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财政思想

合集下载

财政发展史演讲稿范文

财政发展史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财政发展史这一重要课题。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今天,我将从历史的角度,为大家梳理我国财政发展史,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份丰富的知识盛宴。

一、古代财政发展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我国财政制度尚未形成,国家财政主要以征税为主。

当时,征税对象主要是农业,征税方式有实物税、力役税等。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祭祀、战争和官吏俸禄等方面。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改革财政制度。

齐国管仲提出“轻重之术”,主张通过调节粮食价格来控制国家财政。

楚国吴起实行“法治”,强化征税力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战争和官吏俸禄等方面。

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财政制度逐渐完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工程建设、官吏俸禄等方面。

4.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财政制度相对混乱。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战争和地方官员俸禄等方面。

5.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财政制度进一步发展。

隋朝实行“均田制”,推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负担。

唐朝实行“两税法”,进一步规范税收制度。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工程建设、官吏俸禄等方面。

二、近现代财政发展1.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我国财政陷入困境。

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试图振兴国家财政。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2.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

这一时期,我国财政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北洋政府实行“新税制”,试图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然而,由于战乱不断,国家财政仍然困难。

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财政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50年,我国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为财政发展奠定基础。

1956年,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

在奴隶制时期,适应当时的井田制而产生了“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以及“分田制禄”等制度。

春秋时,随着私垦土地的增多,井田制受到冲击,出现了“初税亩”、“相地而衰征”等税制。

在这段一千多年时间里,赋税几乎全部按土地征收。

封建社会初期,税收变化表现为“封建社会初期税收变化”。

封建社会中期,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公田私王消长剧烈,私田中的自耕农小块土地占着相当比重,税制实行地、丁、户并征,而以按丁、按户为主。

到了唐代中叶,随着均田制的设立与衰落,地主土地所有制有了重大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人口无力担负按丁口征税,就产生了以按土地、资产为主的“两税法”。

明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官僚豪强地主凭借特权而免税逃税,致使国家收入锐减,封建财政发生危机;另一方面贫苦农民的赋役负担越来越重,人民和统治者的矛盾趋于激化。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吕氏春秋》的财政思想及启示

《吕氏春秋》的财政思想及启示
( ) 二 因顺使 民
成就万 世 的基 业 。 统地梳 理书 中蕴 含 的 丰 富 财 政 思 想 , 现 《吕氏春 民的爱戴 , 发
秋 》 民本 思想意识 的基 础上 , 含 了许 多 约束政 府 在 包 支 出、 公平税 负 、 免 官 多 扰 民 的思 想 , 当今 许 多 避 对 现实 问题 , 有深刻 的借鉴 意义 。 仍
而精 的设官理 念 , 种思 想 对 当代 的 公务 员设 置也 这 2 .对权 力进 行 约束 。在 中央 集 权 、 权 下放 的 事
是走 。是 故 民 无 常 处 , 利 之 聚 , 之 去 。欲 为 天 具 有深 刻 的借 鉴 意义 。 见 无
静 睛, 主要想使 人 民归顺 , 须 查 明人 民的利 益所 制 度安 排下 , 君 必 自然产 生 了如 何 对 权 力进 行 约束 的 问
人之 欲虽 多 , 上 无 以令 之 , 虽 得 其 欲 , 犹 不 可 子直 谏 的道理 , 提 出三 点 防范 方 法 : 先 , 主应 而 人 人 共 首 君 谨言 慎行 ; 次 , 其 臣子应 直 言敢 谏 , 言善 能 用也 。令人 得欲 之道 , 可 以不审 也 。 也就 是说 , 不 ” 人 修身 养德 ,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1 00年 第 3 期
《 吕氏春秋Biblioteka 的财政思想及 启示 彭晓蕾
( 中南 财经 政法大 学
[ 摘
财 政税务学 院 , 湖北
武汉
407 ) 303
要] 《吕氏春秋》 以民为本 的基础上 , 在 蕴含了丰富的财政思想 : 在支 出上主张精简机构 、 节省开支 ; 在权利分配上主

《 吕氏春秋 》 中的 民本思 想 , 同于 西方 的 民主 不 思想 , 并没 有给 予人 民参与 国家政 事 的权 利 , 惠 民 其 的根本 目的还在 于驭 民 , 如 《 士 》 正 爱 篇所 说 :行 德 “ 爱人则 民亲其 上 , 民亲其 上则 皆乐为其 君死矣 。 ”

财政思想史

财政思想史

1.世卿世禄制:即西周时期,天子通过宗法关系以及分封制、等级制,实行严密的政治统治。

所分封的土地、人民、奴隶,都是世代承袭的一种制度。

2.量入为出:这一思想是指国家在已经取得的收入的基础上,逐一安排支出,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

这是“三代”时期就有的财政思想。

3.封土建国:即分封诸侯,根据爵位的高低给予不同的土地分封以作为其俸禄待遇的区别,建立诸侯国。

这是“三代”时期实行的一项制度。

4.政在养民:所谓“政在养民”,是说制定政策特别是财税政策时,要多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这是“三代”时期提出的。

