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实训:洋务运动遗迹--汉阳铁厂
汉阳兵工厂史记
汉阳兵工厂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到湖北后主持创办的军工制造企业,原名湖北枪炮厂,于1892年动工,1894年建成,虽然创建时间晚于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军工企业,但由于不惜巨资从德国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制造连珠毛瑟枪和克虏伯山炮等成套设备,所生产的汉阳式79步枪(汉阳造)、陆路快炮、过山快炮,均是当时较先进的军事装备,因此,成为晚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
1908年,湖北兵工厂改名汉阳兵工厂。
该厂在张之洞离鄂前共造步枪11万支,枪弹4000万余发,各种炮985尊,各种炮弹98万余发。
后任湖广总督陈夔龙称:“其制度宏阔,成效昭然,叹为各行省所未有。
”凭藉着“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武汉三镇包括了武昌,汉口和汉阳。
不仅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且一直是全国商业,金融重镇。
从1890年起,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兴办近工业,湖北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钢药厂,枪炮厂等相继建立,奠定了武汉地区工业的基础。
汉阳兵工厂的地点在湖北省汉阳县大别山,龟山脚下,面对襄河,水陆交通方便。
[1]建立初名湖北枪炮厂。
隶属驻省总局,委任各司道为总办。
如藩司翟廷韶,臬司岑春萱等。
1890年3月16日,张之洞电海军衙门,选定厂址在鄂省城之外建兵工厂,主要是因为湖北大冶县产铁(现有黄石市,其铁矿与江西省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成立了汉冶萍公司),而以厂就铁较为合理。
该厂机器共费160万马克,合38万两(包括造克虏伯小炮机器),建厂预计需15万两(由户部自造路款项中拨给)。
3月19日奉旨正式批准将枪炮厂设于湖北。
1890年9月6日,张之洞在大别山下找到厂址,长600丈,广100丈,南枕山,北滨汉,西临大江,与省城对岸。
惟需筑地基9尺,并增高堤防以防水淹。
即在当地设铁厂,枪厂和炮厂。
洋师以为须3年,张之洞估计最快由购地,筑基,修堤,造路到开炉须时2年。
[1]发展1893年张之洞建立了由铁山到江边石灰窑的铁路,运输矿石,全长18公里,为湖北省第一条铁路。
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 13 -□ 何太平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摘 要:汉阳铁厂、清溪铁厂、江南机制制造局炼钢厂代表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蹒跚起步。
描述了汉阳铁厂的兴建和衰落过程,指出汉阳铁厂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土壤没有提供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制度准备,揭示了汉阳铁厂与宝钢结局差异的根本原因。
汉阳铁厂的衰落意味着近代中国第一代钢铁强国梦夭折。
关键词:汉阳铁厂;清溪铁厂;官督商办;高起点引进;宝钢中图分类号:F42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779 (2020) 02-0013-03一、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1861年洋务运动爆发,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影响下,清政府从军事工业入手开始创办洋务企业,各地先后共创办10余所官办军工企业。
其中以曾国藩1861年在安庆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1865年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1866年在福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最为著名。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在思想上从“自强”转向“求富”,实业重心转向民用工业,各地先后创办了20多家民用企业。
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1876年在河北创办开平矿务局,1878年在上海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左宗棠1878年在兰州创办兰州织呢局。
19世纪70年代,铁路也开始修建。
1874年12月,英国人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在上海擅自修筑了吴淞铁路(后被拆废)。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基隆修建了1条矿区铁路。
1881年为了开发开平煤矿修筑唐胥(唐山—胥各庄)铁路。
军工、民用企业发展及修筑铁路所需钢铁主要依赖进口。
据清政府贸易总册记载,1886年进口金属产品值银240余万两,1888年值银280余万两。
由于国内钢铁需求激增,发展钢铁工业被提上议事日程。
正如张之洞在奏疏中所述“中国岁销洋铁值五百余万金,粤销即不少。
漏卮宜杜。
购机开采,设厂煎炼,皆所必需,炼铁尤要”。
兴衰荣辱重话汉阳铁厂
