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核心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最新修改版高一《经济生活》知识框架与核心知识归纳

最新修改版高一《经济生活》知识框架与核心知识归纳

一、知识框架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请逐个过关)1⑴供求影响价格.(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买方市场)。

⑵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拓展:其它因素有--国家的宏观价格政策、货币的价值(反比)、纸币的发行量(正比)、消费心理等。

2。

价格变动的影响(对生活消费的影响、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⑴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需求量、消费者)的影响:①价格变动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需求法则):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A.反之则相反。

B.⑵.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价格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如居民收入不变,物价上涨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信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当某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人、财、物等资源流入该领域,竞争加剧;相反,价格下降,资源则流出该领域。

(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的)。

5、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6、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价格,形成价格优势,提高竞争力,从而提高该商品的市场占有率。

(1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正比)。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根本途径),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收入预期,提升消费信心.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要完善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分配公平。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知识点高一《经济生活》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3、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2)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 3)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和商品比较,货币出现得晚。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比如:牲畜、布匹、贝壳等。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只有金银。

贵金属金银由于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5、价值尺度(1)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2)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3)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6、流通手段(1)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7、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如何理解?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和发展。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人们的经济生活离不开经济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与经济生活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经济生活知识点: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一个基本的概念。

供应指的是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2.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供求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状态的情况。

在市场均衡下,供求两者的数量是相等的,价格也就达到了一种稳定的水平。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

每当人们做出经济决策时,都要考虑机会成本。

4.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边际效益可以帮助决策者判断是否继续增加产量或消费。

5.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超过经济增长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

通货膨胀会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6.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的收益,消费者剩余则是指消费者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的额外利益。

7.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持续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8. 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各国货币之间交易的市场。

它的波动会影响到国内的出口和进口贸易。

9.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普遍下跌,消费者购买力增加的情况。

10. 贸易壁垒:贸易壁垒是指国家对于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配额或其他限制措施。

贸易壁垒可以保护本国产业,但也可能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经济生活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原理和机制。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经济决策,并提高我们的经济生活质量。

总之,经济生活知识是我们应该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上述的经济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经济生活中的挑战,做出更明智的经济决策。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整理(最新版)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整理(最新版)

《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本质:一般等价物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①基本职能形式:观念上的货币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流通手段形式: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5、纸币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二、信用工具和外汇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1、结算方式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归纳总结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1)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指导思想) (2)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物质基础) (3)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实行合理的分配政策;(制度保障) (4)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 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 平的重要举措。(初次分配) (5)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 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再次分配) (6)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7)发挥好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完善社会会保障体系;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需求曲线和弹性、互补品、替代品) ①价格影响消费需求。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购买、消费)会减少; 商品价格下降,需求(购买、消费)会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需求弹性小);价格变动对高 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需求弹性大); ③商品的需求量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会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增加,互补品需 求量会减少; 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会增加,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减少,互补品需 求量会增加。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归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每个人、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生活。

了解经济的基本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做出明智的决策。

本文将对经济生活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经济的基本认识。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

供给是指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上的可获得量,而需求是指市场上对该产品或服务的欲望和购买意愿。

供求关系的变动会影响价格的上涨或下跌。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跌;而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涨。

供求关系的平衡是市场的稳定基础。

二、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大的产品或服务,其需求或供给对价格的变动较为敏感;而价格弹性小的产品或服务,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较低。

价格弹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市场的变化,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以及进行市场调控。

三、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是经济交换的媒介,它可以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货币的总量对经济运行有着重要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即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则会导致通货紧缩,即货币购买力增加,物价下降。

通货膨胀对个人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控制通货膨胀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税收与财政政策税收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调节经济分配的手段。

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形式。

直接税是以个人或企业的所得为基础征收的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间接税则是以消费、销售等行为为基础征收的税,如增值税、消费税。

财政政策通过税收调节,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五、国际贸易与关税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流的重要形式。

关税是国家对进口和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费,它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

高关税会限制进口商品的流入,保护国内产业;而低关税则有助于扩大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

关税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国内产业发展、国际竞争和消费者利益等因素。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总结经济生活的知识点总结经济生活是指人们在社会中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的过程。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经济制度、资源配置、价格形成、市场竞争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经济生活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制度安排。

常见的经济体制包括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混合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基础,主张自由竞争和个体自由选择。

计划经济体制则由政府全面掌控经济活动,资源配置由中央计划部门决定。

混合经济体制则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结合。

2.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供求关系下价值和资源的交换过程。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的形成和调节,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机制的两个基本驱动力。

