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手抄报:夏族起源和鲧禹治水

合集下载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故事背后有什么秘密?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故事背后有什么秘密?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故事背后有什么秘密?本文导读:尧以后舜做了部落的首领,他看鲧治水毫无起色,耽误了大事,就下令处死了鲧,又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深知治水的事事关重大,治不好也会丢掉身家性命。

可是,眼看着洪水如此肆虐,人们苦不堪言,禹就勇敢地接受了这个重任。

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感到用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于是大胆地设想了一个与父亲背道而驰的治水方案——疏通河道,顺其流势,将水引走。

方案制定后,禹决定走遍天下,察清地势,探明河道,引水下流。

他带领大批助手,踏遍了闹水灾的9个州,测量好地势高低,分别竖立木桩作为标记。

那时,大多数地方荒无人烟,禹风餐露宿,经常冒着大风大雨,在恶劣的环境中奔走。

然后,禹根据调查得来的资料,从水灾最严重的地区开始治水。

禹和大家一起,用石斧、石刀等简陋的工具挖河修堤。

他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长满了脚垫,脸也顾不得洗,经常蓬头垢面。

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他的脚指甲都脱落了,人们看到了都感动得落泪。

为了治水,禹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后来和一个叫女娇的姑娘结婚了,婚后刚4天,他就告别新婚的妻子,忙于治水去了。

大禹治水13年,3次经过家门都没顾得上进门看一看。

第一次经过家门口,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于生产的痛苦也正在呻吟,他的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

禹也多想进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紧的事要办,怕耽误工作,硬是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禹的儿子已经能叫爸爸了。

小家伙在妈妈怀里使劲叫着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儿挥挥手就过去了。

第三次,禹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他跑过去要把爸爸往家里拉,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叫儿子转告妈妈,等治好水后再团圆,又匆匆地离开。

13年后,禹历经千难万险,开沟修渠,终于战胜了洪水的灾害,促进了农业发展,使百姓能安居乐业。

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立为君位的继承人,成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夏禹或大禹。

大禹当上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仍然不贪图享乐,他不辞辛苦地到各地去巡视,为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夏朝历史简介

夏朝历史简介

夏朝历史简介篇一:中国历史_夏朝(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王朝,依据史书记载,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

此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

但是由于迄今为止在考古学上还没有找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文字依据(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于商朝),因此其真实存在性没有得到正式确认。

但许多中国历史学家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便是夏朝遗存。

对夏王朝记载比较多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前后大约有470余年,经历了4个多世纪,有16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

早在大禹治水之后,由于大禹深受拥护,根据“禅让”制而做了舜的继承人。

他在位时,曾经将当时的中国划为9个州,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来历。

大禹还制定了各种制度,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

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而且杀死了伯益。

而伯益本来是大禹按照禅让制选定的传位的对象,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

也就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

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可是,启死后,继承王位的太康在东夷族的进攻下丧失了权力,经过3代的争斗,直到少康继位以后夏朝才得以巩固稳定。

这就是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的过程。

以后的统治者都善于控制东夷,或是同东夷搞好关系。

可是到了桀统治的时候,却一味地讨伐边国,耗费了大量财力。

而且,桀是一个昏庸无能、贪图享受的暴君,残害百姓,重用奸佞。

大禹治水故事背后有什么秘密

大禹治水故事背后有什么秘密

大禹治水故事背后有什么秘密作者:田兆元来源:《决策探索》2017年第11期鲧、禹并不是一两个人的姓名,而应该是一个氏族的姓名,可以称为鲧族、禹族。

一个人是做不了那么大的事业的。

比如,禹定九州、治理河道,严格来说仅靠一个人甚至一代人都是没有办法全部完成的。

鲧、禹关系,有父子关系的个案,但整体上是姻亲关系、两个氏族的关系。

鲧被杀,也是整个氏族遭受惩罚。

所以,禹族有与他族联姻的迹象,如禹族的一支与山石族建立婚姻联系。

大禹治水的大公无私故事、大禹传启“家天下”的有私故事,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后代的“家天下”也带有天下为公的理想。

做古史研究和神话研究,有一个话题是绕不过的,那就是鲧、禹问题。

他们是父子关系吗?是人还是神?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真就像有些人说的,背后另有隐情?这些问题,值得好好讨论。

禹仅仅是一条虫吗20世纪前期,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有几封关于夏禹问题的通信,大体上否定禹是一个人,而认为其是一条虫,或者一个神。

由此,揭开了古史辨伪的序幕,后来更一发不可收,不仅否定尧舜禹的真实性,而且对于夏商的历史也开始神话化解读,并对于汉代的造假进行了深度批判。

在这个基础上,顾颉刚提出了古史的“层累的构成”观点,即时间越晚,古史的历史越长。

换句话说,古史是后代建构起来。

这些讨论非常有意义,一方面可以让人看到观点的部分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结论太过武断,并不都是正确的。

说禹是一条虫,并不是顾颉刚的发明。

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说“禹:虫也。

从厹,象形。

”拿一个动物的名字来给自己命名,在古代其实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就像现在还有很多人取名叫什么龙、凤、骏、虎一样,是以物自况,是某种文化追求。

清代段玉裁在为《说文解字》做注释时也曾直言:夏王以为名,学者昧其本义。

大意是指,夏朝国王用了一个本来是虫的禹字为自己命名,并不是说禹就是一条虫。

那么,禹这个字本意所指的虫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知道,虫是古代对于走兽爬虫的统称。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大禹治水图集素材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大禹治水图集素材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鲧禹治水》