5.分等征税:是指政府为了落实均平征收的政策,根据不同的植物,运输距离的远近,规定不同的税率,实行分等征税。

这是“三代”(周朝)时期实行的一项政策。

6.赋役有常:这是三代时期所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是指要正常情况下,贡、赋、役的种类、时间、数量相对固定,不随意变更。

7.赋役并重:是指赋与役都与天子的生存息息相关,所以,统治者既重视赋税,也重视徭役。

因为赋和役不仅是天子(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源泉,而且是控制诸侯的重要手段。

8.民有经产:这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提出来的民富思想,即国家稳定需要让老百姓有稳定的财产(即经产),只有“民有经产”才能使民富国也富。

9.均地分力:所谓“均地”是指根据不同的土质,地理状况,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折合,以做“均”的目的,而“分力”是指对获得均地的人所取得的收入,国家再按一定的比例分得一部分。

这是春秋时期齐国所实施一项政策。

10.官山海:即由国家管理盐、铁,实行盐铁专卖,将盐铁之利从商人手中夺回到国家手中,这样既可以避免百姓受到商人盘剥,又可以使国家得利,从而减少对百姓征税。

这是中国专卖制度的滥觞。

最早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推出实施。

11.节用以礼:是指按照“礼”的准则,规范士以上的大小官吏和有知识的人;以法律武器,约束普通百姓。

这是由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来的。

12.平政爱民:“平政”就是要采取一系列符合“礼”的规范,不超越“法”的界限,实行公平的政策和措施,治理好官吏与百姓。

02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02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以储备,不致粮价下跌,荒年国家则平价 抛售储粮,不致粮价急剧上涨。
SWUFE
初税亩
中 国 财 税 史
初者何?始也பைடு நூலகம் 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SWUFE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制度
一、财政收入
中 国 财 税 史
田赋收入:横征暴敛成为普遍现象
工商税收:关税、市税增收
专卖收入 贡纳收入 其他收入
SWUFE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制度
二、财政支出
中 国 财 税 史
军事支出
祭祀支出
王室支出
俸禄支出
其他支出
SWUFE
用田赋即按田征收军赋,这是对作
中 国 丘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即将作丘甲 财 税 制度按丘中的土地均摊军赋进一步改 史 革为完全按田征收的制度。
SWUFE
尽地力之教 尽地力之教是指国家依据土地的肥
中 国 财 税 史
瘠程度,按等级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并
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坚持 “治田勤谨”。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本章主要讲授内容
中 国 财 税 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财政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制度
SWUFE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政治经济背景
中 国 财 税 史
政治大动荡 经济大发展
改革成为主旋律
SWUFE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财政改革
中 国 财 税 史
出产的盐统一由国家经营,实行盐 铁专卖。
SWUFE
赋禄以粟
赋禄以粟即指官员的俸禄以实物
中 国 财 税 史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2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2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财政是国家的生命线,在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成为传统税收文化的最高境界,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本思想则成为传统财政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公共参与国家的财政预算,以此提升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增加国家能力,是我国的财政精神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所在。

一、传统财政文化中的轻税思想古代中国,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思想在我国古代长期占居主导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还颁发过“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天”的劝农诏。

在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古代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田赋、工商税收和官产专卖收入,而在这三者之中,工商税收和官产专卖收入的数量很难有持续的增长,田赋成为绝大部分历史时期的支柱性财政来源,所谓“民之大命,谷米也。

国之所宝,租税也。

”可以说,古代中国是以农业田赋收入作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国家,对于农耕文明的依赖,一方面使得古代君王可以更加轻易地凭借权力获得田赋收入;另一方面,也由此催生了很多田赋征收过程中的财政腐败,而古代思想家立足于国富民强、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轻税”主张,则可以看做是传统财政思想的精华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是贯穿中国古代财政史的主要内容。

财政制度的确立在先,财政政策的制定在后。

自春秋战国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朝代,均由一些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制定和推行了指导国家财政经济活动的财政政策。

纵观历代主朝的财政政策,都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以儒法两家的经济思想和财政思想为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

儒家的财政思想主要是重“仁”、“义”、“罕言利”,主张薄赋敛,均节财用,反对国家干涉经济。

法家的财政思想贯彻“法治”主义,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重财利”,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二是以“人”为制定政策的中心。

历史上的一些理财家,其为政与否对于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重大影响.三是财政政策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土地制度、力役制度、赋税制度、官营专卖制度、工商业政策以及货币制度等,财政政策往往构成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中国财政思想史略第02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思想