兴衰荣辱重话汉阳铁厂作者:孟国顺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8期摘要: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又打出了“求富”的旗号,举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有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也是中国乃至东亚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汉阳铁厂。
关键词:汉阳铁厂;兴衰荣辱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1889年,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1890年9月,张之洞开始兴建汉阳铁厂(同时他在武汉办起了枪炮厂、织布局、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为日后的工业大城市武汉奠定了基础)。
西方的近代生产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的,按理说后进国家引进其设备时,正确的做法是按照科学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但洋务派人物却不是这样。
汉阳铁厂初建时的炉机设备是张之洞委托驻英、驻德大臣刘瑞芬和洪钧在国外订购的。
当时刘瑞芬问要订购何种形式的炉机,同时建议张之洞应先将矿铁石、煤焦化验,再按标准配炉,张之洞却说:“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耳。
”(拍脑袋工程)刘、洪遂从比利时订购了100吨炼铁炉两座,从英国订购了10吨马丁炉(即平炉)一座、5.5吨贝塞麦转炉两座以及轧钢设备。
结果是,当地所出煤、焦炭皆不合用,不得不万里迢迢从德国购买数千吨使用。
在选厂址的时候,也有人建议应把铁厂建在水陆交通便利、又接近煤、铁产地的地方,但张之洞为了能在总督府能一眼看见铁厂的烟囱和冒出的浓烟,亲自跑到汉阳龟山北侧选厂址,并在长江边修建了专用码头,结果白白耗费了大量基建资金,在铁厂运行期间,远离煤、铁产地,又加大了生产成本。
1890年11月,汉阳铁厂正式兴建,1893年全部竣工,1894年5月出铁,继续建设到1896年4月,累计耗资已达500余万两,铁厂也有3年产生铁14万吨的能力,该厂设备先进,拥有十个工厂,三千多工人,所生产的铁除了供应本国外,还出口到美日等国,是当时东亚最大的钢铁企业。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漫谈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时,讲到有“四个不能忘”,其中有一句是“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主席的这一句评价充分凸显了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而正是湖北为这一改革巨擘提供了实现宏伟蓝图的沃土。
生平简介他是清朝廷的忠臣十五岁中解元,二十六岁中探花,从此进入宦场,并一步步成为晚清“朝廷柱石”。
19 89年任湖广总督,任期十余年内,积极开展“湖北新政”,后来居上,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巨擘。
他始终将“保国、保种、保教”奉为圭臬,以巩固清统治为出发点,求变革之道。
他一生清廉克己,谋事为国不为私。
他是经世致用的学者张之洞自幼酷爱读书。
科举考试是打开他仕途的敲门砖,而各种雄辩的奏折是他晋升的奠基石。
他出版多部有自己真知灼见的学术作品,使之广泛传播。
他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化,为改革扫清道路。
稳健的改革家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了。
张之洞的改革规模大,改革方法合理,改革步伐稳健,改革效果显著,这些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得出的结论。
张之洞的思想思想是人行动的指挥棒,先了解下他的思想,再来看他的改革措施。
关于他的思想,从两点便可见一斑。
张之洞的理论核心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句已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为许多改革家奉行。
这句话来自他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原文是这样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一方面批评那些顽固派不知通,一方面批评维新派不知本。
而他这种思想也为慈禧太后所接受,为他的政治生涯打好了基础。
另外是他作的一首传家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
津通为世用,明道守如珍。
”前两句不消多说,后两句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革新思想。
“津通”,即要开放,知变通,这样才能处于有利地位。
“明道”,即高尚的思想,当然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始终不能丢弃的。
这与“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契合的。
张之洞与湖北新政张之洞与汉口市政改革张之洞督鄂以前,汉口官办市政未能积极应对汉口开埠后城市面临的新形势。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作者:卢梦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10期【摘要】本文旨在对张之洞在汉阳铁厂选址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1898年汉阳铁厂在武汉建立至1909年辛亥革命前夕武汉近代化的发展情况,客观评价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汉阳铁厂张之洞武汉近代化【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48-021889年,张之洞奉旨督鄂。
