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师招聘考试:《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冰心及其作品风格。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生活的感知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生活的美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性格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增强课堂互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全文。

2. 作者冰心的相关资料。

3. 相关散文作品,用于对比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简要介绍作者冰心及其作品风格。

b.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初读课文a.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分析课文a.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表现。

b.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a. 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拓展延伸a. 让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散文作品,对比分析其写作特点。

b.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b.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

7. 布置作业b. 选择一篇相关散文作品进行阅读,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通过对比分析其他散文作品,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透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3.透过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

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以前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以前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问:作者是谁?生:戴望舒。

(找一生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写两遍)二、预习展示师:老师想看看大家的预习状况。

(屏)(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残损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1、残损:2、灰烬:3、蓬蒿:4、憔悴:(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透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小组讨论问题。

生:提问题。

师相机板书,并在后面打一个问号,以提醒不忘。

(预设:可能是有关于写作背景,有关于诗句的问题)大家提的这些问题不错,说明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读诗歌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

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透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2. 学生分享对诗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发放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给每位学生。

2. 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诗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二章:理解诗文内容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内容和结构。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教学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文的内容和结构。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探讨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欣赏诗文表达教学目标:1. 让学生欣赏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欣赏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欣赏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欣赏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探讨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表达对诗文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的欣赏。

第四章:感悟诗文情感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悟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认同。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感悟诗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感悟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全文主旨b) 掌握全文的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c) 运用主旨来分析并解析该文本2. 能力目标a) 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b)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判断和分析问题、总结思考的能力3. 情感目标a) 激发学生对孝亲、助人为乐的兴趣b)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该篇文章,提高学生对孝亲、助人为乐的认识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性2. 课堂教学a) 展示让人感动的图片,让学生叙述其感受b) 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主旨,让学生理解全文主旨c) 阅读全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和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d) 理解文章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及语言表达以及修辞手法e)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难问题,就各自的解读进行交流,扩展深化学生理解f) 基于全文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就孝亲、助人为乐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同时也呼吁学生发扬这些传统美德3. 课后拓展a) 让学生完成练习,调研、总结与孝亲、助人为乐有关的历史名人及事迹b) 进行自我检测,检查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和张会能力c) 让学生写一篇名人传记作业,重点介绍其对孝亲、助人为乐的表现和作为四、教学评估1. 能达到 55 分:能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2. 能达到 70 分:已掌握文章要点,能够理解文章意思并能加以应用3. 能达到 80 分以上:基本掌握全文的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能够口头及书面表达五、教学要求充分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积极练习、勤于思考和创新的良好习惯。

同时,注意课堂互动,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本文针对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一篇名叫《打手掌》的文章为例,教学内容包括阅读、理解和分析文章、讨论孝亲和助人为乐的重要性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掌握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3)分析诗歌的结构,把握其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朗诵与背诵。

(2)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特点的了解。

(3)诗歌意象的分析与创意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诗歌韵律美和意境美的把握。

(2)对诗歌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美。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共鸣。

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了解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诗歌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分析诗歌意象,解读诗歌内涵。

(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 诗歌欣赏:(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学生跟读、模仿。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交流欣赏心得。

4. 创意写作:(1)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3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3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品析诗歌感情色彩鲜明的语言2、感悟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起伏3、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4、练习听记朗读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2、练习听记和朗读的方法。

【教学方法】听记、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一、朗诵一首诗歌,作为献给祖国母亲的生日礼物;二、自主预习: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原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余杭县人,祖籍南京。

现代诗人。

1905年11月生于浙江杭州。

出身于职员家庭。

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

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

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

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

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

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

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8篇】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8篇】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8篇】诗人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4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4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4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1〖创意说明〗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

充分朗读之后,“个性解读”——“多角评析”——“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一、充分朗读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

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

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

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天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资料补充法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多种层次的朗读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导航:情境创设法、资料补充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等。

学法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教师筛选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及相关录音、视频等。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查找戴望舒、现代诗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课前熟读诗歌,课堂上赏析、朗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010年的5月1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

这一天不仅是劳动节,还是上海世博会胜利开幕的日子(屏显图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电子设备供学生查阅《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的原文。

