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地理3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优秀8篇】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优秀8篇】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优秀8篇】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1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地理必修一,这部分内容是立足于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了自然地理中经典的几个要素,如大气、陆地、水环境、地质等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探讨人地关系中“地”的有关地理理论基础,通过这些自然地理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将生活中的地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并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与此同时,掌握地理的有关读图析图绘图的方法和技巧,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现实世界的境域性知识,解决有关地理的重大问题。

使地理学习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5章。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1.由于部分学校初中阶段忽视地理学习,使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不能做出正确的认识,学生的见闻有限、知识面窄,对地理学习存在陌生感和恐惧感,同时又对新生事物抱有很强的好奇心。

2.学生对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的学习会存在很大难度。

就其原因是地球运动中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与之配套的物理和数学等学科的内容知识还未学到,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的难度。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浓,方法机械。

很多学生视地理为副科,以为学习地理就是靠死记硬背,故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是很重视。

自然地理学习需要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多因素综合分析等能力较弱。

4.地理思维能力缺陷。

自然地理现象一般是学习后续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而学生的地理思维往往是单因素线式模式,缺乏多因素网式综合思维能力,难以理解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也将对后续的学习带来难度。

四、教学措施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

地理科目三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地理科目三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地理科目三教案设计万能模板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地球的各种地理现象和自然规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和地球环境保护。

2. 难点,地球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点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展示一些地理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介绍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气候和气象等内容。

通过图表、实例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知识点。

3. 案例分析。

选择一些地球环境保护的案例,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水资源污染等,让学生分析案例背后的地理规律和环境保护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环境。

4. 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5. 总结与展望。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球环境保护活动,展望地球环境保护的未来发展。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地理现象和案例分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

2.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地球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点,避免一味灌输,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反馈。

部编版二年级地理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地理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地理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复地理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内容
1. 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
- 不同居住地的特点;
- 每个地方的特产;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复地理下册第三单元的重点知识。

教学步骤
1. 复与导入
- 利用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对下册第三单元内容的复欲望。

2. 知识点串讲
-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轻松的串讲,帮助学生回忆和理解。

3. 小组合作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和讨论关于地理知识的问题,并共同解答。

4. 游戏活动
- 创设情境,设计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运用地理知识,增强记忆和理解。

5. 练与巩固
- 提供一些练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检验他们对复内容的掌握程度。

6. 总结与展望
- 对本次复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单元的研究内容,激发学生持续研究的动力。

教学资源
1. 地图、图片、教学PPT等多媒体教具。

2. 练题、游戏道具等辅助教材。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互相交流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2. 针对练题的正确率和解题速度进行评估。

3. 通过课堂表现和讨论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本次复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必备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工业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必备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工业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必备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工业一、工业区位因素1.概念:工业区位是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2.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的基本状况。

(2)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3)社会经济因素:当地的总体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政策、市场等。

(4)科学技术因素: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科技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等。

3.传统工业的区位指向:(1)原料指向型: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2)市场指向型:如面包厂等。

(3)动力指向型:如炼铝厂、钢铁厂等。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如服装厂、电子装配厂等。

(5)技术指向型:如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

(详情对比见右侧表格)4.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环境质量:投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状况对厂址选择和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

(2)信息化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加工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得信息化水平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

(3)集聚的作用: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进而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

工业指向型特点主导因素区位选择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原料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市场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能源接近能源供应地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技术指向型对技术要求较高知识与技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人才密集地区1.概念:工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

2.类型:分为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

(1)宏观:包括工业部门、多个企业的总体布局,某工业部门的战略布置,区域工业综合布局。

(2)微观:工业企业的布局,工业点的布局等。

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上的水文环境及其变化;2.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3.了解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城市化进程;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水文环境及其变化;2.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3.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城市化进程。

