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自转而略呈扁球面,赤道稍胖而极地稍扁。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根据密度的差异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次。

二、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逆时针方向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24小时-自转的意义:引起地球日变化和地球上东西时间的分区2.地球的公转:-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公转的周期:365.25天-公转的意义:引起地球季节变化和地球上南北时间的分区3.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轨道相对于太阳的倾斜度和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度导致太阳直射区的变化,进而导致地球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的气候带1.气候带的划分:-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赤道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寒带、温带和热带:寒带、温带、副热带和热带-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地球纬度的不同决定了太阳斜射角度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地球的温度分布2.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三、地球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1.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关系:-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制约关系: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对植被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植被也能保护土壤不受侵蚀。

-水资源与植被的相互制约关系:植被对水分的蒸腾作用影响降水量和水资源的分布。

-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制约关系:植被可以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气候,影响气温、湿度和降水量等。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破坏: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发农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水资源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水资源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

-气候变化:人类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

-垃圾污染: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的不合理处理导致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四、地球上的水资源1.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冰川、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中。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 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 7000多万的数量在 增长。

2、 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 自然增长 和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 出生率和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一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 差异:时间上一一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一一发达国家增长 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 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 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一一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一一人口增长 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 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 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2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 长模式。

「二、 人口分布:-------------------------------1、 世界人口分布:在 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 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 90%的人口,而 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 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 北纬20°〜60。

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 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 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 地势低平 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 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3、 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三、 人口迁移:1、 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 改变其定居地 的行为。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增长。

多万的数量在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影响,人口自人口迁移自然增长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和共同决定的。

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20时间上——3、差异: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有些国家出现了负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目较快(尤其是非洲)发展中国家速度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前增长速度趋缓。

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劳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等社会问社会治安混乱,计划生育题;要采取- 2 -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人口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鼓励生育、吸题;可采取等措施。

纳外来移民、人口增长模式:5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就能用若低于或接近1%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属于现代型的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北半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水平方向1、世界人口分布:在的人口,在北球居住着地球上90%只有的人口,而南半球10%- 3 -°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60半球,20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垂直方的趋势。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和 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 和 共同影响。

5、人口增长模式由 、 、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 率- 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传统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现代型: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 率的转变。

影响人 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 。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 和 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 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 型向 型过渡阶段,世界是 型向 型过渡阶段,我国是 型。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和人口。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和。

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主要是由于;拉丁美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2)(3)。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往往起主导作用。

9、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空间人口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缓解人口压力;但造成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1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提供人才和廉价的劳动力;但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和环境压力。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所以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是现在人类社会出现了、和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引发了问题和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近一百年来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最多的是___亚洲,最少的是大洋洲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非洲,最慢的是欧洲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快。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8、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经济负担重,老年人生活孤单。

10、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12、原始型的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17、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方向从东部人口稠密起迁往东北、西北;从城市迁往农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中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地区,原因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②户籍制度的改革;③城乡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最根本原因)。

地理必修二 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二 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的增长模式:(1)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原始型(2)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传统型(发展中国家,非洲、亚洲大部分、拉丁美洲)(3)低出生、低死亡、地自然增长-----现代型(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洲和中国)3、人口迁移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4、环境承载力与科技水平相关,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6、城市形态:(1)集聚式:条带状----沿河流;兰州团块状----平原区;成都、北京(2)分散式:组团状----重庆7、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数量越少;7、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8、城市化进程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速度快;9、城市化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劳动力过剩;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10、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水---水源地---地形土---土壤气---气候(气温---纬度位置、降水---海陆位置;)(2)社会经济因素:政策、交通运输、市场、科技等11、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作物:水稻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投入量大;(2)商品谷物农业:分布:美国、加拿大等国作物:小麦、玉米特点:农场经营;地广人稀;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3)混合农业:分布:澳大利亚农业生产:小麦、牧羊特点:农场经营;地广人稀;机械化、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4)大牧场放牧业:分布:阿根廷特点:地广人稀;大牧场经营;机械化、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12、工业区位因素:市场、动力(燃料)、原料、技术、劳动力、政策、交通13、主要工业导向型:(1)原料导向型:(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加工等)(2)市场导向型:(啤酒、家具制造等)(3)动力导向型:(炼铝等)(4)劳动力导向型:(服装加工、电子装配)(5)技术导向型:(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14、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15、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分散引发工业地域联系。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 波动上升。

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城市人口数量(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共同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死亡率的转变。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的改变、相关人口政策、社会福利。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世界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现代型。

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由于欧洲经济发达,可提供较高的生活质量(水平)和较多的就业机会;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频繁战争、自然灾害、自给自足农业经济的脆弱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经济因素;(2)自然因素、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此外,自然灾害、政策、 社会变革、战争、宗教、环境,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9、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平衡状况;加强地域间交流与协作; 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优点: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缺点: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和 IO :率一 率。

