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_得_字的比较

合集下载

的、得、地分别在什么地方使用

的、得、地分别在什么地方使用

的、得、地分别在什么地方使用“的、地、得”的基本概念: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的”、“地”、“得”的词性和用法:一、的——助词,读音为“de”1、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语的领属关系。

如:这就是我的博客。

2、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词组之间的修饰关系。

如:诗集中的格律诗词写得真美!3、附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事物。

如:我的诗不如各位高手的写得好。

4、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

如:博客能展示自己的风采,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大家都知道的!5、用在谓语动词的后面,强调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

如:我是2006年11月10日建的博克。

“的”这个助词发音为“de”,但唱歌时基本唱成“dì”。

二、地——助词,读音为“de”1、用在词或词组的后面,在句子中间作状语。

如:我认真地品味、欣赏博友们的美文、美诗。

三、得——助词,读音为“de”1、用于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如:那些古色古香的格律诗只有造诣极深、积淀深厚的高手们才作得出来。

2、放在动词后面表示行为、动作的进行状况、结果、影响等。

如:高手们的诗词作得非常好。

3、放在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或结果、影响等。

如:有些博友们的博文字号太小,小得都看不清楚了。

用法小结:“的”、“地”、“得”在具体的句子中到底用哪个,其实有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方法,这就是:“的”后是名词,“地”后是动词,“得”后是形容词。

反过来说,名词前用“的”,动词前用“地”,形容词前用“得”。

如:才子才女们的诗词写得美,我非常地欣赏!。

“的、地、得”傻傻分不清,口诀实例来帮你

“的、地、得”傻傻分不清,口诀实例来帮你

“的、地、得”傻傻分不清,口诀实例来帮你“的、地、得”的使用是一大教学难点,孩子们也傻傻分不清什么时候用“的”,什么时候用“地”……,今天达达老师就教大家如何区分“的、地、得”。

“的、地、得”的用法口诀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左边两人就使得,形容词前要用得,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名词前面是“白勺”,动词跟着“土也”跑形动后补“双人”到,默记五遍脑开窍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几种公式修饰限词+“的”+名词修饰限词+“地”+动词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实例分析“的、地、得”的用法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 “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 “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

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

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

浅析“的”与“得”的替代

浅析“的”与“得”的替代

浅析“的”与“得”的替代摘要:近些年来,“的”和“得”出现了混用的情况,尤其是字幕,或者是节目中,有的甚至将“得”直接改成“的”。

而有些时候,“得”与“的”却不能相互转换,本文就其能够替换的情况进行探析。

“的、地、得”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三个性质和作用不同的结构助词,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概念被逐步明确,使用却一直随意且混乱。

但其中“的”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句中用“地、得”的地方常被写成“的”字。

把这三个结构助词看成一个词,用“的”字甚至拼音字de表示是否具有可能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的”“得”替代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近些年来,“的”和“得”出现了混用的情况,尤其是字幕,或者是节目中,有的甚至将“得”直接改成“的”。

而有些时候,“得”与“的”却不能相互转换,本文就其能够替换的情况进行探析。

“的、地、得”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三个性质和作用不同的结构助词,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概念被逐步明确,使用却一直随意且混乱。

但其中“的”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句中用“地、得”的地方常被写成“的”字。

把这三个结构助词看成一个词,用“的”字甚至拼音字de表示是否具有可能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台湾电视剧《秋月》的字幕中,出现“可惜,我发现的太晚!”王朔的《千万别把我当人》中“你打的很出色。

”,还有张贤亮的《绿化树》中的“她的炉子虽然好烧,但坑打的不科学”,这些句子中动词后面的“的”都可以用“得”来替换,而意思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这说明这里的“的”是作为“得”的替代字出现的。