当需求增加时,供应商会提高价格以增加供给;相反,需求下降时,供应商会降低价格。

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关系,使得经济资源能够流向需求最高的领域。

3. 价格形成:价格是市场交换活动中的核心,它反映了商品或服务的价值。

价格的形成受到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相反,供给小于需求时,价格上涨。

价格的形成还受到成本、竞争和市场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4. 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指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不同的经济活动。

有效的资源配置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经济通过价格信号来指导资源配置,资源优先分配给市场需求大的领域。

计划经济则通过中央计划来决定资源的分配,资源配置更加集中和有计划。

5.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产出的增加,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标准。

经济增长驱动力包括生产力的提高、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等。

经济增长能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并为社会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6.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的原因包括需求膨胀、成本推动和货币供应过多等。

通货膨胀可能导致购买力下降、社会不稳定性增加等问题,需要进行货币政策调控。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一、货币与金融1. 货币的定义和功能:货币是一种广泛被接受的交换媒介,具有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的功能。

2. 货币的发行与管理:货币的发行权通常由中央银行掌握,通过货币政策来管理货币的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3.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现代社会常见的货币形式包括纸币、硬币和电子货币等,各国货币种类存在差异。

4. 货币的价值与流通:货币的价值由其稀缺性和购买力决定,通过流通实现交换和支付功能。

二、生产与消费1. 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生产关系涉及所有权、分配和交换等问题。

2. 生产方式的演变:从传统农耕经济到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和升级。

3. 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总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总量,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和产量的变化。

4. 消费行为与消费者权益:消费行为受到个人偏好、收入水平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消费者权益受法律保护。

三、市场与竞争1.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是由中央计划部门统一安排的经济模式。

2. 市场结构与市场失灵: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和完全竞争等形式,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3. 竞争与垄断: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垄断是市场上少数企业控制市场力量的情况,对经济效率和公平性产生影响。

4. 价格机制与价格调节:价格是市场交换的信号和调节机制,通过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的变化。

四、经济增长与发展1. 经济增长与生产率: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生产率是衡量单位劳动投入创造的产出。

2. 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人力资本、科技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提升。

3. 经济周期与景气: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波动过程,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

4.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和资源,以满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模式。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经济生活》核心知识归纳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使用价值(即质量: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本质属性(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4、纸币的产生和发展:(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

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

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5、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X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作为题目背景了解,不要求识记(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经济生活政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政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政治知识点总结一、经济知识点总结经济是每个国家每个社会的基石,也是每个个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知识点涉及到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方面内容,包括经济制度、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等。

以下是对经济知识点的总结:1. 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

2. 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

3. 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

在现代社会,世界上各国家都采取不同的经济制度,不同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来管理和发展自己的经济。

这些经济知识点对于我们了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活知识点总结生活知识点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健康知识、家庭关系等。

以下是对生活知识点的总结:1. 生活方式:快节奏生活、慢生活、绿色生活。

2. 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娱乐习惯。

3. 健康知识:饮食健康、运动健康、心理健康。

4. 家庭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亲情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日益多样化,健康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关注点,家庭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些生活知识点对于我们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以及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政治知识点总结政治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涉及到国家治理、政治体制、政治理论等方面内容。

以下是对政治知识点的总结:1. 国家治理:政府职能、政治体制、立法机构。

2. 政治体制:单一制政体、议会制政体、总统制政体。

3. 政治理论:民主政治、专制政治、集权政治。

在现代社会,世界各国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理论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了解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政治现状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经济、生活和政治知识点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了解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人成长都至关重要。

希望本篇文章的总结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知识点,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经济生活》核心知识整理——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经济生活》核心知识整理——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一、知识整理掌握核心◆◆1、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什么?怎么样?【知识重点】(1)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

(2)怎么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加强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2、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1)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矛盾: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亦指把蛋糕做大);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分配公平亦指把蛋糕分好)(2)二者又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经济生活核心知识总结

经济生活核心知识总结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 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 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 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 根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为改革完善相关 体制机制,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推动资金链引导 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 链,提出诸多意见。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增加居民收入。
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必须增加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其后顾之忧。
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 要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采 取财政、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 入差距,关注社会公平。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改革推动,加快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形成有利于创业创 新的良好氛围,让千千万万创业者活跃起来,汇聚成 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 普惠性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构建有利于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 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
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购买力)。要大力发展生产,保证市 场有效供给;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6. 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和消费心理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 确的消费观。
7.. 政府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水平,充分 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经济生活是指人们在经济领域中进行的各种行为和活动。

