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略”而“学丰”

合集下载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评析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评析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评析作者:李琳来源:《知识文库》2020年第19期《论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文献,对我国传统教育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教育功能与目标、教育对象、教师修养、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探讨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其教育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本文依据《论语》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1 教育功能1.1 重视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把发展教育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国家人口众多了,要使人民富裕,富裕了要进行教化: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他認为通过教育的道德教化,社会治理效果比单纯依靠法制更好。

他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论语·为政》)1.2 教育目标是培训内圣外王的君子孔子提出了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他强调,“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并对君子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一段提出君子包括三个层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看出,他的教育目标和《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实质上开启了儒家教育追求“内圣外王”目标的思想源流。

2 教育对象:提倡有教无类2.1 人性论基础教育的对象是人,研究教育必须首先探究人的本性。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了人性的概念,开创了把人性论作为古代教育理论、特别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的先河。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就是说人本性都差不多,这种理论蕴含着教育对象本质差别不大的思想,是有教无类教学实践的理论前提。

2.2 有教无类的理念孔子认为不分贵践贫富和种族,人人可以受教育。

宜黄县县学记原文及翻译

宜黄县县学记原文及翻译

宜黄县县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古时候。

从家庭到天子的国家,都有学习的场所,从幼小到长大,都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些地方。

学习的内容,有《诗经》、《尚书》和礼、乐、射、御、书、数,有音乐和敬客的礼节,俯仰的仪容,进退的规矩,用以训练心体耳目手足的举止动作;又有祭祀、乡射、养老的礼仪,用来训练恭敬谦让;通过举荐人才、讨论狱讼、发兵出征,胜利奏凯,以练习办事能力;师友回答疑问,有奖励有处罚,以勉励进步,禁止不遵循教诲。

学校之所以有这些措施,原因就是这样的。

而它最主要的目的,就在务必使每个人通过学习来恢复他们的善良本性,而不单单是为了防止他们的不正当,不守规矩。

人的性格虽然有刚烈、柔顺、慢性、急性的不同,但都可以使他们走上正道,而不会有过分或不够之处;使他们善于识别,使浩然之气充满他们的心,那么,用之于进与退,说话与沉默,都莫不恰当,遇上祸福死生的事,也不能动摇他们的意志。

作为国家的人才、应当进行这样全面的培养;同时还要使他们懂得天地事物的变化,古今治与乱的原因,至于什么应削减,什么应增添,什么应停止,什么应举办、什么是根本的,什么是次要的,什么应先办,什么应后办,一一都清楚。

他们虽在学校的堂户之内.而海内外的功业、长治久安的策略都掌握了。

待到他们出仕肩负治国大任,身居朝廷百官之中,那么他们做任何事都能做好。

为什么呢?全是他们平日学习的结果。

总之,小至于人的起居饮食动作,大至于道德修养治国平天下,都与学习有关,丽没有一刻能离开教育。

耳目四肢的活动,必须使它们与内心一致;开始慎重的,一定要使它贯彻到底。

使其习惯成自然,而期望所学能日积月累,唉,这是多么高的要求啊!由于培养成好的风俗,那么刑罚就用不着了;人材培养出来了,三公百官便有了合格的人选;有了长治久安之法.那么中等人材就可以照着办而搞好国事;教育深入人心,那么虽然经历衰世也不会乱的,进行教育搞得好,达到这个样子,天下人在不知不觉中便受到了鼓舞,大家都学好的,难道是强迫的结果么!在各地办学刚衰落的时候,有关官员的议论,本以为设立学校是人们所不情愿的。

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解读

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解读

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解读【导语】:(共二十五章)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1),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教”应略,“学”应丰

“教”应略,“学”应丰

“教”应略,“学”应丰
教育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过程,而“教”和“学”则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在教育中,“教”应该是略而不精,而“学”则应该是丰而不满。

这种略丰的关系构成了
教育的动力和活力,推动着学生不断地前行。

首先说到“教”应略。

“教”是教育中最为核心和基本的元素,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扮演的主要角色。

在“教”这一过程中,教师并不应该过多地灌输知识,而应该略而不精
地进行引导和指导。

因为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很多时候教师所掌握的知
识已经过时,甚至是错误的。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该通过
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

