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主动学习

合集下载

简述孔子的教学方法以及启示简答题及解析333

简述孔子的教学方法以及启示简答题及解析333

简述孔子的教学方法以及启示简答题及解析333孔子的教学方法以及启示近年来,孔子的思想在我国再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孔子对教育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他的教学方法在当时就颇具盛名,而且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那么,孔子的教学方法到底是怎样的呢?它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启示呢?一、以言传身教,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孔子强调以言传身教。

他认为,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孔子的教学理念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孔子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自身修养和榜样力量的重要性,他的言行举止成为学生们的楷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即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他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孔子总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和引导,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并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孔子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善于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他认为,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去主动学习、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孔子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欲望。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六大方法

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六大方法

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六大方法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教导弟子学习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法和原则。

以下是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六大方法:1.明心见性:孔子认为学习的第一步是要明晰自己的内心和本性。

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够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升自己。

他常常说:“君子之学也,言立而立,言行立而行。

”2.博览群书:孔子强调广泛阅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他鼓励弟子们读书,认为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可以拓宽知识视野,增加见识和理解力。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也反映了他对于抱有开放心态去学习的重视。

3.论辨思辨:孔子注重辩论和思辨的能力培养。

他希望弟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且能够与他人进行讨论和辩论。

他常常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

4.敬重仁道:孔子教导弟子学习要以仁德为核心,注重道德修养。

他强调要善良、宽容、敬重他人,提倡以德行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他常常说:“主忍恕,制诚无疆也。

”他相信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和发展自己。

6.实践应用:孔子认为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

他相信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他强调要主动去学习和实践,通过实践来丰富知识和增加经验。

总而言之,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方法包括明心见性、博览群书、论辨思辨、敬重仁道、归纳整理和实践应用。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古代的教育,也对于现代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求有关主动学习的名人事例名言警句

求有关主动学习的名人事例名言警句

求有关主动学习的名人事例名言警句匡衡的凿壁借光还有车胤囊萤夜读(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即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孔子谈学习方法范文

孔子谈学习方法范文

孔子谈学习方法范文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学习方法的观点和理论,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习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孔子强调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他认为学习应该以“敬”为本,即对待学问要虔敬和恭敬。

学习应该是一种虚心向学的态度,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和知识边界。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乐趣,只有在乐于学习的前提下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孔子提出了“三思而后行”的学习方法。

他认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经过三思,即思考事物的来龙去脉、思考自己的行动是否符合道义、思考自己的目的和结果。

这种三思而后行的学习方法强调了思考和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让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避免盲目从众和从事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此外,孔子倡导的第三个学习方法是注重实践。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思考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他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说,只有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和体会其中的奥妙之处。

因此,孔子强调实践是学习的关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

孔子还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在孔子看来,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密而信赖的关系,师傅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悉心教导,而学生要以敬畏之心去学习,虚心向师傅请教。

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

他主张循序渐进地学习,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有目标和有计划的,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顺序进行,不急躁,不懈怠。

他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意思是说,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断地进行新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对孔子学习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融合了理论与实践、思考与实践、以及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

孔子的名事

孔子的名事

孔子的名事以下是一些孔子的名事:1. 孔子劝学。

孔子对弟子非常重视学习,主张学习要以有教无类为前提。

一次,子路有些粗野、教养不足的样子,孔子便主动提出给他讲解“学而时习之”的道理。

讲完后,又问其他学生:“你们都明白了吗?”待回答后,孔子说:“由也,始可以诲矣。

”从此更加尊重子路。

这件事说明孔子不耻下问,言之谆谆,对晚辈的教育十分耐心。

2. 周游列国:鲁国的局势发生剧变之后,孔子带着一批弟子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奔波与游历,当时列国互相争战,局面分裂,于是孔子希望能在中原地区推行仁义,统一国家,但未能成功。

3. 编撰《诗经》: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的很多思想受到时代的局限,然而在今天看来仍有其合理的地方。

他对于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整理和修订,为了更好地教授学生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他花费了很多时间编写了儒家经典之作——《诗经》。

