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研讨课教案_10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新人教版
相关课外阅读25 诗词曲五首一、教材简析:(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时。
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三)《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二、作者简介:1、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字梦得,汉族,唐朝洛阳人(今河南洛阳),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
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25诗词曲五首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25诗词曲五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学习八年级语文书知识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25诗词曲五首,欢迎大家阅读!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3、对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4、请选出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A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
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
领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原文及译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原文及译文学习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的目的要求: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的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写作背景: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注释1.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用诗歌赠答。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见赠:送给(我)。
4.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5.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6.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放置。
弃置:贬谪(zhé)。
7.怀旧:怀念故友。
8.吟:吟唱。
9.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10. 到:到达。
11.翻似:倒好像。
翻:副词,反而。
12.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研讨课教案_1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目标:一、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1)节奏;(2)重音;(3)韵脚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
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
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
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
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
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
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
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示范课件_26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 洛阳人,唐代中期文学家、诗人、 哲学家。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 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革 新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 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 作有《乌衣巷》、《秋词》、 《竹枝》、《浪淘沙》、《浪淘 沙》、《杨柳枝》、《西塞山怀 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等。
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
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 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流 露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同 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 乐观精神。
练习巩固: 比一比看谁厉害!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引用典故来 表达归来的感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知识拓展
人生哲理诗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解释下列词。
内 酬乐天:_____________ 长精神:______________
容 2、下列诗句回应题目,点明酬赠题意,答
理 解
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 和乐观的精神一句是( )
A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②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培养学生朗读、理解、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诵读法、自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也正是因为这些事情,我们的人生才有了许多酸甜苦辣,有了丰富人生体验。
今天,我们来走近两位大诗人,来看看他们在面对各自的人生遭遇时,如何应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二、解题、介绍背景标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有着怎样的交往呢?1.他们在酒席上相逢(从哪里看出来)然后发生了什么事。
2.刘禹锡以诗相赠白居易(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酬、赠”)3.“见赠”,就是赠一首诗给我。
“酬”,酬和之意,有来有往,你来我往,这是一首酬和诗。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呢?请大家来看课下注释一(插入写作背景)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
时隔20多年才被召回洛阳,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两人都是才华横溢,但却都被贬在外,他乡相逢,格外兴奋。
在相逢的酒席上,两人以诗词相赠。
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
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三、整体感知面对这样的遭遇,诗人刘禹锡又会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心迹呢?(一)读准字音、停顿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2.自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3.小组学习问题:①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对它的理解。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
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板书:凄凉悲愤)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
一个“空”,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
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
“翻”在这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啊。
(板书:伤感)指导朗读,应该带着一种无奈、惆怅的语气读。
