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伐匈奴书
谏伐匈奴书(文章+解释对照版)
《谏伐匈奴书》主父偃㈠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郝而少察之。
深切的谏言严厉的惩罚失策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逃避重罚,敢于直言劝谏,因此不会有失策,而使功名流传万世。
如今我不敢为逃避死亡而隐瞒忠心,所以要献上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㈡《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凯旋时的军乐∣狩猎《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就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太平,若是忘掉战争也会灭亡。
”天下已经平定,天子英明,春秋狩猎,诸侯春秋练兵,用以表示不忘战争。
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不祥的器物节操卑劣况且发怒的人是背逆道德的,武器是不祥的器物,争夺的人节操卑劣。
古代君主一发怒必杀人,所以圣明的天子会慎重行事。
只顾战争而用尽武力的人,没有不后悔的。
㈢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兵威,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
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
李斯谏曰:“不可。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
储藏的粮食和财物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
那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
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
靡蔽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快意(意动)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得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
谏伐匈奴书(订)
(二)
说明理由
以汉高祖白登之围阐明伐匈奴之危 段④ 从匈奴天性及历代君主对其策略说明 匈奴不可伐 段⑤
事 实 论 据
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幸:敬词,表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诸侯春振旅 (振:整顿) 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务:追求)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 (任:凭借)
迁徙鸟举
(举:飞升)
(调:役使)
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
实词
靡敝中国 (靡敝:使…疲弊。靡:倒下;敝:疲惫) (丁:成年男子) 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转输北河
谏伐匈奴书
主父偃(?—公元前126)汉 武帝时大臣。临淄人。早年游宦于 燕赵不被接纳。后至长安,上书汉
武帝,谏书能切中时弊,当天就被
召见,拜为郎中。主父偃又因上书 《推恩令》、徙天下豪杰于茂陵、 设置朔方郡,很得汉武帝赏识,得 到破格任用,一年中升迁四次 。
文言知识归纳
实词
以效愚计 (效:献出)
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日:名词作状语, 每天)
6 .文言句式
兵者凶器也 (判断句)
非完计也 (判断句)
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倒装句-介宾后置)
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所疾苦也 (判断句)
此得失之效也 (判断句)
谏……书 伐匈奴
向皇帝提出劝谏
话题
论点
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雕砖为玉
1.本文是怎样阐明“夫务战胜,穷武事,未 有不悔者也 ”这一论点的?
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 (负:背靠)
(输:运送) ( 率:大致,一般) (比:认为和…一样) 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禽兽畜之,不比为人
2.通假字
终不能踰河而北 (踰:逾的异体字,越过)
3.一词多义
北京版-语文-高一-《谏伐匈奴书》课文分析素材
谏伐匈奴书分析臣闻(听说)明主(圣明君主)不恶(厌恶)切谏(深切的谏言)以(连词,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严厉的惩罚)以直谏,是故(因此)事无遗策(失策)而(连词,表递进)功流(功业流传)万世。
今臣不敢隐忠(形容词作名词,忠心)避死,以效(献,呈献)愚计,愿陛下幸赦而(连词,表递进,并且)少察之。
第一段:言明君臣本分,为进谏张本。
(张本:作为伏笔而预先说在前面的话。
)《司马法》曰:“国虽(即使)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天下既(已经)平,天子大恺,春(名词作状语)搜秋(名词作状语)狝,(在春秋狩猎练兵)诸侯春(名词作状语)振旅(整顿军队),秋(名词作状语)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且怒者逆德也,(况且愤怒的人是违背道德的,判断句)兵者凶器也,(武器是不祥的器物,判断句,)争者末节(节操卑劣)也。
古之人君一(一旦)怒必伏(动词使动,使……倒下)尸流血,故圣王重(慎重)行之。
夫务(追求)战胜,穷(穷尽)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第二段:引证,引《司马法》阐明基本观点:反好战,不忘战,二者皆为立国之策。
昔秦皇帝任(介词,凭借)战胜之(助词,的)威,蚕(名词作状语)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数词作名词,一体),功齐三代。
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名词作状语)举(行动,飞翔),难得而制也。
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连词,来)行,重不及事。
得其地,不足以为(把……作为)利,得其民,不可调而(连词,承接)守也。
胜必弃之(代词,他们),非民父母也。
靡敝(使动)中国,甘心(意动,把……当作快意之事)匈奴,非完(完美)计也。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使动)地千里,以(连词,把)河(黄河)为境。
地固(本来)泽卤,不生五谷。
然后(这样以后)发天下丁男以(连词,来)守北河。
暴(使动)兵露(使动)师十有(通假字,又)余年,死者不可胜(尽)数,终不能逾(越过)河而北(名词作动词,向北行进)。
谏伐匈奴书
主父偃
主 父 偃
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人。出身贫寒, 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到中年,改学《周 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因此在齐受 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 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元光元年 (前134),主父偃抵长安。拜见卫青, 虽卫青多次向武帝说了多次但无结果,后 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 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因主父偃上书 《推恩令》,尊立卫子夫为皇后,揭发燕 王刘定国的不法行为,很讨汉武帝的欢心, 不久后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 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写 作 背 景
两汉时期,民皆可以上书,自陈己 见。如果皇上认为果有可取,即予召见, 感到满意,便予以官职。主父偃写了一 封很长的上书,“所言九事,其八事为 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汉武帝本人堪称一代雄主,在位五 十四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占整个西汉王朝的四分之一,而且正当 最繁荣强盛的时期。武帝继承了数十年 来积聚的实力,准备大举讨伐匈奴。但 初次出兵无功而返,且导致双边关系彻 底破裂。主父偃正是在这样背景下提出 匈奴问题的。
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 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
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
