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三步 中外关联 通史模块集训

合集下载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步骤1.2中国古代史专题分类整合与综合测评课件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步骤1.2中国古代史专题分类整合与综合测评课件

隋唐 时期
宋元 时期
三、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 时期 发展历程 兴起、发展和繁荣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 先秦 “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 时期 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 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重农抑商”,步履维艰 秦汉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 时期 间、地点的限制。(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 是有所发展。
从魏晋 南北朝 到宋元
明清
发展与繁荣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 白瓷。(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 青北白”两大系统。(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 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辉煌与滞后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 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 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 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 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时期 发展历程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 先秦 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 (萌芽) 宗,也是最高领袖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 秦朝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 (创立) 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西汉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 (发展) 相权
明清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 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 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土地兼并严 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三步 通史模块集训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三步 通史模块集训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一中国古代篇第三步通史模块集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15·浙江四县市高三5月联考)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接点是( ) 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选B。

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禅让是在位执政者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并没有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将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体现了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B项正确;郡县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血缘关系,所以不是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C 项错误;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而不是血缘,因此也没有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D项错误。

2.(2015·湖北宜昌高三5月模拟)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

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

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解析:选B。

材料未反映青铜铸造业衰落,故A项错误;西周早中期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有贵族化的倾向,战国中晚期,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说明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折射出贵族政治经济实力的下降,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青铜器的需求减少,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工具,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乐制度不可能在战国时期废除,故D项错误。

3.(2015·南京师大附中高三5月模拟)《史记》记载:“(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材料最能说明战国时临淄( )A.是当时的商业都市B.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解析:选A。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整合课件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整合课件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11
阶段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 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 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经济得到 开发。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12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 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 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 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9
(2)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秦汉的贡献不仅在 于开拓疆域、确立中国腹地大格局,还使国人逐渐养成国 家统一的心态。统一国家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大, 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3)汉代士人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影响历史发展。以 董仲舒为代表的士人著书立说,影响了传统文化和社会发 展。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18
商品经济之所以能够促成唐宋社会的变革,根本原因 在于它集中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说来,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方面:
(1)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社会出现流动和分 层,市民阶层兴起。
(2)赋税制度变革,呈现市场化趋势。 (3)民族政策变化,重视边疆开发。 (4)思想文化领域多种风格并存,体现商品经济发展。 (5)价值观由传统的“重义轻利”向“言利”转变,功 利主义逐渐盛行。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4
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 期的社会转型
(1)从政治上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主要表 现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分封制走向崩 溃,宗法制遭到破坏,国家由分散走向统一集权。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知识整合(一)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知识整合(一)

模块知识整合(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

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政治——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商周的政治制度(1)商周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1)先秦时期的耕作技术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汉代牛耕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3)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2.手工业(1)西周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技艺高超;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2)汉代开始用煤炭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1)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时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2)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

K12课件
10
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形成了 “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 (1)中央:①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②扩充监 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地方: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 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各司 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后来,地方上临时派遣的巡抚 成为地方最 (1)思想: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
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科技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
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K12课件
11
(3)特点: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 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 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K12课件
12
1.(视角 明代中央机构变化的特点)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 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 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 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 变化说明( )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统筹理主干]线索(一):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线索(二):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直至明初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线索(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后世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高度析高考]考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 拓展教材的宽度1.(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选A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

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故A项正确。

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步骤1.2中国古代史专题分类整合与综合测评课件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步骤1.2中国古代史专题分类整合与综合测评课件

隋唐 时期
宋元 时期
范围扩大,贸易繁荣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2)农村集市贸易发 展起来。(3)出现柜坊和飞钱。 打破时空,空前繁荣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2)出现了世 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 的重要财源。(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商品品种齐全。
传统农业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 广。(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 春秋战国 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3)土地制度:井田 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4)经济方 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2)生产工具:出现耦 从秦汉至 犁、耧车、曲辕犁等。(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 宋元 法、耕耙技术。(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 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
明清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 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 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土地兼并严 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二、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期 发展历程 形成与发展 (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 从先秦 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 到秦汉 种经营形态并存。(2)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 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 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一、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时期 发展历程 农业起源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 原始社会 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 公社所有。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2)耕作方式为石器 夏商周 锄耕。(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4)经营方 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专题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2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专题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2

