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的终极秘密
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在2013年1月31日'中国中医药报'第4版上发表了署名冯盛才的'能量传递系统理论揭示经络实质'一篇文章,引起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强烈关注,有支持的观点,也有不同意的观点。
人类认识自然界包括人类自己的过程都是逐渐的,循序渐进的,虽然'科学'这个词是近代才出现的,但是科学研究是一直就存在的。
西医是科学的,实际上应该说西医大多数是科学的,中医也一样是科学的。
科学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依据事物的存在去探索其中的实实在在的关系规律。
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地积累,人类探索事物的关系规律就越接近事物本身。
人类探索事物的方方面面往往是有差异的,有从这方面探索,也有从另一方面进行探索,知识不断地积累,人类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步。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方面对于人体进行探索研究的总结。
我们评说中医药学应该从科学的不断地探索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中医药学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展过来的,经络学说是中医药学理论的精华。
因为一时没有找到大家公认的实实在在的经络载体,到现在西医界不承认经络,中医界也只是谈谈经络而已。
我们研究经络要知道经络的概念是不断地发展的,这与中医药的其它不断地发展的概念一样。
叶天士在探索传染病方面就敢于实事求是,与上古的提法不一样。
他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在当时算是新颖的学术观点。
他提出了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是'温邪'传播途径是'上受',虽然他没有明确地指明这种'温邪'的本质是什么,是细菌?是病毒?更没有指明其分子结构怎么样。
但是我认为叶天士揭示了传染病的一些本质,如果有人继续发展叶天士的理论,就会逐渐发展成完善传染病的理论,因此我们把叶天士看成中国传染病的鼻祖,也许不为过分。
中医药的经络理论也是一样,需要不断地用科学的观点去发展完善,使其成为一种完善的经络理论。
中医的灵魂——经络
中医的灵魂—经络一个城市的正常运行除了表面的交通运输的状况,还需要地下的强大运输能力,也就是供水和排水系统是否健全,而在我们的身体中,血气需要运输到每一个角落供养脏腑器官和组织结构,而这一切的完成都需要经络来参与其中,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血气是生命之本,而经络是血气运行的通道,在中医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经络为何能将其视为灵魂的存在呢?中医如何看待经络学说经络就像一个网状的结构,人体就像一个一个零碎的零件,通过经络进行连接,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内连着脏腑,外连四肢百骸,生命存在,经络就在运动着,生命终结的时候,经络也就截止了它们的一生,《黄帝内经》中认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而中医之所以能够关注整个生命活动的状态,重视人体内的精、气、神,都是依赖经络这个灵魂。
1. 经络阐述阴阳平衡在中医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阴阳存在着的,所以中医的核心也是阴阳,所以中医将经络也分为阴阳,中医将经络中属于脏器的经络与脏直接相连、关系密切的经称为阴经,而将经络归属于腑脏器官与脏直接相连、关系密切的经成为阳经,阳经在四肢的外面,而阴经在四肢的内面,所以经络也是阴阳之气在体内的通道,《内经》中说:“脉以候阴阳”。
在人体中有十二经络,之间是相对称的,每一条阳经都会有一条阴经与之相表里,例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形成阴阳的协调与平衡,阴在人体内部,守候着阳,阳在人体的表面,守卫着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2. 五经与五行道家的五行之说被运用于很多的领域,就连中医也对其赞不绝口,而中医也结合道教的五行之说,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按照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的特性来分类,而这五行之间也是互相相生相克,例如: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克土,土克水……,在《内经》中将五行的学说运用于医学,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中医五行之说,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而五脏分别有着自己独立的五经,即心经、肝经、脾经、肺经、肾经。
中医经络学经络与内脏关系解密
中医经络学经络与内脏关系解密中医经络学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之一,研究人体的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血脉、经脉、络脉等的总称,被认为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与内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下面将为你揭秘经络与内脏之间的奥秘。
一、经络系统概述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独特的概念,它是由经络、穴位、络脉组成的。
其中经络是人体内部管道的总称,包括十二经脉、八脉、奇经八脉等;穴位是经脉上的特定点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系统;络脉是经脉分支,与经络相连。
经络系统不仅负责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还参与调节和平衡身体的功能活动。
二、经络与内脏的关系1. 经络循行与内脏相应根据中医理论,经络与内脏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经络循行经过的区域与所对应的内脏器官有密切的关联。
例如,胆经经过头部、胸部、下腹部等区域,与胆囊和肝脏等内脏器官相关;心经经过心脏周围,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
2. 经络调节内脏功能经络通过运行气血和营养物质,对内脏器官的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经络的畅通与否与内脏功能的健康密切相关。
当经络受到阻塞或不畅时,会导致相应的内脏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改善内脏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三、经络调理与内脏疾病防治1. 经络保健保持经络通畅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中医强调,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饮食和运动,可以促进经络循行,增强经络功能。
例如,经常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保持经络通畅。
2. 经络调理当出现内脏疾病或功能失调时,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常采用经络调理的方法,例如针灸、推拿等。
