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及造字过程

合集下载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感知生活中的汉字现象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感知生活中的汉字现象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感知生活中的汉字现象汉字是中国汉族人民使用的一种文字,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汉字的造字和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古代汉族人民的智慧,也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一、汉字的造字过程汉字的造字过程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当时的汉族先民将具体的物体形状或抽象的概念用简单的符号刻写在兽骨或龟甲上,从而形成了最早的文字系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汉字系统逐渐完善,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和丰富的含义。

汉字的造字方式主要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等几种形式。

象形是通过直接描绘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来表示其意义,如“日”字表示太阳,“山”字表示山脉。

指事是通过简单的指示物体或动作来表达意思,如“上”字表示方向上升,“下”字表示方向下降。

会意是通过两个或多个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人”字和“大”字合在一起形成“夫”字,表示成年男子。

形声是通过一个字的形状部分来表示字的音义,如“木”加上“早”构成了“朝”字,表示早晨。

转注是通过一个字的本义引申到其他意义,如“爱”字原本表示亲近,后来引申为喜爱、热爱等。

造字的过程中,汉字的意义和形状逐渐演变,但仍保留了最初的基本特征。

汉字的造字过程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鉴证。

二、汉字的演变与生活汉字的演变与生活密不可分,它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人们生活和思考的一部分。

在城市街头巷尾,我们随处可见汉字的身影。

从商店招牌上的文字,到报纸、书籍中的字句,汉字无处不在,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感知和需求。

汉字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不断创新和追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事物和概念层出不穷,需要创造新的汉字来表示。

比如,互联网的出现让人们需要新的词汇和符号来表达网络世界的概念,像“网友”、“微信”等词汇就是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的新汉字。

汉字字体演变历史

汉字字体演变历史

汉字字体演变历史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从商朝开始的。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8、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二、关于汉字1、起源: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

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2、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

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3、简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

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中国汉字的演变历程甲骨文殷商时代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的特点是笔画较为简单,字形大小不一,多以象形和会意为主要造字方法。

甲骨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二、金文
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出现在西周时期,刻写在青铜器上。

金文笔画比甲骨文稍粗,字形更加规整,同时出现了大量的铭文和长篇文字。

金文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一种文字形式,其特点是笔画规整、结构紧凑,字形美观大方。

小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统一和规范,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小篆在秦代和汉初被广泛使用,后来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四、隶书
隶书产生于小篆之后,其特点是笔画简化、字形扁平,书写方便快捷。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书写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隶书在汉代被广泛使用,后来逐渐演变为楷书和行书等其他字体。

五、楷书
楷书是隶书之后的一种文字形式,其特点是笔画规范、字形端正,易于辨认和阅读。

楷书在唐代成为官方文书的主要书写字体,后来逐渐演变为现代汉字的基础。

楷书在宋元明清时期被广泛使用,至今仍然是汉字的主要书写形式之一。

六、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变体,其特点是笔画连绵、字形流畅,书写速度快且优美。

行书在魏晋时期开始流行。

中国汉字的演变历史

中国汉字的演变历史

汉字的演变图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 (秦) (汉)(魏晋)草书=======================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

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

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

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

例如:“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

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

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

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

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

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

“采”辨别也,象兽指爪。

“审”,悉也。

汉字的造字法与演变过程

汉字的造字法与演变过程

汉字的造字法与演变过程汉字作为一种非常古老而丰富的文字系统,其造字法与演变过程是我们探究汉字文化的重要一环。

汉字的形态和意义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今天我们将一同深入探讨汉字的造字法以及其演变过程。

一、象形造字法最早的汉字以象形为基础,即通过模拟事物的形状来表达概念。

比如,“日”字就是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的形象,表示“太阳”之意;“山”字则是一座连绵的山峰,代表“山”的概念。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以图画的形式刻画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现象。

二、指事造字法指事造字法是通过用手指来指代或表示某个对象,来构成一个字。

它的特点是形象简单、直观易懂。

比如,“人”字就是一个指向身体的手臂,用来表示“人”;“又”字则是一只手的形象,代表“再次”或“又一次”。

三、会意造字法会意造字法是通过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关的象形、指事字形合并,组成一个新字,以表示更为抽象的意义。

比如,“村”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象征着很多树木聚集的地方,表示“村庄”;“明”字则由“日”和“月”两个字组成,表示“太阳升起时可以清楚看见”的意思。