4. 教育严谨:孔子非常注重教育事业,对学生们的教学要求也非常严格。

据历史记载,他在不同的地方办过私塾或收徒传教,传授的内容以六艺为主(礼乐书数御射),不仅教会他们本领技术更寄托了自己内心的希望和对人生的理想。

只要对他所认同的人或者有能力的学生他就尽力去教诲对方,《史记》称“沐浴斋戒而后授业”,并把每一个学生按照各自的才能分别加以引导,甚至对他的夫人也很尊敬认真的叫她行事并严肃的告诉别人这是他的妻子。

可见其对教育的认真程度和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尊重。

5. 故事影响深远:在卫国与宋国之间有个陈国,有一位是青年叫做公西袥他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应对坏人打来的老虎自顾逃命竟然没有留下痕迹但是据说在家里的枕头底下放过书的被人知道了不少的事情但他认为按原则做事是最好的学以致用并为实现大同世界做了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的经历使大家了解到古代曾出现过的名人学者并且也对故事产生了好奇心产生了探究心理想了解更多知识等一切关于他的事迹和他做的好的事情上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一些有关孔子的名事,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智慧、教育和责任担当等方面。

浅谈孔子的学习观

浅谈孔子的学习观

表 明了子夏对孔 子的学习观深有体会 , 子夏所说 的第一 个
K y r s: n u is;e r i g;a t u e; i 出0 e wo d Co f cu lan n ttd re d i l


学 习的 含 义
观, 简单地说 , 大一部分就是指学 习和切 实落到 自身的一 很

般人都认为 《 语》 的“ ” 论 中 学 就是 “ 习” 而一般来 学 ,
些为人处世 的道理。子禽 问于子贡 日:夫子至于是邦也 , “ 必
闻其政 , 求之 与? 抑与之与?” 贡日:夫子温、 恭 、 、 子 “ 良、 俭 让 以得之。” 夫 子温 、 恭 、 、 以得 之” ④“ 良、 俭 让 更多是为人处事 的道理 , 在字 面上 就有 很强的说教性 , 很显现的一种行为方
中图 分 类 号 : 2 22 文 献 标 识码 : 文 章 编号 : 9 3 5 (0 )2 0 7 — 2 B 2. A 10 —9 8 2 1 0 —0 6 0 0 1
Con uc ussLe r ng V i w f i ’ a ni e
M EN G Fe —fng ng e .
“ 两个部分 , 习” 在传统文化中 , ” “ 包含着学问的含义 。 学 从狭
义上来说 , 学问是专业 知识 , 而广义 的学 问除了各个专业方 面的知识外还包含着为人处事的道理 。大学》 《 中说 :大学之 “ 道, 在明明德 , 在亲 民, 在止于至善。 ① ” 由此也可见 , 真正的学 问绝对不只是知识那么简单 。墨子也说 :士虽有学 , “ 而行为
2 1 年 第 2期 01
( 总第 1 0 ) 2期
齐齐哈 尔师 范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

孔子对学习的相关论述和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

孔子对学习的相关论述和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

第二单元我们研究的是学习究竟是什么,这个单元,囊括了教育学视野中对学习的定义,还有西方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与认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学习的概念是一带而过的,因此,我选择了2."1.3节中的研习任务1."获取并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还有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在此,我将总结出孔子对学习的相关看法,还有给出我的个人见解。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孔子先生,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从小我们就常常子曰的背,不知道我们是不是真的懂得了其中的真意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孔子这个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家的世界里。

《论语》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弟子将《学而》列为开篇首章,大有深意。

就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首章也是“学而为一”,可间接说明了孔子为学思想的重要性。

当然,只有自己是好学者,还有成功的学习者,孔子才能成为那么成功的教育家。

1.好学。

孔子是懂得谦虚的人,但是唯有好学这件事情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谦虚的。

他说: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

孔子自谓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学精神是别人不及的,好学是后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愿意学习就可以学习的,以此来激励后人要有好学之心。

2.“求道”。

“好学”作为孔子学习思想的主要特征,它的精义在于求道。

但“求道”这个词语是十分抽象的,有人认为求道就是终日沉思默想体悟大道理,但结果却是陷入歧途或者并无所得。

孔子或许也尝试过这种方法,他也发现了其中的弊端,因此他给出解决的方法,“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谈谈孔子的为师之道