中国财政思想史略第02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思想
• 管子认为发展旅游业也是“毋税于天下”、 “外因天下”思想的具体体现。
五、“轻重”思想
• 本书所论《管子》的“轻重”思想,用其 狭义而专指价格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就是 “衡”,也是后世所说的“平准”。
六、关于财政支出思想
1. 用之有止的财政思想 2. 社会保障思想 3. 官禄思想
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管仲及《管子》的财政思想 第二节 孔子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老子与李悝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吴起与墨子的财政思想 第五节 商鞅、孟子的财政思想 第六节 荀子、韩非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管仲及《管子》的财政思想
一、以人为本、富国裕民的思想 二、取之有度的财政思想 三、发展经济事业以增加财政收入 四、发展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外因天下思想 五、“轻重”思想 六、关于财政支出思想 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思想
一、以人为本、富国裕民的思想
1. 以人为本 2. 富国裕民 3. “民有经产”与“均地分力” 4. 土地与人力是财富的源泉 5. 关于“贫富有度” 6. 藏富于民的思想 7. 国家集中分配资金的原理
二、取之有度的财政思想
• 管仲主张既要富国裕民,又要保证国家财 政的需要,就是说,对百姓既要征收租税, 又要“取之有度”。这就是影响中国财政 历史两千余年的“取之有度”的财政思想。 取之有度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反对重税, 主张轻税,但不是无税。
三、发展经济事业以增加财政收入
• 实行轻税政策,财政问题如何解决?只有 发展国有经济事业以增加财政收入。
1. “官山海”思想 2. 垄断山林川泽,获取山林川泽的管理收入 3. “官天财”思想 4. 国家垄断粮食的购销思想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共27张PPT)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共27张PPT)
家累千金 2.秦国公子异人〔即庄襄 王〕, :奇货可居
第九页,共27页。
三、科技文化大飞跃 1、文字:甲骨、陶铸----竹
简、丝帛 2、教育(jiàoyù)〔1〕私学、
教育(jiàoyù)家。如孔子 〔2〕教育(jiàoyù)资料: 论语、礼记、大学
境的百姓,十年不征赋税 • 从事(cóngshì)末业〔商业〕而致贫困者,全
家没收为奴
第二十四页,共27页。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shíqī)财政收入与 支出
• 一、财政收入 • 1、田税 • 夏商周的贡、助、彻-----初税亩〔按田亩面
积或产量征收〕 • 2、军赋 • 所需军费、兵役、劳役均由封建(fēngjiàn)政
府在户籍制度根底上直接向农民征调
第二十五页,共27页。
• 3、其他(qítā)收入 • 关税收入 • 盐铁专卖收入 • 山林特产专卖收入 • 贡纳收入
第二十六页,共27页。
• 二、财政支出(zhīchū) • 1、军事支出(zhīchū) • 2、祭祀支出(zhīchū) • 3、王室支出(zhīchū) • 4、俸禄支出(zhīchū) • 5、其他支出(zhīchū):经济建设〔道路、运
(ɡēnɡ zhī) • 3〕大臣不会因酒废政
第二十二页,共27页。
• 〔3〕人头税:补充(bǔchōng)军费 • 1〕户赋:家有二男以上不分者,加倍征税,
以惩治懒惰之人 • 2〕口赋:对儿童征收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 〔4〕轻田租、减免徭役 • 1〕减免税官:官多税繁,足以败农 • 2〕奖励耕织: • 归顺秦国的诸侯,免除三代徭役,开垦边
第三节 战国时期财政(cáizhèng)改 革
• 秦国财政制度改革(gǎigé):商鞅变法 •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04—商鞅变法.avi

第二章先秦的财政

第二章先秦的财政

齐国
1
晋国
鲁国
楚国
郑国
16
1、齐国的改革(前681年前 645年间)
(1)制国都21乡(四民分 业);全国分50县,每10县为 一属(编户齐民) (2)官山海(国家垄断山海特 产); (3)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肥 差等级征税); (4)按劳绩定俸禄(给官吏按 工作量和工作成绩给俸禄)。
1
管仲
17
2、晋国的改革(公元前6世纪 中叶)
(1)废除奴隶主贵族官爵世卿世禄制,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选拔人才; (2)推行“尽地力之教”,即鼓励农民 充分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 加国家田租收入; (3)实行“平籴法”,即国家在年成好 时,以平价购入粮食,灾年再以平价出售, 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办法来平衡粮食 价格; (4)制定刑法——《法经》; (5)改革军制。
27

1
3、秦国的改革(前359年、前
352年秦孝公用商鞅)
商鞅(约前390年—前 338年),战国时期政治 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 氏,故称为卫鞅,又称 公孙鞅,后封于商,后 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 十九年,秦国大治,史 称商鞅变法。
1 28
(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承 认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土地合法。 (2)均平田税: “訾粟而税; (3)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建立军 功爵制。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打击游惰。 (5)鼓励分家立户,以增加纳税服役和劳动 力的人口. (6)按人征收军赋。
4
二、中国财政产生的时间

由于对财政的概念和本质的理解的不同, 有关中国财政起源问题的认识也一直存在 着分歧,主要有三种观点: 1、国家分配论:即中国财政诞生 于公元前21世纪夏禹时期; 2、公共需要分配论:即中国财政 从原始公社公共财政演变而来; 3、折中论:即中国财政萌芽于原 始社会公共财政。

