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合集下载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1.社会适应标准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但该标准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内省经验标准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如当事人自觉焦虑、抑郁、不能自控行为等。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心理现象的主观判断3.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

心理正常与否由其偏离平均值程度决定。

该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4.医学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

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

病因为脑功能失调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遗传学基础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神经生化基础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①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②诊断系统:临床医学诊断标准③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2.社会-文化因素一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精神动力学观点 --- 本能作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一一习得的认知心理学观点一一认知歪曲人本-存在主义观点一一自我选择的第五章神经症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1.社会适应标准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但该标准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内省经验标准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如当事人自觉焦虑、抑郁、不能自控行为等。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心理现象的主观判断3.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

心理正常与否由其偏离平均值程度决定。

该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4.医学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

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

病因为脑功能失调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遗传学基础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神经生化基础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①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②诊断系统:临床医学诊断标准③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精神动力学观点——本能作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习得的认知心理学观点——认知歪曲人本-存在主义观点——自我选择的第五章神经症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变态心理学 (教学大纲)

变态心理学 (教学大纲)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函授应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时】函授(自学)50学时,面授30学时课程性质:变态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不同于正态心理学,它是从另一个视野来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理论上,它对于说明心理现象的实质和发生机制。

对于论证心物关系和心身关系的哲学基本问题,可以提供鲜明的科学论据,丰富和发展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证实心理学的理论假设;在实践上,它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精神健康的心理卫生工作以及整个人类精神健康的保健事业的发展,还能有助于促进和提高精神医学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的效果,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里,心录的探讨,必定会成为未来一门最迫切需要的科学,因为,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人类的大敌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症,而在于人类本身。

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没有适当的方法来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为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世界里发生心理失衡,心理困扰,心理障碍乃至精神疾患的人数正在明显地攀升。

因此,心理异常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深切关注,作为这个领域基础学科的变态心理学就理所当然地为人们普遍重视和十分感兴趣的一门科学。

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员了解变态心理的基本原理,熟悉变态心理的基本研究技术,能对心理变态人群开展心理诊断、矫治及咨询活动,掌握心理变态的内容,原则,咨询与治疗及诊断的方法与途径。

要学好本课程要注意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治疗学,心理诊断学、心理案例分析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自学课程安排:变态心理学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有理论及操作技术的双重要求,在自学时应保证学员的自学时数不低于50学时,在自学时可按本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同步进行,自学教材采用张伯源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并拟定自学计划,对自己的自学作一个合理安排。

讲义:变态心理学 心理异常社会文化根源

讲义:变态心理学 心理异常社会文化根源


3、诊断:凡是偏离社会-文化规范的准则的绝大多 数行为不是犯罪就是精神疾病。 4、治疗:从只注意病人本身转移到整个社会方面去。


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心理疾患主要表现是对客观现实的不协调,其表现与
社会文化的不同有明显差异。

从内容来说,心理异常与人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 的联系。如幻觉、妄想的内容都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相
互关联。而且内容随着年代的不同和社会文化关系的 变化而发生变化。

不同的社会文化关系不仅制约着人的心理异常表现的
内容,而且影响到心理异常的表现方式。 同样的心理 异常在不同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式可能很不同。
素的作用,它认为大多数变态心理和正常心 理一样都是个人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

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价值观念、生活条件和
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原有的心理机制的威胁。 不良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人们心理健康的侵蚀。


病因: 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社会生活变动或社会生活事件
都市化、环境因素、人际交往等影响或问题

(1)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对待精神病人;
(2)解放前对待精神病人; (3)现代工业发达国家对待精神病人:社区精神 卫生和社区治疗工作

1、观点:精神疾患尽管会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但社会本身对心理变态也负有责任。主张精神疾病 的定义、病因的解释都应立足于社会。

2、病因: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认为大多数变态 心理与行为和正常心理与行为一样都是个人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