四、形声造字法形声造字法则是通过一个字的形状部分来表示字义中的意义,而声音部分则指示发音。

它是一种把字义与发音相结合的造字方式,也是汉字最常用的造字方法。

比如,“旦”字的旁边是“日”字,表示“日出”的时刻;“言”字的左边是“讠”字,表示和语言相关的意思。

五、转注造字法转注造字法是将本来与某一意义无关的字,改造成与某一意义相关的字。

这种造字方式并不常见,但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偶尔出现。

比如,“发”字原本表示“泉水”流出,后来扩展为“发源”、“发展”的意思。

汉字的造字法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字形,丰富了汉字的内涵和表达能力。

除了以上所列的几种基本造字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对较少的造字方式,如兼形兼声、转注兼形等。

这些造字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汉字的演变过程不仅代表了古代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也反映了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和演进。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程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程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程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朝晚期(公元前14 世纪至公元前11 世纪)。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

2. 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221 年)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规范,笔画更加整齐。

3. 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 年)推行的文字,是汉字的第一次标准化。

小篆的字形比金文更加简化,笔画更加统一。

4. 隶书:隶书是汉代(公元前206 年至公元220 年)的主要字体,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字形更加简化,笔画更加流畅。

5. 楷书:楷书是唐代(公元618 年至907 年)的主要字体,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

楷书的字形更加规范,笔画更加整齐,是现代汉字的基础。

6. 草书:草书是汉代(公元前206 年至公元220 年)出现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快速书写而产生的。

草书的字形非常简化,笔画非常流畅,但是难以辨认。

7. 行书:行书是汉代(公元前206 年至公元220 年)出现的一种字体,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行书的字形比草书更加规范,比楷书更加流畅,是现代汉字书写中最常用的字体之一。

总的来说,汉字字形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简化、规范和统一的过程。

汉字起源演变

汉字起源演变

汉字起源演变汉字的演变及造字原理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

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等几个阶段。

汉字字体演变史:1、甲骨文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4、小篆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从而使原来纷繁复杂的汉字字体统一起来,有了共同的标准,这种统一的字体就是小篆。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

小篆的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

5、隶书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

秦代的一些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时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字体。

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在秦代,隶书只对小篆起辅助作用,正式场合仍然要用小篆。

到了汉代,隶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并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

隶书的主要特点: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笔画讲究波势挑法;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

所以说,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草书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

简述中国汉字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汉字的发展历程

中国汉字的发展历程简述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代的简化字,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以下是关于中国汉字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的概述。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形式之一,约出现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它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即占卜吉凶。

甲骨文是汉字的雏形,其字体结构较为简单,但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特征。

二、金文
金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此得名金文。

金文的字体结构比甲骨文更为复杂,字形也更加饱满。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为后续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一种标准字体,因此又被称为秦篆。

小篆的字体结构规范,线条圆润流畅,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

小篆的出现不仅规范了汉字的书写方式,也推动了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四、隶书
隶书起源于秦朝,流行于汉代,因此又被称为汉隶。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的一大变革,它将篆书的圆润线条改为平直的线条,使得书写更加方便快捷。

隶书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提高了书写效率,也为后续的楷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楷书
楷书是现代汉字书写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字体结构规范、笔画清晰,易于辨认和阅读。

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其发展经历了魏碑、唐楷等阶段,最终在唐代定型。

楷书。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系统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演变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华大地。

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中。

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和记录事务。

甲骨文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会意性,奠定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二、造字方法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1.象形:象形是最早的造字方法,通过对事物形状的直接描绘来表示意义。

例如,“日”字模仿太阳的形状,“月”字模仿月亮的形状。

2.指事: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用简单的线条和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概念。

例如,“上”字用一个横线表示地面,“下”字用一个竖线表示地下。

3.会意:会意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通过字的相互作用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例如,“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表示太阳和月亮,寓意光明。

4.形声:形声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造字方法,它由一个表示意义的部分(形)和一个表示音的部分(声)组成。

例如,“声”字由“耳”和“生”组成,耳表示意义,生表示音。

三、汉字的演变过程1.甲骨文:商朝的甲骨文是汉字的最早形式,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会意性。

2.金文:商周时期的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字体更加规范,线条更加圆润。

3.小篆: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方便书写和传播,对金文进行了整理和简化,形成了小篆。

4.隶书:汉朝时期,小篆逐渐演变为隶书,字体更加方正,笔画更加简练。

5.楷书:隶书进一步演变为楷书,字形更加规整,笔画更加清晰。

6.行书:楷书又逐渐演变为行书,字体更加流畅,便于书写。

7.草书:行书又进一步演变为草书,字形更加简便,速度更快。

8.繁体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繁体字形式。

9.简体字: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方便推广和使用,对繁体字进行了简化,形成了简体字。

