰的恢弘奢华,而后者更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建筑板瓦;除了质地精美、制作考究的玉钺、玉琮、玉圭、玉璜、玉兽面等代表着军权、王权和神权的礼器,陶寺贵族大墓中还埋藏着用以“通伦理、明礼仪”的鼍鼓、土鼓、特磬、陶铃、铜铃、陶埙等上古乐器,其中铸造精美的铜铃是目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件金属乐器,标志着构成古代音乐文明重要内涵的“金石之声”时代的来临。

“陶”为尧舜禹启三代之都——夏墟即冀都遗址(一)

“陶”为尧舜禹启三代之都——夏墟即冀都遗址(一)

“陶”为尧舜禹启三代之都——夏墟即冀都遗址(⼀)为尧舜禹舜禹启启三代之都——夏墟即冀都遗址(⼀)“陶”为尧魏⽂成陶寺遗址为“陶”的故址,除了上⽂的科学推理之外,还是有历史古籍记录为证的。

⽽这些记录证明:“唐”为唐邦与唐国之名,地域由侯国扩展⾄邦国,同时,唐国即后世的平阳也就是现在的临汾市尧都区⾦殿镇。

⽽“陶”则为帝凹(尧)的游宫变成了后迁帝都——陶即今陶寺遗址实为帝凹(尧)的迁都之所,以及虞舜的并都之处。

这是因为有以下⼏⽅⾯的证据为证的:⾸先,放勋为被封为唐侯始建古唐侯国。

历史记载放勋即唐尧,在未称帝之前就出⽣于唐,因⽽被封于唐侯伯,⽽不是“始封于陶”。

《汉志》:“晋阳故《诗》唐国。

”《括地志》:“故唐城,在晋阳县北⼆⾥。

”《城记》云:“尧筑也。

”《诗经注解》⽈:“唐国,本帝尧旧都,在禹贡冀州之域……周成王封弟唐叔虞为唐国。

”⽽根据《翼城县志·建置沿⾰》载:“翼在《禹贡》冀州之域。

尧受封于此,号陶唐”。

则“陶唐”就在冀州范围。

《史记·晋世家》云:“唐在河、汾之东⽅百⾥……”这⾥的“河”指黄河,“汾”指汾河,翼城恰处于黄河、汾河以东。

⽽这个后世的即西周以后的“唐国”,即⼩唐国,也就是指原来的唐尧为都的“陶”的周围地区⽽已,⽅圆不过百⾥之⼤。

是⽆法与唐伯放勋的古唐侯国相⽐的,更不⽤说与上古时代的唐邦相提并论了。

只能⽐帝凹(尧)建都的唐国即平阳现在的临汾市尧都区⾦殿镇要⼤,⽽后世的⼈们将“古唐侯国”即古冀州,即⼭西及河北⼀带,乃⾄与唐尧为帝统治的“唐邦”即今黄河中下游与长江流域⼤部份地区,与古唐国即平阳,以及“⼩唐国”即今⼭西翼城县⼀带⽅圆百⾥诸侯⼩国混为⼀谈,⽽不知其所云。

例如《辞源》载:唐指唐尧,即陶唐⽒,或诸侯国名,今⼭西翼城县西有古唐城。

这就是⼀个很典型解释的例⼦。

前⾯的“唐”即“唐尧”,“陶唐⽒”都是指上古建⽴唐邦的帝凹(尧)。

陶寺遗址——陶就在翼城附近,于是,西周⼈认为翼城西的古唐城,就是古代的陶唐。

华夏先祖尧帝建都地——山西襄汾/列国志

华夏先祖尧帝建都地——山西襄汾/列国志

华夏先祖尧帝建都地——山西襄汾/列国志襄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人类起源、国家起源、黄河文化起源都在这里有重要物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的根祖地之一。

驰中外的“丁村人”十万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被誉为华夏先祖的尧帝五千年前在这里建国立都,兴业安邦。

襄陵因晋襄公陵墓而得名,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

1954年因襄陵、汾城两县合并为襄汾县。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

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

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

同类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70余处。

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

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这样评价:“陶寺文化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

