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新生化学领先班-第1讲:走进化学世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详解 新人教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详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中考必考题。
考题往往提供典型事实,判断发生变化的类型;或将物质的用途与所体现的性质相结合综合考查。
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知识,特做如下梳理:一、基本概念(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
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
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
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 容易——不易”等字词。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C )
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B.液氮做致冷剂
C.氧气供给呼吸
D.铜线制电缆
3、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 质区别,这种性质是( D )
A.颜色 B.状态 C.硬度 D.可燃性 4、下列描述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C) A.氢气燃烧 B.氢气能燃烧 C.水能结冰 D.氧气能支持燃烧 5、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 只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 A.铜丝用来做导线 B.氧气用于支持燃烧 C.氢气气用来作燃料 D.氮气做保护气
11, 2010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露事件,
16日又发生两次三氯化氮爆炸,黄绿色的氯气冲天而起,刺 鼻的气味弥漫厂区。爆炸发生后,消防人员采用消防用水在外 围50米处形成两道水幕对空气中氯气进行稀释,以降低空气 中氯气的含量。这次事故至少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 人紧急疏散。细读以上报道,根据以下要求填空:
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D) A.有气体生成 B.有沉淀生成 C.有颜色变化 D.有无新物质的生成
6、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白炽灯发光 (物理变化) 2水沸腾(物理变化) 3菜刀生锈(化学变化) 4火炬燃烧(化学变化) 5 矿石粉碎 (物理变化) 6气球爆炸 (物理变化) 7车胎爆炸 (物理变化) 8锅炉爆炸(物理变化) 9鞭炮爆炸(化学变化) 10石蜡熔化 (物理变化)
笔记: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 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 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 展性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件
现象: 发光、锅发;热、蜡颜烛色受改热变、熔放化出气体、生成
沉淀
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
分析(fēnxī)蜡烛燃烧的过程
蜡烛(làzhú)融化
蜡烛 燃烧 (làzhú)
物理变化
同时发生
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融化 但融化的过程中却不一定燃烧
你认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是 什么?
化学变化过程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是物
理变化过程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
物理变化 与化学变化 (wùlǐbiànhuà)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依据)
伴随现象 物质的外形,形状发生改变 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 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 体,产生沉淀等
相互联系
反应前的物质(wùzhì)
大理石
反应条件
反应后的物质(wùzhì)(生成物)
二氧化碳(èr yǎng huà tàn)
滴加盐 酸
CO2
现象:
第九页,共二十八页。
• 观察实验(shíyàn)现象记 录
实验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 变化后的物质
序号
现象
1-1 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水沸腾(fèiténg),变为气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 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 中表现出来的性 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 通过化学变化可
仪器测知
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 点,沸点,硬度,溶解 性,挥发性,密度,光 泽,导电性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共21张PPT)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将纸剪成碎片
将纸张点燃
变化前: 纸 变化后:纸
变化前:纸 变化后: 二氧化碳和水等
物质变化后 没有新
物质变化后有 新
物质生成
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化学 变化
你会观察实验吗?
变化前:
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 件(是否需要加热或其他条件)。
变化时: 变化后:
发生的现象(有无沉淀、气体生成,是否有发 光、发热或颜色变化等现象发生)。 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目标 1.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 系,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 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
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世间的万物总是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这些变 化共分为几类,如何区分他们呢?
联 系 物理性质
性质 化学性质
区别
随堂练习
1、判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C) A、产生红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碳 D、木炭消失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C ) A、火药爆炸 C、矿石粉碎 A、冰融化成水 B、煤的燃烧 D、钢铁生锈 B、钢铁生锈
3、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
2. 化学变化
(2). 本质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 现象: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同时 伴有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
食物腐烂、金属生锈、燃烧、火药爆炸等 (4). 举例:
(食物腐烂、金属生锈、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产生沉淀
产生气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学)课标定位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2.在关于物质的性质描述中,能够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知识在线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伴随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发生变化,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发光、吸热、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实例石蜡熔化、灯泡发光、海水晒盐等食物腐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产联系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往往同时发生知识拓展1、水沸腾的实验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与玻璃片又凝结成液体;胆矾的研碎块状固体被粉碎成蓝色粉末;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并放出大量的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蓝色的硫酸铜沉淀;2、变化时的新物质是指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原来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3、化学变化常伴有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化学能可以转化光能、热能和电能。
4、如树木的生成是将光能转化为物质的化学能。
而镁条的燃烧是将镁条所蕴含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考题再现【考题示例】下列成语包含的物质的变化其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该变化为()A.钻木取火B.积土成山C.百炼成钢D.死灰复燃【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A、钻木取火过程中,木头燃烧有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积土成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百炼成钢过程中,生铁中的碳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D、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只有B属于物理变化,其他三项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选B。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梳理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特点: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3)形式:蒸发、凝固、熔化、升华、破裂、扩散、吸附、干燥等【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气味、水溶性、挥发性、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化学变化】(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2)特点:生成了其它物质(3)常相伴的现象:变色、变味、变质、发光、放热、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固性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相伴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相伴化学变化二、走进化学实验室1药品取用的差不多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
倒完药液后赶忙盖紧瓶塞,以免药液挥发或吸取杂质。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取。
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三、小结 物理变化 定义、特征、
变化
关系
判断方法
区别
定义、特征、
组成 化学变化 伴随现象
化
判断方法
联
学 结构
性质
物理性质 定义、范围 判断方法
化学性质 定义、范围 判断方法
系
区别
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因为它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 性质。
化学性质有:(3)、(4)、(6)、(7) 因为它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学习了本节内 容,你有哪些收获 和体会?
