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摘要:“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从“3+1”的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研究“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体系高等院校不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其中“3+1”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即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3+1”创新教育模式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影响力,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教育必须与产业同步,高校必须与企业联合,填平鸿沟无缝对接,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课程学习后, 第4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集中进行专业实训,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整套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设计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开发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了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美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在“美创融合”的背
137
案例
景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旨在摒弃传统的单一教学 模式,倡导多元化、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来讲,可以引入问 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真实的问题或挑战,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跨学科地应用知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设计一个项目,让学生围绕特定问题展开合作,从 而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并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可以运用实践 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实验室 和在线协作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学生可以进行更加灵活 地学习。例如,结合虚拟实验室技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 际情境进行实验,培养其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借助在 线协作工具促进跨地域的合作学习。要注重个性化学习, 通过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教师要了解学生 的兴趣、优势和发展方向,并为其量身定制教学计划,使 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有 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效。这一实践探索 不仅使教学更加有趣和具有深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面对 复杂问题时的创新解决问题的思维。
关于信息化时代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及模式的改革探索——以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
关于信息化时代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及模式的改革探索—以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滕腾青岛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_______薛善锋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T 互联网+教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ternet Education【摘要I 本文以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对信息化时代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做了详细阐述和举例, 并且对如何构建和改革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及模式进行了阐述和举例说明,对信息化时代普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 径和模式的改革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I信息化时代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信息化时代,国家、企业和社会对具有信息素养的应用 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探索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普通 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及模式并加以应用,能为社会培 养出既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应用 型人才,解决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应用型人才严 重缺乏的问题。
一、信息化时代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1.1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l.i.i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一个人的政治觉悟、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和人格特 征等因素。
信息化时代,普通高校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 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具备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团 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等。
1.1.2科学文化素质信息化时代,普通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的 培养目标应该是:第一,使之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 识;第二,使之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第三,使 之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第四, 使之学习和熟悉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和最新的业界信息。
1.1.3健康素质健康素质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
在瞬息万变 的信息化时代,普通高校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不但要重视 其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其心理健康。
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应用型人才作为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其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应用型人才,顾名思义,是指那些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的人才。
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大量的书本知识,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显得束手无策。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导致了人才与市场的脱节。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更加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当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
例如,在工程领域,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培养能够独立完成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专业人才;在医学领域,培养能够熟练进行临床诊疗和疾病预防的医学人才。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
课程体系应当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的融合。
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
例如,可以开设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应当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小组讨论教学法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
T眦 E U A I N D C TO
独立学 院应 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冯 思敏
摘要 : 社会发展使得独立学 院应时而生 , 并具有 因生源差异而引起 的 , 同于普通 高校 , 既不 又有别 于高职院校的培养 目标和规格 等 特 点。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 才培养模 式只有符合 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 求 , 兼顾独立 学院 自身发展 的特点 , 才能培养 出既具备 一定的
基础理论和 专业技能 , 又能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 自行 更新 知识 结构 的高素质毕业 生, 独立学院从而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空间和后
劲. 日益 走 向 完善 。
关键词 : 独立学院 人 才培养模式 初探
中 图分 类 号 : 4 G62 文 献标 识 码 : C DOI1 . 6 /. n17 — 1 1 020 . 9 :0 9 9js .62 88 . 1 . 2 3 i s 2 90
