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读后感800字

合集下载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

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

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道德经》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道德经》读后感一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

本人自觉《道德经》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

“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

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

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

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部分是“治国”。

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

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

这个道理可以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

现在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响亮越好。

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可以忽视了(那么多白领过劳死),良心可以抛弃了(学术造假、官场权钱交易)。

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

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

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积极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

“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800字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800字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800字10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800字(篇1)道德经并非是一部讲为人处世等礼节之书,而是哲学角度的人生教诲之典籍。

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等方面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益处的对人的一种规范,理应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对往昔以追忆,可以说是有前车之鉴,是对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的一种发展,一种延续。

反观老子,其主要是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去体会,进而来对人生进行一些教诲。

相对于儒家来说是把自然之利与世间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来看待自然之利。

儒家观点沉重而肃穆,庄严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当代之人看待古之事件皆以今之观点析之,纵使自觉客观亦不能处当事人之境会之,今之窠臼仍将作用之。

道,似一种规律,然亦非也。

以心灵会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万般规则,我们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产生的“有”,是一种载体,或亦即是规律,(规律非道),天、地、人皆归其道,汇入总道,“四域”是道的载体,人亦是各道载体的产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辩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为合于道?拙见见之曰“旁观,反见之”。

道德一经,以道开始,有无相交,阴阳相合,盈虚之理,谓之辩证。

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看自己行为之结果,先觉之!以水类比,即可见准绳。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这是自省,即是辩证的理性。

道乃德之本,然本书内容之先后亦有不同。

一曰:道德经;一曰:德道经。

德乃道之中枢,是得“道”之征兆。

故可产生两种疑问:是否德先盈而后得道?亦或是先体道而后知德?盲目寻求道,则会时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会陷入不同伪道。

,此乎难!个人有个道,孰乐恭他而弃己?何为正道,亦会纷争不断?此又违背“绝圣弃智”,恐此乃老子亦在愁困之处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十分名。

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哀悼短信舆。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

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0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1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读后感作文800字参考(精选5篇)

老子读后感作文800字参考(精选5篇)

老子读后感作文800字参考(精选5篇)老子读后感作文800字参考篇1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

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同情、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

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与教育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

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能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

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

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

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

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通用5篇)

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通用5篇)

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道教故里楼观台大兴土木,重修庙宇,规模宏大,器宇轩昂。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它把春秋末年的老子抬为开山之祖,老子著有的《道德经》,区区五千字,在世界上,每字平均卖家最高。

《道德经》是老子以出世的精神和理念为当权派写成的气势磅礴的入世名山之作,阐扬"道"和"德"主旨。

老子在挥洒五千字后西出函谷关,不知所向。

后人把老子曾经谈经论道的楼观台作为道教故里,以纪念老子。

秦岭北麓的楼观台古木参天,溪水淙淙,竹林成海,是一处求道成神的仙境。

以前课堂上听老师批评老子思想落后,总希望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深入读《道德经》,发现老师误解了老子,我们也在错误的品评老子。

一、老子在哲学上首先提出"道"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这种观点直抵宇宙本体。

哲学家和神学家都在思索宇宙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有"五行"之说,认为宇宙由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印度古代神学家认定宇宙由地火水风四种物质构成;西方神学家则认为上帝创生世界。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和物质构造的直觉猜想,认为天地万物概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的冲气组成,既不同于一,又不同于二,故称之为三,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与近代西方实证科学中的原子构成学说十分近似。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都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的构思当中,实在难能可贵!老子提出的"有无相生,祸福相依"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是先秦时代的.哲学高峰。

二、在政治上,老子反对战争,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优秀4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优秀4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优秀4篇)道德经读后感篇一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

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

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

欲言其言,先言其人。

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23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向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

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仅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能够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应对成功,应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

在必须条件下,事物是能够互相转化的。

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

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必须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自居于弱势、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我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读后感80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老子读后感800字(一)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着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

《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

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

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

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

但我们达到目标时
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

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

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

老子读后感800字(二)
“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赞叹。

老子何许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时诞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当时的中国呈现出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子就生活在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正因为有了老子才更加伟大。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

在那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以习
得鉴往知来的历史所以对人世有了得深的体认。

老子运用他深邃的思维创造出了灿烂亘古的道家思想。

其间同时代的另一位伟人孔子来拜访。

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对老子的博学和科研成果很佩服。

孔子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

回到鲁国后常常对人赞美老子。

孔子曾用瑰丽的语言赞美老子:鸟会飞我知道;鱼会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样的呢?
应该说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处却是在为人处世方面。

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

“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决窍。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要表现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表现愚鲁。

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现柔弱不要表现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表现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选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

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

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

但是等人年
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

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老子读后感800字(三)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许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暗暗赞叹,也迫切的希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聆听他们的淳淳教诲……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

我们每面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

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

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
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

我费尽脑力,终于一路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

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

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

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现在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

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文明!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