《鲧禹治水》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启示
尊重自然规律
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不能盲目地改造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在治水过程中,鲧采用 了堤防、疏浚等措施来控制水流、保护土地,而不是无限制地围湖造田或任意砍伐森林,这体现了尊 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的思想。
生态平衡的维护
鲧禹治水的故事中强调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治水过程中,鲧不仅注重解决水患问题,还注重 保护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环境,使得生态系统得以保持平衡。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保护和环 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01
丰富了古代中国的神话体系
鲧禹治水的传说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一部分,丰富了古代中国的神话体
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文化艺术创作的素材。
02
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鲧禹治水的传说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引导人们面对困难
和挑战时坚定信念、积极应对。
03
鲧禹治水的影响
对古代中国洪水治理的影响
提供了洪水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01
鲧禹治水的传说为古代中国洪水治理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引导
人们利用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手段来治理洪水。
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发展
02
鲧禹治水的传说促使人们不断探索和发展水利工程,以应对自
然灾害的挑战。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03
鲧禹治水的传说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引导人们尊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社会道德
鲧禹治水的故事也蕴含了深刻的社会道德观念,如忠诚、 勇敢、智慧等,这些观念对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 要的影响。
文化传承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2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前2070~前1046年)2.1 复习笔记一、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1.夏王朝的建立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1)夏族的兴起夏族,姒姓,是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古老部落。

到禹父鲧时,夏部族已是雄踞大河南岸的著名部落,称为有崇氏,其首领鲧,又称崇伯鲧。

(2)大禹治水尧舜时代洪水泛滥,鲧奉舜之命治水,采用堵的方法,九年无功而被赐死。

禹继承其父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努力,采取疏导的方法把江水引入大海,终于解决了水患,从而赢得了众多部落首领及其部众的拥护,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初步确立了王权。

(3)征伐三苗大禹统领众多邦国君长,以替天行道惩罚有苗相号召,经过激烈的战斗,打败三苗。

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4)涂山之会禹在确立王权后,为了巩固王权,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郊,现属怀远县)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君长或部落首领,史称“涂山之会”。

这成为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5)夏朝初建禹死后,子启继立。

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除,西部的同姓诸侯有扈氏起兵反对。

启亲率大军讨伐,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今河南洛阳市西),并最终“剿绝”有扈氏。

夏启扫除了障碍,巩固了王权,王位的世袭制度得以确立,从此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6)钧台之享为了使世袭王权为众多的诸侯所确认,夏启在都城阳翟召集天下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这是继“涂山之会”之后又一次重要的朝会。

至此,夏王朝的统治基础确立了。

2.夏王朝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1)阶级制度①父权家长制夏王朝是在原始父系氏族公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它的一种对抗力量。

中国的早期国家组织,官尹、国君等都是在父权家长制家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等级制度从夏代开始,王室拥有“天下”,诸侯(邦君)有“国”,大夫有“家”,父权大家族的族长转化为世袭贵族。

夏本纪1

夏本纪1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 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 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 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 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记述夏朝各代君主兴亡事迹,是《史记》 的第二篇“本纪”。夏朝约存在于前21世纪到前16世 纪,当时还是无文字记 载时期,它是据先秦遗留下来的 典籍编缀而成,主要依据是《尚书》(古代帝王的文诰汇 编)。本文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本文节录的 是大禹 治水定九州的部分,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 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朔、南暨 jì 为嗣 sì 禹辞辟 bì
翻译文中句子:
•1、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 殛鲧于羽山以死。 2、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 帝试之。 3、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 官?
• 1、舜在巡视途中,发现鲧治水实在 不像话,就把鲧流放到羽山,结果 鲧就死在那里。 • 2、比较起来,与他同辈的人中没有 谁比他更能干的了,希望您让他试 试。 • 3、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 任官职呢?
颛顼 zhuān xū 更得舜 gèng 女平水土 rǔ 皋陶 yáo 亹亹wěi 沟淢 xù 山行乘檋 jú 行相地宜所有 xiàng 四奥 ào 祗台 zhī yí
• • • •
东渐于海 锡禹玄圭 三年丧毕 姓姒氏
朔、南暨 为嗣 禹辞辟
• • • •
东渐于海 jiān 锡禹玄圭 cì 三年丧毕 sāng 姓姒氏 sì
• 注:嶓冢 ,山名,是汉水与嘉陵江的 分水岭。

• 这首诗歌的前两句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 怎样的内容? • 后两句诗对你有何启发,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感悟。

夏王朝历史简介

夏王朝历史简介

夏王朝历史简介鲧夏王朝是上古帝王黄帝的第四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尧帝时水官鲧的儿子禹建立的。

夏王朝是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第一个有完整帝王世系记录的奴隶制国家,禹是原始社会末期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

颛顼禹大禹姓姒,名文命,号高密。

公元前2166年农历6月6日出生在今四川省绵阳北川县禹里羌族自治乡境内的九龙山(石纽山)禹穴沟侉儿坪。

母亲是有莘氏(今山东曹县)之女,名叫女嬉。

据文献《中国姓氏起源》的记载:黄帝七十七年(公元前2355年)封其次子昌意于若水为侯(今四川雅砻江)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因自然和生存条件,昌意携全家北迁到中原,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西北建昌意城定居。

其子颛顼继其伯父少昊成为部落首领。

颛顼的孙子鲧在帝挚时为臣,帝挚是帝喾的长子,帝喾死后,商挚继位。

帝挚为人昏庸,政绩微弱,在位九年,让位于同父异母的弟弟尧。

当时,帝挚封鲧于崇(今河南洛阳嵩县),赐姓姒,故鲧又称重伯鲧。

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因为夏部落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时常受到洪水的侵扰,鲧在带领人民同洪水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

因为治水,鲧发明了城郭(即在堵水长堤的基础上加高堤坝,将部落围起来,这样,一可了防止敌人入侵,二可防水)。

但鲧生性耿直,为人恃才自负,独断专行,与其它部落首领关系处理的不好,因此,其它部落首领常指责他品德不好。

他还与黄帝的一个后代混沌;少昊的一个后代穷奇;黄帝大臣的一个后代饕餮结成一伙,不服从命令,专做坏事,与尧为敌,被人们叫做“四凶”。

好在鲧有自知之明,以后借故离开了尧帝。

但他并没有回到崇国的封地,而是带着妻子女嬉回了老家石纽(今四川北川石纽山),鲧在石纽修心养性,不问世事。

儿子文命出生以后,潜心教养儿子。

禹是以治理洪水成功而闻名天下的。

尧晚舜初,尧在位六十一年的时候,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冲毁房屋,人民流离失所。