我找了一些句字,看看是否能替代,从而找出可以替换句子的特征。

你的牙怎么黑了?抽烟抽的。

他的嗓子怎么哑了?吵架吵的。

你的脸怎么肿啦?(让别人)打的。

他头疼是发烧发的。

她满头大汗是刚才跑的。

他肚子疼是喝水喝的。

你瞧这几天忙的。

给双城子煤矿子弟学校新落成的教学楼剪彩,又到┅┅(陆天明《苍天在上》)“瞧你急的,”阿索尔娇羞地笑了,“母亲让我办件要紧的事,我得赶紧去。

浅析“的”与“得”的替代

浅析“的”与“得”的替代

浅析“的”与“得”的替代摘要:近些年来,“的”和“得”出现了混用的情况,尤其是字幕,或者是节目中,有的甚至将“得”直接改成“的”。

而有些时候,“得”与“的”却不能相互转换,本文就其能够替换的情况进行探析。

“的、地、得”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三个性质和作用不同的结构助词,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概念被逐步明确,使用却一直随意且混乱。

但其中“的”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句中用“地、得”的地方常被写成“的”字。

把这三个结构助词看成一个词,用“的”字甚至拼音字de表示是否具有可能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的”“得”替代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近些年来,“的”和“得”出现了混用的情况,尤其是字幕,或者是节目中,有的甚至将“得”直接改成“的”。

而有些时候,“得”与“的”却不能相互转换,本文就其能够替换的情况进行探析。

“的、地、得”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三个性质和作用不同的结构助词,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概念被逐步明确,使用却一直随意且混乱。

但其中“的”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句中用“地、得”的地方常被写成“的”字。

把这三个结构助词看成一个词,用“的”字甚至拼音字de表示是否具有可能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台湾电视剧《秋月》的字幕中,出现“可惜,我发现的太晚!”王朔的《千万别把我当人》中“你打的很出色。

”,还有张贤亮的《绿化树》中的“她的炉子虽然好烧,但坑打的不科学”,这些句子中动词后面的“的”都可以用“得”来替换,而意思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这说明这里的“的”是作为“得”的替代字出现的。

我找了一些句字,看看是否能替代,从而找出可以替换句子的特征。

你的牙怎么黑了?抽烟抽的。

他的嗓子怎么哑了?吵架吵的。

你的脸怎么肿啦?(让别人)打的。

他头疼是发烧发的。

她满头大汗是刚才跑的。

他肚子疼是喝水喝的。

你瞧这几天忙的。

给双城子煤矿子弟学校新落成的教学楼剪彩,又到┅┅(陆天明《苍天在上》)“瞧你急的,”阿索尔娇羞地笑了,“母亲让我办件要紧的事,我得赶紧去。

汉语方言中语素“得”的语法化研究现状及问题

汉语方言中语素“得”的语法化研究现状及问题

职业教育2019 年 2 月186汉语方言中语素“得”的语法化研究现状及问题李虹璇(广西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摘 要:语素“得”广泛使用于汉语共同语及方言中,因双方功能用法存在较大差异,引发语素“得”语法化过程及动因机制等相关问题讨论。

受方言区语言环境复杂、相关书面文献有限、语料数据库资源不足等因素制约,汉语方言中语素“得”的语法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得”语法化路径讨论,并在研究方法及工具上套用汉语共同语中语素“得”研究的固定范式,忽视共同语及方言发展具有联系性这一本质基础。

现侧重梳理方言中语素“得”的语法化问题的研究现状,讨论语素“得”语法化研究之局限性,为相关研究进一步完善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语素“得” 语法化 方言有关语素“得”的研究著述丰富,涵盖“得”的历时发展状态、语法化过程及其在共时层面的语法功能等方面,相关研究均涉及汉语共同语及汉语方言两大类。

其中汉语方言中“得”相关研究远落后于汉语共同语,且汉语方言中语素“得”语法化路径及动因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截止2019年1月,基于CNKI、读秀、万方等文献数据库搜索结果可知,以“方言”与“得”为主题的参考文献共48篇,而以“方言”与“得”为篇名检索出文献共198篇,参考文献相关性,可得研究汉语方言中语素“得”语法问题的相关文献127篇,现据参考价值,筛选研究汉语方言语素“得”的语法化相关文献52篇,梳理汉语方言中语素“得”的语法化问题研究现状,并将具体研究成果呈现如下:一、汉语方言中语素“得”的语法化研究现状汉语方言中语素“得”的语法化研究落后于汉语共同语,主要是从语法化过程及语法化动因两个方面进行梳理。