高校电子课件:中国财政思想史略

高校电子课件:中国财政思想史略
对“厚作敛于百姓” 4.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 5. 生财、节用、讲究效益的思想 6. 厚禄与损禄思想 7. 贮备思想 8. 增殖人口思想
第五节 商鞅、孟子的财政思想
一、商鞅的财政思想 二、孟子的财政思想
一、商鞅的财政思想
1. “内务耕稼,外劝战死”的农战思想 2. 重农抑商政策 3. 统一财政思想 4. 按军功给以爵禄的俸禄思想 5. 运用税收工具促进经济增长的思想
三、国家预算思想的萌芽
• 根据《周礼》 和《礼记·王制篇》记载,制 订预算计划的原则是:量入为出,即根据 历年收入的平均数,安排财政支出,并要 留有节余。
• 预算年度是历年制,即从岁末年初(粮食 入仓以后)到下一年的岁末年初为一个预 算年度。
四、平抑物价思想
• 面对殷商末年至西周初年出现的囤积居奇、抬高 物价、欺诈百姓、以强凌弱、扰乱市场等现象。 统治阶级采取了几种平抑物价的干预手段,以稳 定市场。《周礼·小司徒》记载了两种措施:
• 建立在这种关系上的财政制度的特点是地方分权制。
• 尽管有两级财政体制的形式,即中央财政与地方财 政,但中央与地方之间并无紧密的联系,除了地方 应进的贡、赋,中央按情况给予地方一定的补助外, 在具体制度上还是互不统属的。所以这里所说的分 级财政与后世的分级财政不是一回事。
二、以食货为首的财政政策思想
• 根据《周礼》所载,三代时期的军需用品, 一般都由应役的民户自备,故国家(天子) 并不承担实际的军费支出。这种农忙种田, 农闲练兵,有事打仗(出征),而军需品由 应役民户自备的做法,我们称之为寓兵于农; 这种思想即寓兵于农的思想。
四、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思想
• 救荒思想亦称之为荒政思想,亦即现代意 义的社会救助思想。
二、贡赋均平、分等征税、 国宅无征思想

中国历代财政制度PPT课件

中国历代财政制度PPT课件
25
第五篇 隋唐财政制度
要讲唐朝财政就要从隋代国库制度谈起,因为“唐承隋 制”,尤其是唐初,基本全盘继承了隋的国家制度。从 这个角度说,隋朝可说是唐朝的前驱。隋朝建立初,不 仅“隋氏因周室平齐之资,府库充实”,而且国库组织 基本沿袭北齐制度。
财政特征 1、财政制度从中央集权转向地方分权
安史之乱后的唐政权军阀割据势力大增
21
曹魏时期
1. 尚书由少府系统中独立出来,成为国家财务的中枢。尚书台中 设五曹尚书,其中度支尚书“专掌军国支计”对财政进行统一管 理。少府与大司农负责库藏出纳的具体事务, 二者的职权范围已 不象秦汉时期那样按皇室库和国库两系统来划分,而是按布帛金 银与粮谷薪鱼两类不同业务来划分, 这就使仓和库的分工进一步 专业化。
齐国:管仲,齐恒公(前685年)
把农业生产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改革赋税征收制度,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办法 取民有度的征收原则 盐铁专卖,粮食专营 以公经济收入代替税收收入
晋国改革:前645年
作辕田,作州兵
鲁国改革:鲁宣公15年(前594年)
初税亩
11
二、 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
魏国:李悝,魏文侯41年(前405年)
途 财政管理机构
财政管理制度
上计制度(预算制度) 审计制度
漕运制度 货币制度
20
第四篇 魏晋南北朝财政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室库和国库再无明 确划分,而且国库管理也失去常规。这种变 化的突出表现是秦汉时两套财政管理班子被 合并为一个系统,财权集中于宫廷近待机构 ,由皇帝通过尚书直接掌握整个财政活动, 少府、大司农则变为尚书节制下的两个负责 库藏出纳的业务部门,实际上是皇室库囊括 了国库,国库变成了皇帝的私库。
2、工商税在国家赋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财政思想.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财政思想.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财政思想
•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本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财
政思想。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对 春秋时期有代表性的理财人物及 其财政思想能够有清楚的把握。
•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 管仲的“相地衰征”思想及各
国变法之间的传承关系。
• 本章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管仲的财政思想 • 第二节 其他各国的财政改革
• 也就是说,每家每户都要使 用货币吃粮、食盐、用铁,国家 通过控制货币的敛散和粮盐铁的 买卖,可以获得大量的收入,人 君不用发号令收税,而每个男女 在用钱买卖粮盐铁中便不自觉地 缴纳了税收。
• 《管子》提出的这种“不见 夺之理”同18世纪欧洲提出的 “拔最多的鹅毛而不让鹅叫”是 异曲同工的,而且为中国历代统 治者所采用,从汉代桓宽所著的 《盐铁论》中便可以清楚地看出 这一思想的实践轨迹。
• 益之以刑则富,
富者损之以赏则贫。”即依靠国家 的“刑”与“赏”。
本章复习思考题:
• 1、管仲财政思想评析。 • 2、简述商鞅变法及其历史意义。
• 二、吴起改革楚国财政
• 楚、秦、燕等国的财政改革比三晋和 齐国为晚。由于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奴 隶主贵族的统治面临危机;同时各国变 法的成功也迫使他们起来进行改革。
• 楚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楚悼王 十九年(公元前383年)任用吴起进行变 法,其中有关财政方面的主要是:
• 一是损有余,补不足。楚国的困难
• 二是强令迁移奴隶主贵族。楚国
地广人稀,吴起下令旧贵族带领其 所属百姓充实到大片荒凉地区,变 相的收回了他们原有的土地。
• 总之,吴起的改革,打击了贵族 势力,扶植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精 简了国家机构,节省了国家财政开 支,使楚国国势迅速加强。
• 三、赵奢整顿赵国财政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2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2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2中国古代财政思想财政是国家的生命线,在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成为传统税收文化的最高境界,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本思想则成为传统财政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公共参与国家的财政预算,以此提升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增加国家能力,是我国的财政精神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所在。