谈谈孔子的为师之道

综合理论课程教育研究258 学法教法研究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体育教学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行,自学得之”的目的。

体育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宜的的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

如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纠正错误的动作,根据不同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

2.教给练法体育教学间的知识结构虽然相当复杂,但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类同或相同的成份。

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素质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的练习方法时,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

如引导学生尝试自练,来体会动作的难易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练,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达到练习的效果。

运用互比练练习方法,来促成学生对体育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学生的认知规律,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将更为透砌。

要使学生认识动作的要领和规律,并进行练习训练,才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信心倍增,学习的主动性更强。

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争取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寻根究底,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尽管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不清楚,但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这也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体现。

我在新授前滚翻教学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前滚与翻跟头一样吗?这时学生中立即出现了一阵喧哗声。

有的说动作一样,有的说动作不一样;有的说有相似的地方等,并且每位学生对自己所提出问题都有一个较明确的观点。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态度在《论语》中,孔子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他提倡勤学、刻苦钻研,并强调学习态度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以《论语》中的相关篇章为依据,探讨其中蕴含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一、孔子的学习方法孔子主张学习应具备自主性,个体需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与学习。

《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正是孔子对于学习方法的精要概括。

孔子强调学习应持之以恒,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

其次,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整合吸收各方面的知识。

孔子的弟子曾问他关于治国之道,孔子回答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话意味着孔子认为通过学习诗书,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道德修养,从而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第三,孔子提倡与他人共同学习和探讨。

他曾说:“友,友,友也”,强调友谊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孔子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分享,通过对话和辩论来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思维能力。

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并虚心学习的榜样。

二、孔子的学习态度在《论语》中,孔子的学习态度体现出他对学问的敬畏与谦虚。

他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表明了他对自身学习状况的持续反思。

孔子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对自己的学习和修养有着持续的追求。

此外,孔子重视学习的实践应用。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是为了能够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他曾说:“温故而知新”,强调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回顾,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解。

孔子还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为了改变自己、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出了人们应当尊重他人、关心社会、追求良知善行的思想。

三、学习方法与态度的启示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于当代人士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并持之以恒。

勤奋学习、反复巩固是取得进步的根本途径。

孔子—启发式教学

孔子—启发式教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侯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时侯不去启发他。

孔子主张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弟子的独立思考习惯。

无可置疑,这确实是使学生思维开发的教学好方法。

远古年代的一大儒家孔子早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并不断用此法教导学子们,引导学子学习却不牵着他们,使之到达一种将明未明的状态,此时再加以点拨,使学子茅塞顿开,记忆深刻,既使问题得到好的解决,又锻炼了思维。

这种教学方法传承于后世,却并未得到后人的广泛应用。

眼观中国当今教育状况,又有多少教师学者遵从“启发式”教育,全心全意专注于开发学生思维呢?从小学走向大学,说实话,我所经历的教学方式无非“应试”两个字。

学校一番心思只在创造好名誉上,而最直接的标志就是学生的好成绩,于是学校一味要求学生们多做题,以求考试时好运碰上。

“应试式”教育显然不如“启发式”教育,培养独立思考思维难道不比死记硬背好?教导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有锻炼思维之能,但并非每个人都习惯和受用,毕竟智者不是大多数人。

每个人的心性都各不相同,有人热衷于活跃思维,有人热衷于默默慎学。

有些学子好学却不善于询问,不能及时发问,而此时如果老师也不主动加以指导,多多接触学子,岂不是埋没了人才。

还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主动性,对于某些人来说,处理不好,“启发式”学习反而会是一种压力,不但无所得,还导致紧张不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也不是对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适用。

对于年老者,他们长期思考一个问题常常无所解,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已是定向的了,此时直接的告知难道不比苦苦思索好吗?当然,若从小抓起,早早对孩子们实施“启发式”教育,使孩子们思维发散,他们终将成为思维灵活之人。

孔子教学,要求弟子能够从旧角度看待新问题,举一反三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理想的教学结果。

