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有感

合集下载

《城市与城市》读后感

《城市与城市》读后感

《城市与城市》读后感《城市与城市》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通过作者对城市发展的深入探讨,让我对城市这个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不同城市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让我对城市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城市的发展与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指出,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综合体现。

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和特色。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地方。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生活方式,可以感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时,城市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和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资源分配不公,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通过阅读《城市与城市》,我意识到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城市不仅是一个人口聚集的地方,更是一个文明的交汇点,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地方。

我们应该珍惜城市这个宝贵的资源,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城市与城市》,我对城市这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城市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城市规划经典名著及作者(一)

城市规划经典名著及作者(一)

城市规划经典名著(一)2015.5.17整理
1.F·吉伯德《市镇设计》
2.格迪斯《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导论》
3.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
4.沙立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5.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明日之城市》《光辉城市》
6.迈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
7.凯文林奇《总体设计》《城市形态》《城市意向》
8.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9.弗里德曼《城市发展史》《城市文化》
10.彼得霍尔《明日之城》《区域和城市规划》
1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12.卢原信义《街道的美学》、《外部空间设计》
1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人性化的城市》《新城市空间(第二版)》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
14.国外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经典译丛:《拼贴城市》《城市设计》《城市
设计新理论》。

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

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

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王浩(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400041)国外学者对统筹城乡发展中体制创新改革的理论研究成果是对我国城乡公共管理体制一体化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充分分析,选择借鉴。

一、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的理论与观点国外关于城乡关系、特别是统筹城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经济领域,统筹城乡政府体制方面的文献较有限。

相关的文献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城乡整合论城乡融合理论试图通过城乡制度创新来促进城乡融合。

主要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芒福德的城乡发展观、麦基的亚洲城乡融合区理论和根卓郎的“城乡融合设计”理念。

城乡融合理论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摩尔、傅立叶、欧文、圣西门等就希望通过他们心中所造的理想社会组织结构来实现城乡的融合,如摩尔以期通过构建“乌托邦”社会设想避免城市与乡村的脱离。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是用历史的、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认识城乡关系的。

马克思、恩格斯将城乡关系分为,城乡依存、城市统治乡村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恩格斯在最早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并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有所阐释。

美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芒福德(Murnford)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拿大著名学者麦(Mcgee)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亚洲国家的城乡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城乡之间的传统差别和城乡之间的地域界限日渐模糊,城乡之间在地域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一种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趋向城乡融合的地域组织结构,他用“desakota”(城乡融合区)来概括这种特殊的城乡地域组织结构。

日本学者岸根卓郎提出“城乡融合设计”概念,试图通过超越城市、农村界限的“人类经营空间”的建立,产生城乡融合的社会,他强调发展“农工一体复合社会系统”来实现城乡融合。

麦克.道格拉斯(MikeDouglass)通过对泰国东北部的研究提出采取城乡一体化的方式,建立城乡联系的区域网络系统可以促进区域城乡共同发展。

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理论一、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迅速提高,人口也开始向城市聚集,新式交通工具和新商业类型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布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城市的集聚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但与此相对的早期城市规划没有处理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虽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城市雏形;周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该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的著作《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Decem)》,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1 889年出版的西特(Camillo Sitte)的著作《DerStadtebau nach seinen kunstlerischen Grundsatzen (依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三、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尖锐的矛盾,一批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各种社会改良主义者以及一些从事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者和学者提出了种种设想。

其中主要有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在16世纪提出的乌托邦(Utopia)、康帕内拉(Tommas Campanella)提出的“太阳城”方案、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和傅立叶(Charles Fourier)主张建立的名为“法郎吉”的生产者联合会。