为此,尧召集大臣们商议寻找治理洪水的人,由于鲧在黄河流域居住,又有治水经验,所以大臣们推荐了鲧。

大禹治水手抄报文字版

大禹治水手抄报文字版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历史意义 内容简介 大 禹 治 水。

神话“鲧禹治水”的历史解读

神话“鲧禹治水”的历史解读

神话 鲧禹治水 的历史解读黄文著(武汉城市职业学院㊀初等教育学院㊀湖北㊀武汉:430064)摘㊀要㊀ 鲧禹治水 是神话,也是历史,是诗性的历史,是一种变形的㊁艺术化的历史书写方式.还原神话的历史庐山真面目,既需要历史学的研究,也需要从民族文化特性㊁思维方式以及传承方式等方面入手,将它置于历史的文化语境中加以解读,方能更好地理解. 鲧禹治水 只是中国众多神话中的一篇,在此只是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以资借鉴.关键词㊀ 鲧禹治水 ;神话;诗性历史;传承方式中图分类号:I 276.5㊀文献标识码:A ㊀文章编号:1671G3524(2018)02G0060G05㊀㊀收稿日期:2018G04G02㊀㊀作者简介:黄文著(1965~),男,副教授.E Gm a i l :3339436634@q q.c o m ㊀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一文中,关于什么是神话以及神话的性质,曾做过这样的说明: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马克思又说:神话是 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马克思对神话的这些论述,对我们理解和认识神话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如果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理解神话,我们对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可以做出如下三点解读:第一㊁神话故事沉淀着历史的内容;第二,神话是对历史一种变形的反映;第三㊁这种变形反映是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的.1㊀关于鲧禹治水 的记载 鲧禹治水 的神话,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虽零零星星,但也有迹可循.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 海内经»).«山海经 海内经»中的记载,是鲧禹治水整个故事的提纲,文字虽然简洁,但大体故事的轮廓却已经具备了,事情的起因㊁发展㊁结局是清楚的,现在流行的 鲧禹治水 的神话读本都以这段文字为版本.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孟子 滕文公上»). 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於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 滕文公下»). 舜之时,共工振洪水,以薄空桑. («淮南子 本经篇»).以上记载是传说中尧舜时代洪水泛滥的情景,把«山海经»中 洪水滔天 四个字具体化.至于洪水是怎样泛滥起来的,«淮南子»里说是由于共工 振洪水. 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 («山海经.海内经»). 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於羽山,化为黄能,以入於羽渊. («国语.晋语八»). 鲧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山海经.海内经»).这三段文字具体补充了鲧窃息壤㊁被杀以及 鲧复生禹 的内容.其他如«孟子 滕文公上下»㊁«淮南子 本经篇»㊁«国语 晋语八»㊁«越绝书 外传记地»㊁«荀子 成相篇»㊁«屈原楚辞»㊁«尸子辑本»㊁«太平广记»㊁«吕氏春秋»㊁«汉书»㊁«史记 五帝本纪»等典籍,对鲧,特别是对禹的治水过程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这里不一一录叙.以上这些丰富的典籍记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06是 鲧禹治水 绝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可以囊括的,其中一定与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禹因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市南),当地仍存禹庙㊁禹陵㊁禹祠等.这些遗迹对于 鲧禹治水 的历史事实是可资佐证的.中国神话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神话这条线与历史这条线互相平行而又纠缠在一起,神话可以转化为历史,历史也可以转化为神话,即所谓的神下地和人上天的问题.[2]关于历史转化为神话,高尔基说: 古代 著名的 人物,乃是制造神的原料. [2]鲧和禹就是高尔基所说的古代 著名 人物,他与尧㊁舜一样是原始社会时期著名的部落首领,因治水建立了功劳,受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因而把他神化了.这样的造神运动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2㊀历史的解读:一个治水的历史事实2.1㊀关于 洪水滔天中国古文献所记载的文明史,是从尧舜禹时期的治理洪水开始的.世界上许多古老文明的起源也与洪水的故事有关.例如希伯来著名的«旧约 创世纪»记载,其民族开始于 诺亚方舟 的故事;巴比伦最早的文献«吉尔加美士»追述其历史,也是从 大洪水 开始.[3]根据近代气象学㊁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证明,在距今8000 3000年之间,冰河期结束,地球开始转暖,气温上升,冰雪融化,河水泛滥.这时期,中国的黄河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洪水滔滔,水患成灾.[3]中国神话中最早记载的水灾就反映在神话 女娲补天 里,其时间大概在距今6000年前.大概在距今4600 4000年之间,黄河处在频繁改道的时期,到了尧舜禹的时候,黄河由南线入海改道为北线入海,当时的水患非常严重,这在周秦的文献里多有记载.这就是 鲧禹治水 神话里的所说的 洪水滔天 .也就是说,地球上的人类,在同一时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洪水,这是这个神话故事产生的自然背景.上文所引古代典籍对当时水患的记载,可以作为证明.2.2㊀关于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㊀㊀当时中国的政治结构,是由舜建立起的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一个松散的国家, 鲧禹治水 里的帝就是舜,鲧与祝融是两个部落的首领,在舜领导的国家中任职.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位,为人臣. [4]这一时期也正是龙族形成的时期,面对严峻的水患,原来各自为阵的部落,联合在了一起,共同面对灾害,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华夏民族形成了,龙的传人产生了.而 龙 这一政治经济学的符号,也成了我们民族共同的图腾.从黄帝以来,由于水患的原因,为了获取生存的空间,中华大地上两河流域的人口,大规模的向华北平原聚集,这也导致了中国文明史上的几次大战,如黄帝战蚩尤 ㊁ 炎黄大战 等,因此在当时黄河两岸的华北平原上,居住着大量的人口.这一局面的出现,使得鲧的治水面临着严峻的选择.我们都知道,治水用疏而不用堵,这是常识.鲧用堵而不用疏,肯定有他的难处.用堵的办法,是人进水退,也就是以人的意志来改变水的意志,这是基于可行性的判断,也就是有可能堵得住.而用疏的办法,是水进人退,也就是水的意志改变人的意志,这是基于不可行性的判断,也就是不可能堵住.这两个办法都有风险.堵有堵不住的风险,如果堵不住人的生命和财产将面临巨大的损失.疏有疏的困难,大量人口往哪里迁,如何安置,部落之间如何协调等等,代价也大.就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治水依然是用堵,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鲧虽然勤奋工作,但还是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4]鲧确实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这种两难具体反映在治水方法选择上,上层出现了分歧.舜是主张疏的,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从神话的角度看,是帝将息壤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从历史的角度看,表明舜帝是不主张用水来土掩的堵的办法的.至少他还在犹豫,没有最后下决心. 不待帝命 这一句,表明鲧与帝舜在如何治水上,产生了分歧.«国语 晋语八»里,对鲧与帝舜的治水的分歧也有说明, 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於羽山,化为黄能,以入於羽渊.而鲧作为一线的治水官员,他既要对上负责,更要对下负责.鲧并非不知道治水要用疏,而不能用堵.但疏的代价也是很大的,要把那么多的部族和人口迁徙到别的地方,这个工作其实不好做.加上水情紧急,需要他临机处置,一个 窃 字表明是他临机做出的决定,而 不待 则说水情紧急,没有时间反馈信息㊁通报水情了.但是洪水太大,没有堵住,这个决定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治水的失败,既得罪了舜帝,也获罪于天下,杀之必然,«史记»里讲: 天下以舜之诛为是. [4]1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黄文著:神话 鲧禹治水 的历史解读2.3㊀关于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杀鲧是问责,治水的失败,总要有人为此承担责任,这个责不能由舜来承担,那就只能是鲧.