考虑到“得”在汉语共同语和汉语方言中的使用情况有所不同,在讨论方言中“得”的语法化时,通常会罗列“得”的具体使用情况,并与汉语普通话作对比,以突出其差异性(如占升平,2010;[1]杨佳,2017[2]等)。

方言中有关“得”语法化路径讨论分为两大类:(1)突出“得”在汉语共同语及方言中语法化过程的相似点,从“得”的语义或语法功能角度描写其语法化路径(刘子瑜,2006;[3]杨佳,2017)[2],以证明“得”在方言中的演变与其在普通话中的演变具有一致性;(2)立足于“得”在汉语共同语和方言中语法化途径的差异性,着重描述“得”在特定方言中独有的功能用法及该用法的语法化过程(如占升平,2010;[1]杨佳,2017[2]等)。

助词“得”字浅析——兼谈其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助词“得”字浅析——兼谈其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1 . 动词 +得 +结果补语 。
吕叔湘 先生 指 出 : “ 得” 连接 表示 程 度 或 结果 的补语 , 基本 形式 是 “ 动/ 形 +得 +补 ” 。 如: 看得 < 见> , 分得< 清> , 想得< 明 白> 。语 义
焦点落 在补 语上 , 朗读 时重 音也 在其 上 。担
助词“ 得” 字浅析
— —
兼谈其在汉语教 学 中的运 用
陈 羽


三 江 学院文 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讲 师 。研 究方 向 : 现 代 汉语 、 语
言学概论 、 教 育 心理 学。
“ 得” 字在 现代 汉语 中的使 用较 为频 繁 , 在不 同的语境下 , 其读音 以及语 法特 点不同 。 作为助词 的“ 得” , 一般 而言 , 出现 在 中补 短语
向动词“ 吃” , 说 明述语动作行为的状态 。 必须指 出的是 , 当词语 为动 宾结构 时 , 一 般不可直接加“ 得” 再 加补语 , 如: 她吃东 西得
而抽象意味的趋 向动词之前加“ 得” , 一般 表达能否完成 、 实现、 开始 、 继续某一动作之意 。 如: 读得< 出来 > , 看得< 下去> , 说得< 过去> 。 表抽象意 味 的补语 结构 中, “ 得” 之前 的 动词往往跟心 智 活动 或 言语 活 动有 关 ; 而表 具体动作意 味 的补语 结构 中 , “ 得” 之前 的动
种情况 :
( 一) 动 词 +得 + 补语
么是 动词 , 要么是形 容词 。
当我们 抽象出一些关 于“ 得” 作 为助词 的 语法 规则 时 , 要 特别 注 意这 些规 则 不是 包 打
天下 或者一定 能 以不 变应 万 变 , 从 某种 程度

外国人学中文的方法之“的地得”

外国人学中文的方法之“的地得”
外国人学中文的方法之“的地得”
教外国人学中文的方法有很多,具体来讲就是编成顺口溜供他们记忆。
在汉语里,有三个字的用法常被混淆,伟人、文豪、媒体也常犯,那就是“的地得”是否可以通用?
关于"的地得",上海早安汉语中文学校的老师说可以用一句"口诀"记忆:的地得,定状补。也就是说,"的"字带的是定语,通常修饰名词,如"美丽的湖";"地"字带的是状语,通常修饰动词,如"高兴地说";"得"带的是补语,通常是对形容词或动词的修饰,如"高兴得跳起来","走得飞快"。
而对于说粤语的广东人,这三个字在粤语里面不会混淆。在广州话里面,和"的"字相应的字/音是"嘅"(左口右既,读音和法语quai相似),粤语里,只有文读的时候才会读"的",平时都会把"的"字白读成"嘅";和"地"相应的字/音是"咁"(读音和英语gum相似),"地"和"咁"同样也是书面语和口语的文白之分。而"得"字则还是"得"字。
那么“的地得”在闽南话中的用法和发音与普通话、粤语有什么异同呢?教外国人学中文的方法就应该这样由此及彼。早安汉语的老师说,在闽南语中“的地得”发音相同,在使用上却从来没有混淆的现象。是不是这样,还请懂闽南语的朋友指教。
教外国人学中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