孔子的弟子颜渊就是如此聪慧之人,故而得孔子之喜。

论语中关于自主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自主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自主的句子《论语》。

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自主学习、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的教导。

关于自主的句子,可以理解为孔子对于个人主动学习和修养的强调。

以下是一些体现自主精神的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鼓励定时复习,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态度。

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里仁》。

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不应该担心没有地位,而应该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立足于社会,这需要个人自主地去学习和积累。

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

这句话说明了君子应该通过学习文化来结交朋友,并且通过朋友来辅助自己修养仁德,这是个人主动寻求提升的表现。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子罕》。

孔子在这里说,不到他愤怒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不到他困惑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这体现了教育中的自主性原则。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

这句话强调了认知的自主性,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对知识真实态度的体现。

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泰伯》。

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不应该担心自己贫穷或孤独,而应该担心的是社会的不公平和内心的不平静,这需要个人主动去调整和适应。

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虽然这句话出自《荀子》。

,但它体现了与《论语》。

中相似的自主学习和积累的思想。

这些句子虽然不都是直接关于“自主”这个词,但它们都蕴含了个人应该主动学习、思考和修养的意义,是《论语》。

中关于自主精神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以“仁”为核心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仁爱之心。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教育引导,每个人都能具备仁爱之心。

他倡导以“仁”为核心的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其成为具备仁爱之心的人,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强调人的修养孔子提倡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育的核心任务。

他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应该成为塑造社会的基石。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培养个人的礼仪观念、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以提高个人修养。

3. 重视教育的方法和过程孔子注重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他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和思维。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刻而富有智慧,为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技能。

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这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非仅仅追求分数和技能。

2. 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引导我们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3. 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孔子强调教育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使人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提醒我们教育不能仅仅注重个人的发展,更应该关注社会的需要和责任。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1.立志有恒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

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他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2.克已内省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善则学,不善则改。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在学生中间积极提倡,他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认真复习吗?学生以社会规范为准,对行为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符合规范的情况,避免继续在行为方面犯错误,这样就经常起一种监督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纯用感情来支配行为,这种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3,改过迁善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他反对有人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孔子之主动学习

孔子之主动学习
经济势力所屈 ,此 孔子 之学 之最 有功 于人 类者 也 。 【 ”2 他反对仅仅将 学习作为敲 门砖 。 “ 以君子求诸 己,小人
学 习精 神 和求 知 的迫 切 心 情 。他 认 为 好 学 是 “ ” 仁 “ 知… 信 ”等 美德 的基础 ,只有刻苦 学 习 ,才能纠正
各 种偏 颇 ,使 自己变得更加尽善尽美。 孔 子是入 世 的 ,他奔 走 天下 ,以求 可 以实现 自己 的政治理想 ,孔 子 在周 游列 国的过 程 中,始 终没 有停 止学习。孔 子的一生 ,有 过得 也有过 失意 ,有过成 功 ,
求诸人。 (《 ” 卫灵公 》 )孔子所称赞 “ 己”并非谋求 为

己私利 ,而是 通过学 习不 断加 强 自身修 养 ,真 正做
自己的学问 ,因 为只有这 样才 能排除 急 功近 利 的私心
更有过失败 。从 《 记 ・孔子 世 家》 这部 最早 的关于 史 孔子的传记 中我们 就可看 到 ,他的一生 是颠沛 流离 的,
孔子所理解 的学 习,是 自我 实现 的有 效 途径 而不
思 ,无益 ,不如 学也 。 《 ( ” 卫灵 公》 )并 以 “ 如不 学 及 ,犹恐失之 ” 《 泰伯 》 ( )这 样来形 容 自己只争朝夕 的
是获取名利的工具 。《 论语 ・ 述而》:“ 饭疏食饮水 ,曲 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 中矣 。不义而富起且 贵 ,于我 如浮 云。 ”—— “ 自孔子立此 标 准 ,于 是人 生正 义 之价 值 , 乃超越于经济势 力之上 。服其教者 ,力争 人格 ,则不 为
现志 向的有效途径
不知 ,是知也。 ( 《 ” 为政》 子罕》 中提到 的 “ )《 子绝 四 :毋意 ,毋 必 ,毋 固,毋 我 ”就 体 现 了孔 子不 凭空 猜测 ,不绝对肯 定不 固执 己见 ,不惟 我 独尊 的求 实 的