率 率 率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第一章 考试说明要求: 的主要特点。

主要知识点: 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 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Iff* 1出 H? bO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 自然增长率 和人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____________ 率的转变。

影响人口增 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 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的变化 1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原始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传统型:出生率 ________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现代型:出生率________ 、死亡率 、自然增长 5、人口增长模式由 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增长极为 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咼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增长速度 有所加快 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 件得到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人口增长迅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 断改善,医疗水平空前提高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 典型国家 人口增长 原因 人口问题 对策 发达 国家 俄罗斯、德 国、日本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 育观念转变等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接 纳移民 发展 中国 家 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 亚、孟加拉国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 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过 控制人口快,人口数量 过多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 和 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 ______________ 型,大 多数发展中国家是 ____________ 型向 _________ 型过渡阶段,世界是 ____________ 型向 __________ 型 过渡阶段,我国是 _____________ 型。

地理必修二全套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二全套复习提纲

FD私人定制&地理必修二全套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战争频繁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人口迁移效应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消极 人才外流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必修2地理复习提纲

必修2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逻辑联系: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划分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阶段;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迁移1.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自然增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①空间位移--------一般以“行政区域”来界定②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户籍)③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3.人口迁移的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的现象。

(3)人口迁移作用: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经济因素③社会因素。

2.各因素具体表现 自然:气候、土壤、水、矿产、自然灾害 经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社会: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3.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上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50亿(1987/7/1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区域具有等级;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可变性: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的比较长三角松嫩平原地理位置北纬30度附近,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度,东北地区中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土地以经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成的水稻土为主黑土分布广泛矿产资源贫乏丰富(3)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改变而改变——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开发早期:由于经济、技术条件落后,稠密的水系和黏中的土壤成为制约因素,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农业发展较快农业社会:成为我国粮食、桑蚕、棉花生产基地工商业发展时期:人口密集水系稠密,耕地被分割得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粮仓”让位于东北华北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概念: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关键装置:传感器遥感类型:按装载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探测波段: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2)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称GIS,它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3)全球定位系统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系统,简称GPS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基座(共24颗卫星分布在六个轨道内,任何地面上空都至少有4颗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程)、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2)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为了充分利用__运输设备_________,运输量大的企业往往在____港口和铁路枢纽________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__能源__________,耗电量大的企业如____冶金工业_______,会在___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________附近集聚。这类工业集聚可以共同利用___基础设施_________________,节约____生产建设投资____________。
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
(1)地理位置:位于德国____中西部____部,地处欧洲的___十字路口_________。
(2)主要工业部门:_钢铁工业、____煤炭工业、____电力工业___、____化工_______、_机械工业___________等传统工业部门。
(3)区位优势(19世纪上半叶):①___丰富的煤炭资源_____________;②_______靠近铁矿_;
2.典型案例一: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1)主要工业:_____传统轻工业_____________。
(2)形成条件:①大批的廉价劳动力;②_____交通运输便利;③__用水、用地便利;④__20世界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⑤____发达银行信贷_⑥______经济高度开发_______________;⑦_____政府大力支持________________。
1.工业分散
(1)原因:______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__________________。
(2)企业类型:①产品结构_复杂_,零部件种类_多的复杂产品生产企业的_零部件_厂家分散,甚至形成_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_;
②__体积小_________、_____重量轻_____、_____价格昂贵______的生产企业与___电子产品__________组装工厂可相距较远。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打印汇总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打印汇总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高低:取决于(人口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案例见P3页活动题]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8、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发达国家:①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②人口增长缓慢;③原因: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因素;④今后变化趋势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⑤如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湖北仙桃一重点高中高一地理教研组精编高中地理必修2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4、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5、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6、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7、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从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等方面分析】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原因: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

趋势: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原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趋势: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1)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农村到城市4、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持续增长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模式特点分布举例利弊高低高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过渡模式过渡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土耳其、阿根廷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第二节人口的迁移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3、特点国际: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世界100亿,中国 16亿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⑥贫富差距:负相关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①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2、形成原因(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②嵌套包围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

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第二节城市化一、城市化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二、世界城市化进程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人口少多现代发展速度慢快与经济关系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现代新动向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原因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建筑空间布局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建筑结构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建筑风格中国:宫廷式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带:橡胶、椰子、菠萝、甘蔗亚热带:柑橘、荔枝、龙眼(湿桂圆)温带:梨、桃、苹果、甜菜高寒:青藏高原青稞降水:水多,种水稻;水少,种小麦。

