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七年级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主要内容有:匈奴的崛起与蒙古草原的统一;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匈奴自战国时兴起历经秦汉,本民族的统一强大及与中原地区的和战变迁;两汉时国力的变化及对匈奴政策的不断调整;“战”与“和”两种方式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学习至此,学生已经通过认识秦、汉两朝历史初步了解建立统一的国家是大势所趋。
本课的学习将向学生进一步阐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心智还不很成熟,尚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从较多图片、小故事等资料入手,抽丝拔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不利因素是他们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本课涉及民族问题较多,学起来不那么容易。
三、学习目标1.了解匈奴的兴起;认识匈奴在开发边疆中的作用及汉匈关系。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史实,归纳漠北大战胜利的原因,分析漠北大战的影响。
掌握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3.通过认识昭君的贡献与品质,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认识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漠北战役和昭君出塞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四、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导学稿导学、情景体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通过释题明确学习内容,然后由小调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我们班同学有几位姓刘?几位姓李?几位姓王?几位姓董?有姓丛的同学吗?2、我们班同学有几位是B型血?3、我们班同学有谁的小拇脚趾的指甲盖是两半的?明确:据考证部分刘姓、李姓、王姓、董姓等姓氏以及全部丛姓,是匈奴族后裔。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匈奴的兴起1.1 教学目标:了解匈奴的起源、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掌握匈奴在战国时期的发展和强大。
理解匈奴成为汉朝北方威胁的原因。
1.2 教学内容:匈奴的起源和生活方式:畜牧、狩猎、游牧文化。
战国时期匈奴的统一和强大:冒顿单于的统治。
匈奴与秦朝的冲突: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匈奴的起源和生活方式。
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匈奴的游牧文化。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匈奴为何能统一北方并成为汉朝的威胁。
第二章:汉朝的建立与匈奴的威胁2.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建立和刘邦成为汉武帝的过程。
掌握汉朝初期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和汉朝的应对措施。
2.2 教学内容:汉朝的建立:楚汉战争、汉朝的建立。
匈奴的威胁:劫掠边境、汉朝的屈辱。
汉朝的应对措施:和亲政策、修筑长城。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汉朝为何采取和亲政策和修筑长城的措施。
第三章:汉武帝与匈奴的和战3.1 教学目标:了解汉武帝的北伐政策和汉朝对匈奴的军事行动。
掌握汉武帝时期的和战策略和结果。
3.2 教学内容:汉武帝的北伐政策:派遣将领、设置郡县。
汉朝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卫青、霍去病的大战。
和战策略:和亲、战争、防御。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的北伐政策和军事行动。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汉朝对匈奴的军事行动。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和战策略的效果和影响。
第四章: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4.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的背景和原因。
掌握和亲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和亲政策的背景:汉朝的北伐失败、国内稳定。
和亲政策的内容:嫁给匈奴单于、赠送礼物。
和亲政策的影响:边境和平、文化交流。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和亲政策的背景和原因。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和亲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教学目标:1、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
3、掌握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昭君出塞。
2、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关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草原风光图片并配以《塞上曲》,通过美景和乐曲将学生带入课堂。
过渡:欣赏了美景和乐曲后,请同学回想:谁修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从而引出匈奴。
强大的匈奴不断南下掠夺,河套地区再度被匈奴占据,当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并筑起万里长城将中原与北方隔绝,到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呢?【学习新课】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自秦汉更迭以来,匈奴的发展情况如何?什么人的统治使匈奴达到了鼎盛?2、统一蒙古草原给匈奴带来了怎样的发展?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过渡:此时的匈奴如此强盛,中原地区此时又处于什么样的情况呢?预言:匈奴与中原汉朝的关系会如何?1、阅读小字部分后讨论汉初统治者对待匈奴,为什么要委曲求全?讨论西汉初年的历史背景以及与匈奴和亲的原因、效果。
过渡:西汉初年的国力决定了她与匈奴交往的被动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西汉的国力以及与匈奴的关系都在发生变化。
2、播放卫青画像、霍去病墓图片,及二人生平简介,并提问:汉武帝为什么给他们修建了高大的陵墓?他们立下了怎样的功勋?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像说明了什么?3、展示西汉匈奴地区地图,结合地图学习汉武帝时期与匈奴的战争。
学习漠北战役。
4、西汉初期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5、总结:结合前面的知识,谈谈汉武帝的“大一统”包含哪些内容?三、昭君出塞:1、出示四大美女的图片,向学生询问“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是用来形容哪一位美女的,从而引出昭君出塞。
2、简述这一时期,昭君出塞和亲的原因、对象、影响。
3、以表格的形式归纳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原因、结果四、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对我国古代历史所作的贡献,并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2.了解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等史实,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站在历史背景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汉朝不同时期对匈奴不同政策及原因”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从史料、图片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以及分析、归纳、比较历史知识的方法。
2.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背景、人物性格,掌握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昭君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友好交流的象征。
【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难点】匈奴与两汉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出示明长城图片。
[教师提问]这是哪一历史古迹?[学生回答]长城。
[教师提问]这是明朝修建的长城,那么在此前哪个朝代也曾大规模修建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秦朝,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
[教师提问]当时匈奴敢不断进扰强秦的北部边疆,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匈奴很强大。