乐学为舟,知识为海:孔 子的学习之道

乐学为舟,知识为海:孔 子的学习之道

乐学为舟,知识为海:孔子的学习之道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关于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更是影响深远,为后人照亮了求知的道路。

孔子强调学习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意味着,仅仅知道知识是不够的,真正热爱学习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以学习为乐则是最高境界。

当我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被迫去完成的任务时,内心就会充满热情和动力。

这种乐学的精神,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会轻易放弃,而是怀着积极的心态去探索、去克服。

孔子还注重学思结合。

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如果只是盲目地接受知识,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思考所学的内容,将其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联系。

同时,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又能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灵感。

只有学思并重,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孔子提倡“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广泛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同时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告诉我们,学习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或学科,而应广泛涉猎,开阔视野。

无论是历史、文学、哲学,还是天文、地理、音乐,都能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抓住重点和核心,做到融会贯通。

而“礼”的约束,则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谦逊、恭敬的态度,遵循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

孔子重视“温故而知新”。

他认为,温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和体会。

这是因为,随着我们阅历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再次回顾曾经学过的东西,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反复温习,我们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加深记忆,同时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和问题。

而且,在温习的过程中,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对比和联系,还能够激发创新的思维,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孔子(551年前-479年前)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尊师重道、诚信立身、德行为先等。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和道德品质。

在孔子看来,师德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他提出了“三行”(行善、行正、行恭)和“三听”(听经、听训、听问)的观念。

孔子强调学生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并将老师视为自己的榜样。

他认为只有通过模仿和学习优秀的榜样才能实现德行的提升。

其次,孔子的学习方法包括勤学好问、实践与知识的结合、示范教学等。

孔子强调学习要勤奋努力,勤学好问是学习的基础。

他认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提问,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同时,孔子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孔子还提倡示范教学。

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激励和引导学生。

孔子自身就是最好的榜样之一,他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以此来教育学生。

他认为只有通过言传身教,才能影响和引导学生。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包括尊师重道、诚信立身、德行为先等,以及勤学好问、实践与知识的结合、示范教学等。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德行,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这些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为后来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自学思想的总结

孔子自学思想的总结

孔子自学思想的总结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的学说被誉为儒家学说的开山之作,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学问的重要性,他非常强调自学的重要性,并以自己为榜样,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教育他的学生和追随者。

以下是对孔子自学思想的总结。

首先,孔子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德行的重要性。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行为和品德是判断他的人格和道德价值的标准。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高尚的品德,以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孔子起初并没有得到政治职位,但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辞,树立了正直和善良的榜样,因此广受赞誉。

他在自己的学说中传授道德准则,例如仁、义、诚、忍等,他相信这些美德的实践可以使人们成为更好的人。

其次,孔子主张通过学问来提升自己。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养,才能够获得智慧和知识。

孔子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他鼓励人们通过亲身实践和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他认为学问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非常重要,并将其视为个人发展的关键要素。

他自己也是一个积极学习的榜样,他研究了历史、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并通过阅读和思考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此外,孔子提倡自学和自我完善。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主动学习和自我提升,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教诲。

他强调自学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

他相信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累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成就。

他的学说中强调了自律、自立和自由的重要性,他相信一个自律和自立的人可以在任何环境中独立生存并取得成功。

最后,孔子强调学习的过程是终身的。

他鼓励人们在一生中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知识。

他认为学问的获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

他主张人们应该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并不断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行为和观点。

总而言之,孔子的自学思想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学问的重要性、自学和自我完善。

子见南子的典故启示

子见南子的典故启示

子见南子的典故启示《子见南子》是《论语》中的一则典故,讲述了孔子和南子的一次对话。

这个典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1. 学习的态度在典故中,孔子主动向南子请教。

这展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的态度,他不畏惧自己知之甚少,愿意向他人学习、借鉴他人的智慧。