”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走到了邦国时代的边缘和方国时代。

起源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文明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和汇集,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成熟的文明。

而一般认为国家的形成作为文明阶段的标志。

对于国家的形成标志,一些学者提出其标志应当包括文字、城市、大型礼仪性建筑以及青铜器等。

而在分析陶寺已发现的遗存之后,可以发现这些文明因素在陶寺遗址中都可可以找到原型。

尧都何在?——陶寺城址发现的考古指证

尧都何在?——陶寺城址发现的考古指证

字形坡道 、 储冰池 、 存取冰块的栈道等遗迹。
I F J T 3东侧 有一 处 宫廷厨 房 建筑 群 , 以烤 肉炉 最有 特色 , 开 创 了夏商 周 三代 “ 东厨 ” 的宫室 制度 。
国” , 甚 至更早 。
关 键词 尧都 陶寺 中 国


引 言
中国历史上有两大至关重要的历史疑案 , 一个是何以“ 中国” ? 另—个是尧都何在? 或者说尧舜禹真实存在吗?
“ 中 国” 初 始破 题 , 一个 是 地 中观念 的 出现 , 二是 国家 社会 形 态 的出现 。
北部 。大型 仓储 区位 于 宫城 外侧 东部 。 陶寺 中期城 址 的功 能 区划 , 明显 受到 宇宙 观指 导 【 9 - 3 7 ) 。 陶寺 中晚期 之 际 ,城 址 包括 宫城 和 外郭 城 均 曾遭 到政 治报 复 性破 坏 平毁 。陶寺 晚期 偏 晚宫 城北 墙 、 西
墙、 南墙 曾经一度修复 , 成为单一城制 。宫城 内少数宫殿营建 。 城北“ 地坛” 曾扩建 。但是最终这些重要建筑
作者简介 : 何努 ( 1 9 6 3 一) , 又名何驽 , 男, 中国社会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研 究员, 山西队队长, 长期从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发掘。 基金项 目 : 本 文得 到国 家科技部“ 十二五” 科技 支撑计划项 目《 中华文明探 源及 其相关文物保 护技 术研 究( 2 0 1 3 —2 O 1 5 ) 》 之《 中 华 文明起 源过程 中三 大都 邑性 聚落综合研 究》 ( 课题 编号 : 2 0 1 3 B A K 0 8 B 0 4 ) 陶寺专项和 中国社会科 学院“ 哲学社会科 学院创新 工程 ” 之“ 陶寺遗 址发掘 与研 究” 经费支持 。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大突破:陶寺城址考古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大突破:陶寺城址考古

对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意义。

历经3年探测,已获重大成果(见人民日报2004年1月30日有关报道)。

它不仅确证了5000年中华文明及其生生不息的延续性,而且为我们托出了一个清晰可鉴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广泛认识价值的尧及尧的时代 ,并以其自身长久积淀的文明印痕遂使4700年前的人文社会景观突现眼前,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引发出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与古代文明的诸多现实回应与理性思考。

一陶寺,位于襄汾县东南隅。

这次陶寺古城址的发掘自2001年春天开始,迄至2003年秋天,已获得重大成果。

3年来,共发掘面积1500余平方米,钻探面积30多万平方米。

发掘位置介于襄汾县陶寺村与中梁村、宋村、沟西村、东坡沟村之间。

从考古发掘中所获得的重大成果,主要是发现并确认了陶寺早期小城、宫殿区和中期大城及墓葬,从发掘出土的陶寺城址的南墙和东墙遗迹中可以作出推测和判断其城址平面为圆角长方形;发现并确认了陶寺城址中的祭祀区和宫殿核心建筑区;发现并确认了陶寺城址的中期墓葬群和大量史前珍贵文物;发现并确认了陶寺遗址中的古观象台、仓储设施和此前发现的扁壶朱书的“文字”符号、龙盘、土鼓、特磬、彩绘陶簋、玉琮、玉璧、玉佩、玉兽面、玉钺、玉戚等礼器、祭器与陪葬品;另外,还出土了一件至为宝贵的铃形青铜器——这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中惟一的一件具有成熟造型的青铜器。