经络调理可以改善经络的气血循行,调节内脏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注意内脏和经络的整体调理在内脏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调理相关的经络,还需要注意整体调理。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疾病往往与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相关的内脏器官与经络之间的关系,全面调理。
中医经络的终极秘密
中医经络的终极秘密一直不太愿意把这个图发上来,尽管只是一个模式图,但经络的所有秘密全部包括在其中了,如果你有缘,从此可以领悟经络的终极奥秘。
这个模式图应该这样看:最下面二个框表示是二条腿;中间的框表示是躯干,左右二边的框表示为二手,顶部的二个框表示为头部,为理解上的方便分成左右头。
中间躯干部黑色的线条表示为任脉或督脉,其它小线条就是手、头、足的三阴或三阳经了。
这里只给出了督脉的模式图,任脉同理。
表里经的只给出了厥阴和少阳的模式图,其它的同理。
各位可自行画出。
任督主要的是在头部达成经气的左右交换。
表里经最重要的基本活动是在头、手、足远端的经气交换,这是最核心的秘密,也是从医者唯一能干预的部分。
各位要自行领悟了。
中医经络原来如此简单最近几天,基本上把我领悟的经络系统做了比较全面的整理,当变成文字和图示后,发现中医的经络是如此简单!中医治疗也不用弄得那么复杂,完全可以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入门。
唯一的难点是如何从传统的思维里转到用“六经”辨证,只要把归经区域弄清楚,无论是针灸、按摩、药物均可信手拈来,解决一些认为是疑难病的痛苦。
这些东西本来应该做为不传之秘,自己使用就好,但思之,67亿人为什么选择了我来悟透经络秘密?不敢藏私,发在博客里,供同好研究,各人如何阐发,即是机缘。
这里所谈的“六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六经辨证,因为现在的六经的归经区域扩大了可能不止十倍,请各位自赏之。
各位看后,有何感想,不必在此讨论,我无意做口舌之争,原则只有一个,你觉得有用就拿去,没用就别费神去看了。
中医基本上掌握一个“开、合、升、降”就够了,只是开什么?如何开?闭什么?如何闭?升降亦如此,当你弄明白这些,中医大师非你莫属。
任何一个理论,个人认为,要能完整解释按摩、针灸、药物、修练才是真正符合人体生理病理的,我期待着有比我这个理论更完善的解释。
前提是你的解释要符合最基本的物理和常识。
六经的阴阳虚实到底指什么?六经在受精后发育成人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形成一个类似“充电”的过程,让六经充满电荷,这个电荷的多少在出生时基本确定,是为先天虚实;出生后在女子第一次排卵,男子第一次遗精之前,卵母细胞和原精细胞还会转化成电荷继续通过肾经充实骨髓和脑髓,是为藏精。
《黄帝内经》:经络,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黄帝内经》:经络,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黄帝内经中》有⾔: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始⽣,先成精,精成⽽脑髓⽣,⾻为⼲,脉为营,筋为刚,⾁为墙,⽪肤坚⽽⽑发长,⾕⼊于胃,脉道以通,⾎⽓乃⾏。
雷公⽇愿卒闻经脉之始⽣。
黄帝⽇经脉者,所以能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从《黄帝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经络通则百病消,经络不通则百病⽣。
中医⾃古以来讲究:痛则不通,不通则痛。
那么经络不通究竟会引发哪些疾病呢?当我们碰到⾝体不适时,⼜该疏通哪条经络呢?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咳嗽;过敏性⿐炎,⽪肤⼲燥容易过敏;动则⽓短胸闷⾯⾊⽆华。
⼤肠经不通:⽛痛头痛⼝⼲,⽪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胃经不通: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易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燥⾝体消瘦。
脾经不通:脘腹胀⽓吸收不良⼝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秘关节酸胀糖尿病。
⼼经不通:⼼烦⼼惊⼼悸⼼闷⼼痛;⽓短上⽓有压⼒感,忧郁易怒;⼝腔溃疡⼝⼲⼝臭⼩肠经不通:⼩腹绕脐⽽痛⼼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下⾯我们⼀⼀为您解答:感冒咳嗽,拍肺经⼿太阴肺经主治疾病:咳嗽、感冒、哮喘、⽀⽓管炎、扁桃体炎、流⿐⾎、经脉经过部位的关节障碍,肌⾁疼等。
当出现这些病症时,可以拍打双⼿的肺经进⾏调理。
五官疾患找⼤肠⼿阳明⼤肠经主治疾病:头⾯五官疾患、咽喉病、热病、⽪肤病、肠胃病(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神志病等及经脉循⾏部位的其他病证。
经常拍打⼤肠经会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消化不良拍胃经⾜阳明胃经所对症状:喉咙痛、胃痛、消化不良、怕热;唇⼲⼝燥、⾝体消瘦、倦怠。
便秘、膝关节酸痛;因此,没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多拍拍腿上的胃经。
帮助胃肠消化。
疲劳透⽀健脾经脾经不通,通常会表现出脾胃不和、⾷欲不振、疲劳等。
脾经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部位的其它病证。
中医经络学揭秘经络在身体健康中的作用
中医经络学揭秘经络在身体健康中的作用中医经络学是中国古老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经络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维持人体健康。
本文将揭秘经络在身体健康中的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经络学。
一、经络的结构与流动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内部有12条正经络和8条奇经络,这些经络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
经络主要分布在肌肉、筋膜、血管及内脏等组织器官中,通过气血运行在经络中,起到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
经络中的气血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
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类似于河流和水管道,通过经络的流动,保证了全身各部位的气血供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
二、经络与身体健康的关系1. 调节气血循环经络系统能够调节全身的气血循环,使气血流通畅顺。
如果经络受阻或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气血运输不足或气血停滞,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堵塞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调节阴阳平衡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系统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途径。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阴阳气血的运行和平衡,通过调节经络的流动,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3. 传导信息与能量除了调节气血循环和阴阳平衡外,经络系统还能够传导信息和能量。
根据中医经络学的理论,经络不仅仅是物质通道,更是能量传导的通道。
通过经络,人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传递给脏腑、组织器官,从而调节生理功能和适应环境变化。
