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民革命 北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史各章复习题

中国现代史各章复习题

中国现代史各章复习题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1923)思考题1、民国初年的经济状况及社会结构的变动2、五四后有哪些新思潮竞起,作一简单介绍3、20世纪20年代初期社会各界有哪些改造中国的主张?4、列举1919—1922年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大论争。

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中共二大中共三大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1927)思考题:1、中国国民党一大及国民党政治制度的确立2、论述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3、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分裂原因探析4、蒋介石、汪精卫“清党”反共原因探析名词解释迁都之争中山舰事件(三二0事件)整理党务案五卅运动第三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1927-1931)思考题1、简单评价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2、毛泽东在实践和理论上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3、中共六大4、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和活动名词解释东北易帜中原大战古田会议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1937)思考题:1、九一八后国民党政治军事文化思想上统治的加强2、结合你的了解,评说一下30年代前期的经济状况3.结合东北易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三个历史事件评价张学良。

名词解释:新生活运动长城抗战两广事变绥远抗战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展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战格局的形成(1937、7----1941、12)名词解释《抗战建国纲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黄土岭战斗黄桥战役思考题:1、在新民主主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导致两次合作的原因各是什么?分别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都有哪些?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第六章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1、12-1945、8)名词解释太平洋战争中国远征军豫湘桂战役史迪威事件思考题:1、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中国的影响2、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概况3、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第七章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9—1949、10)名词解释重庆谈判中原突围第二条战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思考题:1、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转变2、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或者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经济原因)。

《中国现代史》(一)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史》(一)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史》(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2109800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4学时:72主讲教师:刘建国使用教材:《中国现代史》(上册),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参考教材:《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

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作业、讲历史故事和期中考试)占30%,期终考试(闭卷)成绩占70%。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基本教学目的与任务:(1)掌握中国现代史的有关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具备深入学生、研究中国现代史的能力。

(2)总结中国现代史的经验教训,服务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左"、右倾错误问题;党风问题等)。

(3)通过学习,正确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

(4)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品质,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课程定位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中国通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更是紧密相联,循序发展。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四年制历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学生只有学好《中国现代史》,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国历史的全貌,打下较好的专业基础,并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由于《中国现代史》内容较多,课时较紧,学生在中学时代又专门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因此如果按部就班地来系统讲述《中国现代史》,就会变得蜻蜓点水,既讲不精也讲不深,还会不断重复中学教材的内容。

为了有效克服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现代史》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措施是采取专题式讲授,每章选几个内容重要的专题来讲,这样既可讲精又可讲深,效果较好。

其他内容采取略讲或提供相关的教学参考用书与网站,辅导学生自学来解决。

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

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

领。大会通过《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宣言》,采纳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的政 治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 的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意义: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革 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它促进了革命运 动的迅速发展,成为国民革命高潮的起点。 国民党经过改组,逐步成为工人、农民、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了联盟。


5、孙中山逝世
1925年3月12日9时25分,孙中山逝世。4月2日,遗体移 至北京香山碧云寺。1929年6月1日,移葬南京钟山 “中山陵”。
孙中山遗容


6、五卅运动
导火线:顾正红案。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工人顾正红。5月30日上海各界 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开始了五卅运动. 性质:是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的革命运动。 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又一次显示了中 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以国共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威力。“五卅”运动是1924 年始涨的革命高潮。
9月15日,奉张以反对攻浙为由起兵讨直,第二 次直奉战争爆发。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双方在 山海关一带进行激烈交战。直系将领冯玉祥回师 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随后, 冯军改称国民军,配合奉军对直作战。11月初, 吴佩孚率部天津南下,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 北京政变使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11月中旬冯、 张、段在开津举行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临时 执政府,段为临时执政。 这样,在北京政变推倒直系统治后,北京政权又 落到奉张和段为首的军阀官僚手中。
7、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
成立。
平定商团叛乱(1924.10)
——初步巩固; 第一次东征(1925、2~3月打垮陈炯明主力, 占领潮州、梅县等地);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国民革命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国民革命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国民革命北
师大版
一、国民党一大
背景: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孙中山深感工农群众力量之伟大,决定“以俄为师”,寻求中共的帮助与支持。