[教师提问]那么,匈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它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匈奴族与秦之后的汉朝关系又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进入今天的揭秘行动。
翻开课本77页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学习新课】过渡:这一课的揭秘行动我们将从“四个一”入手,一个游牧民族、一封塞外来信、一纸中原战书、一片匈奴瓦当,从中我们将逐一揭秘匈奴族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关系。
揭秘一:一个游牧民族出示三个问题,学生自学教材P77-78子目录“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的内容,思考并回答。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2)
汉初:设置问题,
汉武帝:反击匈奴
三次战役(漠北战役)
卫青霍何?
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拓了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配乐介绍
出示相关资料,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欣赏配乐朗诵《昭君出塞》,体会昭君的心情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四、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多媒体、视频、白板、电子检测等信息技术。
多媒体的使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如导入:以配乐诗歌的形式进行,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感觉。课中:关于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播出无声动漫,由学生配音,使学生参与到历史情境中来,从而延伸课堂教学;关于漠北战役,采用背景音乐,在战马嘶鸣中与学生体验战争的残酷;再如通过欣赏配乐朗诵《昭君出塞》,体会昭君的心情,完成情感体验。总之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视频用于讲述匈奴帝国的消逝,使学生对于匈奴族的兴起、发展、消逝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形成完整的民族史观。
白板用于总结,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发挥其主动性,创新性。
电子检测,快速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
导入
情境引入: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诗人王昌龄那首著名的《出塞》吗?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在齐诵中创设历史情境,以最后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引出匈奴族。
教学主题
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史课,课文主要介绍了匈奴族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关系。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所以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最终定稿)第一篇: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匈奴的兴起及贡献(2)匈奴与两汉关系(包括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法、讲解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背景音乐、长城画面,在我国北方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万里长城,提问:谁修筑的;用来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
(学生回答)教师设问:万里长城真的能有效阻止匈奴的进攻吗?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给汉匈两族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四边互动)图片展示:内蒙古大草原,提问: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在古代史上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学生答)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互动1秦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
但是到了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
请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片回答)展示冒顿统一蒙古图。
匈奴的兴起以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匈奴的兴起以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对昭君出塞的故事比较感兴趣,但不能从中提炼出昭君为汉匈友好的牺牲精神。
通过影视剧知道了卫青霍去病,但不能对其有合理的评价。
没有匈奴、漠北、河套地区
学案
一、匈奴的兴起
时间
原因
表现
1.比较西汉初年的和亲和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说明原因。
2.归纳汉武帝大一统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练习提高
1.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打击了外族入侵
2.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当初还不是中国境内的民族
B.匈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C.匈奴族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北方的发展
D.对北方农业骚扰破坏了当地的经济
3、“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结合诗句,说说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
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教学设计
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教学设计《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汉匈之间的和战关系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缩影,它代表了中华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趋势——和平发展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两汉时期同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交往关系变化,秦汉之际,匈奴族杰出的首领冒顿单于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匈奴国家。
随着这个强大的匈奴国家的发展,他们同汉朝的交往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汉与匈奴在和战的过程之中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课内容分为三目。
第一目:冒顿统一蒙古草原,讲述匈奴族的兴起和发展;第二目:卫青、霍去病破匈奴,讲述了汉朝政府同匈奴族之间发生的战争及其带来的影响。
第三目:昭君出塞,讲述了汉朝与匈奴的交往中涌现的一段和亲佳话。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步入初园,对于初中的生活一切都觉得新鲜,同样对于初中的历史也存在着诸多疑问与期待,充满了好奇。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历史知识贮备不是很多,尤其是对于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更是觉得陌生,所以在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采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和影音资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加强学生的直接感官感受。
同时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通过层层提问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理解匈奴族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卫青、霍去病能大败匈奴的原因及其作用,昭君出塞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
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打下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比较和分析能力。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设计
三、昭君出塞
1昭君初塞和秦(呼韩邪单于)
2匈奴的分裂
强调小结:
历史上汉朝和匈奴的和战,都促进了两族之间的交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祖国的历史是各族共同创造的。
联系现实今天56个民族和睦相处。
。
教师活动
问题:
1西韩的建立?
