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精讲)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精讲
第十七课 Lesson Seventeen
第十七课 Lesson Seventeen第十七课:探索未知的知识之旅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每一课都像是一扇通往新知识领域的大门。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第十七课,开启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学习之旅。
这第十七课,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箱,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的面纱,挖掘其中的宝藏。
它或许不像第一课那样充满了新鲜感和懵懂,也不像最后一课那样承载着满满的总结与回顾,但它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这一课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一些全新的概念和理论。
这些知识或许一开始会让我们感到有些困惑,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旅人,不知道前方的道路究竟通向何方。
但正是这种未知,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探索欲望。
我们努力地去理解、去消化,试图在这一片混沌中找到一丝光明。
比如说,在数学的第十七课中,可能会引入复杂的函数运算,那些看似密密麻麻的符号和公式,就像是一道道难以跨越的关卡。
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推导、去计算,最终成功解决问题的那一刻,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又或者在历史的第十七课,我们可能会了解到一个鲜为人知的时代,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和人物,在书本中逐渐鲜活起来。
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着那个时代的兴衰荣辱。
学习第十七课,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锻炼。
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观点和方法。
就像在解决一道数学难题时,我们可能会尝试多种解法,从中筛选出最优的方案。
这种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将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都能够从容应对。
同时,第十七课也是对我们耐心和毅力的考验。
有时候,学习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会犯错,会感到沮丧。
但正是在这些困难面前,我们不能轻易放弃。
坚持下去,不断地尝试和改进,我们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课堂上,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他们就像是明亮的灯塔,为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指引方向。
他们用生动的讲解和耐心的解答,帮助我们消除疑惑,让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高一历史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一)阶段特征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二)学习重点1.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
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3)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4)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有了较大发展,这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
以上这些情况表明,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①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力图避免内战,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② 与国民党举行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使民主力量取得了主动权。
部编三年级上17课《望洞庭》精讲古诗 课件
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
语 文
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
上
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
册
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
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
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
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析古诗
望 洞 庭
拓展提高
2
0 2
1、哪句诗交代了作者写诗的时间?
3
什么时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
三
年
湖光秋月两相和,秋天。
级
语 文
2、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物?
上
册
洞庭湖、秋月。
3、你能描述一下“两相和”的景象吗?
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悟诗情
望 洞 庭
拓展提高
2
悟诗情
0
2
5、赏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
望
年
洞
三
作者前半句写“潭面无风”,后半句写
庭
年
级
“镜未磨”,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语
文 上
比喻
册
诗的大意: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
色交相融和,
新知讲解
2 0
潭 2
3
面 年
三 年
无 级
语
风 文
上 册
镜 未 磨 。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望 洞
潭面:指湖面。 庭
镜未磨:比喻洞
庭湖湖面平静,
湖中景物迷蒙。
诗的大意:
湖面风平浪静如
同未磨的铜镜。
新知讲解
2 0
遥 2
3 年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件 精讲篇 教材系统复习 第17讲 电功、电功率
(3)断开S1,闭合S、S2,R1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当变阻器滑片移动到b端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大,由串联电阻
的规律和欧姆定律,通过R1的最小电流:
U
12 V
I小=R1+R2=30 Ω+50 Ω=0.15 A,
故电阻R1消耗的最小电功率:
P小=I2小×R1=(0.15 A)2×30 Ω=0.675 W,
题图
答图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应放在 B(选填“A”或“B”)端.
(3)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在完成第1次实验后,若还需测量小灯泡的额
定功率,需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A A (选填“A”或“B”)端移动,直到
电压表示数为2.5V,若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
功率为0.08. W. 实验次数8 电压/V 电流/A 电功率/W 灯泡亮暗情况
命题点3:与电功率相关的“极值”和“范围”计算
8.★(2020·眉山)两个定值电阻,甲标有“10 Ω 1 A”,乙标有
“15Ω 0.6A”,现把它们连入由一个开关和电源组成的电路,以下说
法正确的是
( D)
A.甲、乙并联时允许干路最大电流为1.6 A
B.甲、乙并联时允许乙的最大功率为9 W
C.甲、乙串联时允许电源最大电压为19 V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图甲实物电路的连接,注意导线不能交
叉.