思考: 1、环境的强大力量如,贫穷、种族歧视、离
婚、被解雇等生活事件能否导致心理障碍?
2、一个有精神疾病的人是否与其缺乏相应的 社会支持有关? 4、“精神疾病”的标签能否导致心理障碍?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4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4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下面我们着重探讨一下有关社会文化环境差异、 变动、冲击的几种现象: (一)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环境中的人群,许多 研究资料证明,其心理异常和精神疾病的发 生率有明显增高的倾向。而且经济地位越低 下,心理异常的频率越高。 城市里贫穷的下层社会中精神疾病(如 精神分裂症)病人明显地多。那些生活经济 条件愈差、生活愈紧张的人,心理异常的比 例越大。国内12个地区的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198)也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同居民的 经济水平呈负相关。
二、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受社会一文化因素 的制约 社会一文化因素还影响着心理异常的内容和 表现方式。精神病的临床研究表明,幻觉的内容 不管怎样离奇古怪,都是病人曾感知过、经历过 的事物。同样,妄想作为一种歪曲的观念,不管 怎样荒唐可笑,也都是病人曾体验过、思考过、 与特定的社会一文化背景相关联的概念和观念。 同样表现为妄想症状的病人,为什么有的人 是夸大妄想,有的人是嫉妒妄想,有的人是被害 妄想,有的人是自罪妄想等等。这些表现的不同, 显然与大脑生理变异无关,而与人的社会一文化 关系的不同背景有关。
三、社会一文化差异及其对心理异常的评定、态度与处 理方法的差别 (一)社会一文化因素对心理异常评定标准的影响 判别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否正常,牵涉到许多 因素,其中也有社会一文化因素的影响。当然比较严 重的精神异常,如系统的幻觉、妄想、严重的精神和 行为的障碍等,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一文化背景下都 可能被确诊为病态。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心理与行 为的异常表现并不是那么明显的,因此,评定起来就 不那么轻而易举了,这时就要联系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条件,即与其所处的社会条件在正常情况下的社会一 文化规范作比较来进行评定,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 断。因为在一种社会一文化背景下认为是异常,但在 另一种社会一文化背景下可能不算是异常而属正常范 围。

心理异常的原因分析

心理异常的原因分析

心理异常的原因分析造成心理异常的原因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比较合理的理论,有的只是种种的假说和推测。

象很多相似的问题一样,有一个某分法的解释,以下列出来并不表示我们认为原因就是如此,只是给大家一个还算合理的参考。

形成心理障碍的生物性因素形成心理障碍的生物因素包括人体疾病、遗传素质、生化改变和药物影响等。

古希腊医生Hippocrates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内体液失调可引起心理异常,如黄胆汁分泌过多,可暴躁;黑胆汁分泌过多,可致忧郁。

18世纪时,Gall提出脑和头盖说,认为心理障碍定位于大脑某些特殊部位,其学说虽属谬误,但指出了脑病变对异常心理的病因作用。

其后,很多临床病理研究证实,脑部疾病如脑炎、脑萎缩、脑肿瘤、脑血管病均可引起精神障碍、变态行为。

癫痫病人常伴有发作性精神障碍和行为改变,同时可发现异常脑电活动。

Penfield研究发现,轻微电刺激作用于颞叶皮层可引起回忆往事的心理反应。

Sperry关于“裂脑人”的研究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人脑功能的认识。

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脑病变与神经生理过程失调可引起精神障碍,发生变态行为。

感染、中毒、代谢障碍能导致脑代谢障碍,也是心理异常发生的重要原因。

例如,高热谵妄、低血糖症引起的意识模糊,甲状腺功能亢进伴随的兴奋、易激惹和恐惧感,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伴发的抑郁,都已为肯定的临床事实。

遗传因素与心理异常的关系在精神医学领域内有过很多的研究。

采用家系调查、双生子研究、寄养子研究和染色体研究等方法,揭示了遗传因素在不同精神疾病中的作用。

例如,先天愚型为遗传因素所决定。

在躁狂抑郁症患者家族中有较多的同类患者,其遗传因素的作用也较为明显。

但心理社会应激对发病也有“扳机”作用。

甚至在焦虑症与强迫症患者中,其近亲发病率也较一般居民高。

通常认为焦虑症、强迫症中心理社会应激有重要作用,可能遗传等因素形成的易患素质和心理社会应激共同导致了发病。

这种易患素质常以某种人格特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中国人心理疾病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中国人心理疾病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中国人心理疾病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作者:马素红李飞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13期[摘要]文化总是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塑造着人们的行为。

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即可影响他对个人心理问题的认识,又可进一步影响他寻求帮助的行为。

[关键词]中国人心理疾病文化因素一、心理疾病病因中的文化影响因素心理疾病除了生物因素外,更有心理社会因素,后者包括了人格、家庭、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而最深层次的根源是文化上的某些缺陷。