中国汉字的起源演变规律

中国汉字的起源演变规律

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Company Logo
二、汉字的演变
(三)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 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 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yì)山刻石》
中国汉字的起源演变规律
-、汉字的起源
结绳记事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 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 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 记事。
Company Logo
-、汉字的起源
仓颉 (cāng jié)造字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 又史皇氏。《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 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 ,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 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 造字圣人"
Company Logo
二、汉字的演变
(二)金文
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人们把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这就形成了金文,(因为青 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 器以钟为代表。钟和鼎是青 铜器的代名词,所以又叫钟 鼎文)。与甲骨文相比,金 文的象形程度更高,而且有 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金文的笔道肥粗,弯笔多。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填实的写 法,更形象生动逼真。
秦始皇
Company Logo
(三)小篆
二、汉字的演变
艺术特征: 古朴典雅
Company Logo
二、汉字的演变
(四)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 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 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到了汉代,隶书发 展到了成熟阶段, 使汉字的易读性和 书写速度都大大提 高。隶书把小篆弯 曲的线条改为平直 的笔画,字体进一 步简化,书写变的 简便但同时使古汉 字的象形程度大为 降低.形体扁方而规 整。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特点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特点

2.契刻说
契刻又称刻契,就是在木头、竹片、石块、泥板骨片等物体上刻画各种符号和标志,用来表示一定的 意义。与结绳说相比,更为进步。
半坡遗址-仰韶文化 6000多年前 西安
3.图画说
4.八卦说
河图与洛书
5.仓颉造字说
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
汉 字
汉字形、音、义的特点 (一)一形一音一义 (二)一形一音多义 (三)一形多音多义 (四)一形多音同义 (五)多形一音异义 (六)多形一音同义
汉 字
• 形、音、义纠葛的原因 文字系统的要求 不同形体的共存 不同读音的共存 语言的影响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甲骨 文、金文多为象形字,也是最早出现的造字法。
汉字的笔画多(平均10.75画)。
笔画组合的三种方式:相离、相接、相交。 相离:儿 二 三 相接:入 上 几 相交:十 式 九
笔顺是指笔画书写时的先后顺序。汉字笔顺的基本原则:先横后 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外到内后封口、 先中间后两边。
注意一些特殊字的笔顺。
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现代偏旁分为成字和不成字偏旁。现 代不成字的偏旁在古代均为独立的字。偏旁还可分为单一偏旁和复合偏旁。
二战后日本开始限制汉字的数量和使 用,颁布了《当用汉字表》及《人名用字 表》等现如今,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 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汉字。其中, 在2010年重新制定并公布的日语常用汉字 表中,共收录了2136个汉字。
对朝鲜半岛文字的影响
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了朝鲜半岛,朝鲜语 /韩语曾经完全使用汉字来书写。相传薛聪在当时发 明了吏读,把朝鲜语用同音或同义的汉字来表示。 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发明了 谚文与汉字一起使用,但当中有不少部件仍然有昔 日吏读字的痕迹。

中国汉字文字起源,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文字起源,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流行使用数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追溯到结绳时代。

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中国文字,早期的文字有许多正是简化字,而繁体字中又有许多不适合于文字使用流传规律的文字,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别有风味的中国文化史。

这里面有传说的神秘,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怀,艺人的奇想,还有无数人民的大智慧。

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铺就的古道,品一品那历史的意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一、文字起源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

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

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

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

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

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

以两者吻合为凭据。

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

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

”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

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

汉字的演变和造字方法

汉字的演变和造字方法

汉字的造字方法
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用字法:转注、假借
二、汉字的造字方法 (一)六书详析 汉代许慎在《说文·序》中提出著名的六种造
字方法,释义如下: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有象物、象事、象意三义。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 下是也
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 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ī, 挥动 ),武、信是也 。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依据事理加以组合, 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拼合日、月 两字,成一“明”字,表明亮、光明之义。
例如:武: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 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止象征 人的脚,表示行动,行走。戈代表了兵器,象 征战争。示例前为甲骨文,后为篆文。)
(三)大篆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 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 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 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 文(或称“钟鼎文”)、 籀文之别。
大篆包括籀文和金文。 右侧分别为籀文和金文 图片。
(四)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 的一种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 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 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统 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 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 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 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 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 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二)甲骨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刻在甲、骨 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 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 甲骨文。