②那么,这种伤感、悲痛的情绪有没有保持到最后呢?来看后两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是写什么?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这两句仅仅是在写景吗?你有没有看出这两句写景背后的其他含义?(5min)他把自己比作“沉舟”、比作“病树”。
联系诗人的经历,正因为事业上受到了挫折和打击,青春不再,已经变得衰老,所以,他把自己比作“沉舟”、比作“病树”。
“千帆过”、“万木春”又是指什么呢?一个人可能会在事业上受到打击,止步不前,一个人,青春岁月也是短短几十年。
但是整个时代,社会,不应该因为一个人的沉沦而止步不前。
这里就有许许多多的后起之秀照样向前,蓬蓬勃勃,去完成作者的心愿。
就像刘禹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中所说的那样。
作者从这里看到了希望,同时也悟出了一种道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呢?春天不因一棵树的枯萎而不再降临,千帆不因一艘船的沉没而止步不前。
新的事物必然会代替旧的事物。
刘禹锡从中悟出了这种不可阻挡的浩浩荡荡的向前的力量,由此,他摆脱了个人的浮沉和得失。
跳出个人的得失,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超脱”。
刘禹锡因为超脱变得豁达。
到这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诗人情感转变的关键就在这句蕴含了人生哲理同时又是作者抛弃个人烦恼,显得超脱豁达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有了这份豁达,自然而然就有了最后一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应答对方赠诗,主要是符合酬和诗的常规。
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
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不仅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好,现在同桌两人,捧着书,相互带着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读这首诗。
四、小结一代“诗豪”,豁达超脱,人生的不如意,别有洞天的内心世界,在这简短的几十字中淋漓尽致地展示又慢慢消散。
刘禹锡留给后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坚忍不拔的意志。
合上书,闭上眼,我们一起试背这首诗。
学习完这首诗,总结学习诗歌需要从哪些地方入手。
(内容、语言、情感)按照本节课赏析诗歌的流程和方法,请学生来自学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苏轼一、学生朗读《水调歌头》二、背景介绍这首《水调歌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熙宁四年,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政治上很不得志,于是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熙宁七年,刚刚在杭州任职期满的苏轼,为了能与从小与自己一同读书一同长大一同成名的弟弟苏辙(时任职于山东济南)近一点,主动要求调往青岛附近的密州。
直到熙宁九年,这对离别七年之久手足情深的兄弟仍未能见上一面。
三、自己读诗学习,从内容、语言、情感出发,结合文中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1.请以“我从词(句)中品读到,因此这是一轮倾诉(之情)的明月”这样的句式来表述。
①我从“大醉……兼怀子由”词句中品读到手足分离的痛苦,诗人借酒来麻痹思念的神经,因此这是一轮倾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明月。
②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句中品读到“转”和“低”表面指月亮的移动,实是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诗人思念亲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的痛苦,因此这是一轮倾诉对手足之情的怀念的明月。
③我从“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难”字品读到人生的艰难,很多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就像别离是难以改变的。
诗人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他由一己之离愁想到天下所有经历离别之苦的人,因此他不再悲观消极,而是宽慰那些陷入离愁的人,虽然跟所思之人不能相聚,但起码可以共赏明月,心灵是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走到一起的,所以这既是一轮倾诉对手足之情的怀念的明月,也是一轮推己及人,倾诉对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的明月。
2.作者借这一轮明月要表达的感情很显然不止这些,正如词前小序所说:“兼怀子由”,一个“兼”字表明这轮明月承载的感情是复杂而丰富的,要走进诗人那时那地的心灵世界,结合背景介绍我们了解到苏轼仕途坎坷,一波数折,这样一位曾经踌躇满志的失意之人面对月亮又会倾诉些什么?请用前面相同的句式来表述。
①我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句,品读到诗人虽然身在江湖,但仍关心着朝堂上的情况。
这是一轮倾诉对朝堂的留恋与向往的明月。
②我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中的“欲”字与“恐”字,品读到诗人重回朝廷的渴望,但又有对朝廷党派之争的恐惧,害怕朝廷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这是一轮倾诉进退困惑的明月。
③我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的“何似”一词,品读到诗人身在山野的自由快活。
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诗人终于明白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道理,回到朝廷的愿望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诗人笃定地告诉自己留在地方做官是最好的。
“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
”一个人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
这是一轮倾诉乐观豁达襟怀的明月。
④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品读到失意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
这是一轮倾诉孤独失意的明月四、重点探究1.诗人与月亮的对话我们已经心领神会,月亮不再是自然生命体,诗人已把自然人化了。
文中的月亮具有怎样的隐喻义?明确:月亮阴晴圆缺比喻人间的离合,月亮又隐喻了思乡思聚之情,月亮又隐喻孤独失意的人生处境,皎洁的月亮又会让人联想到诗人豁达乐观的性格。
2.回想一下,在你接触的有关月亮的诗文中,月亮还具有哪些隐喻义?明确:李白《静夜思》中的明月隐喻思乡思聚之情;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的明月隐喻恋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明月隐喻怀古之情;李白《月下独酌》中的明月隐喻孤独失意。
关于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延伸还有很多方面,但总的来说无非思乡、高洁、永恒、怀古、惜别、团圆、恋情等。
五、小结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
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苏轼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送给了世人最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在文学的天地里,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山水草木,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生命体,而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要想直抵诗人的心灵世界,我们就要用智慧去揭开诗歌隐喻这层朦胧的面纱。
六、板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伤感悲痛颈联:比喻——沉舟、病树——超脱豁达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振奋《水调歌头》·苏轼上片:望月问天(写景)想象:明月——宫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片:怀人问月(抒情)抒情:月圆——人圆议论升华富有哲理圆月衬托离情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我设计的是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个环节的完成我是比较满意的。
但是在引导学生体悟情感这一方面,碎问碎答的形式太多。
其实这一环节可以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先和同桌交流,然后各小组选代表和全班同学交流。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回顾备课过程,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要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