(一)中国人的社会化对心理疾病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社会取向 [1]。

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中国人的早期社会化多经历依赖、求同、自抑等方面的训练和塑造,具体说,依赖训练是出现于中国人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在家庭中子代对亲代的依附。

而且代际间在人格和自我上缺乏显著界限,父母往往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不希望代际间出现断裂,这造成了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2]。

神经症中的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的形成都与此有关。

而且中国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对冲动的控制和对成就的追求,自我控制情绪与对挫折的适应是传统文化中非常要求的东西。

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是孩子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之源。

家庭取向、孝、长者为尊是中国学生不得不做出适合家长需要的努力。

且中国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及其重要性也使不少人对此充满恐惧。

有人说,中国人所患的社交恐怖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传统文化中关系取向对个体的社交能力的过高要求。

[2](二)传统文化下形成的认知因素控制点对心理疾病的影响中国文化是以情景为中心的,其中个体的行为取决于情境中的人际关系。

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大多是外控倾向,这是造成心理挫折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外控, 我们总是以他人的标准和看法生活。

大众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常说得“舌头根子压死人”也正是舆论影响的一个表现。

对华裔美国人的研究发现,认为个人幸福取决于于外的人在精神损伤指标上和抑郁量表上均有较高的分数,并且显示出较多的低自尊、恐惧、失眠、头痛等生理心理症状,而那些自我决定性较强的人则能较好地实现自我调整,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

心理异常及其成因

心理异常及其成因

02 常见心理异常类型
焦虑症
01
02
03
过度担忧和恐惧
患者常常无法控制地担心 各种事情,包括未来的事 件、自己的健康、家人的 安全等。
身体症状
焦虑症患者常常出现身体 不适,如头痛、胃痛、心 悸、呼吸急促等。
回避行为
为了避免焦虑,患者可能 会回避某些情境或活动, 如社交场合、公共场所等。
抑郁症
情绪低落
心理异常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 和重度心理异常;按照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心理异常和继发性心理异常等。
发病率及影响因素
发病率
心理异常的发病率因地区、人群、时代等因素而异。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心理异常的发病率呈上升趋 势。
影响因素
心理异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等。其中,遗传因素是指心理异常具有家 族聚集性;环境因素是指生活事件、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大脑结构、 神经递质等生理因素与心理异常的关系。
用于减轻焦虑症状,如广泛性 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
抗精神病药物
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 碍等精神疾病,有助于稳定情 绪、减轻幻觉和妄想。
其他药物
如镇静剂、安眠药等,用于控 制伴随的失眠、躁动等症状。
心理治疗技术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 以应对心理异常。
人际关系治疗
着重于改善人际关系,减轻社交障碍,提高 社会适应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情感淡漠
患者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缺乏情 感反应,显得冷漠、孤僻。
人格障碍
01
02

心理异常的成因

心理异常的成因

要分析心理学生异常的原因须从分析常见的心理异常表现入手。

大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按其性质和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一般心理失衡。

表现为心理不会适应,出现孤独感和焦虑感。

如考试失利、恋爱受挫求职失利等。

一般心理问题区别于其他类型心理异常的标志为:一是一般心理问题,具有特定的情景性。

如大学生考试情景中的心悸、手颤抖、冒冷汗等过度紧张反应,只对“考试情景“'情有独钟”。

二是一般心理问题具有偶发性和暂时性。

一般心理问题既不会经常出现也不会持续出现。

三是一般心理问题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

第二层次,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一是意识障碍既不能正确清晰地认识自己客观世界,不能与外界协调。

二是智力障碍表现在智力活动方面不协调。

三是情感障碍情绪的不稳定失常。

四是意志障碍,表现为缺乏行为的目的性与一致性。

缺乏自制力。

五是人格障碍表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

常有爆发性人格、偏执性人格、强迫性人格逆反性人格、压抑、焦虑、等人格。

上述情形如得不到及时发现排解就容易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第三层次,精神疾病常见的有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

神经症是轻度的大脑功能失调类的非气质性心理疾病。

大学生中神经症主要有神经衰弱、抑郁症、恐惧症、疑病症、强迫症等。

极个别出现分裂性个性异常的敏感多疑、孤僻甚至有破坏性行为等。

大学生心理异常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是主客观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客观的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