汉字起源演变过程及构字法

汉字起源演变过程及构字法

知识链接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①古埃及圣书字;②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③中美洲的玛雅文;④印度的梵文;④汉字;2、汉字知多少:汉字在其最初的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约有4500个单字;具有二千余年生命的希腊字母只有24个大写字母;具有1500年历史的玛雅文的符号约有270个;巴比伦楔形文字有640个基本字;埃及圣书字早期有700多个符号,而后增至2000多个;汉字到了小篆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篆文字9353字;隋代陆法言切韵收12158字;宋代陈彭年、邱雍等编广韵收26194字;宋代丁度等编集韵收53525字;清代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近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录53768字;诗经使用单字2939个;论语使用单字1512个;左传使用单字3906个;孟子使用单字1959个;杜甫诗集使用单字4372个;红楼梦使用单字4462个; 综合评价一、通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汉字起源有哪些假说1结绳记事说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2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纬‧乾‧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泽字的古文;3刻契说书契说“契”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有锯齿,用来记数;释名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郑玄注系辞说:“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2周礼质人注里说:“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列子说符篇说:“宋人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所说的“齿”,就是质契上所刻的齿痕;4仓颉造字说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经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传说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联盟共用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5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2、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哪些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3、完成下列“汉字的演变过程”表格;形成时代代表性文字主要载体商周甲骨文龟甲、兽骨春秋、战国籀文即大篆青铜器、石秦小篆石汉隶书竹简、帛汉、唐楷书二、精读研讨,讨论下列问题;1、你能认识课本第39页图片上所展示的古文字吗所列古文字对应今天的汉字分别是:“舟、车、册、又、其“簸箕”的“箕”的本字、月、川、刀;门、凤、鱼、鹿、羊、牛、犬、豕;下、亦“腋”的本字、龙;贝、翼、射、立;女、妇、乳、毓同“生育”的“育”;书、从、莫“暮”的本字、明”;2、有趣的“拆字”一日,康熙听说有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便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和尚脱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你能猜出下面的字吗⑴野径无人草丛生茎⑵一口咬去多半截名⑶大火烧到耳朵边耿⑷牛角上边来一刀解⑸东南西北无弯路置⑹雨余山色浑如睡雪⑺空山之中一亩田画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踵⑼无角牛登上没峰山击四、趣味文字,积累下列材料 1、“六书”和说文解字四、“六书”分析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形体,随其圆转曲直描绘出一种具有形象感的代表符号;可以分为整体象形和附体象形两类;①整体象形所谓“整体象形”,即描摹出事物的整体形象;如:“日”,说文:“,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既曰“从囗一”,便是会意字,不得又谓“象形”;许慎因不明“日”字形体的变化,误将字形析作“从囗一”;早期金文作,象太阳之形;或于中间加点作饰笔,如、;甲骨文作、、,与金文一致;小篆作,圆形讹成椭圆;隶书进一步将圆转的笔道改成方折的笔划,如“日”;“月”,说文:“,阙也;太阴之精;象形;”甲、金文作、,象弯月之形;或于其中加饰笔,如、;饰笔引长则作,小篆作正由此而来;隶书作“月”;“自”,说文:“,鼻也;象鼻形;”甲骨文作、,象人鼻之形;金文或稍讹,作、、;小篆作,隶书作;“隹”,说文:“,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