如图所示
题图
答图
(2)实验小组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小灯泡不亮, 电流表和电压表均无示数,若电路中仅有一处故障,则故障原因不可能 是B B . A.电流表断路 B.小灯泡断路 C.滑动变阻器断路
(3)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八上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精讲+同步练习题
知识点整理战略转移o背景: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没有能突围,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o第五次饭“围剿”失败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o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o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o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西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渡过乌江攻克重镇遵义↓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o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o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遵义会议o时间:1935年1月。
o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o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微课视频考点整理一、长征(战略转移)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博古、李德等人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二、长征的路线:★★(1934.10——1936.10)1、路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陕甘(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2、遵义会议(1935.1)——转折(1)内容:①集中力量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第十七讲 圆和扇形的面积计算
第十七讲圆和扇形的面积
课题
圆和扇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推导并会初步运用扇形面积公式;
2.通过对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对新问题的探究能力;
3.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扇形面积公式
2.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内容
知识结构
一圆的面积
知识精讲
1、圆的面积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设圆的半径长为r,面积为S,那么:圆的面积2
S r r r
ππ
=⨯=.
例题解析
【例1】(1)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结果保留π)
(2)圆的直径是6米,它的周长是______米,它的面积是______平方米;(π取3.14)
(3)圆的周长是25.12分米,它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分米.(π取3.14
【例2】有大小两个圆,如果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则大圆的周长是小圆的______倍,大圆的面积是小圆的______倍;如果大圆直径是小圆半径的4倍,则小圆面积是与大圆面积的比是______.
(A)面积扩大为原来的4倍(B)面积扩大为原来的2倍
(C)面积不变(D)面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14.半径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圆心角不变,扇形面积……………()
(A)扩大为原来的两倍;(B)扩大为原来的四倍;
(C)不变;(D)缩小一半
三、解答题(共58分)
15.已知电风扇的叶片长约50㎝,求风扇转动时叶片扫过的面积. (8分)
16.如下图,在半径为5米的圆形花坛周围修一条宽1米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 (10分)
17.直径为18㎝的圆中,圆心角40°的扇形面积是多少?(10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同步精讲课件
背景链接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曹文轩家住在一条大河 边上。曹文轩的父亲做了几十年的小学校长,他们的家随他而迁移 ,但不管迁移之至何处,家永远傍水而立,曹文轩已经习惯了那样的 湿润的空间。于是曹文轩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在1995年开 始创作小说《草房子》。”
文体知识
成长小说
此概念最初源于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颇重要也常见的一个 类型。简单说来,这类小说处理的是主角(几乎清一色为男性,那 年头女性好像不被视为有成长启蒙的可能)自幼年或少年至成年、 自天真无知至成熟圆滑的历练过程:或许进入社会吃亏吃苦而逐渐 明白世途艰伟人心险恶,或许经历某个或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 所领会有所改变;而在这番「转大人」的领会和改变完成之际,故 事亦於焉到达(美满的,或虽不美满但尚称释然的)尾声。
怎样理解《孤独之旅》的“孤独”?
从小说具体情节来说,杜小康不得不离开同学、学校,和父亲两个 人去放鸭,从而脱离了熟悉的社会环境和群体,由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同时,“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也让他感到恐惧和无助,这既是实 写人面对大自然时的感觉——“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让“杜 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也写出了杜小康不知道自己还要走 多远,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样子,对前途怀抱着迷茫和恐惧。凡此种种, 都是“孤独”的肇因。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 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伤。他说不明白自己为 什么想哭。”这里的“哭”有什么含义?