2时间:1924年1月;地点:广州。

3主要内容: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确认中国共产党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意义: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开始。

二、黄埔军校
时间:1924年。

6地点: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又称黄埔军校,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7主要领导人: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

8特点: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9作用: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
0时间:1926年。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3战略方针:首先集中兵力进攻湖南、湖北,打垮吴佩孚;之后移师东南,消灭孙传芳;最后再向长江以北推进,消灭张作霖。

4结果: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
四、合作破裂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随后,在各地“清党”和“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国民革命》课件

《国民革命》课件

汪精卫
国民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后成为国民政 府的重要官员。
冯玉祥
国民革命时期的重要将领,他曾率领军队参加北伐战争,为国民革命做出了贡献 。
THANKS
感谢观看
蒋介石
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他 领导了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 阀的统治,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
主要人物二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国民革命时期积极推动国共合作,领导了北方 地区的革命运动。
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领导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为国民革命做出 了重要贡献。
主要人物三
革命的教训
独立自主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受任何外部势力的 干涉和控制。
组织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确保党的组织和纪律的 严格。
革命策略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革命策略,不固守过时的 理论和经验。
思想建设
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党员和群众的政治觉悟 和理论水平。
05
CATALOGUE
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当时的影响
《国民革命》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国民革命的背景 • 国民革命的发展历程 • 国民革命的影响 • 国民革命的经验教训 • 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 国民革命人物介绍
01
CATALOGUE
国民革命的背景
政治环境
01
02
03
北洋军阀统治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 军阀逐渐分裂为直系、皖 系、奉系等派系,互相争 斗,使政治陷入混乱。
军阀割据
各地军阀势力割据一方, 导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 制减弱,国家四分五裂。
外国列强侵略
外国列强在中国争夺势力 范围,加剧了国内政治的 动荡。

《国民革命》课件

《国民革命》课件
农村金融的改革
国民革命时期,政府还对农村金融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农 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财政金融的改革
财政制度的改革
在国民革命时期,政府对财政制度进 行了改革,建立了新的税收制度,加 强了对财政的监管和管理,为国民经 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货币制度的改革
国民革命时期,政府还对货币制度进 行了改革,推行了法币政策,统一了 货币发行和管理,稳定了物价和币值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背景
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局面。帝国主义和封 建军阀在中国继续进行统治,广大人民迫切要求进行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民革命应运而生。
国民革命的发展历程
• 兴起阶段: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广东革命政府决定出师北伐,打倒军阀,统一中国。到 1927年3月仅三个月时间,国民革命军便从广州打到武汉、南京和上海,打垮了军阀势力,革命势力从广州推进到长江流域 。到1927年6月,武汉政府的北伐军与北方国民军会师中原,革命势力便发展到黄河流域,席卷大半个中国,给帝国主义和 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以沉重打击。到1927年6月,武汉政府的北伐军与北方国民军会师中原,革命势力便发展到黄河流域 ,席卷大半个中国,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以沉重打击。席卷大半个中国,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 统治以沉重打击。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 华民国,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变革奠定 了基础。
民主思想的传播
民主思想的起源
民主思想起源于西方,强调人民主权、自由平等和法治等理念。
民主思想的传播途径
民主思想通过知识分子、媒体、教育等多种途径传播到中国,逐渐 被人们所接受。

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第一节
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1、1924年1月20日至30日 广州
2、内容:
(1)讨论组织主席团
(2)学习俄国建党方法
(3)讨论通过《一大宣言》
(4)制订党章
(5)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3、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意义:
4、黄埔军校
孙中山
汪精卫
何香凝
宋氏三姐妹
廖仲恺
戴季陶
二、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
1.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
六、各派军阀势力的演变和中国政局:
孙传芳控制东南五省
吴佩孚卷土重来
冯玉祥、张作霖和吴佩孚之间的关系发生新变化
6、五卅运动:1925.5 ——顾正红案导火线 7、省港大罢工:1925.6.19
国民革命时期爆发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罢工 沙基惨案
8、平定广东商团的叛乱:
1925.2 1925.10 第一次东征 第二次东征
顾正红
彭湃
四、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同 国民党右派及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1、廖仲恺被刺事件:
北洋政府权力的再次更迭
1、江浙战争:
2、第二次直奉战争:
(直系战败)
3、北京政变:
为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张学良
郭松龄
吴佩孚Biblioteka 冯玉祥曹锟段祺瑞
三、国共合作建立后革命形势的开展 五卅运动
1、沙面罢工:1924.7 广州 2、农民运动讲习所: 3、废约运动: 4、国民会议运动:
5、中共四大:1925.1 上海
2、戴季陶主义: 3、西山会议派:
胡汉民
廖仲恺
许崇智
汪精卫
戴季陶
邹鲁