开启了其长达十八年的督鄂生涯,这也是其人生中最辉煌的十八年。
数年之间创办门类和数量如此多的近代工业企业,仅此一人。
其中汉阳铁厂的创建,实现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
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汉阳铁厂研究的评价往往定位于其最终结果,而在于汉阳铁厂选址对推进武汉乃至两湖地区的近代化和城市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根据翔实的史料探析汉阳铁厂的选址对汉阳地区的经济功能和地位的影响,以及汉阳铁厂的兴建对密切武汉三镇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武汉城市整体的近代化的历史意义。
一、武汉近代化的起点所谓近代化,或者说是现代化,具体来说过程可分为技术、农业、工业化以及都市化四个过程。
传统观点认为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的过程。
中国的传统城市功能是极为单一的,主要是作为行政首府亦或是防御要塞。
要使单一的城市功能转型为具备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都市是近代中国城市早期近代化的主要任务。
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晚清的中国对近代化的认识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逐步形成的。
但当时整个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相对缓慢的,地区分布也是极不均匀。
对于像武汉这样深居内陆腹地的城市,近代化进程更是迟缓。
而且“从历史的实际进程考察,汉口开埠后,武汉才真正进入近代,张之洞治鄂才有了近代化的进步,也才有了武汉城市近代形态的转换。
”然而,在汉口开埠后武汉的近代化却蹒跚不能起步,1860年汉口开埠三十年间,武汉乃至整个湖北地区并没有开办任何一家工厂。
钢铁荣耀,铸梦百年——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源地:汉阳铁厂
钢铁荣耀,铸梦百年——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源地: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诞生于1890年,由晚清名臣张之洞创办,是当时中
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
标志。
日前,我收集到一枚清代实寄明信片,明信片正面贴有德国德王像加盖花体“China”改值邮票中
的一枚“2分盖于5芬尼”邮票,销1909年8月客邮戳。
明信片背面印的就是“汉阳铁厂”远眺的全景
照片图案,林立的厂房车间、炼铁高炉以及高耸的烟囱冒着滚滚的浓烟,都展现了汉阳铁厂当
时热闹的生产场景。
X
汉阳铁厂于1890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在湖北龟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9月建成投产,历时
两年十个月。
从1894年炼出第一炉铁,到1924年陷于停产,再到抗战后于1938年西迁入四川,
汉阳铁厂设备迁至重庆大渡口重建,为今重钢的前身,汉阳铁厂历经沧桑。
汉阳铁厂遗址在现
今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现为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
在近代中国重工业弱小的大环境中,汉阳铁厂。
洋务运动资料
洋务运动资料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
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
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
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
到1894年生产各种车床、刨床245台,其他机器310具。
1868年造成第一艘轮船,至1885年先后制造大小轮船10余艘。
汉阳铁厂:1889年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在汉阳筹办炼铁厂,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
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
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并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建立了分局。
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它成立时买轮船3艘,于1874年与太古公司等公司一起与实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的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进行竞争,迫使它出现亏蚀现象,处境艰难,股票下跌,100两面额的旗昌股票到1876年仅值56两,到1877年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
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