一、传统财政文化中的轻税思想古代中国,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思想在我国古代长期占居主导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还颁发过“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天”的劝农诏。

在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古代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田赋、工商税收和官产专卖收入,而在这三者之中,工商税收和官产专卖收入的数量很难有持续的增长,田赋成为绝大部分历史时期的支柱性财政来源,所谓“民之大命,谷米也。

国之所宝,租税也。

”可以说,古代中国是以农业田赋收入作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国家,对于农耕文明的依赖,一方面使得古代君王可以更加轻易地凭借权力获得田赋收入;另一方面,也由此催生了很多田赋征收过程中的财政腐败,而古代思想家立足于国富民强、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轻税”主张,则可以看做是传统财政思想的精华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是贯穿中国古代财政史的主要内容。

财政制度的确立在先,财政政策的制定在后。

自春秋战国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朝代,均由一些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制定和推行了指导国家财政经济活动的财政政策。

纵观历代主朝的财政政策,都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以儒法两家的经济思想和财政思想为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

儒家的财政思想主要是重“仁”、“义”、“罕言利”,主张薄赋敛,均节财用,反对国家干涉经济。

法家的财政思想贯彻“法治”主义,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重财利”,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二是以“人”为制定政策的中心。

历史上的一些理财家,其为政与否对于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重大影响.三是财政政策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土地制度、力役制度、赋税制度、官营专卖制度、工商业政策以及货币制度等,财政政策往往构成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下面是有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欢迎参阅。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称公、称侯,只有楚、吴、越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

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

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

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

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

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春秋时期的经济文化农业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

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

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春秋战国时,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

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了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

手工业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

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

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

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

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

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

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

铸造金属货币产生于春秋时期,晋国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铸币的地区之一。

春秋后期,越国的谷价,每石最贵时六十钱,最贱时三十钱。

税赋春秋时,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

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

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

财政思想

财政思想

硕士学期论文论文题目先秦诸子的财政管理思想——管子与商鞅财政管理思想之比较分析姓名:魏苗苗学号:11060102136系别:彝学学院专业:历史文献学年级:2011级先秦诸子财政管理思想——管子与商鞅财政管理思想之比较分析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群雄并起,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现出勃勃生机。

在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无不卯足了力气发展本国实力,经济是发展的基础,财政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

先秦诸子百家各立其说,在财政管理上也有不少言论传世。

管仲和商鞅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谋士、政治家,他们辅佐君王成就霸业,他们的思想有不同也有相同之处,本文将对他们的财政思想加以对比分析。

关键词:先秦管子商鞅财政管理一、管子和商鞅其人管子(前730—前645年),名夷吾,字仲。

齐桓公时,管仲为相。

四十余年间,他审时度势,主持领导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改革,使齐国势力迅速增强,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的改革措施顺应了潮流,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管子所处时代是春秋中后期,诸侯国的称霸欲望初显,急切想要增强,但还未达到目的。

管子从富国角度考虑提出一系列财政措施,来为其政治理想服务。

商鞅(约前390—前338年),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是战国中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同时又是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相秦(国),推行改革变法,在秦孝公在位期间商鞅主持变法,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商鞅是战国中期之人,与管子所处时代与不同,这一时期诸侯国已经找到称霸的途径,想要实现大一统。

不管是管子还是商鞅都认为财政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必然途径,国家也有必要对经济发展实施调控。