从陶寺考古发掘中获得的所有成果,都具有重要价值,它们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都是划时代的。

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大抵都遵循了一个规律 ,即从“部落联盟”进入到“国家文明”。

而酋邦制则恰恰正是这一飞跃式过渡中的中间环节,它既具有一定的部落联盟的痕迹,同时又更具有国家的特点和性质。

陶寺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和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实物与资证。

1.城邑城邑是伴随着部落的出现而出现的,但真正意义上的城邑的建构则是始于酋邦制社会之初的。

陶寺遗址:最早的“中国”

陶寺遗址:最早的“中国”

陶寺遗址:最早的“中国”作者:王学涛来源:《华声文萃》2021年第12期从1978年至2016年,历经38年、两大阶段的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研究表明,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的陶寺遗址具有完备的都城功能,已经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

这比河南二里头文化还早约500年,成为佐证“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依据。

陶寺遗址的发掘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告诉记者,考古工作者最开始是为了寻找夏朝的遗存,发掘了与文献所谓的“夏墟”有联系的陶寺遗址。

后来通过对陶寺遗址考古的连续发掘和系列研究发现,居彼时“天地之中”的陶寺遗址很可能是最早的“中国”。

2021年10月,陶寺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王都”气魄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是我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时代陶寺文化为主的遗址。

陶寺遗址早期城址约20万平方米,初步具备了双城制都城模式;而中期城址约280万平方米,已呈典型的“回”字形双城制都城,功能齐备而且明确。

中晚期之际,城址曾遭到政治报复性破坏平毁。

“陶寺中期城址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主流模式的形成,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先秦时期最完备的都城遗址。

”何驽说。

陶寺城址偏北是宫城,在其中最大的夯土基址出土的陶板瓦是目前中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瓦。

而铜盆口沿残片和铜蟾蜍片均为红铜铸造,奠定了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短暂却承上启下的“红铜铸造时代”,开创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先河。

考古工作者在此夯土地基下还发现了陶寺早期的凌阴建筑——冰窖建筑遗迹。

此夯土地基东侧还有一处宫廷厨房建筑群,以竖窑烤肉炉最有特色,开创了夏商周三代“东厨”的宫室制度。

王权控制的仓储区相当于“国库”,面积约1000平方米,时代以陶寺早中期为主,内部仅有大型窖穴。

城址内东南部为手工业区,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其中一处带回廊、门塾及庭院的夯土基址是手工业区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规格很高,大约是管理手工业区的衙署性质的建筑基址。

手工业区内大约有六个工业园区,分别从事石器制造和陶器制造业。

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十人谈纪要

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十人谈纪要

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十人谈纪要山西省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2年7月20~22日,“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十人谈在山西太原召开,本次会议由山西省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承办。

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十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从考古、文献、天文、建筑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凝练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思辨文明论证的哲学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宫长为先生从历史长河角度对陶寺进行了高度总结,他认为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即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应以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时间上来讲,由夏商周三代上推到五帝时代,乃至三皇时代,下延至春秋战国时期,乃至秦汉王朝;从地域上来说,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不同的区域和范围。

这一阶段历史,与我们常说的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相当。

虽然期间产生了像红山、良渚、石家河、石峁等许多文明,而从中国历史看,中国主脉在陶寺,陶寺模式是中华主脉,这种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首先,陶寺遗址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宝典遗址,它就是一部书、一部宝典,就是一个最好的版本。

现在不同时代的考古发现很多,但陶寺遗址是重要宝典版本。

1926年2月,时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国学研究院人类学教师的李济先生和中国地质调查所的袁复礼先生,到山西晋南考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尧都平阳的记载,根据这个线索,还到临汾查看了尧庙。

其次,陶寺文化就是这一版本里的核心内涵,即经典文化。

从1978年开启陶寺遗址发掘,至1985年陶寺遗址分期已丰富到早中晚三期,奠定了陶寺文化的基础;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包括社科院创新工程的推进,陶寺文化内涵又得到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中国史前时期最为醒目和研究最为深入的考古学文化。

