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含答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uó)后窍.(qiào)缠络.(luò)宿.儒(sù)
B.油蛉.(líng)菜畦.(wā)觅.食(mì)竹筛.(shāi)
C.锡箔.(bó)桑椹.(shèn)盔.甲(kuī)戒.尺(jiè)
D.蝉蜕.(tuì)书塾.(shú)脑髓.(suí)秕.谷(bĭ)
【答案】C
【解析】A.凿záo;B.畦qí;D.髓suĭ;故选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默契海枯石烂诀别眼花瞭乱
B.嘈杂人声鼎沸制裁轻而易举
C.娴熟顾名思意幅射月明风清
D.藉贯粗制滥造荣膺一泄千里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应为“眼花缭乱”;B.正确;C.应为“顾名思义”“辐射”;D.应为“籍贯”“一泻千里”。

3.下列句子中都是名词的一组是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A.故事时候晚间古庙
B.长妈妈院子里读书人纳凉
C.先前曾经院子人
D.听到用功我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词性的认知能力。

B、纳凉:动词。

C、曾经:副词。

D、听到:动词;住:动词。

4.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插入美女故事是为了给百草园增添神秘色彩,增添童趣。

ABD三项表述明显错误。

故答案为C。

5.“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错,夸大其词。

B“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对他很不满”错,没有此意。

C“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错,夸大了“三味书屋”先生的觉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B.文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C.作者认为“三味书屋”的先生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所以对他很尊敬。

D.文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的“似乎”“确凿”使用矛盾,是因为当时白话文文字不规范。

【答案】D
【解析】“似乎”“确凿”看起来矛盾。

其实不然。

这是因为作者是在晚年时回忆童年的事,很多细节已经模糊不清,“似乎”表现作者记忆的模糊,“确凿”表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深刻。

故D项错误。

7.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B.“三味书屋”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蜡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D项有误,《朝花夕拾》应该是一篇散文,而不是小说。

8.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4)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A.比喻拟人比喻比喻
B.排比拟人比喻拟人
C.排比拟人比喻比喻
D.比喻排比拟人比喻
【答案】C
【解析】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排比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相同或相似,句意相关的分句构成。

拟人把物当人写。

比喻要有本体喻体和相似性。

二、阅读
______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______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______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______无限趣味。

______在这里低唱,______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9.文中的横线填上词语。

10.这段文字描绘百草园景物,详写的是___,略写的是____。

11.全段描写采用了___顺序。

两个“不必说”内容是先由___写到___,然后由____到____再到____。

条理非常清楚。

12.文段写动物是从____、____两方面来写,其中用“伏”字写出了黄蜂的___态,用“窜”、“喷”写出了叫天子和斑蝥的___态,十分生动有趣。

13.“泥墙根”一带是特写镜头,作者写了童年时代的四件趣事:___、___、_____、摘覆盆子。

14.摘出文中描绘动植物形、声、色、味的句子各一句。

形:
声:
色:
味:
15.第二段中写我“拔何首乌”主要表现了什么?请简答。

16.本段文字主要表达什么思想内容?
【答案】9.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油蛉蟋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10.泥墙跟一带整个园景
11.空间低高高低高
12.状态声音静动
13.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
14.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5.表现儿童的天真,突出了百草园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16.表现了对百草园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整体浏览文章,注意与题目要求相结合,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掌握。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即可,注意书写认真,不要写错别字。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开头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写得比较简略;再写局部“泥墙根一带”的四件趣事,写的详细。

11.本题考查描写顺序的掌握。

写景的顺序有时间顺序,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等;有空间顺序,如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等;有移步换景,空间方位转换;有按景物的类别顺序等。

学生细读文段,可很容易得出答案。

12.本题考查写作角度。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状态;“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了声音;“伏”字静态写了黄蜂,“窜”、“喷”字动态写了“天子和斑蝥”。

1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事件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找出文中“我”在泥墙根一带的活动,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

细读文段,很容易摘出文中描绘动植物形态、声音、颜色、味道的句子。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段描写的事件按斑蝥、捉蜈蚣、翻断砖、摘覆盆子都是为了表现百草园充满了乐趣。

16.本题考查对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本段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两句整体写百草园,已能感受到鲁迅对于儿时趣味描述时的欣喜。

然后具体写泥墙根一带“抓虫子、拔野草”的不受拘束的玩耍之乐。

在“我”的眼中,这里的世界是神奇、生机勃勃、充满乐趣的。

因此,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对百草园和大自然的喜爱。

三、现代文阅读
课外类文阅读
最后的老师
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

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

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

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

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

”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
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

