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训练:5.1六国论Word版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5-1《六国论》学案设计(含答案)
《六国论》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语虚词,掌握本文的文体知识“论”——以论证为主。
2.过程和方法: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导读1.了解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
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
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欧阳修评价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曾巩评价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2.解题“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至于后来一统天下,且看苏洵是如何抽死剥茧、层层剖析的。
3.背景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后称为辽)大举入侵,宋真宗认为“兵不利、战不善”,不敢抵抗,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答应送给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在契丹的要挟下,结果修盟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
北宋统治者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是颇为相似的,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三、导思1.说说“论”这种文体?2.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3.苏洵生活在北宋,为何翻出六国灭亡的旧事呢?联系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谈谈你们的看法?4.本文的写作有何特点?四、导练【跟踪试题】一、字词1.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第五单元 1 赏析示例 六国论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
第五单元 1 赏析示例六国论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或.曰:……率赂秦耶或.未易量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解析:选D。
A.弊病/弱点,毛病。
B.爱惜/吝惜。
C.有人/或许。
D.均意为“所以”。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
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⑥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⑦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⑧吞二周而亡.诸侯
⑨今殴民而归.之农
⑩晋军.函陵
A.①⑥⑦⑩B.③④⑧⑨
C.①④⑦D.③⑤⑦。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5.1六国论含答案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一、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yuán) 日削.月割(xiāo)金块珠砾.(lì) 贿赂.(lù)B.抱薪.救火(xīn) 廊腰缦.回(màn)瓦缝参差.(cī) 锱铢.(zhū)C.剽.掠其人(piāo) 架梁之椽.(yuán)不得下咽.(yān) 暴.霜露(pù)D.斩荆.棘(jīng) 不霁.何虹(jì)奢.侈浪费(shě) 谗.言(chǎn)项,“削”应读“xuē”;C项,“椽”应读“chuán”;D项,“奢”应读“shē”,“谗”应读“chá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胜负之数.(次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估量)B.六国互.(相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C.洎.(及,等到)牧以谗.(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思厥.〔其,他(或者他们)的〕先祖父,暴.(暴露在……之中)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项,“数”,天数、命运;B项,“互”,交互、相继;C项,“谗”,别人的谗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字也相同。
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字不同。
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字相同。
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字也不同。
,②或许,③结构助词,用于后置状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状语后置,④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4.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项,都是使动用法。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六国论》
《六国论》姓名班级组别说明:本试题满分45分,考试时间40分钟一.基础知识及语言文字运用(21分,每题3分)1.下面每项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失其所与.,不知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2.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赂秦而力亏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孤危..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⑤刺客不行..也..,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⑦而君畏匿之,恐惧..之理..殊甚⑧胜负之数,存亡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 B.②④ C.⑦⑧ D.⑤⑨4.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A.斯用兵之效也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洎牧以谗诛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B.他对市场发展趋势洞若观火....,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C.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D.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山野迷路的险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第5单元 六国论含答案
六国论本课话题——以史为鉴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作者借古讽今,论述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在赂秦。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宫崎骏具有强烈的反战思想。
这种反战思想在他的《风之谷》《幽灵公主》《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红猪》等主要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同样,《起风了》这部收山之作也因为包含警惕日本民族主义和战争风险的主题,传递着一种安静的反战信息。
宫崎骏也批评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修宪提议,称“那些短视的人不应该打宪法的主意。
”认为那些对历史缺乏了解的政客“不应该搞乱国家的基础”,并多次出言提醒日本民众对日本社会右倾化问题提高警惕,还呼吁日本政府向二战慰安妇明确道歉并做出妥善赔偿。
作为一位有着超强影响力的国际大师,宫崎骏忠于历史,并且敦促日本政府正视历史,他高尚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气质让我们钦佩。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诗经·大雅》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唐太宗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赫尔巴特[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赂.秦(lù)思厥.先祖父(jué)暴.霜露(pù) 抱薪.救火(xīn)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ínɡ) 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 邯郸..(Hán)(dān)草芥.(jiè) 日削.月割(xuē)为.国者(wéi) 胜负之数.(shù) 下咽.(yàn) 殆.尽(dài)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兵贵神速.(快,迅速)不速.之客(邀请) (2)兵⎩⎪⎨⎪⎧非兵.不利(兵器,武器)斯用兵.之效也(武力)而秦兵.又至矣(军队) (3)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的,原有的)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旧交)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缘故,原因) (4)得⎩⎪⎨⎪⎧此言得.之(适宜、得当)诚不得.已(能够)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心得,收获) (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和、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介词, 表比较 对象,跟、同)(6)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表否定,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有)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副词,不)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并力西向.(对,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朝向,对着)(8)以⎩⎪⎨⎪⎧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秦以.攻取之外(介词,用、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连词“而”)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4)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 (8)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至于..颠覆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5单元+六国论+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