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 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 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 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 争者未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
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
文章以写什么内容开篇?
第 一 段
——言君臣之本
这一段为后文的进谏起到
什么作用?
——陈情言志,为进谏张本。
这段引经据典的目的何在?
第 二 段
谏伐匈奴书 1
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 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 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
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
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 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 谏伐匈奴。
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
“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 为郎中。
谏伐匈奴书
第一、是作者要保持与拟想读者
(上级)的一致性。 第二、有的放矢,切忌空论。 第三、最忌冗长。(改为“言简 意赅”为好)。
一、介绍背景。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
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 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 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於齐。
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
由充分。 (四)突出效果和后果。 (五)用语得体,不犯禁忌。
三、具体分析文本。
(一)明确谏议目的。 (二)了解谏议对象的需要,立
场一致。
我们怎么叙述事实,并不取决于
事实本身,而取决于叙述者的叙 述任务,此任务的实现关键在于 叙述者对叙述对象的把握。
(三)行文思路分析。
1、匈奴机动性强,很难控制。 2、孤军深入,难以为继。
3、强行深入,劳民伤财。
4、国力疲弊,国家危,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第二段:引经据典——指出大国 治国原则:不好战。
第三段:引析事例,指出好战的
历史教训,特意突出百姓疲弊, 易生变乱这一点。 第四段:再引析事例,指出不好 战的好处。
第五段:剖析当前,指出好战的
现实危害性,主要是对政权稳定 的危害。
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
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
二、介绍写文章的读者意识和针
第6课《谏伐匈奴书》
姓名学号出卷人:昌平一中李小一、文言基础(一)给下列句子加点字注音1.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2.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3.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4.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5.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6.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7.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8. 又使天下飞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9.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10. 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11. 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12. 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13.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1.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2.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3.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4.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5.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6. 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7. 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8. 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1.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2.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3.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北京版-语文-高一-《谏伐匈奴书》课文译文
《谏伐匈奴书》翻译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率直的进谏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躲避重罪,敢于直言进谏,因此不会有遗漏的策略而功业流传百世.现在我不敢为了逃避死亡而隐瞒忠心,所以来献上愚昧的计策.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微思考。
《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也一定会灭亡,天下即使平安,忘记战争也会灭亡."天下已经平定,天子凯旋,春秋狩猎,诸侯春秋练兵,以此来不忘记战争。
况且愤怒的人是违背道德的,武器即是凶器,争夺的人节操卑劣。
古代的君主一旦发怒,一定会有伤亡,所以圣明的君王会慎重行事。
只追求战胜而用尽武力的人,是没有不后悔的。
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威武,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
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
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
匈奴没有固定居住的城池,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
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
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得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
战胜他们就一定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
使中原疲惫,而以打匈奴为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
”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阔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
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
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
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
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转运到北河,大抵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
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
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不能得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谏伐匈奴书·2