三、经络在身体健康中的应用1. 经络调理中医经络学将经络调理作为维护身体健康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经络调理,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循环,改善阴阳平衡,从而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 经络治疗中医经络学还发展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艾灸等,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循环和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康复,治疗疾病。
掌握经络养生的秘密:彻底把经络穴位说清楚
掌握经络养生的秘密:彻底把经络穴位说清楚掌握经络养生的秘密:彻底把经络穴位说清楚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人体经络是一套具有强大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五脏六腑都通过经络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所以,从古至今,中医们就一直将经络以及经络上的穴位当作人体大药来使用。
中医里有句术语,叫“诸病于内,必形于外”。
这就是说,只要观察一下我们的那条经络有不正常的反映,就可以知道那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
不仅如此,通过对经络的按摩或刺激,还可达到养生祛病的目的。
可以说,经络是人体的生命之河。
疏通它,你就能告别疾病,常保健康;忽视它,你可能会因此百病缠身,伤痛不断。
故此《黄帝内经》中才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作为一名中医,在行医生涯中,我接触过不少病人,也治疗过不少急症顽症。
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疾病的产生乃至日益严重都是病人缺乏最根本防治知识。
对此,我尽自己所能,向他们灌输防重于治以及人体自有大药的养生祛病理念,为了宣扬这两个理念,我将自己多年来的习医所得和行医实践整理出书,在各出版社老师的帮助下得以出版,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书迅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社会上刮起了一阵经络养生热潮,我本人也得到了读者称赞,被誉为“经络养生教母”,对于这个名头我实在是愧不敢当,事实上,在经络穴位使用方面比我高明的中医大师比比皆是,我所做的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事情。
中医学经络学博大精深,即使倾我一生之力,恐也难得窥一斑。
但是,为了让经络真正成为我们普通人的养生保健指南,我认为有必要把自己对经络养生学的认识再精心的提炼一遍,以奉献给一直对我报以期望的广大读者朋友,因为经络养生毕竟是一门十分玄妙的学问,如果离开专业人士的指导没就很容易误入歧途,在使用经络进行养生时,如果操作有误,不仅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很容易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故此对于经络的认识和掌握应该是越多越好。
最后,我诚心的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您养生祛病,为自己赢得一个幸福安康的快乐生活。
中医经络的终极秘密
中医经络的终极秘密1. 引言介绍中医经络系统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
2. 经络概述解释什么是中医经络,包括其定义、分类以及与身体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
3. 经脉分布图提供一张详尽描述人体各个主要经脉路径和位置的分布图,并对每条主要经脉进行简单解释。
4. 经气血运行规律描述了在正常情况下,气血如何通过不同的经路流动并保持平衡。
同时提到可能导致失调或阻塞等问题出现时所产生影响。
5.五行学说与十二正阳大会阐明五行学说在理论上支撑着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而深远地意义;讲述“十二正阳”即为指定特殊时间来开启机构能量通道6.八纲辨证法具备术语:邪恒久留,卫外束表;寒凝于里,湿聚肌肤;7.针灸治疗方法谭谈传统针刺技术,介绍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和其原理。
8.草药配方详述中医经络系统相关的一些传统中草药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况下如何使用。
9. 经络与身体健康关系探讨了经络对于人体整体健康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举例说明失调或阻塞可能导致哪些具体问题出现。
10. 现代科学验证与应用前景展望提供最新有关中医经络系统研究成果,并探索未来该领域发展趋势。
同时提醒读者注意目前仍存在争议和待解答之处。
附件:1. 中医五行图示(图片)2. 针灸手法演示视频注释:- 气血:指氧气、营养物质等生命活动所需能量运输载体。
- 经脉:也称为主要通道,在人类身上形成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网络结构,通过这个网路可以使得全身各部分相连并保持协调平衡状态。
- 八纲辩证法: 是根据《内外伤机事》篇,将诊断判断归纳总结为四大基本概念,即邪恒久留、卫外束表;寒凝于里、湿聚肌肤。
- 阳明: 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主要脉络,负责运输气血和营养物质到胃部及其它消化器官。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经络穴位按摩原理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经络穴位按摩原理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经络穴位按摩原理中医拥有悠久的历史,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被广大人们所接受和信任。
其中,经络穴位按摩是中医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基础知识,以及经络穴位按摩原理。
一、中医基础知识中医是一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主要包含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等。
其中的经络学说是中医独具特色的基本理论之一。
1.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的经络系统,这些经络贯穿全身,与脏腑器官相连,并通过体表的穴位与外界相通。
经络内流行血液和气息,起到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代表了事物的不同特征和表现形式。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3. 藏象学说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内脏腑和组织器官反映在体表特定的区域,称为反射区。
通过观察反射区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器官的功能状态,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经络穴位按摩原理经络穴位按摩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它通过刺激人体表面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流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按摩穴位可用手指、拇指、针具等,每个穴位都有着特定的功能和疗效。