[基础巩固层次(A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弊.在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或.曰:……率赂秦耶或.未易量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解析】 A 项,名词,弊病/名词,弱点、毛病;B 项,动词,爱惜/动词,吝惜;C 项,代词,有人/副词,或许;D 项,均为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
【答案】 D2.下列加点的“其”,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B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C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 .路曼曼其.修远兮 【解析】 D 项,语气词,A 、B 、C 三项均为代词。
【答案】 D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 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⑥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A .①⑥⑦B .②④⑦C .①④⑥D .③⑤⑥【解析】 ①④⑥名词作状语,②⑦为使动用法,③形容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C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⑤思厥先祖父..⑥胜负..之理..之数,存亡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D.①⑦C.②⑤D.①⑥【解析】①颠覆:推翻,摧毁,灭亡。
⑥胜负,胜利和失败;存亡,存续和灭亡。
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
②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③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必要。
④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⑤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5.1六国论同步练习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5.1 六国论 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赂.(lù贿赂)秦 举.(jǔ全部,都)以予人 B .暴.(bào 残酷)霜露 奉之弥.(mí更加,愈)繁 C .洎.(jì自从)牧以谗诛 犹抱薪.(柴)救火 D .秦击赵者再.(zài 两次) 为.(wéi 治理)国者 解析: A .举,拿;B.暴,pù暴露;C.洎,等到。
答案: D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或.曰:……率赂秦耶或.未易量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解析: A .弊病/困顿;B.爱惜/吝惜;C.有人/或许;D.均意为“所以”。
答案: D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 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⑥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⑦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⑧吞二周而亡.诸侯 ⑨今殴民而归.之农 ⑩而秦兵已西.矣 A .①⑥⑦⑩ B .③④⑧⑨ C .①④⑦D .③⑤解析: ①④⑦名词作状语,②⑧⑨为使动用法,③形容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名词,⑥名词作动词,⑩名词作动词。
答案: C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8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试题:5.1 六国论含答案
六国论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率.赂秦耶(shuài)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项,“赂”应读“lù”。
B项,“暴”应读“pù”。
D项,“为”应读“wéi”。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
亲附,亲近(2)招致(3)副词,近于(4)爱惜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视之不甚惜.. B.子孙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项,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今义指父亲的父亲。
B项,子孙: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
古今同义。
C项,颠覆:灭亡。
今义指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
D项,故事:先例。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4下列对“以”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用、凭。
②连词,表承接关系,而。
③连词,表示目的,来。
④介词,拿,用。
5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①;②。
(2)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习题:第五单元+第20课六国论+Word版含答案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战国七雄参与激烈的角逐,最后却是秦国一枝独秀,脱颖而出,最终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度。
其中奥秘,后人众说纷纭。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文学史历来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来高赞苏氏三人,那么我们就放慢脚步,慢慢欣赏一篇关于分析六国灭亡原因的佳作——苏洵的《六国论》。
穿过一段又一段悠长悠长的林阴小街,透过浓密的行道树叶,远远地就能瞥见一角角朱檐灰瓦;街面上,铁青的石板早已被行人匆匆的脚步磨得幽光微现。
不知不觉地来到一道褐色的大宅门下。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C.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D.当.与秦相较(dànɡ) 洎.牧以谗诛(jì)解析:A项,“暴”应读pù;B项,“为”应读wéi;D项,“当”应读tǎnɡ。
答案:C2.下列语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解析:A项,“事”“礼”都是名词作动词;B项,完:形容词作动词;D项,却:使动用法。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思厥先祖父..孤危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②存亡..之理③可谓智力百倍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⑥战败..而亡,诚不得已A.①③B.②③C.②⑥D.④⑥解析:①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其实:古义,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⑤故事:古义,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六国论》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课文《六国论》教学设计海南华侨中学语文组唐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教材分析】《六国论》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
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教法设计】引导——启发——点拨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六国论 Word版含答案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熟读文本。
2.了解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作品中表现的情与理。
3.体会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结构特点。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
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
“散”是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不是散漫杂乱、毫无章法、生气和血脉,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
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和特征。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
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
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
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脉络有多种途径。
第一,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
第二,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探求。
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以文气来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
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
不同的阅读速度往往会有不同的收获。
快读可以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
