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课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
2013年6月20日10时,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国首次在太空中为中小学生授课。
主讲为“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
6月20日这一天中午我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观演。
本想着学校今天上午会让我们观演,可等待了一上午,却落了一场空。
开始了,开始了。
亚平老师的讲台是用太空自行车改造而成,而在她的脚下,用两个东西在固定着她的脚,使她可以站着为我们讲课,否则她可能就得飘在船舱里为我们讲课了!
身为“神十”指令长的聂海胜,在刚开始就为我们表演了“空中打坐”。
只见聂海胜同志正享受大家的掌声时,亚平老师轻轻一推,聂叔叔就从这一头飘到了那一头,姿势滑稽得很,令人忍俊不禁。
讲课正式开始了,第一个实验就是怎样在空中测质量?亚平老师首先提问了,在地球上我们是如何测质量的呢?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是可以用天平测量,有的说是可以用电子称来测量,还有的说是可以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测量……
可这些在失重太空中,统统都不可行。
在太空中如果宇航员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要怎么办呢?接着亚平老师就演示了在太空中测聂叔叔的质量。
只见聂叔叔牢牢地握住了一个仪器,亚平老师把他和仪器使劲往后拉了一下,接着聂叔叔就重重地撞了一下,仪器显示出聂叔叔的体重——74公斤。
这其实主要是利用了太空专用质量测量仪和一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个能测出物体加速度的系统。
然后根据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这个原理,从而算出聂叔叔的体重来。
亚平老师接下来还为我们演示:单摆运动、陀螺,以及与水等液体有关的演示。
在这几个演示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单摆运动了。
只见聂叔叔递给了亚平老师一个小支架,亚平老师将支架上用线连接柱的一个小球拿在手里,并且转动轴,慢慢松手,结果小球不仅没有往下掉落,反而往上走了,而且到了一定高度就静止不动。
若挪动小球的位置到一定高度再松手,小黄球就会左右摆动了,但速度很慢。
而且,最终的结果都是到一定高度就静止。
亚平老师突然推了一下小球,这次小球就利落地上下摆动了起来,而且不会像在地面上实验的那样转几圈就落下来。
真是不可思议啊!
此次太空授课很奇妙,虽然我现在还只是初二的准学生,没有接触过物理,但这次太空授课提早带领我进入奇妙的物理学世界!
记得在录制时有同学问亚平老师他们喝的水可以循环再利用吗?当时亚平老师的回答是否定的。
可我相信科技在不断的进步,等若干年后,水一定可以循环再利用的!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努力,成就我的梦、中国梦!
太空授课观后感
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同步收看,下面是太空授课观后感,希望对广大考友有所启发!
神奇的太空授课结束了,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太空授课观后感的作文。
其实这次太空授课给了我无限的启迪,也增加了我对失重环境的重新认识,在这堂太空物理实验课上让我感觉到了时间的短暂,我还意犹未尽“天宫课堂”就结束了。
“太空授课”之称体重实验,用两根一样的弹簧,弹簧的底端分别固定了两个质量不一样的物体,如果在地球上,由于两个物体质量不同,两根弹簧伸长的长度肯定不一样,而在太空中两根弹簧却是一样的,接着,王亚平姐姐还向我们展示了太空中专门的质量测量仪,特别的奇妙。
“太空授课”之单摆运动实验,地面常见的单摆运动在太空中不再呈现往复的单摆运动,而如果给单摆一个很小的力,单摆在太空中就可以做圆周运动,这在地面上是实现不了的。
“太空授课”之陀螺运动实验,陀螺在高速旋转下会出现“定轴”现象,在太空中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会有这种现象。
“太空授课”之水膜和水球实验,一个水滴在太空会变成圆圆小水球,并不会落到地面上,接着王亚平姐姐直接“吃”了一口水。
王亚平姐姐将普通的水可以固定在钢丝圆环上形成了比较结实的水膜,往水膜里不断加水,会形成一个大的水球;将水球里注入两个气泡,气泡并不会融合在一起;接着将水球里注入红色液体,整个水球就变成了非常漂亮的“红球”。
通过视频通话在“天宫一号”授课的王亚平姐姐还和地面课堂的师生
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我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我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太空授课观后感
2013年6月20日,神十航天员们在天宫一号为大家进行了太空授课。
在这次尝试中航天员们为我们做了五个实验项目:测量质量、单摆实验、旋转陀螺、水膜、水球表演,让我们了解到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
第一个实验是测量质量,在太空中到底是如何测量质量的呢?我仔细观看了实验,让我知道了质量是通过F=ma这个定律来测量质量的。
第二个实验是单摆实验,王亚平老师给了小球一个推力,小球会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
第三个实验的道具是我们最爱的玩具之一——陀螺。
(next88)王老师把静止的陀螺悬浮在空中,给它一个力后,我们发现陀螺开始做翻滚运动;要是先让陀螺旋转,再给它一个力,它就不翻滚了,而是向前行动。
真是太有趣了。
第四个实验是水膜实验。
王老师用一个金属圈放在水袋里慢慢地抽出。
这时我们惊奇地发现:抽出来的金属圈上会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就像一个放大镜。
第五个实验是水球试验,王老师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而红色会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终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像一颗红宝石。
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实验,真是太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了,好神奇啊。
太空授课观后感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
这在我国前所未有,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
我置身其中,又一次作为“学生”,上了一堂叹为观止的太空课。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
”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问候,中国首位太空老师王亚平轻轻一跃,向天宫一号舱内的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
弯弯的柳叶眉、清澈的双眸、甜美的笑容。
我似乎神游太空,亲眼看到了嫦娥、看到了仙女,她飘然而至。
如梦如幻。
有史以来内容最神奇、教室最高远、观众最庞大的一课,开始了。
“神仙”聂海胜“悬空打坐”,轻盈地在半空中盘腿如佛,“嫦娥”王亚平使出“大力神功”,用手指轻轻一推,“神仙”摇摇晃晃地飘出很远,形象地展示了太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的奇妙特性。
“在太空中,我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