1. 经络调理经络调理是指通过按摩穴位来调节经络的活动状态,保持经络的畅通。
按摩穴位可以促进经络的血液循环,调和气机,增强机体免疫力。
2. 气血调和按摩穴位可以调和气血,促进气血的运行畅通。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运动,达到疏通经络、活络止痛的效果。
3. 助治疗经络穴位按摩还可以辅助治疗一些疾病,如常见的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
通过按摩穴位,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身体状况。
三、经络穴位按摩的实践经络穴位按摩应该在理论基础上结合实际操作进行,下面以经络穴位按摩肩颈部位为例进行说明。
1. 勤洗澡保持清洁,放松肩颈在进行穴位按摩前,保持肩颈部的清洁,并通过淋浴或热敷等方式放松肌肉。
中医理论与实践解读经络学说的奥秘
中医理论与实践解读经络学说的奥秘在中医的博大精深体系中,经络学说宛如一座神秘的宝库,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智慧。
它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关键依据。
那么,经络学说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在中医的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经络,简单来说,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它就像一条条无形的高速公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紧密相连,使得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能够顺畅地输送到全身各处,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和细小脉络。
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而络脉则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
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它们分别与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相联系,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四肢和躯干上分布。
比如,手太阴肺经与肺脏相连,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相连,依次类推。
通过这些经脉,气血能够滋养相应的脏腑,保证其正常运作。
奇经八脉则具有调节十二正经气血的作用,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任脉和督脉。
任脉在前,总任一身之阴经;督脉在后,总督一身之阳经。
那么,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中是如何应用的呢?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象,以及询问症状等方式,来判断经络是否通畅,气血是否充盈。
比如,如果患者出现头痛、目赤肿痛等症状,中医可能会考虑是手阳明大肠经气血不畅所致;如果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则可能与手少阴心经有关。
此外,中医还会通过按压穴位来诊断疾病。
穴位是经络上的特殊部位,当经络气血不通时,按压相应的穴位会出现疼痛、酸胀等感觉。
在治疗方面,经络学说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针灸疗法是基于经络学说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
针灸师通过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对于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可以针刺迎香穴来缓解症状;对于胃痛,可以针刺足三里穴进行治疗。
除了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中医疗法也都是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发挥作用的。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解密中医经络理论在养生中的应用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解密中医经络理论在养生中的应用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解密中医经络理论在养生中的应用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对于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解密中医经络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入手,探讨中医经络理论在养生中的应用。
一、中医经络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一套脉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和隐蔽脉络。
经脉是指在人体内部贯通全身的主要通道,共有十四条经脉,分布于不同的部位。
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连接于经脉上,起到联系和供养周围组织器官的作用。
隐蔽脉络则是细微的脉络系统,主要分布于皮肤和组织结构缝隙之中。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贯穿全身,并与脏腑组织相互联系。
经络系统承担着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节经络的活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二、中医经络养生的原理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与人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养生就要注重经络系统的调养和保养。
中医经络养生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通经活络:通过按摩、推拿、针灸等手段,刺激和调理经络系统,使经络畅通,气血通畅,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例如,常见的经络保健方法有拇指按摩合谷穴、推拿足三里等,都是通过调节和活化经络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2. 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及人体的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发生。
经络系统作为连接脏腑组织的通道,调节阴阳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理经络系统,可以促进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3. 润养脏腑器官:经络系统与脏腑器官密切相关,经络的活动可以通过气血的输送,为脏腑组织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维持其正常的功能状态。