陶寺的“制度文明”是怎样形成的

陶寺的“制度文明”是怎样形成的

陶寺的“制度文明”是怎样形成的作者:王哲来源:《中国报道》2024年第07期《论语》中,孔子对尧的功德无比景仰与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着眼点最终落在尧所制定的礼仪制度上。

“中华文明五千年,制度文明基因的继承与发展至关重要,而作为‘尧都’,陶寺文化可谓有制度文明继承创新的开山之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陶寺文化对中国文明主脉的贡献,在制度建设层面上集成创新的贡献是巨大而深远的。

”40多年来,学者们通过深入研究陶寺遗址发现的都城城址、宫殿区、观象台遗迹、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体现出陶寺独特的都城制度、宫室制度、礼制建筑制度、礼乐制度等,包括何努在内的多位学者认为,陶寺的制度文明奠定了后世中国历代王朝的制度建设基础,并形成了制度文明传承的稳定基因。

4300年前,河汾之东,陶寺人夯土建都,城市恢宏,人口聚集,社会分工井然有序,王权和礼制初现端倪。

陶寺的大墓中出土有刻有彩绘刻度的漆杆,何努等学者们认为这是当时测日影的仪器——圭尺,作为世界最早的天文测量仪器圭表系统,在正午时,太阳照在立表上,投在地面圭尺上的影子,夏至最短,冬至最长。

《周礼·大司徒》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

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乃建王国焉。

”通过圭表测到“地中”,“王者居中”,再测到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极点,称为“四表”,“东西南北中”的五大方位的大致范围,成为后世定义中国疆域范畴的基本依据。

根据圭尺上面的刻度,当时的一尺大约为25厘米,陶寺古城夏至日的影长则为39.9厘米。

这与古代文献记载中天地之中“夏至日一尺六寸”的影长完全符合。

先秦文献记载,当时的“天下”指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何努通过陶寺遗址的圭表实验推测,推断该套数据是陶寺文化以陶寺遗址为中表的四表之间的实测直线距离。

山西发现尧舜古城

山西发现尧舜古城

龙源期刊网
山西发现尧舜古城
作者:程实
来源:《历史教学》2000年第07期
日前,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襄汾县境内首次发现尧舜时期的古城遗址。

这一重大发现使中华民族国家起源的历史提前了近千年。

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地区襄汾县的陶寺村,这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尧都”。

古城的发现,使遗址完全体现出史学界公认的国家起源的三大标志———文字、金属器和城市。

专家推测,中华文明的国家起源可能要比目前人们认可的夏代更早,中国古代三皇五帝的历史传说有可能被考古证实为真正历史。

(程实)。

山西历史:陶寺遗址与“尧都平阳”的考古学观察

山西历史:陶寺遗址与“尧都平阳”的考古学观察

山西历史:陶寺遗址与“尧都平阳”的考古学观察陶寺遗址与“尧都平阳”的考古学观察核心提示:提要从“陶寺城址”的“王都”气魄与观象台基址的发现;“尧都”当时在临汾盆地的社会基础与地位;史前“农业革命”为唐尧时代的到来预作的历史铺垫;陶寺遗址中的“王墓”;“陶唐氏”的“龙”崇拜与“蛇型原龙”;陶寺遗址发现的“青铜器”与“陶文”六方面的考古观察,最后认定,陶寺城址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初期国家权力中心已经形成的标志。

作为“都城”,这座“都城”的主人只能是“唐尧”。

陶寺遗址尧都文源国家众所周知,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在夏禹前,文献记载还有尧、舜。

尧都在那里,舜都在那里,这是弄清中国文明肇始之地和其发展脉络之关键。

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事关国家之声誉、民族之威望。

人们通常把“城市、文字、金属器、礼制器物”等作为文源的主要因素,即国家起源的标志。

但某一文明的起源,除了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之外,同时受制于这一地区原始社会形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进程。

在不同历史地理条件下所诞生的文明,其表现的物化形式是不一样。

所以,我们不必将文源的视野,仅仅局限于“三要素”由此看来,唐尧时期,不仅在首都设有主观象台,而且在东、南、西、北之暘谷、南交、西土、幽都设有“观象分台”。

襄汾陶寺文化遗址评述

襄汾陶寺文化遗址评述

襄汾陶寺⽂化遗址评述陶寺遗址位于⼭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南北约1500⽶,⾯积约300万平⽅⽶。