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

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另外单亲家庭缺少家庭氛围与关爱也是许多学生心理失衡的诱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

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然而,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不仅仅是个体的内在问题,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改善心理健康的策略。

首先,社会文化对个体的认知和情绪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规范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例如,在一些亚洲国家,成功被广泛定义为成绩优异和事业有成,因此,个体往往面临巨大的压力去追求这种成功。

这种文化导致许多人努力追求完美,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并且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社会文化也对个体的社交关系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着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

然而,当社会价值观念强调个体自立和竞争时,人们往往忽视了维持健康的社交关系。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虚拟社交网络,与面对面的社交相比,虚拟社交无法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和人际互动,从而导致社交孤立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

除去上述影响,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个体自尊和身份认同的塑造。

社会文化传递给个体什么是理想的身体形象、美丽和成功的标准,这使得很多人在追求自尊和身份认同时产生巨大的压力。

例如,对女性来说,社会文化追求瘦弱的身材和符合主流审美观的外貌标准,导致了许多女性出现自尊心低下、身体形象失调和食物恶习等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个人和社会都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善心理健康。

首先,教育机构和家庭应该重视教育个体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并提供支持和咨询服务。

此外,社会可以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宣传和意识提高,打破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污名,鼓励个体寻求帮助。

另外,在社交方面,个人需要主动参与面对面的社交活动,培养真实的人际关系,从而缓解社交孤立的问题。

社会组织也可以提供更多的交流和支持平台,帮助个体建立情感支持网络。

最后,个体应该保持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思维,在追求成功、身份认同和自尊时保持理性和自我接纳。

心理疾病的文化因素与跨文化心理治疗

心理疾病的文化因素与跨文化心理治疗

心理疾病的文化因素与跨文化心理治疗近年来,心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而这种增长现象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由于文化的多样性,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理解和处理方法也存在差异。

因此,跨文化心理治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心理疾病的文化因素以及跨文化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并介绍几种常见的跨文化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疾病的文化因素文化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社会互动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而这些因素也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首先,心理疾病的症状表现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以焦虑症为例,在西方文化中,焦虑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持续的不安和担忧,而在东方文化中,焦虑症的症状则更多体现为身体症状,如头痛、胸闷等。

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文化对于情绪表达方式的认知不同所致。

其次,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对于心理疾病的态度和寻求帮助的方式。

在一些文化中,心理疾病被视为耻辱和社会排斥的对象,因此个体对于心理问题往往选择隐瞒或忍受,而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

这就给心理治疗带来了挑战,需要从文化角度思考如何打破这种障碍。

跨文化心理治疗的重要性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疾病,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可能无法适应所有人群的需求。

因此,跨文化心理治疗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跨文化心理治疗可以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

将文化因素纳入治疗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的症状表现,制定更合适的治疗计划,并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互动。

这样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加治疗的成功率。

其次,跨文化心理治疗有助于推广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跨文化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还可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学在文化间的适应性。

这可以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促进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常见的跨文化心理治疗方法为了更好地应对心理疾病的文化因素,跨文化心理治疗发展出了一些特定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跨文化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二、心理异常的重要成因:社会-文 化因素
• 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封建 迷信思想的影响) •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速度、频率、强 烈程度) •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
举例说明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 (二)社会生活变动或社会生活事件 • (三)人口流动
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中,其心理异常和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有 明显增高的倾向。而且经济地位越低下,心理异常的发生率 越高。对这种现象的解释:
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还会产生一些独特的心理异常现象
四、不同的社会文化对心理异常的 评定、态度及处理方式的差别
• 评定 • 处理方式
比较严重的心理异常:无差异
• 心理异常不明显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 在同一文化背景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差异。 • 例:同性恋的认识
启示
不同的看法导致不同的处理方式
• 举例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主要内容
• 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 • 二、心理异常的重要成因:社会-文化因素 • 三、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与社会-文 化因素的关系 • 四、不同的社会文化对心理异常的评定、 态度及处理方式的差别
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
• 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 在 •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方向 •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物质生活的各种条件
社会生活事件
• 也即社会生活变动。 • 人们观察到,在社会生活中经历的社会变 动越多,尤其是负面的,引发心理异常的 可能性也越大。 • 生活事件量表(美国学者霍尔姆斯)
→国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的 不平衡→人口的流动→移民群体容易出现心 理异常问题
社会变化发展的不平衡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选】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选】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1.社会适应标准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但该标准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内省经验标准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如当事人自觉焦虑、抑郁、不能自控行为等。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心理现象的主观判断3.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