这启示我们,学习应该持有虚心谦逊的态度,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2. 探索的精神孔子问南子:“子路奚为于丧?”南子回答:“曾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孔子听后表示欣赏,并称赞曾子的智慧。

这表明孔子积极探索人性和道德,他善于借鉴他人的观点,从中获取新的见解。

我们应该有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断寻求新的知识和体验,拓展自己的视野。

3. 价值观的坚守在典故中,南子告诉孔子:“狂者进取,而君子退之。

” 南子认为,对于一些追求名利的人来说,他们会不择手段地追逐自己的目标,而君子应该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世俗所动摇。

这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做一个有原则的人。

4. 尊重他人的智慧孔子在和南子的对话中,对南子的回答表示了欣赏和称赞,他将南子的智慧放在了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这体现了对他人智慧的尊重和认可。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不论对方的地位和身份,都要平等对待,不轻视他人的见解。

5. 实践至善在典故中,孔子问南子:“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孔子通过这句话告诫南子,一旦发现自己犯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并将修正后的行为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这启示我们,真正的学问在于实践,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总之,《子见南子》这个典故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的态度、探索的精神、价值观的坚守、尊重他人的智慧以及实践至善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不断成长进步。

孔子之主动学习

孔子之主动学习

天府新论2009年6月孔子之主动学习马雪娟 [摘要]在《论语》中到处都体现着孔子好学的态度以及他孜孜不倦求知识的行为,孔子的主动学习主要表现在他好学乐学的学习态度和广知博学、善于实践的学习行为上。

这是孔子能够成为圣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论语》中通过孔子同弟子们的对话,表现出他对学习的独到见解。

孔子的一生是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距。

”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孔子;好学;躬行实践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9)6月-252-2[作者简介]马雪娟,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四川成都 610041 一、孔子的学习态度孔子是怎样看待“学”呢?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这就是孔子对“好学”的要义解释。

不厌其学,向有德者、贤人学习。

孔子还以德行衡量是否“学”到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

不幸短命死也,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1.孔子将学习看作通向志向的必由之路在对志向的追求中,孔子认为学习是实现志向的必由之路。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并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这样来形容自己只争朝夕的学习精神和求知的迫切心情。

他认为好学是“仁”“知”“信”等美德的基础,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纠正各种偏颇,使自己变得更加尽善尽美。

孔子是入世的,他奔走天下,以求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止学习。

孔子的一生,有过得也有过失意,有过成功,更有过失败。

从《史记・孔子世家》这部最早的关于孔子的传记中我们就可看到,他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并且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屡遭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努力,无怨无悔,以苦为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府新论2009年6月
孔子之主动学习
马雪娟
[摘要]在《论语》中到处都体现着孔子好学的态度以及他孜孜不倦求知识的行为,
孔子的主动学习主要表现在他好学乐学的学习态度和广知博学、善于实践的学习行为上。

这是孔子能够成为圣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论语》中通过孔子同弟子们的对话,表现出他对学习的独到见解。

孔子的一生是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距。

”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孔子;好学;躬行实践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9)6月-252-2[作者简介]
马雪娟,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四川成都 610041
一、孔子的学习态度
孔子是怎样看待“学”呢?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
好学也已”。

(《学而》)这就是孔子对“好学”的要义
解释。

不厌其学,向有德者、贤人学习。

孔子还以德行衡量是否“学”到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

不幸短命
死也,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
)1.孔子将学习看作通向志向的必由之路
在对志向的追求中,孔子认为学习是实现志向的必由之路。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
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并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这样来形容自己只争朝夕的学习精神和求知的迫切心情。

他认为好学是“仁”“知”“信”等美德的基础,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纠正各种偏颇,使自己变得更加尽善尽美。

孔子是入世的,他奔走天下,以求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止学习。

孔子的一生,有过得也有过失意,有过成功,更有过失败。

从《史记・孔子世家》这部最早的关于孔子的传记中我们就可看到,他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并且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屡遭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努力,无怨无悔,以苦为乐。

2.孔子对自我有准确的认知,并且认为好学是实
现志向的有效途径
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
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可见他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不同的。

