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最苦和最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内容,如:“课文中的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等。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⒉、读准字音。
达(dá)观 安分(fèn)恩惠(huì)赔(péi)礼
纵(zòng)然 契(qì)约 循(xún)环 悲天悯(mǐn)人
⒊、理解词义。
契约:契约。契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本论)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结论)
⒋、小结思想内容,领会立意之美: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精选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精选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精选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第一篇(2865)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重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重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

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

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

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

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设计2:(知识导入)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打开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等。

(生答,师小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

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

设计3:(对比导入)对比播放展现黄河汹涌澎湃,祖国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国,人民惨遭涂炭的画面或影片而引入本文学习。

设计4:(激发兴趣)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

通过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歌兴趣导入文本的学习。

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首次朗读,初步感知1.自己放声朗读,读后正音。

2.聆听名家朗读《黄河颂》,思考我们要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学生明确:伟大坚强3.诗人光未然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学生简介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认识到生活中既有苦难也有快乐。

2.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苦难的态度,学会在苦难中寻求成长和进步。

3. 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3. 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如何在苦难中寻求快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分析课文中的实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培养积极的心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主题,分析实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如何在苦难中寻求快乐。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和主题,分析实例。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如何在苦难中寻求快乐。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最苦与最乐》课文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最苦”与“最乐”的案例、故事或文章。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最苦”与“最乐”的思考。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内容,分析其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经历或了解的“最苦”与“最乐”的案例,互相交流感受和看法。

4. 课堂分享: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小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主题:最苦与最乐。

解释课程目的:探讨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最大的苦和乐是什么?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并简要讨论。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分享的质量。

第二章:最苦的经历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享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苦的事情。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精神。

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苦的事情。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以及从中得到的教训。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苦的经历。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第三章:最乐的经历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享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乐的事情。

2. 培养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珍惜它们。

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乐的事情。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经历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乐的经历。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质量。

第四章:从苦与乐中成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析并反思自己在最苦与最乐的经历中的成长。

2. 培养学生从困难中吸取教训,并用于个人成长。

教学内容:让学生分析自己在最苦与最乐的经历中的成长。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困难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契机。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苦与最乐的经历。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全班分享,并分享自己的成长和教训。

第五章:最苦与最乐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探讨最苦与最乐的经历对自己生活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的态度。

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最苦与最乐的经历对自己生活的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苦与最乐的经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生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3. 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 难点: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无数的痛苦和快乐。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深入研读1. 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2. 学习本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自己认为最苦和最乐的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承担责任的经历。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文章的论点。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

2. 以“我的责任”为题,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掌握生字词。

2. 难点: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生活中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从而引出课文题目。

2. 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然后,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深入探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最苦与最乐”的句子,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面对苦难和担当责任。

5. 小结作业: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并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记录自己生活中最苦或最乐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通过提问、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和感受。

2. 作业:布置一篇短文写作作业,让学生记录自己生活中最苦或最乐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让学生预习下一篇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大意。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回答和短文进行点评和反馈,了解学生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故事内容,并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语言、句式、情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人生的苦乐、体悟劳动的价值、珍惜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中的重要语言、句式、情感。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感悟人生的苦乐以及劳动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劳动的价值,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创新探究。

2. 激发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对故事人物的行为与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预习环节教师将故事打印出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带着该故事给您的父母讲述时,你会用哪些话语来表达?2. 导入环节教师为学生带来一个问题,“劳动有什么价值?是不是工作就是一种苦?”。

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3. 学习与讲解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细读故事《最苦与最乐》,并用心理学和哲学角度进行讲解。

讲解重点如下:1)利用故事中的细节为学生呈现出一个劳动的世界。

2)教师可深入浅出地讲解“渐进式力量训练”的理念。

3)教师可结合故事细节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最苦”与“最乐”之间的对比。

4)在讲解完成后,引导学生做读后续写,通过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增强故事表达的有效性。

4. 课堂实践环节1)结合课堂讲解,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和思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苦难,我们如何化解这些困境?3)学生自带材料,进行小组报告。