城市设计代表人物

城市设计代表人物

卡米洛·西特
主要成就: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奠基人 个人建筑作品:俄斯特拉发教区教堂
个人著作:《依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又名《城市建设艺术》
理论:
强调自由灵活的设计,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广
场和街道组成围和而不是流动的空间。
卡米洛·西特
卡米洛·西特实际建 成的作品较少,他的 理论集中体现在《依 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 一书中。西特分析了 从古典时代晚期到工 业革命之后欧洲城市 空间的特征,从中找 出美的传统。
· 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也没关系,因为在日 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 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伊利尔·沙里宁
城镇建设的基本原则
沙里宁还提出了城镇建设的基本原则:表现的原则、 相互协调的原则和有机秩序的原则
《城市建设艺术》 ——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第一部经典著作
卡米洛·西特
所以我们需要总结人类创造优美环境的艺 术法则,寻求更高的艺术境界,这是西特 城市形态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
二是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 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
伊利尔·沙里宁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 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
伊利尔·沙里宁
集中布置与分散布置的益处
·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
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
卡米洛·西特
该书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的诞生和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 用,在城市规划史上占有相当重 要的地位。
随着该书的出版,城市建设的一 个全新的潮流开始涌动。一场城 市美化运动在美国开始,其他国 家也受到影响。
我们的城市正处在新建、改造和更新的过 程中,每走一步都给城市带来了新的烙印。 丰富我们城市艺术的知识需要从历史的进 程中去借鉴,从科技发展、艺术发展的进 程中找到启迪。

城郊结合部的衰败、发展与未来

城郊结合部的衰败、发展与未来

的 ・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其 规 划 发 展 也 影 响 着 个 城 | 的 现 代 化 进 程 , 本 文 尝 试 用 不 同 角 度 来 f i 解 读 城郊 结 合 部的 形 成 与现状 , 以 期 找到城 郊 结 合部 的 科 学规 划 定 位, 本 文 的核 心 部 分 由 后 两 章构 成 ,分 别 提出 了城 郑结 合 部 的规 划 导向和 实 施 过程 , 城 郑 结介 部 的 功能 定 位 原 态 【 归, 城 郑 结 合 部 的 规 划 形 态 H 】 跳 跃式 的 标 靶状 发 展 ,城 郑 结合 部 规 划实 践 与 政 策 导 向 道 路 基础 设 施 的 先行 与原 分 析 以期 得 出 城
环之 n U,城 市 与城 郊 结 合 部 巨 棚 渗 透 的 形 态
以 使 得北 京 城 市外 成 为 ・ 落 后 , 散乱 的 个
地 区 , 在 某 此 地 区 , 5 至 形 成 r城 郊 结 合 部 L 向 城 市 的 反 扩 张 合 的 态 势 , 特 别 是 在 南 三 环 , 南 阴 环 的 一 地 , 城 巾 就 仿 佛 是 一个 巨 大 的 农 村 , 人 们 , 仃 , 聚 胖 的 环 境 不 仅 没 l 有 改 善 , 反 而 更 加 恶 化 , 这 种 城 市 发 展 的 最 大 弊 端 十 对 待 城 郑 结 合 部 的 态 度 , 是 一 种 同 化 的 模 式 , 也 就 足将 城 郊 结 合 部 定 f 为 城 市 的 功 能 区 , 使 城 I陷 入 ・ 密 不 透 风 的 f r 种 实 体 发 展 模 式 , 这 种 城 I 埘 十 广然 灾 害 的 防 f f { 范 是 十分 脆 弱的 ,因 为整个 城 ,是连 为 t i ・ 体
维普资讯

凯文·林奇的城市印象

凯文·林奇的城市印象

美国规划师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这方面的祖师爷,他所著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中译为《城市的意象》)一书流传非常广。

他把城市主要景观分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来表达。

一是城市道路,道路两边的景观与道路之间的关系,是城市景观的主要元素。

二是城市边缘,就像我们说的城市入城口、城市与其他自然物的边缘带,是城市主要的形象交汇点。

三是城市不同的区域。

如城市商业区、文化区、旅游区、步行街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就是城市螺旋式发展的硬件。

四是节点。

交通道路与河道、森林与山脉、城市与海洋等直接的交叉口,这是最主要的景观。

芝加哥城市为什么美?最根本的原因是将湖泊、高楼群、绿化三者处理得非常协调。

五是标志物。

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如雕塑、建筑、山峦等。

在这方面我们最容易犯错误,如许多城市动辄就要建什么标志性建筑。

杭州就有很多人提出,杭州应该搞一些标志性建筑物,但是搞得再好,也不可能超过保俶塔。

竖立在西湖北边宝石山上的保俶塔,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成为杭州城市久立不衰的地标。