2.打印《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的翻译文本供学生阅读。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我用残损的手掌》,告诉他们这是一首描写作者在困境中奋发向前的诗歌。

步骤二:鉴赏诗歌(15分钟)1.让学生先自己阅读一遍《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原文。

2.分析诗歌的词语和意象,解释生僻的词语。

3.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的翻译文本,对比原文和翻译文本的差异,思考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影响。

步骤三:理解诗歌意义(20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2.汇报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步骤四:个人反思(10分钟)让学生写一篇个人短文,表达对《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感悟和思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诗歌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2.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 3. 你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4. 这首诗对你有何影响?步骤五:分享和总结(10分钟)请有意愿的学生分享他们的个人短文,让其他学生进行听众反馈和互动。

总结学生的观点,加深对《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五、教学延伸1.邀请学生阅读其他类似题材的诗歌,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诗歌的背景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通过个人反思和分享,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1《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导引课:一、导入题目:重温光阴,感受生命1、以展示一组百年老照片为导入,引起学生对光阴的思考。

2、请学生照片中人物的状态、年龄、穿着、环境等方面进行描述,并结合自身感受谈谈对百年前的生活的理解。

3、老师通过提问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审视身体在不同时期、文化和地域的差异,引发学生自我认知。

二、自主学习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1、学生在分享阅读中了解新词汇,并自主学习阅读短文,梳理文章结构。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设问,从不同角度挖掘短文中的意义,并结合自身经验,理解文章所表述的思想和情感。

3、学生单独、分组完成异构性阅读任务;边阅读,边把认为重要、难懂、值得商讨的内容记录下来,等读完之后,集中同学们的困惑与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解决疑难。

三、合作探究题目:手掌的奇妙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手掌的奇妙;记录神奇的手和触控的感受;集思广益,分享小组的体验和思考。

2、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活动,如制作折纸、雕刻、拼图等,体验手指的微妙机制,感悟手的神奇,转变对身体的认知。

四、评价1、引导学生使用评价工具,展开自评、互评和分析评价;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发现问题所在;检查学习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形成有益的自学和合作习惯。

学习反思:《我用残损的手掌》讲述了一位女性残疾人的故事,她的手残缺,但她一直坚持用自己的手去探索神秘的世界。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体会到人类的身体是多么的神奇和所不为人知的灵性。

这位女性的意志十分坚定,她不为残疾所限,而是以更加努力的态度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通过本次阅读我也发现了手掌的奇妙,它不仅仅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工具,更是我们感受世界、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5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5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5)简介本教学设计主题为《我用残损的手掌》,旨在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掌练习,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创意能力。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将学会如何将局限性转化为创造力,并培养对不同形态的事物的敏感性。

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认识和理解残损手掌练习的目的和意义•在观察和表达方面提高技巧•培养创意思维能力•培养对不同形态的事物的敏感性教学准备•材料:残损的手掌模型、纸张、铅笔、彩色笔或画笔•PPT 或投影仪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在黑板或投影仪上展示一张残损的手掌模型图片,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你曾经见过类似的残损手掌吗?你对它有什么感觉?•你认为为什么会有残损的手掌出现?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残损手掌练习的目的和意义:•残损手掌练习旨在通过观察残缺不全的手掌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培养他们对不同形态的事物的敏感性。

•同时,这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通过发掘残缺之中的美和可能性,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3. 活动设计(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活动设计,并提醒他们在活动中要保持放松和开放的心态。