材料包括优秀书籍、影视资源、生活经历等。

4)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安排学生参与社区劳动,劳动后学生需要写一篇关于劳动的心得体会,从而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劳动的价值,增强对劳动的认识和感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总结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任选一位,分享劳动的感受、价值以及未来的个人打算。

引导学生从劳动中寻找乐趣,从中汲取力量,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四、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关于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的阐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承担起责任,勇于担当。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最苦与最乐》这一课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思考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梁启超所阐述的责任感、担当精神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课文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感觉这部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5.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课文中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梁启超在文章中表达的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理解其深层含义。
-语言表达技巧:分析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以及句式结构,如对比、排比等。
-文章结构分析:掌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明确各段落的功能和联系,学习如何组织文章。
2.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与运用,提高朗读、解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见解。
4.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第15课《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背景、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作者背景: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2.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艰苦”、“责任”、“快乐”等。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认识到人生中的苦与乐是相对的,如何在面对苦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1.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

1.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学会在面对苦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方法3.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悟,共同探讨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3.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活中的苦与乐,从而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四、教学内容4.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最苦”与“最乐”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

4.2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生活中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苦与乐,并思考如何面对。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心态。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5.2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过程6.1 课程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

6.2 案例分享:教师分享更多关于“最苦”与“最乐”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苦与乐的相对性。

6.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苦与乐,并思考如何面对。

七、课堂互动7.1 问题解答: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7.2 小组竞赛:教师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点。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理解课文的基本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学生挑战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引入课文:你认为什么是最苦的事情?你认为什么是最乐的事情?请举例说明。

Step 2 阅读课文(25分钟)1. 教师放映教学课件,让学生跟读课文。

2. 分组朗读: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分组朗读。

3.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 班级活动:读一读,告诉同学们主人公经历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 小组活动:为什么说最苦和最乐是相互联系的?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文理解题目。

1. 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问题。

- 主人公在家庭中遇到了哪些苦和乐?- 为什么说苦和乐是相互联系的?2. 学生尝试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写一篇文章概括。

Step 4 情感交流(10分钟)学生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苦和乐?- 你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 你有什么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方法?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和复习,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内容。

- 本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节课你做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五、板书设计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家庭苦与乐相互联系让苦带来力量,让乐带来希望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阅读课文和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最苦与最乐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责任的含义。

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责任”这一话题。

二、检查字音(课件出示)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四、学习课文,整体把握(一)我是课堂小主人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情况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对字、词、句的理解方面。

2、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

3、从文章内容与结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难点思考: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作者是如何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作者为证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语、俗语?4.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学生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五、总结课文,梳理结构(课件出示)六、巩固练习(课件出示)文章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齐读最后一段,看哪些句子分别照应了“最苦”和“最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最乐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最苦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契()悲天mǐn()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1、学生自我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新课导入苦与乐是一种人生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请用一句话分享一下你生活中的痛苦或者快乐的事情。

(师生互动)看样子,正确的“苦乐观”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生活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是什么呢?请看课文《最苦与最乐》,看看梁启超先生是怎么说的。

一、快读——整体感知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几种读书的方法。

第一种读书方法是快读。

快读就是快速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文章。

在之前的学习中,大家肯定有很多快读的方法吧,咱们来分享一下,怎样实现快速地阅读?(师生互动)PPT呈现:【快读的方法】第一,紧扣标题来读。

第二,抓住关键信息来读(如中心句、过渡句)。

第三,适当提炼概括。

师:请用刚才这些“快读”的方法,在两分钟之内读懂课文。

PPT呈现:请划出最能表达作者“苦乐观”的文字。

(学生默读两分钟后交流)师:说一说划这一句的理由。

(师生交流)师:请做笔记,把理由及时批注在文字旁边的空白处。

(学生批注)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刚才我们找到的一些关键句。

PPT呈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中心句,照应标题)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中心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过渡句)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中心句,照应标题)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直抒胸臆,观点明确)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中心句)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中心句)师:这是抓住关键信息来快读。