湖南永兴方言中“得”与现代汉语中“得”字的比较

湖南永兴方言中“得”与现代汉语中“得”字的比较

湖南永兴方言中“得”与现代汉语中“得”字的比较陈艳红 曾亚平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摘 要:永兴方言属于赣语的耒资片,永兴方言中的“得”字的用法与现在汉语中“得”的用法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独特的用法。

永兴方言中的“得”用法相对来说更为灵活,对永兴方言中的“得”与现代汉语中的“得”的差异,主要从读音、功能以及句式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关键词:永兴方言 ;现代汉语;“得”字的比较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Usage of “de” Between Hunan Yongxing Dialect andModern Chinese LanguageCHEN Yan-hong ZENG Ya-ping(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Forgeign Language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8)Abstract: YongXing dialect belongs to the gan language of leizipian, in which the use of the word and now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uses of Chinese, and this thesis will mak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Hunan yongxing dialect and the modern Chinese from three aspects of pronunciation 、function and sentence structure.Key words: Yongxing dialect;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the comparison of “de”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通讯作者:2020-06-20陈艳红(1997-),女,湖南郴州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汉字的地域差异与方言特色

汉字的地域差异与方言特色

汉字的地域差异与方言特色汉字是中国最基本的书写系统,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之一。

作为汉字使用者,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同地区的汉字写法有所差异,这与方言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汉字的地域差异与方言特色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汉字的发展与地域差异自汉字形成以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在不同地区逐渐产生了差异化。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音差异:不同地区的方言发音不同,因此对于同一个汉字的读音也会有所差异。

比如在北方,"椅子"的"椅"发音为"yi",而在南方则发音为"yǐ"。

这种发音上的差异也导致了拼音方案中的声调变化。

2. 书写差异: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地区的不同,同一个汉字的书写方式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所差异。

比如在台湾地区,“电视”的"电"字写作"電",而在大陆地区则写作"电"。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发展和各地书法传统的影响。

3. 词汇差异:汉字的意义是通过组合来表达的,因此某些词汇在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广东地区,“橙子”被称为“柑”,而在其他地方则称为“橙”。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特色和习惯的影响。

二、方言特色与汉字差异的原因分析1. 地理环境: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

不同地区的山川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差异,促使当地方言产生特色。

方言的差异也反映在对汉字的使用上。

2. 文化传承:中国历史悠久,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承也影响了当地人对汉字的理解和使用方式。

例如,江南地区多雨,湿润的气候促使该地区的方言和汉字书写方式具有柔和、流畅的特点。

3. 社会交流:古代交通不便利,各地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

不同地区的方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随着交通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方言之间的交流也有所增加,导致了一些方言特色在现代汉字中的共通性。

【精品资料】“的、地、得”的区别

【精品资料】“的、地、得”的区别

【精品资料】“的、地、得”的区别的、地、得三者该如何区别?
“的”字在文言文中不常用。

而“地、得”在文言文中差异非常明显。

所以“的、地、得”三者在文言文中基本不用去刻意区别。

“的、地、得”三者的区别在现代语文文法中才比较凸显其价值。

因为“的、地、得”变成了常用字。

且有读音相同。

也有音义相近者。

在使用时就容易搞混。

在规范使用时,搞混就会影响表达。

以及意义的沟通。

“的、地、得”三个字都有读作:deㄉㄜ。

“的”犹一束白光照射在小勺中切实准确明显者。

相与比述加强表示切实准确明显之所属。

一般在句子中用在人或事物的名词前面。

以加强归属。

如:勤劳的爸爸,美丽的妈妈。

公园里的景物。

其中“的”字起到了一个确定的归属。

“地”是万物陈列之所在犹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之所在者。

相与比述加强表示方位区间过程。

一般在句子中用在动词前面以加强表示其如何在进行中或区间内。

如:在单位他积极地争取进步。

到终点人们纷纷地下了公交车。

其中“地”字起到了在方位区间过程中的一个认识加强。

“得”犹行所见而有所取者。

相与比述加强表示了结果的成因。

一般在句子中用在动词后面以加强表示其结果是怎么形成的。

如:教室被打扫得很干净。

妹妹被笑得流出了眼泪。

教室很干净是
因为打扫。

妹妹流出了眼泪是因为笑。

汉语区分“的地得”的必要性在哪里?