它涵盖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组织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投资、交易等方面。

掌握一定的经济生活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变化,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效益。

下面是一些经济生活知识点的总结。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供给是指在市场上商品、劳务等的数量和价格。

需求是指消费者对商品、劳务等的需求情况。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市场价格和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2.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指个人和家庭在市场上购买和使用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了解消费者行为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和政策。

3.生产和投资:生产是指将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组织起来制造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运动。

投资是指将资金或其他资源投入到生产中,以期获取利润。

生产和投资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4.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为达到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着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价、就业、税收、财政、金融、外贸等。

5.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规则等组成的系统。

金融体系为个人、家庭和企业提供了融资、储蓄、支付、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服务,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通货膨胀和通缩:通货膨胀是指一国物价普遍上涨而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通缩则是指物价持续下降而货币的购买力增强的现象。

通货膨胀和通缩会对个人、家庭和企业的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需要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

8.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发展方式。

在经济生活中,可持续发展要求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福祉和环境质量的统一9.全民经济教育:全民经济教育是指向全体国民普遍普及经济基础知识和经济活动的法律、知识、方法等的教育。

高中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中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中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一、消费与储蓄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

储蓄是指人们将部分收入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消费与储蓄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二、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是指一种被广泛接受作为交换媒介的物品。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货币与通货膨胀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三、税收与社会保障税收是指政府依法向纳税人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税收与社会保障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四、市场与竞争市场是指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

竞争是指在市场上,不同的生产者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进行的竞争。

市场与竞争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五、国际贸易与汇率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汇率是指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国际贸易与汇率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六、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与发展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七、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的人和需求劳动力的单位之间进行的交易。

就业是指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工作并从事生产活动。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八、企业与市场企业是指为了追求利润而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组织。

市场是指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

企业与市场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九、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

经济波动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在短期内的波动。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是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

十、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在经济领域内所采取的制度安排。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归纳经济生活是指人们在社会中进行生产、消费和分配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以下是经济生活的基本知识点的归纳:1.经济体系:经济体系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组织方式。

主要的经济体系有自由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

2.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和创造商品和劳务的资源和能力。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技术。

3.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出售和购买之间的关系。

当供应量多于需求量时,价格会下降;当需求量多于供应量时,价格会上升。

4.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和数量。

价格机制起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

5.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来实现。

6.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需求过高和成本上涨来产生。

7.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控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8.贸易: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买卖商品和劳务的活动。

主要的贸易方式有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

9.税收:税收是国家从社会成员和企业收取的对收入、消费和财产的一种强制性征收的财政手段。

税收可以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

10.福利:福利是指政府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和提高社会福利而提供的利益和服务。

福利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健、教育和住房等。

11.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分配资源和提供公共产品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以通过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市场垄断来产生。

12.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波动。

经济周期包括扩张期、峰值期、收缩期和谷底期。

2019届高三年级《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归纳

2019届高三年级《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归纳

2019届高三《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归纳一、价格☆☆1.影响价格的因素:A、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

B、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知识拓展:稳定物价的措施(1)价值决定价格:生产者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稳定物价。

(2)供求影响价格。

要扩大商品生产规模,抑制不合理需求。

(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从而稳定物价。

(4)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

(5)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需求曲线和弹性、互补品、替代品)①价格影响消费需求。

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购买、消费)会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购买、消费)会增加;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需求弹性小);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需求弹性大);③商品的需求量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会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会增加,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减少,互补品需求量会增加。

☆☆3.价格变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③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消费☆☆☆1、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2、消费原则(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消费既不超前,也不滞后)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总结经济生活作为高中政治必修一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到经济方面的知识和理论。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学生们的经济观念的建立和培养,以及对国家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关于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的总结。

一、经济基本概念1.经济:指人类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活动的总和。

2.经济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的问题、价值创造的问题和收入分配的问题。

3.经济发展的基本要义:增长、平衡、效益和可持续。

二、经济制度1.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资源配置方式、经济主体和经济组织形态。

2.市场经济制度: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市场自由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混合所有制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4.计划经济制度:以国家计划为主导,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和组织的经济制度。