第二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回顾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奋斗历程。(他为建立民主共和 国进行了什么斗争?又为维护民主共和做了怎样的努力? 这些斗争先后失败,他又是怎样进行新的探索?)
四、五卅运动
1.原因: 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镇压政策。 (2)中共的领导和推动。 (3)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 (4)直接原因: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的五卅惨案。 2. 概况:上海开展了“三罢”斗争;6月,香港、广州开 概况 始了省港罢工。 (省港罢工是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运动的性质:是中共领导的由工人阶级发动的、全 运动的性质 国范围参加的广泛的反帝爱国运动。 4.斗争形式:从工人扩展到各阶层人民——“三罢斗争”。 斗争形式
政治条件: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 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组织条件: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党 改组成为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 军事条件:黄埔军校成立,开始有了自 己的革命武装,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第二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大革命兴起和初期阶段的特征:国民党一大到北伐 战争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为大革命兴起和初期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形势的突出特点是:国民革命运 动篷勃开展,各派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展开了 初步活动,如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 上,国民会议运动开展,使北方革命形势一度高涨; 以五卅运动为标志,掀起了全国反帝斗争的高潮, 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沉重打击;通过两次东征, 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运动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 (1)大资产阶级:单独退出罢市,破坏五卅运动。 (2)民族资产阶级:被迫退出反帝统一战线。 (3)工人阶级:积极参加反帝斗争。 斗争实践证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动摇性;帝 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中 国 的无产阶级最具有革命性。 意义: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前所未有的打击, 5.意义 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国民革命和北洋军阀的末路

国民革命和北洋军阀的末路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一、孙中山晚年的伟大转变,联合俄联共政策的确立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为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一直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一)孙中山立场的转变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与1913年7月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

1914年7月,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斗争。

1917年7月,针对段祺瑞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在广州揭起护法旗帜,失败后闭门著书,摸索继续前进的道路。

1919年10月,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准备继续领导革命。

1920年11月,在广州开始第二次护法,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正式政府。

1921年5月,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6月至9月,统一两广后,在桂林设大本营,准备北伐仔直系。

1922年6月身兼陆军部长,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三要职的陈炯明,与帝国主义和直系勾结,背叛孙中山,炮轰总统府。

8月,孙中山比据上海,第二次护法失败。

(二)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帮助第二次护法失败,使孙中山陷入极大的苦闷之中。

但孙中山并没有丧失革命的信心,他坚信“最后的胜利,终归于最后之努力者”。

但是怎样“努力”呢?他不能不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和方法。

正是在种情况下,共产国际、苏俄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向孙中山伸出援助之手,孙中山“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1918年夏开始,孙中山和苏俄政府之间就有电信联系。

此后,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威金斯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处成员达林等相继与孙中山举行国会晤,建议他加强同苏俄的联系,并同中国共产党结成民主联合战线。

1921年12月,马林曾向孙中山提出两点建议:一要有一个联合各界人民,尤其是工农大众的好的政党;二是建立起革命的武装,创办军官学校。

孙中山对这些意见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十分赞成,陈炯明事件的发生,推进了孙中山与苏俄的关系。