金文作、,甲骨文作、,象短尾鸟之形;小篆作,犹存古意;隶书解散篆体,作、、,完全失去象“魚”,说文:“,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早期金文作、,甲骨文作、;后来于左右各增饰笔作、;小篆作,省去了两边的鳍形;隶书作“魚”,只是将圆转的笔道改成方折的笔划而已;“犬”,说文:“,狗之有县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早期金文作,甲骨文作、、;金文后来作、、;春秋时作,战国时或讹变作;小篆作,则是其进一步讹变;隶书作;②附体象形有些事物单独画出不易辨识,所以要把它所依附的事物一起画出;如:“眉”,说文:“,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頟理也;”甲骨文作、,或作、、、,因为如果不画出“目”形,便难以使人明了是眉毛;金文或同甲骨文,如;或字形稍讹,毛与“目”离析为二,如、、;小篆是其进一步讹变;许慎据已讹之小篆将本象毛形的“”当作頟理,误甚;段注附会许说,谓“”“象眉之形”,谓“在两眉上”“象頟理”,与古文字不合;隶书作,只是将改用方折的笔划而已;“齒”,说文:“,口龂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古文齿字;”甲骨文作、、、,或作、,象口中有齿之形;战国时作、,下半很明显是由甲骨文后二形演变而来,说文古文“”即源于此;因为字形讹变后与“臼”字难以分辨,于是在上面加“止”作声符以区别之;小篆字形是其进一步变化;隶变作、;“州”,说文:“,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旁,从重川;……,古文州;”商代金文作,甲骨文作、,旁象川流,中央象土地;西周金文同甲文,如、,说文古文稍讹;小篆字形当是两边笔形受中间同化的结果;许慎不明,析成“重川”,不确;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据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改为“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许慎对“指事”的定义过于笼统,并与象形、会意的界线含混不清:说“视而可识”,则很似“象形”;说“察而可见”,又似“会意”;所以,后来学者对“指事”的理解存在分歧;就所见的指事字来看,实际包含两类情况:一类指事字,“实际上是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事物的特点的时候,利用标注记号的方法指出事物的要点,即在两个符号中,一个是字,另一个不是字,只是个符号;”高明也就是说,有些事物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整个事物,于是便在象整个事物之形的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跟附体象形不同:附体象形字所要表示的事物与它所依附的事物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如眉毛和目本是两件事物;而“刃”字所表示的事物,即刀刃,与刀是分不开的;另一类指事字,表示的是纯粹抽象的概念,这类字虽然看起来字形与某些具体事物类似,但它表示的意思并不是这类具体事物,而是另一种抽象的意义,因而不得视为象形字;下面分别举例来说明这两类指事字;①象形字加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大多数的指事字都有两个构成成分,其中一个构成成分是可以独立成字的象形字,另一个则是不能独立成字的指事符号;之所以要将指事符号加在象形字上,就是因为所表示的意义与这个象形字所表示的意义有关;如:“刀”,说文:“,兵也;象形;”甲骨文作,正象刀之形;小篆作,刀把稍有讹变;隶书作“刀”;“刀”是个象形字,而刀刃虽在刀上,但却无法直接表现出来;“刃”,说文:“,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小篆作,战国秦文字作,即在“刀”的有刃的地方加指事符号;隶书作“刃”;字看起来象“刀”,所谓“视而可识”;但表示的并不是整个“刀”,而是刀的刃,即所谓“察而可见”;“木”,说文:“,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其实“木”是个整体象形字,甲骨文作,上象枝,下象根,中间是树干;小篆作是其演变;隶书作“木”,将上面的树枝形简化作一横划;“本”,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战国秦文字作、,都是在木的根部加指事符号;隶书作“本”;“末”,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春秋金文作,在木上加指事符号;小篆作点引长成为一横划,隶书作“末”;“朱”,说文:“,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段玉裁注曰:“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金文作、,正于木中心处加指事符号;点引长成横划,如;秦简作,汉隶作、,前一种写法与古文字一致,后一种写法源于秦简;楷书进一步将树枝形变成一丿一横,以便书写;“亦”,说文:“,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甲骨文作,在正面的人形的臂腋处加指事符号;小篆作,与古文字一致;秦简作、,人的两臂与身躯稍讹;汉隶作、,两臂和身躯变成了一点和一横划,两腿变成了两竖笔,左右两点即是原来的指事符号;“寸”,说文:“,