汉语区分“的地得”的必要性在哪里?

汉语区分“的地得”的必要性在哪里?汉语区分“的地得”的必要性在哪里?我喜欢你开心的笑我喜欢你开心地笑我喜欢你开心得笑以上三句。

大家认为区别在哪里?1,的:本句的重点是笑,我喜欢你的笑,并且喜欢的你的那种笑是快乐的。

也可以理解为暗喻我不喜欢你假装的笑、冷笑、强颜欢笑,我喜欢的,是你真正快乐的时候才发出来的笑。

可以转化成:我喜欢你的笑,但条件是你的笑是开心的。

2,地:本句的重点依然是笑,但与上句不同。

“的”是安静的,而“地”是一种动态。

我喜欢的,是你笑的这个动作,并且是开心的那种笑。

3,得:本句的重点是“开心”。

我喜欢你开心的样子,但具体开心到什么程度呢?开心到笑。

还有另外一种例句:兴奋的跳起来兴奋地跳起来兴奋得跳起来解读一:的。

跳起来有很多种,这种是兴奋的。

区别于其他不同原因的“跳起来”,强调这个跳起来是因为兴奋。

解读二:地。

表示这个动作和过程。

解读三:得。

兴奋的表现有很多种,而这种是跳起来。

区别于诸如兴奋得大声喝彩、兴奋得跟朋友来了个拥抱、兴奋得睡不着觉,强调兴奋所导致的结果是跳起来。

对于“得”,其实我认为是一种倒置转换,公式是:A得B = B的A。

如:冷得快冻僵了 = 快冻僵的冷。

害怕得要命 = 要命的害怕。

蠢的跟猪一样 = 跟猪一样的蠢。

把这个公司套到上面两种例句:我喜欢你开心得笑= 我喜欢你笑的开心。

重点还是开心,笑依然表示程度。

兴奋得跳起来= 跳起来的兴奋。

重点是兴奋,“跳起来”修饰“跳”以表程度。

三者作用明显不一样。

而且作用又不是区分句子,而是区分词性。

“的”的用处最多,不细说。

最常见的作用是属格标志(我的,他的),形容词后缀(绿的,软的)以及从句标志(穿红衣服的人)。

“地”后面跟动词,而前面跟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

“得”跟在动词后面,作用类似于英语里的verb complement修饰动词,往往“得”后面跟副词。

三种de是区分定语、状语、补语的,实际中基本上不会混。

但是更有必要的是将表示定语的“的”细化为两种,一种表示修饰,一种表示限定。

“的”、“地”、“得”与“着”、“了”、“过”在鲁迅杂文中的使用

“的”、“地”、“得”与“着”、“了”、“过”在鲁迅杂文中的使用

“的”、“地”、“得”与“着”、“了”、“过”在鲁迅杂文中的使用现代汉语的助词中有“的”“地”“得”,“着”“了”“过”。

在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是这样解释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的”附着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定语。

“地”附着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它后边的词或词组是补语。

助词“的”也可以附着在词或词组后边,合起来成为具有名词功能的“的”字结构。

有时“的”还附着在联合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在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中有:当句子的谓语是对主语的描写或说明,有强调的语气,“的”在以“是”为谓语的句子末尾,作语气词。