这种略而不精的“教”,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主和独立,而不是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

其次说到“学”应丰。

“学”是学生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学生在“学”这一过程中应该是丰而不满,即要求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不断地积累和扩展知识面,而不应该只是满足于表面的知识。

这种丰而不满的“学”,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具备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而不是只是机械地去记忆和应试。

“教”应略,“学”应丰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教育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应该在这一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

只有在“教”和“学”之
间找到了合适的平衡点,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
加自主和独立。

关于教师的古诗词句子

关于教师的古诗词句子

关于教师的古诗词句子1、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佚名《板书有感》2、为国为家为民,风吹日晒雨淋。

碧海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相伴一生追寻。

——佚名《天净沙六首·回澜阁》3、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4、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杜牧《雪中书怀》5、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不韦6、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

——李白《金陵听韩侍御吹笛》7、玉壶存冰心——冰心《冰心》8、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

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佚名《七绝·师恩难忘》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10、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11、师住稽亭高处寺,斜廊曲阁倚云开。

——张籍《送稽亭山寺僧》12、欲求贤才栋梁,天空陆地海洋。

半世东奔西忙,今又远航,路遥山高水长。

——佚名《天净沙六首·源远流长图》13、圣人无常师。

——韩愈《师说》14、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李白《寻雍尊师隐居》15、灵师皇甫姓,胤胄本蝉联。

——韩愈《送灵师》16、敢说敢作敢为,无怨无恨无悔。

狂风暴雨惊雷,吐气扬眉,天下舍我其谁?——佚名《天净沙六首·王本成》17、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郑燮《新竹》1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1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佚名20、务学不如务求师。

——杨雄21、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22、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杜牧《雪中书怀》2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24、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刘基《题太公钓渭图》25、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26、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

略教丰学,奏响“三步曲”

略教丰学,奏响“三步曲”

略教丰学,奏响“三步曲”【摘要】本文将探讨略教丰学的重要性以及三步曲的由来。

在历史背景下,略教丰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旨在提供全面教育和精要教学。

三步曲的内涵包括略、教、丰三个方面,分别代表精要教学和全面教育。

略教注重教育的重点和精华,丰学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实践中,略教丰学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未来,略教丰学将继续发展壮大,为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略教丰学的实践应用和未来展望将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略教丰学、三步曲、重要性、历史背景、内涵解读、精要教学、全面教育、实践、展望1. 引言1.1 探究略教丰学的重要性探究略教丰学的重要性,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使其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

传统教育模式中常常存在着知识割裂、单一教学和应试导向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综合素养和实际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略教丰学的理念应运而生。

略教丰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略教,可以使学生学到最为关键、重要的知识点,避免陷入无谓的繁琐细节中;通过丰学,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能力。

探究略教丰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更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将略教丰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助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未来人才。

1.2 三步曲的由来在明清时期,三步曲教育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清代教育家吴其澄提出了“教育生德、养生才、保守礼”的理念,强调了在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知识水平和礼仪规范。

这种教育理念也反映了三步曲教育法的核心精神,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略教丰学在历史长河中,略教丰学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教育传统。

“教”应略,“学”应丰

“教”应略,“学”应丰

“教”应略,“学”应丰教育是社会的基础,教学相长是一个人的一辈子。

“教”和“学”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词,而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更加注重“教”,而忽视了“学”。

实际上,应该是“教”应该略,而“学”应该丰。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观点。

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教”和“学”是不可分割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教”应该略,而“学”应该丰。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探索和学习,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发展单一的知识承接能力。

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和“学”也应该有一个平衡。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以“教”为主,而忽视了“学”。

这种单向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容易产生丧失学习积极性的情况。

相反,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来看,“教”和“学”应该有一个平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学”,而不是过度依赖“教”。

一些学生往往抱怨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而忽视了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实际上,只有自己努力去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心,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努力去学习,才能取得成功。

也应该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在学习中自觉地拥有学习的目标、计划和节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和“学”的平衡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应该略,“学”应该丰,不仅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