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 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 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 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 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三年级上册语文精讲古诗17课《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 的北部,是我国第二 大淡水湖。八百里洞 庭,烟波浩淼。水天 相接,朝晖夕映,气 象万千。湖中有君山 ,山上有诸多名胜。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三年级上册语文 精讲古 诗17课 《望洞 庭》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知背景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三年级上册语文 精讲古 诗17课 《望洞 庭》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新知讲解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 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 容。《竹枝词》、《柳枝词》和 《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 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 《刘梦得文集》。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三年级上册语文 精讲古 诗17课 《望洞 庭》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课堂练习 按诗的节奏和抑扬来读背古诗。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三年级上册语文 精讲古 诗17课 《望洞 庭》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 磨。遥望/洞庭//山 水翠,白银/盘里// 一青螺。
读古诗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三年级上册语文 精讲古 诗17课 《望洞 庭》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 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 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 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 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 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 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 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 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知作者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三年级上册语文 精讲古 诗17课 《望洞 庭》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新知讲解
记拼音
jìng mó cuì luó
第17课《孤独之旅》九年级语文上学期名师精讲课堂(统编版)
“我不去放鸭了”“带着哭腔”
恐惧 无助
迷茫
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 小卑微,害怕胆怯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 水面” “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 子?” “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 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迟迟 不能入睡”
寂寞 孤独 想家
“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 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 了”“开始想家”“做梦看到 母亲”
作者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辍学,随父亲
课
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少年
文
主
心理成长的轨迹,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苦、孤寂
旨
的环境中磨炼自己,这样才能迅速地成长,变得更
加顽强、更加成熟。
孤独之旅
曹 文 轩
01 自主预习
学
1.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意义。
习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
目
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标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 , 当代作
家、儿童文学家,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
走 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主要作品有《草房 近 子》等。本文就节选自《草房子》。 作 2016年,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 者 成为获得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作家。
写出了鸭群向芦荡行进的 情形,以鸭的无忧无虑反 衬了父子俩的茫然孤寂。
将鸭拟人化,写出了鸭的 乖巧,时常看看主人是否 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的 心理和动作,也衬托了父 子俩的恐慌。
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 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 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 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 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 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 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 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 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 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 嚓声。
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讲解
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讲解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天都峰吗?它是怎样的?爬天都峰又是怎样的感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天都峰》这篇课文。
二、初步了解课文。
1. 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录音。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
3. 交流、讨论。
学生质疑并解决,重点问题可以存疑。
A、爬天都峰有什么困难?在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感情地朗读相应的课文。
)B、天都峰是怎样的峰?“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C、“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后,相互道谢说了些什么?你对他俩说些什么?三、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1. 通读全文,选择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