心理正常与否由其偏离平均值程度决定。

该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4.医学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

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

病因为脑功能失调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遗传学基础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神经生化基础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①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②诊断系统:临床医学诊断标准③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精神动力学观点——本能作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习得的认知心理学观点——认知歪曲人本-存在主义观点——自我选择的第五章神经症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医学心理学》补考试卷

《医学心理学》补考试卷

《医学心理学》补考试卷姓名学号班级1.医学心理学中的医学模式是指A 临床工作者的思维方式B 人们对健康的基本认识和对策C 社会上普遍采用的医疗保健措施D 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2.哪项不属于短时记忆的特点A 1分钟以内的记忆B 以感觉后像为主要贮存方式C贮存量7±2 D 又称为工作记忆3.性心理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在A口欲期(0—1岁)B肛欲期(1—3岁)C性器期(3—6岁)D潜伏期(7—12岁)4.一般适应综合症(GAS)分为以下三期A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 B 警戒期、抵抗期和适应期C 觉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D觉醒期、衰竭期和抵抗期5.弗洛伊德把人无法直接感知到那一部分心理活动称为A丢失的意识B潜意识C前意识D后意识6.在1977年《科学》发表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的文章的是A恩格尔B弗洛伊德C塞里D华生7.将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预防医学,以保持和增进心身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学科是A心身医学B变态心理学C健康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8.主要以心理评估、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以及会谈等具体工作研究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科是A行为医学B咨询心理学C临床心理学D心身医学9.以下关于实验法研究,错误的是A在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B可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C实验室室外实验是主要的实验形式D实验法在科学上是较为严谨的方法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取得被试不愿意或是没有能力报告的数据B观察法的缺点是观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能力C控制观察法是在预先设置的情景中进行观察D观察法的优点是快速,所得资料易作横向比较分析11.认为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令人痛苦的事实是根本不存在的,从而避免心理上的痛苦和不安。