教案学科语文年级高一授课人时间年月日课题谏伐匈奴书(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主父偃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
2.掌握“谏书”的特点,体会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
3. 通过对“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的学习,能够延伸理解文章中谏伐匈奴的观点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过程:1.理清全文,解决文言语法问题;2.学习本文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
方法:讲解、诵读、讨论相结合;加强诵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这一主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把握2.掌握“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掌握“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能够延伸理解文章中谏伐匈奴的观点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读书指导法教具和教学手段(学生实验器材、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PPT展示。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抽查文言知识(方式:听写字词,抽取学生翻译一句话或一段话)二、解读文本(一)通过“追问”掌握本文论证观点的结构特点1.我们上节课已经用一句话概括了谏书的特点,就是:拿捏分寸。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君主掌握着生杀大权。
大臣进谏是要指出君主的过错,这相当于摸老虎的屁股,说话一不留神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所以说话的分寸是很重要的。
上节课我们已经注意到文中有很多敬语和谦辞,请同学们找出来。
(说武帝是“明君”“圣主”,对自己则用“愚”、“窃”。
)这就是讲究用字的方法。
还有用“例子”的讲究,大家想想为什么非要举秦始皇、汉高祖的例子?(都建立了丰功伟绩;都伐匈奴;都失败)2.大家齐读一下课文,分别找出秦始皇、汉高祖攻打匈奴的条件有哪些?秦始皇:吞并战国,海内为一。
(国内一统)汉高祖:平定天下,略地于边。
高中语文 2.5谏伐匈奴书学案 北京版必修3
《谏伐匈奴书》学案一、文言基础(一)给下列句子加点字注音1.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2.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3.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4.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5.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6.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7.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8. 又使天下飞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9.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10. 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11. 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12. 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13.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1.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2.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3.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4.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5.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6. 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7. 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8. 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1.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2.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3.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4.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5.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高中语文《谏伐匈奴书》教案
高中语文《谏伐匈奴书》教案高中语文《谏伐匈奴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作者主父偃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2能力通过对“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的学习,理解文章中谏伐匈奴的观点在当时的现实意义3思想品德体会在战争背景下,“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这一主题教学重点欣赏“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谏书”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谏伐匈奴书天下既定汉武帝:人足、兵革备扩充疆土秦帝:人足、兵革备—攻匈奴—终不能—人不足、兵革不备—攻匈奴—天下始叛主父偃:“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编号北京165中学教案第 1页编号北京165中学教案第2页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具体分析主父偃是如何打动汉武帝,使他改变攻伐匈奴的治国方略二、授课过程1、齐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寻找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2、请同学们说说汉高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3、请推测一下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4、从大家的.推测可以看出与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相类似的是谁?5、主父偃是如何评价秦帝攻伐匈奴?6、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秦帝攻伐匈奴的过程(板书):秦帝:人足、兵革备——攻匈奴——终不能——人不足、兵革不备——攻匈奴——天下始叛学生根据文本找寻答案(学生讨论)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讨论)导入课文学习鉴赏知识让学生明确,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做好鉴赏准备学习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编号北京165中学教案第3页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7、请同学们分别从内容、结构、语言、论证手法等方面共同讨论主父偃的进谏艺术三、小结本课内容主父偃的直谏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含蓄、得体而精炼,在谏疏中使用了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使拥有“威武强睿德”之称的汉武帝最终改变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可见不愧为一篇张弛有度、经世致用的谏疏四、布置作业试从内容、语言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写作特点要求:1.有对内容的具体分析2.语言分析要举出具体的词语,不可泛泛而谈(学生分组讨论)训练思维,注意鉴赏的方法,以及对主题的思考课后分析要让学生懂得鉴赏的方法,明白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要掌握其内容和主题,还要学会欣赏它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
谏伐匈奴书_课件
什么是谏书?