三、教学难点1.城市化进程的影响;2.气候变化的科学解释;3.地球水文环境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讲授;2.观察实验;3.分组讨论;4.课外阅读与资料整理。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水文环境及其变化1.水文环境概念及其分类;2.世界主要河流;3.中国主要河流及其流域特征;4.人类活动对水文环境的影响;5.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

第二课: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1.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影响;3.中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分区;4.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课: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城市化进程1.城市概念及其分类;2.世界主要城市及其特点;3.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分析;4.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六、教学评价1.思考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2.课堂测试: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3.实验报告:对课堂实验进行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及其意义;4.学生小组讨论:按照小组分工,调查本地区水资源状况,并撰写研究报告;5.学科竞赛:各班进行地理科学竞赛,展示所学知识及其运用能力。

七、教学思路本课程侧重于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应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同时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包括讲授、观察实验、课外阅读与资料整理等,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思考题、课堂测试、实验报告、学生小组讨论、学科竞赛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初中地理复习教案人教版

初中地理复习教案人教版

初中地理复习教案人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地理特征和地理分布等基础知识。

2. 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地理基本概念:地球、地图、经纬度、半球、时区等。

2. 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

3. 地理分布:国家、城市、资源、人口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等。

2. 引导学生回顾地图的阅读方法,如比例尺、坐标系、图例等。

二、复习地理基本特征(15分钟)1. 复习地形特征,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等。

2. 复习气候特征,如热带、温带、寒带等。

3. 复习水系特征,如河流、湖泊、海域等。

4. 复习植被特征,如森林、草原、沙漠等。

三、复习地理分布(15分钟)1. 复习国家分布,如中国、美国、俄罗斯等。

2. 复习城市分布,如北京、上海、巴黎等。

3. 复习资源分布,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

4. 复习人口分布,如中国人口、印度人口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地理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我国的地形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分析我国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3. 分析我国的水系特征对交通的影响。

4. 分析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复习地理综合分析(15分钟)1. 分析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分析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特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特征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地理特征和地理分布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理案例分析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教学计划10篇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教学计划10篇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教学计划10篇高三地理复习备考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我校地理考试成绩的综合分析,为了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做好复习工作,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特制定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这学期一定要狠抓地理教材和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骨干知识的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

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热点问题要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和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和应用图表和文字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应强调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应做好以下工作: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的内容和意义,认真研究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其教学不偏离高考要求。

注意每次考试的试题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试卷点评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把握“双基”,把握教学定位高三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侥幸猜题、留题,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立足“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形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质。

只有应对不断的变化,才能万无一失。

所以地理原理的教学要注意,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从边缘到边缘,不留死角;二是构建和完善学科骨干知识体系;三是对关键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应用。

3、加强地理图的学习空间性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的特征。

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没图没问题”。

从客观试题到主观试题,图表都是作为命题的信息。

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

所以平时复习时要以课本中的原图为基础,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在地图上填写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域;熟练使用和解释等高线图、示意图、景观图、自然要素、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图表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3 地球的运动教学案(学生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3 地球的运动教学案(学生版)

201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03 地球的运动教学案(学生版)【构建知识体系】【自主梳理归纳】——课前填写落实梳理归纳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示意图运动轴心及轨道轨道为赤道;绕地轴旋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夹角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位置有点(1月初)和点(7月初)之分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是时针,在南极上空看是时针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外,大约为15°/小时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平均角速度为1°/天在近日点时速度较,在远日点时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也无线速度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速度较图示法掌握地球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的规律(1)地球自转的速度【注意】①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②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

③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2)地球公转的速度【注意提示】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的区别:①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

②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及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如下图:【注意提示】图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变化对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和五带的影响。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如图)(1)昼夜半球图中甲处所在半球为夜半球,为。

图中乙处所在半球为昼半球,为。

(2)昼夜界线:AB线为。

(3)交替周期:1个。

【注意提示】昼夜产生和昼夜交替产生原因不相同,地球不透明,不发光产生昼夜,地球不停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014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地理第3讲_地球圈层及岩石圈