我 国民办高等 教育从上 世纪 8 年代 初恢 复起 至今 , 0 经历 近 3 年的发展 , O 已经 由社会 主义高等 教育 的有益 补充成 长为社会 主义高等教 育事业 的组成部 分 。 日益 激烈 的竞争是 E趋完 善 t 的市场经济带来 的必然结果。我们 现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 高 对 素质 复合型人才 的需要则显 得尤为迫切 。全 面提高大学生 的综 合 素质 , 培养适 应科技发展 和经济 建设 的高素质人才 , 当前 我 是 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 的热点问题。 而在 时代要求下应运而生的独立学院 , 旨在通过大众化教育 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 、 后续发展潜力及应用实践能力的专业 高 素质人才 。但是 , 独立学 院学生 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于普通高校的 学生, 这在理 论学习过程 中会造 成一 定困难 ; 而相 比高职 院校 的 学生, 他们 又不满足于仅仅学 习和掌握应用技能 。那 么 , 如何 根 据生源特点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深入人才培养模式 的探讨 , 构建 既能保证教学质量 , 又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的教学 基本规格要求 ?现从 以下 四个方面进行 探讨 。 1 准确定位 。 明确 培 养 目标 经过多年 的发展 ,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和学位管理制度渐趋 正 规。口 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前 , 必须要有 明确 的培养定位 和 目 标, 然后 , 我们 的探 索才能有 的放矢 。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首先 要 具 备 良好的做人 、 做事 、 做学问 的品质 。做 人指思想 品德 和政 治 觉悟 ; 做事指工作能力 和态度 , 包括团队合作 精神 ; 做学问指基础 科 学文化知识 , 技能水 平 , 专业素质 , 治学态度和方法等 。这三者 是 一个相互联系 、 不可分割 、 缺一不可的有机 整体 。因此 , 高校要 注意对 学生综合素质 的全面培养 , 避免高分低能 , 保持均衡发展 。 而作 为第三批本科录取的独立学院 , 或许其具体的教学 内容 和要求 与传统普通高校有所区别 , 但人才培养 的总体 目标是基本 致的。独立学 院应 以厚基 础 、 口径 、 宽 强能力 的全新标 准建 构 学生的知识体 系 , 注重科技 本领和人文素质 的相互渗 透结合 , 并 最终实现个性与综合素质 的全面发展。从这个层 面说 , 独立学院 的教育应在某种程度上 , 以培养 “ 通才” 目标 。 为 但是 , 从具体 的培养 目标上看 , 独立学院又有其独特性 , 即为 广 大用人单位输送需要 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这个特点是 由独 立 学 院 自身的资源现状和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决定 的 , 符合社会 发
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高等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产教深度融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界共同关注和探索的方向。
本文将就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产教深度融合的概念及其意义产教深度融合是指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界在教学过程中深度合作,通过共同开发课程、实践基地和项目,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产教深度融合的本质在于将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实践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产教深度融合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学校来说,产教深度融合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增强学校办学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对于企业来说,产教深度融合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培养和吸纳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人才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形象。
1. 课程设置创新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第一步是课程设置的创新。
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将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融入到课程设置中,建立起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
通过对企业实践需求的深入了解,并结合学校的专业优势和教学资源,开发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与企业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基地建设创新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第二步是实践基地建设的创新。
学校需要与企业共同设立实践基地,在校外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了解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
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
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基础课程教改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基础课程教改探索随着时代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也应适应这一新需求进行改革创新。
本文将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探讨,旨在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具有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针对这一状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以下为具体措施:1.课程内容开放式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而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包括实践技能的培养。
因此,课程内容应该开放式的,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适应不同人才的需求。
2.课程形式多样性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宽阔的视野和全面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的形式应该多样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基础上,应该增加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这种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学习热情,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学效果。
3.教师角色转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将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变成导师的角色,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4.实践环节重要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环节非常重要。
通过实践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以上几点措施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视野。
二、教学实践案例为了能更好地实践上述措施,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措施:在数据结构这门课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实际情况按需选择选修部分。
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传统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侧重于理论教育和历史研究,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大多数时间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和阅读历史书籍,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
这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毕业后往往面临着就业难、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
由于历史学专业的知识面广阔,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很多教材和课程内容已经过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
这就要求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探索和实践新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了与社会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还可以在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化了课程设置,增加了与行业相关的课程,如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保护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范围。
而且,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开设了实践课程和团队项目,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引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在线课堂、多媒体教学等,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提升。
未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各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极具挑战和意义的工作。
新时代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7年5月,第三次豫沪战略合作对接活动期间,上海市教委与河南省教育厅签订教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洛阳理工学院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
[1]高等教育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应结合教育内涵进行教育教学新模式研究。
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就是人才供需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这也是教育“十三五”规划的一个战略任务。