光照:长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短日照植物,塑料大棚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来源地形: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水源: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社会市场因素(决定性作用,决定类型、规模)交通,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越低;保鲜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政策,政府补贴,提供技术支持等·在自然和社会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多变,所以要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1、按发展阶段原始农业(贫穷、落后的热带雨林地区):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桑基鱼塘)、地中海式农业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种植园、现代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大牧场放牧业(美国农业地带、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美国、中国海南岛橡胶园2、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3、按投入多少:粗放农业:投入少,靠扩大土地面积增产集约农业(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投入多,靠提高单产增产4、按产品用途:原始迁移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下表)农业类型特点原始、粗放、自给传统、劳动密集、自给现代、资金技术密集、商品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劳动力多,精耕细作据市场变化灵活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轮作耕地状况不断迁移变换耕地、房屋稳定,持续耕种耕地、房屋稳定、调整经营生产动力人力人力、畜力机械生产技术靠自然凭经验靠科技目前主要分布地区热带雨林(非洲、刚果盆地、南美亚马孙流域、太平洋岛屿)温带大陆东岸及亚热带干旱山地(中国三北、东南半岛、印度、尼罗河、两河等文明起源地)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分布地区状况贫穷落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无生态失衡、物种少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三、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由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对资源的影响:对森林态度,原始社会:采集、狩猎(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农业阶段:障碍、资源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第二节工业区位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原材料、市场、运输条件、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能源、环境条件、其它因素工业类型区位选择原则部门举例工业特点原料指向型接近原料产地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采掘业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高、产品运输成本低的产业市场指向型接近消费市场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汽车制造厂、石油加工厂、食品厂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高、原料运输成本低的产业运输指向型布局在沿海、沿港或铁路枢纽等交通便利的地区美国东海岸的钢铁工业、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加拿大炼铝工业、上海宝钢影响一个地区资源的开发程度;高效率运输系统使原料地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减弱技术指向型接近劳动者素质高的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生产技术要求较高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须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动力指向型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冶金(炼铝或炼铜厂)、化学等重工业、电镀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环境指向型注重经济和生态效益感光器材、电子厂、电影工业、慕尼黑好的环境会吸引某些特定的工业二、工业地域工业联系生产上的联系:总厂与分厂的联系:汽车生产“上下游”的联系:上游工厂的产品一般是下游工厂的原料:钢铁工业、服装生产非生产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等;意义: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处理环境污染工业集聚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我国沿海地区多层建筑的标准厂房内,有服装、雨伞、鞋帽等工业共同利用交通:上海宝钢所在工业区、日本港口附近的工业区共同利用资源: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炼铝厂和砂轮厂都靠近铝土矿产地共同利用能源:克拉玛依石油城、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工业地域工业点:工业地域类型的基层单位,小城镇和乡镇的经济主体,例:济钢工业区:工业地域类型的中心环节,中等城市经济主体,例济南东部济钢和炼油厂工业区工业枢纽:一般对应工业城市,例:济南、天津工业地区:多个工业城市,在经济协作区或全国工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例:沪宁杭等工业点、区、枢纽、地区在内外联系、经济作用强弱、工业部门多少、综合性大小方面逐级增强补充世界主要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欧洲西部工业区:工业化最早的地区,现代工业高度发达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核工业、宇航工业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北美工业区: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微电子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日本-中国工业区:大力发展海上航运、劳动力丰富、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加强国际合作大气污染企业:水泥厂、酿造厂水污染企业: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大气污染、水污染企业:化工厂、炼油厂大气污染、固废污染企业:发电厂、钢铁厂无污染企业:服装厂、印刷厂、玩具厂第三节地域联系地域联系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一、交通运输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公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水路: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大航空:最快捷的运输方式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2、五种方式排序运量:水运>铁路>管道>公路>航空速度: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运价: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3、选择最好的运输方式:“多快好省”原则运距,近:公路、铁路;远:航空、水运运量,大:铁路、水运;小:航空运费,高:铁路;低:水运二、邮电通信分类方式任务邮政通信交通运输工具实物(信函、文件、包裹)电信通信电磁系统信息(文字、符号、图像、声音、语言)三、商业环节:收购存储、调运、销售国际贸易:商品贸易、资本投入、劳动力和技术流动,贸易比商业范围广四、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影响城市区位和形态区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汇处武汉、宜宾、重庆形态外部:沿河呈带状、团块状西安:泾、渭河交汇;内部:棋盘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综合发展,集中式团块状、分散状、多方向沿轴放射状木船时代:沿河发展轮船时代:沿江海发展铁路、公路使城市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分布的单一形式:沿交通轴发展,催生了新一代城市:石家庄、株洲(火车拉来的城市,京广、湘黔、浙赣)、郑州(京广、陇海—兰新)受交通线路衰落而衰落的城市:大运河淤塞,海运、铁路、公路发展,扬州、济宁运河城市发展缓慢五、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商业网点区位:帆船、马车时代:河流、大道汇合处公、铁路时代:公铁路沿线和交通枢纽处2、商业网点区位变化①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原因:建筑密集、道路狭窄、汽车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用地紧张,缺少必要的停车场②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发展的原因:私人小汽车普及;高速公路;城市郊区快速道路网;城市郊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