三、价格与市场1.价格的功能:价值尺度、分配信号、激励机制和调节工具。

2.市场的概念和特点:指供求双方进行交换的场所或环境,具有竞争性和自由性的特点。

3.市场调节对经济的作用: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创新激励等。

四、经济增长与发展1.经济增长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体现经济规模和强度的增长。

2.经济增长的动力:劳动生产率提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

3.经济发展的内涵和要求: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

五、供给与需求1.供给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受价格、生产成本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2.需求的概念和类型: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量受价格、消费者收入和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3.供需关系和市场均衡: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市场均衡指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态。

六、经济周期1.经济周期的内涵和特征:经济波动的周期性、扩张和收缩的交替性、以及周期性变动的不规则性。

2.经济周期的原因:投资周期波动、消费波动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3.经济周期的影响:就业和失业问题、物价和通货膨胀、民众生活水平等。

《经济生活》核心知识整理——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经济生活》核心知识整理——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一、知识整理掌握核心1.生产与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动力)。

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地位、范围: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③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国有经济的地位及作用:①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②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③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6、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①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政治核心知识经济生活答题思路1、审题干(知识范围、关键词(主体:国家、企业、消费者或劳动者)、题型)2、审材料(找关键词或关键句)如果是表格题,也不要漏掉任何信息,尤其是注3、整合题干和材料,分析出是经济生活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哪个部分,对应的答题。

4、为什么题型:先找原因:一般而言从“社会主义性质或本质”答再找意义:一种找客体国家、企业、消费者或劳动者;一种分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5、怎么办题型:万能点:(1)国家:①大力发展生产力②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发挥财政?的作用③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其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加经济制度、又好又快发展、对外等)(2)企业价格变动对生产者的影响+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又好又快发展+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对外(3)消费者(找消费)(4)劳动者(找分配或就业)切记:考试别答白话【社会再生产的现实意义+措施】1、生产:①措施: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家应该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革收入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从而扩大内需,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

②意义:生产决定消费,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2、分配:①措施:不断扩大生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蛋糕做大;完善和改革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把蛋糕分好②意义: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率。

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3、交换:①措施:企业应该诚信经营,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

国家要完善市场法规,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②意义: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消费:①措施:生产决定消费,大力发展生产力。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增加居民收入,调节收入差距。

完善市场机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②意义: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推动投资、消费、出口结构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市场经济三个主体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①国家:是社会再生产的调控者和引导者,主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计划,特别是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与需求,维护社会公平,为社会再生产打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②企业:是社会再生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市场竞争中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但是企业生产必须依据消费者个人的消费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

③劳动者(消费者):劳动者是企业生产必须的前提条件,劳动者只有实现就业,才能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作为消费者,消费趋向引导着企业生产,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并且其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直接影响着消费水平,制约着企业生产。

【消费】【生产】(生产与消费、基本经济制度、企业)1生产与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生活的根本因素、万能点)(1)为什么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有利于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④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怎么办:(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①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3.公有制(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为什么?4.非公有制(1)为什么?(2)怎么办?(适用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劳动与就业】1、我国的就业形势我国的人口数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就业的意义: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个人: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3)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如何解决就业问题(1)党和政府:①大力发展生产力②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③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⑤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2)企业:①发展壮大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②要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吸纳就业人员,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劳动者:①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体就业观)②积极参加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维护劳动者权益】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不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2.原因:(1)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2)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3.如何维护:劳动者:(1)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2)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3)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正当途径加以维护。

(4)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企业:强化企业经营者素质,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国家:加强有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分配——关于社会公平问题】1、是什么: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为什么要缩小收入差距?(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1)原因:由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宏观调控。

(2)意义:(①-⑦通用)“——”前为理论基础(原因)“——”后为意义①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刺激消费,扩大内需;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经济发展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共同富裕——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⑤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促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拉动转变。

⑥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⑦(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有利于体现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⑦(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2、怎么办?(1)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2)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分配原则: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见书62页)(4)分配政策①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中国。

着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②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财政-税收】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表格题常用)(2)分配政策2、财政作用(看到财政就想到宏观调控)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关键词:教育、收入、社保、医疗卫生)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关键词:基础设施行业)财政与宏观调控——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关键词:财政政策、税、国债)3、税收与财政的关系(表格题常用)税收收入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4、税收的基本特征1基本特征: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不需返还,也无需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固定性:征税对象、税率又税法规定,不能随意改变。

2关系: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5、税收的种类(理解结构性减税的意义)(1)根据征税对象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2)增值税意义: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个人所得税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6、税收的作用(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3)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7、依法纳税(1)为什么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