为什么?因为(1)历史形成的;(2)自然的。

是人工建筑与自然山体环境的完美结合;(3)尺度是和谐的;(4)独特的。

城市标志、地标和标志性建筑,并不是以体形是否高大为标准的。

凯文.林奇(KevinLynch)的城市意象城市的物质形态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凯文·林奇指出:市民一般用五个元素,即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来组织他们的城市意象:①路径(Path):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如街道、小巷、运输线。

其他要素常常围绕路径布置。

②边界(Edge):指不作道路或非路的线性要素,“边”常由两面的分界线,如河岸、铁路、围墙所构成。

③区域(District):中等或较大的地段,这是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要素,人对其意识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

④节点(Node):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诺·西特他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这种思想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艺术》这本著作中。

提出了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伊利尔•沙里宁他的“体型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

他主张根据城市的功能和多种条件,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合成城市的各个区域,各区由大小不同的建筑群体组成。

城市建设应是动态的,因而城市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有机体的生长。

他进一步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戈登•卡伦戈登·卡伦被视为是对基于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松散的理性主义现代城市理论的反对者,他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

代表作为《城镇景观》。

埃德蒙·N·培根他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经由市民无数的决定所形成,而不是偶然的。

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

为此,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代表作为《城市设计》。

芦原义信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

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从空间的划分、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比尔·希列尔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使用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城市发展的感想怎么写

城市发展的感想怎么写

城市发展的感想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中心,是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集聚地,城市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城市的变化往往也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不断发展的城市中,我有一些感想。

城市发展的印记
每座城市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些历史和文化印记会一直存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在城市的不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的老建筑、被改变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城市发展的印记。

每当我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看到那些代代相传的老店铺、历史悠久的建筑,心中都会涌起一种敬畏和思索。

城市的繁荣与挑战
城市的繁荣是无法否认的,高楼大厦、繁华商业街、现代交通设施,这一切构成了城市的现代面貌。

然而,城市的繁荣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过密等问题。

城市需要在繁荣的同时,保持平衡,谋求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人文关怀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城市的文化氛围、社会福利、人们的精神生活都需要得到关注。

一个真正发达的城市,不仅要有繁华的经济、现代化的设施,还需要有人文关怀,让每一个居民都能在这座城市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我的期望与努力
我希望城市的发展能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为我们留下更美好的家园;我希望城市的建设能更多地考虑人文关怀,让每一个居民都能享受到城市带来的便利和幸福;我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城市更加美好。

城市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城市的发展也将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

希望我们能共同努力,让城市的发展更加美好、更加可持续!。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E. Saarinen)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就详尽的阐述了这一理论。

山里宁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因此,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的,或者说,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他全面的考察了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分析了有机城市的形成条件和在中世纪的表现及其形态,对现代城市出现的衰败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从而提出了治理现代城市的衰败、促进其发展的对策——进行全面的改建,这种改建应港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做其它最适宜的用途,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因此,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在这样的意义上,构架起了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便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他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要达到城市有机疏散的目的,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手段来推进城市建设的开展,杀李宁在书中详细的探讨了城市发展思想,社会经济状况,土地问题,立法要求,称颂居民的参与和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针对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使是原先密集城市得以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因为,前一种方法能给城市的各个部分,带来生活和安静的居住条件,而后一种方法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功能秩序和工作效率。

所以,任何的分散运动都应当按照这两种方法来进行,只有这样,有机疏散才能得到实现。

他于1942年在《城市:他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中指出“城镇建筑——利用城市设计的过程,是要使城市社区得到有机的秩序,并且,在这些社区发展”使有机秩序保持其生计,这种过程基本上同自然界任何活的有机体的生长过程相似。

城市发展感想

城市发展感想

城市发展感想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繁荣和创新的中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不断演
变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和挑战。

在我看来,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楼宇的高耸和道路的拥挤,更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首先,城市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设施日新
月异,商业活动繁荣兴盛。

人们在城市中可以方便地享受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城市生活的便捷性无疑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让人们更加高效地工作生活。