是中原地区龙⼭⽂化遗址中规模最⼤的遗址之⼀。

经过研究,确⽴了中原地区龙⼭⽂化的陶寺类型;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

同类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70余处。

1978年⾄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队与临汾⾏署⽂化局合作,揭露了居住区和墓葬区,发掘墓葬⼀千余座。

其中⼤贵族墓葬9座,出⼟了陶龙盘、陶⿎、鼍⿎、⼤⽯磬、⽟器、彩绘⽊器等精美⽂物,确定了陶寺⽂化。

1999-2001年,确定了陶寺⽂化中期城址,城址呈圆⾓长⽅形,东西长1800⽶,南北宽1500⽶,中期城址总⾯积为280万平⽅⽶,⽅向225°。

从此陶寺遗址的⽥野发掘与研究的⽬的从探索⼀个龙⼭⽂化晚期的超⼤型聚落,转向探索⼀个都⾢聚落的布局与性质,追寻其社会组织发展⽔平是否已经进⼊到国家社会。

⽽从考古的⾓度探索⼀个都城遗址,可以通过城墙、宫殿、王陵、宗教礼制建筑等考古遗存在判定。

2002年春季开始,陶寺遗址的聚落考古研究⼀直被纳⼊中华⽂明探源⼯程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队与⼭西省考古研究所和临汾市⽂物局合作,在陶寺城址共发掘4000平⽅⽶,确定了⾯积为56万平⽅⽶的陶寺早期⼩城、下层贵族居住区、宫殿区、东部⼤型仓储区、中期⼩城内王族墓地以及祭祀区内的观天象祭祀台基址。

陶寺遗址是⼀个位于中原腹地的⼤型中⼼聚落,2002年,在这⾥发现的⼤型城址⾯积为300万平⽅⽶,当时号称“东亚地区最⼤的史前城址”。

但是仅仅过了⼗年,陕北榆林神⽊⽯峁古城址便以425万平⽅⽶的超级规模,成为新的中国史前第⼀,或者东亚史前第⼀。

在“中华⽂明探源⼯程”中,陶寺遗址的地位和性质引发了巨⼤的争议,这个遗址因为处于中原核⼼位置,并且⼜是⼀个距今4500年~3900年的遗址,经历了龙⼭⽂化时代到夏代的早期,那么她究竟是什么⼈留下的呢?关于她的性质,⽬前有“尧舜之都”说、“夏代早期都城”说和“黄帝以及帝喾之都”说三种。

尧的都城遗址啊

尧的都城遗址啊

20XX年尧的都城遗址啊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东北约7公里处的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时代晚期一处超大型都邑遗址,那么这是不是尧帝的都城遗址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尧的都城遗址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尧的都城遗址介绍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东北约7公里处的陶寺遗址,总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是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时代晚期一处超大型都邑遗址。

1978年至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对陶寺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主要发掘了居住址和一大片重要墓地,发掘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墓葬1100余座。

发掘获得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工具、礼乐器、装饰品等珍贵文物。

早期王级大墓随葬象征王权龙盘、陶鼓、鼍鼓、石磬、彩绘木器、彩绘陶器、玉石钺等等奢华的随葬品。

这一阶段的考古工作,确定了陶寺遗址的范围,明确了陶寺文化的早、中、晚三期的分期及文化性质,判定了陶寺文化主体来源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提出了陶寺文化大致年代为公元前2450~前1900年。

早期王级大墓随葬数以百计的高等级奢侈随1/ 4葬品,与80%空无一物的平民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现出社会复杂的等级制度、极度的贫富分化甚至阶级对立。