2. 分组检查读书情况。
3. 回答简单的问题。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朗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部分,注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五、体会课文中的道理。
1.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 在困难面前,两位老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讨论并再读读课文中的有关部分。
3. 学生发表看法。
4.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习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那么,请你们说说,从这篇课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5. 学生发表看法。
6. 教师小结并板书:从这篇课文中,我们体会到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六、课外延伸。
请你就“请谈谈你对战胜困难与实现理想的关系的理解”这个问题搜集一些名言警句或名人故事,准备与班上的同学进行交流。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知识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是《少年闰土》,以下是该课文的知识点梳理:1. 文学常识:《少年闰土》的作者是现代文学家鲁迅,课文选自他的小说《故乡》。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小说、散文、随笔、杂文、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2. 重点字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装弶:安装捕鸟的陷阱。
竹匾:一种用竹子编成的方形或圆形的扁平器具,常用来晒东西或捕鸟。
窜:逃跑。
郑重:严肃认真。
祭祀:旧时代向神祈求免灾的仪式。
高墙:高耸的墙壁,多用来形容建筑物的外观。
希奇:稀奇少见。
3. 重点句子分析:“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闰土的丰富经历和知识的羡慕与感叹,也反映了“我”与闰土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视野。
4. 课文主旨概括:《少年闰土》通过“我”与闰土的交往和对话,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纯真的情感。
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之间的真诚友谊和勤劳勇敢的品质。
5. 人物形象分析: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好奇,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他勇敢、机敏,对自然和动物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些都使“我”十分羡慕和钦佩。
6. 写作特点赏析: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对话,刻画了闰土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此外,作者还通过闰土与“我”的对比,突出了他们之间的生活经历和视野的差异,从而深化了主题。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农村生活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得文章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7. 课后习题解答: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种题型旨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七课教案精华梳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七课教案精华梳理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七课是一篇关于乡村生活的文章,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乡村小学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她的教育理念。
这篇文章内容深入,表达真挚,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和生活的真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村学校的师生生活和学校的教育现状。
2.理解小说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和教育理念。
3.培养学生的生活情感和品德,增强学生的生活感受。
4.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课前导学1.激发学生对乡村、教师、学校、农村生活的兴趣,讲解学生可能不了解或不了解的乡村话题。
2.阅读乡村生活相关的书籍,了解生活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3.通过图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出农村学校教师的生活。
4.开展相关主题班会,加深学生的生活感受,引导学生对生活有所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几幅图片展示一下农村学校的环境和师生生活,引导学生注意到农村学校教师的生活状态和教育现状。
2.整体阅读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和体裁,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全文,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情感。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节,进一步理解小说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3.理解文章引导学生逐段理解文章的内容:第一段铺陈背景,第二段表现小学教师的生活状态,第三段突显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第四段表现小学教师的奉献精神。
4.文学欣赏教师针对本文的文学特点,进行文学欣赏。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并探讨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意义。
5.情感交流通过探讨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小学教师的生活状态和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情感上更深入的理解这篇文章,并在讨论中积累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四、课堂延伸1.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探讨本文要点和意义,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写作任务让学生仿写这篇文章,并注重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阅读任务推荐学生阅读与农村生活和乡村教育相关的文章,并进行阅读笔记和阅读收获的总结。
五、评估反思1.口头评估通过提问、讨论、个人表达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的知识点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名为《骆驼祥子》的小说。
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平民出身的小伙子祥子的励志故事,他艰苦卓绝,奋斗不止,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本文将就这一课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篇小说。
一、小说的基本概念及写作手法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描写人类生活中的故事和情感,通过深刻的思想内涵来表现社会的情况和人性的本质。
小说的写作手法非常多样化,如写景,描写人物,铺陈思路等。
在《骆驼祥子》中,作者鲁迅采用了许多手法,如巧妙的比喻,对比和反衬等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这些手法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和文学价值。