然而,城市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城市的高度发展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感受到压力和孤独。

城市中的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变得疏远,人们往往感受到一种失落和迷茫。

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其中的各种问题。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对城市的未来有所发展。

城市不仅是我们生
活的地方,更是我们文明的传承者。

我们需要让城市更加人性化,让城市更加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

我们需要让城市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和繁华商业,更是一个充满温暖和关怀的家园。

通过城市的创新和发展,我们可以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各种便利和挑战,我们需要在城市的发展中找到
平衡点,让城市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不仅是一个发展的地方,更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城市更加美好。

城市进化与未来城市读后感

城市进化与未来城市读后感

城市进化与未来城市读后感读完城市进化及未来城市后,我懂得了回溯古往今来人类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尝试构建城市进化的理论框架,分析历次科技革命与城市的范式变革,聚焦国外典型未来城市(区)及国内雄安新区等全球前沿城市案例,聚焦城市技术变革与治理变革的“双重整合”,梳理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可能对城市带来的场景变革,提出“科技、产业、空间、治理”集成的未来城市认知思路,进而前瞻适应未来之城、应对科技变革和场景变革的城市治理应对思路。

最后,基于历史视野、全球视角、中国实践,展望为人类城市进化探索中国方案的光明前景。

中国正处于“未来城市”变革的关键时期。

如何理性认知城市发展演替规律,主动拥抱城市演化过程中的治理变革?城市进化与未来城市,治理变革:从数字化城市管理到智慧化城市治理两个层面做出了解答。

一、理论视角:城市进化与未来城市其选取“城市进化”视角,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从未来城市图景描摹、城市进化史追溯和城市演进理论知识等三个层面来评价和探究城市变革历程和未来城市进化图景。

1.现象:未来城市在日趋激烈的未来城市图景讨论中,人们并不是单纯从线型角度将城市时间线往前推进,而是更注重通过结构性要素的变化对城市“物种”迭代进化的作用。

这种迭代进化的重要的驱动力量包括:技术支撑、营城理念、治理模式以及城市关键“零部件”(新基建)。

随着几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对于未来城市的认知,已经发展到了落地阶段,未来城市“新经济、新基建、新治理”的脉络也日趋凸显。

伴随着中国城市发展逐步迈入“无人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融入更多的破局思维和气魄。

2.视角:城市进化城市进化是现象、能量信息(物质基因)、思想观念(文化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是城市进化的“整体演进观”。

城市“基因突变”是推进城市进化的关键力量。

基因推进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发生突变,每次突变将带来机遇,最终促进城市进化。

每次“突变”不仅带来理想城市设想的革新、规划手段的变革、城市关键零部件的变革,也能够调动实现能量和信息数量级的代际变迁。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有感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有感

读《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有感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著作有很多,像罗西的《城市建筑学》,沙里宁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科林罗的《拼贴城市》,培根的《城市设计》,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等。

据了解,这些理论著作也是观点不一,异彩纷呈。

我想,完全正确可行的方案从来都没有存在过,每一种方案都存在一些问题,同样的,毫无价值的理论也从来都没有存在过,每一种理论都能解决一些问题。

今天阅读了一本有关城市理论的书,就是吴良镛的导师沙里宁所著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这本书写于1940年,是针对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的做出的很种回应声音之一。

一、作者简介沙里宁,原籍芬兰,很多建筑设计大师也都提出,1922年参加芝加哥论坛报大楼国际竞赛获得世界荣誉,他是负有盛名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成功的设计了赫尔辛火车站和一些其他的公共建筑等,1911年曾被邀请至匈牙利布达佩斯,爱沙尼亚的Reval城担任顾问,提供了研究报告和规划方案。

二、内容概述《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的核心思想总结为三点。

第一,有机分散理论。

主张城市应当向有机生命体那样生长。

将城市分散开来,解决城市集中膨胀所引发的问题。

第二,城市设计的思想。

城市设计不是平面设计,而是空间设计,是三维的,立体的,和建筑设计是一样的。

第三,体形环境。

周围的环境,无论是大的城市建筑,还是小的家具服装,都是由形体组成,在重视空间的同时不可忽视体形。

作者首先介绍了中世纪城镇建设的情况。

在这一部分,沙里宁有条理性的地指出了中世纪社会及城镇居民状态与现代的区别,进而逐一反驳了针对中世纪城镇的三条严厉批评,即关于卫生状况方面、街道格局方面和富有表现力的设计方面的批评。