• 谏书是用于 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 。 • “谏”的意思是 用言语规劝君王或
尊长改正错误
梳理第1段和第2段的文言知识
• 古今异义词 • 兵者凶器也 古义:士兵 不详的器物
今义:兵器 行凶用的器具
• 重点句式: • 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梳理第1段和第2段的文言知识
概括各段内容
• (1)从君臣本分出发,为进谏张目。 • (2)反“好战”,毋“忘战”,为立国之策。 • (3)言始皇拒谏李斯的旧事,详陈匈奴不可伐。 • (4)言当朝高帝教训,再证匈奴不可伐。 • (5)说匈奴本性和历代先王对匈奴的态度,阐
明伐匈奴的危险。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 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这些事例?
这篇文章为什么有如此重大的影响?请你从内 容、结构、手法、语言等方面分析
• 主父偃的直谏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 含蓄、得体而精炼,在谏疏中使用了引证、 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
写作特点
• (1)开门见山,开头就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国 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是谏疏 的文体所决定的,需把要点放在开头,让君王一目了 然。
卫
谏伐匈奴书
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 编撰的一部 纪传 体断代 史。《汉书》与 《史记》、《 后汉书 》、《三国志》并列 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汉书》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 至王莽四年(23年)共230年的史事,是 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关于作者
仔细
把握全篇课文中重点虚词的用法
•以 • 适足以结怨深仇 连词,来 • 今以陛下之盛德攻匈奴 介词,凭借。 • 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介词,凭借。 • 运粮以行 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关系
谏伐匈奴书_课件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 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统治匈奴百姓, 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 战胜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不是为民父母的君王 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把攻打匈奴作为一时 快意之事,不是 完计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 好计策。”秦始皇不听,于是派蒙恬率兵攻匈奴, 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占领土地上千里,以黄河为边境。
第三自然段作用?
以史为鉴,逐步分析。 引析实例,指出好战的历史教训。分析攻打 匈奴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四自然段
字词问题:及至、闻、略、从、窃、 危、亡、 翻译问题: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 之如搏景。
第四自然段作用?
引当朝之事,教训更加发人深省。 以当朝史实证明不好战的好处。
第五自然段
字词问题:适、偿、行盗侵驱、程督、 外市、效、 翻译问题:虽有覆军杀将,系掳单于, 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 不比为人。 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第三自然段:
字词问题:任、蚕食、战国、务、 休、举、中国、甘心、完计、却地 千里、河、然后、暴、胜、踰、飞 刍輓粟、率、致、相、
翻译问题: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 积之守,迁徙鸟徙,难得而制。
运粮以行,重不及事。
靡敝中国,甘心匈奴。
地固泽卤,不生五谷。 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
什么是谏书?写作这类文章要注 意哪些问题? 如果由你来写,你会注意到哪些 问题? 主父偃是否注意到了这些问题? 他进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写作“建议书”要注意:
了解需要,明确立场; 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列出后果,突出效果; 用语得体,不犯禁忌。
古文辞类纂《主父偃论伐匈奴书》全文
古文辞类纂《主父偃论伐匈奴书》全文主父偃论伐匈奴书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搜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
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
靡敝中国,快心匈奴,非完计也。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暴兵露师十有馀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之不备哉?其势不可也。
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击之。
御史成谏曰:“不可。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高帝不听,遂至代谷,果有平城之围。
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
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所疾苦也。
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 今 异 义
1.兵者,凶器也。 兵者,凶器也。 兵者 古义:不祥的器物;今义:行凶用的器具。 古义:不祥的器物;今义:行凶用的器具。 2.将吏相疑而外市。 将吏相疑而外市 将吏相疑而外市。 古义:与外人勾结;今义:本市以外的市。 古义:与外人勾结;今义:本市以外的市。
文 言 句 式
1.判断句:兵者,凶器也。 判断句:兵者,凶器也 判断句
讨论: 讨论:为什么这篇文章会有这样 大的作用, 大的作用,它的神奇之处究竟体 现在哪里? 现在哪里?