《管子》○1一书中对管子的财政思想有相近的描述,也是先秦时期比较系统和完备的。

同样在《商君书》中的一些篇章对商鞅的财政思想也有相关的记载。

两人的财政思想最突出的就是管仲的“轻重论”和商鞅的“农战”思想。

管子的轻重论是站在封建国家的立场上为国家控制商品流通而构想的理论。

财政史

财政史

任土作贡:即产什么就贡什么,也称贡土所产,传说这是行之于夏朝的贡法。

所谓贡,就是以下献上。

赋役有常: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贡、赋的种类、时间、数量固定,不随意变更。

分田制禄:三代时期,在财政支出中没有专门的俸禄支出项目,但这不等于没有这一项目,而是将这一项目同分封的土地和人民的数量联系在一起了。

分封土地和人民数量的多少,就标志着俸禄的厚薄,而分封土地和人口的数量,又与爵位的高低紧密相连。

爵位越高分封的越厚,反之则越薄。

《周礼》载:公的食禄之地为250里,侯的食禄为133里,伯的食禄为100里,子的食禄为50里,男的食禄为25里。

《礼记》的记载稍有差异。

这就是分等封爵制禄的班禄制,因世代承袭,故又称世卿世禄制。

管子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管仲的财政思想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以人为本”。

并从人的个性出发,制定理财的政策与措施。

将百姓作为理财的出发点和归宿。

桓公说:“安国若何?”管子说:“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

”只有“敬百姓”、让“百姓富”,才能“民不移”、“民不偷”、“民不苟”、“民不憾”,国家的统治才能巩固,社会秩序才能稳定,国家的财政收入才会增加。

孔子的财政思想:一、基于“仁”与“义”的理财观仁与义是针对封建地主阶级兴起后,奴隶制度下的“礼”被破坏后,孔子所强调的,认为,只有仁、义,才能复礼。

他说“民兴于仁”。

其理财思想也是建筑在“仁”与“义”的道德基础上的。

据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即孔子言利有分寸的,不能逾越仁与义的界限,不能超越礼的范围。

二、主张敛从其薄“季孙欲以田赋”。

孔子反对以土地作为赋税的征收对象,因为这种办法不合于“礼”,是“贪冒无厌”。

哀公问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孔子所主张的敛从其薄,就是恢复井田制之下什一而税的彻法,反对对土地征收十分之二的税。

一睹古代的高端财经思想——管仲在国家财政方面的谋略

一睹古代的高端财经思想——管仲在国家财政方面的谋略

一睹古代的高端财经思想——管仲在国家财政方面的谋略管仲的治世思想被收录在《管子》中穿着汉服、听着丝竹管弦之乐的国君和一群臣子,正寄情在羽觞随流波的恬然之中,古韵悠然的画面里,他们正在谈论的话题却是货币和金融。

原来如此具现代感的议题,两千多年前就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

翻阅古籍,时常体会到汉字的神奇,能把数千载的时空压缩在短短的几行字中,重现古人在财政金融方面智慧,让今人从字里行间中一睹古代的高端财经思想。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一旦出现战争,无论大小胜负,必然导致生灵涂炭、财物损失和社会动荡,所以发动战争是在没有其它办法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管仲深谙此理,在国家财政方面,他巧妙地运用计谋,辅助齐桓公用兵不血刃的方式获得并累积了巨大的财富,提升了齐国的综合国力。

最终齐国收服了其它国家,齐桓公因此成为“春秋五霸”第一霸。

读《管子》轻重篇,常于文字之间,感叹两千年之前的古人的经世济民的智慧。

吸引天下之财齐桓公问管仲,应该如何掌握轻重之策?管仲说:“轻重之策没有定数。

物资一动,其它配置就要跟上;获得消息,就要及时运用。

因此,立国若不能吸引天下之财,招徕天下百姓,国祚就不能长久。

”桓公就问:“什么是吸引天下之财?”管仲说:“昔日,夏桀荒淫无道,他的王宫光女乐就有三万人,她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一大早就在端门处唱歌,演奏的音乐,连宫外的街巷中都能听见。

于是伊尹就命薄地闲散的女工织出各种精美的丝锦。

一匹织锦就可以从夏桀手中换来百钟的谷物。

桀的国家,虽是天子之国,但是夏桀不为天下百姓而忧,只追求女乐的钟鼓之声。

因此伊尹通过取得桀的粮食,来控制他的市场流通。

这就是吸引天下之财。

”伊尹之谋在辅助商汤灭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夏商决战之前,伊尹就已通过经济策略,把原本在夏朝流通的财富物资全部转移到了商汤,从内部掏空了夏朝。

伊尹在转移夏朝的财富时,夏桀浑然不知,他崇信奸佞,残杀忠臣。

当他把自己比作太阳时,夏朝百姓愤慨地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跟你一起灭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财政思想
•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本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财 政思想。通过本章学习, 政思想。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对 春秋时期有代表性的理财人物及 其财政思想能够有清楚的把握。 其财政思想能够有清楚的把握。
•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 管仲的“相地衰征”思想及各 管仲的“相地衰征” 国变法之间的传承关系。 国变法之间的传承关系。 • 本章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管仲的财政思想 • 第二节 其他各国的财政改革