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
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
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
战后迁回上海。
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
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
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
汉 阳 铁 厂与洋务运动
张 实
汉
认 识 洋 务 运 动 ,从早 期 现 代 化 尝试 中正 确 地 吸取 历 史经 验 教 训 。
二
慈禧 摇摆不 定 朝 令 夕改
晚 清 中 国 ,张 之 洞 创 办铁 厂是 借 “ 铁 路 大 争论 ”取 得 胜 利 之 机 而 获得 批 准 的 ,
税2 3种 年 收 入 在 1 0 0万 至 2 0 0万之 间 ,这 些
都成 为 了湖 北 洋 务 事业 的后 盾 。 就 汉 阳 铁 厂 来 说 ,官 办 时 期 的 投 入 ,
除户部指定的 2 0 0万 两 外 , 张 之 洞 腾 挪 借 垫 的官 款 竞 达 3 8 0多 万 两 , 占 全 部 资 金 的 6 5 . 5 %。 为 筹 集 这 些 资 金 , 张 之 洞 无 疑 是 将
o 5 4
拾壹月
1 M a n a g e me n t 历史
调地 方 一 致 行 动 , 无力 调 动 社 会 资 源 的 种 种 弊 端 暴 露 无 遗 , 创 办 钢 铁 工 业 这 样 艰 巨 的 系 统 工 程 不 可 能 从 它 那 里 得 到 有 力
的支持。
支 配 的 部份 财 力 。
体 性 的骚 乱 不 能说 不 是 一 个 重 要 的原 因 ;放 下芦 汉 路 先 修 关 东 路 ,与 其 说 是保 护 国 土 ,勿 宁 说 是 守 护 老祖 宗 的 发 祥 地 。 张之 洞 、 李 鸿章 的 某 些 主 张和 他 们 创 办 的 洋务 企 业 ,虽 然 在
财 政 收 入有 了 成 倍 的 增 长 ,其 中 ,如 新 增 捐
洋 务 运 动 是 封 建 专制 体 制 下 一 次 引 进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文 明 的 改 革 ,旧 的 体 制 必 然 成 为 改革 难 以突 破 的 桎 梏 。大 清 国 的 最 高 决 策 者 慈 禧 ,对 于 西 方 事 物 的 容 纳 是 有 选 择 的 。在 她 的
汉阳铁厂观后感
汉阳铁厂观后感汉阳铁厂是一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历史悠久的工业遗址。
在参观了这座铁厂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汉阳铁厂的观后感。
首先,汉阳铁厂展现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技术进步。
铁厂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展品,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工业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化机械化的演变。
我见到了当年工人们使用的古老工具和机器,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工人们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
铁厂内的展品还反映了中国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革,让我对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过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其次,汉阳铁厂向我们展示了过去中国工人劳动条件的艰苦。
在参观中,我看到了曾经使用过的简陋的住宿和工作环境,这让我对工人们的辛苦和忍耐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通过观看铁厂内的影像资料和听取导游的解说,我了解到了那个时代工人们在铁厂内工作的艰辛和危险。
同时,汉阳铁厂也让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铁厂的开采和生产过程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周围自然生态的破坏。
这也让我意识到,现代工业化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和便利,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汉阳铁厂带给我思考的是劳动的尊严和工匠精神。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当年工人们精湛的技艺和对工作的热爱。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丰富的产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弘扬工匠精神,发扬劳动的价值。
总结起来,汉阳铁厂观后感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和工人们的辛勤劳作。
它让我反思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劳动的尊严和工匠精神的珍贵。
我相信,通过参观这样的历史遗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珍惜我们的过去,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
该观后感字数为515字,如需要增加字数,可进行以下内容扩展:- 对铁厂内展品的具体描述,如历史文物的材质、功能等。