提要钩玄可以和因声求气、反复诵读相结合,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再进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
六国论说作者(一)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旧传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5.18.1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课时练习29六国论(第1课时)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弊在赂.秦(lù)B.思厥.先祖父(jué) 为.国者(wéi) 洎.牧以谗诛(jì)C.日削.月割(xuē) 一夕安寝.(qín) 小则获邑.(yì)D.六国互丧.(sāng) 如弃草芥.(jiè) 抱薪.救火(xīn)答案 B解析A.暴pù。
C.寝qǐn。
D.丧sàng。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六国互.丧互:相继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跟随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判断D.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答案 C解析判:确定,断定。
3.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洎牧以谗诛B.暴秦之欲无厌C.奉之弥繁D.则胜负之数答案 B解析“厌”通“餍”。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②始.速祸焉B.①然.后得一夕安寝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①六王毕,四海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答案 B解析A.①开始,②才。
B.都解释为“这样”。
C.①统一,②数词。
D.①喜爱,②爱惜。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可谓智力..孤危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答案 A解析A.古今同义:翻倒,或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
B.古义:它实际上。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C.古义:智慧和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D.古义:先例。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五单元 第十五课 六国论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祐元年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渴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名声大噪。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三字经》对其描述为“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的政论文写得非常出色,主要代表作《嘉祐集》十五卷,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在诗歌、散文方面也有建树,著有《权书》《衡论》等。
[知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知常识]1.六国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
当时天下战国七雄,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三苏皆作有《六国论》。
2.论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六国论》练习.doc
六国论苏洵文言文阅读(19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戍卒叫,函谷举(举:拔,攻占。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C.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霁:下雨。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都、全)2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吾祖死于是齐人勿附于秦 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D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23.翻译下列句子(8分)(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5.18.2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
课时练习30 六国论(第2课时)对应学生用书P59 时间:40分钟 分值:40分 [基础提升]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谗(chán)诛脂(zhī)肪供(gòng)稿洞见症结(zhēng)B.荆(jīng)棘中(zhòng)肯靡(mí)费乘(chèng)人之危C.处(chǔ)方尽(jǐn)早牌坊(fāng)潜(qián)移默化D.关卡(kǎ)角(jué)力下载(zài) 重创(chuāng)敌舰答案 C解析 A.供gōng。
B.乘chéng。
D.卡qi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册封 覆辙 至高无尚 远交近攻B.对峙 阑珊 变幻莫测 高山仰止C.宣泄 串通 惮精竭虑 精诚所至D.历练 彪柄 见微知著 下自成蹊答案 B解析 A.尚—上。
C.惮—殚。
D.柄—炳。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苏洵的《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语言朴素简劲。
②江苏宜兴的朋友告诉我,只有保证了泥质、工具、款制,甚至做壶的心境等诸多条件,才能做出一把珠圆玉润的精品壶。
③达尔维什作为一个享誉世界诗坛的诗人,除了在阿拉伯世界耳熟能详,也为中国诗人和诗歌读者熟知。
④在本次公益阅读推广活动中,与会专家们对儿童图画书、童话诗、幻想文学等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学理分析和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
⑤元好问认为,写诗就是要抒发真性情,要表达个人的感受,如果人家如何,自己就跟着如何,随人俯仰、陈陈相因,就太可怜了。
⑥动物专家认为,在人类对待野生动物的问题上,“天地之漠漠无亲”是大慈悲,人类的小德小惠反是不仁。
希望大家广而告之,众口铄金。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④⑤D.③④⑤答案 B解析 ①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用书:散文之部第五单元六国论含答案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熟读文本。
2.了解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作品中表现的情与理。
3.体会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结构特点。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
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
“散”是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不是散漫杂乱、毫无章法、生气和血脉,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
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和特征。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
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
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脉络有多种途径。
第一,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
第二,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探求。
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以文气来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
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
不同的阅读速度往往会有不同的收获。
快读可以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
提要钩玄可以和因声求气、反复诵读相结合,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再进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
六国论说作者(一)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旧传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同步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同步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赂.(lù贿赂)秦举.(jǔ全部,都)以予人B.暴.(bào残酷)霜露奉之弥.(mí更加,愈)繁C.洎.(jì自从)牧以谗诛犹抱薪.(柴)救火D.秦击赵者再.(zài两次) 为.(wéi治理)国者解析:A.举,拿;B.暴,pù暴露;C.洎,等到。
答案: D2.下列语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C)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解析:A项,“事”“礼”都是名词作动词;B项,完:形容词作动词;D项,却:使动用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①思厥先祖父..百倍..孤危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之理③可谓智力..②存亡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而亡,诚不得已..⑥战败A.①③B.②③C.②⑥D.④⑥解析:①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其实:古义: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⑤故事:古义: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A项,状语后置句;B、C、D三项均为被动句。