这是A投射作用B补偿作用C合理化作用 D 否认作用12.人格测验中,洛夏墨迹图使用的是A投射作用B补偿作用C合理化作用 D 否认作用13.某人,与家人吵架,突然晕倒,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入院后,患者否认自己患病,出现焦虑情绪,表现为不合作的态度,请问,患者心梗后的主要应激反应除外A情绪反应B行为反应C生理反应D认知反应14.在自由联想时,患者不由自主地压抑或者抵制某些思想和情感,即不让无意识中的思想进入意识,这种现象是A压抑B阻抗C否认D移情15.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不包括A尊重病人的个性B尊重病人的人格C深入了解病人的个性特征D把自己的想法、感受投射到对方身上16.哪项不属于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A 强化B 泛化C 消退D 惩罚17.目前排在死亡谱上前三位的疾病是A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B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肿瘤C心血管疾病、肿瘤、脑血管疾病D脑血管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18.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基础是A学习理论B无意识理论C人格结构论D信息加工理论19.理性情绪疗法认为A人的情绪和行为由其本能所确定B人的情绪和行为是通过社会观察所获得C人的情绪和行为由其前意识动机所确定D人的情绪和行为由其认知观念所确定20.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为中介的A动机B态度C需要D感觉21.下列活动中属于意志行动的是A吹口哨B背诵课文C摇头晃脑D膝跳反射22.气质类型在社会评价上是A都是好的B都是坏的C有好有坏D无好坏之分23.人的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A性格B气质C能力D兴趣24.“活泼好动”是下列表现的A性格B气质C能力D兴趣25.是()提出需要的层次理论A 罗杰斯B桑代克C斯金纳D马斯洛26.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指A创造力B抽象思维能力C观察力D记忆力27.阅读时习惯用笔圈圈点点,以便记忆,是利用了知觉的()特性A整体性B恒常性C礼节性D选择性28.描述“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情绪状态是指A激情B心境C应激D热情29.医疗中用于诊断疾病的望、闻、问、切过程,属于思维的()特性A间接性B概括性C创造性D综合性30.小王是一名医生,他想顺利完成日常生活必须具备A语言能力B想象能力C交际能力D一般能力31.感受性的大小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A 感觉阈B 绝对感受性C 差别感受性D 差别感觉阈限32.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中有几个效度量表A 3个B 4个C 5个D 6个3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意志的品质A自觉性B目的性 C 自制性 D 坚韧性34.()是指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的结果的一致程度A 效度B 信度C 效能D 常模35.MMPI测试中,当被试者不能回答的题目超过多少题,测验结果不可靠A 30B 22C 35D 4036.用“习得性无助”解释抑郁障碍产生原因的理论模式为A 精神分析理论B 学习理论C 认知理论D 人本主义心理学模式37.下列疗法中,行为疗法采用的是A 催眠暗示B发泄C疏导D奖励和惩罚38.判断心理活动是否变态最具客观性的标准是A 经验标准B医学标准C心理测验的统计学标准D社会适应标准39.下列有关心身疾病的特征说法错误的是A 主要是心理社因素的刺激B 大多数病人不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C 损害一般不涉及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D 必须具有躯体症状和与症状相关的体征40.癌症病前性格也称为A A型性格B B型性格C C型性格D D型性格41.哪项不属A型行为的特征A时间紧迫感B对环境不满 C 对人有敌意D脾气暴躁42.生物反馈属于哪种疗法A 精神分析疗法B 行为主义疗C 人本主义疗法D 认知疗法43.无条件积极关注属于哪种疗法A 精神分析疗法B 行为主义疗C 人本主义疗法D 认知疗法44.代币法使用的刺激是A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疗法C折中心理治疗D认知疗法45.下列心理治疗不属于行为治疗的是A厌恶疗法B满灌疗法C暗示疗法D参与示范法46.来访者中心疗法不主张A发展来访者主动性B对来访者明确诊断C促进来访者成长D医生与来访者是平等“角色”47.手术病人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A过度依赖B焦虑恐惧C抑郁D疼痛48.医护人员在“共同参与型”医患模式中的作用是A为病人做某事B帮助病人自助C 告诉病人做某事D 指导病人家属做好护理49.强调行为的后果(是得到奖励还是得到惩罚)在控制该行为中起重要作用是A 心理生理学理论 B 社会观察学习理论C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D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50.医患关系的特征A是一种帮助性的人际关系B以医疗活动为中心的人际关系C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关系D以上均是51.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A在心理上处于完好状态B在社会功能上处于完好状态C 在心理和社会功能上均处于完好状态D各器官功能正常52.中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而继续上升的是A流体智力B晶体智力C特殊智力D一般智力53.心理咨询主要解决人们的A心理困惑和障碍,培养良好的心态B心神疾病C 精神障碍D神经症54.哪项不属于症状评定量表A SCL-90B SASC SDSD 16PF55.某青少年对女同学产生特殊好感、好奇心和接近女同学的欲望,但由于环境和舆论的限制,他把这种情感压抑在自己心里,因而焦虑不安,心烦意乱,属于A神经症B烦躁症C焦虑症D青春期烦躁56.下列疾病最不适合进行心理治疗的是A神经症B人格障碍C心神疾病D精神病57.厌恶疗法的原理是A 心理生理学理论B 社会观察学习理论C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D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58.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对父母具有无意识怨恨的患者,可能对治疗者会逐渐产生怨恨,治疗者成了其父母的替身。

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摘要该文力图从人生命的生成性及其表现形式即社会文化视域研究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问题看成是个体实现自身生命本质、占有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而必要的环节。

人的生命的生成性决定了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文化性。

一般从广义的角度说,社会文化是人特有的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和结果。

不同的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不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规则不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亦不同。

关键词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的本质,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呈现为由内到外的三个层次:一是包括知觉、思想过程、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的“潜在假设”(underlying assumptions);二是反映判断取向的价值观(values);三是包括服饰、语言、习俗等在内的可观察的外显特征[1]。

将社会文化与心理健康问题联系起来才能够有效诠释、关注人的生命质量、生活状态,在文化冲突的背景中尤其更具有时代真实性。

我们将通过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涵义、社会文化因素形成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及社会文化视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分析,阐明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1心理健康问题的涵义对心理健康问题内涵的理解是确定这一选题具有价值性的关键。

也就是说,社会文化因素只是在一定的意义上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而这一层面的心理境遇又构成大众生活的基本成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状态。