(1)学生在课文的相关位置上评注。 )学生在课文的相关位置上评注。 (2)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 )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 (3)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可随时予以肯定和纠正。 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独到的见状语后置句:掠地于边。 状语后置句:掠地于 状语后置句
作
业
完成练习册
诸侯春秋练兵,因此不曾忘记 诸侯春秋练兵,因此不曾忘记 战争。 战争。
3.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 夫 战胜, 武事, 不悔者也。 不悔者也。 只顾打胜仗而用尽武力的人, 只顾打胜仗而用尽武力的人,没 打胜仗而用尽武力的人 有不后悔的。 有不后悔的。
4.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 迁徙鸟 难得而制。 迁徙鸟举,难得而制。 匈奴没有固定居住的城池, 匈奴没有固定居住的城池,也没有 堆积的财务可守, 堆积的财务可守,如同鸟儿飞翔般到处 迁徙,很难得到他们加以控制。 迁徙,很难得到他们加以控制。
7.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 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 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 所以大 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 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 百姓之疾苦也。 恐,百姓之疾苦也。 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 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 遵循近世的错误做法, 遵循近世的错误做法,这是我非常担 的原因,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 心的原因,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 8.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且夫兵久则变生
要点三: 要点三:
论述很有说服力。 论述很有说服力。对所举事实进 行论述时,作者是由倾向性的。他 行论述时,作者是由倾向性的。 有意让事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 有意让事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把 秦的灭亡归咎于征伐匈奴的政策, 秦的灭亡归咎于征伐匈奴的政策, 不见得符合历史真实, 不见得符合历史真实,但却满足了 论述需要。 论述需要。对于身为天子的汉武帝 来说,还有什么比“天下始叛”更 来说,还有什么比“天下始叛” 严重的事情呢? 严重的事情呢?
要点一: 要点一:
道理讲得好。 道理讲得好。引用经典作为 立论起点。 司马法》 立论起点。以《司马法》中“好 战必亡”的论断表明观点, 战必亡”的论断表明观点,且在 行文上加以强调, 行文上加以强调,指出昔日圣王 练兵重在“不忘战” 而非“ 练兵重在“不忘战”,而非“好 行文非常严谨。 战”,行文非常严谨。
要点二: 要点二:
史实举得好。 史实举得好。举出针对性很强 的事例作为论据。以秦始皇不听进 的事例作为论据。 谏征伐匈奴导致灭亡和高祖不听进 谏导致白登之围两件事作为论据, 谏导致白登之围两件事作为论据, 两事均对国家安危有重大的历史影 且都有不听进谏的前提。 响,且都有不听进谏的前提。汉武 帝读后产生的心理震撼可想而知! 帝读后产生的心理震撼可想而知
况且战争持续一久,就会发生变乱; 况且战争持续一久,就会发生变乱; 做事很苦,就会使事情发生变化 变化。 做事很苦,就会使事情发生变化。
词 类 活 用
1. 2. 3. 4. 5. 6. 7. 8.