近代史实训:洋务运动遗迹--汉阳铁厂
实训:洋务运动遗迹--汉阳铁厂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
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
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
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汉阳铁厂遗址在现今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目前为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
在汉阳钢厂门前,竖立着一个门楼,上书“汉阳铁厂”四个繁体字。
门楼左边有一个巨大的钢模,数吨重的钢模被安放在一块基石上,上面镌刻着“华夏钢源”。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馆长顾必阶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原汉阳铁厂的厂址。
汉阳铁厂的雄姿已无处找寻,历史无言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收集了当年汉阳铁厂大量的图片与实物,记者在这里看到一段辉煌的历史。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自强、求富”,在武汉大力推行兴实业、办教育等新政,创办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等,在汉阳龟山至赫山临江一带,形成蔚为壮观的十里“制造工业长廊”。
现代制造业的兴起,直接成就了张之洞的“湖北新政”。
1994年,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成立,里面保存着研究张之洞最全面的史料。
2005年8月,国家两院多名院士建议,利用废旧厂房建工业博物馆,是一件有利子孙后代的大事。
但工业博物馆建在哪儿?一种意见是将遗址迁移到龟北路段,另一种是在汉阳铁厂原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
顾必阶他们到处游说:“沿龟山西至赫山路段是曾经的十里工业长廊,保留着众多遗址,如果利用原址开发利用张之洞工业遗产,无疑是代价最小的。
”。
汉阳铁厂调查报告
汉阳铁厂调查报告篇一:从汉阳铁厂到重钢的百年兴衰龙源期刊网.cn从汉阳铁厂到重钢的百年兴衰作者:陈石陈超来源:《城市地理》20XX年第02期一百多年前,长江边上的大渡口还只是一处了无人烟的荒地。
那时,没有谁会想到,在日后这里会成为一段辉煌的工业史的见证者。
从汉阳铁厂到重钢,百年的兴衰演变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戏,直到现在,依然还会有人对当年的重钢老厂区的场景津津乐道——重钢曾是那么红火,就算是到了夜晚,昼夜不停的炉子也能把整个天际映得紫红;重钢曾是那么忙碌,一列列的小火车满载煤炭呼啸而过;重钢曾是那么时尚,第一架手扶电梯,还有气势恢宏的电影院……缔造这一切的背后藏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张之洞!一个时代的终结20XX年8月22日,大渡口香港城附近的一家江湖菜餐馆人声鼎沸,3张圆桌坐满了近30位身着蓝色制服的工人。
大号啤酒杯被不断装满,桌上的火爆鳝段、辣子肥肠冒着辣油油的香气。
烟雾中,一位工友将啤酒杯举起,“来,为了120年,碰一杯!”,众人举杯,挥手回应,“干喽!”此刻,在与菜馆一街之隔的厂区,重钢股份有限公司型钢厂棒材车间内,最后一根棒材经过加热炉,穿过粗轧线、中轧线最终传送到了冷床。
整个过程持续了短短40秒,建厂120年的重钢大渡口老厂区生产随之关停。
那一刻,有人拍手欢呼,有人笑着流泪,有人哭到哽噎。
这是开始,也是离别。
大渡口,这个从1938年就与重钢相依成长的地方,一半以上人口都是“重钢人”,另一半人口或多或少都与重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重钢的外迁,宣布了大渡口一个时代的终结。
重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1890年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汉阳铁厂,它是中国最早的现代钢铁厂,也是亚洲最早最大的现代钢铁企业,其产品行销美国、澳大利亚及南洋各国,被西方称为“东亚雄厂”。
1938年,重钢从武汉西迁至重庆大渡口,73年后,重钢完成至长寿新区的全部搬迁,老厂区将转身成为集酒店、高档写字楼、住宅开发为一体的滨江商务居住区。
观张之洞与汉阳铁厂的心得体会
观张之洞与汉阳铁厂的心得体会篇一:汉阳铁厂的选址之争汉阳铁厂的选址之争著名经济史学家严中平先生曾指出经济史研究不能仅仅就经济而论经济,需要结合经济活动所处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环境来进行研究,而这恰是以往学界在企业史研究中,特别是对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史的研究中比较易于忽略的问题。
本文试以中国近代最大的钢铁厂汉阳铁厂之厂址决策过程为例,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层层考辨,揭示中国传统政治与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张之洞、李鸿章两大洋务集团之间的斗争,对这一近代企业的创办及生产经营方面的深刻影响。
一、流行观点及其史料依据辨析光绪十五年,张之洞修筑芦汉铁路的意见被清政府采纳,并因此调任湖广总督。
张在两广总督任内原订在广东开办之钢铁厂、枪炮厂等洋务企业机器设备也随之移设于湖北。