2汉武帝的大一统?
3秦修长城的目的?
师:
介绍匈奴的起源、生活风俗。匈奴强大时,也就是西汉建立初期,面对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汉武帝时开始反击。
策略和方法
分组讨论
教学媒体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两汉与匈奴的民族关系。简要介绍了匈奴的兴起和两汉与兴奴的交往,共同促进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同学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游牧)
2冒顿统一草原
3匈奴的发展
二、卫请、霍去病破匈奴
1汉初的和亲政策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示例
课题名称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及两汉的关系,(卫青,霍去病,王昭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识图和查阅能力
教育目标
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友好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各民族友好是主流
3阅读课文78页回答是谁?为什么汉武帝能够胜利?小组讨论?
4总结前两课,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军事上)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能力方面: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思想方面: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
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三、教学思想: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四、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
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2)、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3)、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4)、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
教学设计3: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从万里长城抵御匈奴的作用说起,过渡到本课的内容。
通过幻灯片展示本课的主线。
一、匈奴兴起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谈谈对匈奴的认识,教师加以小结。
过渡:匈奴强大起来后,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会怎么做呢?此时的汉朝情况又如何?让我们来看看以下材料。
二、汉初和亲
出示材料,进入到第二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生:没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匈奴和汉朝之间的关系属于中华民族的内部关系。现在我们对汉匈关系进行总结(出示幻灯片)
国力强盛,大力反击匈奴。
汉元帝时,尽管国力比匈奴强,但还是采取和亲政策。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1、汉朝根据自身国力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匈奴的政策。说明国力是制定国家政策的根本。
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课题
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设计老师
教学目标
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
重点
匈奴兴起、 汉武雄风
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具
多媒体
教时
1
教学修正栏
教学过程设计:内容分四部分:
三、汉武雄风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设问面对汉匈双方国力的变化,汉武帝
会如何对待匈奴?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和补充。
四、昭君和亲
出示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西汉与匈奴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关系,东汉和匈奴又有什么交往呢?一起看资料。(展示资料)
提问:今天我们56个民族有匈奴族吗?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教学设计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奉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和正确熟悉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二、能力目标:通过试探与探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大体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探“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育咱们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一路创造的,民族友好是咱们多民族国家进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增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那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式:应用小组教学,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展示学生一、“我的积累”,通过教师提问温故旧知识。
二、学生自学讲义,完成“我的搜集”和“我的合作探讨”(教师提出的问题)。
我的搜集:(1)历史人物:(2)历史事件:(3)历史图片:我的合作探讨(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一、匈奴的生活习俗: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移。
二、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3、匈奴族生产的进展(畜牧业兴旺发达;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二、匈奴与汉代的和战三、对比汉初的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有什么不同?二、师生互动:(一)展示教师:一、纠正补充学生“我的积累”、“我的搜集”。
二、检查“我的合作探讨”中设计问题的答案正误。
(二)师生互动交流:一、互动交流“我的合作探讨”二、学生就本节学习中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师生一路交流、探讨,完成“我的疑问”。
三、展示运用:(一)我的展示运用简述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二)巩固与练习一、巩固我的积累,我的搜集,我的合作探讨。
【精品】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
【关键字】精品第14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第14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学习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重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的难点。
堂导入:前播放歌曲《天堂》,学生随唱,营造学习本气氛,欣赏汉武大帝片尾曲《等待》师:在刚才的乐曲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广阔、优美、和谐的草原风光,还听到了古代草原的金戈铁马和前方战士的奋勇拼杀。
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长河,共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边疆各民族的是是非非。
认识和了解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