名词作状语,像蚕那样。 蚕食天下 名词作状语,像蚕那样。 海内为一 数词作名词,一体。 海内为一 数词作名词,一体。 迁徙鸟 名词作状语,像鸟那样。 迁徙鸟举 名词作状语,像鸟那样。 使动用法, 暴兵露尸十有余年 使动用法, 使……晒; 晒 暴露。 使……暴露。 暴露 终不能逾河而北 名词作动词,向北前进。 终不能逾河而北 名词作动词,向北前进。 兽聚而鸟散 名词作状语,像兽一样聚,像鸟一样 聚而鸟 名词作状语,像兽一样聚, 散。 臣窃危 形容词的以动用法,认为……危险。 危险。 臣窃危之 形容词的以动用法,认为 危险 禽兽畜之 名词作状语,像兽类一样。 禽兽畜之 名词作状语,像兽类一样。
5.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 孤寡老弱不能相养, 孤寡老弱不能相养 者相望, 天下始叛也。 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孤儿寡母与年老体弱之人得不到 供养,路上的私人一个挨着一个。 供养,路上的私人一个挨着一个。大 因为这些), ),天下百姓开始背叛 概(因为这些),天下百姓开始背叛 秦王朝。 秦王朝。 6.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合亲, 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合亲, 高帝悔之 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高祖皇帝对此事很后悔, 高祖皇帝对此事很后悔,就派刘敬 前往缔结和亲之约。这以后,天下才没 前往缔结和亲之约。这以后,天下才没 了战争。 有了战争。
要点四: 要点四:
语言恳切而富有气势, 语言恳切而富有气势,极具感 染力。 染力。如“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 博观, 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 ”“夫务战胜 穷武事, 夫务战胜, 谏”“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 不悔者也” 等句段, 不悔者也”……等句段,都有很 等句段 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预
习
1.结合文注释、旁批和工具书, 1.结合文注释、旁批和工具书, 结合文注释 诵读全文。 诵读全文。
2.完成学案。 完成学案。 完成学案
第
一
课 时
(一)检查预习 请学生讲述所查找的 有关“ 有关“汉朝与匈奴的 历史关系” 历史关系”的相关材 料。
公元前二世纪, 公元前二世纪,匈奴和汉朝是两 个极其强大的超级大国, 个极其强大的超级大国,匈奴觊觎汉 朝土地肥沃、资源丰盛、气候温暖; 朝土地肥沃、资源丰盛、气候温暖; 汉朝需要安定的北方边境, 汉朝需要安定的北方边境,军事上需 要大量匈奴的战马, 要大量匈奴的战马,外交上需要打通 并维持河西走廊以加强和西域, 并维持河西走廊以加强和西域,中亚 及罗马帝国(大秦)的联系。 及罗马帝国(大秦)的联系。这种冲 突,注定汉朝与匈奴不可能长期和平 相处。公元一二九年, 相处。公元一二九年,匈奴攻破北部 重镇代郡,大肆屠城, 重镇代郡,大肆屠城,而汉朝武帝时 经济发达,且政治稳定,军备充足。 经济发达,且政治稳定,军备充足。 此时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始热衷 于开疆拓土,决定讨伐匈奴, 于开疆拓土,决定讨伐匈奴,誓要洗 雪被匈奴侵略的耻辱。 雪被匈奴侵略的耻辱。 作者主父偃就 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这篇奏章。 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这篇奏章。
(二)诵读课文, 诵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反复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反复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1)作者对讨伐匈奴持什么意见?从哪里看出来的? )作者对讨伐匈奴持什么意见?从哪里看出来的? (2)作者用了哪些论据? )作者用了哪些论据?
参考意见:作者不主张对匈奴作战: 参考意见:作者不主张对匈奴作战:
好战必亡,亡战必危。 好战必亡,亡战必危。
作者引经典( 司马法》),据史实 作者引经典(《司马法》),据史实 秦始皇、汉高祖), (秦始皇、汉高祖),
(三)研读课文 深入探究
1、请同学们推测,作者上书后的结果会是怎 请同学们推测, 样的? 样的?
朝奏,暮召入见” 朝奏,暮召入见”,汉武帝 对其相见恨晚,立即授官, 对其相见恨晚,立即授官, 岁中四迁” 且“岁中四迁”。
1.今臣不敢引忠避死,以效 今臣不敢引忠避死, 今臣不敢引忠避死 愚计,原陛下幸赦而少察 少察之 愚计,原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现在, 现在,我不敢为了逃避死亡而隐 瞒忠心,所以来献上愚昧的计策, 献上愚昧的计策 瞒忠心,所以来献上愚昧的计策,希 稍微思考。 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微思考 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微思考。 2.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 诸侯春振旅,秋治兵, 诸侯春振旅 不忘战也。 不忘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