一、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发展概况(一)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背景在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欧洲发达国家及时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和形式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通过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匹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一部分学术型大学纷纷转型,涌现出一大批应用技术型大学,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所对实体经济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0年代后期是各国应用技术大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各国人均GDP迅速增长的时期。
瑞士、芬兰、德国、英国等国的人均GDP不断提高,在1990-2000年各国的人均GDP开始跃入3000美元左右。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变革的动力源。
[2](二)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背景我国经济转型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也在历经重大变革。
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通过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对比,借鉴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创立及办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近五年来,我国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上不断调整与创新。
1.转型特殊期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邬大光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中谈到,必须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因此,探索和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构建具有强烈实践导向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实践项目、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了解产业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企业导师制度、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提供实践机会,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应加强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和资源支持。
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科研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完善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估。
同时,高校还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并对成果进行肯定和奖励。
总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加强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数智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的探索
数智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的探索引言当前,数智化转型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企业财务会计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应用型财会人才的培养是指将财会知识与技术应用相结合,培养具备财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通过对当前财务会计教育模式的分析和对行业需求的调研,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和方法,以促进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创新。
一、高校强化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的背景首先,当代数智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要求财会人员具备数智化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系统操作能力等应用型财会技能,以适应市场竞争发展。
其次,新的技术创新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正逐渐渗透到财会行业中,带来了新的财会工作内容和方式,财会人员需要具备更广泛的技能。
而高校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应紧跟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最后,目前财会行业存在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大数企业紧缺应用型财会人才,而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二、数智化转型对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的新转变(一)课程设置的优化传统的财会教育注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数智化转型要求财会人才具备应用能力和技术技能。
因此,高校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引入与数智化转型相关的课程,如会计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财务软件应用等,以使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与数智化转型相关的技术和工具。
(二)实践教学的加强数智化转型带来了财会工作的新的挑战和需求,单纯的理论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应用型财会人才的培养需要。
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实训和实践项目等,提供学生与实际工作接轨的机会,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跨学科合作的推进数智化转型需要财会人才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与协同。
高校应推动跨学科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作能力。
例如,开设跨学科的项目课程,让学生与工程师、市场专家等共同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合作能力。
新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新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各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
然而,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新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高校人才培养需改革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改革,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在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许多学生往往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操作。
而当他们毕业后进入社会,却发现自己的实践能力严重不足。
因此,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高校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学习不是结束所有的一切,它只是开始。
如果没有实践,学生们将会难以直接应用所学的知识。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操作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其次,高校应更加注重多元化课程和教学方式。
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不是只靠课堂上的讲解就能学会的。
学校应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多元化课程、参与社会实践和自由探究来拓宽知识面,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更看重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型人才。
因此,高校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以大学生就业为例,通过实习、模拟营销或者商业运营等相关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工作实际接触到的工作任务,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操作能力。
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场景,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十分重要。
三、拓展国际视野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和互惠的社会。
因此,拓展国际视野和接触国际先进科技和管理理论是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校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交换学生和课程等方式来获取其他国家相关领域的经验和知识,提高学生的全球化竞争力。
高职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职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摘要:以就业为导向一直都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加强实践教学,能够使高职毕业生的素质真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定位,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目前高职院校急待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实践教学应用型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
”[1]因此,培养应用性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高职院校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新型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应用型知识并具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
[2]包括三个方面:(一)新型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广度的知识,更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