而对于时态助词“着”“了”“过”的解释则是:它们主要作用是附着在动词之后,表示时态。

“着”表示进行态,指明动作在进行,或指明动作的结果在持续。

“了”表示完成态,指明动作已经完成。

“过”表示经验态。

作为助词,无论是“的”“地”“得”还是“着”“了”“过”都是在古代汉语中没有的,因此,它们可以看作是现代汉语区别于古代汉语的标志。

鲁迅先生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闯将,积极支持使用白话文写作,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我以鲁迅先生早期和后期的杂文各一篇为例,对其中使用的“的”“地”“得”和“着”“了”“过”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个对比。

鲁迅先生的早期杂文作品,我选择的是《我的节烈观》。

选择这篇作品作为语料有如下原因: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之前还发表过四篇杂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但是无论是从语法方面还是词汇方面来考察,我以为这几篇都不是典型的现代汉语作品,而更接近于文言文。

《我的节烈观》发表的时间是一九一八年七月,也就是五四运动爆发前不久。

五四运动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它为划分界线是有依据的。

用来作对比的后期作品我选择的是《因太炎先生而想起二三事》(以下简称《太炎》)。

-的-字为何成为高频字

-的-字为何成为高频字

“的”字为何成为高频字
打开书报,几乎每一行都能看见一个”的字。

据统计,这个”的字的频度是3-59%,也就是说,学会了这个字,就等于学会了将近4%的现代汉语常用字。

这个”的字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有这么高的”出场率?
翻开历史,原来”的字不是这样写,读音也没有三个。

小篆以前的”的字左边是”日不是”白,意思是射箭的目标,目标用”日来表示很有理据;后来为了与”日区别,变成”白字白色目标。

那么右边的”勺是什么呢?这是为了与”日区别并进一步表示字义的字。

你看,箭靶上面一块牌子,下面一根杆子,不正好像个大勺子吗?这样看来,”的字造得挺有意思。

当然,这个字义读音就是”地,箭射的地方。

后来抽象成明确、真实的意思,变了声调,读成二声。

到了近代,现代汉语中需要一个表示定语的标志词,原来用”底字,可这个字笔顺不太顺,就选用了”的字来代替。

这样,”的字就成了三个读音,它也就成了高频字。

轻松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轻松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龙源期刊网
轻松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作者:
来源:《女人坊(语林)》2019年第01期
很多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估计都有一个同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编校质量堪忧。

那些广泛传播的重大错误就不说了,仅“的、地、得”三个常见字的乱用,就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

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各种新媒体、自媒体,不注意区分这三个字用法的现象都很突出。

但是,不注意的后果,可能很严重。

“的、地、得”的用法如何區分呢?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过,很多人未必能说清楚,尤其是不能让不明白的人轻松掌握。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地、得”的使用是有明确分工的。

定语用“的”,状语用“地”,补状语用“得”。

这个问题应该是上初中时就解决了的。

但是,在申报作品中这三个字的误用却大量存在。

对于懂的人,这话说得明白,但是对于不懂的人,看了仍然不知道如何把“的、地、得”放到正确的位置。

因为,定语、状语、补状语的区分,虽然在初中时应该都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应该都分不清楚。

老实说,我自己也分不清楚,虽然一向对语文学习、考试比较有信心。

不过,分不清定语、状语、补状语,不代表就不会用“的、地、得”。

这个问题,有更通俗易懂的方法能够讲清楚,而不必拘泥于从定语、状语、补状语这一死板、难懂的方法切入。

简单说就是: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即以名词为主),如:美丽的姑娘、帅气的男孩、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谈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问题

谈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问题

谈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问题平遥方言没有所谓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当人称代词作定语时,一般采用以“的”字结构构成的偏正短语表示人称代词与所修饰的名词之间的所属关系。

在此结构中,“的”字可以隐现。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平遥方言最基本词类的人称代词在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情况与现代汉语差异很大。

标签:平遥方言人称代词定语“的”字的隐现一、引言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型。

平遥古城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于1997年12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和“安徽歙县古城”并称为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①。

根据李荣(1985)对中国官话方言的分区,山西省及其毗邻地区有入声的方言从北方话中被分离出来,称“晋语”。

晋语的主体在山西,平遥方言地处晋语区的中心地带,其方言属晋语并州片。

与英语、法语、德语等西方语言不同,现代汉语没有所谓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当人称代词作定语时,一般采用以“的”字结构构成的偏正短语表示人称代词与所修饰的名词之间的所属关系。