咱们来读一下,女生一句,男生一句,括号内容不读,女生先开始。

师:最苦是什么,最乐是什么?(师生交流)——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4

《最苦与最乐》教案4

最苦与最乐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苦”和“乐”在人生中的不同表现和体验,并认识到人生中苦乐相生,互相补充的道理。

2.提高学生积极应对困境和负面情绪的能力,培养乐观向上、向善向美的心态。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他们对现实生活和自身情感的感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案例分享——“最苦”的经历•学生自愿分享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最苦的事情,教师做简短的点评和引导。

2.案例分享——“最乐”的经历•学生自愿分享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最开心的事情,教师做简短的点评和引导。

3.小组讨论——如何应对“最苦”的经历•分小组讨论,针对“最苦”的经历,如何应对和处理。

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发表讨论结果,其余学生评议和补充。

4.小组讨论——如何分享“最乐”的经历•分小组讨论,针对“最乐”的经历,如何分享和传递。

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发表讨论结果,其余学生评议和补充。

5.课外作业——写一篇短文:“最苦与最乐”•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写一篇与“最苦”和“最乐”相关的文章,既包括自身经历,也要包括自己的感悟和启示。

教学方法1.案例分享和小组讨论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体验和思考,借助群体智慧寻求解决方案。

2.教师引导式的点评和评议,既提高学生对“苦”和“乐”的认知,也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3.课外作业要求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记录及小组代表的发言。

2.课外作业的短文评分和学生自评。

3.学生口头表达和笔头作业的评估和反馈。

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明确,把握痛苦和快乐在生命中的大意,切勿让人产生过分的消极情绪。

2.引导,帮助和评议是教师的重要作用,要以平和、关怀和理解为基础,才能达到育人的效果。

3.课外作业重在启发和促进,应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心路历程,而不是简单的复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教师: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
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3、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略读的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略读法、合作研讨、质疑探究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查找有关梁启超和创作背景资料、解决生字词;
2、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选取课文朗读视频。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

2、略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整体感知课文,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一、导入新课: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张潮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启超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走近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苦”与“乐”是9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乏哲人志士精彩的论述,也不乏平常老百姓深刻的思考。

而作为思想家的梁启超,则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写出了自己对苦与乐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四、词语把握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契.约(qì)卸.却(xiè)悲天悯.人(mǐn)循.环(xún)
恩惠.(huì) 监督.(dū)安分.(fèn) 纵.(zòng)然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失意:不得志。

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五、整体感知
1、人生什么事最苦?哪些段落写最苦?
2、人生什么事最乐呢?哪些段落写最乐?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4、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分——总
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本文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了我们,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

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四、课堂小结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

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

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

五、作业设计
发散思维活动:
仿句“责任是灯下完成作业的坚持,责任是。


示例:责任是在教室打扫卫生的坚守/责任是为父母主动做事的孝心/责任是学业上创造佳绩的心愿……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深刻主题,现在我们就来合作研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究写作方法。

二、合作研讨
小组合作研讨,发表看法:
1、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排比。

在否定了“贫”“失意”“老”“死”之后,引出了“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2、第二段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什么?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什么?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
明确:知足、安分、达观、责任
3、第二段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明确:因为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4、第三段列举了哪些具体的生活事例?说明了什么?
明确:“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是人生最苦的事。

5、第三段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明确: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6、第四段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1)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含义: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含义:本来担心或害怕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

(3)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含义: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在尽责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证明了“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浅显易懂。

7、第五段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明确:(1)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含义:君子一生担心对社会国家所负的责任没有做好,因而终身都处于忧虑之中,但不会有一朝一夕对个人的遭遇的激愤。

(2)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含义:(士)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到死方休,不是很遥远吗?
证明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

8、第五段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因为“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所以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9、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明确:证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10、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明确:最乐——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苦——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三、写法探究
思考与讨论,小结:
1、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论证方法:引言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2、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好处: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流畅,气势磅礴;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使语气更强烈,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四、课堂小结
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

学习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

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整理与文中警句意思相近的名言,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小组讨论后,发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2、读完本文,联系自己说说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
小组讨论后,发言:
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③尽贵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六、布置作业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
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2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