学生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活动:1.每个学生分发一张纸和一支铅笔。

2.学生观察手里的残损手掌模型,并仔细观察其形态和细节。

3.学生使用铅笔在纸上画出他们观察到的残损手掌的形状。

他们可以选择绘制全部手掌或只是其中的某个部分。

4.学生使用彩色笔或画笔为手掌上的细节着色,可以选择使用现实的颜色或自己喜欢的颜色。

5.学生可以在绘制完成后,对他们的作品做一些简单的修饰和润色。

4. 分享和评价(15分钟)学生们完成绘画后,教师组织他们进行分享和评价的环节。

教师可以这样安排:1.每个学生依次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

2.其他学生可以针对作品进行评价,并提供建议和意见。

3.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我用残损的手掌》,使学生了解作者冰心的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验作者的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残损的手掌吗?它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2. 初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 分析诗歌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讨论诗歌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5. 体会作者情感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涵。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读后感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维的活跃度、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八、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情感的诗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9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9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活动任务】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活动方案】一、导入:老师虽然是第一次来江城芜湖,但是老师知道我们芜湖不但是美丽的山水城市,还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古城其中小赭山上长眠着一位抗日名将,被周恩来称赞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他就是戴安澜将军当戴将军带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丛林里浴血奋战,一位诗人正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用自己残损的手掌,抒写着献给祖国母亲的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个和戴将军同龄、同姓、同样高贵而倔强的诗人——戴望舒(屏显作者图片)二、吟诵:1.音乐声中范读2.自由吟诵两遍给每行标序号;提出你的疑问需要解决的疑问:① 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屏显: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等待(二)》一诗中,还写下了这样刻骨铭心的句子: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泔脚缸”,就是废水桶、马桶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狱中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折磨可见,“残损的手掌”,首先是写实的②“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那里”指什么地方?——根据诗句本身和写作背景推断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三、对话:1.第1、2行:①“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这广大的土地”,老师读得对不对?少了一层什么意思?(比较:抚摸,用手轻轻摩擦摸索,在黑暗之中寻找一些东西索,是寻找的意思)(板书:摸索)②诗人在寻找什么呢?通览全诗,画一画诗人摸索到的地方,想一想这些地方可以分为哪两个不同的区域?(板书:沦陷区解放区)由这里再看“残损的手掌”,仅仅是写实的吗?2.第3-14行:⑴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同去感受读3—14行,你感觉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摸索的?从哪个词句可以感受出来?三个品点:(①②③选其一)①第11、12行:为了表达这种悲愤之情,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你能读出这种对比吗?②第13行:如果改用11、12行那样用对比加以强调,怎么改?“岭南的荔枝花/你当年漫山遍野、香气四溢、蜂围蝶阵、游人如织……/现在却寂寞地憔悴”这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映,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第14行:南海本该是什么样子?“尽”“没有渔船”,“苦”海水苦,诗人的内心更苦④整合深化:明明诗人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愁苦,但是却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特征性事物上,让形象去说话用艺术的凝想代替狂暴的吼叫,戴望舒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拓了新时期(相机板书:悲愤愁苦)⑵ 看屏幕:看看上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能不能漏掉?屏显:这一角变成灰烬,那一角是血和泥;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①引导分析:“已、只、该、()”的作用“已”字表明“这一角”早已经变成了灰烬,那是过去的而不是现在的事情“该”字强调“这一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是现在不是了,被侵略军占领了,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悲愤、惋惜之情“只”字强调“那一角”除了“血和泥”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可见侵略者对我们国土蹂躏之深括号,表明里面的两行诗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故乡,而是回忆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越美,就越能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之情(屏显正确句子)读一读,把诗人的情感读出来!再来!②不要说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何况他的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呢?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就生活在西湖边在他的记忆里,尤其是初春的西湖是世上最美的风景如此仙境般的家乡,现在怎样呢?读——③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还有芬芳奇异的嫩柳枝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还有悠扬的柳笛声吗?还有戴着柳条小帽的嬉戏吗?……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现在,读——④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嘶哑地歌唱自己的家乡屏显:(音乐)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让我们也“怀着炽痛的热爱”再读这段文字!接着读下去——屏显:9—14行⑤在这场民族的劫难中,我们江城芜湖也没有幸免请看大屏幕——屏显:1937年12月10日,日军在连续轰炸后占领芜湖为了镇压中国人民反抗,实行法西斯血腥统治,日军曾多次制造骇人听闻的大屠杀1938年2月,芜湖市万春圩(今鸠江区清水街道)曾经发生“血染三十里,一路万家灰”的暴行日军在芜湖八年,罪恶累累,罄竹难书……请模仿课文写一两行诗,选择一个特征性事物,表达你摸索沦陷的芜湖时的心情(指定几生联读)如果把同学们所写的插入文中,该放在哪一行的后面?3.第15—26行:当诗人摸索到解放区的土地时,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哪些词、句或标点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相机板书:温暖希望)当时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是好喜欢……”四个品点(①②③选一):①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句子一向被人称道,为什么?(把自己和解放区的关系比作了恋人和母子关系,它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这两个句子学生缺乏体验:一个还未曾体验,一个早已忘却)②第21行:“运”改成“用”行不行?(“运”不仅有“力”,更有“气”,“情”这里面有全部的力量,全部的希望,全部的憧憬,全部的崇敬,全部的爱戴,全部的向往和全部的委屈)③第22行:“贴”改成“放”行不行?(“贴”更紧“贴”出了诗人对解放区的爱,“贴”出了一切希望,“贴”出了无限的温暖和幸福,“贴”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坚定的信念)④第26行:末尾的叹号应该怎么读?(高亢疾呼;深情坚定)想象一下,诗人点下这枚叹号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它是诗人紧握的铁拳,是诗人刚毅的神情请你加一个动作朗读(读2326行)诗人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这枚叹号的呢?(社会的大环境;自身的小环境)小结: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是中华民族最困难的时期,解放区也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很多人都对中国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但是在侵略者阴暗的地牢里,一个曾经多愁善感的诗人,用一双残损的手掌,竟然写出这样豪迈的文字,这是多么可贵呀!(读2126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了解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关注他人的痛苦和挣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朗读和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2)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3. 分析诗歌:(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残损的手掌”、“黑暗中的摸索”等。