对于其他的部族和受灾的人而言,杀鲧是必然的,可是对鲧的部族和鲧本人而言则是委屈的.如此巨大的洪水,已经超出了当时人类的应对能力,无论如何努力,恐怕都难逃失败的命运,因此鲧的悲剧是天定的. 鲧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山海经 海内经»),死后尸身三年不腐,这种文字的叙述,就如同现在的农村,人有冤情,死后不埋一样,表达的是强烈愤怒.流了汗还要流血,付出了辛苦,还要付出生命,鲧部落的不满,自然可见.所以帝舜玩了个政治平衡术,杀鲧的同时启又用鲧的儿子禹,这就把两边都安抚了.帝舜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禹治水用疏的办法,这个办法既符合舜的意志,因为舜是主张疏的,也符合自然的意志,因为这时再用疏的办法,就没有什么阻碍了,反正都淹没了,什么也没有了.所以禹因势利导,治水成功,但禹的成功是建立在鲧失败的基础上.没有鲧就没有禹,这就是 鲧复生禹 . 复 即 腹 字.禹是从鲧的肚子里生出来的,这是神话的表述方式,当然不可信.但可以说明的是,禹的事业是建立在鲧的基础上的,鲧当然不是禹的母亲,但鲧的失败是禹的成功之母.禹既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也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最终完成的父亲的未竟之业.关于禹的治水,后面的神话有许多的记载,这里不一一赘述.以上从历史的角度,还原了 鲧禹治水 的历史真相,充分证明了马克思所说的神话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3㊀诗性的历史神话自然是 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沉淀着历史的内容,它变形地反映着历史.但是原始人类为何要以这种浪漫的文学形式来表现书写呢?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 原始 诗性文化 .诗性文化 是意大利历史学家维柯创立的一个范畴,他在«新科学»一书中,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谈论 诗性文化 ,他认为原始文化就是诗性文化.在维柯看来,原始人类之所以要以神话的方式来记事㊁来书写历史,与原始人类处于 诗性文化 阶段有关:第一,原始文化是以一种以艺术(广义)为载体的全息性的文化.当时的文化形态,除了原始艺术而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文化形态,原始艺术的范畴几乎就相当于原始文化的概念.原始艺术承担着全面的社会功能 传递信息㊁教育氏族成员㊁组织生产和生活㊁表达思想感情等.总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切交流㊁沟通和联系均在诗话的㊁艺术的形式和氛围中展开.[5]比如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还处在原始的诗性阶段,歌舞是他们认识㊁理解世界的全部方式.又如«诗经»现在是文学的形式,可是在当时却是社会的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功能远远超越了诗歌的功能,这说明«诗经»是原始诗性文化的遗存.第二,原始文化是以原始型的审美思维㊁诗性思维为基础的文化.先民以一种 以己度人 的方式来理解一切㊁解释一切,人类的全部社会活动都以一种诗性的方式,也即感性的㊁拟人的方式展开.[5]原始人类是人类的童年时代,对世界的探索是从零开始的,没有可资借鉴㊁参照的坐标体系与知识体系,一切都得从自身开始,于是自己的经验便是一切认知的起点,是认识事物的参照系.于是 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㊁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且已经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 .[6]他们 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7]即把自己的经验投射到外物上,把自己和外物联系起来了.太阳的东升西落,就如同人从东走到西一样,于是有 东隅 ㊁ 桑榆 之说,天下大雨,就如同东西破了兜不住一样,于是有了 补天 之说;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㊁ 鲧腹生禹 也一样,都是从自身经验中产生的认识.他们将宇宙人情化,把物我一体化,世界是我的世界,宇宙是我的宇宙,一切都从自我的维度来解释,这便是一种诗性的㊁审美的思维.我们所知道的«女娲补天»㊁«盘古开天地»㊁«精卫填海»等都是这样的,而且年代越是久远,这种特性越是突出.第三,原始文化是一种浑一性的文化.在原始文化阶段,不仅诗㊁歌㊁舞等艺术形式浑然为一,而且,它还是载负着原始文化全部内容的全息的浑一性.也就是说,在原始文化阶段,文化是无法分门别类的,诗是历史,诗性化的神话也是历史. 在具有神话思维的原始人中,这种虚幻的神界故事却是绝对真是的. 神话故事在古希腊的定义中就是 真是的叙述 .[8]原始人类的诗性文化特性与他们的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对事物形象思维的阶段,这26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2㊀是由他们的认识水平决定的.理智类概念的确立与普适性知识的形成这是后来的事,在中国大概到了西周时期才得以最终确立.孔子 不语怪力乱神 说明孔子已经认识到了,神话的非理性特征.当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 黄帝四面 时,孔子解释为 黄帝派四个人去管理四方 ,这就不是神话的解读,而是历史的解读了.4㊀传承方式神话是诗性的历史,而诗性的历史又与原始时代的传承方式有关.我们知道,人类传承文化与知识的方式到今天大致有四种:一是遗传传承,二是大脑传承,也叫口头传承,三是文字传承,四是电脑传承.这四中传承方式的特点与作用各不相同,分别形成了四种文本,即遗传文本,大脑文本,文字文本和电脑文本.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如何传承文化知识,记住历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除了口头传承,除了大脑文本,原始人类不可能有其他的办法.口头传承是对后天学习㊁实践得来的知识的继承,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记忆,而且要一代又一代人反复进行,才能流传.最生动㊁最鲜活的内容,也最容易记住,而体现生动㊁鲜活内容的艺术形式也就成了最好的书写方式,神话㊁诗歌当然地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世界上最早的几个文明古国,中国㊁印度㊁埃及㊁希腊,它们最早的历史书写无一例外地不是诗歌,就是神话.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历史现象,这与口头传承的特点有关.口头传承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即时空性,即必须在同一时间㊁同一地点㊁由人们共同来完成,否则就没法传播,也没法理解;第二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口耳相传;第三是言传身教.因此原始的文化知识的传承必须在原生语境进行,离开了原生语境,传授与理解都没法完成.传授与理解的双方必须在一种氛围中进行,双方必须投入情感与生命,用心去教与学,因而双方必须具有一种诗性的精神.例如,我国彝族的文化传承,他们古代书写的传统中从来没有散文体的作品,所有涉及历史㊁文学㊁语言㊁哲学㊁宗教㊁天文㊁历法㊁地理㊁医药㊁技艺等的学科,几乎都是以诗歌的形式书写的.在方式上,也是以声教㊁示范㊁表演㊁辩论㊁故事等为主,而且伴随着身体动作㊁手势㊁唱腔等,洋溢着艺术的精神.传授的过程也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如宗教的仪式,祭祀的活动,族群的集会等.[9]因此,原始的歌谣㊁神话㊁传说,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咏唱㊁讲述才有意义.神话只有在庄严的祭祀典礼上伴随着请神㊁送神的仪式而由祭司颂说才有意义.传说只有在祭祖仪式上,伴随着祭祖活动由家族中的长老讲述才有意义.歌谣也往往是在春飨秋尝的祭祀中由人们载歌载舞才有意义.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不断地重复与演示,历史与文化就被保留下来了.[10]可以理解的是, 鲧禹治水 以及其他神话,应该是后来在祭祀活动中,我们的先民对于历史场景的回忆,是后人对于祭祀表演的的一种记载,而非真实场景的记录.这种晚出的文字记录,蒙上了历史神秘的面纱,在记载历史实景的背后,也体现着先民的情感㊁认知与批判. 洪水滔天 是实录,也是面对自然巨大压力的艰难承重; 窃 既是鲧面对洪水的无奈之感,也有对鲧的贬斥之意; 息壤 既是治水的实际办法,也有对这一办法的无限憧憬; 鲧复生禹 既有对鲧治水功过的评价,也包含着对鲧因公而死的无限同情.这些充满着张力的文字之间,回响着我们的先民内心无比的激荡之声.文字传承有巨大的优点,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传之久远.但是文字传承也有缺憾,就是它不能记载原生语境的具体性.由于文字的传承,是脱离原生语境的,文化的传授与理解不需要共同参入与具体感受,因此文字所记载的内容一年两年还好说,十年八年就在变,一百年就可能与当时的情形面目全非了,一千年以后,就不知所云.脱离了原生的语境,脱离了与之共生的仪式与制度,神话就会变得莫名其妙.所以在春秋时代,神话已经是绝学了.这个困难在屈原的时代,就已经发生,屈原在«天问»里说: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古人对于神话的理解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人就更加困难了.