第十五《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自主学习:(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时间: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_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条:______________2时间:_____________战役: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三、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归汉:时间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2、昭君出塞: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2、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哪三次战役?(识图P78页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3、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4、回顾前两内容,结合本,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精讲点拨:、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教学设计1: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我们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学习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导入框部分的内容。
通过《谒昭君墓》,了解昭君出塞的历史,以及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而引出汉匈和战关系的一段历史。
(板书标题)[讲授新课]:一、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学生阅读第一至四段内容,完成填空:1、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是冒顿单于,从而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统一对匈奴发展产生的历史影响:①.畜牧业繁盛,有“马畜弥山”之称。
②.冶铸业也开始发展。
③.在匈奴部分地区出现农耕工具。
3.西汉反击匈奴的条件:①当时西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是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②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领英勇善战;③西汉反击匈奴也顺应了人民的愿望,人民积极支援反击匈奴的战争。
4.汉武帝时三次反击匈奴:第一、二次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第三次:_公元前119年, 大将:卫青、霍去病。
5.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二、昭君出塞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两段,找到:1.昭君出塞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2.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3.东汉时反击匈奴的大将有哪些?朗读并且完成填空题:1.汉元帝时,匈奴分裂后的一支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
【七年级】第15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
【七年级】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七年级】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第15课匈奴的崛起与汉朝的和平与战争学习目标:1.可以准确地说:匈奴统一的时间、性质和作用;魏青和霍去兵打破了匈奴和昭君退出要塞的历史事实。
2、理解汉朝与匈奴和战的原因、影响。
3、学习本课人物为民族和平和发展而奋斗的精神。
重点:曼顿统一蒙古草原;魏青和霍去病攻破了匈奴;难点:正确理解汉代的和平与战争。
一、自学课本p88d89第一目“冒顿统一蒙古草原”,解决以下问题:1.匈奴人生活在草原上。
匈奴的最高领袖被称为___2.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______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强大的国家。
3.秦始皇派匈奴进攻北方,夺取河套地区;建造建筑物以抵抗匈奴人的攻击。
但到秦朝末年,中原陷入战争,匈奴崛起。
二、自学课本p89d90第二目“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结合战争示意图,浏览小字部分,对照地图,解决下列问题:4.汉武帝在位期间,他开始了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并占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______、_____分别出击匈奴。
6.匈奴在战争的重创下无法抵抗西汉三、自学课本p90dd91第三目“昭君出塞”,结合插图,浏览小字部分,解决下列问题:7、公元前世纪中叶,匈奴分裂,其中一位领导人成为汉代大臣。
8.______时,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宫女自请前往,嫁给呼韩邪单于。
意义:①;② 他为汉匈的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预习检测:1.匈奴领袖马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a.战国时期b.秦始皇末年c.西汉d.秦汉之际2.匈奴统一后,生产迅速发展,包括a.畜牧业兴旺b.冶铸业发展c.制瓷业发达d.逐渐有了农耕3.是什么使匈奴无法与西汉竞争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抵御匈奴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c、汉武帝出兵进攻匈奴,夺取河套。
斗谷和斗仙打败了北方匈奴4、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a、汉武帝出兵进攻匈奴,夺取河套。
七年级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
匈奴与西汉的关系。
其中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出的重大贡献。
让学生能依据所学的史实认识匈奴族对祖国北方开发所做的贡献,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上看录像,讲故事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势力不断壮大以及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
归纳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的主要活动和历史贡献。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完成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教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匈奴族、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的有关资料,课上交流,在教师指导下,提出不同的看法,增长大家的见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古老少数民族。
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课的另一重点是,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图片,并补充有关的资料,上学生懂得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增强,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而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胜利又为汉边郡的安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统一国家的形成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本课主要讲授的是汉朝巩固“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一些举措,包括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破匈奴和昭君出塞等,既承接前面的内容,又蕴含了下一单元民族融合的一些知识,因此学习好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的内容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中的教学模块处理本节课共有三个模块,“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昭君出塞”。