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

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

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

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

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

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

”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

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

”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

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

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

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

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

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

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

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

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

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

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

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

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

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

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

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

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

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

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

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

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

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

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

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17.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8.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19.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20.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7.(1)关爱学生,甘于奉献: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点到最后。

(2)坚守岗位,热爱教育: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

(3)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吃的是玉米粥、窝窝头、腌制的萝卜干。

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

18.环境描写,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

渲染出孤寂、无奈和悲凉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

19.(1)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赞美与歌颂。

(2)提醒反思:决策部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一刀切”。

(3)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

20.示例一:最后一所学校被撤销。

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希望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的相关政策决定等。

示例二: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

“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等。

【解析】17.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由老师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可知老师是一个关爱学生,甘于奉献的人。

由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可知老师是一个坚守岗位,热爱教育的人。

由老师生活简朴,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可知老师是一个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人。

18.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了怎样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什么样情感、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画线句是环境描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写出山村学校的
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

“这里很安静,”渲染出孤寂、悲凉的氛围,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

19.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根据文章结尾点明中心的句子来确定主旨,从而得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这篇小说通过记叙走出大山已经成为教育局长的“她”,回到山里劝说恩师撤销教学点的故事,表达了对默默坚守和奉献的山村老师的赞美与歌颂,同时提醒决策部门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能搞“一刀切”。

20.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

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

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可回答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

围绕“‘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自己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来谈理由即可。

课内语段阅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21.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内容。

2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视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味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_________)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__________)
24.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25.作者如此有兴致地描写百草园,有什么用意?
【答案】21.百草园美丽的自然景物之乐。

22.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又酸又甜。

23.不能。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不能。

“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24.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形的何首乌根;又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25.表达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也与下文封建教育制度的束缚进行对比。

【解析】2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开端、过程、结局),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和味觉等多个角度描写了百草园的景色以及给孩子带来的乐趣,所以可以概括为:百草园美丽的自然景物之乐。

22.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是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的;“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是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的;“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是从味觉角度进行描写的。

点睛: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词,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或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总之能用原文中的语词来回答问题的就不要“杜撰”,这样保险系数较大。

23.此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分析。

写文章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句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伏”写出了黄蜂肥胖的形态,“窜”突出了云雀的速度之快。

24.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

人物的言行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

“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是出于好奇,因为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同时又能够体现百草园的神秘感。

2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作者详细描写百草园,不仅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也与下文写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束缚进行对比,从而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思,在百草园
刘宗棠
①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

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②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

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为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

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

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③尽管我来的还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
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

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

④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

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

现在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儿,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

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

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是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
⑤当年的鲁迅,就是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向一切愚昧宣战,和一切懦弱决裂,同一切黑暗决斗,与一切腐恶较量。

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为振兴中华而驱驰一生。

尽管,他在残酷的斗争中过早地耗尽了心血,没有来得及看到一个民族的乐园的落成。

但是,他的信念、他的希望,和百草园的草一样,不因生命结束而消逝,反而孕育出更茂盛、更蓬勃的新春。

⑥小草信仰春天,先生信仰中华必将振兴。

现在真的有了风调雨顺的气候,有了流金溢彩的太阳,有了清甜如许的泉源。

⑦站在百草园这堵矮墙旁,我看到绍兴的一条街,人流熙熙攘攘,脚步踏着早春的阳光。

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朝外望去吧——信息爆炸,宇宙飞船,世界在变革,星球在行进,我们不该像先生那样奋力进击,让中华早一点儿振兴起来,高高地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⑧百草园的草呵,每一棵都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成长着。

我不也是这个园中的一棵草吗?不仅是,更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人。

⑨思,在百草园,在前进的大路……
26.第②段描写的百草园的景物有什么特征?对后文描写百草园中的草起什么作用?
27.第③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8.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9.第⑧段中“我不也是这个园中的一棵草吗?不仅是,更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人。

”请说说这两句话的含意。

30.本文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了百草园的景物,由于表达的目的不同,描写重点也不同。

本文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详写这些?
【答案】26.苍翠葱茏(或“生机勃勃”)。

描写了草生长的环境,对草起到烘托的作用。

27.承上启下(或“过渡”或“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28.表达了对鲁迅先生和以他为代表的革命者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无私奉献和顽强奋斗精神的赞颂之情。

29.“我”如同园中小草被祖国培养长大。

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精神的承载,“我”被这种精神洗礼了,要走出来回报祖国的培养,完成先生未竟的事业。

30.本文详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草以及草的精神。

因为本文是借缅怀鲁迅先生,抒发新时代的我们需要努力奋斗、振兴中华的情怀,而草的精神,承载了鲁迅先生的精神——自强、自信,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