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课堂,鲜活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华课堂,鲜活语文
泸县潮河镇学校:卢定军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我曾迷茫,我曾徘徊。

但经历了一期又一期的寒冬煎熬和实践总结后,我深知不论怎么改,其实都应该是万变不离其宗,即努力让沉闷的课堂日渐变得鲜活起来,从而升华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

时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似乎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抓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激发和培养呢?我认为,语文课堂实际就是一个升华的过程,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是参与升华的主体。

根据自己实践教学的一些体会,升华课堂,鲜活语文应该着重把握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教材的升华
巴特在《文本的理论》里曾说,“文本不是作品,也不是客体,甚至不是一个生产场所。

”接受美学也认为,“文学作品均具有召唤性和‘意义空白’点”,这无疑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依据。

作者写出的文本具有未定性,也应是未完成的作品。

同学们阅读教材范文的旅程,就是升华课文的旅程,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所以对同一作品,常常会因时代和品读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社会反响。

教材中的诠释除了确凿的一面,还有“模糊”的一面。

教材的模糊性使它孕育了更多、更复杂、更深远的意义。

内涵越丰富越深刻的经典作品,越是人见人殊,常读常新。

雨果、杜甫、吴承恩和鲁迅等的作品,都具备
如此特色。

在课堂实践中,我重视学生有效的讨论交流;在挖掘一篇文章的创作意图时,更关注的是从纵向、横向多角度对文本予以再阐释,尤其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他们在课堂上,表达有创意,表演有创新,纵使只有一点点,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是成功。

为此,我认为还需做好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一,创设情境,营造和谐进取氛围。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为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力求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到将要讲授的课文境界中,从而不知不觉地潜心学习语文。

记得在教学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时,我让文娱委员演唱《愚公移山》,同学们被她那浑厚动听的歌声吸引,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

结合投影出的歌词,要求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放声朗读全文。

通过检查,同学们对本文的感悟都很有见解,而且联想丰富,主次分明。

大家都“与时俱进”,集体的整合力自然“固若金汤”。

第二,激发情感,多角度品味文意。

文章至诚至真,才能潜移默化地打动读者。

当然,在领悟文意的时候,带着饱蘸的激情进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上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化的”。

因此,教师应把文章的情感与学生已有的情感有机结合,从而让他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写到的: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山哼经’,我
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根据这一细节,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一人饰鲁迅,一人饰长妈妈。

在表演过程中,要求把当时两人的心理活动侧重用语言表达出来。

饰鲁迅的表现出了惊喜、激动,饰长妈妈的则流露出兴奋、善良。

但也有不少同学在点评中认为鲁迅当时还很内疚、自责,而长妈妈当时也有对小主人敬畏和惶急的心情。

这些在教材中的理解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同学们富有创意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如久旱遇甘霖,顿时变得鲜活起来。

同学们在课堂上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便是发自肺腑的心声。

正是新课程标准提出张扬学生个性,才使得语文的具体教学产生了无穷的言外之意,不尽的弦外之音。

对教材的升华,也就是对文本的升华,只要我们在这方面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二、语言的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即教师语言的魅力将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我认为,语文课堂的语言不是真正的口语,而应是以书面语为标准的经过提炼、升华之后的语言。

众所周知,风趣、幽默的老师往往在学生心中的满意指数最高。

他们凭借自己富有特色的语言艺术,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使严谨的知识变成了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

他们之所以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平时注重锤炼语言,注重升华语言。

下面,我就语言的升华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幽默,这是升华语言的鲜活剂。

初中语文课堂,是铸炼学生语言的最好熔炉;教师语言的幽默,是升华课堂的关键。

作家
的本色往往是以诙谐的语言调侃着人间的百态。

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让人们在嬉笑的同时又给人以深沉、冷峻的思考。

欣赏类似的名篇,教师理当有意识地借鉴其语言特色,消化吸收,为我所用。

另外,多看看《幽默》书刊,多了解有关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也是提高语言幽默水平的重要因素。

对教师而言,这个要求的确很高,但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必须尽力为之,这是“国文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当然,教师瞬间的语言魅力也常常使语文课堂充满青春,充满活力。

同学们在这新鲜的空气中翱翔,自然逐渐会越飞越高。

其次,教师的质疑应注重点拨,这是升华语言的中介者。

汉语内涵丰韵,博大精深。

那么,老师怎样的课堂提问才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呢?尽管答案不一,但无论如何,老师对所提问题都必须精心设计。

比如在讲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有这样一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据此老师可向学生质疑:“问今是何世”的前面省略了什么,到底是谁在发问呢?不少参考书都说是“村人”问“渔人”。

但当学生了解后,有的就开始疑惑:他们为什么要问呢?难道他们很羡慕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吗?难道不能理解为渔人因考验村人才如此发问的吗?还是陶渊明自己在质问“当今是什么世道呢”?诚然,这样的问题可能只有陶渊明本人知晓,似乎进入死胡同。

可是,就是在这种寻根溯源的探讨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激发,因此,我认为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无疑比纯粹的多记几个知识重要。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言:“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我想,教师质疑显然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中介作用,在学生看似荒诞的疑惑中,他们勤学善思的能力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学生的回答应多元化,这是升华语言的潜动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是启迪我们要多方面多层次的看问题。

教材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也给我们同样的感悟。

重视个性解读,这在教材的升华中已经提到。

实际上,对同一种情感,学生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是纷繁多样的。

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时,常提醒他们前后语言应避免单一、雷同。

因此,平时的教学就应多让几个同学对同一思想进行不同的表达。

长持以往,既能丰富他们的表达方式,又能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从而为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教材的升华是基石,语言的升华是外衣,那么注重拓展则是通向成功的大门。

三、拓展的升华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稍纵即逝。

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不能受教材的束缚,应在教教材的同时大胆地跳出教材,应在挖掘教材内涵的同时注重外延的拓展。

这里谈的拓展,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形式化,而是求真务实的攻坚战。

如在讲九年级下册李清照的《武陵春》时,我让学生找出写愁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并由此拓展让学生搜集含愁的诗句。

出人意料的是,在交流会上,大家准备的符合要求的诗句竟有100多句。

而且通过交流,同学们既了解了相关作者的文化背景,又有利于理解相关诗句。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如学《石壕吏》可让学生进行古今对比,从而进一步领略今天和谐社会的无比优越;学《五柳先生传》可让学生就陶渊明的性格展开激烈的辩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马说》可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就人才谈谈自己的见解,以促
使他们发奋学习,下苦功夫学习……
当然,关注拓展,关注拓展的升华,必须是有感而发,切忌空中楼阁。

在课堂上进行形式多样的拓展训练,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总之,我们必须深挖教材,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为努力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使语文课堂永葆青春与活力而锐意进取,斗志昂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