指向“教略学丰”的略读课文“三单”导学

指向“教略学丰”的略读课文“三单”导学

指向“教略学丰”的略读课文“三单”导学作者:黄荣玉来源:《新教师》2022年第05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阅读速度、阅读数量、阅读质量等方面,对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做了明确要求。

那么,如何通过教学引领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呢?笔者通过略读课文“三单”的设计与使用,呈现“教略学丰”的略读课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自主探究中,形成相应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单”,指的是略读课文学习的课前预习单、课堂导学单、课后作业单。

“三单”的设计以系统观念审视单元的助读系统,做到训练目标明晰,梯度鲜明,任务清晰,促使语文要素的落实和学生自主阅读生态的构建一以贯之。

一、课前预习单——学得“丰富”,略而不杂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实现“教略学丰”的前提。

略读课文课前预习单的设计应指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如了解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存在的困惑及疑难问题,等等,同时,也可以加入简单的“前测”题目,利于学情分析。

《梅兰芳蓄须》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说说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过程中又遇到哪些危险和困难”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于学生在之前的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已掌握了这种方法,因此,笔者依据单元助读系统及学生实际学情,设计了指向“教略学丰”的课前预习单。

笔者在《梅兰芳蓄须》一课的预习单上设计了如下四个任务:1. 查找梅兰芳的资料,并用一段话概括介绍梅兰芳。

2. 读准下列四字词语(被迫藏身、多次逼迫、蓄须明志、卖房度日、必须上台、斩钉截铁、得了重病、民族气节),并进行分类。

3. 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未解决的疑问?记录在问题清单上。

4. 回顾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思考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主要事件有哪几件。

任务1,以勾连背景为起点,学生在查找资料中了解故事背景,并通过交流旦角资料,为后续理解梅兰芳蓄须的特殊意义做好铺垫。

易经中丰卦的教育与人才培养

易经中丰卦的教育与人才培养

易经中丰卦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易经,又称《易经》、《周易》,是古代中国一部重要的典籍,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根源”。

其中的卦象与卦辞经常被应用于生活实践和人事决策之中。

丰卦作为八卦之一,在易经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易经中丰卦的价值与教育意义。

首先,易经中的丰卦代表着丰收、繁荣与兴盛。

在教育方面,丰盛的象征意味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与素质。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才能、德行和身心健康,使他们在多个方面均能充分发展。

这样的全面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

因此,在教育中运用丰卦的思想,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其次,易经中的丰卦也可以看作一个循环的过程。

丰卦象征着自然界的循环与变化,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通过这种循环的过程不断进步。

在人才培养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通过不断循环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并实现个人价值。

此外,易经中的丰卦还强调了均衡与调和的重要性。

在教育中,均衡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而不仅仅注重学术成绩。

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课程也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教育也要注重个性差异,不应过度强调同质化,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引导他们。

只有在均衡与调和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最后,易经中的丰卦还提醒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

教育和人才培养同样也需要抓住机遇和时机。

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关注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和内容,以适应社会变革。

培养人才也要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只有抓住时机,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易经中丰卦对于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柳文指要》论柳宗元的“大中”思想

   《柳文指要》论柳宗元的“大中”思想

《柳文指要》论柳宗元的“大中”思想作者:郭华清来源:《关东学刊》2020年第02期[摘要]《柳文指要》是著名学者章士钊晚年撰写的一部解析柳宗元作品的学术专著。

在《柳文指要》中,章士钊站在独特的立场对柳宗元重要的哲学思想——“大中”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分析。

章士钊认为,柳宗元心目中的“大中”就是“道”,“道”的核心内容就是“利安元元”,有益于“世用”“民用”;“大中”就是处理事情要“当”“中”;“大中”就是中庸,在作文上体现为中和之美,等等。

章士钊一生受柳宗元的“大中”思想影响很大。

[关键词]柳文指要;柳宗元;大中;思想[作者简介]郭华清(1966),男,历史学博士,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州510006)。