谢谢大家!
此类现象可帮助我们判断 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蜡烛融化
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
化学变化
同时 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融化 但融化的过程中却不一定燃烧
你认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是 什么?
注意
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 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 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 粒有没有发生变化。电灯通电时发光也 放热,但它是物理变化。
液态水加热沸腾的变化
研碎胆矾
2、化学变化
⑴定义:
⑵特征: 生成了其它物质 ⑶常伴随的现象: 发光、放热、变色、变味、
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⑷判断方法: 如果变化过程中都生成了其他
物质,则该变化为化学变化。
蓝色的胆矾溶液滴加 氢氧化钠溶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颗粒状石灰石滴加盐酸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学
第11页
阅读书本归纳出化学反应中常见现象:物质颜色改变、 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让学生学习观察、描述试验现象及统计试验结果,深入 培养学生观察试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第12页
第13页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第9页
学生分组讨论:(1)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概念和区分。 独立思索或小组讨论:(2)比较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及例 子 让学生学习观察、描述试验现象及统计试验结果,从而培 养学生观察试验能力和统计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建立新概念,引导认识新概念。
第10页
【讲述】怎样判断物质之间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其实 化学反应不但生成了新物质,同时往往伴随有一定现象。
化学 九年级上册 人教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改变和性质
第1课时 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
第1页
了解化学改变和物理改变概念,了解物质两种性质。
物理化学改变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第2页
我们生活世界是物质,人们呼吸空气、喝水,厨房 里柴米油盐,盖房木料、水泥、织布棉花、制造汽车钢 铁、农田施用化肥等都是物质。世界上千千万万种不一 样物质,它们颜色、状态、气味都一样吗?改变情况又 是怎样?相关物质这些问题正是这索自然界中物质改变形式。
第5页
【过渡】物质是怎样发生改变,物质改变有几个形式?做 试验,要学会观察试验现象,怎样观察?
【讲述】可从三方面观察。 改变前观察:有几个物质参加反应,物质色态味。 改变时观察:反应条件(加热、点燃等),现象(发光、 发烧,生成沉淀或气体等)。 改变后观察:有几个物质生成,生成物色态味等。 思索并统计 让学生认识观察时统计是十分必要。详细、 准确而又真实地统计是分析思索,得出结论前提。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九上
2022年化学九年级上册提优讲义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习目标】1.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判断。
3.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1.探究物质变化的几个实验:实验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①水的沸腾液态的水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无②大理石的研碎块状的大理石块状固体被粉碎成粉末状粉末状的大理石无③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出现蓝色沉淀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氢氧化铜沉淀等)④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块状石灰石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溶解;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二氧化碳气体等)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比较: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特征变化中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如发光、发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变化中是物质的外观、状态等发生了改变联系一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发生化学变化实例实验③和④、燃烧、腐烂、发酵、金属生锈、火药爆炸等实验①和②、凝固、挥发、升华等本质区别(判断依据)变化时是否有其他(新)物质生成【重点解析】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但一定要注意现象只是帮助判断,而不是根本依据。
如电灯泡通电时发光、放热,但无新物质生成,所以不是化学变化。
3.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自行车胎爆炸为物理变化,而炸药爆炸为化学变化。
知识点二、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如眼看、温度计测等)通过化学变化可知实例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挥发性、延展性等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3. 合成反应: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4. 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如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5. 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元素取代另一种元素的化学反应,如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物质变化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物质是如何变化的吗?这些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展示一些关于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物质变化的魅力。
简短介绍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练习】(5分钟)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案例分析】(5分钟)
分析一个生活中的化学变化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性质和变化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
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说课稿
说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明.一、教材分析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所讲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
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了解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是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这是第一单元化学学习,除本节课重点,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物质的化学式。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抓住重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对非重点内容应弱化。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③.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不出现水雾,而对着玻璃片呼气则玻璃片上会出现水雾,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总的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导航
富含H 2O 双歧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保湿因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子
构成的
石墨
金刚石
子的碳原子空间原子键
排列结构不层状结构
同
学习殿堂
一、化学
、化学实验操作变化前的物质实验现象变化后的物质有无新物
质产生
水的沸腾
将一支粉笔折断并碾碎
特征: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状态和形状等的改变
湿瓷碗
衣服破碎
晾
干
海水晒盐、酒精挥发、蔗糖溶解、干冰升华举例:
食物腐烂、炸药爆炸……
【例1】小试牛刀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宫,,个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红楼梦
------《红楼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绳锯木断,
首句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大展身手
【例8】
下列关于O
2和CO
2
的“自述”中,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 )
【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