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外阅读训练(一)
阅读(一)
登泰山观日出(节选)
我没有在南天门停留。
7 点 10 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
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
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
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 也发白了⋯⋯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
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 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
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 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
就在这一刹那间, 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 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
我 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
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 的。
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 脱了地面。
“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1.下面的选项中描述日出前后天空颜色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A .鱼肚白→淡红色→火红色
B .鱼肚白→火红色→淡红色 2.读一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填空。
(1)这句话运用了 ______ 的修辞方法,把 ________ 比作 _____ ,写出了 太阳的形态特点。
(2)“不断”“越来越圆”“终于”这些词语体现了太阳上升过程中
的 _________ 和太阳 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日出时太阳的形状变化顺序是:一条弧形的边→半圆形→火球。
( ____ )
(2)本文抓住日出前后天空颜色的变化和观看时的感受这两方面写了
绝密★启用前
○ _班 ○
外内
○○
泰山的日出。
(_____ )
4.这篇文章和《海上日出》在写法或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列举一
两条即可)
阅读(二)
巫峡赏雾
巫山多雾。
因而有人叫它雾峡。
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
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山帽子雾,大而圆。
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
巫峡由此更添几分秀色。
太阳出来了,山帽子雾银光闪闪,璀璨夺目。
这时,不由得让人想到《昭君出塞》那幅画:头戴绒帽、身穿绒衣的王昭君,骑着马一步步朝草原深处走去。
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
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
唯有山前的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下子让人想起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
深山里的人家,云雾里的路⋯⋯”此情此景,真是活画出来了。
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
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的牛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
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窗帘。
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
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
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
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跑马雾,气势好生了得!初夏雨后放晴,峡谷中涨满了雾。
那雾看上去如同关在圈栏中的马群,你挤我,我挤你,显得浮躁不安。
这时,从峡口子吹来一阵风,浮躁不安的马群便借助风力,冲破圈栏,撒蹄在巫峡中狂奔起来⋯⋯
巫峡的雾,迷人的雾。
每次赏雾前,我都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5.本文是按照()的结构形式具体描写巫峡迷人的雾的。
○○
线线
※
※
题
※
※
答
※
※
内
※
※
线
※
※
订
※
※
装
※
※
在
※
※
要
※
※
不
※
※
请
※
※
A .总—分
B .分—总
C .总—分—总
6.用波浪线画出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的句子。
这样写的好处是( )
A .提醒读者不要被雾所迷惑。
B .不仅强调巫峡的雾美得迷人,而且使文章结构严谨。
C .强调雾太美了,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7.作者在描写山帽子雾和轻纱雾时抓住了哪些特点?请写一写。
山帽子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 轻纱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
8.下列诗句描绘的情境,哪一句与“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 只闻其
声,不见其人”最相近?( )
A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D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三)
九曲溪漂流
大凡去过武夷山的朋友,回来后都会滔滔不绝地介绍九曲溪漂流之奇趣, 当我也
如愿踏上九曲溪的竹筏时,也立即沉醉其中,并被九曲溪特有的风光 所震撼。
九曲溪,顾名思义,九曲十八弯,因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游览而写出脍炙 人口的《九曲棹歌》而闻名于世。
端坐竹筏,只觉得两岸青山耸峙,其间一溪碧水穿谷绕峰而过,那些刚 刚登临过的天游峰、虎啸岩、一线天等景区,全都倒映在九曲十八弯的溪水 里,随风荡漾,扑朔迷离,如梦似幻,成就了一番特有的动静结合、山随水 动的景致。
再看两岸群山,
有的似虎跃龙腾, (A );有的则雄踞一方, (B ); 有的像玉女插云,(C );有
的则直耸云霄,俯瞰群山。
乘上小竹筏,船工们或轻点石岸, 或用力撑篙,或干脆就收篙顺水漂流, 但小小
的竹筏依然随清波而流淌,飘飘然而前行。
众多游客众多竹筏自觉形
○
○
线
线
○
○
订
号
订
○
级
_
班
○
装
名
姓
装
○ 校
○
外
内
○
○
成一线,时而迎着耸立的峭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
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抬头可观景色,俯首可视清流,侧耳可闻水声,伸手可嬉浪花。
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而生。
心随景动,景随舟移。
此刻,我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时空里的朱熹的声音:“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
10.给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威武凛然亭亭玉立风骨刚健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11.九曲溪因“ _______ ”而得名。