事件发生后,孙中山向达林表示,他也深信,“中国革命的唯一世纪的真诚的朋友是苏联。

第二章第二节 北伐战争

第二章第二节  北伐战争

赵 世 炎
罗 亦 农
上海工人纠察队(1927.3)
3、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1927 年2月~3月)
(1)汉浔事件 (2)中英关于汉浔事件 的谈判
群众冲入汉口英租界
(3)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
1927年2月19日,国民政 府代理外交部长陈友仁和英 国驻华公使代表欧马利签署 《汉口英租界协定》,20日, 陈友仁义与欧马利签署了 《九江英租界协定》,确认 《汉口英租界协定》适用于 九江英租界 。通过上述协议, 英国正式承认将汉口英租界 交还中国。这是北伐进军中, 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重大胜 利,也提高了武汉国民政府 的国际威望。
第二节 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 的大发展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国民革命军广州誓师 (1)为什么进行北伐? 社会基础:五卅后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涨 内部条件:两广的统一和军权财权的统一 外部条件:国民军的配合 (2)援唐之战:1926年4月唐生智与叶开鑫之战失利, 向广东革命政府求援;5月6月 广东国民政府先后派出第四 军、七军各一部援湘,揭开了北伐的序幕。 (3)广州誓师:6月4日,国民党中执委临时全体会议通 过出师北伐案;5日特任蒋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9日, 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作战方针
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首先以主力击破两湖 劲敌直吴,占领长江 中游;然后挥师东南, 消灭孙传芳,占据长 江下游;最后在适当 时机消灭张作霖。
2、直驱两湖
铁军 “烈士之血,主义之花, 四军伟绩,威振遐迩。 能守纪律,能毋怠夸, 能爱百姓,能救国家。 冲锋陷阵,如铁之坚, 革命担负,如铁之肩。 功用若铁,人民倚焉, 愿寿如铁,垂亿万年。”
2、失败原因 客观上,由于同盟者国民党内的反动集 团叛变了革命;当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力 量远远超过了革命力量; 主观上,因为共产党尚处于幼年时期, 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 点和规律都懂得不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及其怎样结合还 没有完整统一的认识;特别是在革命的后期, 以陈独秀为首的党的领导人在指导革命过程 中的失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终于造成革 命的最后失败。

第二章国民革命

第二章国民革命

沙基惨案现场
省港大罢工,不仅在政治上 而且在经济上沉重地打击了 英帝国主义。据统计,罢工 以来,英帝国主义平均每月 损失达2.1亿元。
省港大罢工
苏 兆 征
省港大罢工罢工委员会 有委员13名,苏兆征为委员 长,廖仲恺、邓中夏等人为 顾问。
意义:这场罢工坚持长达 16个月之久,在中国工人 运动史上是空前的,在世 界工人运动史上也属罕见。 再一次显示了中国工人阶 级的伟大力量。
省港大罢工委员会合影
4.农民运动讲习所
(1)1924年7月,彭湃等举办广州农民运动 讲习所,此后两年共办6期,培养农运人才 770多名。到1925年,广东省37个县有了农 民协会组织,这年五一节时,召开第一次全 省农民代表大会,成立了省农民协会。 (2)1925-1927年,韦拔群在广西东兰举办 农民运动讲习所,前后3期,培养农运干部 数百人。 另湖南、江西等省农运也有发展。 广 西 农 民 运 动 讲 习 所
意义:五卅运动是继五四后 出现的又一次全国规模的群
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大大 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
五 卅 运 动 纪 念 碑 “五卅运动以后,革命高 潮,一泻汪洋,于是构成一九 二五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国大革 命。” ——邓中夏
和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
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并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从 而揭开了1925-1927年中国大 革命的序幕。
第二章
国民革命
(1924年1月—1927年7月)
本章重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意义;
新三民主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初步思想;北伐战争;四·一二
政变;七一五“分共”。
【8学时】
本章内容框架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二章读数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二章读数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二章读数笔记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著作。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的起源以及早期的农民革命斗争。

本文档将对第二章的内容进行读数笔记,以强化理解并记录重要的概念和事件。

一、历史背景•国民革命: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反对封建统治的国民革命运动。

这场运动旨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的中华民国。

国民革命的推动力量来自于各个阶级的合作,但最终因为各方利益的冲突而未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国家。

•帝国主义侵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将中国领土割让给外国势力,经济被掠夺,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帝国主义侵略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催化剂。