因此,适当调理经络可以促进脏腑器官的健康,并防止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经络养生的实践方法中医经络养生涉及多种实践方法,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方法:1. 经络按摩:通过按摩经络,可以促进经络的活跃,调节体内气血运行。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有何独特之处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有何独特之处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经络理论更是独具魅力,为人们的健康养护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指导。
经络,如同人体内部的神秘通道,连接着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
它们并非肉眼可见的实体结构,却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经络理论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其整体性上。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经络就像是一张无形的网,将身体的各个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经络,气血得以运行周身,营养物质得以输送到各个脏腑和组织,从而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例如,心经与心脏相关,肝经与肝脏相连。
当心经出现问题时,可能不仅仅表现为心脏本身的不适,还可能影响到神志、睡眠等方面;同样,肝经的异常也可能导致情绪、消化等多方面的问题。
这种整体性的观念,使得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能够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身体的整体状况,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局部的症状。
经络理论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其具有动态平衡的调节作用。
经络中的气血运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行自我调节。
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经络中的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协调;而当人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经络的气血运行就可能出现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时,通过针刺、艾灸、按摩等中医调理方法,可以刺激经络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体现了中医养生注重预防和调理的理念,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整身体的内部环境,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再者,经络理论在诊断疾病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中医通过观察经络所经过的部位、穴位的反应,以及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所在和性质。
例如,通过按压穴位,如果出现疼痛、酸胀等感觉,可能提示相应经络的气血不畅;观察皮肤的色泽、温度等变化,也可以了解经络气血的盛衰。
脉象更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可以判断经络气血的运行状态以及脏腑的功能。
经络解密终结篇
经络就是能量结构版的神经研究(终篇)经络为什么不能解密?经过多年的考证,这还是解剖学思维出了问题,在上文我说过,癌症打了解剖学一耳光自从2012年开启西医的学习后发现,西医只是物质的形态意义上的研究,解剖结构绝不是先进的结构,能量结构才是更先进更符合事实的结构,尤其是神经,它的主体是生物电能结构。
在脊髓纤维束的分布,神经节、神经元、髓灰质的分布、投射方式都透漏着能量系统的信息。
在晦涩难懂的中医结构里,我找到了答案,五行结构是属类结构,人体对不同物质具有统一的控制方式,这不用多说了,单说阴阳结构。
经络结构也基本等同破译,就是三种不同机制,就是生物电能体系的控制。
以能量结构来看待神经系统有先进性,目前开来比当前的神经系统研究科学的多,以能量传导取代信息传递,经络非常容易理解。
经络、穴位只是能量传输和供应的概念,为器官活动提供能量,生物电介入人体能量调控,包括介入肌肉和细胞的钾钠钙泵的循环等等,很多的研究支持了这种能量调控说法,包括经络低电阻测试,还有复旦大学的离子分布等等,这些都支撑经络作为人体能量供应系统的说法,只是缺乏能量医学的理念而已。
而其中难点之一就是,经络的神经结构采用的是体表研究,体内采用虚拟研究,而很多的经络研究都是按照体表完成的。
如何形成的经络结构呢?这要从人体的能量结构说起,这是一种能量层级的关系问题,与周围神经的结构有关系,完全可以按照配电体制理解。
接现代神经系统研究的错误一文,神经结构应该有三级结构,三级结构就是三级配电体系,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在三大能量体系里我已经介绍了不同经络循行与组织的对应关系。
一、神经系统向外供电能量的输出输入是人体电控的两种形式。
也是能量医学的核心含义。
阳经有传出效应,阴经有传入效应。
第一级,大脑为髓之海,主精明,就是能量系统的总控机关。
也是一个大的能量输出组织。
具有模拟反射路径,具备思考的同时,在生物电消耗上有重要作用。
(大脑是生存逻辑学主要研究对象,它的研究将会使人体控制方式变得清晰简单,是简化医学的关键,这涉及资源总控、生物电控、内分泌总控等一系列的学问,见后续文章。
中医经络的终极秘密1
三、经络的全息特性
1、什么是全息? 从字面理解,就是全部信息。再延伸一点,就是局部包含着整体的全 部信息。全息这个概念最早源于全息摄影,就拿这个举例说明。 比如两个人的合影照片,如果是普通摄影,那么把拍摄出来的普通照 片(photograph) 从当中撕开,其中的一半只有一个人,而不是两个人 。若是撕碎了,就啥也看不到了。 如果是全息摄影就不同了,一张全息照片( hologram),不论你将照 片碎成几块,其中的任何一块还是两个人完整的影像。这就是说,任何 一部分区域,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这就是全息概念的由来。
“循经感传线路”直奔刚脏病患者病灶所在地(李定忠,1994)
3、“循经感传线路”的宽度和深度是怎样的? 在古书中,并没有记载经络线的宽度和深度,只是画了一条细细的线 (平面视角) 。所以,许多科研人员和大夫就借“循经感传现象”这一研究项目,对感传线路的 宽度和深度 (三维视角) 进行了观察。 对大多数人来说,感传线路并不像古书经络图上画的那样,是一条细细的线,而 是一条有中间部和边缘部的宽带。中间部是比较窄的,为1~2毫米;而边缘部则比 较宽,为2~5毫米。 感传路线所处的深度则随部位而有所不同。在肌肉丰厚的地方位置较深,在肌肉 浅的地方似乎就在皮下。 另一个可观察到的有趣现象是:当把毫针离开穴位中心点刺激时,感传线路也会 作相应的平行漂移。
古代医书中不乏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记载和描述。古人多将循经感传现象的“感” 和“传”分开表述。 《灵枢•九针十二原》用“若行若止,如蚊虻止”来形容针感似蚊虻爬行的循经感传 现象。 《灵枢•五十营》有“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 吸定息,气行六寸”,描述了循经感传的速度。 《灵枢•刺节真邪》记载“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 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描述了针刺时促使热感产生并传导的方法 。 《素问•调经论》中的“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强调了 气至病所的循经感传现象。 《针灸甲乙经》有“热病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针”,非常形象地描述了