就是说:课征房屋税, 就是说:课征房屋税,使人们不 愿建房屋;征牲畜税, 愿建房屋;征牲畜税,等于限制了 牲畜的养殖;征田亩税, 牲畜的养殖;征田亩税,等于阻止 耕种;征人头税,等于要人绝育; 耕种;征人头税,等于要人绝育; 征户籍税,等于优待富室大户。 征户籍税,等于优待富室大户。王 者对于这五种税不能同时征收。 者对于这五种税不能同时征收。正 因为管仲看到了赋税的消极作用, 因为管仲看到了赋税的消极作用, 所以提出开征的税种要少, 所以提出开征的税种要少,要慎重 选择,不能随意地扩大征收的范围。 选择,不能随意地扩大征收的范围。
• 二是公平的原则。即按负担的能 二是公平的原则。 力征税。 管子·山国轨 提出: 山国轨》 力征税。《子 山国轨》提出: 巨家重葬其亲者,服重租; “巨家重葬其亲者,服重租;小 家菲葬其亲者,服小租。 家菲葬其亲者,服小租。巨家美 修其富室者,服重租; 修其富室者,服重租;小家为室 庐者,服小租。 管仲认为, 庐者,服小租。”管仲认为,应 按安葬亲属和修房屋所反映的贫 富差别而征轻重不同的税。 富差别而征轻重不同的税。
• 四是促进对外贸易往来。管仲提 四是促进对外贸易往来。 出:“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 征于关者,勿征于市; 于市者,勿征于关。虚车勿索, 于市者,勿征于关。虚车勿索, 徒负勿入(不计税),以来远 徒负勿入(不计税),以来远 ), 人。”这就是说,要运用少税轻 这就是说, 税政策吸引外地人来本国贸易, 税政策吸引外地人来本国贸易, 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 二是考虑纳税人的承受能力。 二是考虑纳税人的承受能力。 管子》提出, 《管子》提出,在选择征税对象 时要考虑纳税人的心理承受力。 时要考虑纳税人的心理承受力。 他说: 民予则喜,夺则怒, 他说:“民予则喜,夺则怒,民 情皆然。先王知其然, 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 不见夺之理。 形,不见夺之理。”
第二节 其他各国的财政改革
• 继管仲在齐国改革之后, 继管仲在齐国改革之后,各 国纷纷进行改革。 国纷纷进行改革。其中最有名的 是魏国的李悝改革, 是魏国的李悝改革,楚国的吴起 改革和秦国的商鞅改革。 改革和秦国的商鞅改革。其中改 革最彻底、 革最彻底、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 商鞅改革。 商鞅改革。
• 一、李悝改革覣国的财政 • 公元前四二四年,覣文侯任用李悝、 公元前四二四年,覣文侯任用李悝、 西门豹等人进行改革, 西门豹等人进行改革,其中属于财政方 面的政策有: 面的政策有: • (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 即是废除奴隶社会残留下来的世袭 为卿、世代食禄的制度,按照“ 为卿、世代食禄的制度,按照“食有劳 而禄有功”的原则, 而禄有功”的原则,把禄位赐给有功于 国的人,不让无功受禄。进一步发展了 国的人,不让无功受禄。 因军功受田宅的制度, 因军功受田宅的制度,让更多的人去努 力立功。 力立功。
• 三是主张间接税。《管子》认为,以间 三是主张间接税。 管子》认为, 接的方式征税, 接的方式征税,如国家通过掌握货币取 得收入,或垄断粮食、 得收入,或垄断粮食、盐、铁等生产生 活必需品的专卖,寓征于价格之中, 活必需品的专卖,寓征于价格之中,这 种隐蔽的征税比直接征税使人们易于接 他说: 天子籍于币, 受。他说:“天子籍于币,诸侯籍于 是人君非发号命收啬而户籍也, 食……是人君非发号命收啬而户籍也, 是人君非发号命收啬而户籍也 彼人君守其本委谨, 彼人君守其本委谨,而男女诸君子无不 服籍者也。 服籍者也。”
• (三)实行平籴法。李悝认为,粮价太贱,农 实行平籴法。李悝认为,粮价太贱, 民耗费的种子、肥料和花费的人力得不到补偿, 民耗费的种子、肥料和花费的人力得不到补偿, 就要影响农民的生活,也导致国家的收入减少; 就要影响农民的生活,也导致国家的收入减少; 反之,粮价太贵,城市居民买不起, 反之,粮价太贵,城市居民买不起,生活困难 时只好逃亡,引起社会不安定。因此, 时只好逃亡,引起社会不安定。因此,粮价太 贵或太贱,对维护统治都不利。李悝说: 贵或太贱,对维护统治都不利。李悝说:“籴 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 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 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 为此, 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为此,他制 定了“平籴法” 以平抑粮价, 定了“平籴法”,以平抑粮价,即把好年成分 成上、 下三等,坏年成也分成上、 成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成上、中、下 三等;好年成的余粮,由官府按优质优价的办 三等;好年成的余粮, 法买进来, 法买进来,坏年成由官府按歉收情况出售定量 粮食,以供应市场需要。 粮食,以供应市场需要。
• (三)税收调节思想
• 首先应以税收来调节贫富。管 首先应以税收来调节贫富。 仲认为, 仲认为,人们太贫或太富都不利于 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安定。他说: 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安定。他说: 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 “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 可以罚威也。法令不行,万民不治, 可以罚威也。法令不行,万民不治, 贫富之不齐也。 他认为, 贫富之不齐也。”他认为,调节贫 富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对富户多征 税。