二、祥子这个人物形象祥子是一位来自普通家庭的年轻人。
在小说中,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是一个勤奋,诚实,有爱心的年轻人,在人生道路上经历了挫折和苦难,但是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三、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小说《骆驼祥子》的主题是奋斗,是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困难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小说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理性看待生活,着眼未来,坚持奋斗,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同时,小说还表现出了对封建家庭的批判和对农民及小商人的同情,呼吁社会注重劳动者的权益,推动社会发展。
四、小说的文学价值作为一篇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小说,《骆驼祥子》写实严谨,形象生动,语言简练。
它不仅成功地表现出了祥子这个人物的形象和悲惨遭遇,而且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在文学上,《骆驼祥子》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性,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总之,在读完《骆驼祥子》这篇小说后,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奋斗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们还应该对社会底层人物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发展。
部编三年级上17课《望天门山》精讲古诗 课件
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
0
2 3
三 年
门
级 语 文
中
上 册
断
楚
江
开
,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望
天
楚江:即长江。因
门 山
为长江中游地带属
楚国,所以叫楚江。
中断:指东西两山
之间被水隔开。
诗的大意:
高高的天门山被长
江从中间劈开。
新知讲解
2 0
碧 2
3
水 年
三 年
东 级
语
流 文
上 册
至 此 回 。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望
0 2
山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3
1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望
年 三
背景介绍:首先,我介绍了李白的生平和《望天门山》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
天 门
年 级 语
课 后
的基本信息和背景知识。 逐句讲解:我逐句讲解了古诗的内容,通过讲解每个字的意思和上下文的联系,让学
山
文 上 册
小 结
山
青山 相对出
孤帆 日边来
山水相映 动静结合
知脉络
望 天 门 山
雄伟秀丽
新知讲解
2
0
2
3 年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
三 年
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
级 语
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
文 上
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
册
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
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
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由
近及远地展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17课动物笑谈(学生版+解析)
第17课动物笑谈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学习科学小品的写法2.引导学生抓住“谈”来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笑”来体会行文活泼幽默的特点。
3.感受作者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知识点01 梳理文脉或作者思路。
【即学即练1】(一)、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
并体会其作用。
参考示例:中心句,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妙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
作用:总括全文,表明文中逗笑的主角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
“逗笑”全文的文眼,全文写了令人好笑的趣事。
(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梳理课文结构,并划分层次。
参考答案:内容概述:本文通过叙述“我”与小凫及鹦鹉“可可”之间的趣事,表现了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以及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第一部分(1):总写。
研究动物行为,常发生一些趣事。
第二部分(2—9):分写“我”进行小凫实验的趣事。
第三部分(10—19):分写“我”和可可的趣事。
(三)、文章写了哪四个有趣的场景?哪些事件写的详细?哪些简略?参考示例: 学母水鸭叫声,屈膝爬行;为唤回可可,在公众场合模仿鹦鹉难听的鸣叫声;可可咬掉老教授身上的扣子,整整齐齐各排一堆;可可把鲜艳的毛线缠到门前的柠檬树上。
目标导航略写小凫的代孵经过和结果,详写自己动手做有关水鸭子的实验和自己养黄冠大鹦鹉“可可”的过程,详略处理得当,突出了重点对象。
有详有略,作者根据行文的重点和主旨决定详略。
(四)、怎样理解“逗笑”的作用?试简要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示例:“逗笑”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写了与动物间好笑之事。
在内容上,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众人对“我” 的不理解;在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精讲古诗-17课《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部编版(共18张PPT)演示课件
C、秋季西子 D、冬季女子 (1)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酒)时(看到的景象)。
3、你还读过苏轼的其他写景诗吗?
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
新知讲解
水 光 潋 滟 晴 方 好 ,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潋滟:形容波光 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 诗的大意: 波光闪动的晴天景 色真好,
黑云翻墨未遮山, 欲景把象西 有湖什比么西不子同,?
(淡2妆)浓次抹句都描是写那雨么天合中适的,山美色妙“多空娇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曾山写色下 空大蒙量雨有亦关奇西。湖景物的诗。
白雨跳珠乱入船。 水3、波你荡还漾读的过晴苏天轼,的景其色他真写好景,诗烟吗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
23、有 你人 还评 读价过这 苏首 轼诗 的是 其他“写前景无诗古吗人?,后无 A3、你春还季读鲜过花苏B轼、的夏其季他时写雨景时诗晴吗?
苏轼 4雨、(“亦欲奇把)西:湖山比色西空子蒙,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这首诗好就好在它从整体上对西湖做了观照和评价,非写一时一处之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同时,又不失文学艺术性 31、诗这人首抓诗住写(了西)湖的什特么征时描候写的西景湖色的?风采神韵。
的其他写景诗吗? C学、识秋渊季博西,子喜D好、奖冬励季后女进子。
3C、你秋还季读西过子苏D轼、的冬其季他女写子景诗吗? 学曾识写渊 下博大,量喜有好关奖西励湖后景进物。的诗。
如: 表曾达写了 下诗大人量对有西关湖西的湖赞景美物之的情诗。
1空、蒙这:首细诗雨写迷了蒙西的湖样什子么。时候的景色?
望湖楼醉书 景淡象妆有什么不同?