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发展与繁荣 从魏晋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朝烧制出白瓷 南北朝 (2)隋唐:制瓷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到宋元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夏商周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传统农业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春秋战国 (2)生产技术:注重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松动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
策 明清
萌芽的发展——固守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汇编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汇编

历史二轮(考点整合)板块整合(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阶段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特征归纳]先秦是我国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大一统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命题链接]视角1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认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阶段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特征归纳]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形成;宋元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命题链接]视角1 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生态环境角度认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理解唐宋之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阶段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特征归纳]明清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命题链接]视角1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明清时期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视角2 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看待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阶段四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特征归纳]辉煌属于雅典,宏伟属于罗马。

曾经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希腊和罗马两大古代文明,为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命题链接]视角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古代希腊的人文精神关联宋元明清时期和16世纪西方“商业革命”的表现与特点史学新论(一) 古代政治文明的四大定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核心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融合以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性文明,掩藏在以道德体现出来的伦理行为文明之中,走的是家国同构之路,体现出血缘关系定律、专制主义定律、中央集权定律和道德政治定律。

高考历史第一部分 模块一 第二步 微专题2 中国古代的土地、赋役制度和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第一部分  模块一  第二步  微专题2 中国古代的土地、赋役制度和经济政策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 标志)。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 标志)。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对点训练] 1.中国古代对于“农民”的称呼,青铜器上有 “臣”“众”,先秦文献有称“野人”,秦汉有称呼 “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明清时称 “庄客”“佃”“农民”等,出现这种变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源于( )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C.农业赋税制度的变革 D.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7)唐中后期——两税法。 按照资产和田亩,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由人丁税转为财产税。 (8)北宋中期——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漏税。 募役法:政府雇人服役,不服役者交免役钱或助役钱。 (9)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将部分丁役摊入田亩,各种赋役、杂税合一,一律折银 缴纳。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 (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 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 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业占明朝GDP比重较高,故A项正 确;材料无法说明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故B项错误; 明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指出黄金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D项错误。 答案:A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京师与各州县,均设有店宅务,负责对政府 公屋的出租与管理。京师的左右厢店宅务,设“勾当店宅务” 一员,“勾押官”各三四员,“掠房钱亲事官”各四五十名 负责招租、收租,另有“修造指挥”各五百人。店宅务的账 目管理非常周密、严格,店宅务每日需要登记的账簿多达二 十八种,包括旧管入库簿、赁簿、欠钱簿、新旧界倒塌屋簿 等。由于店宅务公屋具有廉租房性质,政府对租赁店宅务公 屋之人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应监官、典押公文人员、 作匠之类,在京管辖两务官吏,不得承赁官宅、舍屋、地段, 违者杖一百以上”,在京城拥有房产的市民,也不得承租汴 京店宅务的公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一中国古代篇第三步中外关联通史模块集训(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xx·浙江四县市高三联考)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接点是( )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选B。

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禅让是在位执政者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并没有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将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体现了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B项正确;郡县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血缘关系,所以不是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C项错误;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而不是血缘,因此也没有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D 项错误。

2.(xx·湖北宜昌模拟)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

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

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解析:选B。

材料未反映青铜铸造业衰落,故A项错误;西周早中期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有贵族化的倾向,战国中晚期,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说明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折射出贵族政治经济实力的下降,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青铜器的需求减少,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工具,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乐制度不可能在战国时期废除,故D项错误。

3.(xx·南京师大附中模拟)《史记》记载:“(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材料最能说明战国时临淄( )A.是当时的商业都市B.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解析:选A。

题干中“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的描述体现出了临淄商业的繁荣,故A项正确;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的说法有所夸大,不符合历史事实,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政府的政策,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故D项错误。

4.《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材料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解析:选C。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作用。

材料的含义主要是:因为有了子贡,使鲁国得到保存,使齐国产生了混乱,使吴国被攻破,使晋国变得强大而且使越国成为霸主。

这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政局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故C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应选C项。

5.(xx·山东潍坊模拟)《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 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解析:选C。

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A项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C项正确;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

6.(xx·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调研)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内朝”“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解析:选B。