“忠信
之资,初不足以过人,唯好学为所自信。

”〔1〕
孔子将自
己界定在“学而知之”的普通人范畴,当有人认为孔子是“生而知之”时,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
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治长》
)他认为自己的知博是由于喜爱古代文化而加以勤奋探索、努力
学习的结果。

孔子说自己“少也贱”(《子罕》
),因此他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不断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成熟、完满的人。

孔子所理解的学习,是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而不是获取名利的工具。

《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起且贵,于我如浮云。

”———“自孔子立此标准,于是人生正义之价值,乃超越于经济势力之上。

服其教者,力争人格,则不为
经济势力所屈,此孔子之学之最有功于人类者也。


〔2〕他反对仅仅将学习作为敲门砖。

“以君子求诸己,小人
求诸人。

”(《卫灵公》)孔子所称赞“为己”并非谋求
一己私利,而是通过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真正做自己的学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排除急功近利的私心杂念去追求真正的学问,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浅尝辄止。

因为孔子不是为名为利、为别人的评价而学习,所以他的学习态度是那么坦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罕》中提到的“子绝
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体现了孔子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惟我独尊的求实的
2
52
学习态度。

在孔子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不仅通过知识的增长,更通过接触多种多样的人和事,各种各样的尝试去觉悟生命的意义,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并将勤奋学习变做自己的行为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对宇宙万物之理早已了然于胸,然而他却说自己对鄙夫所问一无所知。

孔子在太庙时本是精通于礼,而他却“入太庙,每事问”(《八佾》)。

博学多才的孔子是如此实诚、谦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勤奋地学习着。

1.孔子对学习的认识、看法处处落实在他的实际行动上
孔子对自我的准确认知及对人生理想求,使他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体味到无穷乐趣。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他将学习当作人生一大乐事,认为即使是粗衣陋食茶淡饭,只要能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就是最大的乐趣。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乐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孔子认为,学习就应当自强不息、孜孜不倦:“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他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而是勤奋地去求得知识,并把所见所闻记在心中,努力学习而不满足于现状。

孔子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晚年退修诗书礼乐,下功夫深入研究《易经》。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3〕表明孔子活到老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

孔子是这么积极进取,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精神。

孔子重视学习对提高自身修养的作用,他曾告诫弟子仲由:“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如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如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另外,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孔子体验到学习的苦中之乐,就有了持久的内在动力,才能百折不挠,自觉主动地甘愿受苦,去磨练自己,丰富自己,发展和完善自己。

孔子不仅从古代典籍中汲取养分,在日常中,他还善于把别人的经验、智慧通过学习观察转化为自己的学问。

他说“:下上达”,认为高深的学问是从身边学起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体现了他虚心好学的态度。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乡党》)以及“问官制于郯子”的故事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2.孔子的学习与人生社会紧密联系
孔子的学习是与人生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子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在孔子看来,重要的是把知识与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交流中丰富思想,增长见识。

学习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看到贤能之士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心里就应该自我反省,这是需要恒心的。

颜回之所以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除其禀赋外,与他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孔子曾夸奖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雍也》)孔子对缺乏恒心,半途而废的弟子冉求提出了严厉批评:“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雍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冉求只是以“力不足”为推辞,在半道上画地为牢,固步自封。

因而颜回英年早逝,孔子无比悲痛,直叹道:“天丧予,天丧予”。

在求学路上,或积少成多或功亏一篑,或进或退都在自己,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才可能成就大业。

学习只有通过努力求索,将“知之”提升到“好之”“乐之”的境界,才会“志于道”而矢志不渝。

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对于孔子来说“知”“行”是合一的,而不是分离的,由知而行,由实获知,孔子的一生便是在“学”与“习”“的过程断完善自己。

以品性衡量“学”。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精神力求上进,才可称得上“好学”。

他赞赏古代学者为充实自己,寻求自己的尽善尽美之道而学习的求学态度,实际上就是表明了自己的主张:学习不是为名为利,也不是为别人的评价,而是为了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习,就是实现这一价值的过程,因此,即使是“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参考文献〕
〔1〕〔2〕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M〕.上海三联书店,2007.241,241.
〔3〕司马迁.史记(六)[M].中华书局,1959.1937.
3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