“大中”思想是柳宗元重要的哲学思想。

“大中”,柳宗元又称为“中道”“大中之道”“中庸”“中正”“时中”等等。

有人粗略统计,一部《柳河东全集》,说到“中道”“大中之道”“中庸”“中正”“时中”等名词的有49处之多。

可见“大中”在柳宗元思想体系中所占的份量。

《柳文指要》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章士钊在晚年撰写的一部研究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学术专著,洋洋百万余言,1971年出版以后,反响很大。

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造诣的毛泽东称之为“解柳全书”。

作为一部解柳专著,《柳文指要》自然不会对柳宗元重要的哲学思想——“大中”思想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相反,《柳文指要》对柳宗元的“大中”思想非常关注,对其进行了很多论述。

一、什么是柳宗元的“大中”思想什么是柳宗元的“大中”思想?笔者综合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探索和领会,认为柳宗元心目中的“大中”,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1.“大中”就是“圣人之道”。

柳宗元说:“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

”,“立大中,去大惑,舍是而日圣人之道,吾未信也。

”柳宗元眼里的“圣人之道”是什么呢?就是尧舜孔子之道,也就是儒家的思想体系,这从柳宗元文章、书信中一再出现的“圣人之道”可以看出来。

名师工作室活动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名师工作室活动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名师工作室活动心得体会名师工作室活动心得体会(通用11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名师工作室活动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师工作室活动心得体会篇1今天,听完了本次活动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后,我受益匪浅。

在发言环节中,我真想拿过话筒谈谈自己的感受。

因为我从来都不曾在这样的场合中发言,想借此机会锻炼锻炼自己。

但我知道,自己愚钝、笨拙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在座的大、中、小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师存在着多大的差别呀!更做不到出口成章。

即使鼓足了劲,最终还是没敢举手。

在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我的学生中不优秀的那部分又何尝不是也存在着这样的心理抗争?而我只会偏执地对他们不积极发言的行为而恼怒着。

因此我觉得,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和信心尤其重要。

这也为略读教学的新理念做了很好的铺垫。

首先,看了吴老师的示范课。

明显地,五年级的学生按理说说话的条理性应该比二年级的学生更强些。

但是,却恰恰相反,在课堂上比不上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发言。

这是为什么呢?是他们的想法相对变得复杂了,也多了许多顾虑。

这就得我们老师多花心思去沟通,去鼓励,让他们有说的勇气和力量。

此外,课上老师的感染力要能够使学生忘了自己身后有很多老师在听课,老师要让学生不要觉得有压力,学生的心态是轻松愉悦的才是。

能做到这样又谈何容易呀!我发现,吴老师的整堂课下来,教学素养也好,对教学中的引导以及各种细节的处理等都很不错的,但美中不足且至关重要的是,老师的亲和力不够,一节课下来老师都没有甜甜地给学生一个微笑。

微笑是最好的语言呀!这能给学生很大的力量的。

表情凝重、紧皱眉头、语气沉重,活生生的劝学、传教模样,这难道不给学生带来压力吗?如果能做到和学生上课像朋友之间的交谈一样,让学生的心态是轻松的,其场面也许会大有不同的。

也许你会说,这是老师上课的习惯,难改!可是一个人的成长不是一直都在改掉不好的习惯而培养好习惯的过程吗?因此我觉得,老师的感染力很重要!方法再好,理论再强,感染不了学生,怎办?其次,听了王老师的专题讲座也让我学了不少!正视了当前新课改理念的新局势。

教略学丰 以学定教

教略学丰 以学定教

教略学丰以学定教
迟颖萍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小教版)》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语文是一门讲究“学”与“用”相结合的学科,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教学和传授知识的作用,要想学好语文,学生必须有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探索和发现问题。

当代小学的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努力创建一个“教略学丰,以学定教”的语文自主学习课堂。

【总页数】1页(P30)
【作者】迟颖萍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蜊江小学 264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教略学丰别有洞天——第三学段略读课文教学策略与方法探析 [J], 叶晓春;严建英
2.丰学于略教——小语略读课文教学的“加减法” [J], 应超超;王见芬;
3.教略学丰精简相辅——对小语略读教学中精略关系的认识与实践 [J], 陈文婕
4.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如何做到教略学丰 [J], 王仙仙
5."略"教而"丰"学r——《全神贯注》教学设计A案 [J], 徐新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略教丰学,奏响“三步曲”