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按说文的体例,段玉裁谓“寸”是会意字;其实,所谓“一”并不是表意的构件,它只是一个指事符号,指示寸口之所在;秦简作,在手的寸口处加指事符号;汉隶作,将象手指形的曲笔简化成一横,手臂形变成竖弯勾;②约定的记号形成的指事字有的指事字很难说是某个具体事物的象形,大概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记事符号;例如划一道横线表示“一”,划两道横线表示“二”,划三道横线表示“三”,划四道横线表示“亖”四;大概是由于积划多了以后不易一眼看出,所以,从“五”开始,就用另外的记号来表示,如×、五;也有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六,、七,、八,十甲骨文的“五、六、七、八、十”四个字构形都很简单,很说是象具体事物之形,有学者说它们就是纯粹约定俗成的记号对于“九”字有不同看法;也有的指事字是利用抽象符号组合而成,就是说用来构成指事字的两个构成成分都很难说象具体事物之形;如:“上”,说文:“,高也;指事也;”小篆“上”字作、两种形体,都是已发生过很大变化的形体,不足为据;甲、金文作,用在朝上弧线上加一短横来表示“上”;后来写作,弧线简化作直线;“下”,说文:“,底也;指事;”小篆作、两种形体,也都是经过了很多变化才成这个样子的,不足为据;甲、金文作,用在朝下的弧线下加一短横来表示“下”;后来写作,弧线也简化作直线;甲、金文“上”、“下”两个字所用的弧线和短横,很难说象什么具体事物之形,仅仅是作为两个抽象符号,靠这两个符号的不同的结合方式表达不同的意义;本来“上”“下”两个字是容易区别的;当弧线简化成长横之后,“上”“下”两个字就变成靠短横在长横上还是在长横下来分别了,而人们在书写或刻写时也不一定都会把长短横区别得很清楚,这样一来,字形也就不容易分辨了;于是,就又采用加竖笔的方法来区别它们:“”加上朝上的竖笔,作;“”就加上朝下的竖笔,作;小篆的“”、“”二形就是“”、“”的进一步变化;至于小篆的“”、“”二形,大概是脱落了短横所致,出土文字数据并未见如此写法;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字一般都是有两个直接构成成分组成有的构成成分本身就是合体字,又当别论;至于说文中有所谓合三体会意的字,实际上也都是许氏对字形的理解不妥造成;很难想象人们在造字的时候会共时用三个或更多的构件;如果有平面静态地看是三个或更多构件构成的字,如“祭”字,这些构件并不处在同一层面,并不都是一个层面上的直接构成成分,会合二字之形或义以表新的意义;根据现有的古文字资料来看,会意字的组合形式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形会意,即“比类”这一类会意字,完全以形为基础,以图形的组合来反映某些词义的具体内容,使人看到结合的形体,就可联想到语言中的某个词;如:“从”,说文:“,相听也;从二人;”甲骨文作、,两个人可以朝左,也可以朝右,但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北”,说文:“,乖也;从二人相背;”甲骨文作、,两个人互相背朝对方;小篆作;秦简作;隶书作、,只是笔划更加方折、平直些而已;“从”和“北”都是用两个人来构字,但两个人结合的方式不同,就表示了不同的意义;字形的不同,体现的实际是结合方式的不同;再来看一组构件相同的字;“伐”,说文:“,击也;从人持戈;”甲骨文作、,用“戈”砍在“人”的头部以会砍伐之意;小篆作,“戈”已经与“人”分离,所以许慎将字形析为“从人持戈”;“戍”,说文:“,守边也;从人持戈;”甲骨文作,金文或作,戈的刃都在人头之上,不会伤着人;小篆作;许慎因为未见过更早的字形,所以把“伐”和“戍”都析作“从人持戈”,其实这两个字是靠“人”与“戈”不同的结合方式来区别的;“武”,说文:“,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一般人都认为许慎引楚庄王的话来解释“武”字不合适,他的思想恐怕不能代表造字时代人的思想;“武”,甲骨文作、,一般学者都认为“止”就代表人;“武”字“从止从戈”,应该就是表示扛着戈去打战,因而有勇武之义;小篆作;隶书作、、等形;到楷书作“武”也就不难理解了;另一类是以义会意,即“合谊”“谊”是表示意义的本字,而“義义”是假借字;后世假借字行,而本字又用作表友谊之义;所谓“以义会意”,就是会合两个构成成分的词义以表示新的意义;如:“朏”,说文:“,月未盛之明;从月出;”实际就是合“月”和“出”二字的意义以表示月亮刚刚升起之义;“凭”,说文:“,依几也;从几从任;”即会合“任”和“几”两个字的意义来表示依附于几案之义;“劣”,说文:“,弱也;从力少;”大徐本作“从力少声”,误;即会合“力”和“少”二字之义以表示弱义;“肰”,说文:“,犬肉也;从犬肉;”也是会合“犬”和“肉”二字之义;“尟”,说文:“,是少也,尟俱存也;从是少;贾侍中说;”即会合“是”和“少”二字之义;字或作“尠”,会合“甚”和“少”二字之义;古文字中真正以义会意的字是不多的;许慎举“信”字以为例,本来是有道理的,但后人对此字有不同看法;“信”,说文:“,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人说话要真诚;有人说人说话未必“诚”,所以提出将“信”字分析作“从言人声”;从语音上讲,上古“信”与“人”都在真部,说是形声字,也有道理;后世也造了几个以义会意的字,如“不正为歪”、“小土为尘”等;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段玉裁注曰:“‘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按照许慎所下的定义,形声字的构成应当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而成的;就