他把中世纪城镇不清洁的卫生条件归结为当时人们对自己不灭灵魂的纯洁性的要求远远高于对于身体清洁的要求;把中世纪城镇“杂乱”的街道格局归结为缓慢的城市进程与当时险恶的城际关系的十分合理的产物;最后,沙里宁运用三维的城镇设计的观点,指出中世纪的城镇不受平面布局的约束,真正从三维入手,建筑物之间互相协调,并体现了中世纪人民的空间概念。

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再认识

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再认识

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的再认识王巍付才江薛伟[摘要]:本文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概念做了说明,并阐述了城市景观风貌特色重要性,提出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目标、分区、结构、要素规划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塑造上有所帮助,在探索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理论上与同行共勉,同时也是对编写〈〈黑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编制规范〉〉工作的总结。

[关键词]: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景观要素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城市景观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为城市景观风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城市景观风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同在。

目前在城市规划领域注重土地使用性质、布局结构、开发强度等功能性要求,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问题虽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的研究,迫切需要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正确认识及理论的指导,因此,探索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建构理论框架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从2004年起,受省建设厅委托我院完成了《黑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编制规范》的编制,并于2005年4月通过审核,2005年6月1日在全省颁布实施。

这个规范添补了国内空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此论文也是编者对编写工作的体会与总结。

1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诠释景观,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自然或人文诸要素共同构成的可引起人们体验和视觉感受的综合景象。

城市景观,指在城市范围内由各种符合生态、实用和审美要求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城市物质文化环境的综合景象。

风貌,指城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内涵所显现的外在形象。

特色,指事物所表现的个性特征,一般与事物的真、善、美同义。

城市风貌特色,指城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民俗等内涵综合显现的外在形象的个性特征。

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是在对现状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资源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确定城市基本特色,划定景观风貌特色控制区,对影响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要素进行统筹与安排,按照不同时期规划目标确定实施措施,为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管理提供据。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读书笔记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读书笔记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读书笔记沙里宁所写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心思想有三点,即:动态规划、连续性规划、有机疏散理论。

下面我将一一阐述。

首先,沙里宁将他所处时代的美国城市与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建设做了比较,从而得出了三点中心思想。

他认为中世纪的城市建设并不是毫无借鉴之处的,反而现代城市建设许多方面不及中世纪的城市建设。

他把当今城市贫民窟的产生归咎于城市不恰当的规划,他认为正是由于城市的无限制膨胀,造成了部分城市区域生活环境差,教育落后,从而导致了贫民窟的产生。

书中多处拿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和美国现代大城市做了比较,结论很有说服力。

沙里宁认为城市是发展的、动态的,因而城市的规划也应该是动态的。

此处,他将中世纪的城市作为例子做了阐述,中世纪的城市因为防御性的要求而建的比较拥挤,从今天看来是满足不了市民对阳光、绿地等等要求的。

但是,中世纪的城市建设确实是从实际需求出发的——防御外敌,反观现代城市的建设,我们有对阳光、绿地、新鲜空气的需求,然而城市却没有给予我们。

城市越建越大,整个城市的建设混乱、没有条理。

所谓的动态规划,是指依据城市的发展做不同的、相应的规划。

在城市建设之初,或许因为防御性的要求建成像中世纪那样的城市,但随着后来的发展,防御性已经没有要求了,因而我们的规划就应该适合当今城市的发展。

也就是说,规划不是一次性做好的,规划是要随城市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动的。

连续性规划规划,是指我们在做城市的规划的时候不能只做当时的规划,要想到以后城市发展成什么样子,从而做出相应的规划。

正如在汽车大量普及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到大量私家车的出现对城市产生的影响,相应的做出未来10年或20年的规划。

我们不能仅仅做到这一点,我们还应该推断30或40年后城市的样子,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对城市变化产生深刻影响的新事物的产生,从而做出未来的城市的规划。