二、中国共产党的起源•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运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萌芽。

这场运动影响了年轻的知识分子,激起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并追求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正式成立。

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致力于解放中国的工人和农民。

同时,共产党也坚信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实现革命和推翻帝国主义及国内封建势力。

三、农民革命斗争•中国农民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农民却遭受着封建压迫和剥削,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中国共产党看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将改善农民状况作为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农民革命斗争的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革命斗争逐渐兴起。

农民通过土地革命运动,要求平分土地、取消赋税等,以实现农民的权益。

同时,共产党在农村建立农民协会,推动农民组织起来,为实现农民的利益而奋斗。

四、总结通过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二章,我们了解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早期的农民革命斗争。

这段历史时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民革命的推动力量和共产党的领导,促使了中国逐步走上了一条独立、自由、民主的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梗概第二章

红星照耀中国梗概第二章

红星照耀中国梗概第二章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纪实性作品。

第二章“去红都的道路”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进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途中经历的一系列事件,以及他对国民党统治下地方状况的观察。

在这一章节中,斯诺描述了他如何避开国民党的追捕,以及他在途中遇到的各种人物,包括一些年轻的红军战士。

他详细记录了国民党通过民团(白匪)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斯诺还提到了他在途中遇到的一位名叫姚的红军战士,姚带领他到达安塞,并在那里见到了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对斯诺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给予了他自由活动的诚意。

此外,斯诺还回顾了周恩来的人生历程,包括他的早年求学经历、参加学生运动、出国留学、发动国民、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转入地下活动,以及最终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的经历。

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逐渐发现,这位曾经参与和组织过多起起义的领导人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的人。

总的来说,第二章“去红都的道路”通过斯诺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向读者展示了当时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以及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状况和共产党的活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历史第12课国民革命(共30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历史第12课国民革命(共30张PPT)

蒋介石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上海街头被杀害的革命群众
在街头被捕的革命群众
街头被杀害的革命群众
群众请愿遭到血腥镇压
电线杆上挂着被杀害者的头颅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举行成立典礼
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 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南京国民政府的“总统府”
什么叫国民革命?
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领 导下,以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为目 的的革命运动。
一、国共首次合作(国民革命的前提)
国 民 党 “ 一 大 ”
时间:1924年1月 地点:广州
•讨论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 言》和《中国国民党总章》。
内容:•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新三民主义的发展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强调反帝
普遍平等的民权 增加节制资本
一、国共首次合作(国民革命的前提)
•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标志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和国民革命( 1924年— •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1927年)的开始。
黄 埔 军 校
地点: 广州黄埔岛 领导: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 教学特点: 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
意义: 培养出大批的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 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
北洋军阀分裂,各派军阀纷纷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他们对 外依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和各种权益,充当帝国主义 侵略中国的“代理人”。对内,为了争夺地盘和扩充势力, 连连混战,民不聊生。

优品课件之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国民革命北师大版

优品课件之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国民革命北师大版

优品课件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国民革命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国民革命北师大版
一、国民党一大 1.背景: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孙中山深感工农群众力量之伟大,决定“以俄为师”,寻求中共的帮助与支持。

2.时间:1924年1月;地点:广州。

3.主要内容: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确认中国共产党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意义: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开始。

二、黄埔军校
5.时间:1924年。

6.地点: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又称黄埔军校,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7.主要领导人: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

8.特点: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9.作用: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10.时间:1926年。

1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1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13.战略方针:首先集中兵力进攻湖南、湖北,打垮吴佩孚;之后移师东南,消灭孙传芳;最后再向长江以北推进,消灭张作霖。

14.
结果: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四、合作破裂 15.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随后,在各地“清党”和“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 一、宁汉合流
二、二期北伐与东北“易帜”
三、中原大战
四、中间政派的政治活动
第二节 工农武装革命
一、八七会议与革命方针的转变
二、各地武装起义与根据地的开辟
第二节 工农武装革命
三、土地革命 四、各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五、具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 策
第二章 国民革命
第一节 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工农运动的开展
二、除不平等条约和国民会议运 动
第二节 革命高潮的到来
一、五卅运动和省港人罢工
二、革命势力统—广东 国民政府成 立
三、 北伐战争
四、工农运动的深入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初步形 成
第三节 革命阵营的分裂与国民革命的 失败
一、确立“党国”体制 二、国民会议与《训政时期约法》 三、独裁统治的建立 四、改订新约
一、西山会议与戴季陶主义
二、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三、四一二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的 成立
四、七一五政变
国民革命失败
重点和难点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意义。 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内涵。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四、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 前十年