参考文献[1]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3.[2]㊀袁珂.中国神话选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0.[3]㊀江林昌.中国上古文明考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6.[4]㊀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21.[5]㊀顾祖钊.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8-70.3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黄文著:神话 鲧禹治水 的历史解读[6]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0.[7]㊀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64.[8]㊀杨文虎.神话思维的发生[J].文艺争鸣,1990,(6):26.[9]㊀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J].读书,2003,(10):10.[10]㊀刘宗迪.文字原是一张皮[J].读书,2003,(10):7.H i s t o r i c a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t h eL e g e n dS t o r yF l o o dC o n t r o l b yG u na n dY uH u a n g W e n z h u(W u h a nC i t y P o l y t e c h n i c,W u h a n430064,H u b e i)A b s t r a c t:T h e l e g e n d s t o r y F l o o dC o n t r o l b y G u na n dY u i s a p o e t i ch i s t o r y a n dak i n do f f l e x i b l e a n d a r t i s t i cw r i t i n g o f h i s t o r y.T h e r e f l e c t i o no f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n a t u r e o f t h i s l e g e n d s t o r y c a l l s f o r s t u d y o f h i s t o r y a n d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n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w a y o f t h i n k i n g a n d i n h e r i t a n c e,w h i c h c a n b eb e t t e r i n t e r p r e t e d i n t h e c u l t u r a l c o n t e x t o f h i s t o r y.T h i s p a p e r t a k e s F l o o dC o n t r o l b y G u n a n dY u , o n e o fm a n y l e g e n d s t o r i e s i nC h i n a,a s t h e t o p i c i n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aw a y o f t h i n k i n g f o r r e f e r e n c e.K e y w o r d s: F l o o dC o n t r o l b y G u na n dY u ;l e g e n d s t o r y;p o e t i c h i s t o r y;w a y o f i n h e r i t a n c e(责任编辑:董㊀柯) (上接第52页)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o fA m e r i c a n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F i n a n c e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 l o nH e n a nP r o v i n c eY a n g X i a o y a n1㊀X i a oP i n g2(1.C o l l e g e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B u s i n e s s,Z h o n g y u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T e c h n o l o g y,Z h e n g z h o u451191,H e n a n;2.H e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E c o n o m i c s a n dL a w,Z h e n g z h o u450000,H e n a n)A b s t r a c t:I n t h e c o u r s e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c i e n t i f i c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f i n a n c e i n H e n a nP r o v i n c e, t h e r e a r e s o m e p r o b l e m s s u c h a s l a c ko f s t r e n g t h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e n t e r p r i s e s,i m p e r f e c tm u l t iGp a r t y f i n a n c i a l s e r v i c e s y s t e m,s l u g g i s hc a p i t a lm a r k e to p e r a t i o na n d l a c ko f s p e c i a l i z e ds e r v i c e p e r s o n n e l f o r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B a s e do n s u c c e s s f u l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f i n a n c e i n t h eUGn i t e dS t a t e s,t h i s p a p e r p u t s f o r w a r d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f o r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f i n a n c e i n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s u c h a s i m p r o v i n g t h e i r o w nR&Dc a p a b i l i t i e s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e n t e r p r i s e s,i m p r o v i n g m u l t iGl e v e lc a p i t a l m a r k e tf i n a n c i n g s y s t e m c o n s t r u c t i o n,b u i l d i n g a T r i n i t y o fm u l t iGp a r t y l i n k a g e t e c h n o l o g y F i n a n c i a l s e r v i c e s y s t e m w i t h g o v e r n m e n t g u i d a n c e a n d s u p e r v iGs i o n,f i n a n c i a l l e a d e r s h i p a n d i n t e r m e d i a r y s e r v i c e s u p p o r t a n d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e c o n t i n g e n t o f p r o f e s s i o nGa l s i n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f i n a n c e,h o p i n g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r a p i d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h i g hGt e c h i n d u s t r i e s a n d f i n a n c e i nH e n a nP r o v i n c e a n d p r o m o t e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i g hGt e c h i n d u s t r i e s.K e y w o r d s: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f i n a n c e;S i l i c o nV a l l e y;c a p i t a lm a r k e t;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责任编辑:李文英)46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2㊀。