2014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地理第3讲_地球圈层及岩石圈

第3讲地球圈层与岩石圈【教学与考核要求】:1.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点。

2.了解矿物及其基本形式,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3.能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转化。

4.能简单运用地质作用的分类5.能综合利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知识【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______、水圈、______二.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特点根据传播速度,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A:在D面以上,平均约17千米厚,海拔越高则越厚,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地壳平均约6千米厚。

上层为硅铝层,在大洋地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是连续。

B :在E面与D面之间,主要含铁、镁,一般认为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以上的地幔及组成岩石圈,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地核:主要成分为铁、镍,外核为态或状态,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般认为,内核为态三.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如(自然界最多的矿物)石英,在非金属矿中,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类矿物最为重要。

有三种基本存在形式:大多为固态,为气态矿,、为液态矿。

四.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岩浆岩:_______冷凝而成,可分为________岩,如花岗岩;______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而形成。

如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________、_________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_________岩、砂岩→石英岩、页岩→_______岩五.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转化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及示意图绘出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及示意图,并标出转化的内外力作用。

2024年地理会考复习计划

2024年地理会考复习计划
6具体时间安排
时间 主要内容备注
20xx年11月12日至1月11日(第11周至19周)
11周-12周复习必修3每周进行考试并辅差
13周-15周复习必修1每周进行考试并辅差
16周-17周复习必修2每周进行考试并辅差
18周模拟考每周进行考试并创优辅差
19周 强化训练与记忆每周进行考试并辅差
以上计划的实施,需要学校、年段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班主任的配合。在此特别感谢!!
二轮复习阶段主要是综合练习,模拟考试,能力的整体提升。基本打算模考3次,让学生对考试题型有所了解,增加其信心。最后是再强调一些考试注意事项、答题的规范性、技巧性内容,疏导学生心理,正确对待会考。会考毕竟是过关性考试,而不是选拔性考试,难度不会很大,只要学生跟着老师的复习思路走,一般是不会很困难的。
二、具体时间安排。
二、宏观把握,细微入手、精心备课
通过整理出课件、复习提纲和反馈练习和达标检测题等,使教学有的放矢。
三、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是打开地理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它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历年地理会考中,读图与分析图表的试题比例都在90%以上。但许多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图表的识别和运用却是软肋所在。因此,本学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充分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辅助功能,利用好课本插图、教学挂图、板图、自制的多媒体地图和各种资料创设各种地理表格,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帮助学生掌握总结填绘图表、阅读图表、分析图表的基本方法或规律,使学生能熟练应用图文理解知识、图文相结合记忆、图文互换的技能的方法与操作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进行读图专题练习,注重对图表的运用和讲解,侧重于利用和创设各种类型的图表训练题;以学生理解和应用为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快速而准确分析回答图、表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优秀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优秀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优秀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包括阅读地图、图表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复习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复习学生所学的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地图阅读、图表分析、地理信息综合处理等。

2. 复习难点: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解决地理知识中的难点,如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问题或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为什么地球是圆的?”或“为什么我国南方气候湿润,北方气候干燥?”2. 自主复习:学生自主复习教材,整理出自己的疑问和难点,准备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地球形状的原因,分析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的原因等。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地理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如分析某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地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等。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讨论题目,如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讨论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等。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地理技能水平:通过地图阅读、图表分析等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地理技能水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学生所学的地理教材,作为复习的主要资源。

2. 地图和图表:使用地图和图表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地理信息。

地理一轮复习选修3旅游地理教学案

地理一轮复习选修3旅游地理教学案

旅游地理考点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1.旅游资源的特点2.旅游资源的类型(1)自然旅游资源的比较种类举例产生时间空间分布表现特点地文景观类路南石林历史悠久,大多有几十万年以上的历史范围较大,一般呈片状或带状分布风景景观气象气候类黄山云海水域风杭州西(2)人文旅游资源的比较3。