也就是说,每家每户都要使 也就是说, 用货币吃粮、食盐、用铁,国家 用货币吃粮、食盐、用铁, 通过控制货币的敛散和粮盐铁的 买卖,可以获得大量的收入,人 买卖,可以获得大量的收入, 君不用发号令收税,而每个男女 君不用发号令收税, 在用钱买卖粮盐铁中便不自觉地 缴纳了税收。 缴纳了税收。

《管子》提出的这种“不见 管子》提出的这种“ 夺之理” 18世纪欧洲提出的 夺之理”同18世纪欧洲提出的 拔最多的鹅毛而不让鹅叫” “拔最多的鹅毛而不让鹅叫”是 异曲同工的, 异曲同工的,而且为中国历代统 治者所采用, 治者所采用,从汉代桓宽所著的 盐铁论》 《盐铁论》中便可以清楚地看出 这一思想的实践轨迹。 这一思想的实践轨迹。

“征籍者,所以强求出,租税 征籍者,所以强求出, 所虑而清也。霸王之君, 者,所虑而清也。霸王之君,去其 强求,废其所虑而清, 强求,废其所虑而清,故天下乐从 管仲认为, 也。”管仲认为,人们喜欢接受给 怒恨被夺。税给人“ 予,怒恨被夺。税给人“夺”的印 因此应选择“不见夺” 象,因此应选择“不见夺”的征敛 方式。 方式。

三是弹性的原则。 三是弹性的原则。强调赋税的 征收量应根据条件的变化而有伸缩 性。 四是适时的原则。 四是适时的原则。即征收的时 间和时限的规定要适当, 间和时限的规定要适当,否则会给 征纳双方带来损失。管仲在《 征纳双方带来损失。管仲在《臣乘 中指出: 彼王者不夺家时, 马》中指出:“彼王者不夺家时, 故五谷兴。 故五谷兴。”国家征收赋税不应耽 误农民的生产季节。 误农民的生产季节。

三是调节地区之间的供求关系。 三是调节地区之间的供求关系。 管子·轻重丁 轻重丁》 《管子 轻重丁》以管仲与齐桓公对话的 形式讲到运用税收调节地区的商品供求 关系。管仲认为, 关系。管仲认为,国家在经营粮食等专 卖物资中,丰收价低时购进, 卖物资中,丰收价低时购进,紧俏时售 即可取得大量的财政收入, 出,即可取得大量的财政收入,又可调 节市场物价,防止商人“乘民之不给, 节市场物价,防止商人“乘民之不给, 百倍其本” 管子》强调, 百倍其本”。《管子》强调,应通过国 家专卖调控市场物价, 家专卖调控市场物价,防止老百姓受投 机者的盘利。 机者的盘利。

《管子》倡行以隐蔽的方式 管子》 征税只是为了减少征纳双方的矛 并不是借此向人民暴征重敛。 盾,并不是借此向人民暴征重敛。 它反对重税于民, 它反对重税于民,主张大力培养 税源,通过民富达到国富。 税源,通过民富达到国富。《山 至数》篇中指出: 民富, 至数》篇中指出:“民富,君无 以贪;民贫,君无以富。 以贪;民贫,君无以富。”
• (二)是“尽地力之教”。 尽地力之教” • 即是要鼓励农民努力增产粮食, 即是要鼓励农民努力增产粮食,以 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根据覣国的人口 和土地情况,每个农民可耕好地一百亩 和土地情况, 约合今31亩),或坏田二百亩 或坏田二百亩; (约合今 亩),或坏田二百亩;李悝 估计,地力还有余, 估计,地力还有余,即农作物收获量还 可能提高。 可能提高。办法是通过调动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增加劳动强度,改进耕作技术。 积极性,增加劳动强度,改进耕作技术。 农业产量增加了, 农业产量增加了,向国家缴纳的赋税就 随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就多了。 随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就多了。
• (一)赋税原则 • 一是有度的原则。 一是有度的原则。《管 权修》 子·权修》中指出:财富的增长 权修 中指出: 受自然条件和人力的限制, 受自然条件和人力的限制,而君 主的贪欲没有限度。 赋敛厚, 主的贪欲没有限度。“赋敛厚, 则下怨上矣。 则下怨上矣。”他提醒国家的执 政者,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 政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 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 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 不止,国虽大必危。 不止,国虽大必危。”
第一节
管仲的财政思想
• 一、管仲简介 • 管仲(约公元前730--前654)是 --前 ) 管仲(约公元前 -- 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 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他在财税方面的 思想主要见于《管子》 思想主要见于《管子》。 • 二、管仲的财政思想 • 管仲在治理国家财税方面具有独特 的思路和方法, 的思路和方法,其理财思想集中表现在 管子》这部历史性的巨著中。 《管子》这部历史性的巨著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