笔者此前曾撰文揭示,钢铁厂之由粤移鄂,并非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为继任粤督李瀚章不喜洋务,遇事推诿,亦非出于张氏本人之初衷,而是清廷中枢,特别是由醇亲王奕譞所主持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即海署),为了扶植张之洞以抑制李鸿章淮系势力过于膨胀,并考虑到湖北地区矿产资源、地理位置以及交通条件等方面的优势,而做出的重要决策。
在张之洞在鄂筹办钢铁厂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决策历来备受争议,那就是钢铁厂放弃了铁矿所在地大冶而选择武汉地区,并最终定址于汉阳龟山(又称大别山)脚下。
时人及学术界对这一决策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对其评判亦褒贬不一,莫衷一是。
遗憾的是,学术界的争议多集中在汉阳铁厂的选址结果,即厂设大冶或汉阳究竟孰优孰劣,这一实际上比较显而易见的问题上。
对于张氏这一决策的原因,却并未受到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张之洞为什么要放弃大冶而将铁厂设在武汉呢?光绪十六年四月八日,张之洞致电盛宣怀,决定放弃大冶,将铁厂设在武昌省城附近。
他本人对自己的这一决定进行了解释:铁厂宜设武昌省城外。
黄石港地平者洼,高者窄,不能设厂,一也。
荆、襄煤皆在上游,若运大冶,虽止多三百余里,回头无生意,价必贵,不比省城。
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
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作者:来源:《管理学家》2014年第11期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的产儿,它的身上继承了母体的所有重要基因。
离开了洋务运动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我们无法理解汉阳铁厂的生理特征;也只有深入细致地解剖汉阳铁厂这类典型标本,我们才能深入、全面地认识洋务运动,从早期现代化尝试中正确地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慈禧摇摆不定、朝令夕改晚清中国,张之洞创办铁厂是借“铁路大争论”取得胜利之机而获得批准的,它的主导产品只是为铁路提供钢轨,只是铁路的附属物,它的命运与铁路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举办铁路、创办钢铁工业这样的重大决策上,晚清政府先是对要不要建铁路无人主持,然后又在准不准修津通铁路上举棋不定,好容易决定了修芦汉路,不到几个月又幡然变计,急煎煎地要修关东路;一阵子好似要扶植张之洞,转过头来仍旧是倚重李鸿章;既责成张之洞建铁厂造钢轨于前,又同意李鸿章的关东路进口钢轨于后;最后老佛爷六十大寿的庆典要紧,海军、铁路的经费都用于满足那个老女人的穷奢极欲。
汉阳铁厂创办的过程,使清政府没有主见,没有施政规划,无力协调地方一致行动,无力调动社会资源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创办钢铁工业这样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从它那里得到有力的支持。
洋务运动是封建专制体制下一次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改革,旧的体制必然成为改革难以突破的桎梏。
大清国的最高决策者慈禧,对于西方事物的容纳是有选择的。
在她的心目中,不同的利益圈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利益圏,最核心的是她个人控制皇权的绝对权威,然后顺次是皇族的利益、官僚统治集团的利益等等。
不能说她完全不考虑国家的利益,但显然是放在较外围的。
这种利益层次性的差距,左右着她的决策取舍。
她对洋务运动的支持,则以不影响封建王朝的统治为底线。
修建铁路的建议一再被搁置,唯恐破坏了固有的社会秩序而引起群体性的骚乱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放下芦汉路先修关东路,与其说是保护国土,勿宁说是守护老祖宗的发祥地。
张之洞、李鸿章的某些主张和他们创办的洋务企业,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慈禧的决策,但他们都不可能触犯慈禧的底线,李鸿章更善于利用慈禧的心理达到他自己的目的。
工业遗址改造中的建筑再利用研究——以汉阳铁厂为例
江苏建筑2020年第5期(总第207期)1研究背景汉阳铁厂是由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所创办的钢铁企业,作为中国第一家生产钢铁的工厂,汉阳铁厂在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地位举足轻重。
汉阳铁厂东起汉阳南岸,包括晴川、月湖片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步兵武器产生地。
到1944年,已生产步枪108多万支,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阳铁厂、汉阳粉体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分布在鹤山桂山至临江一带,形成了汉阳十里制造业的宏伟工业走廊[1]。
其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武汉历史的缩影。
全厂包括生铁厂、贝色麻钢厂、西门士钢厂、钢轨厂、铁货厂、熟铁厂等6个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片钩钉厂等4个小厂,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对我国的钢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3]。
2现状分析汉阳铁厂建筑以传统的平房为主,厂区内共有74栋建筑物,其中66栋仍然在使用,8栋已经废弃。
包括生产类厂房、仓储类厂房、办公楼、职工宿舍楼以及其他服务设施等。