旅游资源的价值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等方面,如下表所示。

4。

中国的世界遗产截至2019年7月,中国共有55处世界遗产,继续稳居世界第一位。

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

5.旅游景观的欣赏(1)了解景观特点(2)精选观赏点位(3)把握观赏时机而变化的自然景观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既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飞瀑-—雨季特定时间和条件下出现的景观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鸟——五月;大理蝴蝶会—-五月(农历四月十五前后);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夏秋季牧草繁茂、牛羊肥壮时举行(4)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旅游景观(尤其人文景观)→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了解其来龙去脉,深入分析,运用文化素养和经验去品味→领略其中的真意,达到以情观景、情景交融的意境。

(5)提高审美素质①审美情趣②审美能力: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考法一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1.林芝素有“西藏江南”之称,错误!错误!❶,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林芝地区依托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下图为林芝地区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林芝地区的旅游资源中,属于生物景观的旅游资源是什么?评价该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思维流程]答案:❶多样性❷生物雅鲁藏布大峡谷地文鲁朗林海。

①多样化:该地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

②非凡性:本区旅游资源,如雅鲁藏布大峡谷等是本地独有的,对游客的吸引力大.③可创造性:古堡群、古墓群、喇嘛寺等人文景观由劳动人民所建。

初中地理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复习教案年级学科:八年级地理教学目标:1. 巩固和掌握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基础知识。

2. 提高学生分析地图、图表和数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地形: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

2. 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3. 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地形类型,提问学生记忆地形特点。

2. 复习气候类型,提问学生记忆气候特点。

3. 复习资源类型,提问学生记忆资源特点。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地形: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的特点和分布。

2. 讲解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的特点和分布。

3. 讲解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特点和分布。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 练习题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与复习(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地形、气候、资源的特点和分布。

2. 提醒学生复习重点知识,为下次课程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试卷,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简单的地形、气候、资源的测试,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地理复习课,通过复习地形、气候、资源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地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期末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期末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期末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本册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好知识准备。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绘制与使用。

2. 人类与地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中国的地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

4. 亚洲: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

5. 欧洲: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

6. 非洲: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

7. 美洲: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

8. 大洋洲: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本学期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

2. 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巩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 问答: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复习。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成绩、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为学生的升学科目提供参考。

六、教学资源:教材、地图、教具、练习题、课件等。

七、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时间,确保教学效果。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地理学习中获得提高。

4. 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科三教案模板高中地理

科三教案模板高中地理

科三教案模板高中地理我们要明确教案的基本结构。

一个标准的教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作业与评价等。

我们将结合这些要素,展开具体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具体、明确,并且可操作。

例如,在高中地理科目三的教案中,我们可以设定如下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地形图的阅读技巧,能够独立分析地形特征。

”这一目标既明确了学习的内容,也指出了学习的最终目的。

接下来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内容的选择要符合课程标准,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例如,我们可以选取地形图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地形分析等作为教学内容。

在编排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便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也是教案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中心,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应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T、视频等,可以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案的核心部分,它需要详细规划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从导入新课、讲解新知、学生练习到总结反馈,每一步都要精心设计。

例如,在教授地形图阅读时,可以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形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讲解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阅读方法;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最后进行总结提问,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作业与评价的设计要与教学目标相呼应。

作业可以是课后的习题练习,也可以是小型的研究项目,旨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评价则应全面、公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

初中地理第三集讲解教案

初中地理第三集讲解教案

初中地理第三集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地形地貌:介绍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各类地形地貌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

2. 气候特点:讲解我国的气候类型及特点,阐述气候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 自然资源:介绍我国的自然资源种类、分布及利用状况,探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

4. 地理分区:分析我国地理分区的特点,强调分区地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一集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 提问:上一集中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那么我国的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有哪些特点呢?二、讲解地形地貌1. 介绍我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等。

2. 分析各类地形地貌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如地形地貌受地质构造、气候、河流等因素影响。