C、秋季西子 D、冬季女子
七年级语文第17课《论语》十则;第18课《扁鹊见蔡桓公》人教四年制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第17课《论语》十则;第18课《扁鹊见蔡桓公》人教四年制【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17课《论语》十则;第18课《扁鹊见蔡桓公》二. 学习重点:1. 了解古文的作家作品。
2. 识记文中的生字、实词,了解一些虚词的用法。
3. 理解每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及其蕴含的哲理。
三. 请跟老师一起学:17课《论语》十则(一)关于作家作品《<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十条。
这都是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
“论”(lún)的意思就是“编纂”的意思,所以从标题可知《论语》是记录孔子的谈话和他与弟子问答的书属于语录体的散文集,《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全书共20篇492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先后有三千人,著名的有72人。
孔子主X“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自汉朝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基础知识1. 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知”通“智”,智慧。
“女”通“汝”,你。
2. 重点词语解释: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罔:迷惑。
殆:疑惑。
耻:动词,认为……可耻。
是以:因此。
是,这,此。
以,因为、由于。
默而识.之:“识”读作zhì,记的意思。
川:河流。
斯:这,文中指河水。
逝:流逝。
舍:止息。
尝:曾经。
诲:教导。
愠:怨恨。
善者:指优点。
倦:疲倦。
厌:满足。
(三)按内容归纳句子1.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2. 谈学习态度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 谈学习兴趣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 谈个人道德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四)连词“而”字的用法。
第17课《孤独之旅》课件精品
嬉闹 xī 掺杂 chān 空旷 kuànɡ 炊烟 chuī 镰刀 lián
字词积累
稠密 chóu 胆怯 qiè 觅食 mì 戳破 chuō 驱除 qū
◆生难字
雍 yōnɡ 撅断 juē 撩逗 liáo 旧茬 chá 逃窜 cuàn
字词积累
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厚实: 丰富;富裕。 嬉闹: 嬉戏打闹。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撩逗: 挑逗;招惹。 驱除: 赶走;除掉。 戳破: 刺破。
◆词语积累
字词积累
◆词语积累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置之不理: 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浩浩荡荡:形容广阔或壮大。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天昏地暗:形容乌云密布或刮大风时飞沙漫天的景象。
内容解读
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 杜小康、杜雍和
环境 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茫然、恐惧
内容精讲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 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 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 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害怕、胆怯
内容精讲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 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寂寞 痛苦
恐惧
孤独 磨难
【环境描写】
鸭群
芦苇荡
暴风雨
内容精讲
内容精讲 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面对芦荡: 害怕胆怯
不再恐慌
暴风雨给杜小康一个成长的舞台
可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
(2)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
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
(3)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 联合国 的合作,为解决
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
努力。
(4)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出席
亚太经合组织
非正式会议、 亚欧 首脑会议、 中国—东盟
能力提升精讲
提升点二如何认识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因此我国注重发展 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20世纪70年代,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缓和,我国开始注重发展与 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关系;而新世纪初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 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 合作,举办了APEC会议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知识点二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
(1)背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 国实行 封锁禁运 、 包围威胁 的政策。双方敌对
的状态长达20多年。②随着中国 国际地位 的提高和
国际形势
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
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领导人 首脑
非正式会晤等,加强国际合作。
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布
局: 全方位
、 多层次
、 立体化
。
4.意义:中国的
国际地位
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
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
国际事务
中发
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能力提升精讲
提升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意义 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影响: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胜利,提
(2)过程:①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基辛格 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②1972年,
尼克松 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
《 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 1979 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 是中国
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2.对美国的影响:它标志着美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国际社
会之外的政策彻底失败。 3.对世界的影响:它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有
利于打破超级大国通过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4.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来自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联合国成立于 1945 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 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之一, 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
(2)恢复: 1971 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 民共和国在 联合国 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 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 田中角荣 访华,中日两国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 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1.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 独立自主
交政策,坚持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和平外 的基
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成果
(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 中美 、 中日 关系稳定发 展,逐步实现 中苏 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 欧盟 国家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