中医经络的终极秘密
中医经络的终极秘密一直不太愿意把这个图发上来,尽管只是一个模式图,但经络的所有秘密全部包括在其中了,如果你有缘,从此可以领悟经络的终极奥秘。
这个模式图应该这样看:最下面二个框表示是二条腿;中间的框表示是躯干,左右二边的框表示为二手,顶部的二个框表示为头部,为理解上的方便分成左右头。
中间躯干部黑色的线条表示为任脉或督脉,其它小线条就是手、头、足的三阴或三阳经了。
这里只给出了督脉的模式图,任脉同理。
表里经的只给出了厥阴和少阳的模式图,其它的同理。
各位可自行画出。
任督主要的是在头部达成经气的左右交换。
表里经最重要的基本活动是在头、手、足远端的经气交换,这是最核心的秘密,也是从医者唯一能干预的部分。
各位要自行领悟了。
中医经络原来如此简单最近几天,基本上把我领悟的经络系统做了比较全面的整理,当变成文字和图示后,发现中医的经络是如此简单!中医治疗也不用弄得那么复杂,完全可以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入门。
唯一的难点是如何从传统的思维里转到用“六经”辨证,只要把归经区域弄清楚,无论是针灸、按摩、药物均可信手拈来,解决一些认为是疑难病的痛苦。
这些东西本来应该做为不传之秘,自己使用就好,但思之,67亿人为什么选择了我来悟透经络秘密?不敢藏私,发在博客里,供同好研究,各人如何阐发,即是机缘。
这里所谈的“六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六经辨证,因为现在的六经的归经区域扩大了可能不止十倍,请各位自赏之。
各位看后,有何感想,不必在此讨论,我无意做口舌之争,原则只有一个,你觉得有用就拿去,没用就别费神去看了。
中医基本上掌握一个“开、合、升、降”就够了,只是开什么?如何开?闭什么?如何闭?升降亦如此,当你弄明白这些,中医大师非你莫属。
任何一个理论,个人认为,要能完整解释按摩、针灸、药物、修练才是真正符合人体生理病理的,我期待着有比我这个理论更完善的解释。
前提是你的解释要符合最基本的物理和常识。
六经的阴阳虚实到底指什么?六经在受精后发育成人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形成一个类似“充电”的过程,让六经充满电荷,这个电荷的多少在出生时基本确定,是为先天虚实;出生后在女子第一次排卵,男子第一次遗精之前,卵母细胞和原精细胞还会转化成电荷继续通过肾经充实骨髓和脑髓,是为藏精。
经络的秘密
十二经脉经络分类名。亦称十二正经。为人体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主要经脉的合称。《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名称及流注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其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详见十二经脉各条。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经络分类名。出《灵枢·经别》。指从十二经脉分出,走向胸腹、头面的重要支脉。并按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六组,称为六合。十二经别构成了经脉的离(分别、分支)、合(会合、合并)、出(浅出)、入(深入)的关系,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加强了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详见十二经各经别条。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经络分类名。指十二经脉以外的八条经脉。奇经是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和阴维脉。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集于《难经·二十七难》,提出奇经八脉之名并详载它们的分布路线和病候,提出:“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奇经八脉具有内不联属脏腑,外无本经输穴(任、督两脉除外)和无表里相配的特点。它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起着调节溢蓄正经脉气的作用。详见各该条。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经络分类名。又称十五别络、十五络。出《灵枢·经脉》。指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加上任脉的络脉(身前)、督脉的络脉(身后)和脾之大络(身侧),共十五络。各络脉均有一络穴。又《难经·二十六难》中无任脉络、督脉络,有阳蹻络和阴蹻络。十二经的络脉起着沟通表里和加强经脉与体表联系的作用,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有通调气血和治疗胸腹、腰背和胁肋部病症的作用。详各该条。
破解经络之谜-人体经络之谜
破解经络之谜|人体经络之谜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关的学说,是针灸学理论的核心和依据,同时也是指导我国传统医学在各科诊断、治疗、预防及养生等方面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经络的客观存在的假说与证实《黄帝内经》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灵枢・本脏》篇又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是人体一种多层次、多结构的立体隐形空间系统。
在这个协调的空间系统中,经络是生理、病理等多种信息传导的优势通道,同时又起着辅助人体第一巨系统(西医解剖学所讲的的神经、淋巴、内分泌、细胞、血液等)的作用。
经络具有的平衡调节、运送营养、抗御外邪、反映症候、保卫机体等内在功能,已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被世人所接受,但对于有关经络实质问题的探讨却一直争论不休。
有些专家认为:经络主要是神经系统,提出了经络与神经、体液相关的学说;也有些专家通过对胎儿尸体染墨观察研究,提出经络是血管和淋巴的学说;还有些专家提出:古人用肉眼已看见的结构,绝不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还不能查知的,所以认为经络就是血管和神经,即脉为血管,经为神经。
经络现象,是客观而普遍存在于人体中和其他生物体中的正常生命现象。
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人体经穴、经络上的生物物理特性,就已被国内外的很多专家用科学手段所证实。
如:经络系统存在的低电阻、高电位、导声、导光等特征,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发现。
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又利用热显影、超声波显影、辐射场摄影以及放射性核元素示踪等技术,从不同角度研究和证实了经络和经穴的客观存在。
早在1958年,法国针灸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就发现了经络有低电阻的特性。
到了1971年,日本东京教育大学的芹泽胜教授,通过研究拍摄的两万多张人体全身红外热像图片发现:穴位部要比其他周围组织温度高出0.5~1℃。
1982年,我国著名经络学家祝总骧发现,分离的肢体在一定时间内仍具有穴位低电阻特性,这说明经络的存在并不是依附于与神经、血管,并发现经络循行部位含有比其他部位数量更多的神经末梢、神经束、血管、肥大细胞和结缔组织束,同时也证明了刺激经络,确实有调整神经反射、改善血液在组织间的循环、加强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等作用。
中医经络原理
中医经络原理中医经络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
中医经络理论是指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包括经络的走向、分布、联系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