3. 举例说明地形地貌对我国经济、交通、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三、讲解气候特点1. 介绍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2. 阐述各类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区域,如热带季风气候的温暖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四季分明等。

3. 分析气候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如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气候灾害对农业的影响等。

四、讲解自然资源1. 介绍我国的自然资源种类,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2. 分析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利用状况,如煤炭、铁矿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水资源在南方丰富等。

3. 探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如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节约用水等。

五、讲解地理分区1. 分析我国地理分区的特点,如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等。

2. 强调分区地理的重要性,如分区地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特点等。

六年级下册地理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理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理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研究目标
- 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什么,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形状
- 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 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 地球是什么,地球的基本构成和形状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教学难点
-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水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 概念串讲法
- 案例法
- 问答法
-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获取学生的观察和发现,激发他们对地球和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从而引入研究单元。

2.新知研究
(1)地球是什么,地球的基本构成和形状
教师需要向学生普及基本概念地球是什么、地球的基本构成和形状。

老师可以使用图片等辅助材料。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通过利用多媒体和模型等辅助教具,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水的重要性
借助地图等教具,向学生展示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并向学生普及水的重要性。

3.深化拓展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所学
内容的理解。

4.活动评价
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鼓励他们自我评价,加强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和合作精神。

总结
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
兴趣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让学生更轻松、更高效地掌握知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课程复习教案《高中地理》必修Ⅲ复习要点及考点解读地理学考复习,依据《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考点即《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地理必修Ⅲ共有21个考点)。

试卷结构:1.题型结构比例第一部分选择题,约占50%;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约占50%。

2.内容分布比例自然地理,约占50%;人文地理,约占50%。

3.能力要求比例识记(A),约占40%;理解(B),约占30%;简单应用(C),约占20%;综合应用(D),约占10%。

4.试卷难度比例容易题,约占70%;中等题,约占20%;难题,约占10%。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A)1.区域的概念和特征(教科书P2)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例如陕西省有三大地形区(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两种季风气候,两大河流流域。

2.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即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教科书P4)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教科书P6)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考点2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B)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教科书P8)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区域内部经济差异较小;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2.工业化阶段(教科书P9)特点: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区域内部经济增长不平衡;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教科书P11)特点: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区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

考点3 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C )1.四大地区(教科书P13)东北地区: 黑、吉、辽3个省市区。

东部地区: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13个省市区。

中部地区:晋、豫、皖、鄂、湘、赣6个省市区。

西部地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桂、内蒙古12个省市区。

西安位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西部地区。

2.四大地区发展的差异(教科书P14~18,主要是分析图表)(1)产业结构的差异; (2)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3)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3.南方与北方(教科书P21表)4.西部大开发(教科书P23)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陕(秦)、甘(陇)、宁、青、新,云(滇)、贵(黔)、川(蜀)、渝、藏,桂、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市区。

西部地区的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西部地区的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

西部大开发的意义(1)缩小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3)加强民族团结;(4)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5)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6)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考点4 产业转移的概念(A)产业转移包括产业升级和产业移出。

产业升级: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逐渐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降,第三产业稳步增加。

同时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变化。

产业移出:较发达地区有了更高级的产业类型后,原有比较落后产业的比重就会逐渐降低,欠发达地区往往就成为这些较为落后产业的接受地。

考点5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B)(教科书P31~33)A.产业转移的方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较低产业由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动经济欠发达地区。

B.我国产业转移的路线:(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2)台湾企业向大陆转移;(3)广东边远地区产业集群效应。

C.产业转移的好处:①地区内部协调发展,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②缩小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差距;③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④加快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D.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移出地: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产业移入地:加重环境污染。

考点6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D)1.区域差异(教科书P25)西部资源丰富,能源资源优势突出;东部经济发达,能源不足。