略教丰学,奏响“三步曲”

略教丰学,奏响“三步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而教育也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们的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一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探讨一种适合当今教育需求的新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名为“略教丰学,奏响‘三步曲’”的教学方法,并对该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

我们要对“略教丰学,奏响‘三步曲’”的教学方法进行解释。

所谓“略教丰学”,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们要掌握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方法,即通过精心的设计,让知识得以简明扼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而“奏响‘三步曲’”则表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安排三个环节,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启发和体验。

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引领他们走过知识的荒原,开启心灵的窗户,走向知识的海洋。

“略教丰学”,即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让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知识用最简单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福音,因为他们能够用更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简约的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疲惫,更愿意主动地去主动地学习。

“奏响‘三步曲’”则是指在“略教丰学”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合理地安排三个环节,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启发和体验。

这三个环节分别是渗透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思维式教学。

渗透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故事等方式将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体验式教学则是通过实践和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他们在感悟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思维式教学则是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略教丰学,奏响‘三步曲’”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其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

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生于唐代中叶,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的时代,又是佛教泛滥的时代。

他基本代表世俗大地主的利益,欲以恢复古道作为挽救时局的方针。

他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要求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他又猛烈攻击佛教,以维护儒家的道统。

他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常以古文作不平之鸣。

其作品有不少反映他对政治的不满和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情绪。

韩愈多次担任教育官职,提出不少教育主张。

他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和国子祭酒。

他作《师说》、《进学解》,采取措施,严选学官,整顿国学,重视地方教育,作《子产不毁乡校颂》,捐薪兴办州学,热心奖教后进,“韩门弟子”众多,在唐代有很大影响。

一、“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韩愈继承和发展孟、荀、扬雄等儒家传统人性论观点,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1]。

他还认为:“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

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于其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

”[2]这就是说,仁、义、礼、智、信乃是人生来所具有的五种善性,上品的人只要是五种善性中有其主要的一种,则其他四种也相应的同时具备。

中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或偏多或偏少,而其他四种也杂而不纯。

至于下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偶而得到一点善的因素,则其他四种都背逆善性了。

在这里,他把孟子的人生来本性中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发展为人生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善性,可见他的性三品说立论是唯心主义的臆说。

韩愈认为在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情也分上、中、下三品,区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

上品的人动得其中,中品的人过与不及,而要求得其中,下品的人则直情而行罢了。

勉学赋译文

勉学赋译文

勉学赋译文原文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

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

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

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

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瓛、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

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

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闲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

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

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

”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打下师范教育的根基成语

打下师范教育的根基成语

打下师范教育的根基成语
1、有风有化:指有教育意义。

2、不言之教:教:教育。

不以语言为主而进行的教育。

指以身作则起到的教育作用。

3、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

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

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4、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5、化民成俗:化:教育,感化;俗:风俗习惯。

教育感化民众,使之形成良好文明的风俗习惯。

6、循循诱人:犹循循善诱。

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

7、嘉言善状: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同“嘉言善行”。

8、比屋可封: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

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

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9、易子而教:易:交换。

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名言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名言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名言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孔子曾对有的学生作过评价:孔子的智育思想孔子重视智育,主张多学、多练、多思、多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章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第二章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第二章4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第八章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第二章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第五章7子入太庙,每事问。

八佾·第三章注: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第六章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第七章10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第十六章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第九章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九章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章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第4章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学记》中重要思想注释

《学记》中重要思想注释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注释】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必须经过教学完成。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注释】治国安民,第一要务就是推行道德教化。

3.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注释】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又能归功于教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

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

4.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注释】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5.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注释】学生年有长幼,所学的材料也有深浅,年幼的学生只能听而不问,说明求学之道应该循序渐进,不可超越等级。

6.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注释】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

7.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注释】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

8.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注释】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

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9.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

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或者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或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或畏首畏尾,遇难即止。