作者端坐竹筏,观赏一溪碧水和
________ ;_ 顺水漂流,一路经过_____ → _ →→。
景随舟移,作者此刻又联想到了吟唱九曲溪的诗篇。
12.下列对画“ ﹏﹏﹏”的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九曲溪山环水绕的特点。
B.这句话写游客在九曲溪漂流赏景玩耍的情景。
C.这句话写出了游客顺流而下惊险刺激的场面。
D.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悠然自在的心情。
13.短文通过写九曲溪的奇景及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四)
养马岛日出※ ※ 题※ ※ 答※ ※ 内※ ※ 线※ ※ 订※ ※ 装※ ※ 在※ ※ 要※ ※ 不※ ※ 请※ ※
到海边了,便总惦记着看日出。
最初几日阴雨,天空为云霾锁住,只见海天茫茫,是深深浅浅的灰色。
不见太阳,也不辨东西南北。
一天清晨到阳台上,忽见一侧天边和海面闪着红光,空中云层后面,有个大红球,那是一轮红日,已经升得很高了。
没有多久,便不能逼视。
阳台上看日出,毕竟局促。
在告别养马岛的这天,特意到海边去等候。
微弱的晨曦中,树木似醒非醒,海是凝重的灰蓝。
昨天还是海面的地方,现在露出高高低低的礁石,线条还不十分清晰。
一个小小的人影正在那块伸入海中的大礁石上移动着,他是想上得高些,看得远些。
那是我们力所不及的。
我们只能循着岸边小路选择一处开阔的地方,等候那伟大的时刻。
天边有云层围护着。
渐渐地,东方红了,由浅到深,红得很朴素。
似乎云层后面正在燃烧,却看不出那中心在哪里,我们凝望天边,不敢眨一眨眼睛。
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它们也在焦急地盼着太阳。
“快看!快看!”我们彼此叫着,只见云层后面陡然出现一个小红球。
那是太阳!那是燃烧的中心。
太阳在云霞围绕中跳出了海面!云霞红得耀眼,一条光闪闪的红柱从水面拖过来,每一道水波都发着红光。
这一带几个海岛上都有三官庙,渔民们奉祀天、地和水。
我和他们一样,觉得一切是这样神圣。
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天有日月、地有泥土,感激太阳辛勤地出没、大海不息地涨落。
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每天驱赶着金色的马车向天上驶去时,是否想到地上水中的生灵在顶礼膜拜?
太阳不停地上升,愈来愈大,水面红柱愈来愈宽而长,终于成为一片落进海水的灿烂的彩色。
太阳的红反而淡下来,变成白亮的强光,使我们转过头去。
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太阳是我们的。
14.阅读第5—9 段,在横线上补全太阳光线、色彩的变化情况。
晨曦微弱——(___________________ )——红光闪耀——(___________ )
15.下列说法对这两个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A.文段描写了日出的过程。
B.文段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太阳光线和颜色的变化。
C.文段表现了作者对观看养马岛日出的反感。
16.“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它们也在焦急地盼着
太阳。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_ 情。
17.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作者可能会有哪些举动?可能会说些什么?
阅读(五)
黄山观日出
黄山之胜,自然在于它那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然而最使我迷恋的却是黄山北海的日出。
那天我起了个绝早,东方天空只出现鱼肚白,滚圆的月亮还镶嵌在暗蓝色的天穹,四周的一切都在沉睡之中。
山间的冷风飕飕,吹在身上很有些寒意。
饱餐了露水的松枝,翠色欲滴,散发着阵阵幽香。
空气清新极了,我舒展双臂,深深地吸了一口,啊,是甜的。
抬头仰望天空,天边已出现瑰丽的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云彩不时变幻着颜色,只见紧贴山顶一条橙红色的光带,逐渐向两旁伸展,越来越长,环抱了群山。
沉睡的“卧龙”披着薄薄的轻纱,浴着朝霞,慢慢地苏醒过来。
彩霞由桔红、淡黄、莲青层层散开,一直扩展到西方天边。
几朵墨色云彩,犹如露出在红海上的山峰,千姿百态,气象壮观。
这时,启明星渐渐消失在天边。
正东方徐徐涌出一片透明的金色霞光,紧接着,山尖上透出了些许发亮的“镜片”。
接着,太阳就像美丽羞怯的少女,姗姗露出了脸庞。
人们忘情地呼喊:“太阳!太阳!”山风呼呼,似乎也在欢呼这伟大的生命之源——太阳的升起。
我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
它恬静、从容而又色彩斑斓。
我惊叹:为人类驱散黑暗、送来光明的太阳,她的出现竟是如此地谦逊,毫不“盛气凌人”!
18.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留恋()美丽()胆怯()五颜六色()19.作者告诉我们,太阳从群山中升起时很从容,请你摘录文中的词语
加以证明
※
※
题
※
※
答
※
※
内
※
※
线
※
※
订
※
※
装
※
※
在
※
※
要
※
※
不
※
※
请
※
※○○
20.黄山四大景观分别是: 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
本文主要描写了黄山日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
的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
阅读(六) 春潮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
天在撤退。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寒气凛凛, 可是寒冷的威力已衰竭。
朝阳处雪已融化, 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 布也
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 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那冰封的大江在春天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 的冲击下,逐渐变酥
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 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 ——开江啦! 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 我的衣襟向江
岸奔去。
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整个大江的坚冰崩溃了。
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 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
叫着,撞击着。
①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 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②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③溅 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
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
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 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春水在阳光下欢笑着,在清风中舞蹈着,仿佛在告诉沿途碰到的每一个 人,每一
棵树,每一株刚刚露出地面的小草: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21.从第 2 自然段中找出三至四个能表现“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的词
语。
22.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挤”和“扯”表现
了什么?