北方水少,能源矿产丰富;南方水多,能源矿产不足。

2.南水北调(教科书P26)知道“四横”、“三纵”的格局,掌握东线、中线、西线的具体线路。

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入区的有利影响:①增加水资源总量,有利于水循环。

②增加地表水和土壤含水量。

③减少对地下水的开发,有利于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对调入区的不利影响:某些地区会出现土壤盐碱化。

3. 西气东输(教科书P27~28)“西气”主要是指我国西部新疆、青海、川渝和鄂尔多斯四大气区生产的天然气。

“东输”主要是指将上述地区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时也包括输往西宁、兰州、北京、天津和湖南、湖北地区,甚至到珠江三角洲地区。

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的影响: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西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③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④会造成施工带来植被的破坏。

对东部地区的影响:①为东部地区提供清洁、优质、可靠、廉价的能源,加速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②改善沿线地区及城市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③缓解了交通运输的压力,带动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4. 西电东送(教科书P29)(1)西电东送的线路北通道工程: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的火电(坑口电站)送往京津唐地区。

中通道工程: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南通道工程:将贵州、云南、广西的水电和火电送往珠江三角洲地区。

(2)西电东送工程实施的意义:①促进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②增加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减轻能源运输给铁路带来的压力。

③与西气东输相比,水能是更加清洁且可再生的能源。

④实现西部资源与东部市场对接,促进东西部共同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点7 某区域水土流失的原因、综合治理措施(如我国黄土高原)(C)湘教版没有,其他两个版本有。

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地形——沟谷发育(沟壑纵横),地形坡度越大,遭到侵蚀的可能性就越大。

土壤——土质疏松,抗御侵蚀的能力低,易被冲刷(侵蚀)。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削减径流的能力降低,流水侵蚀强烈。

降水——降水的变率大,主要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雨水的冲刷作用明显。

人为因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

①植被的破坏(如过度樵采,开垦陡坡,毁林开荒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修路、采石。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封山育林;农业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发展大农业,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作物。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考点8 某区域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如我国西北地区)(C)1.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教科书P37)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容易引起风蚀。

2.荒漠化的成因3.荒漠化的危害(教科书P39)(1)影响农牧业生产;(2)破坏基础设施;(3)影响交通运输;(4)影响人民生活。

4.荒漠化的防治(教科书P39~40)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区市)。

森林的环境效益: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主要在河流上游);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滞尘(主要在城市);防风固沙(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退耕还草、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考点9 某区域森林、湿地的作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B)《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仅湘教版有。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仅人教版有。

两者都不多复习。

考点10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B)自然地理条件(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人文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考点11 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及措施(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C)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三个版本都有。

1.流域自然地理特征(教科书P47)包括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2.治理核心:水资源综合开发(教科书P48)①防洪、②航运、③发电、④灌溉、⑤旅游。

梯级开发的条件:落差大、流量大3.治理与开发经验(教科书P50)一是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二是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三是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四是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考点12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B)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就必须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科技、政策等)考点13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如美国和我国东北地区)(D)1.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教科书P52)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实行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在于根据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美国主要的农业带(教科书P53图文)3.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异同点。

相似处:①分布的纬度接近,都在40°N南北;②地形都是平原;③都是黑土分布区;④都是温带气候区;⑤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左右。

相异处(美国玉米单产高于我国的原因):①美国玉米带的纬度比我国稍低,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北地区;②美国玉米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我国东北地区;③美国玉米带的无霜期稍长,降水略多;④美国农业科技水平高于我国。

考点14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概念、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B)考点15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基地的建设、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发展方向(如我国山西省和德国鲁尔区)(C)1.德国鲁尔区概况(教科书P58)位于德国西部,煤炭资源丰富。

2.鲁尔区钢铁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教科书P58)①有丰富的煤炭资源;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可从邻国进口铁矿石;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

3.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教科书P59)煤炭危机、钢铁危机及环境污染严重。

4.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教科书P60)①改造并合并煤炭、钢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②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及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③调整工业布局④治理污染,美化环境5.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条件①煤炭储量丰富;②开采条件好;③位置适中;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