所学的课程知识不仅仅只是够用和实用,更要转变成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知识。
(二)新型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相关的应用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掌握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三)新型应用型人才在企业中还应有再学习能力,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
二、目前高职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旧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念依然存在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普教化情况很普遍。
高等职业院校过于注重理论教育。
过多强调学科性,盲目加大基础理论课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对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国家一系列关于加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的出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新型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理念,但如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值得深思和努力。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高等职业院校多数是从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发展而来,在其发展建设中,过于追求专业数量的增加,忽视了带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建设开发,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仍有学科教育模式的痕迹。
能真正结合现有专业并积极加强课程建设开发的很少,能加强高等职业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则少之又少。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朗的就业前景 奠定了坚实基础 。
2 . 4 校 内外 产学 研合 作培 养方 式
企业 、 高 等 学 校 和 科 研 院 所 之 间 的 产
1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 2 . 2根 据社 会及 时代 发展 需要 . 合 理进行 专 学 研 合 作 模 式 , 企业 为 技 术 需 求 方 , 科 研 院 的 问 题 业 设 置 、课 程 设 置 所或 高等学校 为技术供给 方。 该 模 式 有 效
的师资及软 硬件环境 资源 , 并 逐 步 提 高 其 促 进 教 学 与 科 研 相 结 合 , 促 进 科 研 成 果 转 化为 生 产 力 。 高校 主 动进 行 市 场 定 位 , 以经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和实践至关重要。
一、创新教育理念现代高等教育需要立足中国国情,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创新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
这一创新之路需要多方面合作,特别重要的是产学研合作,充分借鉴企业和社会区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加强实践环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是侧重“两个实践”——实践能力培训和实践教育,为了建立两个实践的有效合作保证,高校应与产业合作,并从产业合作中发现教育需求和特点。
通过向产业提供相关人才和可持续创新的解决方案等方式,来增加校企之间的互动,加大课程构建和培养计划改进效力,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目标和实际运作模式来满足社会需求。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人才培养应当遵循“产教结合,实践导向,质量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具备所需技能和知识的优秀毕业生,必须实施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必须统筹兼顾学生的体验、社会需求、竞争性和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形塑综合培训计划,以达到孕育有才、有品质的毕业生的目标。
四、开展跨学科合作现代创新的不断深入,需要求学生具有不仅领域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跨界创新思维能力,跨学科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实施跨学科合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重视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
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师团队,为了确保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和培训,教师们必须适应培养计划的变化。
高校应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实行一年一期的培训计划,通过学习教学法、实践经验等方式,增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实践能力。
六、保障人才的就业前景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生并非要求他们一定要成为企业家,他们还可以成为一名技术人员或者顾问。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陈小虎1(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摘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依据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人才的现实需求,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是大势所趋。
文章在系统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科学界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建构创新性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规律性培养体系The connotation and it’s cultivate system design of the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Chenxiaohu(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of Jiangsu 211167) Abstract: application education is the common choic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y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Based the trade and our nation’s needs, its alsomust to be in our nation. the article ascertain its’conception on thebasis of analysis its connotation. On this condition to design the systemof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s.Key-words: the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ule cultivate system21世纪,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层涵义是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多元化和多样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知识产权专业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知识产权专业为例摘要: 在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也逐步推进的今天,国家的政策支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我国崛起了一大批本科院校。
他们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虽然他们比不上“211、985”等一些老牌本科高校,但是他们的出现和普及却大大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程,为祖国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国情的优秀人才。
随着大部分的本科院校慢慢摸清了自己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也把自己要培养的人才定位成为了应用型人才。
但是随着本科院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很多本科院校急功近利,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以知识产权专业为例,探究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知识产权专业、创客、创新意识引言:“ 未来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未来世界知识产权的竞争,主要在于知识产权人才的竞争。
”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知识产权这一概念,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慢慢的进入大众视野,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大大提高自身的地位。
当然,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也决定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而知识产权专业正好符合我国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
但是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了解,起步晚,发展缓慢,这就导致,我国教授知识产权知识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并且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大都缺乏创新意识。
这也逐步导致知识产权专业成为了许多高校的冷门专业,但是社会上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这就造成了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局面的产生。
一、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因素1.1师资力量缺乏因为本文主要探究的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所以依据我国当前的国情,知识产权专业在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
