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我们要什麼样的温泉博物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我們要什麼樣的溫泉博物館
2002年「北投溫泉博物館---我們認為文化局不應委外經營的理由」一文中曾提出十五項理由反對文化局將溫泉博物館委外經營。其中的論點主要分為兩個層面:對於文化局的招標案要求經營「東亞文化」以及開放經營餐廳、溫泉將與民爭利的質疑,屬於溫泉博物館定位層次的問題。而強調溫泉博物館是社區的集體智慧財產,要求社區共同經營,反對委由特定團體負責管理,則牽涉到具體的營運模式的選擇(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等;2002) 。對於定位問題的思索是北投溫泉博物館規劃之初的特殊脈絡,而關於營運模式的討論則是現在溫泉博物館的核心關懷。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定位
對於多位主要推動者與規劃者而言,北投溫泉博物館在規劃之初,便不僅只是一座孤立的館舍,靜態地陳列或研究北投溫泉文化的相關文物,而是發揮動態的轉譯、促發與媒合的功能,與北投的環境密切互動,彰顯整個生活圈的文化特色並促使其更加活化、創新。溫博與這個生活圈中的古蹟、景觀和產業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化區域,這個文化區域不曾被清楚界定,但是被多位當時的推動者概稱為生活環境博物園區(許陽明;1997、郭中端;2002、洪德仁;2002等)。他們期許溫泉博物館在生活環境博物園區中扮演核心館的角色。對於這個角色的內涵,陳林頌有較具體的詮釋:(陳林頌,1999:79-80)
一、從溫泉文化重塑到環境再造
結合該館相關展示活動、加強導覽品質,並與相關團體合作,將導覽能量擴展至館外,營造新的溫泉地文化環境。
二、溫泉地歷史空間社會研究與再利用
以該館為溫泉地區之文化資產研究與推展中心,善用既有文化資產,研究具有聯絡性的再利用方式,並繼續推動相關重要史蹟建築文物之保存,以豐富溫泉地的文化內涵。
三、以公共性為軸心的社區營造參與
整合各類資源,結合鄰近學術機構或有志從是北投研究的個人團體,深化相關的學術研究或辦理相關合作計畫,以研究為基礎、以活動為展現,並將計畫推動的過程或成果,再該館舉辦特別展示或活動。
四、公共論述生產的基地
該館可以是一個地域公共論述空間;透過活動、展示、導覽、座談會議等,成為本地公共議題的討論場所,以及公共訊息流通的核心,扮演生活環境博物園區文化網路的動態聯繫中心。
可以想像,要負擔如此多元的任務,「北投溫泉博物館」需要穩定長遠的規劃與更多條件的支持。而北投溫泉博物館與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概念雙合體要逐步落實,勢必要逐步爭取更多的社區認同與不同資源投入。反對溫博委外經營的社區團體便認為以目前台北市館舍公辦民營的經驗不足以達成甚至違背了當初溫泉博物館成立的精神與目的。
公私合營---市府與社區共治模式的突破與當前難題
目前台北市文化局重新提出公私合營的構想,擬邀請社區代表與市府代表共同成立「義務服務暨經營管理委員會」,共同商議年度經營管理計畫以及財源籌措管道。希望藉由社區力量讓溫泉博物館活出新生命,延續溫博建館之初的「生態博物園區」宗旨(中國時報;2004.4.22)。
「義務服務暨經營管理委員會」將由市府代表4名(含文化局代表)、區公所
代表一名、專家學者2名、里長2名、志工代表1名以及社區代表7名(包含社
區團體與社區居民)共同組成。未來透過管理委員會的協力合作,溫泉博物館的
館務基礎業務、行政票務、管理由市府承擔,社區則協助公共服務、公關文宣、展示研究、教育推廣。此外,文化局也計畫成立專款專戶,由管理委員會成員協
助尋求各界捐款來推動館務,使北投溫泉博物館維持非營利的清新形象。
此一模式在既有公辦公營以及公辦民營的操作經驗外,開放了更多的空間使
社區代表得以參與地方博物館的決策與營運,體現了社區參與的精神,為溫博停
滯的館務重新注入活力。但是,另一方面,此一經營模式仍然相當脆弱,它的運
作面臨一些重要的問題如下:
一、 財務缺乏穩定規劃,館務亦無法尋求中長期規劃:目前文化局的態度是
維持溫博館的基本營運預算,短期之內所需館務人員編制則由文化局其他業務編制下支援。也就是說研發、活動、出版均需仰賴募款或社區贊助。而長期而言,人事費用亦屬於經營管理委員會自籌財源來負責。以台灣社會當前的文化風氣而論,這將是溫搏極沉重的經營壓力。
二、 市府與社區代表之間權責不清,難以充分發揮組織的效能:目前架構
中,義務服務暨經營管理委員會負責審定年度經營管理計畫以及推動財源籌措管道。但是館長為文化局派任,直接向文化局局長負責。如果財源籌措不如理想,或館務不如預期推展,則市府與社區之間的權責不知如何界定?三、 社區代表的產生辦法仍不明朗,社區參與機制需進一步擴大:扣除里長
以及學校代表之後,社區團體以及社區居民代表只有7名名額,這些參與機制如何設計,才能兼顧公平、民主精神同時保有其組織機能的效率?
附錄:
1.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建構與步驟(許陽明;北投社雜誌第七期;1997.10月)
2.北投溫泉博物館的規劃(許陽明;北投社台灣溫泉情結專刊;1998.6月)
3.社區博物館的思考與建構(許陽明;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第二期;1999)
4.社會文化反省的歷史作用空間—北投溫泉博物館(陳林頌;書評雙月刊41期
p75-81;1999)
5.從親水觀念談北投溫泉親水公園的規劃(郭中端;北投地方史—溫泉篇
p249-p254;北投文化基金會;2002)
6.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期望與芻議(洪德仁;北投地方史—溫泉篇p226-p232;
北投文化基金會;2002)
7.建構社區想像---博物館化過程中的社區角色;兼談北投地方的發展與困境(張
立伶;北投社區、文化、生態論文專輯p377-p386;北投文化基金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