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商代甲骨文和金文来看,确实有一部分字在甲骨文或金文里,就已经具备形符和声符两个构件了;这些字是不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而成的,因为目前还没有比商代更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资料可资比较,我们姑且就认为它们是共时结合而成的;如:“江”,说文:“,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从水工声;”金文作、,从水工声,与小篆合;“河”,说文:“,水,出焞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从水可声;”甲骨文作从水何声从水丂声,金文作从水何声,战国陶文作从水可声,秦简作“水”已变作“氵”;“何”、“丂”、“可”语音相近,而且“可”字本就以“丂”作声符,“何”字后来也声化为“从人可声”,所以这三个字都可以充当“河”字的声符,但后世只有“从水可声”的字流传下来;甲骨文作、,从水女声;“妹”,说文:“,女弟也;从女未声;”甲骨文作,从女未声;或作,从女木声;金文作;“未”在上古是明母字,有学者认为“未”即是从“木”分化而来;“未”与“妹”在上古声韵均同;“木”与“妹”双声,且韵部也相近;按理说,形声字的声符与整个形声字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可是,说文里有些形声字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又是为何呢根据古文字资料看,有的是由于字形演变了,许慎不明原来的构形而据已变之形立说所致;如:“秊年”,说文:“,谷孰也;从禾千声;”“年”与“千”在上古都是“真部”字,但声母差距较大:一个是泥母,一个是清母;其实古文字原来并不是作“千”:甲、金文原来作,从禾人声;“人”与“年”上古韵部相同,声母也相近甚至有人认为相同,所谓“娘日二母归泥”,所以,声符与整个形声字读音完全和谐;后来字形变了,先是在“人”上加点作饰笔,如;进一步变作,小篆作正源于此形;许慎不知道原来“年”字是以“人”作声符的,他据小篆分析为“千声”,于是使得声符和整个形声字在声母上十分不和谐;从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看,后世有很多的形声结构的字,并不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成的,而是历时累积成的;裘锡圭先生说:“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就是一般所讲的形符和音符就是一般所讲的声符组成,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参阅文字学概要第八章表意字加注音符,既不影响理解字义,又使人易于读出音来;假借字加注形符,既容易读出音来,又不致使人对词义产生误解;受此启发,人们便想到了用一个形符和一个声符共时结合的方法来造字,所以,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造字的方法应该是比象形、指事、会意等方法出现得要迟些;但是此法一经产生,它的便于认读和理解的优点,使得人们很少再用象形、指事或者会意的方法造字了,甚至连那些本不是形声结构的字,人们也会采用增加形符或增加声符的方式,将其改造成形声结构的字;如:“齿”,说文:“,口龈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甲骨文作,象口中有齿之形;战国金文作,与甲骨文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是增加了声符“止”;“止”与“齿”上古韵部相同,声母章、昌也相近,语音和谐;加声符一般都是加在表意字上;如:“鳳”,说文:“,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从鸟凡声;”甲骨文原来作、,象凤鸟之形;可能是靠形体的不同难以把凤与鸟区别开来,于是人们在凤形之上加“凡”“凤”在冬部,“凡”在侵部,也有学者认为在上古时冬与侵还没有分成两部;声母相同作声符,以别于鸟字,如、;大概是因为“凡”声已将“凤”跟一般的鸟区别开来,凤本身的形体在新的字形中就显得不再重要,所以,原来的象凤之形的构件后来就干脆写成了“鸟”,如小篆作;加形符一般是加在假借字上;因为被假借字有它自己的本义,人们很容易被它的本义所干扰,或者即便是在用它的本义解释不通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个字在此表示什么意思;加了形符之后,人们就不会被它的本义干扰了;如:“师”字的本义是表示军队,汉代人假借它来记录{狮子}一词,写作“师子”;不了解的人只看字面,不一定就知道它所记录的是动物的名称;于是就有人在假借字“师”上增加“犬”旁,写作“狮”,因为多数表示动物的字都有“犬”旁,这样一来,人们就不会不明白了;在假借字上增加形符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分化字形,造出所谓“今字”或称“分化字”、“分别文”;如:“辟”,说文:“,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躲避之义,古人原来并没有造字,而是假借“辟”字为之;因为躲避跟走路有关,后来在假借字上增加“辶”旁作“避”;譬如之义,原来也没有造字,也是假借“辟”字为之;后来在假借字上加“言”旁作“譬”;开辟之义,以前也没有造字,而是假借“辟”字为之;后来加“门”作“闢”,不过,现在简化字又写作“辟”,恢复用“古字”;也有在表意字上再增加形符的,那主要是为了彰显词义;如:“从”