有机疏散理论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沙里宁城市规划思想的核心。

城市历史申论作文范文

城市历史申论作文范文

城市历史申论作文范文城市历史是一部城市发展的重要记忆,它承载着城市的繁荣与衰败,见证着城市的兴盛与沧桑。

在城市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的智慧和勤劳,也能够了解到城市发展的规律和价值。

城市历史对于我们理解城市现状、发展方向以及探索城市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历史带给我们的是对城市起源、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的了解。

通过研究城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是如何从简单的聚居点逐渐发展为繁华的经济中心,又是如何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的成就。

这种了解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的历史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从城市历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类的智慧和勤劳。

城市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努力和智慧,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都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付出的努力的结果。

城市中的建筑、文化、制度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核。

通过观察和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勤奋精神,为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城市历史对我们理解城市未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城市在发展中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总结,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城市历史中的经验教训可以成为我们指导城市发展的智慧财富,帮助我们避免重走弯路,挖掘城市的潜力,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未来。

总之,城市历史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更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城市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和研究城市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城市的发展规律和价值,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勤奋精神,为城市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让我们珍惜城市历史,学习城市历史,为城市的未来奋斗!。

沙里宁大师的有机疏散理论

沙里宁大师的有机疏散理论

浅析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摘要】城市设计的概念产生很晚,但是城市设计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段时期人类文化的巨大变革影响到各个方面,包括城市规划。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二战时期是城市设计理论走向成熟的飞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社会形态的频繁更替,社会思潮的不断改变,导致了城市设计模式发生多次演变【关键词】城市设计沙里宁有机疏散“有机疏散”论的产生及背景:面对大城市发展的困境,E.霍华德和勒·柯市西埃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法。

前者倾向于人口分散,实现“田园城市”的理想;后者倾向于人口集中,主张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

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提出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Theory of OrganicDecentralization))有机疏散理论是芬兰学者伊利尔·沙里宁在二十世纪初期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提出的城市规划中疏导大城市的理念,是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一种。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

1918年,沙里宁与荣格受一家私人开发商的委托为芬兰的赫尔辛基新区明克尼米-哈格制定了一个17万人口的扩展方案,也称“大赫尔辛基”方案。

在着手赫尔辛基规划方案时,发现单元中心城市存在中心区拥挤问题,而当时赫尔辛基已经在古城郊区开始建造的卫星城镇,因为仅仅承担居住功能,导致生活与就业不平衡,使卫星城市与中心市区之间发生大量交通阻塞问题,并引发了其他社会问题。

因此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此缓解与城市中心区通勤的矛盾。

在他的规划思想中,城市是一步步逐渐离散的,新城不是跳离母城,而是有机地进行着分离运动,即不能把城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市中心区,应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多中心发展,多功能布局;郊区的卫星城,应该创造居住与就业的平衡,这样不但可以减轻交通的负担,更会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一本《城记》,感觉非常的有启迪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徐远深入研究了城市的演变史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让读者体验到了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从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居住在城市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建筑也与时俱进。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发展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

城市地图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城市的演变史告诉我们,一个城市的成功或失败和它的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为了让城市更美好,更规范,更便利,更安全。

城市规划可以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计划,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城市规划可以发挥科技的优势,让城市更加现代化。

在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城市规划的成功案例,比如上海的陆家嘴金融区、杭州的西湖美景区。

这些都是通过精心规划,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当然,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政策制定、环保要求等等,但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信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仅需要有政府的支持,更需要每一个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我们可以从改善环境保护、文化人文、交通设施等方面出发,向着城市更美好的未来努力前行。

我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宜居、更加繁荣的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有感
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著作有很多,像罗西的《城市建筑学》,沙里宁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科林罗的《拼贴城市》,培根的《城市设计》,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等。

据了解,这些理论著作也是观点不一,异彩纷呈。

我想,完全正确可行的方案从来都没有存在过,每一种方案都存在一些问题,同样的,毫无价值的理论也从来都没有存在过,每一种理论都能解决一些问题。

今天阅读了一本有关城市理论的书,就是吴良镛的导师沙里宁所著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这本书写于1940年,是针对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的做出的很种回应声音之一。