这四种毛病,都在于没有把心思真正用到学习之上,没有正确开发思维。

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略”而“学丰”
——探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摘要: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我们应力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努力做到“教略”而“学丰”,简约而深刻。

略读课文在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所占的分量逐步增大,精读课文相对减少,直视“略”而真略的误区,认真找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力求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独放异彩。

关键词:略读课文教学建议策略
让学生通过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运用相应的学力来完成对略读课文的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略读课文,它相对独立但又与前面的精读课文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略读课文或是被处理成精读课文,或是一带而过(因为这类课文不列入考试的范围),更多情况下,教师们为了赶进度,往往是后者居多。

如:
1.略读教学=略读
众所周知,略读是阅读方式之一,是阅读个体为了获取相关信息而进行的一种语文阅读活动;略读教学是教学活动之一,整个过程是为了指导学生通过略读这一阅读方式快速地获得信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略读能力的过程。

因此,略读教学应有其相应的组织、引导,不应等同于略读。

2.粗知大意=浅知
略读文章的学习目标预设中一般都有“粗知课文大意”这一块,即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便可,所谓的“理解词句”不作为课堂训练的重点。

但往往因为其“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课文的深意或真意在获取的过程中往往显得浅尝辄止了。

于是,略读课文因为冠上了“略”字,真的等同于忽略的“略”了。

[探寻略读教学]
都说“教是为了不教”。

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告诉我们的是语文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要实现所谓的“不教”的目的,就要做好略读教材的教学,在略读教学的实践土地上学会自由地行走。

但,略读课文不是让我们忽略地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地去学。

《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如是说:“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

”“精读课文,是例子,是出发点,目的指向是学会自主阅读。


一、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内容,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不是它要关注的。

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读懂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

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

因此,激发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二、方法要灵活
1.自读为主,指导为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语)。

对于提供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更要体现这一特点,放手让学生自读,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进行阅读实践。

2.因文而异,因段而异教学中,所选方法应因文而异,找准着力点,抓住要求,忽其枝节,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练,结果什么也没得到。

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文如何读,从而为其完全独立的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段而异,就要求教者在教学中永远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把他们的阅读水平放在第一位,视各年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略读指导的方法。

如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还较弱,教者就应指导细些,不能让学生无从着手,而要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明白略读一篇文章一般步骤是:扫读全文———细读要点———概括全文。

A、扫读全文。

即尽量加快速度来读,但要边读边想。

B、细读要点。

经过对全文的快速阅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文章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以求读有所得。

C、概括全文。

略读虽然不如精读要求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

略读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

因此,读文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篇内容加以概括,理解整体思路,及时总结。

三、结构要简约
略读课文的课堂教学结构宜简约,应解放学生,给学生大块时间来进行自主阅读。

笔者认为,一节课可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

教者应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想读,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二是自读阶段。

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充分地读,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读,在读中思考,提出问题,再通过读去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教师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总结读书方法。

四、设计要恰当
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几读:
(1)读读拼拼,读通课文。

(2)读读说说,感知大意。

让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交流阅读收获。

教师不时地通过评价梳理学生所获的信息,渗透整理与积累信息的方法,初步感知全文大意。

(3)读读画画,理清脉络。

也可以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句子旁批注自己的感受。

(4)读读议议,品析感悟。

全班交流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适机点拨学生难理解的语句,引导交流从文中受到的启发。

还可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结合单元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对课文精彩片段的阅读欣赏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5)读读写写,拓展延伸。

既可以补充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

又可以抄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写一段自己的感想,还可以仿写。

总之,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我们应力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努力做到“教略”而“学丰”,简约而深刻。

当然,这个“略”应介于精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之间,而不是囫囵吞枣,更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

教师只有在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文制宜,准确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有效引导。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在实践中主动掌握阅读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有效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语文目标。

总而言之,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一种阅读行为;实践中不能以略读去阅读,不能以精读去教学。

也许,略读教学可以被称之为“那是一种曾经沧海的简约”,也可以被称之为“那是一种踏平坎坷的坦荡”——需要教师摆自己的位置,适时“隐退”,用更加开放的胸怀引领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