23.描写景色一般从以下方面进行: A .描绘形状; B .描摹声音; C .描 写
颜色。
说说文中画“ ”的句子中①②③三处分别是从什么方面进行描 写的。
(填序
号)
○
○
线
线
○
○
订
号
订
○ 级
班
○
装
名
姓
装
○ 校
○
外
内
○
○
① 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面哪个词语最有力地表现了春潮的力量?()
A .奔腾汹涌B.不可抗拒C.山崩地裂
25.第4 自然段中,春水告诉大地一个什么消息呢?这一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七)
黄山奇松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qi ú)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26.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情有独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饱经风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下列对短文第2 自然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黄山松的奇、美。
※ ※ 题※ ※ 答※ ※ 内※ ※ 线※ ※ 订※ ※ 装※ ※ 在※ ※ 要※ ※ 不※ ※ 请※ ※
B .作者把陪客松比作“绿色的巨人”,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突出了它
们姿态的独特。
C .两个“如同”与一个“好像”前面的语句分别是对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姿态的实写,后面的语句是作者的联想。
D .作者详细描绘的是送客松,因为它是黄山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 象征。
28.黄山松的“奇”不表现在(
)
A .形态“奇”。
B .存在价值“奇”。
C .生长位置“奇”。
D .顽强的精神“奇”。
29.短文的第 3 自然段是围绕“ 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来写的,采用
了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
30.仿照短文画线的句子,发挥想象,描写一种自然现象。
○
○
线
线
○
○
订
号
考
订
○
级 _班
○
装
名 姓
装
○
校 学
○
外
内
○
○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 1页,总 3 页
参考答案
1.A 2. 比喻 太阳 火球 艰辛 顽强的生命力 3.
√ ×
4.这两篇文章在描写晴天日出时都写到了天空的颜色、太阳的形状、动态和光华的变化。
5.C 6.B 7. 大而圆,光彩夺目 轻盈,飘逸
8.D
9.达了对巫峡美丽景色的热爱和赞叹之情,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0
.
风骨刚健 威武凛然 亭亭玉立
11.
九曲十八弯
两岸青山
峭壁 险滩
峡谷
深潭
12
. C
13. 表达了作者对九曲溪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分析】
10.考查选词填空,可以根据词语含义并结合上下文进行解答。
威武凛然:威武,具体解释为威力强大,有气势、声势、权势压力、雄壮。
凛然,形容令人 敬畏的神态。
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风骨刚健:坚强有力。
是刚强、雄伟的风格形态。
11.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从文中“九曲溪,顾名思义,九曲十八弯”“时而迎着耸立的 峭
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
”可知答案。
1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耸立的峭壁”“湍急的险滩”“深邃的峡谷”“澄碧的深潭。
可知描写出了游客顺流而下惊险刺激的场面。
选项
C 正确。
13.考查对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从文中“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 入
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而生。
”等信息,可知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14.东方变红强光白亮
15.C
16.拟人我们对日出的期待
17.示例:张开双手,感受充满希望、充满朝气的日光打在脸上,说:“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啊!”
【解析】
14.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第5-9 段文章内容,从第五段“微弱的晨
曦中”、第六段“东方红了,由浅到深”、第七段“云霞红得耀眼”、第九段“太阳的红反而淡下来,变成白亮的强光”可知正确答案是:晨曦微弱、东方变红、红光闪耀、强光白亮。
15.文段表现了作者对观看养马岛日出的向往和热爱。
16.该句是拟人句,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这句话形象写出了人们对与太阳升起的期盼之心。
17.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眼神,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18.迷恋瑰丽
羞怯色彩斑斓
逐渐慢慢地渐渐徐徐姗姗
19.渐渐
20.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壮观景象赞美热爱
【分析】
18.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即可。
19.此题考查课文的理解能力。
从容意思是指人处事不慌张,很镇定;舒缓悠闲的样子;充裕、不紧迫。
能体现太阳不慌不忙很从容的词语有:渐渐、逐渐、慢慢地、渐渐、徐徐、姗姗。
20.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然后根据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1.衰竭、融化、流、冲、响、酥、软。
22.拟人。
表现了春风不可抗拒的力量,说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3. A B C
24.B
25.春天来了。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26.文中指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
形容迎客松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27.D 28.B
29.黄山松千姿百态比喻排比
30.示例:火烧云千变万化。
它们或火红,或橘黄,或靛紫;或明,或暗;有的状如战马,有的形似鸡群⋯⋯
【分析】
26.此题考查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
情有独钟原义:是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 它)上面。
文中指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
饱经风霜原义:比喻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练。
文中形容迎客松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27.此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描写黄山奇松上,用了较多的篇幅描写迎客松而不是送客松。
句子“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 可以看出迎客松的地位, D 选项描述错误。
28.此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黄山奇松在于它形态的奇、位置的奇和顽强的精神。
29.此题考查文段的概括能力。
细读第三自然段可以发现,主要是围绕黄山松千姿百态来写的。
从连续的带“或”字的固定结构可以看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从“黑虎”、“孔雀”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0.此题为思路拓展题,学生根据平时积累,描写一种自然现象。
答案不唯一,注意语句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