主要讲述了匈奴与汉之间的“战”与“和”。
体现了匈奴“游牧文明”和汉朝“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起到的作用;②了解汉匈之间的关系,包括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
2、过程与方法①本课主要采取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教学。
全课教学以问题和人物贯穿始终,配合多次学生活动、师生互动,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②利用多媒体手段渲染课堂氛围,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匈奴和漠北战役的情况,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汉和匈奴关系的变化都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昭君出塞带来的长久和平,受到后人的称赞。
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发展的主流,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当代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崇高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2、难点:正确认识汉匈民族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讲解法、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探究讨论法三、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 本课的设计线索脉络清晰,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把教材内容分解成四部分:一、匈奴源自何方。
二、一封塞外来信。
三、一封中原战书。
四、一首琵琶曲。
以匈奴政权的兴匈奴汉朝汉初:和亲汉武帝:战争汉元帝:和亲 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中华文明 弱强 强弱弱强交流、碰撞、融合融合、碰撞、交流起、发展、消亡为主线串起全文。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示例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示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
3.掌握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
4.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匈奴族在中间起到的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西汉汉武帝前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古的运用,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
德育目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并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尽管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统一、和睦、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西汉封建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强盛,与各族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昭君出塞。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1.诗词导入法。
关于描写王昭君出塞的古诗词很多,可以用诗词导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讲解法。
对于匈奴生活的习性,匈奴族的演变这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要以教师讲述为主。
3.分析法。
对于匈奴与汉的和战,如何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怎么样正确看待,都可用此法。
4.比较分析法。
对于汉初和汉中期对待匈奴的不同政策,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5.讲述法。
对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过程,教师可用讲述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具准备1.昭君墓图片、《昭君怨》磁带。
2.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插图昭君墓(或者让学生看昭君墓图片)。
我们知道历史上有昭君出塞的故事。
这个昭君墓的主人和昭君出塞里的主人是一个人。
昭君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处,墓上草色青青,四季不变,所以又叫“青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的史实。
简述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的过程,讲述呼韩邪单于归汉与昭君出塞的故事及影响。
明确抗击匈奴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在军事上的体现。
与同学交流合作,通过角色模拟、课本剧等学习活动,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
了解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学习少年英雄霍去病忠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及勇敢无畏的精神。
通过汉与匈奴的和战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杰出首领冒顿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进入鼎盛时期。
对我国北方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
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铺垫,使学生感知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汉朝时的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掠夺,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进行边境贸易。
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历史的主流。
三、教学策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依托建构主义理论,史实性基础知识部分由教师设计问题,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
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诗句、文物等史料创设情境,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采用对比、归纳、图表等方法开展学习活动。
重难点问题,采取师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设计模拟茂陵导游身份讲述霍去病的故事、编排表演课本剧《昭君出塞》等学习活动,强化对历史事件的感知与理解。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找关于霍去病、王昭君的资料,设计学习任务单,制作多媒体;指导学生设计学习活动。
学生准备:查找资料,模拟茂陵导游身份写导游词,练习讲解;编排、表演课本剧《昭君出塞》五、教学过程析读图片导入新多媒体出示图片《马踏匈奴》,激情介绍作品。
鼓励学生提问,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教师指出他们的疑问,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顺势引入本课。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氛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自主学习落实基础阅读教材完成下列任务,同时搜集疑难问题以待探讨。