(2)引导学生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生活的艰辛、对理想的追求等。

4.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学生能够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我用残损的手掌》。

2. 相关资料关于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图片。

六、教学作业1. 让学生背诵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诗歌,如《雨巷》、《寻梦者》等,感受其诗歌风格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作背景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

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

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

“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音乐起)七、布置作业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案例点评】这篇教学设计的流程相当完整,这节课中“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这个教学步骤的第三步,即“诵读,整体感知诗意”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学生默读全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拓展链接】:你们是否联想到了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是如何“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自己的家乡的?
(参考资料:“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土地的誓言》)
6、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两个一向被人称道的句子,为什么?
7、第21行:“运”换成“用”行不行?读一读!
8、“广大的土地”、“辽远的一角”、“永恒的中国”象征什么?
9、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内容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说有何不同?并列起来有什么效果?
10、对诗人这只“残损的手掌”的意象怎样理解?可以看出诗人怎样地情感?
1、字词交流:锦幛荇藻蓬蒿蘸着轻抚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请同学找出诗歌的韵脚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划出停顿节奏。
二、研读赏析
1、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
3、全诗具体是分几部分来展示这“摸索”的具体内容的?
4、我们能否把原句【改一改】:看看上面的诗句与原诗有何不同?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大家把这句和原句都一起朗读一下。效果有什么差别?
5、而如今这美丽的家乡在我“摸索”下却已是“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教师招聘考试:《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最新上海教师资格证、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报名时间:9月6至9日;面试报名时间:12月13至16日。

笔试时间为:11月5日,面试时间为2017年1月7-8日。

上海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上海教师资格培训供考生选择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上海教师考试咨询一对一解答。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虽然是第一次来江城芜湖,但是老师知道我们芜湖不但是美丽的山水城市,还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古城。

其中小赭山上长眠着一位抗日名将,被周恩来称赞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他就是戴安澜将军。

当戴将军带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丛林里浴血奋战,一位诗人正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用自己残损的手掌,抒写着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个和戴将军同龄、同姓、同样高贵而倔强的诗人——戴望舒。

二、整体感知:
1. 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灰烬 jìn 荇藻 xìng zǎo 蝼蚁 láu yǐ锦幢 zhuàng
②词语积累
2. 理清思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

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

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层: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

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第三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

感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文章结构图:
三、深入研读:
①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

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

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

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

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

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

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

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②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

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③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

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

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

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

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

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

“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④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⑤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四、拓展延伸:
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

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

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

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五、小结作业: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想象.对比.比喻等手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

作业:搜集有关戴望舒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上海教师资格培训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上海教师资格证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教师资格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上海教师资格真题邀请您一同刷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