夏人的形成及其神话论略

夏人的形成及其神话论略

夏人的形成及其神话论略夏人源于黄帝一族,兴盛于中原一带。

夏人通过联姻、治水、战争、迁徙等方式,不断融合其他部族邦国,凌驾于“天下万国”之上,夏国家空前强大,夏族民族意识觉醒,促进了华夏族的发展。

夏人是一个崇龙的民族,是一个崇拜祖先的民族,他们把祖先视为社神,认为王权神授。

这是夏朝或夏人的神话,它直接为夏王朝贵族专政服务,其在夏朝兴盛与夏人壮大过程中,起到了思想统一、精神引领、人心凝聚的作用。

标签:夏人;祖社神;夏神话夏朝是一个对本土进行统治的独立邦国,又是一个代表中央政权而凌驾于万国之上、以邦国作为统治形式的早期统一集权国家。

夏朝的建立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实现了从五帝时代邦国联盟向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转变,奠定了商周国家的基本模式。

一、夏人兴盛于中原一带夏人发祥兴盛于何处?学术界主要有“豫西说”“晋南说”“东部说”“东南说”四种观点。

徐旭生、安金槐、李伯谦等主“豫西说” ①,他们认为夏人与夏文化发祥于河南境内以嵩山为中心的豫西一带;刘起釪、王克林等主“晋南说” ②,他们认为夏人最早活动于晋南一带;杨向奎、程德祺等主“东部说” ③,他们认为夏民族起源于东方夷地;陈剩勇等主“东南说” ④,他认为夏王朝崛起于东南地区。

对于“东南说”和“东方说”,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较早的文献资料与考古材料来证明夏人发祥兴盛于东南地区,故“东南说”不能成立。

而炎黄时期与五帝中期前,东方为崇鸟的东夷区,中原为崇龙的华夏区,至五帝后期,东夷虽还存在,但与华夏的融合度已很高,说夏“起源于东方夷地”或“夏是东夷的一支”的“东方说”也不能成立。

笔者认为,“晋南说”和“豫西说”可以成立,理由如下。

其一,晋南发现了代表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的东下冯类型遗址,考古研究证明,“东下冯类型开始形成的时间晚于二里头类型开始形成的时间”,“它是在二里头类型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晋南地区传播并与当地原居文化逐漸融合而形成的”。

大禹治水与夏族东迁

大禹治水与夏族东迁

大禹治水与夏族东迁作者:张华松来源:《走向世界》2009年第03期早期中原王朝是由部落酋邦联盟发展而来的,王朝与各邦国之间似乎并没有形成后世那样严密的君臣隶属关系。

邦国君位的传承固然是在某一特定家族中进行,但是作为万邦共主的帝王大概只能由民主推选的方式产生。

由于加入王朝的诸侯万邦从族系上大致可以分为华夏和东夷两大集团,王位的继承也就固定在这两大集团之间交互转移了——作为华夏一系的唐尧禅位于东夷一系的虞舜,虞舜禅位于华夏一系的姒姓夏禹,而夏禹选定的王位继承人原本也是出自东夷一系,他就是夏禹后期的辅政大臣伯益,可是夏禹的儿子启在夏禹死后却杀了伯益,夺占了王位,历史由此进入了王位父子兄弟相传的“家天下”时代。

“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打破了夷夏两大集团之间的平衡,自然要引起东夷族的强烈反抗,于是便有夏朝前期“后羿代夏”等一系列事变的发生。