国民革命的论著

国民革命的论著

国民革命的论著
摘要:
一、国民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1.民族危机加深
2.民主思想传播
3.人民群众觉醒
二、国民革命的目标和过程
1.反帝反封建
2.国共合作
3.北伐战争
三、国民革命的成果和影响
1.政治成果
2.经济成果
3.社会成果
4.革命精神的传承
正文:
国民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革命运动,它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在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家政治腐败,民众疾苦。

一批有远见卓识的民主志士开始传播民主思想,唤醒民众,为国民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国民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民主
政治和民生幸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共两党进行了合作,形成了革命的统一战线。

在北伐战争中,革命军队英勇奋战,最终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

国民革命的成果丰硕,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民主政治理念深入人心,为后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上,国民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社会上,民众觉醒,民族精神得到弘扬,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国民革命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革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民革命的精神传承至今,仍然激励着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而不懈奋斗。

国民革命的论著

国民革命的论著

国民革命的论著
(实用版)
目录
一、国民革命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民革命的理论基础
三、国民革命的主要内容
四、国民革命的实践与影响
正文
一、国民革命的背景与意义
国民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在 20 世纪初。

这场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家分裂,民族危亡。

国民革命旨在推翻满清政权,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同时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国民革命的理论基础
国民革命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三民主义,这是由孙中山先生提出的。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它主张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是推动国民革命的思想指导。

三、国民革命的主要内容
国民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推翻满清政权,建立中华民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以及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国共合作,共同推进革命的进行。

四、国民革命的实践与影响
国民革命的实践经历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阶段,最终在 1927 年北伐战争中取得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

国民
革命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开启了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篇章,也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国民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主要理论基础是三民主义,主要内容包括推翻满清政权,建立中华民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以及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贺胜桥战役
国民革命军克复汀泗桥后,吴佩孚军万余人逃往贺
胜桥。革命军以第四军第十二师和叶挺独立团为攻 击队,担任正面进攻。8月30日与敌激战一昼夜, 俘敌数千人,击溃了吴佩孚主力。 汀四桥和贺胜桥战役是同吴佩孚作战的两次关键性 战役。 9月初,北伐军总攻武汉,占领汉阳,汉口,一个 月后(10.10)占领南昌,第四军由于作战勇猛获得 “铁军”的称号。

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新 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是闻名国内外 的军事家,他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 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他参与 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 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 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 后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 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 《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叶挺 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 党员,他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 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 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1988年他 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 之一。
(二)汀四桥战役
1.汀四桥的地形 汀泗桥镇是咸宁的南大门,也是通往武汉的必经要隘,镇东有一片比较 陡峭和起伏连绵的山岗,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名叫塔脑山,敌军的阵地就 设在这片山岗之上。汀泗河蜿转曲折自西南向北斜穿汀泗桥镇,沿山岗 西脚流过,时逢大水,全镇三面均被洪水包围,水深港阔,甚至街道部 分路面亦被洪水淹没,人要通过尚需涉水而行,这样就为敌军阵地西面 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这里可以通向敌军阵地的仅有自西向东北之粤汉 铁路的一座铁桥,但又被敌人的火力严密封锁,难以逾越。在敌人阵地, 汀泗河流经这里,当时因涨洪水,也是一片汪洋,这一形势又成为敌军 阵地北面之屏障。 但在敌人阵地之东南两面,地势较高,并未淹水,尽管敌军有居高临下 之便,北伐军需要冒仰攻之险,但毕竟无隔水之难,北伐军还是可以在 此布阵向敌人发起进攻。所以说就敌军的阵地而言并非三面环水, 以往的一些史书均把汀泗桥镇的三面环水与敌军阵地也是否三面环水混 为一谈实属误解。不过,敌军阵地虽然不是三面环水,但是其阵地地形 险要,易守难攻,堪称天险,这是不容置疑的。
反对军事独裁