1.1什么是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所产生的不和谐心态的一种主观感受或体验。

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三个特点:(1)心理健康问题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社会生活是个体现实的存在方式。

个体通过社会生活最终确立了人的本质,拥有了人的独特属性。

人的社会生活由以自我为中心的诸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神即终极信仰)构成。

个体的人通过与经由实践形成的各种关系对象的相互作用实现个人的社会生活,对象性活动建构着个人作为主体的认知评价、信息加工方式、行为选择、经验结构优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心理异常的社会学观点
1.观点:精神疾患尽管会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但
社会本身对心理变态也负有责任。主张精神疾病的定 义、病因的解释都应立足于社会。
2.病因: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认为大多数变态心理
与行为和正常心理与行为一样都是个人的社会-文化生 活的产物。
3.诊断:凡是偏离社会—文化规范准则的绝大多数行 为不是犯罪就是精神疾病。 4.治疗:主张对病人的治疗应从只注意病人本身转移 到整个社会方面去,如采用团体治疗、家庭治疗、夫妻 治疗和社区治疗等。
付能力弱,结合遗传素质和心理压力大等因素共同起作用 而致病。
(2)社会生活事件(社会生活变动)
在社会生活中经历的社会变动越多,尤其是经受 重大的生活变动,人所接受的心理压力越大,其 身心健康所受的威胁性影响越严重,引发心理异 常的可能性也越大。 生活事件量表.doc
(3)人口流动(移民群体)
社会变化发展不平衡→国家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人口 流动(移民群体)→移民群体易出现心理异常问题 在移民过程中或移民后,作为少数人,置身于陌生的社会 。 文化环境中,语言不通、生活方式不同,可能遭受种种困 难和歧视,远离家乡,得不到旧日亲友的关照,失去了社 会支持,生活矛盾多,压力大,很容易陷入惶恐和紧张的 境遇中。那些原本心理素质不高,人格不健全,适应能力 较差者就容易引发心理异常。 移民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严重,主要取决于移民的 动机、心理压力、可用资源和定居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新 闻:农民工子女.doc
三、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
(2)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还会产生一些独特的心理 异常现象。
①缩阳症: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多见于华人), 1984-1985和1987年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曾有过流行
②杀人狂:马来西亚的土著民族中,当有人被侮辱或发现妻 子不忠时就先是严重的抑郁,之后就成为杀人狂
③温地高(windigo):加拿大、阿拉斯加和北极圈地区常 出现。 ④附体症状的癔症病人:在中国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常见。
三、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
2.心理异常的表现形式 (1)不同的社会文化关系不仅制约着人的心理 异常表现的内容,而且影响到心理异常的表现 方式。同样的一种文化异常,在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表现方式会很不相同。
①战地歇斯底里:一战时表现为瘫痪、失明、失听等, 二战时则为各种各样的心身疾病,如溃疡、高血压、 哮喘病等。
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
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 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的方向 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 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 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阅读:教养态度与方式与孩子的性格
支配型:消极、顺从、依赖、缺乏独立自主性 溺爱型:任性、骄傲、利己、情绪不稳定 保护型:被动、依赖、胆怯、社会适应不良 严厉型:冷酷、顽固、怯懦、自卑 分歧型:多疑、敏感、讨好、撒谎 忽视型:妒嫉、厌世、情绪不安、缺乏创造 民主型:独立、安全、大胆、亲切、有创造性
相同。
四、心理异常的评定、态度及处理方式
例如,在对待精神病人方面,
①基督教(曾经):原罪、上帝的惩罚——轻蔑、谴责 ②中世纪:魔鬼附体——残酷 ③回教徒:神的恩惠——尊崇、人道—良好的照顾和治疗
文化较低阶层—魔鬼附体/鬼神沟通—轻蔑、虐待/奉若神明 ⑤现代工业发达国家对待精神病人:社区精神卫生和社区治 疗工作等
二、心理异常的重要成因: 社会-文化因素
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关系中形成一定的人格,及其一整套 内在的心理品质与行为方式,其通过认识、调整和改造能 作出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但是,当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环 境发生变化,而个体不能作出相应调整,或发生的变化过 于迅速和强烈,超出个体能适应的范围,或个体的人格和 心理行为方式发生显著改变,都会出现人的社会文化关系 失调状况,并导致心理的异常。
阅读:中国转型期之心理震荡