第二阶段发掘为基本确定早中晚三期宫城遗址,1999年开始,又对陶寺遗址开始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20XX年起,陶寺遗址考古工作被纳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预研究阶段”至今,已进入第IV阶段,研究的目的在于判定陶寺遗址是否是都城,陶寺文化的社会组织是否进入到国家。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何驽介绍,从20XX年起,经过十余年考古工作,陶寺文化遗址发掘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基本确定了陶寺早中晚三期的宫城、早期外城(下层贵族居住区)、至少280万平方米以上的中期外郭城、中期小城、中期宫殿夯土基址、集郊天祭日与观象授时于一身观象祭祀台、祭地礼制建筑、中期王族墓地、王权控制的独立仓储区、工官管理手工业作坊区以及调查判定了普通居民区,使学界认识到陶寺遗址是目前考古探明功能区划最为齐全的、具有典型双城制模式的都城遗址;陶寺文化社会已进入到邦国形态。

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嚳之都考

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嚳之都考

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嚳之都考
潘继安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 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以其随葬彩绘蟠龙纹陶盘和彩绘云雷纹陶壶、鼍鼓、特磬、精美漆器、玉器的奢华大墓和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大城址而为学者们注目,表明其所代表的社会已进入早期文明阶段.就其发展水平而言,在中原地区除二里头外实罕有其匹.这一遗址,不少学者认为即古史传说中的尧都平阳.笔者对"尧都平阳"说,初亦甚感兴趣,但经过二年的研究探索,认识到此说实始于东汉末年的应劭,年代甚晚,实不足信,而且如以陶寺遗址为尧都,按诸实情,实有种种不可能,兹略述如次:
【总页数】6页(P56-61)
【作者】潘继安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试论陶寺文化的社会发展状况——以陶寺遗址墓葬为例 [J], 王振宇;
2.\"'十二支'陶盘\":\"黄帝考定'星历'\"的物证\r——\"黄帝都邑\"西安杨官寨遗址出土器物试解 [J], 胡义成
3.黄帝铸鼎之\"荆山\"考\r——关于\"黄帝都邑\"西安杨官寨遗址的神话研究之一[J], 胡义成
4.夏文化的重要证据──陶寺遗址出土彩绘陶盘图案考释 [J], 李修松
5.考古遗址现场展示的提升改造策略探析
——以陶寺遗址大型建筑基址ⅡFJT1为例 [J], 王力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绍临汾的一些名胜古迹

介绍临汾的一些名胜古迹

介绍临汾的一些名胜古迹临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城市绿树成荫,花果飘香,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临汾的一些名胜古迹,欢迎大家阅读!临汾的一些名胜古迹:临汾尧庙位于城南约3公里处。

史载,初建于晋,址于汾河之西。

晋元康中迁于汾东,当府城西南。

唐显庆三年(658)迁今址。

唐至明清因故多次修茸重建。

1965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998年,两度重修广运殿。

2001年,新增尧都广场及尧都华表。

2002年,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尧庙宫及广运殿的重修,全面恢复宫内殿宇。

主体建筑包括:宫门、仪门、光天阁,尧井亭、广运殿、舜殿、禹殿、帝尧寝宫等。

相传陶尧建都平阳,有功德于民,后人遂建庙祭祖。

尧庙始建于晋,唐显庆三年(658年)重建,宋、元泰定、明正德和万历年间屡有修葺,规模渐增,分别建成尧、舜、禹庙,明末清初称三圣庙。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一带地震强烈,庙宇坍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敕令重修并御书匾额。

咸丰年间尧庙遭兵焚,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复。

抗日战争中尧庙再次被劫,1987年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恢复明代规制。

1998年4月广运殿被梵,当地政府进行重建。

庙坐北朝南,规模宏敞,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广运殿、五凤楼、寝宫、尧井亭、仪门及尧舜禹三座宫门等,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

临汾的一些名胜古迹:陶寺遗址广袤富饶的山西晋南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东凭中条之峻,西依吕梁之险,南临黄河之堑,一条汾河纵贯,蕴育出自远古旧石器时代丁村人以降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更有“尧都平阳”、“夏墟”、“虞叔封唐”的传说,历来都集聚着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目光。

数十万年悠悠岁月,在晋南大地上留下了多少珍贵的文化遗产。

陶寺城址就是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吸引着一辈又一辈的考古学家孜孜以求,辛勤探寻。

临汾的一些名胜古迹:霍州娲皇庙娲皇庙位于距山西省霍州市5公里的东郊大张镇贾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