“的”字前面的人称代词作定语,被修饰的名词成分是中心语。

在此结构中,“的”字有时可以隐现。

然而,“的”字的隐现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界的一大难题,因为其中涉及的因素太多,除句法因素外还有非句法的音节、语义、语用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不是独立起作用的,它们纠结在一起,使得人们难以用明确、严格的规则作出带预测性的归纳。

平遥方言人称代词在句中作定语时,同样呈现复杂多样的形式,且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

笔者将在本文中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最小对立对”为基本描写单位,特别是在描写人称代词特殊用法时,以最小对立对的对比为基本研究方法,以“替换法”为基本描写技术(金立鑫,2007),建立“测试框架(槽)”,通过替换在同一结构中位于相同位置的成分,归纳出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问题。

浅议现代汉语助动词“得”(dei)

浅议现代汉语助动词“得”(dei)

浅议现代汉语助动词“得”(dei)
李泽琴
【期刊名称】《陇东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从目前学界有关“得”研究的已有成果出发,就现代汉语助动词“得”( dei)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个详细的说明,分析了“得”的词性问题和句法特点,同时也对其语义特点及限制条件做了一些补充性的解释。

【总页数】4页(P1-4)
【作者】李泽琴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3
【相关文献】
1.现代汉语助动词的内涵 [J], 张宋兰
2.现代汉语助动词用法例释 [J], 陈行惠;张德岁
3.现代汉语助动词的词类归属问题及其认知解释 [J], 郭建成;张德岁
4.现代汉语助动词研究回顾与探析 [J], 杨阳
5.现代汉语典型助动词“要”字的句法功能研究 [J], 何伟;滑雪;张敬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阳方言常用词与普通话的对比

宁阳方言常用词与普通话的对比

宁阳方言常用词与普通话的对比我的家乡是山东宁阳,我从小在宁阳长大,对宁阳话的各方面都比较熟悉。

宁阳话属于山东方言,但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与普通话(北京话)有很大的差别,除读音外,在字义上也有一些差别。

因为本人学识有限,现在只说一下我们宁阳话在常用词上与普通话的一些区别吧。

一、助词“的、地、得”在普通话中,我们把“的、地、得”都读作de,但在宁阳方言中,我们读作li。

比如这是我的li,好得li很,慢慢地li。

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在读音上面不一样。

二、助词“着”助词着,普通话读作zhe,但是我们宁阳话读zi。

如走着zi来的,吃着zi饭呢,心里想着zi你呢三、助词“了”了,普通话读作le,宁阳话读作lia、la、lao,三种读音,比如说走了lao 啊,这个人出名了lia,别走了la,在这吃饭吧。

在宁阳话里,基本上就这三种读音。

四、介词“在”普通话中,在读作zai,宁阳话读作dai。

比如,在dai俺家吃饭吧,别在dai这里了,快走,他在dai那里等你呢.五、副词“就”就,普通话读作jiu,宁阳话读作dou,比如就dou是你了,他一会就dou来,爱的就dou是你等等。

六、名词“师”师,在普通话中读作“shi”,属于翘舌,但在宁阳话中,读作si,属于平舌音。

比如老师si,师si傅.另外还有一种不常读的音,读作shei,是专门称呼某一类人的,比如木匠、石匠、司机等等,主要是会手艺的都这样称呼。

七、名词“水”水,普通话读作shui,宁阳话读作fei,比如喝水fei,打水fei去,还有比如睡觉吧,普通话读shui,宁阳话读fei,但是你是谁啊的谁shui,在宁阳话里读作sei或者shei。

八、动词“说”说,普通话里读shuo,但是宁阳话里读fo,比如你说fo话啊,我让你说fo,我给你说fo。

九、副词“还”还,当普通话读作hai的时候,我们读han,你怎么还han不走啊,当我还han是小孩的时候,当普通话读作huan的时候,我们一样,也读hua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