▲社会竞争加剧导致压力感加重。不论是升学、就业,还是职称、职务晋 升等方面的竞争,都使人们的学习、工作任务加大,标准提高,长期 处于高度竞争状态之下,自然会对人们的身心承受力造成重压。 ▲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紧张感增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工作节奏加快,生 活习惯替换频率加快等,都需要人们不断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 行为模式,这些情形都是构成紧张与焦虑的重要原因。 ▲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引起心理失衡。下岗失业、贫富差距、腐败 现象等使一些人产生了较强的失落感、相对被剥夺感、不公平感等, 如果这些心理感受长期得不到改变,甚至进一步加深,势必使心理失 衡现象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造成心理上的困惑。或由于新旧价值观念和行为规 范之间的冲突,或由于新旧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之间难以及时有效地 交接所形成的“空白”,都会使人们在心理上出现一定的困惑感或迷 茫感。 ▲社会陌生性增加导致归属感程度的降低。随着社会流动的范围扩大、频 率加快,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程度加大,会使人们经常或随时面对巨 大的反差,由于丧失了基本的熟悉,而增加了更多的陌生,这种情形 会使人们一时难以形成应有的归属感、依赖感,在极端的情况下则会 导致孤独感、无助感等。
(1)经济地位低下
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中,其心理异常和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有明显增高的倾向。而且经济地位越低下,心理异常的发 生率越高。其原因可能是:
①社会经济条件恶劣是精神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②有精神疾病的往往沦落到社会经济生活底层,易形成经济
条件差的人群精神疾病多的印象。这属于社会选择的结果
③下层社会中精神病人得不到妥善治疗,以致慢性者居多。 ④下层社会中贫穷居民生活范围受限,经济条件差,社会应
三、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
1.心理异常的内容 从内容来说,心理异常与人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 的联系。如幻觉、妄想的内容都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相 互关联。而且内容随着年代的不同和社会文化关系的 变化而发生变化。 如,精神病的临床研究表明,幻想的内容不管怎样离 奇,都是病人感知过、经历过的事物;妄想不管怎样 荒诞可笑,也都是病人体验过、思考过、与特定的社 会文化背景相关联的概念和观念。 妄想中的附体妄想、被操纵感或影响妄想等的内容: 魔鬼、神仙、狐狸精等; 无线电、脑电波、超声波、激光等
二、心理异常的重要成因:社会-文化因 素
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 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 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 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 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 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 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 下面介绍下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变动、冲击的几种现象:
作业
请根据你自己个人的经历,谈谈文化对人的心 理和行为的影响。 要求: 1.至少包含一件个人经历的事实。 2.4月12日交。
四、心理异常的评定、态度及处理方式
1.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异常评定标准的影响
在大多数情况下,心理异常的表现并不是很明显,需要与 其所处的社会条件在正常情况下的社会-文化规范作比 较来进行评定。 例如:“裸露癖”、“异性装扮癖”、“同性恋” 2. 对待心理异常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对心理异常现象或精神病的理 解与看法不尽相同,因此,对其态度和处理办法也不尽
三、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
②抑郁症: 伊拉克(Bazzoal,1970)抑郁症病人不呈现抑郁神 情,自己也不觉察情绪有改变,而诉说胸闷、透不过 气来,并可出现攻击行为; 阿富汗(Waziri,1973)的尽管有54%报告有死的愿 望,但只祈祷“伟大的真主啊,让我死吧”,而很少 有自杀行为。 中美比较中(曾文星,1986),中国的则多诉说胸部 发闷、胃口不好、全身没力气等;美国的则比较准 确、适当地表达出自己抑郁的情绪,诉说自己对什么 都没有兴趣、不想活了等。 ③精神分裂症:日美两国的比较研究(斯古勒,1964) 发现,日本的较常对其家庭成员进行攻击,美国的多 出现幻觉、思维怪异和迷茫感。
第三章 心理异常的 社会-文化根源
讨论
你认为环境中的强大力量,如贫穷、种族歧视、 离婚、被解雇等生活事件能否导致心理障碍? 一个有精神疾病的人是否与其缺乏相应的社会支 持有关? “精神疾病”的标签是否能导致心理障碍?
主要内容
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 二、心理异常的重要成因:社会-文化因素 三、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 四、心理异常的评定、态度及处理方式 五、心理异常的社会学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