蒋介石(1887.10.31— 1975.4.5),名中正,字介石。 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 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 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 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 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1927年 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导 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西安事 变后接受抗日主张。1948年召开 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 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 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 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 世。

汀四桥战役
2.汀四桥战役



国民革命军以第十师为右翼,自古塘角至张兴国一线向敌人进攻;以第十二师为左翼自张兴国至铁路一 线向敌人攻击。叶挺独立团为总预备队,独立团在攻打汀泗桥之前,于八月二十五日在蒲圻中伙铺截击 了向汀泗桥退却之敌孙建业部之第二团,俘获自团长以下官兵四百多人,首立战功。二十六日清晨,北 伐军第十二师自中伙铺出发向汀泗桥攻击。同时北伐军第十师从山峡冲出发,向汀泗桥西南的赤岗亭方 向挺进,第三十六团则从石坑渡起程,以其第一营为前锋向汀泗桥右翼前进。 二十六日上午十时 半左右,北伐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尖兵连进抵敌军前哨阵地高猪山,双方交火,汀泗桥战役正式打响 此时敌军欲退至铁路桥以东,第三十五团因受敌人机关枪封锁,无法越过铁路,两军隔河相峙。正午, 第三十六团从上游越过汀泗河,进抵汀泗桥东南边高地附近梅董一带,因敌军居高临下大力扫射,不易 前进,于是疏散队形,侦察敌人阵地配备情况,待增援部队到来,再作齐头并进。当第十师行至骆家湾 附近时,听到汀泗桥方向枪炮声甚密,知第十二师己与敌军接战,部队迅速前进,并以第二十八团、第 二十九团向三十六团右翼延伸,到达丝茅窝一带,三十团向三十六团左翼布阵。独立团一营同时在三十 六团后方张兴国布阵,以便策应各方。北伐军在形成对敌军阵地半月形的包围之后,开始攻击,炮兵也 开始向正面的敌军进行攻击,激战一天,北伐军无所进展,一时两军形成胶着状态。 当时吴佩孚的增援部队不日可到,孙传芳也正调兵进入江西,国民革命军士气旺盛,装备不良;勇于进 攻,不长防御。此时如敌人援军一到,北伐军势必陷入被动,战斗只能速战速决。二十六日当晚北伐军 接受三十六团团长黄琪翔的建议;全线夜袭,突破敌人高地,独立团团长叶挺也建议派部队绕道古塘角, 抄攻敌军背后,使敌军腹背受击。夜十二时,三十六团、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乘着黑暗逼近敌人阵地, 敌人枪炮声不断,而国民革命军衔枚以进,一枪不发,待接近敌人阵地后,用刺刀冲破敌军中部阵地, 占领了敌军阵地数处,为总攻夺得了有利的据点数处。二十七清晨,北伐军全线发起进攻,三十团及独 立一营亦加入战斗。这时敌军数次组织反攻,妄图夺回失地,终因北伐军奋勇还击,未能得逞。经过两 个小时的激战,塔脑山、石鼓岭相继被北伐军占领,敌军阵线破裂,开始向咸宁城关方向撤退,其中一 部分敌军被二十八团截击缴械。 二十七日晨四时,左翼的北伐军十二师隔铁路桥与敌相峙,实施 抄攻敌人后背之计划。独立团在当地群众引导下经彭碑、尖山于二十七日上午七点多钟到达古塘角附近 的铁路时,正值敌军有秩序地撤退,经独立团突然攻击,顿时变为溃逃,一部分敌军被缴械。应该说叶 挺独立团绕道古塘角抄攻敌后的军事行动,只是起到了加速敌人由有秩序撤退变为大溃逃的功效。 汀泗桥战役中有资料证明,有数以千计的敌军被击毙、击伤或死于自己的督战队刀枪之下,也有在溃逃 中慌不择路溺水丧命的,这应是事实。 整个汀泗桥战役,自二十六日上午十时半三十五团在高猪 山与敌军接火,到二十七日上午九时汀泗桥东南高地战斗胜利结束,前后仅用二十二个半小时时间。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反对军事独裁的 斗争