一、作者简介
沙里宁,原籍芬兰,很多建筑设计大师也都提出,1922年参加芝加哥论坛报大楼国际竞赛获得世界荣誉,他是负有盛名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成功的设计了赫尔辛火车站和一些其他的公共建筑等,1911年曾被邀请至匈牙利布达佩斯,爱沙尼亚的Reval城担任顾问,提供了研究报告和规划方案。

二、内容概述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的核心思想总结为三点。

第一,有机分散理论。

主张城市应当向有机生命体那样生长。

将城市分散开来,解决城市集中膨胀所引发的问题。

第二,城市设计的思想。

城市设计不是平面设计,而是空间设计,是三维的,立体的,和建筑设计是一样的。

第三,体形环境。

周围的环境,无论是大的城市建筑,还是小的家具服装,都是由形体组成,在重视空间的同时不可忽视体形。

作者首先介绍了中世纪城镇建设的情况。

在这一部分,沙里宁有条理性的地指出了中世纪社会及城镇居民状态与现代的区别,进而逐一反驳了针对中世纪城镇的三条严厉批评,即关于卫生状况方面、街道格局方面和富有表现力的设计方面的批评。

他把中世纪城镇不清洁的卫生条件归结为当时人们对自己不灭灵魂的纯洁性的要求远远高于对于身体清洁的要求;把中世纪城镇“杂乱”的街道格局归结为缓慢的城市进程与当时险恶的城际关系的十分合理的产物;最后,沙里宁运用三维的城镇设计的观点,指出中世纪的城镇不受平面布局的约束,真正从三维入手,建筑物之间互相协调,并体现了中世纪人民的空间概念。

在这里,沙里宁始终将城市与生物学中的有机体进行类比。

他认为城市就像一个生命体,有许许多多的细胞构成组织,许多的组织组成器官,再组成人体。

每一个生命体是那么奇妙的无数更细小个体的组合,他们的组合方式被沙里宁称为"有机"。

建筑构成了街区,构成城市,但建筑与建筑之间组合的结果远没有细胞之间的组合结果精妙。

沙里宁猛烈砰击了实利主义诱导下的模仿之风与创造力的衰退,并认为这是导致建筑面貌劣化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作为建筑之土壤的社会条件也因为工业的巨大发展而产生了深远的变化,这些发展带来了城市中工业的集中,街道上机器的飞驰以及艺术品的粗糙复制和随之而来的居民审美能力的普遍下降,一切都变得追求效率和实利,艺术的成份越来越少,思考也越来越少。

这样,建筑面貌和人们的态度都坏了,城市也就衰败了。

三、读后领悟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这本书写于1940年,是针对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的做出的很种回应声音之一。

读完全书之后回过头来看吴良镛先生为该书所作序文,感到吴先生对其核心思想的总结实在是精辟。

虽然吴良镛先生已经做了很精辟的总结,但是我还是想提出一两点问题,即便有狗尾续貂之感,还是不吐不快。

首先将城市类比为有机体真的正确吗?类比是一种存在着很大漏洞的论证方法。

因此,它只能
是作为研究问题的参考。

沙里宁由有机体的理论推导出来的看待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办法,我们难道不该加入自己的思考么?第二,为什么城市总是固执地走向混乱?如果沙里宁关于走向分散的理论--现代的城市已经不需要集中的方式,分散后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如此多的城市仍然固我地走向集中,走向混乱?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阻挡也不可逆转的,是世界上那么多的城市都错了,还是只有沙里宁和其它的一些理论家对了呢?也许我们应当这样看待:沙里宁只是许许多多理论家之一,他的理论也是之一,里面有很多亮点,有很多给人启示的地方,我们在实际中,脑中回想起他的一些谆谆告诫,可使我们的学习工作少一些遗憾,这样也就足够了。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对我们现代城市的规划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如果我国在城市大发展之初借鉴了此书,相信也不会出现向北京五环、六环的出现,济南也不会变成一个没有历史的伪古城!虽然该书定稿已60多年,译成中文也20多年,但今天看来,对我眼下的城市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有机疏散理论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今日城市实践的理想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