构筑物主要有水塔、烟囱、工业(煤气)管道、铁路等,其中水塔和烟囱在高度和色彩上极具特色,场地内还有着众多的铁路卧轨,这是便于钢铁运输而建立的,具有独特的工业时代的风格特点,成为汉阳铁厂的一大特色(图1)。
3建筑类型分析3.1“大跨型”旧工业建筑指单层跨度较大的建筑,其往往有高大的内部空间,支工业遗址改造中的建筑再利用研究———以汉阳铁厂为例吴苗1,沈潇婷2,余梓铭3(1.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205;2.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2;3.武汉东方园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摘要]汉阳铁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官营钢铁企业,建筑以传统的平房为主,包括生产类、仓储类、办公类、员工宿舍以及其他服务设施等。
通过对汉阳铁厂建筑的现状调研,把现有的建筑分为了“大跨型”、“常规型”以及“特异型”三类,并对其进行了改造建议,以资借鉴。
汉阳铁厂博物馆观后感
汉阳铁厂博物馆观后感今年9月3日的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让全国人民热血沸腾。
阅兵式上,马石山十勇士的荣誉旗帜和晋察冀军区、狼牙山五壮士等荣誉旗帜一起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检阅。
这面旗帜,承载着马石山十勇士舍生取义掩护群众的厚重历史,更从一个侧面叙说着乳山这片革命老区、红色摇篮的光辉革命历程。
11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秦明奇一行,参观了我市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并代表第二十七军向我市赠送了阅兵式上使用的那款“马石山十勇士”荣誉旗帜。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在二楼展厅专门为荣誉旗帜设置了展区,秦主任和咱们毕书记一同把旗帜安放到了展台上,小伙伴们有机会一定要去一睹荣誉旗帜的风采哦。
以“马石山十勇士”为代表的多个英雄群体,在数千群众身陷绝境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约而同发起救援父老乡亲突围战,谱写了人民军队舍生为民的壮丽诗篇。
战斗在马石山上的英雄群体很多,主要有:十勇士所在的山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十八勇士所在的胶东行政主任公署公安局警卫连三排;还有胶东军区十六团、十七团七连,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二连一排,等等。
牺牲的已知名烈士所在单位还有:牟海县独立营、五旅十三团一营二连、五旅侦察连、十四团二营、十七团一营、胶东军区后勤处警卫连、胶东军区兵工厂、胶东行署等。
1942年11月23日傍晚,方圆数十里内7000多名群众和八路军零星部队被围困于马石山区。
日军在山下燃起层层火堆,密布岗哨。
正在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时,八路军第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10名战士,执行任务路过马石山,毅然决定留下帮助群众突围,他们四闯围网、轮回拼杀,救出上千名群众,自己却壮烈牺牲在马石山上。
在这一部分,纪念馆专门设置了接近半景油画的艺术景观“突围战景观”,采用声、光、电技术形象地展示了当年日军包围马石山、军民合力突围的场景。
整个景观面积接近200平米,景观后侧的幕画由知名画家用了5个多月,才绘制完成。
半景油画对面,马石山十勇士的照片赫然呈现于墙上。
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始建于1891年,1894年建成投产,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
在当时,汉阳铁厂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钢铁公司,用张之洞的话说是“创地球东半面未有之局”。
欧美各国更深受震撼,称其是中国的“一代雄厂”,把它看作中国觉醒的标志。
承载着无数中国人富国强兵的梦想和希望,有谁又能想到,仅仅过了半个多世纪,便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让人不得不扼腕叹息。
19世纪末的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洋务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洋务大臣们从欧洲“搬回”了枪炮厂、机械厂、轮船厂、织布局……但作为国家工业脊柱的钢铁,还迟迟无法自产。
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下,汉阳铁厂开始筹建,不到三年,一座集炼钢、冶铁、煤矿为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在下拔地而起,震撼了世界。
可是,汉阳铁厂自兴建之初,便隐藏着致命的危机。
一、选购设备失误。
由于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缺乏相对的了解,张之洞在未查清铁矿石和燃料所在的情况下,便向英国购办了设备,结果所购设备不适于炼制大冶铁矿提供的含磷较高的矿砂,所炼钢料不符合铁路钢轨的要求,无法投入市场,使得刚投产的铁厂陷入一个无论生产与否都会亏本的尴尬局面。
二、厂址选位的影响对于近代化的钢铁企业来说,其厂址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当时各国的设厂经验和经济实效原则,铁厂要么煤铁两便,要么以铁就煤,要么以煤就铁,然而张之洞偏偏选择了煤铁都不就的汉阳。
这纵然是张之洞处于各方面考虑所做的决定,但是也为汉阳铁厂埋下深深的祸端。
三、煤铁原料供应。
炼制钢铁需要大量的焦炭原料,可是在湖北附近的煤矿不是质地不佳就是储藏量小。