(一)迁都 1.原因:为了适应全国革命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1927年元旦国民政府明令定都 武汉 2.迁都之争 北伐后蒋介石把党政军大全集于一身,为了军事独裁提出“暂住南昌”的决定, 宋庆龄 徐谦,陈友仁及各界群众坚决反对,最终武汉革命势力战胜了蒋介石, 但未能阻止蒋介石反动的倾向。 (二)反对军事独裁的斗争 1.由于蒋介石对国民党左派领导人进行大肆攻击,实行军事独裁,国民党召开高 级干部会议,提出实行民主,反对独裁,提高当权,迎汪复职,扶助农工的政策。 2.在武汉召开的二届三中全会中,又重申彻底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对任何 妥协倾向,且要求进一步加强国共合作,进一步削弱蒋介石的权力。 3.会后,许多国民党地方党部和人民团体纷纷拥护国民党的决定,声讨蒋介石的 罪行,国民党中央也下令解散由右派势力占据的江西省党部,改组了江西省政府, 一同反对蒋介石的独裁。

作战目标:夺取南京,上海 二月中旬北伐军进占杭州,进而抵达上海,驻上海的北京政府海军中司令杨树庄 向北伐军投降,3月22日上海工人经过第三次武装起义占领上海,24日中路军占 领南京。
(五)第一次北伐结束
1926年7月到1927年3月北伐不到9个月,
消灭了吴孙两大军阀主力,从广东到武 汉南京上海,使革命区域由珠江扩展到 长江流域。北伐胜利进军形式下,西南 各省地方军阀也都转向拥护国民政府。
反帝运动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ຫໍສະໝຸດ 全国各界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援,是北伐战争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北伐的胜 利进军,也极大地推动了群众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反帝运动 1.1926年底,湖南 湖北 江西等省以工人阶级为中坚,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他们 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驻华军队,收回租界,宣布对英日等帝国主义经济绝 交。 2.12月26日武昌汉口15万人参加市民反英运动大会,抗议英国支持军阀,干涉中国革命。 3.1927年1月3日武汉各界为国民政府迁鄂庆祝大会时,英国故意寻衅各界群众对此反抗, 强迫国民政府收回租界。随后因英国人的恶行,收回九江租界。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 上的一次巨大胜利。 (二)工农运动的发展 北伐进军中工人先后多次举行武装斗争,且于1927年3月22日解放了上海,这是中国工人 运动史和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北伐军所占领的省份,出现了农村大革命的形式,其中以湖南农运发展最为猛烈毛泽东对 其作出了巨大贡献,发表了《湖南农民考察报告》并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 问题,没有广大农民的参加,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工农运动的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但出现的左倾错误等也不利于 团结更广泛的群众参加革命。
第二章 国民革命 北洋军阀的末路
第二节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北伐战争


北 伐 的 过 程
作 战 方 案
作 战 前 的 准 备
一、北伐前各方面的准备
(一)共产党方面 1 、在2月召开的特别会议上曾作出准备北伐的决定 2、4,5月召开的广州第一次代表大会,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都 提出发动北伐的要求,催促国民政府“从速出师北伐”。为北伐的进行起了促进作用。 (二)国民党方面 1、1926,6,4国民党中央通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的方案。次日,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 总司令。 2、7.1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达北伐部队动员令 3 7.6日国民党中央通过《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宣言》 4 7.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三)军阀方面 1.直奉两大军阀首领吴佩孚和张作霖在6月28日在北京会晤,当天联名发布“讨赤”总攻击 2.三大军阀所占的地形 吴佩孚:控制河南,湖北湖南 直隶南部 军队20万 孙传芳:盘踞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军队20万 张作霖:占有东北,山东,直隶 热河 察哈尔 并控制北京,军队35万
张 作 霖
兵力35万
北京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直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 南 广西 安 江苏 徽 浙江
上海

北 伐 战 争 前 形 势 图

西 福建
广东
吴佩孚兵力20万
国民政府
兵力约10万
孙 传 芳
兵力20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