这都是由于知识产权这一概念在我国引进的时间比较晚,对它的研究进程比较缓慢,专业的教师数量比较少,这导致很多教授知识产权专业的教师教学水平有限,且传授的知识比较片面,不能给本专业的学生带来全新的思维模式。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作者:高敏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20期[摘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后期,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等都向应用型转型、转变。
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
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为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现存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分析原因,提出了有效应对策略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切实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 民办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特色[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20-0218-02一、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分析民办大学以其办学类型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满足了社会不同层次和行业受教育的需求。
同时,民办大学重点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充分满足了经济发展对适用人才的需求。
民办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在专业设置、合作模式、办学层次等方面体现了一定特色的运作机制,凭借其自身鲜明的办学特点和办学形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开拓了一片新天地,是中国教育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从2014年升本后至今一直致力于应用型本科的探索研究,创建了基于产权为纽带的产教深度融合,学研企融为一体的运行机制。
方向集中在提升应用型大学内涵建设,以打造一流应用型大学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教师队伍建设1.青年教师占比过大,教师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师资短缺、数量不足,是民办本科院校一直存在的问题。
由于民办本科院校发展不成熟,本科专业和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为满足本科教学需要,学校积极招聘教师。
几年来,虽然师资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新进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造成了青年教师比例偏高。
2.各专业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
学校虽然对专业发展及师资建设制定了整体规划,但由于部分专业的师资人才缺乏,导致各专业教师队伍发展相对不均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山东
摘要:应 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任 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高级专 门2 , , - 2来满足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需求 ,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从 师资队伍 、 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 、 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探 索本科层次应 用型人才培养
( 二)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 甚至脱离生产实际 应 用 型本科 人才 实 践教 育是 增强 学 生实 践能 力 ( 发 现 问题 、 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 ) 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设备与 仪器数量少 、 质量差 、 师生 比例低 、 专业导师稀缺和脱离实 际生产等原因, 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 , 严重影响应用型本 科人才培养质量 。 ( 三) 课程设计内容陈旧单一 , 缺少实用性 课程设计将课程内容综合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并加以 巩 固、 深化 、 扩展及融会贯通 , 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中一 项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目前 , 我 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
践 课程 设计 内容 陈 旧且 更新 速度 慢 , 实 施方 很多企业不但要求大学生缩短职场适应周期 , 同时提高了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尤其应用理论研 究更扎实 、实践技术更熟练的人才 。但应用型人才培养受 多种因素 的影响与限制 ,存在着培养 目标模糊 、特色不鲜 明、 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不足 , 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供求矛 盾日 益突出 , 就业结构失衡。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既不同于基础理论知识宽厚的 学术型人才培养 ,也不 同于以岗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 型人才, 是个介于二者之间的复合型人才嘲 。 在培养规格上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 强调专业基础 , 培养适应生产 、 建设 、 管理 、 服务第一线 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培养方案上 , 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 应用” , 要求以符 合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观 、价值观和教育观为 先导 ,以在新 的高等教育形式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 会发展需要的新 的学科方 向、 专业结构 、 课程体 系, 更新 与 创新教学 内容 、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 , 全面提高 教学水平 ,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的高素 质应用型人才 。 在培养 目标上,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不强调人才的创 新思维 , 但关注其运用知识 、 技术和技能 , 将科技成果应用 与转化的创新能力 ,并全面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嘲 , 突出其符合性 、 应用性 、 综合性 、 实践性等特征 , 实现学历教 育与职业素养 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 。 二、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实验教学环节以理论传授为主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教学部分仍以课堂讲授为 主, 专业教师演示为辅 , 教师过于强调技术理论知识 , 学生 缺乏动手操作和独立完成 的机会 ,仅仅通过观察实验操作 流程 , 只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 不但达不到实验教学环节的预 期 目的 , 而且由于形式过于单一 , 缺乏综合性 、 探索性 , 限制 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预期质量。
、
伍, 建设一支以课堂教授为辅 , 工程实践和操作流程演示为 主的“ 应用型” 师资队伍。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教师新道 路, 加强教师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能力 , 通过技术服务 、 技 术开发和产学研系列活动 , 主动深入行业企业一线 , 将企业 生产 、 管理服务等相关知识有效传递给学生, 同时聘请行业 资深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到学校 “ 现身说
模式的构建, 提 高学生的创 新能力和综合 素质 。
关键词 : 应用型本科 ; 课程设 计; 实 践教 学; 培养模式
中 图分 类 号 : G6 4 2 . 0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1 8 - 0 1 8 9 - 0 2
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 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与主旋律 , 要“ 把促进人 的全 面发 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 的根本标准 , 树 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 ,树立终身学 习和系统 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 、 品德优 良、 知识丰富、 本领过硬 的 高素质人才” 。 当前 ,我国的本科教育划分为学术型本科教育和应用 型本科教育两种。 其中8 0 %以上本科院校 的教育属于后者『 1 ] 。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 求 的应用型人才 ,是介于研究型高等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 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当今时代 ,随着社会
一
而且过多依赖于理论教学 , 不利于实际技术问题 的解决 , 尤 其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三、 构 建应 用型本 科 人 才培 养模 式 基 于 日本 学 者 野 中郁 次 郎 ( N o n a k a )和竹 内弘 高 ( T a k e u c h i ) 提出的知识创新 的S E C I 模型[ 2 1 , 从 师资队伍 、 课 程设计 、 实践教育 、 毕业设计等环节共同协作 , 培养应用型 本科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高素质应用型本科 人才的培养 目标。 l - 力 口 强双导师型师资 队伍建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的师资队伍应摒弃 以教授理论知识为 目标的学术型师资队
2014 年 4 月 第 1 8 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D U CA TI ON T EA CH I N G F O RU M
ADr . 2 01 4 N O. 18
符合 时代要 求 的应用型 人才培 养模 式探索
宫晨 琛 , 吴
( 济南大学
波, 张德成 , 王守德 , 芦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