经络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其中有关经络的记载非常丰富。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是脏腑之间、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
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包括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等。
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会通过调理经络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的运行通过经络系统来实现。
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运行。
如果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会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善气血的运行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经络理论还强调了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密切联系。
经络系统连接着全身各个部位,它不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还是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
因此,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如果经络受阻,就会影响到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对中医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状态,促进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此,深入研究中医经络理论,对于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强调了经络系统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对中医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状态,促进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此,深入研究中医经络理论,对于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体经络
人体经络图收藏人体经络图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
《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
《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
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经络系统组成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经络运行的三大周期规律,真的是天人合一
经络运行的三大周期规律,真的是天人合一上篇文章《超视觉下的经络》提到,在超视觉观察来看,经络就像一条能量河流,能量之河涨潮,在中医里被称为旺相。
穴位的取名都是有来头的,比如涌泉穴在旺相时,会观察到真气涌动,就像泉水涌出地面的样子。
经络的能量河流不仅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流动,而且和七曜、二十八星宿、银河系都在互传能量和信息,显示出一定的周期规律,本篇我们就来看看。
一天的周期规律:子午流注在《子午流注:人人必知的经络运行周期规律》提到,中医认为“气血”是按季节、月相、时辰在经络内循行的。
不但有在季节、月相和时辰级别的“慢变化”,还有分、秒等级别的“快变化”。
古人不但指出了十二经脉气血循环的走向,而且还认为气血从肺经开始循行十二经脉。
在一呼一吸之间,脉行六寸,一日一夜的时间中,照这个顺序要往复在全身循行五十周,即日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
这就是说,气血在24小时内就能跑遍全身50圈。
据超视觉者祝华英的观察,十二经脉是呈现左、右、阴、阳对立的“双向进退运动”,详见他的著作《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
一昼夜太阳运行周历了二十八宿,人体的经脉上下、左右、前后加在一起也是二十八条。
为什么是二十八条?人体一共有十二条经脉,左右对称,加在一起是二十四条,再加上任脉、督脉、阳跷脉、阴跷脉四条,正好二十八条,与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对应。
虽然一天内全身循行50周,但还有个时辰的盛衰。
为了简化,就把十二时辰跟十二经脉进行一一分配,每个时辰总有某经处于最盛。
这种时辰级别的变化,也就是子午流注。
经络气血运行各有其盛衰,以一天十二时辰流注十二经。
具体的流注顺序是:寅时从肺经开始,依次流注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再回到肺经,如环无端,生生不息。
按时辰进行排列,就是下面的流注图。
为什么肺经是第一条经脉呢?我们知道,肺经循行最旺最盛的时候是在寅时。
一月(正月)也叫寅月,一年是从一月开始的,所以经脉循行也是从肺经开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络的终极秘密一直不太愿意把这个图发上来,尽管只是一个模式图,但经络的所有秘密全部包括在其中了,如果你有缘,从此可以领悟经络的终极奥秘。
这个模式图应该这样看:最下面二个框表示是二条腿;中间的框表示是躯干,左右二边的框表示为二手,顶部的二个框表示为头部,为理解上的方便分成左右头。
中间躯干部黑色的线条表示为任脉或督脉,其它小线条就是手、头、足的三阴或三阳经了。
这里只给出了督脉的模式图,任脉同理。
表里经的只给出了厥阴和少阳的模式图,其它的同理。
各位可自行画出。
任督主要的是在头部达成经气的左右交换。
表里经最重要的基本活动是在头、手、足远端的经气交换,这是最核心的秘密,也是从医者唯一能干预的部分。
各位要自行领悟了。
中医经络原来如此简单最近几天,基本上把我领悟的经络系统做了比较全面的整理,当变成文字和图示后,发现中医的经络是如此简单!中医治疗也不用弄得那么复杂,完全可以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入门。
唯一的难点是如何从传统的思维里转到用“六经”辨证,只要把归经区域弄清楚,无论是针灸、按摩、药物均可信手拈来,解决一些认为是疑难病的痛苦。
这些东西本来应该做为不传之秘,自己使用就好,但思之,67亿人为什么选择了我来悟透经络秘密?不敢藏私,发在博客里,供同好研究,各人如何阐发,即是机缘。
这里所谈的“六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六经辨证,因为现在的六经的归经区域扩大了可能不止十倍,请各位自赏之。
各位看后,有何感想,不必在此讨论,我无意做口舌之争,原则只有一个,你觉得有用就拿去,没用就别费神去看了。
中医基本上掌握一个“开、合、升、降”就够了,只是开什么?如何开?闭什么?如何闭?升降亦如此,当你弄明白这些,中医大师非你莫属。
任何一个理论,个人认为,要能完整解释按摩、针灸、药物、修练才是真正符合人体生理病理的,我期待着有比我这个理论更完善的解释。
前提是你的解释要符合最基本的物理和常识。
六经的阴阳虚实到底指什么?六经在受精后发育成人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形成一个类似“充电”的过程,让六经充满电荷,这个电荷的多少在出生时基本确定,是为先天虚实;出生后在女子第一次排卵,男子第一次遗精之前,卵母细胞和原精细胞还会转化成电荷继续通过肾经充实骨髓和脑髓,是为藏精。
换过说法,从出生那一刻起,人体六经的电荷就基本确定了,这个电量决定了人体的先天身体素质。