汉武帝时期提拔亲信近臣,设置内朝,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负责执行,与此前的“功臣丞相”和此后的“学术丞相”不同,是前后两种丞相的转折点。

汉武帝时期刺史职能是监察地方而不是监督丞相;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置内朝达到限制丞相的目的;昭宣后的丞相群体是“学术丞相”,出现在汉武帝之后。

7.(xx·山东临沂高三模拟)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贵族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解析:选D。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集中于中央的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的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8.(xx·陕西高三教学质检)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

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解析:选C。

宗法制度退出了政坛,但是宗法思想并没有退出政坛,故A项错误;“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表明选官制度不受门第影响,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为门第等级,士族世袭政治特权,该变化表明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9.(xx·浙江金华十校高三调研)某同学这样讲述“洛阳纸贵”的典故:“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这段讲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 )A.造纸术没有被发明B.都城在长安而非洛阳C.尚未发明雕版印刷术D.没有赋这一文学形式解析:选C。

造纸术发明于西汉,东汉时蔡伦将技术改进,故A项错误;西晋的都城是洛阳,故B 项错误;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之际,故C项正确;赋是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西汉时发展起来,西晋时期仍是主要的文学体裁,故D项错误。

10.(xx·山东临沂高三模拟)《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

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

……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

”材料反映杨绾(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解析:选D。

从“(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的解决措施,而不是要恢复察举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针对弊端提出解决措施,而不是反对科举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可知为主张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增加对品德方面的考察,故D项正确。

11.(齐鲁名校xx届高三联考)唐代经济学家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

”下列措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商鞅“重农抑商”B.北魏推行均田制C.北宋“不立田制”D.张居正“田赋征银”解析:选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材料所揭示的是国家要稳固必须要先养人,即稳定民心,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北魏至唐所施行的均田制正是为了解决“养人”这一问题所采取的经济措施。

故应选B。

12.(xx·北京东城区高三练习)下列选项描述了下表中史实的共同特征,其中最恰当的是( )●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交子的出现理学的创立A.新旧交织B.汇聚交融C.适时应变D.从乱到治解析:选C。

题干表中的“交子”属于全新的事物,不能体现新旧交织的特征,故A项错误;题干中“交子的出现”不能体现汇聚交融的特征,故B项错误;题干中“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交子的出现”是适应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理学的创立”是适应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需要,三者都能体现适时应变的特征,故C项正确;“交子的出现”不能体现从乱到治的特征,故D项错误。

13.(xx·山东济宁高三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指出,“________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文中的“________”涉及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军机处解析:选C。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

分封制下分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性,不能说是行动的中央政府,故A项错误;郡县制下地方官员不是“宰相府的派出所”,故B项错误;行省制下各行省长官相当于是由中央机构中书省派出的官员来管理地方,故C项正确;军机处属于清代的中央机构,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14.“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丞相者,朕之股肱,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B.“以天下之广,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设相之患”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解析:选C。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初废除丞相制度。

材料指出秦朝设立丞相,短命而亡;汉朝至宋朝期间的丞相也多为奸佞小人。

可见,材料认为宰相制度存在诸多弊端,故C项与材料主张一致。

15.(xx·四川眉山高三诊断性考试)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高①带有明显阶级斗争烙印,应该删除部分子目②资本主义萌芽是史学争议话题,根本不存在,应慎选③增加社会生活和习俗,以利于全面了解明清社会风貌④增加同时代外部世界演变的史实,形成历史的整体和全局认识A.①②④ B.③④C.①②③ D.②④解析:选B。

明末农民战争是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和明亡清兴的具体现象的说明,在整个目录中所占比例不大,没带有明显阶级斗争烙印,故①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和结果,史学界存在争议是正确的,但“根本不存在”说法有违史实,故②错误;目录中经济史仅存在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而未涉及社会生活史,根据多元史观的理念,应适当加入明清时期社会生活史,以便全面了解明清社会风貌,故③正确;多元史观要求我们学会用全球史观分析历史问题,即历史的中西结合,用世界眼光看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适当增加明清时代外部世界演变的史实,有助于更好认识明清史,同时有助于形成历史的全局和整体认识,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