和“從”;甲骨文作、,用两个方向一致的人表示后一人跟随前一人;或加“彳”作,或加“辵”作,或加“止”作,这几个形体在卜辞和金文中用法并没有差别,应该视为一字之异体;说文将“从”和“從”别为二字,谓“”是“相听也,从二人”,谓“”是“随行也,从辵从,从亦声”;其实“相听”和“随行”意义并没有差别,这一点许慎是知道的,所以他将“從”归在“从部”,而不是归在“辵部”;在表意字上增加形符,原来的表意字在新的字形中,客观上就成了兼表意的声符,如“從”字就可以分析为“从辵从从,从亦声”;再举个例子:说文有“後”字,谓“迟也;从彳,幺夊者後也”,从三字会意;从古文字来看,其说不确;甲骨文原只作,隶定可作“”;西周金文或增“彳”作,或增“辵”作与说文所收“古文”同;可见“後”这个字并不是共时取三个构件来会意,而是历史累积而成的;“”形后世无传,所以,许慎把“後”字分析作“从彳,幺夊者後也”;正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后世的形声结构的字,并不都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的方式造出来的;换句话说,平面静态的形声结构的字,其来源并不只有形声造字法一种,另外的一个来源就是聚讼纷纭的“转注”;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对于“转注”这一术语,学术界有较为分歧的看法;说法虽多,但正确的理解只能有一种;我们觉得,在这分歧的说法中,只有“加注意符”的说法较为可信;“建类一首”,就是为表示同一类意义的字建立一个共同的意符,或者也可以称作部首;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意符是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字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形声造字法“以事为名”的“事”说的事类,表现在文字上也就是用同样的意符来表示这一事类,如{江、河、湖、海}等都是水类,所以为这类词造字时都以“水”字作为意符;如果这种意符不是客观存在的,别人又如何理解和遵守呢而部首是许慎为系联文字主观归纳出来的,在许慎自己看来,部首就等于意符,所以,他在每个部首字的下面都说“凡某之属皆从某”,意思是说,凡是表示这类意义的字都以这个部首字为部首,换句话说,凡是以这个字为部首的字,其意义都跟部首字的意义有关;但经过后人研究,发现许慎的这种说法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但许慎归纳的部首有时与意符也存在有不一致的情况;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一原则有问题,而是许慎所立的部首有的存在着问题;所以,部首字有的并不是意符,二者不能简单地看作同样的东西;许慎在定义里说“建类一首”,是因为他以为自己归纳的部首就是意符,因此就说成是“为表示同一类意义的字建立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给表示这类意义而又不具备这个意符在许慎看来,就是部首字的字加上这个意符部首字;理解这句话,有几个要点:“同意”,是指同样的意类,而不是指具体的意义,如“江”、“河”等都属于{水}这个同样的意类,但“江”、“河”等又有各自具体意义;“相”表示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互相,而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相迎”、“相许”之“相”均是这种用法;“受”,古字,今字作“授”,授予之义,而不是接受之义;“相受”,即“相授”,授予给它;“转注”造字法最主要的是给假借字加注意符;假借字都有自己的本义,本义与字形是吻合的,而假借义自然与字形不合;在假借字上增加一个表示这个假借之义的意符,即为“转注”;“转注”以后的字在字形上与其所表示的意义就相合了;如:{考}这个词,最初在金文中用“丂”字来表示,如“文丂考”、“皇丂考”、“祖丂考”等;“丂”字在甲、金文作、、,象斧柯之形,用来表示“文考”之义,当属假借;后来写作,因为“丂”字在此处表示了{老}意,所以,为了显示其假借之义,就加注“老”字作意符;这样一来,别人就不会以“丂”的本义来曲解了;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许慎给“象形”日月“指事”上下“会意”武信“形声”江河举的两个例字,都是同样造字方式造出的字;而给“转注”举的两个例字并不一样,只有“考”是转注法造成的字,而“老”字却不是;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是,每种造字方式只举两个例字,此处也就不便多出字来;那为什么不举两个转注造成的例字呢应该说许慎是有用意的,他就是要告诉我们,“考”是由“老”转注而成的;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分化字,这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再举几例:“辟”,按照说文,它的本义是“法也”;但是,{躲避}、{邪僻}、{开辟}、{譬如}等义,先也都是假借“辟”字来表示,如“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后来分别加注意符造出“避”、“僻”、“闢”、“譬”字来表示“辟”的这些假借义;除了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为假借义造分化字,也有在表意字上加注义符为词的引申义造分化字的现象;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