二、精段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8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练习:第5单元+六国论+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赏析示例六国论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C)A.赂.(lù)秦暴.(bào)霜露弥.(mí)繁B.与.(yǔ)嬴厥.(quē)先祖父日削.(xuē)月割C.殆.(dài)尽洎.(jì)牧以谗诛率.(shuài)赂秦D.为.(wéi)国者当.(dānɡ)与秦相较荆棘.(jí)【解析】A.暴pù;B.厥jué;D.当tǎng,同“倘”。
2.下列各句中“亡”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亡”字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解析】A.灭亡;B.逃亡的人;C.逃走;例句及D,损失。
3.下列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导学号65994311(B)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解析】B是修饰关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⑤可谓智力..孤危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⑦思厥先祖父..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⑥B.①⑤⑦C.②③⑤D.③⑥5.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65994312(B)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⑦披坚.执锐.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解析】①⑤⑥⑩名词活用为状语,②⑧⑨名词活用为动词,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④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示例 六国论新提升·跟踪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六国互.丧②盖.失强援 互:交互、相继盖:因为B.⎩⎪⎨⎪⎧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暴秦之欲无厌. 与:亲附、亲近厌:讨厌C.⎩⎪⎨⎪⎧ 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②终继五国迁.灭 判:确定,断定迁:改变 D.⎩⎪⎨⎪⎧ ①此言得.之②苟.以天下之大 得:适宜、得当苟:如果【解析】 厌:满足。
【答案】 B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A .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B .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C .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D .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代词,有人。
②副词,或许。
③结构助词,用于后置状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状语后置。
④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土地”。
【答案】 D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解析】D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A、B、C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D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可谓智力..孤危④思厥先祖父..⑤则胜负..之理..之数,存亡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B.①⑥C.②⑤D.①⑤【解析】①颠覆:推翻,摧毁,灭亡。
⑤胜负:胜利和失败。
存亡:存续和灭亡。
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
②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③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⑥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答案】 D5.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赵尝五战于秦A.后秦击赵者再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举以予人D.苟以天下之大【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B.被动句。
C.省略句。
D.定语后置句。
【答案】 A6.下面对《六国论》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篇史论,史论的目的不在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
B.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中心论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达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文末巧妙地联系现实。
点出全文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C.本文是论说文,其结构的严密,论点的鲜明,堪称古议论文之典范。
文章开篇即提出了论点。
然后以史实为据,运用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分别从“赂秦”“不赂秦”两类国家分析其弊端,又以假设申说如果六国不赂秦则不至于灭亡,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
D.本文最后,借古讽今,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全文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而且首尾照应。
【解析】“不赂者以赂者丧”应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答案】 B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到了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2)况且这时燕国和赵国都处在秦国把别国灭得差不多的形势之下,可以说智谋和力量都无援并用尽了,这样打败仗而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
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8~11题。
六国论(节选)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怪天下之诸侯窃:私下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过失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排斥,抵御D.佐.当寇之韩、魏佐:协助、辅佐【解析】咎:责怪。
【答案】 B9.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彼秦者将何为.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C.以.五倍之地不赂者以.赂者丧D.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子孙视之.不甚惜【解析】A项,连词,却,但,表转折。
B项,动词,作为/动词,成为;C项,介词,用、凭借/介词,因为;D项,助词,的/代词,它。
【答案】 A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解析】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答案】 A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2)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参考译文】六国论(节选)苏辙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人口,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做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
因此我总是责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
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
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六国论(节选)李桢考点解说技法汇总经典题例建文时,祖为吏部吏。
未几,云南布政张公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
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
祖密言于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
为治当责实效。
今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
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
曰:“无逾.祖矣。
”授留守知事。
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
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
殡毕,哭奠而去。
时人义之。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
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
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
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
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
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
(摘编自《小山类稿》) 注:①若:或者。
②方田:指方田均税法。
③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被解除职务后自杀。
④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
⑤占籍:自外地迁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
问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一组是()①闽中法令严核②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③昼夜栉理而错画之④为治当责实效⑤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⑥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