按照古史记载,唐尧的时候,洪水滔天,泛滥成灾。

夏族的领袖崇伯鲧受命治水,然而只知道围堵,不知道疏浚,结果九年过后,水患非但没有减弱,反倒更加严重。

这时大舜已经受禅为王,就把鲧流放以示惩戒;同时又任命鲧的儿子夏禹为司空,负责平治水土。

大禹治水,汲取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使河流循着地理之势,避高趋下而注入大海。

就这样,奋斗了十三年,终于根治了水患。

大禹治水的重点区域在兖州,因为夹处在黄河与济水之间的兖州地势最低,水患也就最为严重。

大禹是如何治理兖州水患的呢?《孟子》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这就是大禹治理兖州水患的方略。

其中,“疏九河”是指在黄河下游(故道在今郑州折向东北,斜刺穿过河北平原,于今天津一带入海)开凿或疏浚九条支津,将黄河水向东分流入海。

西汉成书的《尔雅》将“九河”指实为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辅河、胡苏河、简河、絮河、钩盘河、鬲津河。

数千多年,沧桑巨变,若想把“九河”——落实为现在的某条河流,当然是不可能的,然而“九河”不出《禹贡》兖州的范围,则是可以肯定的。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大禹建立夏王朝

禹接舜禅让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 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 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 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 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 苗族进行征伐,打败了苗军,打死了三苗酋长, 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 土以王”。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 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 去商均而朝禹。”(《史记· 夏本纪》)禹于是再 即天子位。
夏王朝疆域
大禹分九州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即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 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 省方,济于江”(《淮南子· 精神训》), 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 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 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 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中华五千年历史传说和神话
之大禹治水
关于大禹

为鲧(gǔn)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 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 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 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 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大禹的几张图片
大禹治水的起因和过程

帝尧时,中原洪水为灾, 百姓愁苦不堪。鲧受命治 理水患,用了九年时间, 洪水未平。舜命鲧的儿子 禹继任治水之事。禹与益 和后稷一起,视察河道, 并检讨鲧失败的原因,改 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 导,亲自翻山越岭,淌河 过川,一路测度地形的高 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 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 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 道,引洪水入海。

历史古代名人大禹人物介绍介绍PPT

历史古代名人大禹人物介绍介绍PPT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四部分
相关资料
04 相关资料
人物评价
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禹,我对他已经没 有可以挑剔的了。 他的饮食很差,祭祀用品 却很丰盛;他自己穿着朴素,祭祀的服饰和冠 冕却做得华美;他的住所很简陋,却不吝惜修 渠挖沟所耗费的财力。” 季札评价:“美好啊!勤于民事还不以功德自 居,除了禹,还有谁能做到呢?” 司马迁评价:“禹勤于治理洪水,手掌脚掌都 变厚了,踏遍山河,四季劳作。”
让位逝世
禹继任帝位后,向上天推荐皋陶为帝位继承人,并把 政事交给他,但是皋陶还没有继任就去世了。禹又举 用了益,把政事交给他。禹在位的第十年到东方视察, 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逝世。(《竹书纪年》记载为 四十五年, 《帝王世纪》记载禹享年一百岁左右)三 年丧期结束,益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因益辅佐禹 时间不长,天下并不顺服他。禹的儿子启很有才能, 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于是启继承了帝位。
继任帝位
禹改定历日为夏历,并分封尧的儿子丹朱和 舜的儿子商均。另外,禹还制定因地制宜的 贡赋制度以及五服制。禹登上帝位后,召集 各诸侯在涂山(今安徽省怀远县境内的淮河 与涡河交汇处)会盟,各诸侯带来朝贺贡礼, 禹在各部落首领面前祭天。之后将各方诸侯 进献的青铜制成九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万 国。
01 人物生平
禹斩蛟龙
两条恶龙来作怪时,大禹高举斩蛟神剑向黄 龙砍去,砍下了龙头,黄龙头飞过黄河南岸 变成了一座黄土山。 黄龙的喉结骨掉到黄河 中变成了一块巨石。大禹和黄龙搏斗时,青 龙乘机飞过黄河向南飞去。大禹一步跨过黄 河, 挥剑向青龙斩去,斩断了青龙的腰身。 大禹除掉两条恶龙后,人们得以继续在川美 丽富饶的三川生活。
02 历史成就
禹还规定帝王所在的都城五百里的地区为 甸服,再外五百里为侯服,再外五百里为 绥服,再外五百里为要服,最外五百里为 荒服。甸服靠内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 二百里的担任国家的差役,三百里担任侦 察工作 。侯服靠内一百里以内要为天子 服役,二百里以内要管理国家事务,三百 里以内要听候天子之命。

大禹治水的手抄报内容

大禹治水的手抄报内容

大禹治水的手抄报内容以下是 6 条关于大禹治水的手抄报内容:1. 大禹治水那可是超级厉害的呀!你想啊,洪水泛滥成灾,那得是多大的困难啊。

可大禹不畏惧呀!他就像个英勇的战士,带领着大家勇往直前。

比如说,咱要是遇到那么大的困难,咱能像大禹那么坚定不退缩吗?大禹为了治水,走遍了千山万水,付出了多少艰辛啊!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呀!2. 嘿,你知道大禹治水为啥能成功不?那是因为他有智慧啊!他能想出各种巧妙的办法来治理洪水。

就好像我们学习遇到难题,得动脑筋找方法一样。

他查看地形,因势利导,多了不起呀!要是没有大禹,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咱还能有现在这样安稳的生活吗?3. 大禹治水可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哦!他的身边还有好多一起努力的人呢。

这就好比打篮球,光靠一个人可赢不了比赛,得团队合作呀!大家齐心协力,劲儿往一处使,才能战胜洪水这个大怪兽。

要是都各干各的,能成功治水才怪呢,你说是不是?4. 哇塞,大禹治水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学!那是一种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