”王亚平的话引发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欢笑和掌声。
“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
”“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妙语连珠后,王亚平从饮水包里挤出一个水珠,水珠悬浮在空中,然后被她一口吃掉,“刚好润润嗓子。
”
轻松拉开大幕之后,王亚平变起了一出出戏法,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她用生动趣味的语言和娴熟的操作手法,让中国的太空第一课笑声不断,惊喜连连。
据了解,2007年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
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和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
”
在王亚平和“神舟十号”环绕地球近半圈后,教室里的学生就像和她一起感受了船舱环境——润喉时漂浮的水珠,手里制作的水晶球,还有吸附在薄膜上的中国结——这节距离地表350多公里,时长40分钟的课程注定将被载入历史。
它已经创下多个第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第一次发自太空的授课,以及中国学生和我们观众第一次通过直播画面,观看来自太空的多个失重实验。
中国自古就有“日行千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传说,那么在宇航员那里可以得到注解,他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強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为我们能够顺利的观看太空授课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这次太空授課为我們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王亚平那优美动听的授课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們身边每一个人。
而我們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將我们帶到更遥远的地方。
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太空授课观后感
今天,经过妈妈的允许,终于可以在电脑上看太空授课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打开太空授课的网页,认真地看了起来。
在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告诉我们,在失重的情况下,物体的重量是一样的。
这次亲眼看到太空中的失重现象,感觉不抽象了。
航天员就像武林高手,身轻如燕。
航天员把自己固定在立着的睡袋里就能睡着;在太空里测体重的方法……太空里的趣事真多啊!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在太空里的水球了。
先把圆形工具放在水袋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小工具从水袋里抽出来,就形成了水膜,再往水膜上一点点加水,就形成了水球。
水球居然没有从小工具上掉下来!更令人惊奇的是,我们通过水球,可以看见对面物体的倒影。
如果往水球里加入空气,空气居然不会浮在水面上,而是停在水中任意的地方。
一个水膜最后可以被填充成一个水球,还可以染色!王老师最后制作的水球就好像是魔法师手中的水晶球这太神奇了!
在太空的失重状态下,液体表面的张力能形成这么完美的水球,太有趣了。
如果地球上也能形成这样的水球和水膜,就可以用来制作放大镜了!
太空好奇妙啊!如果我们也有太空居住计划,或者能去太空旅行该多好!
这堂太空课不仅使我懂得了很多知识,还使我对太空产生了无限的想象,更使我佩服起了科学,我相信,只要努力,中国的航天业的明天就会变得更美好。
据说,全国有8万多所学校6000多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了“太空第一课”。
我也其中有幸的一员。
太空授课观后感
今天今天上午在我们学校的会议室里四、五、六年级的全体师生观看了由神州十号飞船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在离地球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上给所有中小学生上的一堂课。
此次太空授课意义非凡,不仅体现出了国家对中小学生的关爱和我国在航天事业进步很大,证明了中国学生好学、好问,求知欲望强。
这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任主讲,聂海胜任助教,张晓光任摄像员。
三位宇航员配合十分默契。
王亚平老师面带微笑,讲的绘声绘色,十分动人。
有时还会说几个小笑话,让我们更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有时又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实验让们亲眼见证了地球上与太空失重环境奇妙的差别,各种各样奇妙的实验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太空授课的成功,是宇航员和地面工作人员精心准备,密切合作的结果,是以进的航天技术为保障的。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肩负着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重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好好学习,积累知识。
去探索发现宇宙的奥秘、地球的奥秘造服人民群众。
让全世界都能倾听到中国的好声音,让中国梦伟递到更遥远的地方。
把中国变强大起来,不再被别的国家所欺负。
通过这次的太空授课,我不仅认识空中奇特的物理奥秘,还让我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自信。
谢谢王亚平老师的精彩授课。
太空授课观后感
随着我国科技日益发达,许多曾经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已经变成现实。
神十飞行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将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
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开展双向互动交流。
我们看到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
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真让人耳目一新。
王亚平讲了个笑话:“如果诗仙李白住在天宫里生活,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了。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
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
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
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
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
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
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