这个充电的过程是严格分开的,阴经的电量主要来自卵黄囊和母体,阳经的电量则来自季节的光热,正因为这样,在体表阳经分布的面积又最大,所过的部位最多,又处于外侧面,所以,人体与季节有一定的互动,如果季节反常,在体内相应不足的阳经就会起明显感应;如不能及时处理,因表里经的循环影响,又会影响到相应的里经。
严重的就会通过经气的大循环影响到下一级或上一级表里经循环,从而发展成全身的疾病。
出生后后天的补充主要通过食物直接吸收和阳光照射的光和热(包括储存的光热如电热,火热,食物也是储藏的热),这些光热会直接转化成阳经的“电量”和阴经的“电量”。
如红光或红色食物转化的是阳经的“电量”,蓝光、黑光或黑色食物转化的就是阴经的“电量”。
所以阴虚指的是三阴经“电量”不足,阳虚指的是三阳经“电量”不足。
六经的基本运行原理六经是表里阴阳相配合的运行,太阴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一共三对,分成左右两边,正常运行时,表里运行方向相反,左右运行也相反。
交换的速度约为每秒一次(有资料说是每分钟64次,又与八卦的八八之数吻合,不知是巧合还是古人真的是从数理推医理或者从医理发现数理)。
具体如下,左太阴经下行,左阳明经上行,同时右太阴经上行,右阳明经下行;左少阴经上行,左太阳经下行,同时右少阴经下行,右太阳经上行;左厥阴经上行,左少阳经下行,同时右厥阴经下行,右少阳经上行;简单总结,就是总有一侧的阴经在上,一侧在下,阳经也是如此。
任、督脉在中间起到沟通左右两侧同名经的经气作用。
这个运行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这个上下运行过程进行阴阳经气的交换,在阳经下行时,通过在足部膝关节以下的络穴把阳经的经气一小部分交换到阴经,同时阴经在头端(严格来说是胸腹部的迷走神经)把阴经的部分经气交换到阳经,反运行时,足端交换一小部分经气到阳经,头端的阳经也交换一小部分经气到阴经。
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持阴经不过寒,阳经不过热,达成一种平衡。
如果因为某种原因,阴经在头端不能交换经气到阳经,但阳经却可以交换过来,也就是没有把位置空出来,就会造成该条阴经因上方没有位置不能上升的现象,这种现象累积一段时间后,相应的阳经因下端阻力太大,也不能再完成足端的交换,这时个表现的就是阳经升而不降,阴经降而不升,相应的疾病就发生了。
这个现象已为武当山道医祝华英通过内视阐发了完整的内经运行,各位可参考他的著作《黄帝内经十二经揭秘》。
本人在此把他的发现做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已,一方面把他没有说明白的十二经概括为六经,因为手的三阴三阳经其实是与足的三阴三阳经是相通并同步运行是,当你把手心向前,双手上举,就很容易明白我说的是真理。
另外,本人把冲、带二脉去掉了,原因很简单,冲脉基本上是迷走神经的内容,上传下达的描述都一样,但迷走神经中间三阴经均有,所以说任、冲统三阴也不为过,只是多此一举了。
带脉就是少阳胆的所过,不需要专论。
其它奇经四脉阴阳跷、阴阳维除增加理解的难度外,都是后世拼凑之物,均在六经之内,不作专论。
至于任脉、督脉只是三阴三阳经的交换通道,在实际应用时只有按摩、修练,艾炙用得较多,只略谈如下:任脉实际上浅表的分布在腹白线的两侧约二分处,可以这样说任脉是由左右二条构成的,这已为武当山的祝道长在练功中证实,这与现代解剖左右肋间和肋下神经在胸腹部没有交叉吻合,为什么会出现左右明显不同的表现原因就在于此。
深层的任脉则是左右迷走神经,所以当要沟通左右任脉时为什么是在鸠尾穴,如果你注意解剖,这正是左右迷走神经走得最近的地方(胃的前、后支)。
督脉在浅层也有左右督脉,其实与任脉一样,都是通过肋间神经联系。
在腹部主要看到的督就在左右交感干,沟通左右督脉的穴位是尾闾穴,深层其实就是奇神经节。
督脉的其它部分深层就要在脊髓里找了。
任督脉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左右的三阴三阳,主要的沟通位置是大脑的胼骶体,从解剖来看左侧的神经纤维从这里交换到右侧,右侧的神经纤维从这里交换到左侧。
当然在脊髓各段的白质、灰质也有左右交换,这恰恰从解剖上支持中医的任、督是有物质基础的。
因为左侧的阴阳表里经与右侧的阴阳表里经是相对独立运行的,如果没有任督的居中沟通,左右就会表现为明显的不同。
只是各位要特别注意的是,任督是左右三阴阳经的居中通道,也就是三阴先交换到左右任脉,左右任脉再完成左右交换,督脉也是同样道理。
所以任主三阴,督总三阳是不无道理的。
三阴三阳相当于任督的二级机构。
从这里我们很容易明白,大脑两半球其实就是左右三阴三阳的储能器,至于是大脑管阴,小脑管阳还是同时管,就有待各位去研究了。
实际应用中意义不大,就不在我关注的范围了。
基于六经的基本运行规律,有以下内容要强化:左肝右肺说:因为肝体在右,也就是储备在右,肝经更容易得到补充,所以在右侧的肝经上下行均不会太容易出问题,但左侧的肝经要经过头部的交换后才能补充电量,可能会出现滞后或不足的情况,表现为升降不足,尤其是要克服引力的升可能不足,容易表现出症状,所以左侧病常责之肝。
肺是同样原理,虽然肺本身的储备大,但比较而言两侧差不多,但同是太阴的脾却在左,可以直接补充左侧太阴的电量不足,所以左侧太阴的升降会比较易趋于正常,但右侧的太阴却要通过头部的大脑向对侧交换后才能补充,所以右侧的毛病比较易见。
左肝右胆说:肝胆储备均在右,按说弱方都应该在左才对;这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肝阴胆阳,同侧肝经升时胆经却要降,肝右升降的力足,胆升降的力量就为肝所左右,自身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左肝的原理如上。
所以在右侧主要表现出来就是胆经的疾病。
所以身体右侧的问题多从胆经着手,促降而获得疗效,左侧从肝经入手,促其升发而获得佳音。
脾升肝亦升,肝升脾亦升:三阴经除肾经外迷走神经是主要上行通路,肾经还有一个重要路径是脊髓。
关于三阴经太阴循行从脚到延髓到舌下,到手,内部有交感和迷走神经的部分神经来络脾和肺,胃及大肠,上达嗅神经,如果从体积和表面积来看,脾很小,肺的表面积很大,另外还有全身肌肉所过神经和末鞘(特别注意隔肌的隔神经),全身皮肤所过神经及末鞘,是全身最大的分布面积,当然细胞容量也最大,神经分布范围也最广。
它们能充的电荷容量也是最大的。
因为同属太阴系统,所以脾摄气,即是摄取食物的“电量”,肺主气,生宗气等均是同理,因为没有来源,其它经所需要均无来路。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所谓“痰”就是食物化生的精华物质,用现代的可见物描述就是淋巴管乳糜池里的乳糜。
要经过静脉回流到肝、肺的。
经常吐痰的人和误用“吐痰”法太多为什么伤害身体,使人虚亏即是此理。
脾气的升清升的就是这个“乳糜”,肺气要降也是降这个“乳糜”。
因为有脾和肺作为储“电”的容器和充电器,比较而言,阳经没有这个“设备”,所以经常表现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少阴经循行从脚心至盆、腹、胸、脊髓到延髓到耳神经和舌咽神经,还有手上所过,内部通过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等主干络心络肾;另外还有全身的骨、骨髓分布的神经和连接纤维,全身血管分布的神经及末鞘。
同样骨髓和脑髓构成了少阴经的储藏设备,是藏“精”之所。
精化“气”会从最远端的骨髓---小腿骨髓开始,所以为什么“肾虚”的病人会有小腿酸软无力的现象。
心肾不交,水火不济都是骨髓所藏之精不能及时抽取气化补充少阴的电量所至;更严重的是已经抽取到没有储备的地步,要抽取脑髓时脑萎缩就出现了。
少阴的腰骶神经丛连接生殖腺,卵巢膀胱并通过脊髓上行是少阴经的一个特殊性。
厥阴经表浅循行从脚到盆、腹、胸、手,内部循行从交感干、迷走神经到脊髓上达视神经。
其它是所有连接筋腱、内部的韧带和骨膜的神经及神经末鞘。
这些筋膜包括了肛门括约肌,尿、生殖口括约肌,毛孔的微小肌肉等等环状的肌肉。
还有所有连接除性腺之外所有腺体、油膜的神经。
油膜主要指的是腹部的肠系统膜和腹膜,所以过度肥胖当从厥阴入手处理。
肝是人体厥阴最大的一个储备库,其它还有如脑下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腺体的储备。
厥阴系统又是体内反应最快也是最强烈的系统,所有情志类的影响首先从厥阴开始,基本原理是“视”刺激会使厥阴肝经头端不断累积电荷,导致表经胆木不能上升,所以很快两肋有蹩胀感,其它厥阴系统的腺体反应是呼吸、血压、汗腺方面的改变。
“听”的刺激同理,因听神经也同样通过延髓上传到下丘脑核,而这些脑核均受视交叉上核的统一控制,另少阳胆和三焦均在耳在丰富的神经连接,所以无论听还是嗅,触、尝产生的刺激,均可引起厥阴的改变而引发经气的偏差而致病。
而七情均由五感(视、听、触、嗅、味)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