不管遇到啥挫折,他都不放弃。

就跟我们追求梦想一样,遇到困难就放弃,那啥也干不成呀!想想大禹治水经历的那些苦,咱这点困难又算啥呢?5. 大禹治水的时候多辛苦啊,风里来雨里去的。

但他从来没抱怨过一句呀!他心里只有治水这件大事。

这就像咱爸爸妈妈为了咱的幸福努力工作一样,多么无私啊!咱可不能辜负了大禹的付出呀,得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呢!6. 大禹治水绝对是个传奇呀!他的故事流传千古。

我们今天还在讲他,还对他充满敬佩。

这说明啥?说明伟大的人永远被人铭记呀!咱也要努力,争取以后也能成为让别人记住的人呢!结论:大禹治水的故事充满了激励和启示,我们要从他的身上学到勇敢、智慧、坚持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历史手抄报:夏族起源和鲧禹治水.doc

历史手抄报:夏族起源和鲧禹治水.doc

历史手抄报:夏族起源和鲧禹治水夏族起源据史籍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

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

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

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玄孙(五世孙):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曰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

这些记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鲧禹治水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

《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

鲧: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

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

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

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

这表明夏族早期活动于崇山附近。

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

治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善于团结族人及其他部落。

《尚书·尧典》记载,尧最初认为鲧方命圮族、毁败善类而反对鲧领导治水,说明鲧在领导治水时,有不少部落对他不满。

《尚书·洪范》与《国语·鲁语》中又提到"鲧障洪水",说明鲧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许这亦是鲧治水九年失败的原因之一。

鲧治水失败后,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禹是鲧的儿子,鲧死后,禹受命,又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历史手抄报:夏朝的外交.doc

历史手抄报:夏朝的外交.doc

历史手抄报:夏朝的外交三苗"苗"与"蛮"在上古汉语中同音同意,三苗与后世的南蛮应是同源。

《战国策·魏策》记载了三苗的地望,东面洞庭,西面彭蠡,北起文山,南接衡山。

尧舜时期,洪水泛滥,三苗趁机在东南作乱,曾与驩兜、共工和治水失败的鲧被四岳合称为天下"四罪",必惩之方才咸服民众。

舜派禹降服苗民,未得结果。

舜晚年又亲自南征,途中在苍梧之野病逝。

禹继续征苗事业,作誓师词《禹誓》,与苗军展开了一场历时七十天的大战,克服苗师,平定三苗。

从此三苗衰微不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东夷夷人位居中原之东,故称东夷。

东夷族起初分布在河北保定易县至燕山南麓一带,在夏商时期分作四部,一支留居冀中,北支环绕渤海湾迁至辽东、朝鲜半岛,南支经山东南下到江淮地区,另有西支遍及华北平原西部山西、河南二省,最远达陕西,这一支在夏朝早期与夏后氏构成矛盾,曾在太康至杼的期间对夏后氏政权构成不小的威胁。

有穷氏兴于穷桑,其后北迁至渤海之滨鬲,在那里逐渐壮大。

五帝时期曾加入有虞氏的部落联盟,协同舜帝驱逐大风、十日、九婴、猰貐、凿齿、封豨、修蛇等逆盟部落,威望一度振兴。

夏初,有穷氏西迁于鉏,逼近夏后氏的心脏区域。

太康时,夏室中衰,有穷氏首领羿借机西进。

南渡黄河,灭结封豨、夔、洛伯、河伯四个夏后属国,占据嵩山北麓、河伯故地穷石。

遂后夺取夏都斟鄩,淫放太康于豫东,另立其弟中康。

中康陟,子相立,羿遂代之,如此夺取了政权。

八年后,羿被义子寒浞杀害。

寒浞烹羿之肉强迫羿子吞食,羿子不肯便被寒浞杀害。

寒浞又娶羿妻纯狐氏,生豷、浇二子。

寒浞残暴昏庸,夏后少康联合有鬲氏降臣靡、有虞、有仍、斟灌、斟鄩等亲夏氏族一举灭掉了豷、浇和寒浞。

有穷氏族人自此离开河洛地区,向西南迁徒。

东夷族的东南支分为九族,统称"九夷"。

《竹书纪年》记载,相时,"于夷来宾",而少康复国时,只有方夷归附,其余八支继续与夏族抗争。

历史故事——大禹治水

历史故事——大禹治水

历史故事——大禹治水夏朝(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

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大禹因为治水成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

禹就成了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传说禹出生于西羌,治水之前,正在河边观察,忽然看见一位人面鱼身、皮肤白皙的人从水中出来,自称是河精,授予禹一张治水的地图,又回到水中去了。

又有的说,禹打开了龙关之门的龙门,走到一年深数十里的岩洞中,非常幽暗,无法再前走。

禹便举着火把向前,碰见一头猪,衔着夜明珠,放出的光好似蜡烛,又有一条黑色的狗,朝前面吠叫。

禹在里边迷失了一昼夜。

天色渐明,见猪、犬都变人形,穿黑衣。

另外还有一神,蛇身人面,即伏羲,赐给他一张八卦图,还赠给他玉简,可用于量度大地。

大禹接到了治水任务之后,就与舜派伯益和后稷两位一起开始治水。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

又留下一个四海九州的成语。

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

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手抄报:夏族起源和鲧禹治水
历史手抄报:夏族起源和鲧禹治水历史手抄报:夏族起源和鲧禹治水夏族起源
据史籍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
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

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

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

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玄孙(五世孙):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曰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

这些记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鲧禹治水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

《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

鲧: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

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

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

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

这表明夏族早期活动于崇山附近。

当时河水泛滥,为了
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

治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善于团结族人及其他部落。

《尚书尧典》记载,尧最初认为鲧方命圮族、毁败善类而反对鲧领导治水,说明鲧在领导治水时,有不少部落对他不满。

《尚书洪范》与《国语鲁语》中又提到鲧障洪水,说明鲧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许这亦是鲧治水九年失败的原因之一。

鲧治水失败后,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禹是鲧的儿子,鲧死后,禹受命,又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禹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

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

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

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封建世袭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过程可能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

历史手抄报:夏族起源和鲧禹治水相关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