.填空匈奴族在_______过着游牧生活,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_______单于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_______业兴旺发达。
______业也发展起来。
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_______,开始垦田种谷。
匈奴的实力不断壮大,进入_____时期。
.完成汉与匈奴的关系表【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利用10分钟进行课内先学,建构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为下一步探究奠定基础。
释疑解惑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他们提出的疑难问题,出示自己预设的探究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课本剧等活动分析难点,提升认识。
.草原雄鹰揭秘匈奴解释冒顿的含义,思索他统一蒙古的原因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阅读教材子目,尤其是绿字的介绍,讨论回答。
讨论78页动脑筋的问题。
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问,从文本提取信息回答。
第二问,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资料,加以讲解。
【设计意图】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发挥主导作用,符合课标XX版的理念。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阅读图文材料,联系教材,简述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过程。
先在小组内讲述,再派代表在班级展示,由教师和学生评出最佳一组,对其他组的表现也给予鼓励。
材料一材料二战神卫青:汉朝历史上驱逐匈奴竟然七战七捷。
第六战:卫青从正面进兵,直插匈奴单于驻地。
卫青大军北行一千多里,跨过大沙漠,与严阵以待的匈奴军遭遇,喊杀声惊天动地。
伊稚斜单于突围逃走,卫青发觉后马上派出轻骑兵追击。
匈奴兵军心大乱,四散逃命。
第七战:汉军打垮了匈奴的主力,解除了对汉朝的军事威胁──摘编自人民网霍去病是一位少年将军。
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
在两次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
在漠北之战中,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因勇冠全军,受封冠军侯。
模拟导游,介绍霍去病。
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霍去病、卫青墓也矗立在那里。
为了保护石刻,茂陵博物馆建在霍去病的墓地。
教师简要畅谈自己参观茂陵博物馆的感受。
模拟导游活动要求:以茂陵博物馆导游的身份,运用所学知识,介绍霍去病的功绩,并谈谈他的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先在组内完成,再分组展示,由师生评出2名最佳导游。
【设计意图】本人在XX年有机会去茂陵博物馆参观,十分敬仰霍去病的功绩和精神,介绍自身感受,将教师的经历作为资源去开发,符合课标XX版的理念。
运用历史古迹设计学习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体现一种小课堂的大课程观。
打通历史与现实的壁垒。
汉武帝为什么为卫青霍去病修建高规格的墓?引导学生讨论。
预设到学生可能会说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
引导学生继续探讨,他们的功绩有什么作用?学生会答维护了国家的统治,有利于百姓生活安定。
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的功绩,也是汉武帝大一统在军事上的体现。
准确评价学生的不同回答,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汉初与汉武帝时期政策不同,为什么?播放两段《汉武大帝》视频片段。
一段是汉武帝舍不得姐姐去匈奴和亲的场景,一段是准备出击匈奴的场景。
引导学生讨论政策不同的原因,认识到国力是否强盛是制定政策的依据。
迁移第12课13课的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所以改变了汉初的政策。
【设计意图】迁移前两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分析能力。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课本剧表演:《昭君出塞》。
请班级历史爱好者表演课前排练好的课本剧《昭君出塞》剧本参考:旁白:追溯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
幕订立盟约正月,甘泉宫)传令官:宣呼韩邪单于觐见!呼韩邪单于: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汉宣帝:爱卿平身!呼韩邪单于:喏!汉宣帝:爱卿是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匈奴单于,朕希望边境太平,不再有战事,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
呼韩邪单于:回禀陛下,臣也不希望再发生战争,百姓不再遭受战乱之苦。
我愿和大汉订立盟约,汉匈和平相处。
第二幕单于求亲正月,长安)传令官:宣呼韩邪单于觐见!呼韩邪单于: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汉元帝:爱卿平身,爱卿已是第三次朝汉,不必拘礼!呼韩邪单于:回禀陛下,臣希望娶汉人女子为妻,愿做大汉的女婿,希望汉匈关系更为密切,请陛下明鉴。
第三幕昭君出塞汉元帝:爱卿,朕答应你的请求,将昭君公主赐你为妻,爱卿以后就是大汉的女婿了!呼韩邪单于:谢陛下!陛下!臣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旁白:昭君出塞后,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从此,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40余年无战事。
阅读图文资料,探讨:汉与匈奴的“和”与“战”起到了什么作用?材料一:“青冢”墓碑上也刻有: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材料二:引导学生学会初步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战争,给双方百姓带来伤害,但是能够带来相当长时间的和平,和亲,表面看似乎是一种妥协,但是也能够带来和平,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所以,王昭君和亲起到了和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几乎一样的效果。
不论是战是和,最终都促进了民族融合,理解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点拨与追问,纠正学生片面看问题的倾向,对于多角度看问题的做法,给予特殊的表扬与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排演课本剧和阅读图文材料讨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体验当时人物的感受,符合历史情境地想象当年的情景。
培养阅读材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方法,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落实情感目标。
板书纲要归纳小结【设计意图】运用纲要信号法,呈现本课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及以前所学内容,自主建构知识。
学以致用当堂测评.单项选择题他是匈奴族中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统帅,次统一蒙古草原,他是A.冒顿单于B.呼韩邪单于c.成吉思汗D.拓跋宏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立下赫赫战功的有①蒙恬②卫青③霍去病④窦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历史学家翦伯赞说:“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
”王昭君墓不会被废弃的原因,你认为是A.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B.王昭君的墓建得高大c.王昭君的墓建在青山脚下,位置特殊D.王昭君和亲为汉和匈奴带来了和平与交流.活动探究题下列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位?简要说明理由。
要求:运用史实阐述理由,史实准确,文通字顺,不低于50字。
参考答案:.ABD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言之有理,观点正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