原料的缺乏使得铁厂时开时停,长期处于不正常的生产状态下,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后来万不得已高价购买开平煤、德国和日本的焦炭、洋煤,总算解决了原料不足的问题。
可是但是汉阳铁厂的焦炭成本几乎为外国铁厂的3倍,大大增加了资金负担。
四、资金不足汉阳铁厂从建设伊始就遭遇到严重的资金瓶颈。
炼钢铁需要原料,需要设备,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
【精品】情系汉阳铁厂
【关键字】精品情系汉阳铁厂寻找遗留的痕迹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军阀混战的双重打击下,具有“东方雄厂”之称的汉阳铁厂像巨星一样陨落了,壮丽的划过历史的天空,只留下些许的尘埃在发黄的书页中。
人们如果想要了解它曾经创造的辉煌,捡拾它遗留的痕迹,那么我们只有另辟蹊径了,寻找与汉阳铁厂有关的痕迹了。
经过几次的转车和问路之后,我终于站在了“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的门前了。
当亲眼看到这所博物馆的时候,真的都不敢相信:它就是博物馆,它不像其它的博物馆那样具有王者的霸气,让你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他的气势征服;它却是那么的弱小,像一位平凡的老人,有着些许的沧桑,仿佛给我们缓缓道来它所经历的一切。
虽然它是那么的不起眼,但是当我入馆看着映入眼帘的历史片断,它们仿佛一部历史电影一样在我脑中不停的晃动着。
它给我讲述了汉阳铁厂所经历的一切历史故事。
回想往事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旧中国若积若贫的状况,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真正意识到“如果不想再被打,只有靠自己的力量了”,于是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开场了。
从十九世纪60年代起开始创办洋务企业,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局等10余所官办军事企业先后建立。
最初建立的都是军工厂,需要大量的钢铁材料,但是国内没有任何的钢铁厂,政府不得不花大价钱从国外购买,为了不让外国牵制住中国,所以创建近代的钢铁厂成为当时之急,就这样拉开了汉阳铁厂的历史序幕。
1889年初,张之洞时任两广总督开始策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委任驻英公使刘瑞芬操办购买冶炼设备事宜。
同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
李翰章接任其职以广东铁矿贫乏,财力困难为由奏请把铁厂移至直隶或湖北。
清廷准许,张之洞将铁厂移至湖北。
张之洞经过多方面的考虑,最后决定把厂建在汉阳大别山(今龟山)下。
汉阳铁厂基建工程于1891年1月动工,于1893年11月29日完工。
整个工程包括六个大厂、四个小厂。
汉阳铁厂投产之后正值甲午战争爆发,清廷内外交困,财政困难,提出了招商承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史实训:洋务运动遗迹--汉阳铁厂实训:洋务运动遗迹--汉阳铁厂
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仸湖广总督,筹办
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
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
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
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汉阳铁厂遗址在现今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目前为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
在汉阳钢厂门前,竖立着一个门楼,上书“汉阳铁厂”四个繁体字。
门楼左边有一个巨大的钢模,数吨重的钢模被安放在一块基石上,上面镌刻着“华夏钢源”。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馆长顾必阶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原汉阳铁厂的厂址。
汉阳铁厂的雄姿已无处找寻,历史无言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收集了当年汉阳铁厂大量的图片与实物,记者在这里看到一段辉煌的历史。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自强、求富”,在武汉大力推行兴实业、办教育等新政,创办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汉阳火
药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等,在汉阳龟山至赫山临江一带,形成蔚为壮观的十里“制造工业长廊”。
现代制造业的兴起,直接成就了张之洞的“湖北新政”。
1994年,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成立,里面保存着研究张之洞最全面的史料。
2005年8月,国家两院多名院士建议,利用废旧厂房建工业博物馆,是一件有利子孙后代的大事。
但工业博物馆建在哪儿?一种意见是将遗址迁移到龟北路段,另一种是在汉阳铁厂原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
顾必阶他们到处游说:“沿龟山西至赫山路段是曾经的十里工业长廊,保留着众多遗址,如果利用原址开发利用张之洞工业遗产,无疑是代价最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